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6.2 被压扁的沙子(教学课件)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6.2 被压扁的沙子(教学课件)第1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6.2 被压扁的沙子(教学课件)第2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6.2 被压扁的沙子(教学课件)第3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6.2 被压扁的沙子(教学课件)第4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6.2 被压扁的沙子(教学课件)第5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6.2 被压扁的沙子(教学课件)第6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6.2 被压扁的沙子(教学课件)第7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6.2 被压扁的沙子(教学课件)第8页
    还剩2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被压扁的沙子教学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被压扁的沙子教学课件ppt,共2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作者简介,写作背景,读清字音,解释词义,文章梳理,研读课文,撞击说,火山说,说明方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分析文章内容。比较阅读,体会两篇文章的不同特点。
    《恐龙无处不有》通过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例子,提出恐龙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的问题,引出了“板块构造”理论,从而证明了“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一观点。那《被压扁的沙子》是否也与恐龙灭绝的谜案有关系呢?让我们先来阅读一遍这篇短文。
    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他一生著述近500本,其中有100多部科幻小说,题材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文学艺术等许多领域,与儒勒·凡尔纳、赫伯特·乔治·威尔斯并称为“科幻历史上的三巨头”,同时还与罗伯特·海因莱因、亚瑟·克拉克并列为“科幻小说的三巨头”。曾获代表科、奇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奖。
    作者根据“被压扁的沙子”(二氧化硅处在超高压的状态下形成的)的发现,探讨恐龙灭绝的原因,说明“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从而证明“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铱( )彗星( )潮汐( )劫难( )陨石( )追溯( )
    彗星:绕着太阳旋转的一种星体,通常在背着太阳的一面拖着一条扫帚状的长尾巴,体积很大,密度很小。潮汐:通常指由于月球和太阳的引力而产生的水位定期涨落的现象。有时特指海潮。劫难:灾难;灾祸。致密:细而密;细致精密。陨石:含石质较多或全部是石质的陨星。追溯: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天衣无缝:形容事物(多指诗文、话语等)严密,没有一点儿破绽。
    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都包含哪些自然段?分别讲了什么内容?
    介绍关于恐龙灭绝原因的两种对立的理论—“撞击说”和“火山说”,并指出科学家们为验证这两种理论一直在寻找证据。
    通过“被压扁的沙子”,说明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而不是火山活动。
    知识链接——科普文的含义
    “科普”就是“科学技术普及”的简称。人类的科学和技术活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二是科学技术的传播与人才培养。因此科普是科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普文是解说、介绍科学技术的说明性文章。它一般用轻松、活泼的笔调解说某一方面的科学技术知识。
    知识链接——科普说明文的作用
    第一,科普说明文是提升民族科学文化水平的一种重要工具。知识对于当代人类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从整体上说,当前的时代被称为知识爆炸的时代,社会迫切要求人们不断提高科学文化水平。第二,满足人们在课堂之外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要求。从个人角度来说,求知欲是与生俱来的生命欲望之一,这一欲望永远不会得到彻底地满足。一个人的一生有相当多的时间是在学校里度过的,但书本上的知识却远远不能满足工作和生活的需要,在走出学校之后的漫长的岁月中,人们仍然要靠工作实践、业余自习的方式,获得各种各样自己需要的科学知识。第三,为有特殊爱好的人提供精神享受。有些人对某一领域的知识有着特殊的爱好,例如有人喜欢天文,有人喜欢地理,有人喜欢汽车,有人喜欢兵器。他们往往长时期地订阅特定的科普读物,如有人订阅《奥秘水飞碟探索》,有人订阅《国家地理》,有人订阅《兵器知识》等。此类刊物上发表的科普文章能给这些人带来极大的精神享受。
    知识链接——科普说明文的特点
    (1)知识性知识性是科普说明文的第一个特点。这里所说的知识,主要是指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涉及物理、化学、天文学、地理学、生物学等各个领域。科普说明文尤其重视基础知识和最新知识,基础知识可以帮助人们建立完善的知识结构,最新知识则可以使人们认识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现状。(2)通俗性科普说明文是普及科学知识的文章,是写给广大读者看的,不是写给专家看的。因此,它必须采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向读者进行深入浅出的知识讲解。(3)趣味性为了达到普及科学知识的目的,科普说明文要尽力吸引更多的读者,这就要求作者力争把文章写得新鲜生动,富有趣味。有些小品式的科普说明文甚至采用文学的手段,笔法灵活,妙趣横生。
    1.在《被压扁的沙子》里作者提到恐龙灭绝的两种理论,你能找出来吗?
