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学年课题2 溶解度同步练习题
展开1.把盛有饱和硝酸钾溶液(内含少量未溶解的KNO3晶体)的试管与一根U形管连通,U形管内盛有水,并将试管插在盛水的烧杯中(如图所示)。往烧杯中加入足量氢氧化钠,此时试管内的KNO3溶液的质量以及U形管中液面变化分别为
A.减少、左高右低B.增加、左高右低
C.减少、左低右高D.增加、左低右高
2.有下列物质①KNO3②Ca(OH)2③NaCl④CO2⑤NH4Cl其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的是( )
A.全部B.①③⑤C.③⑥D.②④
3.构建模型分类整理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化学知识的归纳,正确的是( )
A.溶液关系 B.净化水的方法
C.铁合金碳元素含量D.金属活动性
4.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t2℃时,甲的溶解度为50
B.t1℃时,甲和丙的溶解度相等
C.降低温度可使丙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D.t2℃时,50gH2O与50g甲混合,可得到100g甲的饱和溶液
5.在一定温度下,将一瓶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有:①升高温度②降低温度③增加硝酸钾④减少硝酸钾⑤增加溶剂⑥蒸发水.其 中正确的是( )
A.只有②③⑥B.只有②③⑤C.只有②④⑥D.只有①③⑥
6.几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氯化铵的溶解度最大
B.随着温度升高,硫酸钠的溶解度不断增大
C.40℃时硫酸钠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50%
D.把40℃时饱和溶液降温到20℃,硫酸钠析出晶体最多。
7.一定温度下,向饱和的硫酸铜溶液中(底部还留有硫酸铜晶体)加入一定量的水,所得溶液与原溶液相比,一定正确的是( )
A.溶质的质量增加
B.所得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C.所得溶液颜色变浅
D.溶质溶解度变大
8.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结合图示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t2℃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B.乙中混有少量甲,用恒温蒸发溶剂的方法提纯乙
C.t1℃时,甲、乙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D.t2℃时,甲、乙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一定相等
9.如图是 KNO3和 NaCl 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
A.NaCl 的溶解度不受温度的影响
B.t1℃时,100gKNO3饱和溶液中含有20gKNO3
C.t2℃时,NaCl 饱和溶液与 KNO3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一定相等
D.当 KNO3溶液中含有少量 NaCl 时,通过可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 KNO3
10.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
B.
C.20°C时,A和C的溶解度相等
D.50℃时,100gA的饱和溶液中含有50g溶质
E.将C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降温的方法
F.A中混有少量B,可以采用降温结晶提纯A
11.归纳法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排序正确的是
A.金属活动性顺序:
B.物质的溶解度:
C.人体中元素含量:
D.气体的密度:
12.下列图像中有关量的变化趋势与对应叙述关系正确的是
A.分别向质量相等的铁片和锌片中滴加稀硫酸
B.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
C.某温度下,向一定质量的饱和硝酸钾中不断加入硝酸钾晶体
D.向一定质量的NaOH固体中滴加水
13.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t1℃时,乙物质的溶解度最大
B.甲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C.将t2℃甲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不变
D.欲将丙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以采取蒸发溶剂的方法
14.下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t2℃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顺序为:乙>甲 =丙
B.t2℃时,甲、丙两种物质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C.若甲物质中混有少量的乙物质,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
D.采用降低温度的方法,可将饱和的丙物质溶液变成不饱和
15.现有t1℃时的溶液Ⅰ、Ⅱ各60g,溶液Ⅰ中含8g物质a,溶液Ⅱ是物质c的饱和溶液,物质a、b、c(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t1℃时,a、c两物质的饱和溶液质量一定相等
B.溶液Ⅰ是a的不饱和溶液
C.溶液Ⅱ中溶质的质量为20g
D.物质a的溶液中混有少量物质b,应该选用蒸发结晶的方法提纯物质a
16.如图是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都是易溶于水的物质,丙是微溶于水的物质
B.t3℃时,若将不饱和甲溶液变饱和,只能恒温蒸发溶剂
C.t2℃时将20g甲、丙分别溶于50g水中都能得到70g溶液
D.将t2℃的三种物质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t1℃时,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乙>丙>甲
