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泉州高三下学期3月毕业班质量监测(三)生物试题含解析
展开泉州市2022届高中毕业班质量监测(三)
高三生物
一、单项选择题
1. 水稻从外界吸收硝酸盐和磷酸盐,可以用于细胞内合成( )
A. 蔗糖 B. 核酸 C. 甘油 D. 脂肪酸
【1题答案】
【答案】B
【解析】
【分析】蔗糖的元素组成是C、H、O;核酸的元素组成是C、H、O、N、P;脂肪的元素组成也是C、H、O,在脂肪酶的作用下水解形成甘油和脂肪酸。
【详解】A、蔗糖属于糖类,元素组成是C、H、O,不含N和P,A错误;
B、水稻从外界吸收硝酸盐和磷酸盐,可以用于细胞内合成核酸,因为核酸的元素组成是C、H、O、N、P,B正确;
C、甘油是脂肪水解的产物之一,元素组成是C、H、O,不含N和P,C错误;
D、脂肪酸是脂肪水解的产物之一,元素组成是C、H、O,不含N和P,D错误。
故选B。
2. 下列关于细胞凋亡和细胞癌变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都进行基因选择性表达 B. 都与基因突变有关
C. 都可被某些外界因素诱发 D. 都发生细胞形态的变化
【2题答案】
【答案】B
【解析】
【分析】1、细胞凋亡: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也常被称为细胞编程性死亡,是一种自然现象。
2、癌细胞的特征有:无限增殖,改变形态结构,易分散和转移,癌变的原因有外因和内因,外因是致癌因子,包括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和病毒致癌因子,内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
【详解】A、细胞凋亡、细胞癌变都进行基因选择性表达,A正确;
B、细胞凋亡与基因突变无关,而细胞癌变与基因突变有关,B错误;
C、细胞凋亡虽是自主的但也可被某些外界因素诱发,细胞癌变是基因突变引起的,也可被外界因素诱导,C正确;
D、细胞凋亡时细胞会发生皱缩、细胞核变圆等形态的变化,细胞癌变时细胞会发生细胞核变大等形态的变化,D正确。
故选B。
3. 下列有关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吞噬细胞的溶酶体内能合成水解酶
B. 黑藻的核糖体含有DNA和磷脂分子
C. 胰岛细胞的高尔基体与激素的加工有关
D. 蓝细菌的细胞核是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
【3题答案】
【答案】C
【解析】
【分析】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功能的有机物,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2、核糖体是由rRNA和蛋白质结合形成的无膜细胞器。
【详解】A、水解酶是蛋白质,蛋白质的合成场所在核糖体,A错误;
B、黑藻的核糖体由rRNA和蛋白质结合形成的,B错误;
C、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和胰岛B细胞分泌的的胰岛素都属于蛋白质,需要高尔基体加工和运输,C正确;
D、蓝细菌是原核生物,无细胞核,D错误。
故选C。
4. 下列以菠菜为材料的实验中,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利用菠菜叶观察叶绿体时,要取菠菜叶的下表皮并稍带些叶肉
B. 利用菠菜叶肉细胞观察质壁分离时,叶绿体不会干扰实验现象
C. 在绿叶中色素的提取与分离实验中,不宜选用叶龄大的菠菜叶
D. 在观察植物细胞的减数分裂时,可选用菠菜的根尖分生区细胞
【4题答案】
【答案】D
【解析】
【分析】1、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
①提取色素原理:色素能溶解在酒精或丙酮等有机溶剂中,所以可用无水酒精等提取色素。
②分离色素原理:各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从而分离色素,溶解度大,扩散速度快;溶解度小,扩散速度慢。
2、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呈绿色、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散布于细胞质中,可以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它的形态。细胞质流动的观察可以叶绿体作为参照物。
3、观察减数分裂时,应选择雄性个体的生殖器官作为实验材料。
【详解】A、用菠菜叶作实验材料,因菠菜叶下表皮所带叶肉叶绿体稍大且较少,取菠菜叶的下表皮并稍带些叶肉更便于观察,A正确;
B、利用菠菜叶肉细胞观察质壁分离的实验中,由于液泡中没有色素,叶绿体的存在有利于观察实验现象,B正确;
C、叶龄过大的菠菜叶片叶绿素含量少,不宜选用叶龄过大的菠菜叶片进行绿叶中色素提取和分离的实验,C正确;
D、菠菜的根尖分生区细胞进行有丝分裂,不能观察减数分裂,应选择菠菜雄株发育中的花药进行观察,D错误。
故选D。
5. ATP的水解产物腺苷能激活巨噬细胞细胞膜上腺苷受体,抑制炎症反应。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ATP脱去3个磷酸基团可形成腺苷
B. 细胞中的吸能反应一般与ATP的水解反应相联系
C. ATP的水解产物腺苷是一种信息分子
D. 腺苷与腺苷受体结合的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5题答案】
【答案】D
【解析】
【分析】ATP的结构式可简写成A-P~P~P,式中A代表腺苷,T代表3个,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高能磷酸键。ATP和ADP相互转化的供能模式在生物界普遍存在。
