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5《自相矛盾》人教部编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2818729/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5《自相矛盾》人教部编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2818729/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5《自相矛盾》人教部编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2818729/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15 自相矛盾精品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15 自相矛盾精品教案,共10页。
15 自相矛盾教学目标1.认识“吾、弗”等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夫”,会写“矛、盾”等4个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能联系上下文,猜测“誉”“弗”“立”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讲述“自相矛盾”的故事。4.能说出“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让学生初步了解围观者的思维过程,从故事的寓意中受到启发。教学重点1.能联系上下文,猜测“誉”“弗”“立”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讲述“自相矛盾”的故事。2.能说出“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教学难点了解围观者的思维过程,说出围观者为什么能使卖矛和盾的人“弗能应”。教学策略认写字词本课采用随文语境识字的方法,其中“吾”容易错读成三声wǔ,“弗”容易错读成fó或fèi,教学时可把生字放到课文的语境中,指导学生读准字音。文言文以单音节词为主,有些与现代汉语中的一些双音节词意思对应,如“坚”即“坚固”,“应”即“应答”;有一些词古今意思相同,如“莫”和“弗”都是“不”的意思;有些词古今意思不同,如“陷”意为“刺破”,“或”意为“有的人”等,指导学生结合课文注释或查阅工具书来猜测理解其意思。写字时,“矛”的第二笔点不要漏写,最后一笔撇不要丢;“盾”下面是“目”;“誉”应该与“誊”区分开。阅读理解运用抓关键词句法,推测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积累运用运用背诵的方法积累文言文。运用讲故事的方法,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迁移运用。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字卡、词卡。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完成预学案作业。收集矛和盾的相关资料。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会认“吾、弗”等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夫”,会写“矛、盾、誉、吾”4个字。2.了解中国古代寓言的特点,初步读懂读通课文。教学过程板块一 猜图导入,走进古文活动1 猜图激趣,做好铺垫1.激趣:寓言故事不但有趣,往往还能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老师知道同学们读了很多的寓言故事,现在,我来考考你们,敢接受挑战吗?2.课件依次出示寓言故事《掩耳盗铃》《揠苗助长》《守株待兔》《亡羊补牢》对应的图片。(1)引导学生对应图片说出故事的名字。(2)引导学生说一说这几则寓言故事蕴含的道理。(3)引导学生说一说由寓言故事引申出来的成语的意思。活动2 观看图片,导入新课1.出示寓言故事《自相矛盾》的图片。(1)你们知道这个故事的名字吗?(2)这个人手里分别拿的是什么?2.教师针对图片上的矛和盾,相机介绍矛和盾。3.导入:这节课我们就走进文言文《自相矛盾》,感受古文语言的精练和古文蕴含的道理。(板书:自相矛盾)操作指导 由学生喜欢的寓言故事导入,通过直观演示,帮助学生认识矛和盾,为学文做好铺垫。复习故事的同时要让学生明白寓言故事都会告诉我们一个小道理,为学习课文埋下伏笔。 板块二 初读古文,识字读文活动1 初读古文,识记生字1.出示学习要求,指导学生读文识字:课件出示 (1)自由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把自己感觉难读的地方反复读几遍。(2)将字条中的生字逐一读给小组同伴听,圈出读不准的生字。(3)请小组同伴当小老师,教你读准圈出的生字。(4)组长组织交流,动脑筋,想办法,识记生字的字形。2.引导学生交流识字、读文的方法。活动2 检测字词,指导读文1.检查识字成果。(1)指名读,学生相互正音,教师相机指导“吾、弗、夫”在本课都读二声;“誉”不要读成yì。(2)开火车朗读词句:吾盾之坚 其人弗能应也 自相矛盾 誉之曰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3)朗读词句中的生字。吾 弗 矛 盾 誉(4)小组赛读生字。吾 弗 矛 盾 誉(5)学习多音字“夫”。课件出示 夫表示“文言发语词”“文言助词”时,读fú,如“夫战,勇气也”。表示“成年男子的通称”“丈夫,跟‘妻’‘妇’相对”时,读fū,如“农夫、夫人、夫婿”。(6)学生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重点区别形近字识记:曰——日。2.检查古文朗读情况。(1)指名朗读,相互指正。(2)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恰当断句,读出节奏。