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语文朗读宝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集体备课教案01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集体备课教案02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集体备课教案03
    还剩4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集体备课教案,共50页。

    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四年级语文学科集体备课记录
    主持人:
    时间
    11.11
    参加人员

    地点
    三楼办公室
    主备人

    课题
    古诗三首
    教学
    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读准“更”这个多音字,理解诗句中“暝”“歇”“聒”“王孙”等生字词的意思 。
    2.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默写《枫桥夜泊》。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词的意思。
    4.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重、难点即考点分析

    重点
    1.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2.指导背诵,积累古诗词。
    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学 情分 析
    五年级的学生人生经历较少,如何让他们走进纳兰性德的内心世界,揣摩词人的情感,这是最为困难,也是最为关键的。
    课时
    安排
    3课时
    教具
    使用
    PPT

    教 学 环 节 安 排
    二次备课
    第1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揭题。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唐朝是一个诗的时代。它不仅在诗体上创造出了五七言近体诗(律诗和绝句)、完善了七言古体诗,还孕育出了一个灿若明星的庞大诗人群体。其中除了李白、杜甫、白居易这三颗才冠古今、风华绝代、光耀千秋的星星外,还有多如恒河沙石的才华横溢的诗人,在唐诗的天空熠熠闪光。王维就是其中的一颗。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王维,走近他的诗歌。(简介王维)

    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人。开元九年(721)进士,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著有《王右丞集》。诗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有“诗佛”之称。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对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苏轼曾赞:“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板书课题:山居秋暝,齐读一遍课题)
    解题:“暝”(mínɡ)是“日落时分,天色将晚”的意思。“山居”是“山中居所”的意思,“秋暝”是指“秋天的傍晚”。
    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一首山水诗。(板书:山水诗)
    2.讲故事。
    《山居秋暝》是王维晚年闲居蓝田辋川时写的一首五言律诗,描绘了初秋傍晚雨后山林的秀丽景色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本诗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堪称王维诗的代表作。这首诗是怎样产生的呢?
    (在《月光曲》优美典雅的音乐声中,老师叙述故事)
    那是一个秋凉时节,一天傍晚,大雨刚刚过去,山谷显得格外寂静,夜晚不知不觉来临了,秋天雨后的天气真是清新怡人啊。诗人漫步山中,抬头看到雨后的明月高悬碧空;再低头一看,皎洁的月光透过松林洒落在地面上,清清的山泉从山石上潺潺流过,映着月光,清澈,闪亮,多美啊!这时候,静静的竹林里,忽然传来欢声笑语,那是洗完衣物的姑娘正从河边漫步回到村口;小河上的莲叶在水中轻轻摇动,那是晚归的渔舟正顺流而下。尽管春花凋谢,秋景还是如此美好,诗人情不自禁地说:“我自己完全可以留在山中,长住不走啦!”看着,想着,触景生情,于是吟诵出这样一首诗,诗名就叫《山居秋暝》。(教师有感情背诵诗句,音乐声止,表演结束)。
    二、 自学质疑,明晰诗意。
    (一)反复朗读,把握节奏。
    1.请同学们自由反复朗读这首诗,要求读通、读顺。(学生读几遍后抽查朗读情况)
    2.根据朗读古诗的要求进行吟诵指导,并注意教给学生朗读方法——注意三字尾的停顿。因为古人作诗多为即兴吟诵,三字尾是一个主要的音步,之前的是每两字为一音步,三字尾中按意群可划分为1、2或2、1型。故本诗的朗读节奏为“○○//○○/○”。
    3.教师示范朗读后,指导学生读好。
    4.诗的首联写的是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心情,所以应当用轻快的语调诵读。尾联均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的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语气缓缓读出。
    5.教师范读,学生自读。
    (二)自学质疑,试讲诗意。
    1.同学们可以利用工具书对不懂的字词进行查阅,并尝试直译,试讲诗意,可以提出问题,同桌交流,为理解诗句意思做好准备。
    教师可补充注解。

    1.喧:喧哗。
    2.浣女:洗衣物的女子。
    3.春芳:春天的花草。
    4.歇:尽。
    2.先让学生试讲诗意,再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译诗。
    三、赏析诗意,体会意境。
    1.首联“空山新雨后”点明“山居”;“天气晚来秋”点出“秋暝”。
    诗的首联点明题意。这样使人一看就知道作者所描写的是初秋时节空山雨后的晚景。“空山”表明山的空旷寂静,人迹罕至,犹如世外桃源一般。又适逢“新雨”过后,青山经过山雨的洗涤,愈显苍翠;秋天的傍晚,天气是那样清新怡人。这两句出笔自然,总写了山中雨后的特定环境,笼罩全篇。
    2.颔联和颈联。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雨后的明月,高悬碧空,皎洁的月光透过松林洒落在地上,清清的山泉从山石上潺潺流过,映着月光,清澈,闪亮。明月、松林是静止的,泉水是流动的,淙淙的泉水,更衬托出四周的宁静。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归浣女”与“下渔舟”是倒装。而“喧”与“动”,既打破了山中的寂静,又具有一种生活气息。诗人着力刻画勤劳人民的纯朴生活,正是诗人向往这种生活的自然流露,同时也反衬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倦。
    颔联的“明月”“松林”“清泉”这些词,写的是静;颈联的“喧”“动”“归”“下”这些词,写的是动。两联这样安排使颔联描绘的静的境界,不是死一般的寂静,而是跳动着的生命,使整个山林显得生机盎然。这跳动的生命,不仅没有破坏山林幽静的气氛,反而相映成趣,将山林衬托得更幽静了。以动衬静,收到了艺术上相反相成的效果。颔联和颈联具体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体现诗人“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
    3.尾联。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这两句诗直抒诗人的心志。意思是说:尽管春花凋谢,秋景还是如此的美好,我自己完全可以留在山中,长住不走。“随意”是“任凭”的意思。“王孙”则暗指诗人自己。《楚辞·招隐士》中说:“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王维在这里反用其意,觉得“山中”比“朝中”更好,洁净纯朴,决心留下来,表达了诗人对归隐山林的向往。这虽是一种消极避世的思想,但这种洁身自好的孤高情怀,却表现了封建士大夫遭冷遇后对统治集团一种反抗的精神。
    4.小结。
    这首诗自然朴素,不加雕饰,选取富有特征的景物,描绘出清幽明丽、活泼新鲜的图画。有“明月松间照”的宁静,有“竹喧”“莲动”的喧闹;有“翠竹”“青莲”的悦目色彩,有“淙淙流泉”的悦耳声响。动静结合,声色并茂,这一切又是那样的和谐自然,不愧是“诗中有画”。在这幅图画中,似乎没有诗人的活动,只有自然山水,实际上却处处表现着自己。诗人之所以选择这些景物,刻画得如此优美动人,正是借此来表达自己的理想与追求,这也是本诗的艺术特色。
    四、感情朗读,熟读背诵。
    1.学生自由读。
    2.教师示范读。
    3.配乐读。
    五、绘画诗意,体验诗情。
    1.王维是唐朝著名的山水诗人,也是当时负有盛名的山水画家,苏轼曾赞:“味摩诘诗,诗中有画;观摩诘画,画中有诗。”那天他散步回到住处,即兴为这首诗配了一幅画。他画的会是什么呢?请大家仔细读读古诗,然后猜一猜。
    (学生活动)。
    2.同学们很会读诗。从你们的眼睛里,我已经知道你们有了很多发现。不过,老师要提个要求,希望交流时不但要说清楚王维会画什么,还要说清楚你这样猜的理由。
    (师生互动,交流体会)
    板书设计

    第2课时
    《枫桥夜泊》
    一、古诗导入。
    1.学生齐读课题。
    2.破题。
    师:“枫桥夜泊”是什么意思?
    生:夜晚在枫桥边停泊。
    师:有补充的吗?
    生:把船停在枫桥边过夜。
    师:谁停的?
    生:张继。
    师总结:张继把船停在枫桥边过夜而写下这首诗,因为这首诗,让一座小小的寺庙和一座名不见经传的桥流传千古,也让张继名垂青史。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感受一下这首诗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1.自由读课文。
    2.学生汇报。
    生1:有点伤感。
    生2:有点凄凉。
    生3:感觉诗人有点忧愁与寂寞。
    师:读诗的初步感受很重要,老师读诗也有自己的感受,我的感受想通过我的朗读表达出来。
    师:请你们也把你们的感受放进诗中,读出你们自己的味道。
    3.学生自由读诗。
    三、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1.师: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
    生1:月落、乌啼、寒山寺、江枫、渔火。
    生2:我来补充:还有霜满天。
    生3:客船。
    生4:还有钟声。
    2.老师适时出示归纳了景物名称的课件。(此处插入一张课件,内容:全诗,其中把月落、乌啼、寒山寺、江枫、渔火、霜满天、客船、钟声词语变色)
    3.师:这些都是诗中的景物,这些景物汇集在一起就成了这首诗。如果把这首诗读成一个字,一个表达诗人情感的字,是什么字呢?
    生:愁。
    师:请大家带着“愁”读,边读边品味,拿出笔,看诗人通过哪些描写突出这个字的?
    (生批画读后汇报。)
    生:我从“乌啼”中体会出来的。乌鸦都在啼哭,感觉很伤心。
    师:读读这句。
    (生读)
    4.适时品析“月落乌啼霜满天”。
    师:这句还有什么体会?
    生:“霜满天”中的“霜”让我觉得很寒冷。
    师:一个“霜”字让我想起李白的一首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霜”明明是在地上的,这里怎么说“霜满天”呢?仔细读读、品品,看能否品出什么?
    (老师课件出示对比句):