【详解】A、根据结构简式可知,ATP脱去3个磷酸基团可形成腺苷,腺苷包括腺嘌呤和核糖,A正确;
B、吸能反应一般与ATP水解反应相联系,由ATP水解提供能量,放能反应一般与ATP的合成相联系,B正确;
C、题中显示,ATP的水解产物腺苷能激活巨噬细胞细胞膜上腺苷受体,抑制炎症反应,可见ATP的水解产物腺苷是一种信息分子,能调节炎症反应,C正确;
D、腺苷与腺苷受体结合的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不能体现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D错误。
故选D。
6. ecDNA是染色体外的双链环状DNA,可在癌细胞中大量分布。ecDNA比染色体DNA更加松散,其上的癌基因更易表达,从而促进肿瘤的发生。下列有关ecDNA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ecDNA分子不存在游离的磷酸基团
B. ecDNA分子中的每个磷酸均连接着两个脱氧核糖
C. ecDNA分子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
D. 癌细胞中不存在ecDNA与蛋白质结合物
【6题答案】
【答案】D
【解析】
【分析】1.癌细胞的主要特征:失去接触抑制,能无限增殖;细胞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细胞表面发生变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导致细胞间的黏着性降低。
2.DNA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双螺旋结构;DNA的外侧由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的基本骨架,内侧是碱基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的碱基对,碱基之间的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C-G,其中A-T之间有2个氢键,C-G之间有3个氢键)。
3.转录过程以四种核糖核苷酸为原料,以DNA分子的一条链为模板,在RNA聚合酶的作用下消耗能量,合成RNA。
4.翻译过程以氨基酸为原料,以转录过程产生的mRNA为模板,在酶的作用下,消耗能量产生多肽链。多肽链经过折叠加工后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蛋白质。
【详解】A、ecDNA是一种的双链环状DNA,ecDNA分子上不含游离的磷酸基团,A正确;
B、ecDNA是一种的双链环状DNA,因此,其上的每个每个磷酸均连接着两个脱氧核糖,B正确;
C、ecDNA分子与其他DNA分子一样,复制方式也是半保留复制,C正确;
D、ecDNA是染色体外的双链环状DNA,可在癌细胞中大量分布,当其上的基因复制和表达时,就会产生蛋白质类酶与该DNA的结合物,D错误。
故选D。
7. 环孢霉素A可以使T细胞增殖受阻。据此推测环孢霉素A可用于( )
A. 预防和治疗免疫缺陷症
B. 监控人体产生的异常细胞
C. 降低肾移植免疫排斥的概率
D. 清除宿主细胞内的乙肝病毒
【7题答案】
【答案】C
【解析】
【分析】人体淋巴细胞的形成过程:造血干细胞具有分裂增生能力。一部分造血干细胞的子细胞在骨髓内直接发育成B淋巴细胞,另一部分子细胞随血液流入胸腺并在胸腺内发育成T淋巴细胞。
【详解】A、环孢霉素A可以使T细胞增殖受阻,进而引起T细胞含量减少,而T细胞不仅参与体液免疫也参与细胞免疫,因而会使免疫功能下降,因此,环孢霉素A不能用于预防和治疗免疫缺陷症,A错误;
B、结合A项分析可知,环孢霉素A能使免疫能力下降,而免疫系统具有监控机体内异常细胞的作用,因而,环孢霉素A不能用于监控人体产生的异常细胞,B错误;
C、环孢霉素A可以使T细胞的增殖受阻,从而使免疫系统暂时处于无应答或弱应答状态,说环孢霉素A属于免疫抑制剂,因而可以降低肾移植免疫排斥的概率,C正确;
D、T细胞能增殖分化形成的效应T细胞能清除宿主细胞内的乙肝病毒,而T细胞数量减少时细胞免疫能力下降,因而环孢霉素A不能用于清除宿主细胞内的乙肝病毒,D错误。
故选C。
8. 如图表示某二倍体生物的精巢内一个细胞部分分裂过程的相关数值(X)变化。图中CD段发生了同源染色体分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CD段不发生基因突变
B. DE段发生基因重组
C. 若X代表染色体组数,则n=2
D. 若X代表核DNA数与染色体数的比值,则DE段发生着丝点分裂
【8题答案】
【答案】D
【解析】
【分析】曲线图分析:图中CD段发生了同源染色体分离,说明图中表示的数量关系为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数量关系变化,且数量变化为2n→n,因此DE段可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减半的过程,也可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DNA数量减半的过程。
【详解】A、图中CD段发生了同源染色体分离,说明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此时发生基因突变的概率很低,但也可能发生基因突变,A错误;
B、DE段可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末期,此时不发生基因重组,B错误;
C、若X代表染色体组数,由于图示为减数分裂过程中的物质变化,则n=1,C错误;
D、若X代表核DNA数与染色体数的比值,则n代表1,则DE段表示发生着丝点分裂,此时代表的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D正确。
