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全册道德与法治人教部编版初二下学期备课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自由平等的真谛优质课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自由平等的真谛优质课教学设计及反思,共2页。
第四单元 崇尚法治精神第七课 尊重自由平等第一框 自由平等的真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自由都是法律之内的自由,体会法治规范自由又保障自由;体悟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领会平等的真谛所在。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对“自由是有限制的、相对的”的辩证认识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用法律的视角认识自由和平等的真谛的意识和能力。 知识目标:知道自由、平等在法治意义上的内涵;懂得自由都是法律之内的自由,法治与自由相互联系;掌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所包含的主要内容。教学重点:自由的意义、平等的含义;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教学难点:法治与自由的关系。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多媒体出示材料: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涵。从社会层面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必须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着眼于确立社会发展的价值导向。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属性,体现了现代社会的基本精神要素和价值追求。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终极目标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我们党将这一信条奉为圭臬,并在实践中努力将自由、平等、公正和法治循序推进,发扬光大。 教师过渡:法治是实现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保证;追求自由平等,维护公平正义则是法治的价值追求,体现了法治的基本精神。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七课第一框——《自由平等的真谛》。二、师生互动 探究新知探究一 无法治不自由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98“运用你的经验”。思考:结合三名同学的观点,说说你对自由的认识。学生互相分享交流。 提示:自由是摆脱不合理的束缚和限制,不受他人奴役和支配,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自在的生活。但自由不是为所欲为,自由是有限制的、相对的。小蕊的观点错误,自由不是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大海的观点也是错误的,自由是有限制的,无限制的自由只能产生混乱。阿梅的观点是正确的,自由就是做法律不禁止的一切事情的权利。自由是公民的基本权利,自由在法律上的体现,就是我们享有的和正当行使的各项权利。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99上面的“探究与分享”。思考:(1)挣脱了束缚的风筝为什么“无力回天”?(2)如何理解自由应受必要的限制?学生分小组讨论,派代表回答。提示:(1)风筝挣脱了线的束缚,失去了线的保护,自然“无力回天”。 (2)必要的限制是对自由的保护。正如火车有了轨道的限制,才能顺利地行驶;车辆有了红绿灯的限制,才能安全地通行。无限制的自由只会走向自由的反面,导致混乱与伤害。 教师总结:拥有自由,不仅能增强个人的幸福感,而且能激发每个人的活力,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与繁荣。但是,自由不是为所欲为,它是有限制的、相对的。必要的限制是对自由的保护。正如火车有了轨道的限制,才能顺利地行驶;车辆有了红绿灯的限制,才能安全地通行。无限制的自由只会走向自由的反面,导致混乱与伤害。3.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99下面的“探究与分享”。 思考:请查阅我国对网络言论的相关法律规定,说一说网络世界自由的边界。 提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典法》中规定,网络用户、网络服务提供者利用网络侵害他人民事权益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网络用户利用网络服务实施侵权行为的,权利人有权通知网络服务提供者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必要措施。网络服务提供者接到通知后,未及时采取必要措施的,对损害的扩大部分与该网络用户承担连带责任。教师进一步提问:通过上面的探究,请同学们谈一谈什么是自由,自由与法治是什么关系。学生自由讨论、交流。教师总结:含义:无论现实世界还是网络空间,自由都是法律之内的自由。自由主要指人们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依照自己意志活动的权利。自由在法律上的体现,就是我们享有的和正当行使的各项权利。关系:法治与自由相互联系,不可分割。一方面,法治标定了自由的界限,自由的实现不能触碰法律的红线,违反法律可能付出失去自由的代价;另一方面,法治是自由的保障,人们合法的自由和权利不受非法干涉和侵害。法治既规范自由又保障自由。社会生活中,有边界才有秩序,守底线才享自由。探究二 法眼看平等1.多媒体出示漫画: 思考:结合漫画,请用身边的实例与同学分享自己对平等的认识。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分享。提示:如整合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两项制度,让农民和城市居民享受一样的待遇,平等享受国家对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险惠民政策。 教师讲述:平等的含义:平等是人类的崇高理想,是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在法律意义上,平等具有两层含义:一是同等情况同等对待,比如男女同工同酬、一次选举一人一票等;二是不同情况差别对待,比如老人、儿童、孕妇、残疾人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应获得优先权和得到特殊关照。 平等的意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之一。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102“探究与分享”。 思考:请你列举运用法律保障男女平等的事例。 提示:在宪法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的第四十八条第一款中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在继承法第二章的第九条中明确规定,继承权男女平等。在劳动法第二章的第十三条中明确规定,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就业权利。在录用职工时,除国家规定的不适合妇女的工种或者岗位外,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妇女或者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教师总结:任何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等,都一律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权利,同时必须平等地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我国公民的合法权益一律平等地受到法律保护,违法或犯罪行为一律平等地依法予以追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本节课的内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有一定高度和难度,理论性较强。在本课的学习中要弄明白自由是珍贵的,也是有限制的,无限制的自由只会导致混乱。当人类依据法治自觉止步于自由的边界,彰显的是理性的力量。同样,平等是珍贵的,但绝对的平等是不可能的。当人类通过法治把“同等对待”“差别对待”统一起来,将一份深挚的关爱给予社会中的特殊群体,闪耀的是文明的光辉。另外,要搜集有针对性的事例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公平正义的价值精品教学设计及反思,共3页。
这是一份政治 (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崇尚法治精神第七课 尊重自由平等自由平等的追求优质课教案,共3页。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国家监察机关精品教案,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