    “月落乌啼霜满天”
    “月落乌啼霜满地”
    生:第一句好,感觉很冷。
    师:从中透出冷。
    (学生自己体会,齐读该行诗)
    师:读诗像品茶、品酒,慢慢品才能品出它的味道。
    5.品析第二行“江枫渔火对愁眠”。
    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一棵棵枫树。
    师:是这样的枫叶吗?
    (课件出示火红的枫叶图)
    生:不是,没这么红,是枯黄的。
    师:闭上眼睛,走入这种情形。
    师:“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对照画面,读读这首诗。
    (学生声情并茂地读诗)
    师:诗中谁跟谁相伴呢?
    生:江枫与渔火。
    师:张继有人相伴吗?你由此体会到什么?
    生1:没有,很孤独。
    生2:很凄凉。
    师:把这种感觉读到诗中去。
    6.学生读诗。
    师:“眠”是什么意思?
    生:睡觉。
    师:谁睡了?
    生1:江枫睡了。
    生2:渔火睡了。
    师动情强调:江枫——
    生:睡了。
    师:船家——
    生:睡了。
    师:整个大地——
    生:都睡了。
    师:由此可以想到岸上,整个姑苏城的人都睡了,只有张继没睡。
    师:把你们刚才的话连起来,就是一首诗,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呀!
    7.课件出示:

    江水睡了,
    枫桥睡了,
    船家睡了,
    岸上的人也睡了,
    唯独张继醒着,
    夜愈深愈难眠。
    师:谁来读读这首小诗?
    (生单个读)
    师:读出夜晚的宁静,读出诗人的忧伤。
    (学生齐读)
    师:为什么“夜愈深愈难眠”?
    生1:诗人很孤独。
    生2:想家。
    生3:想他的孩子。
    生4:想他的爸爸妈妈。
    师:“对愁眠”原来是“对愁难眠”呀!把这种感觉放进诗中读一读。
    (学生读前两行)
    8.品析第三、四行诗。
    师:诗是越品越有味,往下看,再读一读。
    (学生读第三、四行)
    师:要想读得有味道,就得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生:我觉得诗人在这里是个客人。
    师:“客人”是什么意思?
    生:被邀请来做客的人。
    师:“客人”是谁?
    生:张继。
    师:“客人”就是诗人。大家还记得王维的一首诗吗?
    (生齐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师:联系到张继身上,你从“客”这个字中体会到了什么?体会到张继怎样的感情?
    生:体会到诗人客居他乡的愁苦。盼望与家人团圆,却不能及时归家的愁闷心情。
    师:假如你就是诗人,你就在客船上,远处传来寒山寺那悠远的钟声,自己的心情是难以言说,读吧,读出那种味道,读得像寒山寺的钟声,余音绕梁,绵延悠长。
    (学生带着感情读)
    师:读出了凄凉,读出了忧愁,带着这种感觉读读整首诗,来理解张继那难眠的一夜。(乐曲伴奏)
    (学生读,读得凄清,读得悲伤)
    师:读到这儿,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张继吗?
    生:你为什么这么愁?
    师:是啊,张继,你为什么这么愁?
    (生答)
    师:故乡襄阳与姑苏相隔千里,故乡的生活那么美好,此时此刻,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想象,回答)
    师:回忆故乡的点点滴滴都是幸福的,丝丝缕缕都是甜蜜的。但在这里只有……
    生接读:(课件出示)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师:没有熟悉的家乡山水,没有熟悉的乡土乡音,这里有的只是……
    (生接读,再次看课件,读这首诗)
    师:在这里,张继生活了很多年,张继一生漂泊,他到死都没有回到家乡,在这里只有无尽的思念,大家带着感情再读读。
    (生接读,又一次看课件读这首诗)

    四、拓展阅读,深化理解。
    师:诗人张继除了这些“愁”外,还有更大的一“愁”,想知道吗?
    课件出示张晓风《不朽的睡眠》片段,教师配乐朗诵:

    他落榜了!一千二百年前,榜纸那么大那么长,然而,就是没有他张继的名字。
    江枫如火,这天黄昏,船,来到了苏州。但,这美丽的古城,对张继而言,也无非是另一个触动愁情的地方。
    如果说白天有什么该做的事,对一个读书人而言,就是读书吧!夜晚呢?夜晚该睡觉以便养足精神第二天再读。然而,今晚是一个忧伤的夜晚。今夜,在异乡,在江畔,在秋冷雁高的季节,容许一个落魄士子放肆他的忧伤。
    江水睡了,船睡了,船家睡了,岸上的人也睡了。唯独他,张继,睡不着,夜愈深,愈清醒,清醒如败叶落尽的枯树,似梁燕飞去的空巢……
    师:他落榜了,于是凄凉的深秋夜景和内心无法释怀的愁绪造就了流传千古的《枫桥夜泊》。那整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呢?
    生:孤独、愁郁。
    师:大家一起带着这种心境朗诵这首诗。
    师:是啊,张继进京赶考落榜之后,乘一叶小舟停泊在姑苏城外的枫桥边,在那愁绪无处释放的不眠之夜,那秋月,那乌啼,那渔火,还有寒山寺的钟声,成就了一首流传千载的好诗。请同学们一起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五、教师小结,布置练笔。
    一千二百多年过去了,那金榜题名的状元是谁?无人知晓了!真正被我们记住的是这个落第的学子张继以及这首流传于世的《枫桥夜泊》。真是“好诗一首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不仅如此,苏州的枫桥及寒山寺也因此诗而美名远扬。今天,还有人把诗中的一些景物写进歌词,谱上曲子广为传唱。著名歌手毛宁的《涛声依旧》唱红了大江南北,听着这歌声,我们就会想到张继的《枫桥夜泊》,就会想到一千二百多年前那个“不朽的睡眠”。我们就来欣赏毛宁的《涛声依旧》,在这首美妙的乐曲声中结束这堂课吧!
    (播放歌曲)。




    第3课时
    《长相思》

    一、诵读导入,奠定情感。
    1.学生回忆关于思乡的诗句,全班交流。
    2.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课件中的思乡诗句。

    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3.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4.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5.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3.教师板书课题(板书:长相思),指导通过对比朗读,读出题目的韵味。
    二、初读诗词,分享感受。
    1.学生自由读词,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试着读出词的节奏。
    2.指名读词,全班正音。
    教师引导,预设:
    “风一更”中的多音字“更”,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了解“风一更”中“更”的意思,想象“风一更,雪一更”的景象。
    3.学生自由练读,争取读出自己的味道来。
    4.初步分享读诗后的体会。
    预设:诗人出兵打仗去了,很想念自己的家人。这也是一首思乡的诗。
    学生初读诗词,读准字音,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提供分享交流的机会。
    三、学习诗句。
    (一)默读。
    请大家默读这首词,联系书上的插图和注解,想想这首词主要在讲什么。
    (二)学习上阕。
    请一个同学读词的上阕。
    1.谁来说说,作者身向何方?(板书:身)
    (榆关,即山海关)
    简单介绍山海关:

    山海关,又称榆关、渝关、临闾关,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东北15千米处,是明长城的东北关隘之一。在1990年以前被认为是明长城东端起点,素有中国长城“三大奇观之一”“天下第一关”“边郡之咽喉,京师之保障”之称,与万里之外的嘉峪关遥相呼应,闻名天下。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筑城建关设卫,因其依山邻海,故名山海关。山海关城周长约4千米,与长城相连,以城为关,城高14米,厚7米,有四座主要城门,多种防御建筑。包括“天下第一关”箭楼、靖边楼、牧营楼、临闾楼、瓮城以及1350延长米的明代平原长城等景观。
    1961年3月4日,万里长城——山海关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7年12月,长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2.师:那山海关是他们最终的目的地吗?你是从哪个词语知道的?
    生:是的。那畔。
    (简介背景)