故选D。
9. 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成分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饥饿时胰岛素分泌减少
B. 紧张时肾上腺素分泌增多
C. 吃的食物过咸,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多
D. 长期饮食缺碘,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9题答案】
【答案】D
【解析】
【分析】1、与血糖调节相关的激素主要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其中胰岛素的作用是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胰岛素能促进全身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能促进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
2、人体的水平衡调节过程:
(1)当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
(2)体内水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减少→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
3、甲状腺激素的调节过程: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甲状腺激素,同时甲状腺激素还能对下丘脑和垂体进行负反馈调节。
【详解】A、饥饿时,血糖浓度降低时,胰岛素分泌减少,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以保持血糖浓度相对稳定,A正确;
B、过度紧张时,肾上腺素分泌增加,B正确;
C、吃食物过咸,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多,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进行重吸收,C正确;
D、碘是组成甲状腺激素的重要元素,人体缺碘时,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减少,但由于存在负反馈调节,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D错误。
故选D。
10. 呼吸跃变是指某些肉质果实成熟过程中呼吸速率急剧升高的现象。果实发生呼吸跃变后即进入衰老阶段。香蕉、番茄、芒果等果实均具有呼吸跃变,称为呼吸跃变型果实。柑桔、柠檬等果实不具有呼吸跃变,称为非呼吸跃变型果实。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低温可使呼吸跃变型果实的呼吸跃变延迟
B. 呼吸跃变型果实比非呼吸跃变型果实更不耐贮存
C. 非呼吸跃变型果实的成熟过程不受氧气浓度影响
D. 乙烯利可促使呼吸跃变型果实的呼吸跃变提前
【10题答案】
【答案】C
【解析】
【分析】1、当果实成熟到一定程度时,呼吸速率首先是降低,然后突然增高,最后又下降,此时果实便进入完全成熟。这个呼吸高峰,便称为呼吸跃变。具呼吸跃变的跃变型果实有:苹果、香蕉、梨、桃、番木瓜、芒果和鳄梨等;不具呼吸跃变的非跃变型果实有:橙、凤梨、葡萄、草莓和柠檬等。
2、许多肉质果实呼吸跃变的出现,标志着果实成熟达到了可食的程度的,有人称呼吸跃变期间果实内部的变化,就是果实的后熟作用,因此,在实践上可调节呼吸跃变的来临,以推迟或提早果实的成熟。适当降低温度和氧的浓度(提高CO2浓度或充氮气),都可以延迟呼吸跃变的出现,使果实成熟延缓。反之,提高温度和O2浓度,或施以乙烯,都可以刺激呼吸跃变的早临,加速果实的成熟。
【详解】A、低温可以使与呼吸有关的酶活性降低,会导致呼吸速率下降,所以低温可使呼吸跃变型果实的呼吸跃变延迟,A正确;
B、由题意可知,呼吸跃变型果实在发生呼吸跃变后即进入衰老阶段,而非呼吸跃变型果实不具有呼吸跃变,所以呼吸跃变型果实比非呼吸跃变型果实更不耐贮存,B正确;
C、非呼吸跃变型果实只是不具有呼吸跃变,但果实成熟过程也与细胞呼吸有关,而氧气浓度会影响细胞的呼吸速率,故非呼吸跃变型果实的成熟过程受氧气浓度影响,C错误;
D、乙烯利能促进果实成熟,所以乙烯利可促使呼吸跃变型果实的呼吸跃变提前,D正确。
故选C。
11. 某城市河流生态系统受到生活污水污染,科研人员通过堤岸改造、生态修复等措施进行治理,建立城市景观湿地生态系统(如图)。下列关于城市景观湿地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输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既有光能又有化学能
B. 建立该系统有利于增强河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C. 相对于A区域,C区域的有机污染物减少
D. 相比于进水口,出水口的水体溶解氧大大降低
【11题答案】
【答案】D
【解析】
【分析】1.生态工程建设目的:遵循自然界物质循环的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
2.生态农业工程在生态农业中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
(1)将种植、养殖、水产、园艺与林业、副业、加工业扥进行优化。
(2)将农业废弃物的转化、再生和资源化等综合起来。
(3)将节能、应用清洁能源、生态建筑以及人口控制、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结合起来。