二、综合题(共6题)
17.科技活动中,化学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请回答以下问题。
(1)图甲所示实验可观察到A烧杯溶液变为红色,此实验不能得到的结论是_____(填序号)。
①氨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②氨分子有一定质量
③浓氨水具有挥发性
④氨气易溶于水
(2)图乙所示实验观察到紫色石蕊纸花变为红色,纸花变红的原因是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3)图丙所示实验中有组对比实验,其a、b实验目的是为了探究_____。
18.水和溶液在生命活动和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自然界的水常常遭到人为污染,污染物中氮和磷含量过高会造成水中藻类过度繁殖,使水质恶化,这里的“氮和磷”是指______(填字母)。
A分子 B原子 C元素 D单质
(2)水在化学实验中的作用不可忽视。下图中五个实验分别用到水。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填序号)。
①实验A中水作溶剂
②实验B中水的作用是吸收生成物,防止生成物扩散到空气中污染大气
③实验C中通过烧杯中水进入集气瓶中的体积可得出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1/5的结论
④实验D中水的作用只是提供热量 ⑤实验E中的水仅作反应物
(3)高铁酸钾()是一种新型、高效的多功能水处理剂,受热时发生如下反应:,则a、R分别是______(填字母)。
A 4 B 2 C 3 D1
(4)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右下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①时,甲、乙、丙三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
②时,将20g甲投入50g水中,从分溶解后形成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保留0.1%)
③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同时降温至,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
19.如图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t1℃时a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液质量与溶剂质量的比(最简比)_____。
(2)三种物质的结晶方法与海水晒盐相同的是_____(填“a”“b”或“c”)
(3)t3℃时,把20ga、b、c三种物质分别加入盛有50g水的烧杯中不断搅拌,充分溶解后恢复至t3℃,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为__(填字母,下同)再将溶液降低到t1℃时所得溶液质量大小关系为__。
(4)t1℃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同时升温到t2℃此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_____。
20.化学通常是从宏观、微观两个方面来研究物质。
(1)下图是几种粒子结构示意图和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a、b粒子的化学性质相似,都是稳定结构
B、氯化钠是由c、d两种粒子构成的离子化合物
C、e的结构示意图中x=8,且该元素位于第四周期
D、氟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9.00,且氟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电子
(2)下图是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中共有四种原子 B、A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3
C、这四种物质中有两种是氧化物 D、该反应中B和C的质量比为12∶7
(3)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t1℃时,a、c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相等
B、t2℃时,把50g a放入50g水中能得到a的饱和溶液,其中溶质和溶液的质量比为1:3
C、将t2℃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b>c=a
D、将c的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可采用升温的方法
(4)在和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渣中加入稀无气体产生,则滤渣中一定含有的金属是_______。
21.某化学小组从理论上初步探究“已知质量比的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混合物中提纯硝酸钾”.
【分析提纯方法】
表一:常温下(20℃)溶解度和溶解性的关系
表二:硝酸钾和氯化钠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1)①常温下,KNO3和NaCl的溶解性均为______。
②根据表中数据,绘制KNO3的溶解度曲线_____.
③根据KNO3的溶解度曲线,获得KNO3在70℃时的溶解度约为 ______g.
(2)【设计提纯步骤】
①选取样品(95gKNO3和5gNaCl的混合物)
②配制80℃时KNO3的饱和溶液(加水约56.2mL,水的密度约为1g•mL﹣1)
③降温至20℃
④得到晶体
【设计提纯方案】
为了证明④中得到的晶体为纯净的KNO3,该小组同学结合已有知识,从理论上初步设计了以下方案;(不考虑不同溶质对溶解度的相互影响及实验过程中水铬固体的损失等影响因素)
方案一 通过化学实验进行检验,取少量(4)中得到的晶体于试管中,加水配成溶液,滴加________,观察实验现象.
方案二 计算析出KNO3晶体的质量约为________g(精确到0.1g)与(4)中得到晶体的质量进行比较;
方案三________与95%进行比较;
方案四________.