    公元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二月十五日,云南平定,康熙帝出关东巡,祭告奉天祖陵。词人随从康熙帝诣永陵、福陵、昭陵告祭,二十三日出山海关。塞上风雪凄迷,苦寒的天气引发了词人对家的思念,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师:是啊,山一程,水一程,你从“一程、一程”体会到了什么?我们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
    生:可以体会到将士们离家十分遥远,行军路途艰辛。万水千山,跋山涉水,山高水长……
    师:在这万水千山的长途跋涉中,他们可能遇到什么困难?
    生:路陡,山高,水深 ……
    师: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词的上阕的意思?
    (生答)
    3.指导朗读。
    指名读,读出行军的艰难来。
    师:从你的朗读中,老师体会到了将士们“山一程”的爬山之难,谁还能通过朗读体现“水一程”的涉水之难呢?(齐读)是啊,行军多难啊!同学们,现在,你们就是和纳兰性德一起艰难行军的将士们,来,把上阕读一读。
    (三)学习下阕。
    师:是啊,夜深了,奔走了一天的将士们本该在营帐里好好休息,为什么他们营帐里的灯还亮着呢?请同学们轻声读词的下阕,边读边思考这些问题。
    1.为什么灯还亮着?
    2.是什么声音勾起了他们的思乡之情呢?
    3.这样的声音在将士们听来好听吗?哪个字告诉你声音嘈杂不好听?(聒)你是怎么体会的?(出示风雪画面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4.“故园无此声” ,好一个故园无此声!那“故园”指哪里?想想“故园”会有什么呢?请同学们展开想象,把它写下来。(故园有怎样的什么,有……的……,还有……)
    5.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下阕的意思?
    6.谁来读一读下阕?是啊,在这风雪交加的夜晚,故园那美好的画面全都碎了,故园那美好的情景全都碎了,纳兰性德连梦都做不成了啊!身向榆关,心却在故园,这是怎样一种身心分离的痛苦啊!
    (指名与师合作读)
    师:在这里,没有故乡那熟悉的小河,这里只有——
    生:风一更,雪一更——
    师:在这里,没有故乡那熟悉的大槐树,这里只有——
    生:千帐……
    师:在这里,没有故乡慈祥的父母的呼唤,这里只有……谁还想再读?读的时候假想你就是纳兰性德,正在忍受思乡之苦的纳兰性德。
    齐读。(注意读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四、配乐读,悟感情。
    纳兰性德身向榆关,心却在故园,他在忍受着身心分离的痛苦啊,同学们,身向榆关,心却在故园的仅仅是纳兰性德一个人吗?全班一起读。
    师:同学们,现在,你们就是正在风雪之夜苦苦思念家乡的将士们,我们有感情地读一读。(生读)
    师:同学们读得真好,我们把整首词连起来读一读。
    1.范读(配乐)。
    2.男女生读,齐读 。
    师:在这里,没有鸟语花香,没有亲人的嘘嘘关切,只有——
    (生答)
    师:在这里,没有皎洁的月光,没有在皎洁月光下和妻子依偎在一起的那一份幸福,那一份温暖,只有——
    (生答)
    师:在这里,没有牧童的短笛,没有孩子们放风筝时的欢声笑语,只有——
    (生答)
    师: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
    (生答)
    生:(齐读)长相思。
    师: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
    生:(齐读)长相思。
    师:爱故园,思亲人,字字化作——
    生:(齐读)长相思。
    五、拓展。
    搜集表达思念家乡的诗词或歌曲,读一读或唱一唱。









    采用故事引入的方式,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老师所说的故事,实际就是对诗句内容做了形象的描述,这又让学生一开始就能从整体上感知诗的内容和情感了,这也符合从整体入手的阅读要求。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给学生朗读古诗的技巧和方法,这也体现了对学生学习方法上的辅导,让学生掌握朗读古诗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先学后导,体现了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新课程理念 。



















































    由解诗题导入,了解这首诗的主题,感受诗的意境。









































































    围绕诗人的这条情感线索,借助课前自学,从重点词,到诗句的意思,精读感悟,以读促悟,体会古诗蕴含的思想内涵。








































    对诗人资料的补充,让学生在理解古诗内涵的基础上,加深对诗人之所以有此情感的认识和理解。


















    利用旧知迁移学习新的知识,奠定本文学习的整体感情基调。





























































    通过融情想象的过程,让学生和诗人进行对话,真正了解纳兰性德故园梦破碎的内心世界,体会诗人舍弃与家人团圆的机会而毅然保家卫国的高尚情怀。










    再次配乐诵读,在原有体会情感的基础上,真正与诗人进行对话,加强对作者情感的深化,走进作者内心,升华情感。


    作业
    布置
    背诵古诗三首


    重、难点及考点巩固性练习
    一、读拼音,写词语。
    sūn bó bo( )把船tíng bó( )在hé pàn( ),自己上岸,走进sì miào( )。
    二、写出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竹喧归浣女。( )
    2.随意春芳歇。( )
    3.身向榆关那畔行。( )
    4.聒碎乡心梦不成。( )
    三、用自己的话说说下列诗句的意思。
    1.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教 学反 思
    在教学中,我抓住重点词语的意思,引导学生在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的基础上,把握整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这样处理,提高了学生对这三首诗的理解。

    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四年级语文学科集体备课记录
    主持人:
    时间
    11.11
    参加人员

    地点
    三楼办公室
    主备人

    课题
    四季之美
    教学
    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具体的词句体会“四季”的美有什么不同,学习文章的表达顺序。
    3.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学习作者留心观察周围事物,抓住景物的特点,写出独特韵味的写法,激发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探索美、感悟美的兴趣。
    重、难点即考点分析

    重点:通过朗读课文,感悟课文,感受自然的美,受到美的熏陶。
    难点: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学习作者留心观察,抓住景物的特点,写出独特韵味的写法。把生活体验与阅读体验结合起来,学以致用。
    学 情分 析
    加强朗读指导与训练,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课时
    安排
    2课时
    教具
    使用
    PPT

    教 学 环 节 安 排
    二次备课
    第1课时
    一、介绍作者,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出自一位日本作家之手。
    本文的作者是日本女作家清少纳言。她原姓清原,因而姓氏用“清”字。她曾任“少纳言”(五品官)的官职,便取而为名,她是当时日本的皇后身边的女官。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自由读课文,画出课文中自己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字典、小组讨论的方式解决疑问。
    2.学习“黎、晕、漆”等生字。
    三、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1.指名分段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每个自然段的中心句。
    2.指导学生按照时间顺序复述课文的内容。
    3.默读课文,画出自己感受最美的句子,反复诵读,体会。
    四、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写生字。
    第2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这篇文章的?
    2.作者眼中四季的最美是在什么时候?
    二、读中感美。
    师:那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四季之美》吧!(屏幕展示原文,教师配乐诵读)
    师:请同学们看屏幕继续欣赏。在读课文时找到最喜欢的句段,根据自己的理解大声朗读,一会儿展示给大家,好不好?(屏幕展示,学生朗读)
    生:我最喜欢文中呈现出的夏季的静态美,画面中又呈现出萤火虫泛着微微的光,静态的美中又表现出一种动态的美,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师:一种动静结合的美。
    生1:我最喜欢春天这一段,它通过云彩色彩流动的变换来表现春天的气象。我最喜欢的句子是“鱼肚色的天空,染上微微的红晕,飘着红紫红紫的彩云”。
    生2:我喜欢夏天这一段,尤其最后一句。在漆黑的夜晚,一两只萤火虫飞舞会给人一种诗意美。
    师:富有诗情画意的美。
    生:我喜欢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后两句。因为我看到雪就会想到和小伙伴们堆雪人、打雪仗的情景。
    三、理中品美。
    1.师:我们曾经历过春天的黎明,夏天的夜晚,秋日的黄昏,冬季的早晨,但我们很少像作者那样,用细腻的笔法传达真切的感受。怎样才能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与作者进行对话呢?这节课我们采用体验式学习,变换角色,把自己当成摄像师,用文字模拟摄像并制作脚本,看屏幕上的要求:

