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新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素养评价训练(十四) 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看战后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 作业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2830713/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2届新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素养评价训练(十四) 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看战后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 作业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2830713/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2届新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素养评价训练(十四) 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看战后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 作业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2830713/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2届新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素养评价训练(十四) 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看战后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 作业
展开
这是一份2022届新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素养评价训练(十四) 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看战后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 作业,共12页。
素养评价训练(十四) 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看战后政治多极 化和经济全球化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下图是冷战时期苏联制作的一幅讽刺漫画。口袋上的字为“北约”。该漫画意在揭示( )A.美欧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B.美国凭借其经济实力驱使北约C.冷战不能给欧洲带来持久和平D.冷战政策给世界带来无穷灾难解析:选B 漫画反映美国坐在北约这匹“马”上役使其前进,注意美国手中握的鞭子上有美元符号“$”,说明美国凭借其经济实力驱使北约,故选B项;“不可调和”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强调美国凭借其经济实力驱使北约,与冷战对欧洲的影响无关,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美国与北约关系,不涉及冷战政策给世界带来无穷灾难,排除D项。2.(2021·十堰一模)下图是学者彭树智先生的《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著作中,“世界历史性变化”第五章部分目录的扫描件。观察这一目录可知,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的是( )第五章 战后初期的世界历史性变化……………(204)一、亚洲殖民体系的崩溃战争促发革命(205) “印度重新发现了自己”(208) 印度尼西亚独立风云(213) 缅甸的新生(217)西亚地区的民族独立运动(221) 以色列的诞生(225)印支三国的浴血抗战(230)A.缓和与动荡并存的世界局势B.一战后亚洲殖民运动兴起C.世界性反殖民主义运动爆发D.二战后亚洲殖民体系崩溃解析:选D 二战后,英、法、美、德等资本主义国家实力大减,无力维持殖民统治,殖民体系崩溃,与材料中“亚洲”“民族独立运动”相符,故选D项;缓和与动荡并存的世界局势是两极格局解体后,与材料中“战后初期”不符,排除A项;“民族独立运动”是反殖民运动,而非殖民运动,排除B项;反殖民主义运动都是在亚洲,不具有世界性,排除C项。3.1961年,美国国会通过“共同教育和文化交流法案”,为发展针对第三世界未来领袖的教育和训练项目提供了法律依据……“青年领袖项目”不断扩大,如致力于“加强潜在领袖与美国人民和机构之间交流”的非洲子项目,仅1964年就新增517个名额。这反映了当时美国( )A.对外战略重心转向第三世界B.试图攫取发展中国家的文化资源C.与苏联争夺亚非拉中间地带D.准备破坏不结盟运动取得的成果解析:选C 由材料“1961年”“针对第三世界未来领袖的教育和训练项目”可知美国对第三世界国家进行文化渗透,以加强对亚非拉国家的影响和控制力,其意图在于和苏联争夺亚非拉的中间地带,故选C项;当时美国对外战略的重心在欧洲,排除A项;美国意在宣传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排除B项;美国这一政策的提出是在不结盟运动还没有形成国际影响的阶段,排除D项。4.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相符的是( ) 史实结论A16世纪,葡萄牙占据了好望角、马六甲、澳门等地葡萄牙垄断了整个欧亚大陆的贸易B1670年,荷兰商船总吨位达56.8万吨,超过了法、英、西、葡等国的总和17世纪末,荷兰开始成为海上霸主C19世纪,德国开通了通往非洲和澳大利亚的航线,还与美国缔约通商标志着以德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D1947—1993年,关贸总协定召开8次关税会议,议定了各会员国彼此免税的项目促进了二战后国际贸易的发展 解析:选D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关贸总协定是一个政府间缔结的有关关税和贸易规则的多边国际协定,它的宗旨是通过削减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消除国际贸易中的差别待遇,促进国际贸易自由化,以充分利用世界资源,扩大商品的生产与流通。