22.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都离不开金属。
(一)金属材料的使用作为一个时代的标志,见证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历史上人类冶炼不同金属的大致年代如图所示:
(1)由图可知人类最早使用的合金是______;通过敲打可将金属材料打制成不同的形状,是利用了金属的______性。
(2)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信州铅山有苦泉,流以为涧。挹其水熬之则成胆矾 (硫酸铜晶体)。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______(填序号)
A.“苦泉”的溶质之一——CuSO4
B.“挹其水熬之”——蒸发溶剂
C.“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发生置换反应
(3)铁是年产量最高的金属,但每年因腐蚀造成巨大损失,写出一条防止铁生锈的措施______。
(4)铝的利用距今100多年,现在铝的年产量得到大幅度的提高。铝虽然较活泼,但抗腐蚀性能好,原因是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二)实验室探究铜的冶炼
已知:H2+CuOCu+H2O。有文献报道: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一些实验中,得到的固体产物是铜和氧化亚铜(Cu2O)组成的混合物。氧化亚铜为红色固体,在空气中溶于氨水得到蓝色溶液。某兴趣小组对此开展如下探究。
Ⅰ、设计如图1实验装置,开展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并检验固体产物。
(5)图1中制取氢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
(6)实验开始时,______(填序号)
A.先向长颈漏斗中加稀硫酸后点酒精灯
B.先点燃酒精灯加热后向长颈漏斗中加稀硫酸
(7)取反应后的红色固体于烧杯中,加入氨水并搅拌,观察到______,证明固体产物有Cu2O。
Ⅱ、探究反应生成Cu2O的变化情况。
称取若干份质量均为0.6000g的CuO,在相同条件下分别用氢气还原不同时间(t),检测所得固体中Cu2O的质量(m),结果如图2。
(8)由图2可知,在氢气还原氧化铜反应过程中,Cu2O质量的变化趋势是______。
(9)为确保氢气还原氧化铜所得固体产物不含Cu2O,应采取的措施是______。
Ⅲ、探究反应生成Cu2O的原因。
为解释实验结果,兴趣小组对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反应过程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经历2CuO+H2Cu2O+H2O,H2+Cu2O2Cu+H2O两个反应,且在同一条件下两个反应同时进行。
假设2:依次经历CuO+H2Cu+H2O、Cu+CuOCu2O、H2+Cu2O2Cu+H2O三个反应。
(10)结合探究Ⅱ的结果,通过计算分析,假设1中“在同一条件下两个反应能同时进行”合理的依据是______。(写出计算过程)
(三)用废铜屑生产硫酸铜晶体(CuSO4•5H2O)的流程如下:
(11)“溶解”时需要加热,但温度不宜过高,原因是______。
(12)“系列操作”包括:除杂、蒸发浓缩、______、过滤等。过滤时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漏斗、______。
(13)“洗涤”时最好选用冰水而不用热水的原因可能是______。
溶解度S
S≥10g
1g≤S<10g
0.01g≤S<1g
S<0.01g
溶解性
易溶
可溶
微溶
难溶
温度/℃
0
20
40
60
80
100
溶解度/g
KNO3
13.3
31.6
63.9
110
169
246
NaCl
35.7
36.0
36.6
37.3
38.4
39.8
参考答案:
1.D
【详解】
把盛有饱和硝酸钾溶液(内含少量未溶解的KNO3晶体)的试管与一根U形管连通,U形管内盛有水,并将试管插在盛水的烧杯中(如图所示)。往烧杯中加入足量氢氧化钠,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大量热,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KNO3晶体逐渐溶解,试管中的固体减少,试管内的KNO3溶液的质量增加,试管内温度升高、压强增大,U型管中左侧液面下降,右边升高。
故选D。
2.D
【详解】
①KNO3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②Ca(OH)2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③NaCl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④CO2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⑤NH4Cl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的是②④。故选D。
3.A
【详解】
A、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也不一定是稀溶液。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浓溶液和稀溶液可以有共同交集,故A符合题意;
B、净化水的方法中没有电解。电解会使水分解成氢气和氧气,故B不符合题意;
C、生铁是含碳量为2%~4.3%的铁合金,钢是含碳量为0.03%~2%的铁合金,生铁的含碳量比钢的含碳量要高,故C不符合题意;
D、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应该是铝、铁、银,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4.B
【详解】
A、根据溶解度曲线,t2℃时,甲的溶解度为50g,溶解度有单位,单位是“g”,此选项错误;
B、t1℃时,甲、丙两曲线相交于一点,说明甲和丙的溶解度相等,此选项正确;
C、根据溶解度曲线,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所以升高温度可使丙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而不是降低温度,此选项错误;