    1.陈述人用填空方式陈述成果:根据这一段对______的描写,我们按______的顺序,抓住了它们的______特点加以录制,为使这个特点更加突出,并真实地再现作者当初的感受,我们还加入了______以使这种感觉更真切,引起共鸣;也可结合板书陈述。
    2.描绘人用形象化的语言加以描述,再现他们带有鲜明个性化的审美体验。
    3.在描述的同时,另一个学生把设计好的思路写在黑板上。
    4.其他同学聆听并对其进行质疑或提出建设性修改意见,以激发每一位同学思考及参与合作的意识。
    师:我们在体验学习时,自由组合成春、夏、秋、冬四组,每组合理分工,制作脚本,体验开始。
    (学生自由组合、分工、讨论)
    师:各组基本完成,先请各位同学在组内演习,组内指导完善,执笔人请上讲台,展示板书。(学生展示、讨论,各组执笔人板书)
    师:那我们按四季的顺序来,有请春季这一组。
    生:这一段是对春天黎明的描写,通过“泛、染、飘”三个动词体现它变化的动态美,通过颜色的变化体现时间的推移,给人以希望和力量。下面我们采用配乐的形式来体现春天黎明的美。
    生:天与海深蓝一片,波涛滚滚。这时天边冒出红色的尖,渐渐地泛白,黎明即将到来,突然红光跳出了海面,云被染红了,海也被染红了,大海不安起来,荡漾着。这时一个火球缓缓升起,海面彻底被染红了,太阳升起来了。整个天、整个海都红遍了。
    (描述人说的同时,《春之声》音乐响起)
    师:让我感受到了春天黎明的壮美。现在有请夏天一组。
    生:本段通过对夏天夜晚的描写,写出了萤火虫翩翩起舞的景色最美。下面请××同学详细介绍。
    生:一个漆黑的夜晚,镜头慢慢转向天空,那几颗泛着点点微黄的星光,给人以高远与深邃的感觉。镜头再由空中转到陆地,十分宁静的夜晚出现了几只萤火虫,使安静的夜增添了几分活泼的色彩。
    生:这时晴朗的夜下起了微微细雨,伴着沙沙的细雨,几只萤火虫打着它们特有的小灯笼飞来了,微微的黄光在细雨中越发朦胧了,这让观众在视觉上体验到一种迷离的气息。夏天这一段为我们呈现出两种不同的美:一是静态的美,一是动态的美。萤火虫的设计是点缀夏天色彩最富有特色的一笔。
    师:描写得很具体。好,现在有请秋天一组。
    生1:在秋天的黄昏这一节中,以时间的顺序呈现夕阳映照西山与夕阳西沉两幅画面,夕阳映照西山是以视觉效果为主要内容,体现了归鸦和大雁的感动,夕阳西沉是以听觉效果为主要内容,风声与虫鸣声使人心旷神怡。
    (配乐萨克斯曲《回家》)
    生2:镜头中出现夕阳快要落山的情景,此时梦幻式的虚光中依稀可见人们急匆匆回家的身影,乌鸦嘴里叼着小虫快速地扇动翅膀飞回窝里,等候许久的小乌鸦看见后快活地叫着,不停地扇动着稚嫩的翅膀。镜头慢慢转到空中,天空中出现几个黑点,渐渐近了,原来是一列大雁,他们时时变换队列。队形虽是不断地变换,但无一只掉队。大雁渐渐地飞出了镜头,此时镜头只有日落山头,绯红渐渐隐退,深蓝已悄然来临,一阵秋风吹过,掀起落叶,仔细听落叶沙沙声中伴着蝉鸣、蛙叫,此时镜头由远及近,最终聚焦停在黄绿相间的叶子上的蝉。
    师:好,有请冬天一组。
    生1:冬天最美是早晨,从视觉的角度写出冬天早晨的美景。随着时间的推移,写清晨到正午不同的美丽景色,写出了雪的静、白、美,下面请××同学做详细描述。
    生2:脚本主要抓住冬天的晶莹剔透与洁白的特点。首先全镜头点染冬季的早晨,在一座小山上有一座小木屋,被环抱在黑青的松树中,还有皑皑白雪。天上飘着轻雪,松树的尖已被染白。镜头转移到空中,树顶上的太阳似乎很吝啬,只有些许的光,镜头回至地面,这时一个女子手捧着暖和的炭炉从屋里走了出来,穿过廊下,抬头望着天,看着无数的小雪花如同水晶一般纷然落下。镜头中出现远处的山、冰雪、天空。阳光折射出雪的晶莹,山的朦胧,天的洁净。镜头对头顶的正午太阳进行特写,再转至炭火盆,盆中只剩下少许的炭火和白灰,以及淡淡的炭火的烟徐徐升向天空,以动写静,满溢着冬的充盈。
    四、听中评美。
    师:四组已展示完成果,现在请所有的同学,对其板书、陈述、描述解说进行质疑、点评。
    (可欣赏、可建议)
    生:我认为本组(春天组)跟其他组比,我们所描述的是散文片段,摄像的专业知识少,或者没有,更没有具体的做法。
    师:少了具体如何去做,只描绘美景,缺少必要的文字——摄像的术语。
    生:冬天这组在录制中加入了人的活动,使景色有了灵气。
    师:因为有了人的活动才使景色更加美丽。
    师:正如你们所说,夏天是热情洋溢的季节,萤火虫是点睛之笔,作者为什么不着重介绍萤火虫发出的微光以及萤火虫是如何运动的?它是怎样突出夏天晴朗的漆黑的夜和雨夜的特点的?应抓住哪个词语?
    生:“迷人”。
    师:我们在用文字录制的过程当中,应着重注意什么?
    生:应抓住能体现事物或景物特点的关键词语加以录制。
    师:同时加入一些合理的想象,请继续谈。
    生:冬天这组表述得很好。他们设计了一个小木屋,让我们有家的感觉。
    师:大家都很有见解,各组的录制在遵循作者原有创作的基础上,都有合理的想象与创新,同学们的评价又都有独到的见解,但在部分内容上稍有欠缺,有谁可以提出建议来?
    生:我质疑的是冬天这组的脚本,从书中并没有看出有小木屋的描写,我认为不应写上。
    师:为什么?
    生:因为脚本应遵循作者的意愿,与文章保持一致,所以读者的想象以不出现在脚本中为妙。
    五、写中现美。
    师:各组整体的活动设计有条理。在学习过程中,春天这组抓住动词及时间的推移体现出日出的动态美和色彩的变化。夏天这组注意了文中以动写静的表现手法,秋天这组注重了作者原有的描述,并抓住“感人”一词进行大胆想象创新,冬天这组注重抓住雪的特点加以描绘设计,以突出作者细腻的感受。从中我们应学习哪些写作方法呢?
    生1:描写景色的形、色、声、味。
    生2:用以动写静的表现手法写景。
    生3:写景要细致地观察。
    师:我们在体验中学到许多方法,不过我还想提一点我个人的看法:秋天一组围绕“感动”加以录制,通过乌鸦哺育幼仔来体现感人的亲情,通过大雁队形的变换来体现感动,但这种感动到底是什么呢?首先想一想大雁为什么不断变换队形?
    生:不掉队。
    师:那头雁为什么不断地变换位置?
    生:轮流休息。
    师:这是我们常说的一种精神——
    生:团结合作。
    师:对,是团结合作的精神,更是一种关爱。但作者并没有直接写出这种精神,需要我们去体味。
    师:让我们把目光再次投向广阔的天地,去感受四季的美吧!
    (大屏幕展示习题)

    用课内外的好词、好句、好段来描绘四季,或谈对四季的感受;
    还有哪些事物可以展现四季的美丽?你能在本篇的启示下回忆一下吗?
    生: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师:用三言两语来进行创意写作。(几分钟后)请同学们展示成果。
    生:冬之美在于白雪的不凡。清晨时分,雪纷扬落下,白雪抚慰大地。无须回报,无须等待,无须规则。雪似乎从盘古开天辟地以来,一直是没有时间感的,最后一个到来,翩翩白衣飘然而至,不在乎自己旅程是否漫长,只在乎旅程是否美丽。
    师:写得很美,认真观察,抓住了特征。同学们已接受了新的知识,把学过的知识进行消化吸收。在这一节课中你一定有许多收获吧!
    六、结中升美。
    生1:语文原来也很有趣。
    生2:用以动写静的表现手法写景。
    生3:我想起了一首歌《四季歌》。(学生唱)
    师:这节课,我们漫步在充满温情的精神家园中,在这里,我们感受到了草的勃发,花的竞放,风的煦暖,雨的轻细;仿佛听到了蜂蝶的嗡嗡,流水的叮咚。同学们,让我们走进语文的生活中,走进生活的语文天地中,尽情地遨游吧!



