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师大科学九上酸与碱同步练习
展开
这是一份华师大科学九上酸与碱同步练习,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解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酸与碱
一、单选题
1.某物质不含碳元素和氢元素,它不可能是①酸、②碱、③盐、④有机物中的( )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2.现有下列5种物质:①浓盐酸 ②石灰水 ③碳酸钠晶体 ④烧碱 ⑤浓硫酸,把他们长期露置在空气中,其中会发生化学变化且质量增加的是:( )
A. ①、② B. ②、④ C. ②、③ D. ④、⑤
3.固体氢氧化钠和氧化钙的混合物叫做碱石灰,常用作干燥剂。下列气体不能用碱石灰干燥的是( )
A. CO B. CO2 C. H2 D. O2
4.下列选项中可以确定某物质属于碱的是( )
A. 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B. 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
C. 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 D. 能跟酸发生反应生成盐和水
5.规范的操作是实验成功的基本保证,下列实验操作规范的是( )
A. 加热液体 B. 测溶液pH
C. 气密性检查 D. 稀释浓硫酸
6.正确规范的操作是实验成功的关键。下列实验操作,符合规范的是( )
A. 称取一定量的烧碱 B. 测量液体温度
C. 往试管内加粉末药品 D. 盖上盖玻片
7.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 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所以均一稳定的物质一定是溶液
B. 碱溶液能使酚酞变红.则能使酚酞变红的一定是碱溶液
C. 点燃可燃性气体前要验纯,所以点燃氢气前一定要验纯
D. 化学变化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则有能量变化的一定是化学变化
8.实验室有四个药晶橱,已存放如下药品。现新购进的小苏打,应将它存放在( )
药品橱
甲橱
乙橱
丙橱
丁橱
药品
盐酸、硫酸
氢氧化钠、氢氧化钙
铜、锌
氯化钠、碳酸钠
A. 甲橱 B. 乙糊 C. 丙糊 D. 丁橱
9.稀释浓硫酸时,正确操作是( )
A. 将水缓缓倒入盛有浓硫酸的烧杯中,边倒边搅拌
B. 将浓硫酸缓缓倒入盛有水的量筒中,边倒边搅拌
C. 将浓硫酸缓缓和水一起倒入烧杯中,边倒边搅拌
D. 将浓硫酸缓缓倒入盛有水的烧杯中,边倒边搅拌
10.下列各组内物质名称表示同一种物质是( )
A. 氢氧化钠 烧碱 苛性钠 B. 氢氧化钙 消石灰 生石灰 C. 盐酸 氯化氢 食盐 D. 冰 干冰 水
11.Na2CO3这种盐的溶液能使无色酚酞变为红色,某同学想探究是Na+还是CO32-的作用使酚酞变红,他设计的下列实验中,能证明是CO32-的作用而不是Na+作用使酚酞变红色的是( )
A. 向NaOH溶液中滴入酚酞,观察溶液是否变红色
B. 向K2CO3的溶液中滴入酚酞,观察溶液是否变红色
C. 向Na2CO3的溶液中滴入酚酞后,再加入适量的盐酸,观察红色是否消失
D. 向Na2CO3的溶液中滴入酚酞,再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钙,观察红色是否消失
12.下列实验过程中与图象描述相符的一组是( )
A. 两份等质量、等溶质质量分数的双氧水溶液在有无MnO2的情况下产生
B. 向等质量的镁、锌中分别加入稀盐酸
C. 向一定质量的稀盐酸和氯化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D. 室温下,向一定质量的饱和石灰水中加入氧化钙
13.向某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某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产生沉淀的质量与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a点溶液中含有两种溶质
B. c点溶液中含有三种溶质
C. 根据图中数据可以计算出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为20%
D. d点溶液中主要存在的离子为Na+、Cu2+、OH-、SO42−
14.如图所示,将滴管甲中的液体挤出,气球明显鼓起,一段时间后恢复原状,再将滴管乙中的液体挤出,气球又明显鼓起且不恢复原状。则滴管甲、乙和烧杯①②中的物质可能是( )
A. 甲:水,①:食盐; 乙:水,②:蔗糖 B. 甲:水①硝酸铵; 乙:稀盐胶,②:铁
C. 甲:水①氢氧化钠; 乙:稀硫酸 ②:锌 D. 甲:水①生石灰; 乙:稀盐酸 ②:氢氧化钠
15.向含有一定量稀盐酸和氯化钙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碳酸钠溶液,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变化关系的是( )