1947—1993年,关贸总协定召开8次关税会议,议定了各会员国彼此免税的项目,促进了二战后国际贸易的发展,D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6世纪,葡萄牙没有垄断整个欧亚大陆的贸易,排除A项; 17世纪中叶,荷兰已达到了商业繁荣的顶点,成为17世纪海上殖民强国,B项时间不符,排除;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排除C项。 5.(2021·莆田三模)下表为1960—1970年法国、西德、意大利和美国主要经济发展数据(单位:%)。由此可以推断出( )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1970年在资本主义工业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假设1948年为100)法国西德意大利美国法国西德美国+5.7+4.4+5.3+4.3+1.9+6.5-16.8 A.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崩溃B.美日欧三足鼎立局面形成C.西欧已摆脱了美国的控制D.西欧国际话语权逐步增强解析:选D 法国、西德、意大利的经济快速增长,而且在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地位提高,主要得益于欧洲一体化的推动,所以可以推断出由于经济实力的上升,西欧各国希望取得相应的国际地位,因此西欧国家话语权逐步增强,故选D项;布雷顿森林体系于1973年走向崩溃,排除A项;材料中仅是欧洲和美国的对比,没有日本的工业发展情况数据,排除B项;欧洲一体化有利于西欧摆脱美国的控制,但不是“已摆脱”,排除C项。6.下表为二战后部分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情况表。这说明了( )国家与地区1957年人均GDP(美元)世界排名1993年人均GDP(美元)世界排名新加坡4001419 85014韩国144757 66028斯里兰卡1298160090印度73101300109巴基斯坦7010443098 A.新兴国家与发达国家经济差距缩小B.新兴国家的现代化进程艰难曲折C.政治独立是发展经济的重要前提D.亚洲整体发展水平高于其他地区解析:选C 1993年人均GDP与1957年相比,这些国家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这与他们政治独立有关,政治独立后能独立自主地制定适宜的经济政策,发展经济,故选C项;斯里兰卡、印度人均GDP世界排名下降,并不能说明差距缩小,排除A项;现代化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技术等方面,仅凭经济发展情况表不能说明现代化进程,排除B项;没有比较不能得出亚洲整体发展水平高于其他地区的结论,排除D项。7.在1991—2011年的20年里,西方七国集团在全球GDP中的份额从2/3下降为不到一半,而中国、巴西、俄罗斯、南非、印度等国(金砖五国)的份额却从7%左右上升为20%左右。这一变化表明( )A.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B.中国成为全球化的引领者C.国际贸易和投资增长 D.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解析:选A 西方七国集团作为发达国家的集团组织在全球GDP中的份额从2/3下降为不到一半,而中国、巴西、俄罗斯、南非、印度等国(金砖五国)作为新兴经济体,其份额却从7%左右上升为20%左右,这说明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之间的经济差距在缩小,反映了多极化趋势在加强,故选A项。8.某学者指出:“如今的力量分配正像一盘三维棋赛。在最高的一层,军事是单极的,美国远远超过其他国家。中间一层,经济部门是多极的,美国、欧洲和日本占了世界总产值的三分之二。而最低的一层则代表了跨越边界且各国政府无法控制的跨国关系,其力量结构更为分散。”该学者在此( )A.旨在说明以美国为主导的单极格局已形成B.认为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建成C.尝试探讨国际格局的结构层次与框架问题D.否定了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可能性解析:选C 根据材料中对世界格局的表述“一盘三维棋赛。在最高的一层……中间一层……最低的一层……其力量结构更为分散”,可知该学者试图探讨当前国际格局的结构层次与框架问题,故C项正确。9.(2022届·宜昌高三联考)下图是战后美国、欧共体和日本经济总值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例变化图。这反映( )A.美国综合国力下降 B.日本成为政治大国C.两极格局受到冲击 D.第三世界走向联合解析:选C 由饼状图可知,与1956年相比,1973年美国经济总值占世界总量的比重减少,而欧共体和日本所占的比重却大大增加,这就冲击了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从而使得两极格局受到冲击,故选C项;美国经济总值占世界总量的比重减少并不意味着美国综合国力的下降,排除A项;题干仅体现了日本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增加,并不意味着它成为政治大国,排除B项;题干中的数据图没有第三世界国家的数据,无法说明第三世界国家走向联合,排除D项。10.1966年,苏联《劳动报》上刊登了一组漫画(有节选),表达了苏联人民的不满情绪。苏联人民产生不满情绪,主要是由于当时政府( )A.忽视生活消费品的生产B.禁止生活消费品的交易C.从农民身上取走的太多D.采用平均主义分配政策解析:选A 漫画反映的是1966年苏联人买的东西比如沙发、手提包和鞋子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突然坏掉的现象,说明当时的日用消费品质量差,这是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忽视生活消费品生产质量的反映,故选A项;题干指的是日用生活消费品质量差,而不是禁止其交易,排除B项;题干中的日用消费品都是轻工业品,与农民没有必然联系,排除C项;平均主义分配政策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时存在,与题干时间“1966年”不符,排除D项。11.有学者用全球进口总额占世界GDP的比例来衡量全球化的程度,并绘制了下面这条曲线。据此可知( )A.全球化进程曾随一战爆发而停止B.二战结束前全球化达到了最低谷C.二战结束后全球化进程不可阻挡D.