D、t2℃时,甲的溶解度为50g,即在t2℃时,100g水中最多能够溶解50g甲物质,即50g水中最多能够溶解25g甲物质,将50g水与50g甲混合,最多溶解25g甲,所得溶液的质量为:25g+50g=75g,即可以得到75g甲的饱和溶液,此选项错误。
故选B。
5.A
【详解】
向接近饱和的溶液中增加溶质或蒸发溶剂都可以使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对于大多数固体溶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不饱和溶液可采取降温的 方法使其变成饱和溶液;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正确的答案有②降 低温度,③增加硝酸钾,⑥蒸发水。
故选A。
6.D
【详解】
A、由于固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因此若不说明在哪一温度下,溶解度也就没有意义,故A错误;
B、由硫酸钠的溶解度曲线可知,在低于40℃时,硫酸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高于40℃时,硫酸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故B错误;
C、由于在40℃时,硫酸钠的溶解度是50g,即该温度下,硫酸钠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故C错误;
D、由于在低于40℃时,硫酸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且受温度的影响最大,因此把40℃时饱和溶液降温到20℃,硫酸钠析出晶体最多,故D正确;故选D。
7.A
【详解】
A、底部有硫酸铜晶体的硫酸铜溶液加入水后,底部的硫酸铜晶体溶解,溶质的质量增加,正确;B、当加入的水刚刚好把底部的硫酸铜晶体完全溶解或者没有把底部的硫酸铜晶体溶解时,溶液仍然是饱和溶液,错误;C 、当加入的水刚刚好把底部的硫酸铜晶体完全溶解或者没有把底部的硫酸铜晶体溶解时,溶液仍然是饱和溶液,颜色没有变化,错误;D、溶质的溶解度与温度有关,而与溶剂的多少无关,错误。故选A。
8.D
【详解】
A、由图可知,t2℃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不符合题意;
B、由图可知,甲、乙的溶解度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甲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乙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故乙中混有少量甲,用恒温蒸发溶剂的方法提纯乙,不符合题意;
C、t1℃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该温度下,甲、乙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不符合题意;
D、t2℃时,甲、乙溶液的质量和状态未知,所含溶质的质量不一定相等,符合题意。
故选D。
9.D
【详解】
A.由溶解度曲线图可以看出,NaCl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但变化不大,错误;
B.t1℃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20g,120g KNO3的饱和溶液中含有20g KNO3,错误;
C. t2℃时,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度相等,故NaCl的饱和溶液与KNO3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错误;
D.由于KNO3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且受温度的影响变化较大,当KNO3中混有少量NaCl时,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得到较纯净的KNO3,正确;
故选D。
10.B
【详解】
A、20℃时,A和C的溶解度曲线相交一点,这时,两者溶解度相等,不符合题意;
B、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中的溶解度,50℃时,100g溶剂能溶解50gA,则150gA的饱和溶液才含有50溶质A,符合题意;
C、C的溶解度是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若将C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降温的方法,这时温度降低,溶解度升高,则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不符合题意;
D、在约30℃时,A的溶解度急剧升高,使得A和B的溶解度差异加大,可以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A,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1.A
【详解】
A.K、Mg、Cu、Ag金属活动性逐渐减弱,故A正确;
B.温度不同,物质的溶解度也不同,不指明温度,比较物质的溶解度没有意义,故B错误;
C.人体中元素含量由高到低为O、C、H、N、Ca,故C错误;
D.气体的密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CO2、O2、CO,故D错误。
故选:A。
12.A
【详解】
A. 分别向质量相等的铁片和锌片中滴加稀硫酸,锌的活动性比铁强,反应比铁快,铁比同质量的锌生成氢气多,选项正确;
B. 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分解生成氧气、锰酸钾、二氧化锰,剩余固体质量大于零,选项错误;
C. 某温度下,向一定质量的饱和硝酸钾中不断加入硝酸钾晶体,硝酸钾不再溶解溶解,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选项错误;
D. 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大量热,向一定质量的NaOH中滴加水,溶液的温度逐渐升高,选项错误。