A. B. C. D.
16.下列实验,其现象足以说明结论的是( )
选项
操作
现象
结论
A
在某氢氧化钠溶液样品中,加入足量的氯化钙溶液,过滤,在滤液中滴入2滴酚酞试液
出现白色沉淀,酚酞不变红
该氢氧化钠溶液部分变质
B
将浓盐酸和大理石反应放出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
石灰水始终未变浑浊
该石灰水一定变质
C
向滴有酚酞试液的稀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一定量的稀盐酸
红色褪去
氢氧化钠与盐酸一定发生了反应
D
将充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试管倒扣在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水槽中
试管内液面上升
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一定发生了反应
A. A B. B C. C D. D
17.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方法,人们找到物质变化的证据。下列四组研究化学反应快慢的对比实验中,各组所用溶液浓度相同且适宜、所用固体表面积相同,其中现象最不明显的一组是( )
A. B.
C. D.
18.如图是研究二氧化碳性质的创新实验,①③为湿润的紫色石蕊试纸,②为干燥的紫色石蕊试纸。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装置A中滴加的稀盐酸可用稀硫酸代替,使实验现象更明显
B. 装置B 中能说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的现象是③比①先变红
C. 装置 B 中①③变红,②不变红是因为生成的 CO2呈酸性,能使石蕊试纸变红色
D. 装置C 中点燃的蜡烛自上而下熄灭,说明 CO2不支持燃烧
19.下列关于酸和碱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相似,是因为其溶液中含有金属离子
B. 浓硫酸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后,其溶质质量分数减小
C. 澄清石灰水常用于检验二氧化碳气体
D. 氢氧化钠不能用于干燥二氧化碳气体
20.下列验证“CO2与NaOH溶液反应”的装置中,不能观察到明显现象的是(装置气密性均良好)( )
A. B.
C. D.
21.小科将未经砂布打磨的铝条放入盛有稀盐酸的密闭容器中,用压强传感器测得容器内气体压强和反应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
A. AB 段的化学反应是:Al2O3+6HCl=2AlCl3+3H2O B. A 点盐酸浓度最低 C 点盐酸浓度最大
C. CD 段压强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气体温度 D. D、E 两点处的气体压强相等
22.向一定质量的稀硫酸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钡溶液,直至过量。如图横坐标表示加入氢氧化钡溶液的质量,根据图像判断,纵坐标可能表示( )
A. 硫酸钡沉淀的质量 B. 溶液中溶剂的质量 C.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D. 溶液的pH
23.向盛有HCl和CuCl2混合溶液的烧杯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至过量。在该过程中,下列4个图像能正确反映烧杯内物质的某些科学量变化趋势的是( )
A. ①③ B. ①②④ C. ②④ D. ①②③
24.已知①中盛有一定量的碳酸钠溶液, 根据下图所示的实验过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②中溶液为红色
B. ③中溶液的溶质一定含有的是氢氧化钠
C. ④中溶液中存在大量的Cl- Na+ Ca2+ H+
D. 加入过量稀盐酸后,③中观察到沉淀消失,溶液的颜色没有变化、同时产生大量气泡
25.烧杯中盛有MgSO4和HCl的混合溶液100.0g,向其中逐滴滴加Ba(OH)2溶液,产生沉淀的质量与滴加的溶液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点对应溶液中溶质是MgCl2 B. Ba(OH)2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7.1%
C. b-c段是MgSO4与Ba(OH)2反应 D. 0-a段产生的沉淀是BaSO4与Mg(OH)2
二、填空题
26.在制作叶脉书签活动中,将洗干净的叶片放在约10%的氢氧化钠溶液中煮沸6-10分钟,当叶肉呈黄色后取出叶片,用水将叶片上的碱液冲洗干净。然后轻轻刷去叶肉,漂洗干净,再晾干压平即可。
(1)氢氧化钠具有________,利用此性质来制作叶脉书签。
(2)用一瓶久置的10%的氢氧化钠溶液制作叶脉书签,未能达到实验目的。实验不成功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7.用下列物质前的序号填空。
①食盐 ②熟石灰 ③稀盐酸 ④小苏打 ⑤甲烷
(1)工业上通常用来除铁锈的是________。
(2)医疗上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的是________。
(3)农业上可用来改良酸性土壤的是________。
28.硫酸、盐酸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1)浓硫酸在实验室常用作干燥剂,因为浓硫酸有________性。
(2)区别稀盐酸与稀硫酸可用________溶液。
29.如图所示为科学实验中的“多功能”装置:
(1)若用排水法来收集氢气,则气体应从________端通入;
(2)若用来干燥氧气,则气体应从________端通入且瓶中所盛放的液体名称是________。
30.老师用下图所示装置为同学们做了一个兴趣实验。已知装置B、C、D中依次盛有紫色石蕊试液、足量的澄清石灰水和稀盐酸。小资料:HCl气体极易溶于水。
(1)打开A中的玻璃塞和活塞,C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甲同学认为通过B中的现象能说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碳酸,你认为他的看法是否合理,并说明原因________。
(2)一段时间后,关闭A中的活塞和玻璃塞,打开弹簧夹K2及E中的玻璃塞和活塞,待足量的过氧化氢溶液流入锥形瓶后,立即关闭E中的活塞,并用弹簧夹K2夹紧橡皮管。C中可能出现的现象是________。
(3)上述实验过程中,C中玻璃管K1的作用是________。
三、实验探究题
31.兴趣小组同学为了探究实验室中久置的氢氧化钠固体的成分,进行了有关实验。请你与他们一起完成以下探究活动:
【对固体猜想】
猜想I:全部是NaOH;猜想Ⅱ:全部是Na2CO3;猜想Ⅲ:是NaOH和Na2CO3混合物。
【实验和推断】
(1)若现象a为有气泡产生,则加入的A溶液是________,说明氢氧化钠已经变质,有气泡产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________.