    音乐与朗诵结合起来,感染力很强,营造了浓厚的课堂气氛,而且与课文内容高度契合,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和阅读欲望,能马上带领同学们进入课文中。













    朗读是最好的理解文章的方法,在老师的带动下的朗读 ,让学生更加感受到四季那动静结合的美,富有诗意的美,并激发学习的欲望。

















































    放手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把对每个季节的美的理解与感悟表现出来,既有了个人独到的见解发表机会,锻炼了学生敢于表现与表达的能力,也加深了学生对四季美的理解与感悟。









    针对上面的活动,同学们大胆地展示了对四季美的感悟,这样的评价更好地促进了学生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眼光,再次发现美。
























    品读感悟得到了对文章美的感受,这里总结作者的写法,让同学们提升了对美的精神的认识,通过简短的创意写作,再次展现美。




    用《四季歌》结束本课的学习,也正照应了四季之美,升华了同学们对四季美的情感。





    作业
    布置
    背诵课文


    重、难点及考点巩固性练习
    一、选字组词,在所选的字的下面打√。
    (窠 果)里 (淋 凛)冽 安(逸 益)
    二、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反义词。
    1.即使是蒙蒙细雨的夜晚,也有一只两只萤火虫,闪着朦胧的微光在飞行。( )
    2.那闲适的心情和这寒冷的冬晨多么和谐啊!( )
    3.这未免令人有点扫兴。( )
    三、选择正确的一项,填入括号里。
    1. 漆黑漆黑的暗夜,也有无数的萤火虫翩翩飞舞。( )
    A 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描写了萤火虫飞舞的样子。
    B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描写了萤火虫飞舞的样子。
    C这句话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描写了萤火虫飞舞的样子。
    2.“明亮的月夜固然美,漆黑漆黑的暗夜,也有无数的萤火虫翩翩飞舞。”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由静态描写转入动态描写,静中有动,让景物充满了活力。
    B由动态转入静态描写,动中有静,把景物写活。
    C静态描写,写出月夜的美丽。





    教 学反 思
    《四季之美》一文虽篇幅短小,但教师充分利用其特点,在尊重学生已有知识水平的基础上,设计了“导中激美、读中感美、做中悟美、理中品美、听中评美、写中现美、结中升美”等系列环节,并将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根据自身原有知识积累和生活体验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因此,这节课不仅知识性强,趣味浓厚,富于挑战,还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评、思、议等多种能力得到综合培养及锻炼,更使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策划能力以及合作探究能力都得到很好的发展。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教师为课堂有效的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教学思路。


    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四年级语文学科集体备课记录
    主持人:
    时间
    11.11
    参加人员

    地点
    三楼办公室
    主备人

    课题
    鸟的天堂
    教学
    目标
    1.会写“桨、榕”等10个生字,理解“不可计数、应接不暇”等9个词语的意思,能用“陆续”等词语写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在朗读和交流中咀嚼语言文字,品位语言,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和思想感情。感受人与自然、动物友好相处的和谐之美,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熏陶。
    3.体会静态和动态的描写方法。
    重、难点即考点分析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课文中描写“鸟的天堂”里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和谐之美,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难点: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领悟作者的描写方法。
    学 情分 析
    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展示榕树不同角度的图片,走近榕树,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榕树的美。
    课时
    安排
    2 课时
    教具
    使用
    PPT

    教 学 环 节 安 排
    二次备课
    第1课时
    一、说“天堂”。
    1.人们喜欢把最美好的地方称为“天堂”。“天堂”是一个快乐的、幸福的、美好的地方,那么,你怎么理解“鸟的天堂”呢?
    (让鸟儿自由自在生活的,无忧无虑生活的,快乐幸福生活的地方)
    2.过渡。
    能让鸟儿自由生活、无忧无虑的究竟会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呢?今天,我们就跟随现代著名作家巴金爷爷的脚步,一起走进《鸟的天堂》,去看一看那是一个怎样的地方。
    二、看“天堂”。
    1.放声读一读课文。
    读通、读顺课文,难读的生字词语可以多读几次,不懂的词语可以请教身旁的同学。
    思考:你跟着作者去了几次“鸟的天堂”,分别是什么时候,看到了什么?
    2.交流。
    生1:第一次:黄昏——大榕树。
    生2:第二次:清晨——鸟儿。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树、鸟)
    3.两次去看鸟的天堂,看到的却是不一样的景象,请问你对哪一次看到的印象更深刻一些?对树的印象更为深刻的举手,课文的哪些自然段写到了树?(第5~9自然段)鸟呢?哪些自然段写到了鸟?(第12~13自然段)
    请你再去读读课文,你看到的是一棵怎样的树和一群怎样的鸟?喜欢树的同学请你去研究研究树,喜欢鸟的同学请你去研究研究鸟。
    4.交流。
    树:(学生回答句子)
    树的大:(学生回答句子)

    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棵大树卧在水面上。
    (1)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树木的大。
    (2)是的,这是一棵巨大的榕树。猜一猜,这棵树有多大?
    (3)教师简介,高15米,整棵树占地面积18亩,约1万平方米,相当于1所学校那么大。
    (4)听了老师的介绍,你有什么感受?读一读,用朗读来展示榕树的大。
    5.树的茂盛。(学生交流汇报)。

    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儿缝隙。
    (1)圈出“堆”字,你认为还可以换成什么词语?(压、叠、盖……)读读原句,你认为这是一种怎样的“堆”?
    (重重地堆着,厚厚地堆着,堆得——严严实实、不留一点儿缝隙)
    (2)咱们一起来读一读,读出绿叶的多。
    6.过渡。
    绿叶的浓密让我们体会到了榕树的茂盛,你还能从什么地方体会到树的茂盛呢?

    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1)“明亮、闪耀”表现出颜色很绿,绿得发亮,绿得让人觉得耀眼。
    (2)绿是生命的颜色,看着这样的绿色,作者觉得似乎……(学生接读)你怎么理解“新的生命在颤动”这句话?
    (3)也许是风吹,也许是鸟动,也许是嫩叶缓缓地生长,这一切都让作者浮想联翩,就让我们也来体会体会这令人心醉的绿,体会体会这旺盛的生命力吧,齐读。
    7.过渡。
    来,拿起我们的书,我们就是这充满生机的榕树,尽情展示我们的生命力吧!齐读两段话。这样茂盛的、充满生机的榕树,你们看过吗?作者呢?看着这棵榕树,难怪作者从心底里发出深深的赞叹,引读: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南国的树是美丽的,那么南国的鸟呢?又是怎样的呢?谁来说说你看到的鸟儿是怎样的?
    鸟多:(学生交流汇报)

    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1)“到处”说明鸟很多。你知道这儿有多少鸟吗?猜一猜。(有数万只鸟,有几十种鸟类呢。)
    (2)谁来读一读,读出鸟的多来。

    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
    (3)应接不暇——鸟很多。
    (4)有感情地朗读。
    想看看这群鸟儿吗?播放录像,说说除了鸟儿多,你还觉得鸟儿在这里生活得怎么样?(幸福快乐)
    过渡:是的,鸟儿是幸福的,是快乐的,是无忧无虑的,让我们再来读读课文,体会体会鸟儿的自由与幸福吧!齐读。
    8.咱们都谈了自己印象中最深刻的鸟和树,我想请研究鸟的同学再去读读树的句子,请研究树的同学再去读读鸟的句子,如果鸟有情,它会对树说些什么呢?如果树有灵性,又会对鸟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写一写。(交流)
    9.是的,鸟儿与树是相依相偎,互不分离的。当看完树和鸟,你心里又想说些什么呢?
    (交流:鸟儿真美丽,树真茂盛)
    除此之外,你还会称赞什么呢?读一读第9自然段,看看你会有什么启发?

    三、赞“天堂”。
    你们是这样称赞天堂的,那作者又是怎样赞天堂的呢?
    1.齐读最后一段。
    2.课件出示:

    “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质疑:谁来说说这里为什么要加上引号?

    第2课时
    一、整体感知,悟出重点。
    1.谈话引入。
    上节课我们读了课文,谁能告诉老师,你读懂了什么?(巴金爷爷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看到的景象都不同)他第一次看到了什么?(大榕树)第二次看到了什么?(很多的鸟)
    2.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来快速阅读第5~13自然段,并把描写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以及群鸟纷飞的壮观景象的句子画下来。并想想大榕树为什么被称为“鸟的天堂”?
    二、重点感悟,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一)指名让学生读第5~9自然段。想想大榕树给我们什么样的感受?(大、茂盛)
    1.你能找出哪些句子是写榕树的大的吗?
    (1)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
    (2)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
    (3)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
    (教师出示大榕树的图片,引导学生抓重点词体会这棵榕树的大)
    2.教师引读。
    “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那么多的绿叶……那翠绿的颜色……这美丽的……”谁能说说读这一自然段感受到了什么。
    (榕树茂盛、生命力旺盛)
    3.看到这么大而茂盛的大榕树,作者不禁流露出自己内心的感叹:这……
    (学生接:美丽的南国的树)
    4.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5~9自然段,要读出对榕树的喜爱之情。
    (二)巴金爷爷第一次来到大榕树下,他没看到一只鸟,不禁产生了怀疑:鸟的天堂没有一只鸟啊?第二天,他又和朋友来到了大榕树下,那会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1.播放一段有鸟叫的音乐,指名读第10~13自然段。学生说说感受。
    (鸟多、欢快)
    2.课件出示句子