课件出示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3)学生倾听练读。(4)教师指导读难读的句子。(5)学生再读古文,学会停顿,读出节奏。①自由练习。②多种形式赛读。③齐读。操作指导 因为文言文的结构与现代文不同,所以教师要注意范读指导,让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还要借助指导朗读,为更好地朗读和理解课文奠定基础,而赛读既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又能在潜移默化中收到“读书百遍,而义自见”的效果。板块三 巩固字词,练习写字活动1 借助提示,自主练写1.指生开火车朗读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组织学生展开同桌互助学习活动。课件出示 写字小助手看一看:仔细观察写字表中的“矛、盾”,将容易写错的笔画圈出来,并给同桌讲一讲圈画的理由。想一想:怎样才能写好圈画的笔画呢?和同桌商议。练一练:针对自己圈画的书写难点做书空练习。3.学生根据提示学写生字。活动2 指导书写,集体评议1.教师利用投影仪展示同学们圈画的生字,重点指导:“矛”在书写时最后一笔是“丿”。(学生书空“矛”字,重点强调点的写法。)“盾”里面是“目”,不要写成“日”。(学生书空。)2.利用课件动画演示这两个字的笔顺和书写要点,学生观察生字在横格中的位置和笔画特点,尝试完成写字表中的练写内容,写好后再对照范字改一改。3.学生自由练写,教师巡视,予以面对面指导。4.投影仪展示学生的书写成果,集体进行评议:哪个地方写得好?你有什么好的建议?操作指导 写字的重要性贯穿整个小学阶段,因此这个阶段也要注重写字指导,增强学生练字意识。板块四 布置作业,巩固成果1.自由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故事内容。2.把《自相矛盾》读给家长听。操作指导 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将课内、课外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活动3 指导书写,展示评议1.出示生字:矛、盾、誉、吾。2.读生字并组词。3.重点指导字的书写。4.利用动画演示会写字的书写笔顺,学生观察生字在横格中的位置和笔画特点,尝试完成写字表中的练写内容,写好后再对照范字改一改。5.学生自由练写,教师巡视,予以面对面的指导。6.投影仪展示学生的书写成果,集体进行评议:哪个地方写得好?你有什么好的建议?操作指导 要通过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类似的例子,加深学生的阅读感悟。同时选择重点字进行写法指导,落实课标中对写字的要求。第2课时课时目标1.能联系上下文,猜测“誉”“弗”“立”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讲述“自相矛盾”的故事。2.能说出“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让学生了解围观者的思维过程,从故事的寓意中受到启发。教学过程板块一 复习导入,夯实基础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开火车认读,并口头组词。2.指生朗读课文。3.导入:《自相矛盾》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我们这节课继续学习《自相矛盾》这篇古文。操作指导 字词是根,要加强复习,达到夯实基础之效,也为进一步学习、理解课文奠定基础。板块二 再读课文,理解文意活动1 小组合作,读文解意1.再读课文,借助注释或根据语境联想,在小组里逐句推测其意思,教师相机引导:可以适当地加上一些词语使句子更通顺。2.学生借助注释,默读思考后小组交流。活动2 交流分享,指导朗读1.引导学生交流分享:在刚才学习的过程中,你读懂了什么?你觉得有哪个词或哪句话不理解呢?2.出示句子。课件出示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有个楚人在集市上卖矛和盾,他一直在夸他的盾坚固无比,什么矛都刺不透,他的矛锋利无比,什么盾都刺得透。(1)引导学生说说这两句话中你读懂了哪个字,哪个词语,哪句话。(2)学生读句子汇报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誉”的意思。(3)融情引读:楚国的集市上人来人往,车水马龙,热闹非凡。瞧,这个楚人在干什么?(生接)——楚人有鬻盾与矛者。(4)指导学生分别当楚人,夸夸坚固无比的盾和锋利无比的矛。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活动3 引导质疑,理解想象1.过渡:楚人的吆喝吸引了不少的围观者,听了楚人的吆喝,有没有人买呢?你是从文中哪些句子知道的?2.出示句子。课件出示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有的人就问他:“用你的矛刺你的盾,结果会怎样呢?”那个卖矛和盾的人不能回答。(1)学生读句子汇报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弗”的意思。(2)教师相机导学:你是怎么理解“或”的?3.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理解句意。课件出示 假如你是一个孩子,你会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假如你是一个中年人,你会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假如你是一位老人,你会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交流:楚人的反应是怎样的?大家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此时的楚人吗?活动4 理解寓意,总结方法1.引导学生理解寓言的含义。(1)引导学生交流:楚人为什么不能回答呢?