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第12课《诗经二首——蒹葭》课件(共40张PPT)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12课《诗经二首——蒹葭》课件(共40张PPT)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页
    第12课《诗经二首——蒹葭》课件(共40张PPT)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页
    第12课《诗经二首——蒹葭》课件(共40张PPT)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3页
    第12课《诗经二首——蒹葭》课件(共40张PPT)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4页
    第12课《诗经二首——蒹葭》课件(共40张PPT)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5页
    第12课《诗经二首——蒹葭》课件(共40张PPT)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6页
    第12课《诗经二首——蒹葭》课件(共40张PPT)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7页
    第12课《诗经二首——蒹葭》课件(共40张PPT)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8页
    还剩3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语文人教部编版蒹葭课文内容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语文人教部编版蒹葭课文内容课件ppt,共4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整体感知,课文赏析,问题探究,《诗经》的由来,《诗经》,《蒹葭》,预习检查,字词积累,再读品味读出感情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西汉时被儒家奉为经典,尊称为《诗经》,列为“五经”之一。“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仪礼》《周易》《春秋》。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十五国风”,共160篇,为当时15个王国的民谣。风格清新质朴,民歌情调浓厚,多出自下层人民之手。“雅”是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共105篇。分为“大雅”和“小雅”,主要用于统治者的朝会宴享,以歌功颂德为主;“颂”是统治者用于宗庙祭祀的舞乐,内容以颂扬为主,共40篇。
    《诗经》大多数作品是作者以自己的生活为素材,进行具体逼真的表达,很少有幻想、夸张的内容,“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其基本表现手法为“赋、比、兴”。“赋”:铺陈直叙的意思。“比”:就是比喻,对人或事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唱的内容。《诗经》的诗体格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时而重章叠句、反复咏唱。其语言生动传神,并时常运用叠字、双声、叠韵等修辞手法。
    《兼葭》出自《诗经·秦风》,属秦国民歌。“秦风”多言车马田猎,粗矿质朴,而本诗却神韵缥缈,引人遐想,也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兼葭的意思是芦苇,皆生于水边。
    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顷,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目。这是多么富有诗情画意的场景啊!这就是《诗经》中《蒹葭》一诗描绘的意境。让我们唱着歌曲《在水一方》,一同品味《蒹葭》的朦胧缥缈。
    《蒹葭》选自十五国风 ,属秦国民歌。“秦风”多言车马田猎,粗犷质朴,而本诗却神韵缥缈,引人遐想,也是一首优美的怀人诗作。蒹葭的意思是 ,皆生于水边。
    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蒹 葭 伊 人 溯 洄 萋 萋 晞 湄 跻 坻 涘 沚
    溯:      从: 湄:   跻: 涘: 已: 沚: 右:
    逆水而上 跟随、追寻河岸 (路)高水边 停止水中的小块陆地向右迂曲
    道阻且长 溯洄从之在水之湄
    且:又 之:她之:的
    请同学们听朗读音频掌握字音,感受节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jiānjiā):芦荻,芦苇。蒹,没有长穗的芦苇。葭,初生的芦苇。苍苍:茂盛的样子。下文“萋萋”“采采”义同。为:凝结成所谓:所说,这里指所怀念的。伊人:那个人。在水一方:在河的另一边。溯洄(sùhuí)从之:意思是沿着河道向上游去寻找她。溯洄:逆流而上。从,跟随,这里指“追寻”的意思。阻:险阻,难走。溯游:顺流而涉。游,通“流”,指直流。宛:仿佛。
    大片的芦苇青苍苍,清晨的露水变成霜。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就站在对岸河边上。逆流而上去追寻她(他),追随她(他)的道路险阻又漫长。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他)仿佛在河水中央。
    第一章点明季节与时间,以水边秋景起兴,渲染出一种凄清朦胧的气氛,引出子诗人对伊人的相思和求而不得的怅惘之情。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萋萋:茂盛的样子,文中指芦苇长的茂盛。晞(xī):晒干。湄(méi):水和草交接之处,指岸边。跻(jī):升高,这里形容道路又陡又高。坻(chí):水中的小洲或高地。
    芦苇凄清一大片,清晨露水尚未晒干。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她(他)就在河水对岸。逆流而上去追寻她(他),那道路坎坷又艰难。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他)仿佛在水中小洲。