    A.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
    B.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
    C.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D.一只画眉鸟飞了出来……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
    注意重点词:“到处”“应接不暇”“有的……有的……有的……”“兴奋”。
    3.这都说明了什么?(鸟多、鸟欢快)
    4.想象一下树上还有什么姿态的鸟呢?
    5.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第一次只看到了大榕树,并描写了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我们称为静态描写,第二次看到了众鸟欢快飞舞的壮观景象,抓住了鸟的活动来写,称为动态描写。
    三、回顾课文,体会感情。
    看到这么奇特的榕树和欢快的鸟,作者再次发出了感叹: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注意两个“鸟的天堂”指代的不同。(第一个有引号,指的是大榕树。第二个没有引号,指的是真正的鸟的天堂。)
    3.学生自由讨论榕树成为鸟的天堂的原因。(引导学生抓住鸟的生存条件、食物、水分、人们的爱鸟意识等来讨论。)
    四、小结。
    大自然赋予了榕树旺盛的生命力,使它成为鸟的天堂。作为人类,我们也要爱护鸟类,爱护和我们一同生存的动植物,只有这样,我们的家园才会越来越美。




    从课题入手,谈话激发兴趣,调动学生情绪,创设氛围,引入新课。











































    结合重点词句的理解学习,让学生体会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体会鸟的自由和快乐,表达作者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复习回顾,再次强化,明确学法,为下一步学习做好准备。
























    这部分主要采用放手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学习,在交流时检测学习效果,实现“授人以渔”的目的。 通过两次说话练习,既让学生在表达中展现语言文字训练的效果,又能够考查学生对文章学习的感悟,渗透情感教育,是一举三得的好策略。





    作业
    布置
    完成课后练习


    重、难点及考点巩固性练习
    一、根据意思写词语。
    1.枝叶繁茂。( )
    2. 原指美景繁多,看不过来。后形容来人或事情太多,接待应付不过来。( )
    3.高兴到极点。( )
    二、选词填空。
    陆续 继续 连续
    1.战士们( )三天不眠不休,辛苦地奋战在抗洪第一线。
    2.上课了,同学们( )走进教室。
    3.短暂休息了一会,我们( )往前走去。





    教 学反 思
    这节课将学生阅读文本的过程转换成欣赏榕树的过程,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大榕树各个角度的实景,从而拉近学生与鸟的天堂的空间距离;以作者看到大榕树时发出的感叹为主线展开教学,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四年级语文学科集体备课记录
    主持人:
    时间
    11.11
    参加人员

    地点
    三楼办公室
    主备人

    课题
    月迹
    教学
    目标
    1. 会认“妒、袅”等6个生字,读准“悄、累”这2个多音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月亮的足迹都会出现在哪里,品味月色的美。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
    3.理解“月亮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的含义。体会孩子的童真、童心、童趣,能说出作者通过寻找月迹所要表达的感情。
    重、难点即考点分析

    重点: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难点:赏读文章,理解月亮代表的情感和寓意。
    学 情分 析
    加强朗读指导与训练,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课时
    安排
    2课时
    教具
    使用
    PPT

    教 学 环 节 安 排
    二次备课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师:月亮,是中国人心中永恒的情结,那温润晶莹的月色曾经牵动了多少文人墨客的情思!那么,在孩子的眼里,月亮又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著名作家贾平凹为我们营造的澄澈透明的童心世界,一起去寻找美好的月迹。(板书:月迹/贾平凹)
    2.作者资料。(贾平凹在陕西农村长大,父母为他取名平娃,“娃娃”的“娃”,长大后就用陕西方言中的“凹”来代替了“娃”)
    3.解题。
    题中“月迹”的“迹”是什么意思?(踪迹、足迹)谁在寻月迹?他们在哪儿找到了月亮的踪迹?音乐声中请大家听老师读课文,从文中寻找答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文章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的什么事情?重点写了什么内容?边读边圈画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1.生读课文、圈画课文重点情节。
    2.师生交流。
    明确:
    时间——中秋的夜里
    地点——中堂里、院子里、院门外
    人物——奶奶、我、弟弟、妹妹
    事件——盼月亮、寻月亮、议月亮
    重点——寻月亮
    三、研读课文。
    要求:月亮是什么呢?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从文章中找出具体描写月亮的语句,一边读一边画。
    1.生读课文,边读边画,师巡视指导。
    2.过渡:中秋节的夜晚,人们必做的一件事情就是赏月,这一家子也不例外,但月亮却像个调皮的孩子一样和孩子们玩起了躲猫猫的游戏,孩子们等了好久还是不见月亮的踪影,只好回中堂里缠着奶奶给他们讲故事,奶奶讲了一个又一个,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可奶奶的思想却开了小差——她突然说:“月亮进来了!”在她的指引下孩子们终于寻到了月亮——
    3.师:同学们,你们找到月亮了吗?在哪找到的?你找的月亮是什么样子的?
    4.师生交流。
    (1)镜中看月。
    具体操作步骤:
    A:生说地点,读直接描写月亮的语句。师板书地点,引导品味“款款地、溜”,并指导朗读“款款地、溜”部分。(竹帘儿上的月亮是怎么进来的?“款款、溜”写出了月亮什么样形态?)
    B:师投影展示修改内容,与原文进行比较阅读,品味“儿化音”作用,并指导朗读。
    C:全班齐读。
    D:孩子们终于盼来月亮时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后来月亮又匆匆地走了,那时孩子们的心情又是什么样子的?(师生交流明确,师板书“高兴——失望”)
    (2)院中望月。
    具体操作步骤:
    A:设问:同学们,你们还在哪里找到了月亮?(生回答,师板书“院中望月”)
    B:师投影设问:在院子里,孩子们都看到了什么? 学生之间互相交流,生答:月光、桂树、月亮。师问:什么样的月光?什么样的桂树?什么样的月亮?(暗暗引导学生关注叠词)
    C:师投影展示修改内容,与原文进行比较阅读,品味“叠词”。
    D:孩子们在院子里看到了月光,看到了天上又圆又大的月亮,看到了院子里粗粗的桂树,那时那刻,孩子们有什么感觉?(进一步体会叠词的作用和童心的感悟力)
    E:投影展示“填空”,强化叠词(全班齐读)
    F:后来是奶奶告诉我们月亮里有人了,谁呀?(嫦娥)一个很漂亮的女子,孩子们才知道原来只有漂亮的孩子才配在月亮里,我们中三妹最漂亮,我们不觉开始羡慕嫉妒起三妹来,可当三妹说月亮是属于她的时,大家便争执起来。(师边引导边板书总结孩子心理的变化:羡慕——嫉妒——争执)
    (3)略析“河中寻月”和 “眼瞳见月”。
    (我想,我的眼睛里也一定是会有的。为什么?——这句话“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是 在强调什么?——主动去追寻!)
    (4)教师根据板书,总结本文线索——明线是“月亮运行之迹”,暗线是“孩童心理变化之迹”。
    (5)寻月心理变化。
    A.寻月过程中孩童心理的发展变化过程表现了什么?
    明确:
    ——镜中月亮由圆而亏而消失,大家都很“失望”。
    ——听说月中有树有人,三妹和月中嫦娥一样漂亮,三妹便觉得月亮仅属于她,大家由“羡慕”而“嫉妒”,不由得“争执了起来”。
    ——听奶奶说“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有走”,大家“越发觉得奇了”。
    ——河中寻月,眼中见月,“原来月亮竟是这么多的”,一番议论之后,大家“都觉得满足”。
    B.这些孩子们心理的变化过程表现出了什么呢?
    明确:
    ——因一时的不了解而产生的失望之情反衬了孩子们渴望了解外界事物的强烈好奇心。
    ——因不能拥有月亮而产生的嫉妒和争执,反衬出孩子们争强好胜的心理。
    ——大家“越发觉得奇了”同样表现了孩子们渴望了解外界事物的强烈好奇心。
    ——认识到“月亮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都“觉得满足”,没有一个人想独占月亮,只要大家都拥有就好,表现了童心的纯洁美好。
    (6)作者为什么要以“月迹”为标题?写孩子们对月迹的追寻有什么意义?
    明确:
    “月迹”可以理解为月亮在孩子心中留下的美好印迹,也可以理解为月的变化轨迹,寻月的过程就是寻找美的过程,它有轨迹。
    (7)这篇文章与传统的吟咏月亮的诗文在思想感情上有什么显著的不同?
    明确:
    传统的吟咏月亮的诗文,常以月亮的圆缺比拟人世的盛衰,抒发伤感乱离、期盼团聚的思想感情。本文的不同就在于通过月亮抒发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作品的感情基调是温馨融洽、积极向上的。