(2)若A是Ca(OH)2溶液,现象a有白色沉淀,现象b为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则白色沉淀为________(填化学式),该实验________ (填“能”或“不能”)说明样品中有NaOH.
(3)若A是CaCl2溶液,当实验现象a为________,现象b为________,则猜想Ⅱ成立。
【反思】久置的氢氧化钠变质的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________.
32.足球比赛中让意外昏迷的球员快速恢复意识会用到“嗅盐”。同学们对“嗅盐”产生了好奇,并对其成分进行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
①嗅盐是由一种盐类物质和香料(不参与下列探究中的任何反应)组成,能释放出氨味气体,对人体神经会产生强烈的刺激作用,但过量吸入会危害健康。
②氯化钙稀溶液与碳酸氢铵稀溶液不发生反应。
【提出问题】嗅盐中盐类物质是什么?
【实验探究】填写表中空格。
实验
小军的实验
小明的实验
方案
嗅盐与________(填一种物质)混合研磨
现象
闻到较浓烈刺激性气味且试纸变蓝
________
________
结论
嗅盐中含有NH4+
嗅盐中含CO32﹣
确认了小军的实验结论
证明嗅盐中盐类物质是碳酸铵
【质疑】小红认为小军的实验结论不严谨。小明通过补做一个实验(方案见上表),进 而确认了小军的结论。小明的实验目的是排除嗅盐中含有________离子的可能性。
33.有一包白色固体可能含碳酸钠、硫酸钠、氯化钾、硝酸钡、氢氧化钠中的一种或几种。某化学兴趣小组为探究其成分做了以下实验:
Ⅰ.取少量固体于烧杯中,逐渐加水并不断搅拌,烧杯内固体的质量随加入水的质量的变化如图1所示。
Ⅱ.取少量B点时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加酚酞试液,溶液不变色。
Ⅲ.继续向烧杯中滴加稀硝酸并不断搅拌,烧杯内固体的质量随加入稀硝酸的质量的变化如图2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一个步骤Ⅰ中反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2)原白色固体________(填“一定有”、“一定没有”或“可能有”)氯化钾;
(3)BC之间能看到________现象,当稀硝酸加到D点时,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________。
四、解答题
34.为了测定某种贝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某探究小组的同学称取40g贝壳样品,分别在5只烧杯中进行了实验,实验数据见下表(贝壳中杂质既不溶于水也不能与盐酸反应):根据实验设计及有关数据进行分析与计算:
烧杯A
烧杯B
烧杯C
烧杯D
烧杯E
加入贝壳样品的质量/g
8
8
8
8
8
加入稀盐酸的质量/g
10
20
30
40
50
充分反应后生成气体的质量/g
0.77
1.54
x
3.08
3.08
(1)表格中x的值为________。
(2)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3) 烧杯D中物质充分反应后所得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结果精确到0.1%)。
35.在实验室中,小科同学发现了一瓶敞口放置的Ca(OH)2粉末状试剂。他们对该试剂进行了定量实验分析:称取试剂19.8g放入锥形瓶中,加入30.2g的水,充分振荡,再向锥形瓶中依次滴加25g盐酸充分反应。测得部分数据与图象如下。请根据有关信息回答问题: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第6次
加入盐酸的质量(g)
25
25
25
25
25
25
锥形瓶中物质的质量(g)
75
100
a
150
172.8
197.8
(1)a的数值为________,小科同学通过实验,得出该试剂已部分变质的结论,其依据是(通过实验数据和图象做出你的分析)________。
(2)图中b的数值为________。
(3)计算该试剂中氢氧化钙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 A
【解析】根据酸和碱中一定含有氢元素,有机物中一定含有碳元素,盐是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分析。 ①酸是一定含有氢元素,错误;②碱中一定含氢元素,错误;③盐中可以不含碳元素和氢元素,正确;④有机物一定含有碳元素,错误;
2.【答案】 B
【解析】根据浓盐酸、碳酸钠晶体露置空气中质量减少,石灰水、烧碱露置空气中会吸收二氧化碳变质质量增加、浓硫酸吸水质量增加但发生物理变化分析。
①浓盐酸长期露置时质量会减少,错误;②石灰水长期露置在空气中吸收二氧化碳质量增加,正确; ③碳酸钠晶体长期露置质量会减少,错误;④烧碱长期露置会吸收二氧化碳变质,质量增加,正确;⑤浓硫酸长期露置会吸水质量增加,但没有发生化学变化,错误;
3.【答案】 B
【解析】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所以不能用碱石灰干燥;
