

小学科学3.认识物体的形状教学设计
展开教学课题
第3课 认识物体的形状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课时
教
学
目
标
1、科学概念目标
(1)许多物体具有固定的形状,形状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
(2)物体的形状会影响它的平铺方式。
2、科学探究目标
(1)用简单的方法就可以比较出不同物体的形状有所不同;
(2)不同的物体,会有不同的摆放或堆放方式。
3、科学态度目标
(1)发展对物体进行研究的兴趣;
(2)认同物体的特征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到生活中不同的物体有不同的形状,有可能其摆放、拼接或堆放的方式也不同
教学重点
知道许多物体有固定的形状,并且从“占据空间”的角度理解形状是物体的重要特征之一。
教学难点
探究多种“平铺”方式,意识到物体形状会影响其平铺的方式。
教法与学法
教具与媒体
有一定高度的方盒子、大小相同的乒乓球和木块若干、橡皮若干、螺母若干、布袋(内装一个乒乓球和一块橡皮)、课件、班级记录单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及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预期效果
聚焦
1、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用“称一称”的方法比较了几种物体的轻重,还记得是哪几种物体吗?
2、出示小布袋。不打开布袋,你能猜猜里面装的是哪两种物体吗?是怎样猜到的?引导学生用“摸”、“看”的方法进行猜测,根据“形状”判断布袋内的物体是乒乓球和橡皮。
3、出示另外两种物体——木块和螺母,让学生说说这两种物体是什么形状,强调形状也是物体的重要特征。
4、引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物体的形状》(课件展示猜测的方法及四种物体的形状)
5、提出问题。这里有四个同样大小的方盒子,要想把这四种不同形状的物体分别装进里面,怎样才能装得更多呢?学生交流装盒子的方式,教师规定统一用“平铺一层”的方式进行。
学生回忆:乒乓球、木块、塑料块、大橡皮、小橡皮
学生用语言描述摸到的物体
通过学生的描述,教师总结上节课所学的科学词汇
通过会议上节课研究的内容导入本课,体现了课程内容的连续性。将两种形状明显不同的物体用布袋装起来,让学生用“摸”“看”的方法猜测是什么,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同时直接引导学生关注物体形状上的不同。
探究将物体平铺在盒内的方式
1、演示平铺的方法,记录数据
怎样平铺一层乒乓球呢?请一位学生来演示平铺的方法,并且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课件演示平铺的方法及如何填写表格)
(通过互动性的希沃白板,让学生将物体移动到正方体中,通过克隆的方法,让物体布满正方形,再让学生数一数每个物体最多能够放入多少个。)
学生上台操作其他三种物体平铺在正方形盒子内。
通过演示,指导学生理解平铺的方法,并学会操作及记录数据。
用“比一比”的形式开展一个发散式的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探究摆放方法的兴趣,更重要的是给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怎样才能将四种形状的物体尽可能多地平铺到盒子中。当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时,数量肯定是不一样的。“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学生自己在活动后产生的疑问。这时再引导学生分析原因,理解形状对物体占据空间会产生影响,这样知识对于学生是认知上的需要,而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
研讨
“形状”对物体占据空间的影响
1、观察班级记录单:有什么发现吗?
引导学生发现:每个小组乒乓球和木块数量都一样,而螺母和橡皮的数量就不一样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2、交流展示“摆放”的方式:我们先来看看这些物体都是怎么摆放的吧。
(1)各小组将摆放的方式展示出来,并标清数量。
共同体验:螺母和橡皮以特定的方式摆放,真的能够都摆进盒子吗?师生共同确认上述问题后,将数据卸载对应的摆放方式旁边。
(2)乒乓球和木块只有一种摆放方式。螺母、橡皮有多种摆放方式,而且摆放方式不同,装的数量也不一样。
3、分析研讨:为什么会这样呢?
(1)同一种物体不同的平铺方式占据空间状况不同。
引导学生分析:乒乓球和木块每个侧面都是一样的,所以怎么摆都一样,摆的方式只有一种,所以平铺一层的数量也不会有变化,螺母“躺”着摆和“立”着摆是不一样的,用来平铺的“面”形状不一样,所以平铺一层的数量也不一样,橡皮“躺”“立”“侧”,装的数量都不一样。
(3)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平铺时占据空间的状况不同
思考:为什么乒乓球能摆进盒子的数量比大小差不多的木块少这么多?
分析:由于形状的原因,乒乓球没有将盒子铺满,中间有空隙,所以装的少。
(如果学生认为是因为“乒乓球”比“木块”大而造成上述结果,教师可以进行演示实验:与木块同样大小的空心塑料块和乒乓球可以装同样多的沙子,说明乒乓球与木块大小一样,也可以将两个相同的烧杯装同样多的水,将乒乓球和木块轻轻按入水中后,看两个烧杯中水面的高度是否一致。)
学生填写学生活动手册
将摆放的方式及对应的数据汇总在一起,方便学生观察、比较。对于螺母的不同摆放方式,应该让所有的学生都做一遍,亲身体验一下:物体是立体的,是有很多个面的,每个面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以不同的面放进盒子时,它们在盒子中占据空间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为后面的分析奠定基础。
学生大胆表述他们的想法,因为通过活动,学生已经意识到平铺的面不同,会影响到摆放的数量,但是这只是学生心里的感受,还需要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并能够与伙伴分享,经过这样的过程,才能真正理解“形状对物体占据空间的影响。”
先通过展示、汇总数据,显而易见的是:同样的物体摆的方式不同,数量就不同。
作业布置
回家尝试把螺母放入一个方形盒子中,看看最多能够摆放多少个。
板书设计
认识物体的形状
课
后
反
思
顺应学生的思维,分析原因满足学生好奇心与认知的需要。对于“乒乓球与木块”的分析,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从视觉上,乒乓球比木块要大一些,所以乒乓球比木块数量少,而不是首先引起学生关注的问题。当学生发现乒乓球与木块差不多大的时候,排除了大小这个因素,学生将思维再次定位于形状的分析,进一步认识到:即使大小相同,放入的物体也不一定相同。
科学一年级下册3.认识物体的形状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科学一年级下册3.认识物体的形状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简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疑难解答,教学后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教科版 (2017)一年级下册3.认识物体的形状优秀教案: 这是一份教科版 (2017)一年级下册3.认识物体的形状优秀教案,共6页。
小学科学教科版 (2017)一年级下册1.发现物体的特征优秀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科学教科版 (2017)一年级下册1.发现物体的特征优秀教案,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