    四、总结。
    同学们,我们刚才在不断寻找的过程中,找到了我们每个人心中的小小的圆圆的月亮,当我们心有一轮明月的时候,其实我们已经拥有了无限广阔的天空。




    从题目直接导入,开门见山,并通过理解题目的意思,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作者通过寻月踪迹,引导学生借助重点词句,理清寻月踪迹,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了解孩子们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以及期盼人人都能享有美好事物的纯真愿望。












    作业
    布置
    完成课后练习。


    重、难点及考点巩固性练习
    根据意思写词语。
    1. 你看我,我看你,不知道如何是好。形容人们因惊惧或无可奈何而互相望着,都不说话。( )
    2.没有边际。形容范围极为广阔。( )
    3.因人胜过自己而产生忌恨的心理。( )





    教 学反 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对学生朗读的把握。在品读这个环节,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通过理解重点词语所蕴含的感情让学生来理解整个句子的内容,从而达到对整个段落的理解。


    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四年级语文学科集体备课记录
    主持人:
    时间
    11.11
    参加人员

    地点
    三楼办公室
    主备人

    课题
    习作
    教学
    目标
    1.培养学生细致观察景物的能力,抓住景物特点来写出具体变化。
    2.让学生掌握定点观察和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
    3.学会描述景物的形态、色彩、大小及动态变化,展开联想,以优美的语言写出景物的神韵来。
    重、难点即考点分析

    重点:明确立足点,明确景物的方位和写景的顺序。
    难点:明确中心,突出景物的特点,写出自己的感受,做到有景有情。
    学 情分 析
    只要学生对写作产生了兴趣,那么他的文章自然而然地就能写好了。让学生喜欢写作,爱上写作,自发地写,开心地写,这才是最重要的。
    课时
    安排
    1课时
    教具
    使用
    PPT

    教 学 环 节 安 排
    二次备课
    第1课时
    一、创设情景,谈话导入。
    1.同学们,又是一年春始时,不知不觉中,我们又步入了春的怀抱中。北方的春脚步虽然迟缓一点,但
    却怎么也阻挡不了春的消息,想必细心的同学一定早就捕捉到了星星点点的春的影子了。
    2.看得出同学已是迫不及待地想汇报自己眼睛里的美景的气息了,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吧。
    3.学生自由汇报。教师做出及时的评价与反馈。
    4.过渡。自己的心中既然承载了这么多的美好,我们是不是要把它们表达出来呢?那么就让我们大胆地来“我手写我心。”
    二、巧设案例,抛砖引玉。
    1.老师和同学们一样,看到美好的事物,总会心存感动,然后想把这些话表达出来,写成文章。下面老师就展示一下自己的成果,请同学们大胆发言、提出建议。
    2.屏幕出示例文,引导学生集体评议,从而能够感悟优点,并指出缺点,由此复习已经学过的习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3.老师和学生集体反馈,并再次明确写景文章的注意事项:如,书写需要工整;表达要有条理性;叙述要生动具体,以及标点使用要得当等,从而请学生注意对文章的反复修改。
    4.回忆写景文章要求:既然同学们已经练过写景作文,下面请同学们共同回忆一下写景作文给我们提出了哪些要求?(学生自由讨论)要按一定顺序、色彩变化、声响、形态变化等来写文章。
    5.分析。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就把这一定的顺序搞清楚了,那么按一定顺序描写有什么好处呢?
    (板书:脉络清楚)
    6.过渡回忆。除了按一定的顺序来写外,我们还要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绘,哪些属于景物的特点呢?
    7.讨论。景中有人、景中有情,如何把景写生动?
    板书: 颜色形态气味声音大小 ……
    8.怎样才能使自己的表达更加生动、形象、具体呢?我们一定要不遗余力地去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这样才能把所描绘的事物写得灵动、鲜活。
    9.通过以上分析与总结,巧妙地引出本次习作的要求:
    (1)写景要按方位顺序,由近及远,由远及近,由上而下,由下而上,由里到外,由外到里,或由中间到四周等等有次序地描写,要主次分明,详略得当。(移步换景)
    (2)可以按景物的类别来写,如山、水、花、鸟;瀑、石、峰、洞;亭、台、楼、阁等。要写出景物的光、色、形;既要写它的静态,也要写它的动态,还可以写出它的环境气氛。(引导从学过的古诗中感悟)
    (3)要仔细观察,抓住在不同季节里景物的不同特点进行描写,发挥想象要适度,不要硬编乱造,凭自己的空想来写。
    (4)写景中也可以具体地写些人和事,若让人、景、事三者交融一体来写,可以使作文更为感人。
    (5)写景物时不要忘掉自己与景物之间的关系,要有意识地把自己的感情、感受写进去,这样使人读了会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6)适当地、正确地引用前人描写景物的诗词歌赋,也可以为作文增色。这就需要你平时多加阅读和积累。
    三、佳作赏析,积累运用。
    1.放录像给学生看,让学生听范文,明白以下要求:边听边摘记一两句你认为描写得生动形象的语句。
    范文赏析:
    雨中即景
    一阵凉风袭来,拂过窗棂,树枝随风摇摆,摆动着婀娜的身姿。一丝细雨慢条斯理般地落在窗棂上,不一会儿便有雨滴落在窗棂上,窗棂沾满了雨的痕迹。我慢慢伸出手,想要迎接窗外的雨,但是它总是不落在我的手上。使我觉得与它们的距离是那么的遥远。看着那雨,我想起了远方的父母。雨,不落在我手中,是否像爸爸妈妈不在我身边,如果真是像雨,那他们岂不是陪在我身边,日日夜夜呵护着我?一阵凉风吹来,卷走了我内心的郁闷。
    不经意间,我看见了窗外不起眼的太阳花,它正在幸福地吸吮着甘露,犹如婴儿吸吮着妈妈的乳汁,它的生命得到了雨的滋润,因此焕发出迷人的芳香和色彩。我的生命是父母给的,是父母含辛茹苦地把我抚养成人。那我是不是就是窗外的太阳花,而父母就是雨?
    雨停了,一切景物都被这场雨洗涤过,显得格外清新可爱。一些树叶上,还滑滚着珍珠般的雨滴,那是一个个小生命。不久,太阳出来了,照在水滴上,水滴焕发着色彩,显得格外耀眼。我的人生不也正是因为父母,才如此精彩吗?
    评语:小作者想象丰富,语言形象生动。同时还能展开联想、借景抒情,表达出真情实感。全文衔接自然,结尾的反问句立意深刻。
    2.讨论范文:你认为文章哪处写得好?为什么好?分析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夸张)
    师小结:由此可见,我们在写景时,一定要文辞优美,语言生动,不仅要写出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还要营造出意境美,恰当的修辞方法必不可少!
    四、欣赏美景,笔下生辉。
    1.放录像,学生欣赏景致无限的美与生机。
    2.构思动笔写作。
    要求:结合画面,运用恰当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加以描绘,并能巧妙地抒情。
    3.师巡视指导。
    4.讨论、分析、点评。
    第2课时

    一、再次激励,激发习作热情。
    同学们, 风景无限好,但需要发现美的眼睛,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听风景,写风景,把最美的景致留于笔尖。
    二、交流习作,评议修改。
    指导学生挑选自己观察得最细致的内容,尝试写作。教师再次提示,让学生明确写作的范围,并要求在30分钟内完成文章初稿。
    三、教师巡视指导。
    对于极少数作文方面存在问题的同学适时降低作文要求,只要抓住记忆深刻的景物特点,写出自己的感受就行,并在黑板上列出相关的好词佳句供这部分同学参考。
    第3课时

    一、深情提示,激励交流。
    把自己的作文与大家一起交流,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如果你写的作文能够给大家带来快乐,你自己也一定会开心的。
    二、交流佳作,评议修改。
    1.自行选择伙伴进行修改,找出习作中值得学习的地方,用波浪线画出来。写出好在哪里和为什么好,写出自己的感受和启发。

    2.推荐习作,全班交流,并陈述推荐的理由,教师做及时的点评。
    找出亮点,放大亮点,激励评说。使学生明白别人写的作文的亮点在哪里,以及为什么这样写好。引导学生借鉴他人的作文,并重新修改自己的习作。
    三、学生自改,二次作文。
    1.学生自改。
    在自改过程中,学生重新感受写作的过程,在查漏补缺中完善了自己的作文,享受了习作过后的愉悦感。
    2.学生二次作文。
    在教师巡视指导过程中对于能把事情写清楚,很有个性化、真实性的作文和存在问题或问题较大的作文,师生集体评改(不少于2遍),随后学生第二次作文。
    四、评选最佳,成功激励。
    教师进一步点评,张扬写作个性,表扬有独特体验的亮点,尽可能多地表扬。组织评选班级最佳。(最佳小作家、最佳小先生、最佳小编辑、最佳小……)


    在轻松的谈话中让学生认识到:用一颗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记录下最美的风景,将是一件快乐的事。





