4.【答案】 C
【解析】根据碱的定义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碳酸钠虽然是盐,但是它的盐溶液显弱碱性,既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也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故A、B错误;
碱是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故C正确;
金属氧化物能跟酸发生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化合物,故D错误。
5.【答案】 C
【解析】该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日常实验操作的掌握情况。
A、加热液体时,试管内液体不可以超过试管总体积的三分之一;故A错误;
B、 测溶液PH值时,pH试纸不可以直接伸入溶液中,会造成污染;故B错误;
C、 气密性检查,双手紧握试管,一端放入液体中,液体中出现气泡,则气密性良好;故C正确;
D、 稀释浓硫酸时,应是浓硫酸缓缓加入水中,并不断搅拌;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6.【答案】 C
【解析】该题主要常见的实验操作规范。
A、使用托盘天平时,应左物右码,且NaOH是腐蚀性药品,要放置在烧杯内称量;故A错误;
B、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温度计不能接触容器底部;故B错误;
C、向试管内添加粉末药品时,试管要横放,然后通过药匙或者纸槽伸入试管底部,然后立起来即可;故C正确;
D、盖上盖玻片时,为了防止出现气泡,要一侧先接触液体然后慢慢放下,不能水平直接盖上;故D错误;
7.【答案】 C
【解析】根据概念进行分析即可。
A.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而均一稳定的物质不一定是溶液,例如水,A错误,不符合题意。
B.碱溶液是指碱溶于水而形成的溶液,能使酚酞变红,但是能使酚酞变红的不一定是碱溶液,有可能是呈碱性的盐溶液,例如碳酸钠溶液,B错误,不符合题意。
C.点燃可燃性气体前要验纯,防止发生爆炸,氢气是可燃性气体,因此点燃氢气之前一定要验纯,B正确,符合题意。
D.化学变化伴随着能力的变化,但是有能量变化的不一定是化学变化,例如冰融化成水吸热,D错误,不符合题意。
8.【答案】 D
【解析】小苏打为盐类物质,甲橱为酸,乙橱为碱,丙橱为金属,丁橱为盐;
9.【答案】D
【解析】根据浓硫酸的稀释方法分析。
浓硫酸的正确稀释方法是将浓硫酸缓缓倒入盛有水的烧杯中,边倒边搅拌;
10.【答案】A
【解析】根据常见酸碱的俗称分析。
A.氢氧化钠俗称烧碱、火碱、苛性钠,符合题意;
B.氢氧化钙俗称消石灰、熟石灰,生石灰为氧化钙,不符合题意;
C.盐酸是氯化氢的水溶液,食盐为氯化钠,不符合题意;
D.冰是固态的水,干冰是固态二氧化碳,不符合题意;
11.【答案】 C
【解析】根据证明是CO32-的作用而不是Na+作用使酚酞变红色,需在不引入其它能使酚酞变红的离子的基础上再除去碳酸根离子,若红色消失则说明是碳酸根离子的作用分析。
A、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钠离子和氢氧根离子,不能排除氢氧根离子使酚酞变红 ,不符合题意;
B、碳酸钾溶液中含有钾离子和碳酸根离子,不能排除钾离子是否能使酚酞变红,不符合题意;
C、 向Na2CO3的溶液中滴入酚酞后,再加入适量的盐酸, 盐酸可将碳酸根离子除去,红色消失,则可证明是CO32-的作用而不是Na+作用使酚酞变红色 ,符合题意;
D、加入适量氢氧化钙,会引入氢氧根离子,不能排除氢氧根离子是否能使酚酞变红,不符合题意;
12.【答案】 B
【解析】将图像与各个选项描述的实验过程进行对照,哪个二者一致,哪个就是正确选项。
A.催化剂二氧化锰只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速度,但不会影响最终生成氧气的质量,故A错误;
B.根据方程式:
Mg+2HCl=MgCl2+H2↑;
24 2
Zn+2HCl=MgCl2+H2↑;
65 2
可知,向等质量的镁、锌中加入稀盐酸,镁生成氢气的质量大于锌,故B正确;
C.氢氧化钠先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此时没有沉淀生成;待稀盐酸完全反应后,氢氧化钠才和氯化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故C错误;
D.氧化钙会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从而是溶剂水的质量减少。由于此时溶液已经饱和,所以肯定会有氢氧化钙溶质析出,即溶质质量减少,故D错误。
13.【答案】 C
【解析】氢氧化钠先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即0~b段;再和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即bd段据此分析判断即可。