【详解】A、流入生态系统的能量有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生活污水中的有机物中包含的化学能,A正确;
B、建立该系统可以将生活污水经过净化后流经河流,从而有利于增强河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B正确;
C、相对于A区域,由于经过了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后,C区域的有机污染物减少,C正确;
D、相比于进水口,出水口的水体由于有机物减少,而且通过生产者的作用,其中溶解氧大大增加,D错误。
故选D。
12. 昆虫的嗅觉系统可以识别环境中特定的化学气味分子。气味分子与气味结合蛋白(OBP)相结合,形成气味分子-OBP复合体,复合体再与感受细胞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传入昆虫中枢神经系统,引起昆虫的行为反应。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感受细胞的细胞膜上可发生电信号和化学信号的相互转换
B. 该复合体发挥作用后不被降解会导致神经细胞持续兴奋
C. 昆虫可能因气味分子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行为反应
D. 感受细胞接受复合体信号后细胞膜外侧的电位由负变正
【12题答案】
【答案】D
【解析】
【分析】气味分子复合体通过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特异性结合引发神经冲动的过程产生了动作电位,兴奋在神经元间传递是发生了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化。
【详解】A、根据题干,感受细胞能产生神经冲动,当这个冲动向下一个神经元传递信息时,会释放神经递质,故会发生电信号和化学信号的相互转换,A正确;
B、气味分子-OBP复合体与感受细胞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会产生神经冲动,若不被降解,则感受细胞会持续产生兴奋,B正确;
C、不同的气味分子与细胞上的受体形成不同的复合物,产生不同的神经冲动,昆虫作出不同的行为反应,C正确;
D、感受细胞接受复合体信号后产生动作电位,动作电位由Na+内流形成,特点是外负内正,静息电位由K+外流形成,特点是外正内负,故产生兴奋时细胞膜外电位由正变负,D错误。
故选D。
13. 染色体平衡易位是两条不同源的染色体各自发生断裂后,互相变位重接而形成两条结构上重排染色体的变异现象,其过程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可借助光学显微镜观察四分体以确认染色体发生平衡易位
B. 染色体平衡易位将使细胞内基因的数目和种类发生变化
C. 存在图示平衡易位的女性产生正常卵细胞的概率为1/2
D. 该变异使得基因在不同染色体上重排,属于基因重组
【13题答案】
【答案】A
【解析】
【分析】根据题干分析,“染色体平衡易位是两条不同源的染色体各自发生断裂后,互相变位重接而形成两条结构上重排染色体的变异现象”,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使得染色体上具有的碱基排列顺序发生改变;染色体经过碱性染料染色后,在显微镜下可以观察。
【详解】A、在光学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染色体平衡易位,A正确;
BD、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染色体平衡易位是两条不同源的染色体各自发生断裂后,互相变位重接而形成两条结构上重排染色体的变异现象,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基因的数目和种类不会发生变化,BD错误;
C、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但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不考虑其它变异,存在图示平衡易位的女性产生正常卵细胞的概率为1/2×1/2=1/4,C错误。
故选A。
14. 新型冠状病毒mRNA疫苗是一种核酸疫苗,目前其制备的基本过程为:首先构建含有S蛋白基因序列的重组质粒,导入大肠杆菌后经大肠杆菌培养、提取并纯化DNA质粒,利用酶把DNA质粒切割为链状,再在体外转录出新冠病毒S蛋白的mRNA序列并用脂质体进行包裹。如图表示新冠病毒RNA疫苗制备及引起机体产生免疫反应的部分过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钙离子处理大肠杆菌,有利于重组质粒转化
B. 通过脂质体包裹能防止mRNA被RNA酶降解,有利于疫苗进入细胞
C. 新冠病毒mRNA疫苗发挥作用的过程中需要tRNA和rRNA的参与
D. 递送到细胞内的mRNA作为抗原激发机体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14题答案】
【答案】D
【解析】
【分析】由图可知,脂质体中的mRNA进入人体细胞后进行转录和翻译,形成S蛋白,从而引起免疫反应。
【详解】A、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常用感受态细胞法,即用Ca2+处理大肠杆菌,使之成为感受态细胞,利于完成转化过程,A正确;
B、因酶具有专一性,通过脂质体包裹能防止mRNA被RNA酶降解,有利于疫苗进入细胞,B正确;
C、mRNA在体内发挥作用的过程是翻译过程,该过程需要tRNA转运氨基酸,需要rRNA参与构建的核糖体的参与,C正确;
D、递送到细胞内的mRNA需经转录和翻译形成S蛋白后才能引起相应的免疫反应,D错误。
故选D。