    2.这篇文章中作者的看法是什么?根据又是什么?
    “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证据一:因为在恐龙灭绝的那个年代的岩层中,发现了斯石英被压扁的沙子。证据二:斯石英只在被撞击后才形成,所以如果是火山爆发吞没了恐龙,就不会有斯石英存在。结论无疑是撞击毁灭了恐龙。
    1.分析文章第3段“例如,1987年就有人指出,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运用了怎样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举例说明并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认为6500万年前的生物“大灭绝”是由巨大撞击引起的,引出恐龙灭绝的有一个原因——“火山说”。
    2.文章第7段“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运用了怎样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准确说明了“被压扁的沙子”比“普通的沙子”重得多的特点。
    3.文章第9段“金刚石的形成与此相同。金刚石中的碳原子被挤压得异常紧密,它们同样存在一个向外扩散并且恢复为普通碳的趋势。在通常条件下,这也需要数百万年。”运用了怎样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人们对金刚石比对斯石英更加熟悉,举金刚石的例子便于读者理解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斯石英可以恢复为普通沙子的特性。“在通常条件下”,说明将特殊的情况排除在外,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文章第10段“因此,如果在850℃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它将变为普通的沙子。”运用了怎样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说明在一定条件下,斯石英可以变成普通沙子。
    5.文章第12段“例如,在一些地方已经发现了斯石英,而且有证据显示这些地区曾经受到巨大陨石的撞击。撞击所产生的巨大压力形成斯石英。另外,在进行过原子弹爆炸实验的场地也发现了斯石英,它是由膨胀火球的巨大压力形成的。”运用了怎样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说明了斯石英的形成条件——必须受到巨大压力。
    6.文章第16段“他们在1989年3月1日宣布,利用测试固体物质中的原子排列的现代技术,即核磁共振和X光衍射,他们确实检测到了在斯石英中存在的一种原子排列。”运用了怎样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以科学家在恐龙灭绝时期的岩石层中检测到了斯石英中存在的一种原子排列为例,说明下文所说的岩层当时受到过巨大的撞击,为恐龙灭绝的“撞击说”提供了依据。
    1.本文与前一篇文章有什么异同之处?(从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角度、说明语言方面比较)
    ①说明顺序:两篇文章采用的都是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在短小的篇幅内,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剖析,既严谨又深入浅出地解释清楚。
    ②说明方法:都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首先,都采用了举例子:《恐龙无处不有》列举“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被压扁的沙子》中举“斯石英与金刚石”“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层”证明斯石英是由撞击产生的巨大压力形成的,从而得出“恐龙的灭绝是撞击造成的”。其次,都采用了作比较:《恐龙无处不有》中将南极的恐龙的命运与其他大陆的恐龙的命运进行比较。而《被压扁的沙子》则是运用了“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的比较方法来说明斯石英与普通沙子的区别。除此以外,还有“打比方”“列数字”“作诠释”等说明方法。
    ③说明角度:《恐龙无处不有》是从恐龙化石遍布全球的角度来谈大陆板块的移动:《被压扁的沙子》是从探寻恐龙灭绝的原因推断地球可能曾受到撞击。
    ④说明语言:准确简练,浅显易懂。
    这篇事理说明文说明了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某个星体撞击地球,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产生、分布和特性等的介绍,说明不同科学领域的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证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如“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这句话以金刚石在真空中经过加热可以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类比斯石英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沙子,语言幽默,体现了作者思维的活跃。
    作者列举了科学家们发现、研究、检测“被压扁的沙子”的实例,证明了关于恐龙灭绝原因的理论——“撞击说”的正确性。
    品读课内语段,回答问题。【A】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冰盖。那里的冰有数英里厚,覆盖着丰富的化石。如果南极的冰雪层再薄一些的话,我们就可以找到它们。( 《恐龙无处不有》 )【B】似乎可以肯定地说,斯石英也应该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在这种情况下,它可通过火山喷发被携带到地表。然而,喷发温度极高,岩石会被熔化,所以任何由火山携带而来的斯石英都被转化为普通的二氧化硅。事实上,在火山活动地区至今没有发现过斯石英。( 《被压扁的沙子》 )1.【A】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2.【B】段中加粗的“似乎”和“肯定”连用是否矛盾?为什么?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