故选A。
13.C
【详解】
A、由溶解度曲线可知,t1℃时乙物质的溶解度最大,说法正确;
B、甲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说法正确;
C、将t2℃甲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甲物质的溶解度降低,有溶质析出,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减小,说法错误;
D、蒸发溶剂可以使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说法正确。
故选:C。
14.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和题中信息知,A. t2℃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顺序为:乙>甲 =丙。故A正确。B.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100%, t2℃时,甲、丙两种物质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故B错误。C. 若甲物质中混有少量的乙物质,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故C正确。D. 采用降低温度的方法,可将饱和的丙物质溶液变成不饱和。故D正确。
15.B
【详解】
A. 由图可知,t1℃时,a、c两物质溶解度曲线相交,溶解度相等,则此时两者的饱和溶液质量分数一定相等,但是溶液质量不一定相等,错误;
B. t1℃时,a的溶解度为20g,则60g a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应该为 ,而溶液Ⅰ中含8g物质a,故溶液Ⅰ是a的不饱和溶液,正确;
C. t1℃时,a、c两物质溶解度相等,则60g饱和溶液Ⅱ中溶质的质量为10g,错误;
D. a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物质a的溶液中混有少量物质b,应该选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物质a,错误。
故选B。
16.D
【详解】
A、通常20℃时溶解度大于10g,为易溶的物质,20℃时溶解度在0.01g—1g之间的,属于微溶物质,图中没有准确的温度,所以无法判断丙的溶解性,错误;
B、t3℃时,若将不饱和甲溶液变饱和,可以恒温蒸发溶剂或加入适量溶质,错误;
C、t2℃时,甲丙溶解度曲线相交,此时溶解度均为30g,将20g甲、丙分别溶于50g水中,最多溶解15g溶质,故都能得到15g+50g=65g溶液,错误;
D、甲乙物质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减小,将t2℃时甲乙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时,甲乙析出晶体得到t1℃甲乙物质的饱和溶液,由于t1℃时溶解度乙大于甲,故溶质质量分数乙大于甲;丙物质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增大,将t2℃时丙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得到t1℃丙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前后溶质质量分数不变;由于t1℃乙物质的溶解度大于t2℃时丙物质的溶解度而t1℃甲物质的溶解度小于t2℃时丙物质的溶解度,故降温后溶液的质量分数乙>丙>甲,正确。
故选D。
17. ② CO2+H2O═H2CO3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是否与溶剂的种类有关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浓氨水的性质、酸碱指示剂与酸碱显示不同的颜色、二氧化碳性质以及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1)浓氨水中挥发出来的氨气溶解在棉花团的水中生成显碱性的氨水能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红,涉及到的相关性质有:①氨分子是在不断运动到的②浓氨水具有挥发性③氨气溶解在水中形成的溶液显碱性。氨分子有一定的质量则没有得到体现。故选②;
(2)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的碳酸呈酸性,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H2O═H2CO3;
(3)图丙中有碘分别在水和汽油中的溶解情况;碘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情况两组实验,前一组是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的探究,后一组是不同的溶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能力的探究,这两组实验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是否与溶质、溶剂的种类有关。
18. C ①③ В 23.1%
【详解】
(1)污染物中氮和磷是物质的组成元素,故填:C;
(2)根据图示可以看出,①实验A中水作溶剂,正确.②实验B中水的作用是防止高温熔化物溅落炸裂瓶底,错误.③实验C中通过烧杯中水进入集气瓶中的体积可得出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1/5的结论,正确.④实验D中水的作用除了提供热量还能起到隔绝氧气的作用,错误.⑤实验E中的水除了作反应物还能作溶剂,错误.故填:①③;
(3)4K2FeO4aR+4K2O+3O2↑,根据反应可以看出,R中含有铁元素和氧元素,生成物中含有10个O原子,反应物中含有16个氧原子,故aR中含有6个O原子,反应物中含有4个Fe原子,故aR中含有4个Fe原子,因此a是2,R是Fe2O3,故填:B;
(4)①根据图象可以看出,t2℃时,甲、乙、丙三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丙>甲>乙,故填:丙>甲>乙.