    第二章仍以兼葭、霜露起兴,引出诗人对伊人的执着追求。追寻之路充满艰难险阻,诗人却不改初衷,上下求索,从不放弃。同时在反复咏叹中,我们能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惆怅落寞之情。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采采:茂盛的样子。已:止,这里的意思是“干“,变干。涘(sì):水边。右:弯曲。沚(zhǐ):水中的小块陆地。
    河畔芦苇繁茂连绵,清晨露滴尚未被蒸发完毕。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她(他)就在河岸一边。逆流而上去追寻她(他),那道路弯曲又艰险。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他)仿佛在水中的沙滩。
    第三章仍采用反复咏叹的手法,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的变化,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和诗人的深情执着;从上游到下游,从此岸再到彼岸,地点的变化,写出了诗人不畏艰险一再追寻的精神。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第一章借景抒情,在以景起兴处;语速稍慢,语调轻柔,读出凄清冷寂的气氛。在韵脚“霜”“方”“长”“央”处,要读得饱满,读出怅惘之情,显出音调的回环和谐之美。
    第二、三章反复咏叹,强调情感。韵脚:“晞”“跻”“涘”“沚”等处,要拖长音读,读出寻找伊人的曲折漫长之感,读出深沉的惆怅失望之情。
    (1)主题的朦胧写爱情写理想写隐士……
    (2)意境朦胧景色:秋晨雾霭、烟水迷离。“伊人”身份不确定,若隐若现,可望不可即。主人公的追寻如梦如幻、如醉如痴。情景交融,相辅相成。
    作品没有直接抒情,没有叙述这位主人公是如何思念,而只写了他(她)左右求索、不断寻找的行动。主人公追求伊人的热烈感情、焦急心绪,以及那种痴迷的相思和失望的痛苦等,都是通过这寻求的行动、左寻右找的连续匆忙过程,形象而又含蓄地表现出来。
    作品没有直接抒情,没有叙述这位主人公是如何思念,而只写了他(她)左右求索、不断寻找的行动。主人公追求伊人的热烈感情、焦急心绪,以及那种痴迷的相思和失望的痛苦等,都是通过这寻求的行动、左寻右找的连续匆忙过程,形象而又含蓄地表现出来。作品虽未着意刻画双方的形象,但却通过主人公追求行动所显示出来的感情指向,十分含蓄地勾画了施受双方的形象特征。伊人----高洁、可敬、可亲、可爱。主人公----不畏险阻,百折不挠,执着追求,坚贞不渝。
    重章叠句,一意化为三叠。三章句式结构,诗意既相似,又有发展,表达感情更深刻,一唱三叹,极具感染力。每章用韵,具有音韵美。第一章压 ang 韵,第二章压 i 韵,第三章压 i 韵。
    诗人是一个为自己的理想目标而上下求索,不怕艰难险阻,矢志不渝的青年。
    诗中的“伊人”是何人?
    “伊人”也许是诗人心中倾慕、努力追求的一名女子,也可以泛指一切美好的事物,诗人对“伊人”的上下求索象征人生中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寻。
    《关雎》和《蒹葭》在内容情感和表现形式上有什么异同?
    相同点:《关雎》和《蒹葭》都属于《诗经》中的“国风”,都是当时的民歌;都运用了“兴”的手法,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托物寄意;都大量使用重章叠句的艺术形式,反复咏唱;在语言形式上大多四言一句,二二拍,一般隔句用韵,而富有变化;都使用了双生叠韵,赋予诗歌声韵美。 不同点:《关雎》是一首热情的恋歌,感情坦率朴素、健康明朗、热烈浓郁。《蒹葭》则含蓄抒发了对“伊人”可望不可即的无限情意,充满难言的惆怅和伤感。《关雎》叙事线索明晰,画面形象可见;《蒹葭》意境含蓄,场景朦胧,情感韵味更加浓郁。
    蒹葭:苍苍——萋萋——采采
    白露:为霜——未晞——未已
    伊人: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
    之路:阻且长、阻且跻、阻且右
    结果: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
    蒹葭、霜露、秋水在水中央的伊人 上下追寻的青年
    凄清的秋景渲染气氛可望不可即执着追求
    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重章叠句
    描写艺术形象
    《诗经》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即上下句或上下章基本相同,只是换其中的几个字,造成回环往复的表达效果。选择本课中的一首诗,做具体分析。背诵《关雎》《蒹葭》两首诗歌。

    相关课件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蒹葭教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蒹葭教课课件ppt,共2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初识蒹葭,品读蒹葭,吟唱诗歌,疏通字词,诗歌译文,诗歌内容,赏悟蒹葭,关键词一重章叠句,关键词二情景交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蒹葭备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蒹葭备课课件ppt,共2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写作特色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蒹葭教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蒹葭教课ppt课件,共3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秦风·蒹葭》,为下列划线字注音,在水之湄,在水之涘,拓展练习,“秋水伊人”,朦胧美,2意境朦胧,含蓄美,音乐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 精品推荐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