课件出示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什么矛都无法刺破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破的矛,不能同时出现。(2)指导学生朗读句子。(3)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立”的意思。(“立”是存在、出现的意思。)(4)指导学生理解句意:不能被刺破的盾和什么都能刺破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2.同桌轮流逐句讲译文和古文。3.指名互讲。4.小结:同学们,你们发现了吗?理解文言文并不难,可以借助注释,可以查字典,也可以融情展开联想。操作指导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教学中要通过先教给学生借助注释、融情想象等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然后学生借助方法,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知故事的主要内容。板块三 拓展延伸,学以致用1.引导学生思考,合作完成活动卡并在组内交流。活动内容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并思考:《自相矛盾》中“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原因 道理 感受最深的句子 2.汇报学习成果。(1)“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2)你明白了什么道理?(3)生活中有类似的事情吗?板书设计作业设计 教学反思1.本课是一篇文言文,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读书。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轻声读、自由读、指名读、男女生读等,帮助学生逐步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为讲述故事做好铺垫。2.对课文的理解要稳中求进,逐步推进。先借助注释在组内自学讨论,再由学生质疑,解决难点,紧接着理解其他句子的意思,同桌间轮流逐句讲译文和原文,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说说这个故事。这样层层推进,以点带面,保证每个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理解课文,复述课文。3.学生带着“‘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这个问题充分地读书,深入思考,积极表达,既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又发展了辩证思维能力,提高了对文章的理解、欣赏能力。学生课堂活动卡课 题自相矛盾 用 时3~5分钟活动内容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并思考:《自相矛盾》中“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原因 道理 感受最深的句子 ★活动建议1.结合注释、字典或联想等方法,理解文言文的内容。2.带着问题再读文言文,尝试填空。3.同桌之间说一说,交流完善答案。4.集体交流,说一说对文言文的理解并回答问题。学生课前预学案课 题自相矛盾时间建议10~15分钟预学内容熟读课文默读两遍,朗读三遍,读通、读顺课文。预习字词1.工整地描一描本课的生字,并写出读音。2.根据“夫”在字典中的解释,写出正确的读音。夫:fū ①成年男子的通称。②旧时尊称老师或学者。③丈夫,跟“妻”“妇”相对。fú ①文言发语词。②文言助词。夫妇( ) 夫子( ) 夫天地者( ) 农夫( )3.借助工具书或结合课文解释下列加点字。(1)楚人有鬻盾与矛者。 鬻:____________________(2)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陷:____________________(3)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 夫:____________________内容感知1.楚国人夸耀自己的盾( )。A.物莫能陷也 B.于物无不陷也2.有人向卖矛和盾的人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A.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B.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3.面对别人的提问,卖矛和盾的人的反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原文)资料搜集1.搜集韩非子的资料。2.搜集其他寓言故事,并读一读。阅读质疑1.课文的最后一句话是什么意思?2.读了课文,我还要在上课时努力弄懂下面的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自相矛盾教案设计,共8页。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教学设计及反思,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激趣导入,引出课题,初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走进人物内心,探寻思维过程,联系生活,深化理解寓意,拓展阅读,延展思维空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猜寓言,读课文,明意思,导演说戏,明确寓意,作业布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c2c32c447602804dcbaa70980ee6b1a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