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1 古诗三首惠崇春江晚景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1 古诗三首惠崇春江晚景教学设计,共2页。
教师姓名
单位名称
填写时间
学科
语文
年级/册
三年级(下)
教材版本
部编版
课题名称
第一单元 1《惠崇春江晚景》
难点名称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领悟诗意,体味诗人表达的情感。
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体味诗人表达的情感,要通过理解诗句,展开想象,将凝固的语言转化为可感的画面,具有一定的难度。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这首诗中,诗人由鸭子感受到“暖”,由“蒌蒿”“芦芽”联想到“河豚欲上”都不易理解,因为这高于三年级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生活体验。
难点教学方法
1.通过多种形式反复吟诵,读准古诗,读通诗意,读懂诗情。
2.通过设疑、探究、绘画着色加上图片、音乐,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美好画面。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一.复习回顾,创设情境
1.融入杜甫笔下如诗如画的大自然(图片展示);
2.趣味介绍诗人苏轼(诗歌界的书法大王,书法大王中的画家,画家中的美食家)。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二.共享诗歌背景资料
1.由春江晚景图引出惠崇,随文学习生字“惠”和“崇”;
2.预习检查,学生分享关于“惠崇”的课外资料收集情况,师补充强调;
3.顺延引出诗题,理解“题画诗”。
三.共学重难点,想象画面,领悟诗意
(一)多形式朗读,“读准”古诗
1.学生自由朗读(读出自己体会)
2.按节奏同桌互读(读出诗歌节奏,纠正读音)
3.按平仄跟录音打节奏读/分男女读(感受诗歌韵律,在反复朗读中初步从无形诗体会有形画)
(二)想象画面,“读通”诗意
1.学生提出疑问(苏轼看到了什么?蒌蒿是什么?诗人为什么写到河豚?)
2.默读古诗,圈划出苏轼从画上看到了哪些景物?
(1) “竹外桃花三两枝”
①读了这一句,你看见了什么?
②想象:竹林外有怎样的桃花?三两枝?是怎样的?(无色图画适时出示)
③再读诗句,指导:读出桃花的错落有致
(2)“春江水暖鸭先知”
①除了竹子和桃花,还有什么让苏轼如此兴奋?(鸭子)
②想象:鸭子们在干什么?
初春江水刚刚回暖,鸭子们就察觉到了,真是灵敏的小家伙。憋了一整个冬天,它们迫不及待地在水中嬉戏。(无色图画适时出示)
③再读诗句,指导:读出鸭子的快活来!
④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
一个“暖”字,不仅让我们看见群鸭戏水的欢乐场面,还仿佛让我们感受到徐徐的春风、万物复苏的勃勃生机,以无形的感受写活了静止的画境。
(3)“蒌蒿满地芦芽短”
①让苏轼兴奋的可不止美景还有美食,是什么呢?
②蒌蒿和芦芽,你猜它们跟什么有关?(草字头的字大多跟“植物”有关。)
③这两种植物有什么特点呢?
还是从诗中找一找。发现了没有?一个长得“满地”都是,一个却还是“短短”的。看!(文中插图)这大片大片的蒌蒿和刚刚发出嫩芽的芦苇,一个长得快,一个长得慢。
④想象:如果让你来画这幅画,蒌蒿你会用什么颜色?是深绿还是浅绿?那芦芽呢?一深一浅,现在你的脑海里是不是已经有一个美丽的春天!
⑤随文理解“蒌蒿”和“芦芽”
这明明是美景怎么说是美食呢?可别忘了现在看着它们的是大美食家苏轼,苏轼对它们可熟悉了,他深知:蒌蒿---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植株具清香气味。嫩茎及叶可作菜蔬或腌制酱菜。芦芽---芦苇的嫩芽,味道鲜美,可以用来制作菜肴。
3.紧接上文,突出诗人联想的景物,感受诗人想象的画面,学习“正是河豚欲上时”。
①紧接上文,补充课外资料,理解难点。
苏轼还知道怎么煮蒌蒿和芦芽最好吃。(补充资料)
欧阳修《六一诗话》说:“河豚常出于春暮,群游水上,食柳絮而肥,南人多与荻芽为羹,云最美.”什么是河豚?看看书中的注释。
苏轼的学生张末《明道杂志》中记载长江一带“但用蒌蒿、荻笋即芦芽、菘菜三物烹煮。”它们跟什么一起烹煮味最鲜美?
是啊!此时的苏轼,眼里看着满地的蒌蒿、短嫩的芦芽,心里想着的却是鲜美的河豚,于是他写下“正是河豚欲上时”,(出示诗意帮助理解)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产卵)呢。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四.绘画着色,激发学生更丰富的想象力,强化诗歌画面感。
1.拓展背景资料:惠崇所作的春江晚景图早已失传在历史的长河之中。苏轼的这首诗为我们呈现了这幅美景。
2.莎士比亚曾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想必你的心中也早有一幅属于你的春江晚景图,赶紧拿起手中的纸和笔,读一读!画一画!(学生展示描述画面)
3.配乐给图画着色。
让我们一边吟诵这首诗一边点亮我们心中的春江晚景图。(配乐一边诵读一边出示彩色图画)
小结
五.古诗小结 ,“读懂”诗情
1.小结写法:诗人苏轼从江岸写到江面,从水边写到水中,这一动一静一虚一实之间将古诗还原成一幅活生生的春江美景图。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着这诗我们仿佛行走在如画的江边,在盎然的春意里感受美好的春光,心中充满了喜悦。
2.引出诗情:这一竹一桃一鸭一蒌蒿一芦芽,无不显示着苏轼对春天的喜爱和对春光的赞美。
3.咏唱古诗,深化情感:正如大家所听到的那样,诗不仅可以读可以诵可以吟还可以唱,让我们唱起这首诗,为这节课画上完美的句号。(播放:婷婷唱古文《惠崇春江晚景》)
4.布置作业:多形式诵读古诗(让别人也能从你的朗读中想象到画上的美景,感受到春天的美好)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惠崇春江晚景教案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惠崇春江晚景教案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五尺,刚生时柔嫩香脆,可以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三年级下册惠崇春江晚景教案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复习引入,难点探究,总结拓展,积累古诗,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