15. 维生素B1与ATP反应生成焦磷酸硫胺素(TPP)。丙酮酸脱氢酶只有与TPP结合,才能催化丙酮酸氧化分解。维生素B1缺乏者丙酮酸脱氢酶活性降低,丙酮酸会被转化为乳酸,引起高乳酸血症。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TPP主要线粒体基质中起作用
B. 甲亢患者对维生素B1的需求量降低
C. 高乳酸血症患者无氧呼吸产生的CO2增多
D. 维生素B1缺乏使丙酮酸氧化分解反应所需的活化能增多
【15题答案】
【答案】A
【解析】
【分析】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为丙酮酸氧化分解释放能量,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
酶的作用机理是降低化学反应所需活化能。
【详解】A、分析题干信息可知,丙酮酸脱氢酶只有与TPP结合,才能催化丙酮酸氧化分解,丙酮酸氧化分解主要发生在线粒体中,故TPP主要在线粒体基质中起作用,A正确;
B、甲亢患者缺少甲状腺激素,会降低新陈代谢速率,需要更多的维生素B1来提高丙酮酸脱氢酶活性,使丙酮酸转化二氧化碳释放更多的能量,从而避免丙酮酸会被转化为乳酸,引起高乳酸血症,B错误;
C、高乳酸血症患者无氧呼吸不产生的CO2,C错误;
D、维生素B1缺乏使丙酮酸脱氢酶活性降低,降低丙酮酸氧化分解反应所需活化能的效率降低,而不是使丙酮酸氧化分解反应所需的活化能增多,D错误。
故选A。
16. 菌株Ⅰ只能在补充维生素B1(VB1)的基本培养基上生长,菌株Ⅱ只能在补充维生素B7(VB7)的基本培养基上生长。科研人员利用菌株Ⅰ和菌株Ⅱ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1:将菌株Ⅰ和菌株Ⅱ在同时添加VB1和VB7的基本培养基中混合培养一段时间后,再将菌体离心提取、接种在基本培养基上,发现长出了菌落。
实验2:将菌株Ⅰ和菌株Ⅱ用微孔滤板(细菌不能通过,DNA等化合物可通过)隔离,培养一段时间后,再将两种菌体分别离心提取、接种在基本培养基上,发现均不长出菌落。
依据实验结果推测,最可能发生的是( )
A. 混合培养时发生DNA转移 B. 隔离培养时发生DNA转移
C. 混合培养时发生基因突变 D. 隔离培养时发生基因突变
【16题答案】
【答案】A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将菌株Ⅰ和菌株Ⅱ单独涂布于基本培养基上时都没有产生菌落,而将两者混合后涂布于基本培养基上时产生了菌落,据此推测可能是二者在混合培养过程中发生了基因的转移。
【详解】A、菌株Ⅰ只能在补充维生素B1(VB1)的基本培养基上生长,菌株Ⅱ只能在补充维生素B7(VB7)的基本培养基上生长,但混合培养后在基本培养基上长出菌落,据此可推测混合培养时发生DNA转移,A正确;
B、根据实验结果可知,隔离培养可能没有发生DNA转移,因而两种菌种依然不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B错误;
C、基因突变的发生于混合培养没有必然的联系,因此根据上述实验结果不能推出混合培养时发生基因突变的结论,C错误;
D、基因突变具有自发性,但根据隔离培养后菌落都没有在基本培养基上出现,不能推出在隔离培养时发生基因突变结论,D错误。
故选A。
二、非选择题
17. Na+是造成植物盐害的主要离子。为了解盐分胁迫对棉花光合作用的影响,科研人员设置4个盐分水平(50、100、150和200mmol·L-1NaCl溶液)和对照处理,测定叶片的K+含量,结果如图1:并测定在相应K+含量下棉花叶片的最大CO2固定速率、叶肉导度(即CO2从植物叶片气孔下腔传输到叶绿体固定位点的效率)、净光合速率,结果如图2、图3、图4。请回答:
(1)实验中每个处理重复5组的目的是______。
(2)随着盐分浓度的增加,棉花对K+的吸收能力______。
(3)根据实验结果分析,超过______mmol·L-1盐分水平胁迫,导致棉花净光合速率显著下降。其原因______。
【17~19题答案】
【答案】(1)减少偶然误差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2)降低 (3) ①. 100 ②. 叶肉导度(显著)降低,减少了CO2的吸收量;最大CO2固定速率(显著)降低,减少了CO2的利用率(或“最大CO2固定速率(显著)降低,暗反应速率下降”)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根据图1结果可知,与对照组(CK)对比,随着盐分浓度的增加,叶片中钾离子含量逐渐下降,图2、图3和图4显示的结果是在相应的钾离子条件下的棉花叶片的最大CO2固定速率、叶肉导度、净光合速率的变化,根据结果可知,随着叶片中钾离子浓度的上升,棉花叶片的最大CO2固定速率、叶肉导度、净光合速率均呈上升趋势,即说明随着盐分的增加,棉花叶片的最大CO2固定速率、叶肉导度、净光合速率均被抑制。
【小问1详解】
为了减少偶然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实验中每个处理均重复5组,然后求得平均值作为测得的结果。
【小问2详解】
结合图1实验结果可知,随着盐分浓度的增加,棉花对K+的吸收能力逐渐下降。
【小问3详解】
根据图4实验结果可知,超过100mmol·L-1盐分水平胁迫,棉花的最大CO2固定速率、叶肉导度、净光合速率均下降,这说明导致棉花净光合速率显著下降的主要因素是由于叶肉导度下降,使二氧化碳的吸收量下降,因而最大CO2固定速率明显下降,进而减少了二氧化碳的利用率,净光合速率下降。
【点睛】熟知光合作用过程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正确分析图示的信息是解答本题的前提,掌握影响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的影响机理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题图信息的解读是本题的难点、也是易错点。
