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8 文言文二则人教部编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2818860/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8 文言文二则人教部编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2818860/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8 文言文二则人教部编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2818860/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8 文言文二则人教部编版
展开
这是一份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8 文言文二则人教部编版,共7页。
18文言文二则 教学目标1.会认“恭、勤”等4个生字,会写“囊、萤”等9个生字。2.通过借助注释、想象画面、联系生活实际等理解古文的方法,让学生在诵读中理解文意。3.精读文本,找到描写人物表现的关键字、关键词、关键句,为人物性格的解读奠定基础。4.理解部分文言字词的意思,初步感受文言句子的精致与典雅。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熟读成诵。 2.通过借助注释、想象画面、联系生活实际等理解古文的学习方法,在诵读中理解文意。教学难点 1.精读文本,找到描写人物表现的关键字、关键词、关键句,为人物性格的解读奠定基础。2.理解部分文言字词的意思,初步感受文言句子的精致与典雅。教学准备教师 多媒体课件学生 预习课文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1.课件出示:①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②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1)指名读,齐读。(2)全班交流这几句名言的意思。2.学生汇报,教师小结:这两句名言告诉我们每个人都要刻苦学习。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有关名人刻苦学习的文言文。3.板书课题,学生齐读,正音。结合注释,理解题目的意思:囊萤,用口袋装萤火虫。题目的意思是用口袋装萤火虫照明,以便在夜间读书。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正确、读通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1)教师:读文言文不但要读正确、读流利,还要读出它的节奏来,这样才有古文的韵味。教师范读,领读,学生练读。(2)指名读,齐读。2.交流识字。(1)课件出示生字,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声音洪亮)(2)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识字。(如形近字比较、加一加、减一减、换部首等识字方法,如“萤”和“莹”,“博”和“搏”)(3)指名读生字。(4)齐读生字。(5)检查生字读写情况,教师根据学生情况相机指导。3.检查词语学习情况。 4.观察字形,指导书写。三、研读全文,理解意思。1.教师导言:学习文言文光会读,还不行,还要弄懂字里行间的意思才行。2.你们觉得可以用哪些好方法来读懂文言文?(明确:看注释、查工具书)那这篇课文到底讲了一件什么事呢?请同学们试着用上这些方法读读课文。如果有不懂的地方请作上记号,大家一起来交流。3.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4.交流反馈。(1)出示并理解“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①句意:晋朝人车胤谦逊有礼,勤劳而不知疲倦,知识广博,学问精通。②教师:从这句话中你知道了什么?(明确:晋朝人车胤很勤奋)。“恭勤”的意思是肃敬勤勉。“通”的意思是通晓,明白。③指名读。④教师评:你不仅读出了车胤的勤奋博学,还读出了你对他的喜爱。(2)出示并理解“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①句意:他家里很穷经常没有灯油,夏天用口袋装几十只萤火虫来照明看书,以便于晚上还接着看。②小组交流不理解的字。课件出示:练囊:白色薄绢做的口袋。练,白色薄绢,文中作动词用,意思是“用白色薄绢做”。以夜继日:用来夜晚接着白天(学习)。③教师讲解:“以夜继日”和“夜以继日”两成语现已通用,均指晚上接着白天继续干。④指名读,齐读。⑤从这句话里,你读懂了什么?(车胤的博学,与他勤奋学习有很大的关系。由于家境贫寒,时常没有灯油,为了抓紧时间学习,夜以继日,就把萤火虫装到口袋里取光。)(3)教师:像这样刻苦学习的古人,你们还知道哪些事例?(预设:孙康利用雪的反光照明读书。匡衡的凿壁借光;苏秦、孙敬的头悬梁锥刺股等)四、总结升华,诵读全文。1.读懂文意后,说说你心中的车胤是个怎样的人。再读全文,体会人物特点。2.本文主要是围绕哪一点写的?为什么?这则文言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3.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无论环境有多么恶劣,我们都要勤奋苦学,这样日后必有成就。4.齐读课文,指导背诵。5.同桌背诵,相互评议。五、布置作业,巩固所学。1.练写本课生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搜集有关古人勤奋刻苦的故事。第二课时一、故事引入,直奔中心。1.出示成语故事《铁杵磨针》视频。2.看完故事,你读懂了什么?指名说说。(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心,一定会成功的,功夫不负有心人。)3.教师:刚才我们看到的视频,就是今天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文言文《铁杵成针》。板书课题,齐读。4.揭示课题,理解“铁杵”。(1)指名读课题,读后评议。(2)理解“铁杵”:看看部首,“杵”可能是什么意思?那么“铁杵”呢?(3)出示铁杵的图片:请看图片,这就是铁杵,一头粗一头细的圆铁棒,要把它磨成一根针,不容易。文中写了谁要把铁杵磨成针呢?二、初读文本,整体感知。1.出示文本,标好停顿。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②去。过/是溪,逢③/老媪④/方/磨铁杵⑤。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⑥业。 2.学生自读,读准字音。3.教师引读,慢慢诵读。4.同桌互读,互相评议。结合注释,小组交流、讨论每句话的意思。(1)出示注释:①世传:世世代代相传。②弃:放弃。③逢:碰上。④媪:妇女的统称。⑤铁杵:用来舂米或捣衣用的铁棒。⑥卒:完毕,结束。(2)小组交流,教师巡视并相机指导。(3)教师归纳小结: 磨针溪在象耳山脚下。相传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自己的学业,就放弃学习离开了。他路过这条小溪时,遇见一位老妇人正在磨铁棒。于是,问她在干什么,老妇人说:“我想把它磨成针。”李白被她的意志感动,就回去完成了学业。5.检查自读。三、研读课文,理解句意。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停顿。2.理解“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从这句话里,你获取了哪些信息?(小组交流,学生汇报。明确:从这句话可知溪名、山名和小溪位置。小溪,叫磨针溪,大山,叫象耳山,磨针溪在象耳山的山脚下。)3.出示阅读提示:①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②李白在回家的路上遇到了谁?这个人在干什么?③李白明白了老媪话中的什么道理?(1)学生汇报,教师归纳小结:这个故事,可以浓缩成两句谚语,出示:①铁杵磨成针,功到自然成。②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2)指名读,齐读。四、回归整体,再读课文。1.教师导言: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一篇小古文,初步学会了如何断句,如何理解字词,如何开开心心地诵读,俗话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只要大家多多诵读小古文,就一定会喜欢上小古文。 2.学生齐读课文。五、布置作业,巩固所学。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则文言文的意思。 板书设计18文言文二则教学反思成功之处:学习中,引导学生借助注释交流讨论,理解句意,带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涵,效果较好。不足之处: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时,由于断句指导得不到位,以致少数学生朗读的形式过于简单,没有按朗读的要求做。教学建议:教学文言文,朗读一定要指导到位。特别是停顿的节奏,要教给学生停顿的方法,切忌大包大揽。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