全球化在阶段性退潮中持续发展解析:选D 由曲线图可知,1827—2016年全球进口总额占世界GDP的比例是在曲折中不断发展的,说明全球化是在阶段性的退潮中保持着发展的态势,故选D项。12.有学者把二战以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即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黄金时代”,70年代的“滞胀阶段”,以及80年代以来的“新自由主义”阶段。纵观三个阶段的经济发展模式和调控政策,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保证资本主义社会的稳定和发展B.维护资产阶级的整体和长远利益C.保证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平衡与协调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解析:选D 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出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黄金时代”,面对70年代的“滞胀阶段”,资本主义国家减少对经济的干预,出现80年代以来的“新自由主义”阶段,三个阶段的经济发展模式和调控政策,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故选D项;A、B两项是目的,排除;C项是作用,排除。13.下图是《世界经济千年史》中1950—1998年美国与其他国家人均GDP水平的双边比较图。根据所学判断,a、b、c三国分别对应的是( )A.苏联、日本、英国 B.英国、苏联、日本C.日本、苏联、英国 D.苏联、英国、日本解析:选C 据图示内容可知,a国人均GDP在1970年前后有了大幅增长,并逐渐接近美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应是日本,二战后日本经济恢复并发展,在70年代前后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形成有力挑战;b国GDP在1990年后出现大幅下降,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应是苏联,20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从而引发这一问题;c国GDP曲线发展平稳,没有出现大幅增长或下降,应是英国;C项符合题意。14.针对西方国家不断强化网络空间合作,扩大网络空间演习规模,2019年俄罗斯多次宣称“断网”演习,减少对国际互联网的依赖,通过立法来加强对互联网的治理。这主要表明( )A.信息化成为时代主流B.互联网对国家安全带来挑战C.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D.科技竞争加剧国际局势紧张解析:选B 针对西方国家不断强化网络空间合作,俄罗斯为减少对国际互联网的依赖,通过立法加强对国际互联网的治理,这说明随着时代的发展,国际互联网影响了国家政治,给国家安全带来了挑战,故选B项;材料强调国际互联网发展下的国家安全问题,没有体现信息化成为时代主流,也不是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排除A、C两项;科技竞争夸大了材料范围,排除D项。15.下图为2019年金砖国家的全球治理参与能力测评情况(虚线为G20国家平均值)。由此可知,在当前全球治理中( )A.发达国家的参与能力普遍下降B.新兴经济体的地位和作用不容忽视C.经济全球化发展势头明显受阻D.国际格局与力量对比发生根本改变解析:选B 金砖国家属于新兴经济体,其全球治理参与能力测评情况已经超过或者接近G20国家的平均值,说明新兴经济体的地位和作用已经不容小觑,故选B项;题干没有体现发达国家的参与能力,排除A项;题干体现的是新兴经济体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而不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问题,排除C项;国际格局与力量对比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D项说法本身不符合史实,而且也与题目主旨不符,排除。16.20世纪80年代, 欧美一些学者提倡在历史教学中以“世界史”取代旧有的以民族国家和欧洲历史为中心的“西方文明史”,力图以跨国家、跨地区、跨民族、跨文化的视角审视人类历史,避免简单地拼合。该观点的提出是基于( )A.欧洲国际影响力的持续下降B.美苏两极格局趋向瓦解C.世界文明交往与互动的深入D.全球化弱化了国家意识解析:选C 以跨国家、跨地区、跨民族、跨文化的视角审视世界文明,取代此前的以民族国家和欧洲历史为中心的“西方文明史”,体现出世界各文明之间的交流不断深入,故选C项;20世纪80年代,随着欧洲一体化的程度加深,欧洲的国际影响力提高,排除A项;两极格局在1991年随着苏联解体而结束,排除B项;全球化背景下,为了自身的利益,各国更加重视国家意识,而非国家意识的弱化,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共41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材料 从金融发展史的角度来看,国际金融中心的漂移往往是不同国家经济兴衰的过程。从13世纪的威尼斯……再到如今的亚太地区,这些国际金融中心的漂移都往往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另一个时代的开始。并且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的不断发展……21世纪的国际金融中心显然不同于13世纪的国际金融中心。虽然国际金融中心漂移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但在这些偶然性之中蕴涵着某种必然。——摘编自吴晓求《历史视角:国际金融中心迁移路线》(1)在下图中用“→”标注国际金融中心迁移的路线。(3分)(2)选取上图中的一个国际金融中心,结合其兴衰史实,论证“国际金融中心的漂移蕴涵着某种必然”。(10分)解析:第(1)问,13、14世纪威尼斯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威尼斯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国际金融中心之一。1581年,荷兰独立,资本主义工商业迅速发展,17世纪荷兰拥有船只1.5万艘,有“海上马车夫”之称,其首都阿姆斯特丹为国际金融中心。英国在17、18世纪分别打败荷兰与法国,国际金融中心转向伦敦。随着美国的崛起,经过第二次工业革命,国际金融中心转向纽约。第(2)问,回答必然性就是要回答原因,即国际金融中心转移的原因。以伦敦为例,具体需要阐述英国崛起、英国衰落以及被美国纽约取代的三方面原因。