②t2℃时,甲的溶解度为30g,故将20g甲投入50g水中,充分溶解后,只能溶解15g,故形成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0%≈ 23.1%,故填:23.1%.
③t3℃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同时降温至t2℃,甲和乙的溶解度减小,根据t2℃时的溶解度可以看出,甲的溶解度大于乙,故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乙,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根据图象可以看出,丙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甲,故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丙>甲>乙,故填:丙>甲>乙.
19. 6:5 b a>b>c b>a=c b>a>c
【详解】
(1)t1℃时a物质的溶解度为20g,a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液质量与溶剂质量的比为:(100g+20g):100g=6:5
(2)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都是随温度升高而增大,而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少;三种物质的结晶方法中与海水晒盐相同的是b,因为b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不大;
(3)t3℃时,把20克 a、b、c三种物质分别加入到盛有50克水的烧杯中不断搅拌,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a>b>c,因为在该温度下a的溶解度最大是50g,物质a完全被溶解,b的溶解度是38g,物质b未溶解了,物质c剩余最多;若将温度降低到t1℃时,溶液质量的大小关系为b>a=c,因为a降温后析出固体比b多,c又溶解一部分固体,该温度下,b的溶解度最大,a与c的溶解度相等,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4)t1℃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大小为b>a=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同时升温到t2℃,a、b物质的溶解度增大,c物质的溶解度减小,此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b>a>c。
20. C D B Ag
【详解】
(1)A、a的质子数为11,核外电子数为10,是钠离子,钠离子是钠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形成的;b的质子数为17,核外电子数为18,是氯离子,氯离子是氯原子得到一个电子形成的,两者都是相对稳定结构,但化学性质不相似,选项说法错误;
B、c的质子数为11,核外电子数为11,是钠原子,d的质子数为17,核外电子数为17,是氯原子,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离子化合物,选项说法错误;
C、e的结构示意图中x=8;e的质子数为20,核外电子数为18,是钙原子失去两个电子形成的钙离子,说明钙原子核外有四个电子层,说明该元素位于第四周期,选项说法正确;
D、由元素周期表的信息可知,元素名称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氟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9.00,氟是非金属元素,在化学反应中易得电子,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2)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NH3+3O22N2+6H2O;
A、由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中共有三种原子,选项说法错误;
B、A为氨气,氨气中氢元素化合价为+1价,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氮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选项说法错误;
C、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由化学方程式可知,氨气中不含有氧元素,氧气、氮气都是单质,所以都不是氧化物,只有水是氧化物,选项说法错误;
D、反应中B和C的质量比为(3×32):( 2×28)=12:7,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3)A、由于溶液的质量未知,t1℃时,a、c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不一定相等,选项说法错误;
B、t2℃时,a物质的溶解度为50g,50g水中最多溶解25ga物质,所得溶液中溶质和溶液的质量比为25g:( 25g+50g)=1:3,选项说法正确;
C、a、b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减小,c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增大,t2℃时溶解度关系为a>b>c,t1℃时,溶解度关系为b>c=a;将t2℃时的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a、b析出晶体得到的是饱和溶液,此温度下a的溶解度小于b,故b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a,而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溶液组成不变,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由图可知,c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还是最小,所以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为b>a>c,选项说法错误;