18. 达芙妮小岛上的勇地雀较早的时候主要取食小种子。1977年,一场严重的干旱导致小种子植物大量死亡,具有较大鸟喙的勇地雀逐渐取食大花蒺藜的种子(大花蒺藜抗旱,种子较大,有着厚厚的外壳和尖锐的刺,只有大的鸟喙才能啄破取食)。如图为1975-1979年勇地雀种群喙的平均深度发生变化曲线。请回答:
(1)调查发现,每一只勇地雀在1977年干旱前后,喙的深度没有发生变化。那么,勇地雀种群喙的平均深度在干旱前后发生变化的可能原因是______。研究人员发现ALX1基因是引起地雀喙大小发生改变的关键基因,由此可见勇地雀种群的喙平均深度变化的实质是______。
(2)1979年干旱结束后,达芙妮小岛上植被逐渐恢复。随着食物逐渐充足,另一种地雀——大嘴地雀迁入该小岛。大嘴地雀有着更大的喙,且体型是勇地雀的两倍,主要以大花蒺藜的种子为食物。调查得到1997年-2003年两种地雀的种群数量变化如图。
①1999年-2001年,勇地雀种群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______。
②2001年-2003年,勇地雀种群的喙平均深度有所回落。据此分析,勇地雀种群数量逐渐增加的主要原因可能是______。
【18~19题答案】
【答案】(1) ①. 干旱导致小种子植物大量死亡,喙深度较大的勇地雀个体能够获得食物,深度较小的勇地雀个体由于缺乏食物而被淘汰,喙深度较小的勇地雀个体数量减少(或“喙深度较小的勇地雀个体在自然选择下数量减少”) ②. 勇地雀种群的ALX1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2) ①. 勇地雀与大嘴地雀在竞争中处于劣势,获取的食物不足,种群数量降低 ②. 自然选择的压力使勇地雀采食小种子,与大嘴地雀的竞争关系减弱,勇地雀种群数量上升
【解析】
【分析】达尔文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存斗争产生适者生存的现象。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小问1详解】
调查发现,每一只勇地雀在1977年干旱前后,喙的深度没有发生变化。那么,勇地雀种群喙的平均深度在干旱前后发生变化的原因是干旱导致小种子植物大量死亡,而喙深度较大的勇地雀个体能够获得食物,满足自身生长,而喙深度较小的勇地雀个体由于缺乏食物而被淘汰,因而喙深度较小的勇地雀个体数量减少,即喙深度较大的勇地雀获得了更多生存的机会因而数量大增。生物进化的过程是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的过程,而ALX1基因是引起地雀喙大小发生改变的关键基因,由此可见勇地雀种群的喙平均深度变化的实质是勇地雀种群的ALX1基因频率发生改变的过程。
【小问2详解】
①1999年-2001年,大嘴地雀迁入该小岛。大嘴地雀有着更大的喙,且体型是勇地雀的两倍,主要以大花蒺藜的种子为食物,可见大嘴地雀和勇地雀是竞争关系,勇地雀在与大嘴地雀的竞争中处于劣势,获取的食物不足,生存、繁殖的机会减少,因而勇地雀种群数量下降。
②2001年-2003年,由于大嘴地雀取食能力更强,迫使勇地雀只能吃小种子,因此勇地雀平均的鸟喙尺寸开始逐渐减小,此时小嘴的勇地雀在生存斗争中占有优势,并获得更多的生存机会,繁殖更多的后代,因而勇地雀种群的喙平均深度有所回落,且此时种群数量也有所上升。
【点睛】熟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能利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解释生物学中适应性的形成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
19. 芥蓝是两性花。科研人员选择紫薹、白花、无蜡质芥蓝(P1)与绿墓、黄花、有蜡质芥蓝(P2)为亲本进行杂交得到F1,F1全为紫薹、白花、有蜡质,F1自交得到F2,F2相关统计结果如表所示。请回答:
F2表现型
薹色
花色
叶片蜡质
紫薹
绿薹
白花
黄花
有蜡质
无蜡质
株数
182
67
187
62
185
64
(1)分析表格数据,可初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
(2)为进一步验证上述结论,以F1为母本,分别与P1、P2杂交。
①若上述结论成立,写出表中预期结果。
F1×P1
性状
薹色
花色
叶片蜡质
子代表现型及比例
____
___
___
②F1与P2杂交,子代叶片表现为217株有蜡质,10株无蜡质。从实验操作的角度分析,出现该结果的可能原因是______。
(3)研究发现紫薹、无蜡质芥蓝的维生素C、蛋白质、花青素和胡萝卜素含量高,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为进一步弄清楚薹色与叶片蜡质这两对相对性状之间的遗传关系,以利于培育该优良品种,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还需统计的数据是______。
【19~21题答案】
【答案】(1)紫薹对绿薹显性,白花对黄花显性,有蜡质对无蜡质显性(或“薹色、花色、叶片蜡质性状分别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薹色、花色、叶片蜡质性状的遗传遵循分离定律”)
(2) ①. 全为紫薹 ②. 全为白花 ③. 有蜡质:无蜡质=1:1 ④. 没有彻底去雄,导致F1的极少量个体自交,所以出现一定数量的隐性个体植株(或“套袋不严密,受到外来花粉的干扰”)
(3)统计F2两种性状组合的表现型及比例
【解析】
【分析】紫薹、白花、无蜡质芥蓝(P1)与绿墓、黄花、有蜡质芥蓝(P2)为亲本进行杂交得到F1,F1全为紫薹、白花、有蜡质,说明紫薹、白花、有蜡质为显性性状。分析表中数据,均约等于3:1,说明对应的F1相应性状为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杂合子,且配子形成过程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小问1详解】