答案:(1)国际金融中心迁移路线:威尼斯→阿姆斯特丹→伦敦→纽约(2)示例一:威尼斯意大利的威尼斯地区地处欧亚非三大洲贸易交汇的要冲,13、14世纪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威尼斯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国际金融中心之一。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路和贸易中心逐步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16世纪末尼德兰、英格兰等北欧国家逐步崛起,威尼斯走向衰落。国际金融中心是世界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必然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而变化,所以说“国际金融中心的漂移蕴涵着某种必然”。示例二:阿姆斯特丹阿姆斯特丹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经商传统。在荷兰摆脱西班牙的殖民统治之后,荷兰商人抓住机遇发展造船业,并迅速加入海外贸易竞争中,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路和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荷兰创新金融制度,组建大型商业公司,发行股票。17世纪,阿姆斯特丹的金融业已经非常发达。荷兰是专营海上转运贸易的商业国,工业基础薄弱。在三次英荷战争中,被英国战败。荷兰的商业资本无法对抗英国先进的工业资本。最终阿姆斯特丹失去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国际金融中心是世界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必然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而变化,所以说“国际金融中心的漂移蕴涵着某种必然”。示例三:伦敦英国较早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拥有广阔的殖民地,号称“日不落”帝国;英镑地位提高,伦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英国不愿意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一战前美国经济持续发展,超越英法。一战中美国大发战争财,从债务国变成债权国。二战后,美元取代英镑,确定了其中心地位,国际金融中心从欧洲转向美洲。国际金融中心是世界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必然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而变化,所以说“国际金融中心的漂移蕴涵着某种必然”。示例四:纽约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美国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位。美国在二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政治、经济和军事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压倒性的优势地位,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二战后,英国衰落。美国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国家世界货币体系,取得了操纵国际金融的霸主地位,纽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进入“滞胀”时期。美苏争霸,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美国的经济实力。西欧和日本崛起,冲击了美国的霸主地位。世界经济格局开始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国际金融中心呈现多元化趋势。国际金融中心是世界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必然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而变化,所以说“国际金融中心的漂移蕴涵着某种必然”。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材料观察上面的年代尺,请分别选取年代尺所示中外事件各一例,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体现的历史发展趋势,并予以阐述。(要求:趋势准确,史实正确,表述完整。)解析:仔细观察题干中的年代尺,可知其呈现的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及中国政治、经济领域发生的大事,可发现政治、经济领域分别呈现多极化和全球化的趋势。根据题意,可列举政治领域世界和中国大事各一件,说明呈现政治多极化趋势,也可列举经济领域世界和中国大事各一件,说明呈现经济全球化趋势,然后从列举大事产生的影响来论证观点。如选择不结盟运动、中国改革开放,这两个事件分别反映了第三世界以及中国的崛起,冲击两极格局,可得出趋势是世界多极化的发展;然后从不结盟运动和中国改革开放的具体意义进行阐述;最后总结,这个趋势不可避免,也是非霸权国家追求的目标。还可选择经济领域大事各一件,如选择21世纪跨国公司发展、中国加入WTO,这两件大事都是全球经济联系加强的结果,也进一步促进了经济全球化,可得出趋势是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然后从两件大事对推动全球化的具体意义进行阐述;最后总结,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大势,各国应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答案:示例一事件:不结盟运动;中国改革开放。趋势:世界多极化的发展。阐述:1961年,不结盟运动兴起,不结盟运动是发展中国家走向联合自强的新开端,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的宗旨和原则,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两极格局。