D、c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增大,将c的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可采用降温的方法,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4)由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可知,铁>铜>银,向硝酸铜、硝酸银的混合液中加入铁粉,铁先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亚铁和银,若铁粉有剩余,铁与硝酸铜反应生成硝酸亚铁和铜;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所得滤渣中滴加稀硫酸,没有气泡产生,说明铁粉无剩余,可判断所加入的铁粉一定与硝酸银反应,是否与硝酸铜发生反应因不能确定铁粉的量而无法判断,因此滤渣中一定含有的金属为银,可能含有铜,故填:Ag(或银)。
21. 易溶 138 硝酸银 77.2 82% 利用20.2g与5g进行比较
【详解】
(1)①由表二可知,20℃时,NaCl和KNO3的溶解度分别为31.6g和36.0g,均大于10g,所以常温下,KNO3和NaCl的溶解性均为易溶;
②根据表格中硝酸钾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用横坐标表示温度,纵坐标表示物质的溶解度,可画出其溶解度曲线;
③所绘制的曲线,找出KNO3曲线中横坐标为70时所对应的纵坐标的数值,为138,所以在70℃时KNO3的溶解度约为138g;
(2)①假设④中的晶体是纯净的KNO3,则所配制的溶液中不含NaCl,因此可滴加硝酸银溶液来检验溶液中是否含NaCl,若有白色沉淀产生,则证明有NaCl,晶体④不是纯净的KNO3,反之晶体则是纯净的KNO3;
②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设在该温度下的56.2g水中最多溶解硝酸钾的质量为x,则,得x=17.8g,则析出硝酸钾晶体的质量为:95g-17.8g=77.2g;
③析出晶体中硝酸钾所占的比例,因此82%与95%进行比较。
④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0g,设在该温度下的56.2g水中最多溶解氯化钠的质量为y,则,得y=20.2g,则在20℃时,56.2g水中可以溶解氯化钠20.2g,大于5g,则实验中加入的5g氯化钠可以全部溶解。
22.(1) 青铜 延展
(2)ABC
(3)在铁制品表面刷漆等
(4)
(5)
(6)A
(7)溶液变为蓝色
(8)随加热时间的增加,Cu2O质量先增大后减小
(9)延长加热时间
(10)略
(11)减少过氧化氢分解
(12) 冷却结晶 玻璃棒
(13)硫酸铜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低温下可尽可能少的损失硫酸铜晶体
【分析】
(1)从图可知,人类最早使用的合金是青铜(青铜器时代)。可将金属材料打制成不同的形状是利用了金属的延展性。
(2)A、“挹其水熬之则成胆矾 (硫酸铜晶体)”可知,苦泉”的溶质中有硫酸铜。正确。
B、“挹其水熬之则成胆矾 (硫酸铜晶体)”是利用蒸发溶剂的方法得到硫酸铜晶体,正确。
C、“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是铁将硫酸铜中的铜置换出来,发生的是置换反应。正确。
故选ABC。
(3)铁生锈需要与空气中的氧气、水同时接触,所以可以在铁制品表面刷漆等以隔绝空气与水和铁接触。
(4)铝在常温下和氧气反应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阻碍铝进一步被腐蚀。化学方程式为。
(5)锌和硫酸反应生成氢气和硫酸锌,化学方程式为。
(6)实验开始时先向长颈漏斗中加稀硫酸后点酒精灯,利用生成的氢气排净试管内的空气,以免氢气和空气混合受热发生爆炸。故选A。
(7)从已知“。氧化亚铜为红色固体,在空气中溶于氨水得到蓝色溶液。”可知,取反应后的红色固体于烧杯中,加入氨水并搅拌,观察到溶液变为蓝色,证明固体产物有Cu2O。
(8)从图中可知,氢气还原氧化铜反应过程中,Cu2O的质量先增大后减小。
(9)从图中可知,过了一段时间后,加热时间越长,Cu2O的质量越小,所以为了所得固体产物不含Cu2O,应采取的措施是延长加热时间。
(10)略
(11)“溶解”过程中有过氧化氢溶液加入,过氧化氢受热会加速其分解,所以“溶解”时需要加热,但温度不宜过高,原因是减少过氧化氢分解。
(12)“系列操作”是从溶解中得到晶体,因所得晶体含有结晶水,应使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具体操作是:除杂、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等。过滤时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漏斗、玻璃棒。
(13)洗涤目的是除去硫酸铜晶体表面残留的杂质,洗涤过程中要尽量减少硫酸铜晶体的溶解。通过“洗涤”时最好选用冰水而不用热水可推测,硫酸铜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低温下可尽可能少的损失硫酸铜晶体。所以“洗涤”时最好选用冰水而不用热水的原因可能是硫酸铜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低温下可尽可能少的损失硫酸铜晶体。
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课题2 溶解度测试题: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a href="/hx/tb_c9866_t7/?tag_id=28" target="_blank">课题2 溶解度测试题</a>,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判断题,综合应用题,填空与简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课题2 溶解度综合训练题: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课题2 溶解度综合训练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判断题,综合应用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课题2 溶解度同步训练题: 这是一份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课题2 溶解度同步训练题,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判断题,综合应用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