    巧设案例,让学生明确抓住景物的特点,按一定顺序、有条理地描写景物,并注意景物的动态的变化,使画面更加鲜活。

































    要学生乐于作文,必须尊重他们的主人翁地位。写什么,怎么写,让学生做主,而不应由教师的情感来决定。学生习作的时候,正是个性化教学最好的时机,教师应该提高巡视效率,进行及时有效的现场个别指导。


    学生相互修改习作,是一个发现他人闪光点,弥补自己不足,取长补短的过程。也是一个现时的作者与读者交流,及时反馈,共同提高的过程。




    作业
    布置
    把写好的作文读给家长听。


    教 学反 思
    这篇习作教学,让学生通过朗读来感受例文的景色之美。老师必须引导学生充分地朗读,抓住关键词语品读感悟,体会文章所描写的景物的美丽,让美景深深地印在同学们的脑海中。最后就是抓住每篇文章的不同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让学生对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认识。在今后的写景习作练习中也会起到很积极的引导作用。


    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四年级语文学科集体备课记录
    主持人:
    时间
    11.11
    参加人员

    地点
    三楼办公室
    主备人

    课题
    语文园地
    教学
    目标
    1.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进行回顾与整理,并能就自己喜欢的段落入情入境地朗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本单元课文描写的景物美,语言更美,指导学生品味积累。
    3.学习设计海报,布局版面,书写有特色。
    4.理解《渔歌子》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并能熟读成诵。
    5.尝试根据课本给出的句子,产生丰富的想象,把描写的画面写具体、生动。
    重、难点即考点分析

    重点:
    1.课文描写的景物美,语言更美,指导学生品味积累。
    2.理解《渔歌子》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并能熟读成诵。
    难点:尝试根据课本给出的句子,产生丰富的想象,把描写的画面写具体、生动。
    学 情分 析
    依据“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这一原则,引导学生平时在课内外注意积累课文中的优美生动的语句,学习作者认真观察并抓住事物特点进行生动描写的方法。
    课时
    安排
    2课时
    教具
    使用
    PPT

    教 学 环 节 安 排
    二次备课
    第1课时
    一、交流平台。
    (一)交流感受。
    1.同学们,我们学完了本单元课文,透过生动优美的文字,更显文章的生动,请你认真朗读课文,把你认为优美的语句摘抄下来,并品味积累。
    2.学生读文,交流自己认为优美的语句。
    3.在读本单元课文时,你有哪些发现?有哪些独特的感受?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4.全班交流汇报,说说自己的独特发现与体会。
    师小结:要把这种独特的感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学生再读优美的语句。
    (二)交流读书方法。
    1.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上老师的总结,读一读这两篇文章,把握住情感。
    2.以小组为单位朗读。
    3.教师巡视交流。
    二、词句段运用。
    1.指名读题目要求,明确题目要求:为即将到来的元旦设计一个联欢会海报。
    (1)小组交流,设计思路。
    (2)指名全班交流。
    (3)评选出优秀设计者。
    2.根据例句的意思仿写句子。
    (1)明确此题的要求。
    (2)出示例句,比较例句中的两个句子的异同。

    夕阳西下,乌鸦归巢。
    夕阳斜照西山时,动人的是点点归鸦急急匆匆地朝窠里飞去。
    (3)比较异同,交流汇报。
    第一句是直接对景物的描写,语言简洁,意思明确。
    第二句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让笔下的景物更鲜活,更有灵气,语句更生动具体。
    (4)学生练习仿写,教师巡视。
    (5)指名学生全班交流。
    师小结:指名学生全班交流,评价写得生动的地方。
    第2课时

    一、激趣设境,理解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在这个万物复苏、莺歌燕舞的季节里,大家都能看到什么美丽的景物呢?(学生自由说春天的景物。)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词《渔歌子》。拿出你的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板书:渔歌子)
    2.“渔歌子”是这首词的什么?(词牌名)
    3.词牌名规定了这首词每一行的字数,还限定了词的类型、种类,也限定了这首词的每一句的字数。我们先前还学到过哪些词牌名?(忆江南)
    4.词和诗不一样,它的句子有的长,有的短,所以,词还有一个名字叫——长短句。
    二、初读诗词,把握节奏。
    1.读一读这首词。读三遍:一遍读准字音,二遍读通顺,三遍读出词的韵味。大家听明白了吗?好,开始吧。
    2.想展示一下自己的学习成果吗?先请同学来读一读这些词语:西塞山白鹭鳜鱼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1)先由个别学生读,再由男生齐读,女生齐读。
    (2)这首词中有两个词不太常见,你读得很准。一个是——(箬笠)请你把这个词带到句子中领着同学们读一遍。
    3.知道“箬笠”是什么吗?(竹叶编的笠帽)你很会观察。这两个字和“竹子”有关,是竹子编成的。
    4.还有一个词,大家读得也很准——(蓑衣)我们一起来读这句话。
    5.读会了这些词语,再来读这首词,就容易多了。请同学来展示一下。(指名读、齐读)
    6.大家把词读通顺了,古人读词还讲求节奏和韵味。怎么读呢?遇到第一声、第二声字的时候,我们把声音拉长一些,在遇到第三声、第四声字的时候,我们把声音——(生接)缩短一些。现在试试看。
    7.“不——须——归——”字音拉长一些。谁愿意来试一试?
    (生读)
    8.师:把掌声送给他。一起来一遍,好不好?(生齐读)真好,词的节奏和韵味就这样被我们读出来了。
    三、读下面的句子,想象在你的成长中有没有类似的“第一次”,试着写一写。
    1.同学们,一首诗有一首诗的诗眼,一首词有一首词的词眼。你能找出这首词中一个关键的词吗?(板书:不须归)
    2.“不须归”是什么意思?(不必回去,不愿意回去。)
    3.张志和为什么不愿意回去?
    4.拿出你的笔,找一找这首词中写了哪些景物,把它圈出来。圈了哪些景物?(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箬笠、蓑衣、斜风、细雨)
    5.一共是九种景物。景物很美,你觉得哪个画面最美?
    6.你有没有看到这画里的人?画中是他的背影,想象一下此时他会是怎样的神情呢?
    7.还有谁能发现这首词中优美的东西?(各种颜色)
    8.是呀,作者给我们展示的是多么清淡悠闲的画面呀!
    9.走进一首词,你会看到什么,还会听到什么,闻到什么呢?用心去听一听、闻一闻。(能听到白鹭的叫声,能闻到桃花的淡淡清香)
    10.(出示渔翁垂钓图)这幅图送给同学们。简单的27个字、9个景物被同学们读成了这样一幅美丽的画卷。你能用一个词形容这幅画吗?(如诗如画、诗情画意、栩栩如生)请同学们在稿子上写下你所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一切。
    四、丰富资料,品味诗情。
    1.要学好一首词,不光要理解词的意思,还要了解作者写这首词的背景,这样有助于我们正确地理解诗词的情感。课前有没有收集关于张志和的资料?结合他的生平说一说。
    2.这位同学说了,他的诗多描写隐居生活,他为什么要隐居呢?(张志和当过官,后来被朝廷贬官了。他无心朝政,也不贪图名利,一心一意只想做一个普通老百姓,在太湖边隐居。)
    3.从他的生平中,我们又读出了一个淡泊名利的张志和。
    4.我们再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词,感受词中渔翁的形象。
    5.反复读了很多遍,同学们能背诵了吗?师生共同配乐背诵。









    有感情地朗读首先要读正确、读通顺;深入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读的时候脑海中要呈现出课文描写的景象;把自己融入美丽的“风景画”中,或者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把自己的真情实感读出来,深深地体会作者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完成本题的教学工作,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寻找读写结合点,根据语言的不同特点,来帮助学生理解、积累词语,发现字词和生活之间的联系,巧妙地渗透写话的基础知识。


    对“词牌”的教学,不仅让学生理解了它在一首词中的意义,更将先前学过或课外看到过的词牌也在课堂上做了交流,使学生对“词牌”的理解更真实贴切了。









    三遍诗词的朗读,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了不尽相同的训练要求,大家可以择其所需而做到。词语的朗读教学,是理解一首词的基础。每一首词都有属于自己的意境,这些意境正是由这一个个事物所构成的。读词语,便是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了解这些事物,为接下来对诗词的理解打下坚实的基础。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在参与中达到自悟自得的效果。适时提出练笔的要求,让学生有话可写,有情可抒,既练习了写作,又将诗词的理解梳理清楚了。







    作业
    布置
    背诵默写日积月累


    教 学反 思
    在本次语文园地第一部分交流平台的教学中,我重点指导学生对自己认为美的语句与同学进行交流,主要是想帮学生创造交流机会。这样做也确实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教学古诗词时,我给学生讲了“词”的相关知识。丰富了学生的见闻,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