A.a点在0~b之间,此时氢氧化钠正在和稀硫酸反应,而硫酸铜还没有开始反应,所以此时的溶质有:反应产生硫酸钠、未反应的稀硫酸和硫酸铜,共三种,故A错误;
B.c点时,氢氧化钠正在和硫酸铜反应,此时稀硫酸已经完全反应,但是硫酸铜还有剩余,那么此时溶质为反应产物硫酸钠和剩余的硫酸铜,共两种,故B错误;
C.根据图像可知,生成沉淀24.5g,与硫酸铜反应的氢氧化钠溶液质量为:200g-100g=100g;、
设参加反应的氢氧化钠浓度为x,
2NaOH+CuSO4=Na2SO4+Cu(OH)2↓;
80 98
100gx 24.5g
80100gx=9824.5g;
解得:x=20%。
故C正确;
D.d点时氢氧化钠、硫酸铜和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溶液中的铜离子、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全部消失,因此只由产物硫酸钠存在,离子为Na+、和SO42−,故D错误。
14.【答案】 C
【解析】气球鼓起来,说明气球内气体体积增大了;如果过一段时间后恢复原状,那么是由于反应放热引起的;如果不能恢复原状,那么是由于反应生成气体,据此分析判断。
A.水和食盐不反应,不会产生热量,因此气球的体积不会鼓起来,故A错误;
B.硝酸铵溶于水会吸热,使气体的体积减少,因此气球不会鼓起来,故B错误;
C.氢氧化钠溶于水会产生大量的热,从而其气球鼓起来,当温度降低时,气球恢复原状;锌和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因此气球会鼓起来而不会恢复原状,故C正确;
D.生石灰溶于水会发出大量的热,气球会鼓起来然后恢复原状;而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不会生成气体,
15.【答案】 B
【解析】根据盐酸与氯化钙中加入碳酸钠,碳酸钠先与盐酸反应,然后再与氯化钙反应分析。
向含有一定量稀盐酸和氯化钙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碳酸钠溶液, 碳酸钠先与盐酸反应,然后再与氯化钙反应,所以沉淀的质量要在加入碳酸钠一段时间后才开始增加,当氯化钙完全反应后保持不变;
16.【答案】 C
【解析】
A、氢氧化钠若部分变质,则加入足量氯化钙溶液,会产生白色沉淀,验证出碳酸钠,并将碳酸钠除去,再加酚酞,溶液应该变红,不符合题意;
B、浓盐酸有挥发性,使生成的二氧化碳中含有大量氯化氢,通入石灰水,氯化氢干扰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的反应,不符合题意;
C、氢氧化钠溶液能使酚酞变红,向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盐酸,红色褪去,说明氢氧化钠与盐酸发生了反应,符合题意;
D、二氧化碳溶于水或与水反应也会使试管内压强变小,液面上升,不符合题意;
17.【答案】 D
【解析】对各组中反应的现象进行描述,哪组中现象最不明显,哪组就是正确选项。
A.镁的活动性比铁强,因此在相同时间内,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的气泡比铁生成的气泡要多,故A不合题意;
B.大理石与稀硫酸反应生成不溶于水的硫酸钙,会覆盖在大理石表面阻止反应进行;而大理石和稀盐酸的反应能够持续进行,因此相同时间内,后者产生的气泡多,剩余的固体少,故B不合题意;
C.在相同时间内,有二氧化锰做催化剂的过氧化氢溶液中,生成氧气的气泡明显比没有二氧化锰的多,故C不合题意;
D.稀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稀盐酸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氯化钡和水,由于没有气泡和沉淀生成,也没有颜色变化,所以现象最不明显,故D符合题意。
18.【答案】 B
【解析】
A.装置A中滴加的稀盐酸不能用稀硫酸代替,生成的硫酸钙会阻止反应的进一步进行,故A错误;
B.装置B 中能说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的现象是③比①先变红,故B正确;
C.装置 B 中①③变红,②不变红是因为生成的 CO2溶于水生成碳酸呈酸性,能使石蕊试纸变红色,故C错误;
D.装置C 中点燃的蜡烛自下而上熄灭,说明 CO2不支持燃烧,且密度比空气大,故D错误。
19.【答案】 A
【解析】
A、 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相似,是因为其溶液中含有氢氧根离子 ,符合题意;
B、 浓硫酸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后,吸收空气中水蒸气使其溶质质量分数减小 ,不符合题意;
C、 澄清石灰水通入二氧化碳后会产生浑浊现象,常用于检验二氧化碳气体 ,不符合题意;
D、 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不能用于干燥二氧化碳气体,不符合题意;
20.【答案】 A
【解析】根据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会使装置内压强减小,结合装置特点分析。
A、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该装置实验没有明显现象,符合题意;