1978年,中国开始实施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促进了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成为世界重要的一极,推动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综述: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既是一个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也是除霸权国家以外的国家和国家集团所追求的目标。示例二事件:21世纪跨国公司发展;中国加入WTO。趋势: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阐述:跨国公司是当今世界经济中除国家以外最活跃的国际行为主体,21世纪以来,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进一步促进了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推动了国际分工的深化、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和世界经济的发展。2001年,中国加入WTO,有利于中国深入地参与国际分工,拓展海外市场,同时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有着巨大的经济潜力,中国的入世必将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深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社会分工得以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可以在国际社会流动和优化配置,由此可以带来巨大的分工利益,推动世界生产力的发展,由此可知,经济全球化是必然趋势。综述:经济全球化有强大的生命力,并对世界各国经济、政治、文化等都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各国应推动全球化向互利共赢的方向健康发展。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15—16世纪就整个新大陆来说,据估计,在哥伦布到来后的一个世纪中,印第安人口减少了95%,主要的杀手是旧大陆来的病菌。——《枪炮、病菌与钢铁》16世纪葡萄牙人加西亚·多达研究印度植物和药物,于1563年写出《药材与药品的对话》,此书在全欧洲受到欢迎。——《医疗与帝国》19世纪18世纪末,医学家爱德华·詹纳开始推荐牛痘接种法,到19世纪早期超过10万英国人实施了接种。牛痘接种法后来传入中国。 ——《剑桥世界人类疾病史》19世纪霍乱在1830年出现于俄罗斯,很快横扫了欧洲,接着出现在魁北克、蒙特利尔和纽约,发展成为一场全球性传染病。 ——《医疗与帝国》20世纪20世纪后,国际政治和经济的互动增强,传染病控制等国际卫生问题也日益突出。1907年,国际公共卫生局建立;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告成立。——《我国参与全球卫生治理回顾与展望》21世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国家卫健委汇编诊疗和防控方案,分享给全球180多个国家、10多个国际和地区组织参照使用。中国向27个国家派出29支医疗专家组,加快推进疫苗研发和药物临床试验,并向世界卫生组织提供5 000万美元援助。——《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2020年6月) 从上表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解析:论题,据材料“在哥伦布到来后的一个世纪中,印第安人口减少了95%,主要的杀手是旧大陆来的病菌”“葡萄牙人加西亚•多达研究印度植物和药物,于1563年写出《药材与药品的对话》”“霍乱在1830年出现于俄罗斯……发展成为一场全球性传染病”“18世纪末,医学家爱德华•詹纳开始推荐牛痘接种法……牛痘接种法后来传入中国”“20世纪后,国际政治和经济的互动增强……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告成立”“国家卫健委汇编诊疗和防控方案,分享给全球……中国向27个国家派出……并向世界卫生组织提供5 000万美元援助”得出,全球化下公共卫生的挑战与协作。论证,围绕论题,可从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工业革命的推动、世界联系进一步加强;18世纪末19世纪初,疫苗接种从欧洲开始并传入亚洲;20世纪,国际卫生机构建立;21世纪,中国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等角度分析论证。答案:论题:全球化下公共卫生的挑战与协作。论证:15—16世纪,新航路开辟,人类由分散孤立走向整体,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推动了世界范围的物种交流。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随后带去的病菌使印第安人口大量减少,给美洲带来灾难。葡萄牙科学家对药物的研究著书推广,受到欧洲欢迎。工业革命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世界联系进一步加强,人类交流频率增加,疾病传播范围扩大。19世纪出现的霍乱很快发展成一场全球性的传染病,疾病对世界的影响增大。18世纪末19世纪初,疫苗接种从欧洲开始并传入亚洲。20世纪,国际卫生机构建立。21世纪,中国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展现了大国力量、大国精神、大国担当。综上所述,世界联系的加强使疾病的传播范围更广、速度更快。加强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齐心协力应对疾病和各种挑战,才是符合全人类共同利益的正确选择。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2届新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素养评价训练(四) 从《清明上河图》看宋元的“雅”与“俗” 作业,共9页。
这是一份2022届新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素养评价训练(六) 从“东方俾斯麦”李鸿章看晚清的沉沦与转型 作业,共10页。
这是一份2022届新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素养评价训练(五) 从李约瑟难题看明清的“内卷”与“变迁” 作业,共9页。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