薹色、花色、叶片蜡质均出现对应显性性状:隐形性状=3:1的比例,说明紫薹、白花、有蜡质为显性,且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小问2详解】
根据题意,P1可表示为AABBcc,P2可表示为aabbCC,F1可表示为AaBbCc。
①F1与P1杂交子代为A-B-CC和A-B-cc,故薹色全为紫薹,花色全为白花,叶片蜡质有蜡质:无蜡质=1:1。
②F1与P2杂交,针对蜡质来说为Cc与CC杂交,子代全为C-,表现为全为有蜡质。但出现了少量无蜡质,可能是应为有极少数Cc自交产生了cc所导致出现无蜡质。
【小问3详解】
为弄清楚薹色与叶片蜡质这两对相对性状之间的遗传关系,应让F1自交,统计F2两种性状组合的表现型及比例,若出现9:3:3:1分离比,则两对性状分别由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控制。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要求考试能根据题干信息提炼出3:1或9:3:3:1,或找出其变式进行分析计算和推理。
20. 糖类抗原19-9(CA19-9)是一种糖蛋白,可作为肿瘤标志物。CA19-9在正常人血清中含量较低,而在胰腺癌患者血清中含量较高。制备出抗CA19-9单克隆抗体,可用于定量检测该抗原含量。
(1)科研人员以CA19-9作为抗原获得免疫小鼠,取小鼠的脾脏细胞与______细胞经灭活的仙台病毒诱导融合。该过程的原理是仙台病毒表面的糖蛋白和一些酶能够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发生作用,使细胞相互凝聚,细胞膜上的______分子重新排布,细胞膜打开,细胞发生融合。
(2)用特定的选择培养基筛选融合细胞,得到杂交瘤细胞。将得到的细胞接种到多孔培养板上,进行______检测,经多次筛选获得足够数量的能分泌______的杂交瘤细胞。
(3)医学上常用双抗体夹心法定量检测CA199抗原,该检测方法的基本原理如图:
①为实现定量检测目的,固相抗体和CA19-9抗原的结合部位应与酶标抗体和CA19-9抗原的结合部位______(填“相同”或“不同”)。
②该检测方法中,酶标抗体的作用是______。(写出2点即可)
【20~22题答案】
【答案】(1) ①. 骨髓瘤 ②. 磷脂和蛋白质
(2) ①. 专一抗体 ②. 抗CA19-9的单克隆抗体(“抗CA19-9抗体”或“CA19-9抗体”)
(3) ①. 不同 ②. 与待测抗原结合;催化指示底物反应(通过测定产物量判断待测抗原量)
【解析】
【分析】单克隆抗体制备流程:先给小鼠注射特定抗原使之发生免疫反应,之后从小鼠脾脏中获取已经免疫的B淋巴细胞;诱导B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利用选择培养基筛选出杂交瘤细胞;进行抗体检测,筛选出能产生特定抗体的杂交瘤细胞;进行克隆化培养,即用培养基培养和注入小鼠腹腔中培养;最后从培养液或小鼠腹水中获取单克隆抗体。
【小问1详解】
科研人员以CA19-9作为抗原获得免疫小鼠,免疫细胞的脾脏中有相应的效应B细胞,因此,取小鼠的脾脏细胞与骨髓瘤细胞经灭活的仙台病毒诱导融合。该过程利用了仙台病毒表面的糖蛋白和一些酶能够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发生作用,使细胞相互凝聚,基于细胞膜的基本组成成分是蛋白质和磷脂分子可知,由于病毒的作用使细胞膜上的磷脂和蛋白质分子重新排布,细胞膜打开,细胞发生融合。
【小问2详解】
由于发生融合的细胞种类较多,因此需要用特定的选择培养基筛选融合细胞,得到杂交瘤细胞。将得到的细胞接种到多孔培养板上,进行专一抗体检测,经多次筛选获得能产生与CA19-9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抗体的杂交瘤细胞,然后对该细胞进行培养获得足够数量的能分泌抗CA19-9的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
【小问3详解】
①抗体与抗原的结合具有特异性,固相抗体和酶标抗体均能与CA199抗原结合,这是由于不同抗体与CA199抗原表面的不同部位结合,因此固相抗体和CA19-9抗原的结合部位应与酶标抗体和CA19-9抗原的结合部位“不同”。
②该检测方法中,酶标抗体的作用是通过与待测抗原结合,催化指示底物反应,通过产物的产生量推测酶标抗体的量进而实现对抗体的定量检测。
【点睛】熟知单克隆抗体的制备流程和相应的原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明确图示的信息并正确分析从而得出结论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
21. 小鼠毛发的生长具有周期性,主要包括生长期和休止期。毛发生长周期与毛囊干细胞(HFSC)有关。在生长期,HFSC分裂、分化,不断地把正在生长的毛干推出去。在休止期,HFSC保持静止状态,不会发生分裂,毛发保持休眠状态一段时间,最终脱落。慢性压力会导致休止期延长而出现脱发。研究人员为研究慢性压力导致休止期延长的机制,以小鼠为实验材料进行了相关研究。请回答:
(1)慢性压力往往会影响肾上腺分泌活动。研究人员对野生型小鼠在休止期进行了肾上腺切除术,获得肾上腺切除小鼠(ADX小鼠),并在相同时间内在不施加慢性压力的情况下对野生型小鼠(假手术处理)和ADX小鼠的毛发生长周期进行了研究。在每个周期的休止期对小鼠剃毛处理,观察、统计从第2周期起每个周期休止期的长度(如图1所示),实验结果如图2。实验结果表明在野生型小鼠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小鼠休止期______;肾上腺分泌活动减弱会导致小鼠休止期______。