B、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使试管内压强减小,则试管内液面会上升,不符合题意;
C、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会使装置内压强减小,气球膨胀, 不符合题意;
D、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会使装置内压强减小,烧杯中水进入锥形瓶中,不符合题意;
21.【答案】 B
【解析】根据 未经砂布打磨的铝条放入盛有稀盐酸中氧化铝先与盐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然后铝再与盐酸反应产生氢气,且反应时放热,影响装置内压强发生变化分析。
未经砂布打磨的铝条放入盛有稀盐酸中,先表面氧化铝与盐酸反应,然后铝再反应;
A、 AB 段为氧化铝与盐酸的反应,分析正确;
B、 A 点为未反应的点,盐酸浓度最高, C 点为反应结束的点,盐酸浓度最小,分析错误;
C、金属与酸反应放热, CD 段压强降低主要影响因素是气体温度,分析正确;
D、 D、E 两点为反应结束且温度恢复后的点,气体压强相等,分析正确;
22.【答案】 C
【解析】根据图像的变化趋势(先减小再增加)结合反应过程中各物质的量的变化进行分析。
A、硫酸钡沉淀的质量会随氢氧化钡溶液的加入而增加,至完全反应保持不变,不符合题意;
B、硫酸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水,加入氢氧化钡溶液时,溶液中溶剂质量会增加,开始因除加入溶液中溶剂外还有生成的,增加幅度大,反应结束后只增加氢氧化钡溶液中溶剂质量,幅度会变小,不符合题意;
C、硫酸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溶液中溶质质量会随氢氧化钡的加入不断减小,至恰好完全反应,减少到0,继续加氢氧化钡,溶液中溶质会随氢氧化钡溶液增加又增加,符合题意;
D、硫酸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溶液pH会随氢氧化钡的加入变大,不符合题意;
23.【答案】 B
【解析】向盛有HCl和CuCl2混合溶液的烧杯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至过量 ,氢氧化钠先与盐酸反应,然后再与氯化铜反应,再结合反应前后各量的质量变化情况分析。
向盛有HCl和CuCl2混合溶液的烧杯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至过量 ,氢氧化钠先与盐酸反应,然后再与氯化铜反应,则沉淀的质量要加入氢氧化钠一段时间后产生 , ① 正确;氢氧化钠与盐酸和氯化铜反应实质是氢氧根离子与氢离子生成水分子或氢氧根离子与铜离子生成氢氧化铜,反应前后氯元素的质量不变, ②正确;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随着氢氧化钠的加入反应后溶质质量大于反应前,氢氧化钠与氯化铜反应时,反应后溶质质量小于反应前, ③ 错误;④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水,且与盐酸反应时又有水生成,所以随氢氧化钠溶液的增加溶剂质量增加 ,且开始增加的幅度大, ④ 正确;
24.【答案】 D
【解析】碳酸钠溶液呈碱性,能使无色酚酞变红。
A、碳酸钠溶液呈碱性,能使无色酚酞变红,②中溶液为红色,A不符合题意。
B、碳酸钠溶液和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无法确定反应物中那一个有剩余,或完全反应,所以③中溶液的溶质组成有氢氧化钠、氢氧化钠和碳酸钠、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共3种情况,B不符合题意。
C、加入过量的稀盐酸,稀盐酸和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水、二氧化碳,稀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所以④中溶液的溶质除酚酞外,有氯化钠、氯化钙和盐酸,C不符合题意。
D、②中溶液为红色,当③中加入过量稀盐酸后,碳酸钙沉淀被溶解,③中观察到沉淀消失,产生大量气泡,红色也会消失,D符合题意。
25.【答案】 B
【解析】 向其中逐滴滴加Ba(OH) 2 溶液, 因为碱和酸先进行反应,所以开始一段时间内应该是HCl与 Ba(OH) 2 反应生成BaSO4沉淀;当HCl完全反应后, MgSO4与Ba(OH) 2反应生成BaSO4和Mg(OH) 2沉淀;当 MgSO 4完全反应后,溶液中的MgCl2再与 Ba(OH) 2 反应生成 Mg(OH) 2沉淀,据此进行解答。
A.在0~a阶段,反应如下:
Ba(OH) 2+2HCl=BaCl2+2H2O,
BaCl2+MgSO4=BaSO4↓+MgCl2;
因此a点对应的溶液中的溶质是MgCl2和Ba(OH)2 , 故A错误;
B.根据图像可知,当加入100gBa(OH)2溶液时产生BaSO4沉淀23.3g,
设Ba(OH)2溶液中溶质质量为x,
根据:Ba(OH)2→BaSO4↓
171 233
x 23.3g
171233=x23.3g
那么:x=17.1g;
Ba(OH)2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 17.1g100g×100%=17.1% , 故B正确;
C.b-c段 的反应为: MgCl2+BaOH2=BaCl2+MgOH2↓ , 故C错误;
D.0~a段产生的沉淀是 BaSO4 ,故D错误。
二、填空题
26.【答案】 (1)腐蚀性
(2)2NaOH+CO2═Na2CO3+H2O
【解析】(1)氢氧化钠是强碱,具有腐蚀性;
(2)氢氧化钠久置会与空气中二氧化碳反应而变质,反应方程式为 2NaOH+CO2═Na2CO3+H2O 。
27.【答案】 (1)③
(2)④
(3)②
【解析】根据盐酸和氢氧化钙的性质及用途进行分析。
(1)铁锈成分为氧化铁,氧化铁可与酸发生反应,所以工业常用稀盐酸除锈;(2)胃酸成分为盐酸,小苏打可与盐酸发生反应用于治疗胃酸过多;(3)氢氧化钙是改良酸性土壤常用的物质。
28.【答案】 (1)吸水
(2)Ba(NO3)2
【解析】
(1)浓硫酸在实验室常用作干燥剂,因为浓硫酸有吸水性;(2)Ba2+可与硫酸根离子反应产生白色沉淀而与Cl-不能发生反应,所以区别稀盐酸与稀硫酸可用Ba(NO3)2溶液。
29.【答案】 (1)b
(2)a;浓硫酸
【解析】本题考查“多功能装置”的选择与应用(根据气体的性质选择装置),明确浓硫酸的性质(脱水性、吸水性)。(1)因为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在收集氢气时应将氢气从b端通入,随着氢气量的增加,将集气瓶中的水从a端压出,即可收集氢气;
(2)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且不与氧气反应,所以可以用来干燥氧气,因氧气密度比空气大,所以从a端通入。
30.【答案】 (1)Ca(OH)2+CO2=CaCO3↓+H2O;不合理;浓盐酸有挥发性,使产生的二氧化碳中含有大量氯化氢气体
(2)澄清石灰水又变澄清,且有气泡产生
(3)缓冲压强
【解析】(1)C中盛放澄清石灰水,打开A中玻璃塞和活塞,盐酸与大理石反应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产生碳酸钙和水,C中反应方程式为Ca(OH)2+CO2=CaCO3↓+H2O;浓盐酸有挥发性,使产生的二氧化碳中含有大量氯化氢气体,所以B中石蕊试液变红不能说明有碳酸生成;
(2) 一段时间后,关闭A中的活塞和玻璃塞,打开弹簧夹K2及E中的玻璃塞和活塞,待足量的过氧化氢溶液流入锥形瓶后,立即关闭E中的活塞,并用弹簧夹K2夹紧橡皮管 ,E中压强增加,会使D中液体流入C中,C中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所以C中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又变澄清,且有气泡产生;
(3) C中玻璃管K1的作用是缓冲压强;
三、实验探究题
31.【答案】 (1)稀盐酸;Na2CO3+2HCl=2NaCl+CO2↑+H2O;复分解反应
(2)CaCO3;不能
(3)有白色沉淀产生;无色酚酞试液不变红色;2NaOH+CO2═Na2CO3+H2O
【解析】(1) 氢氧化钠变质是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碳酸钠与酸反应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若现象a为有气泡产生,则加入的A溶液是稀盐酸,反应方程式为 Na2CO3+2HCl=2NaCl+CO2↑+H2O ,该反应为复分解反应;
(2) 若A是Ca(OH)2溶液 ,则氢氧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因反应时生成了氢氧化钠,所以不能说明样品中是否含氢氧化钠;
(3) 若A是CaCl2溶液,当实验现象a为 产生白色沉淀,b为无色酚酞溶液变红时, 猜想Ⅱ成立;氢氧化钠变质是吸收空气中二氧化碳,反应方程式为 2NaOH+CO2═Na2CO3+H2O 。
32.【答案】 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钙(熟石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澄清溶液变浑浊;碳酸氢根
【解析】(1)氨气具有刺激性气味;铵盐与碱反应生成氨气;
(2)碳酸盐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气体能够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3)氯化钙和碳酸盐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
(4)碳酸氢铵与氯化钙不反应,如果有沉淀生成,说明嗅盐中不含有碳酸氢根离子。
【质疑】根据资料可知,如果含有碳酸氢根离子,那么它与氯化钙不反应,因此就不会出现浑浊,所以小明的实验目的是排除嗅盐中含有碳酸氢根离子的可能性。
33.【答案】 (1)Na2CO3+Ba(NO3)2=BaCO3↓+2NaNO3或Na2SO4+Ba(NO3)2=BaSO4↓+2NaNO3
(2)可能有
(3)有气泡产生;NaNO3、Ba(NO3)2、HNO3