(2)肾上腺产生的激素包括皮质酮、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醛固酮等。研究人员对每种激素进行检测,发现皮质酮(一种固醇类激素)在切除肾上腺后下降幅度最大。研究人员推测皮质酮可能是不施加慢性压力情况下调节毛发进入休止期的关键因素,请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设计实验进一步验证推测。(写出实验思路和支持该推测的预期结果)
(3)实验证实以上推测成立。
①皮质酮可通过______方式进入靶细胞,与胞内相应受体结合后,传递______,引起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
②综上,可初步得知慢性压力导致休止期延长的原因是______。为进一步证实该原因,可选用______(填“野生型”或“ADX”)小鼠,在施加慢性压力前后,分别检测______的含量。
(4)HFSC和真皮乳头细胞(一种与HFSC相邻的细胞)均具有皮质酮受体。研究人员进行了相关研究如下表。
分组
实验处理
实验结果
实验小鼠
HFSC
真皮乳头细胞
A
野生型
抑制皮质酮受体
不抑制皮质酮受体
A组、B组休止期长度基本相同,C组、D组休止期长度基本相同
B
野生型
不抑制皮质酮受体
不抑制皮质酮受体
C
野生型
不抑制皮质酮受体
抑制皮质酮受体
D
ADX
不抑制皮质酮受体
不抑制皮质酮受体
研究人员进一步对真皮乳头细胞中的mRNA进行分析,发现该细胞合成分泌的GAS6(一种分泌蛋白)可能与HFSC的活动有关。如图为HFSC在不同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的结果。
综合以上信息,慢性压力导致小鼠休止期延长的可能机制是______。
【21~24题答案】
【答案】(1) ①. 延长 ②. 缩短
(2)实验思路:给ADX小鼠注射皮质酮处理,在每个周期的休止期对小鼠剃毛处理,观察、统计每个周期休止期的长度。
预期结果:休止期的长度延长。
(3) ①. 自由扩散(被动运输) ②. 信息 ③. 慢性压力导致皮质酮含量升高 ④. 野生型 ⑤. 皮质酮
(4)慢性压力导致皮质酮含量升高,皮质酮作用于真皮乳头细胞(抑制GAS6基因的表达)减少GAS6分泌,抑制了HFSC的分裂和分化,导致休止期延长。
【解析】
【分析】自由扩散的方向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不需载体和能量,常见的有水、CO2、O2、甘油、苯、酒精等;协助扩散的方向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需要转运蛋白,不需要能量,如红细胞吸收葡萄糖;主动运输的方向是从低浓度向高浓度,需要载体蛋白和能量,常见的如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葡萄糖,K+等。
【小问1详解】
结合图2结果可知,在野生型小鼠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小鼠休止期逐渐延长;通过与实验组小鼠的对比可知,肾上腺分泌活动减弱会导致小鼠休止期缩短。
【小问2详解】
研究人员推测皮质酮可能是不施加慢性压力情况下调节毛发进入休止期的关键因素,为此设计外源皮质酮的实验组,然后通过比较实验前后休止期 长度的变化得出相应的结论,为此,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给ADX小鼠注射皮质酮处理,在每个周期的休止期对小鼠剃毛处理,观察、统计每个周期休止期的长度,通过与对照组的实验数据进行比较证明相应的结论。
【小问3详解】
实验证实以上推测成立。①皮质酮为消防中有机物,可通过自由扩散方式进入靶细胞,与胞内相应受体结合后,传递调节的信息,从而引起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
②综上,可初步得知慢性压力导致导致皮质酮含量升高进而引起休止期延长。为进一步证实该原因,可选用“野生型”小鼠(因为该小鼠的肾上腺正常),在施加慢性压力前后,分别检测皮质酮的含量,进而证明相应的结论。
【小问4详解】
A、B组实验结果说明HFSC细胞的代谢活动与休止期的长短无关,BC组实验结果说明真皮乳头细胞的代谢活动与休止期的长短有关,即皮质醇作用于真皮乳头细胞实现了对休止期的调节,根据图示的结果可说明GAS6能促进HFSC细胞分裂、分化,综合上述结果可知慢性压力导致休止期延长的原因是慢性压力促进皮质酮含量升高,皮质酮作用于真皮乳头细胞(抑制GAS6基因的表达)减少GAS6分泌,进而抑制了HFSC的分裂和分化,导致休止期延长。
【点睛】熟知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能正确把握题目中的信息并能合理利用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
福建省2024届泉州市高三下学期毕业班质量监测(三)生物试题: 这是一份福建省2024届泉州市高三下学期毕业班质量监测(三)生物试题,共8页。
福建省泉州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毕业班质量监测(三)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福建省泉州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毕业班质量监测(三)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2024届福建省泉州市高三下学期毕业班质量监测三生物试题原卷版docx、2024届福建省泉州市高三下学期毕业班质量监测三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4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4泉州高三下学期毕业班质量监测(三)生物试题: 这是一份2024泉州高三下学期毕业班质量监测(三)生物试题,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