【解析】(1)根据图1可知,加入水后,固体的质量先减小后不变,说明有未溶解的固体,那么可能是碳酸钠和硝酸钡反应生成的碳酸钡,也可能是硫酸钠和硝酸钡反应生成的硫酸钡;
(2)在得到的溶液中加入酚酞试液,溶液不变色,说明溶液不呈碱性,那么肯定没有氢氧化钠;
(3)继续滴加稀硝酸后,根据图2可知,固体的质量先减小后不变,说明固体是能够与酸反应的碳酸钡和不与酸反应的硫酸钡。
(1)步骤1中的反应为:
①碳酸钠和硝酸钡反应生成的碳酸钡和硝酸钠,方程式为: Na2CO3+Ba(NO3)2=BaCO3↓+2NaNO3 ;
②硫酸钠和硝酸钡反应生成硫酸钡和硝酸钠,方程式为: Na2SO4+Ba(NO3)2=BaSO4↓+2NaNO3 。
(2)根据三步实验中的现象可知,没有任何现象说明氯化钾存在或不存在,因此白色固体中可能有氯化钾;
(3)BC之间为碳酸钡和稀硝酸的反应,由于有二氧化碳产生,所以能看到有气泡产生。当稀硝酸加到D点时,溶液中稀硝酸过量,那么一定含有图1中产生的 NaNO3 ,图2中产生的 Ba(NO3)2 和过量的 HNO3 。
四、解答题
34.【答案】 (1)2.31
(2)解:烧杯D的样品中碳酸钙完全反应,设8g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为y。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 44
y 3.08g
10044=y3.08g
y=7g
贝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7g8g ×100%=87.5%
答: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87.5%。
(3)解:分析表中数据可知,烧杯D中物质充分反应后,稀盐酸全部参加了反应,贝壳样品中碳酸钙完全反应,杂质既不溶于水也不能与盐酸反应,因此溶质为氯化钙,所得溶液的质量为40g+7g-3.08g=43.92g
D中,设所得氯化钙的质量为z,
CaCO3+2HCl=CaCl2+H2O+CO2↑
111 44
z 3.08g
11144=z3.08g
z=7.77g
烧杯D中所得氯化钙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 7.77g43.92g ×100%≈17.7%
答:烧杯D中物质充分反应后所得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7.7%。
【解析】(1)根据表格中烧杯A和B的数据可知,每加入稀盐酸10g,多生成气体:1.54g-0.77g=0.77g,据此计算X的数值;
(2)将烧杯D和E比较可知,当稀盐酸的质量增大时,生产气体的质量没有变化,这说明在烧杯D中碳酸钙已经完全反应。根据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利用方程式计算出参加反应的碳酸钙的质量,最后根据碳酸钙质量样品质量×100%计算即可;
(3)利用化学方程式,根据烧杯D中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计算出生成氯化钙的质量,这就是反应结束后溶质的质量;根据稀盐酸质量+碳酸钙质量-二氧化碳质量计算出溶液的总质量,最后根据公式氯化钙质量溶液质量×100%计算即可。
35.【答案】 (1)25;滴加盐酸至100g时,开始时有二氧化碳生成,证明有碳酸钙存在,之前滴加的盐酸无现象,说明了盐酸与氢氧化钙反应,从而证明氢氧化钙部分变质。
(2)2.2
(3)74.7%
【解析】(1)根据氢氧化钙与盐酸反应容器内质量不变及碳酸钙与盐酸反应会产生二氧化碳分析;
(2)根据有气体产生的反应中容器内减少质量为产生二氧化碳质量分析;
(3)根据产生二氧化碳质量代入方程式中利用质量关系计算出碳酸钙质量,再由混合物质量计算出氢氧化钙质量分析。
(1)由表中数据可知,第3次加入25克盐酸,仍为氢氧化钼与盐酸的反应,a的值125,因 滴加盐酸至100g时,开始时有二氧化碳生成,证明有碳酸钙存在,之前滴加的盐酸无现象,说明了盐酸与氢氧化钙反应,从而证明氢氧化钙部分变质 ;
(2)图中b为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锥形瓶中最终减少质量为二氧化碳,所以b为150g+50g-197.8g=2.2g;
(3)设该试剂中碳酸钙的质量为x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 44
x 2.2g
100:44=x:2.2g
x=5g
氢氧化钙的质量分数为19.8g−5g19.8g×100%=74.7%;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华师大科学九年级上册 第2章 酸与碱 质量评估试卷(含答案),共15页。
这是一份华师大科学九上化学反应同步练习,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解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华师大科学九上内能同步练习,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解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