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诗词鉴赏--理解诗意限时考练习题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2834622/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考语文诗词鉴赏--理解诗意限时考练习题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2834622/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考语文诗词鉴赏--理解诗意限时考练习题
展开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诗词鉴赏--理解诗意限时考练习题,共4页。
命题人: 审核人: 时长:50分钟 满分:100分
姓名: 考号:___________ 得分
诗歌鉴赏(理解诗意)
1、阅读下面的诗歌题目,指出从诗歌题目中读出的重要信息。
(1)秋暮吟望
春日秦国怀古
咏素蝶诗
送友人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少年游 润州作,代人寄远① 苏 轼
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 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恰似姮娥②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
[注] ①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三月底、四月初,任杭州通判的苏轼因赈济灾民而远到润州时(今江苏镇江),为寄托自己对妻子王润之的思念之情,写下了这首词。②姮娥:嫦娥。
题目提供信息
注释暗示信息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苦 寒 行刘克庄
十月边头风色恶,官军身上衣裘薄。押衣敕使①来不来?夜长甲冷睡难着。
长安城中多热官②,朱门日高未启关。重重帏箔③施屏山,中酒不知屏外寒。
[注] ①敕使:奉皇帝命令办事的使者。②热官:指有权势的大官僚。③帏箔:帐幔和帘子。
翻译诗歌正文
(2)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思 远 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题目提供信息
翻译诗歌正文
找出词中体现情态的关键句,并标出其中的关键词
(4)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
读懂诗歌参考答案
1、阅读下面的诗歌题目,指出从诗歌题目中读出的重要信息。
(1)秋暮吟望 :①点明了写作时间(秋暮);②交代了诗歌的内容(望);③暗示了诗歌的感情基调(吟)。
(2)春日秦国怀古 :①交代了写作时间(春日)、地点(古秦国)和事件(怀古);②点明了诗的题材(怀古诗);③暗示了诗的情感基调(怀古伤今)。
(3)咏素蝶诗 :①交代了写作对象(素蝶);②点明了诗的题材类别(咏物诗);③暗示了写作手法(托物言志)。
(4)送友人 ①交代了写作目的(送别友人);②暗示诗歌的感情基调(离别之情);③表明诗歌题材(送别怀人诗)。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少年游 润州作,代人寄远① 苏 轼
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 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恰似姮娥②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
[注] ①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三月底、四月初,任杭州通判的苏轼因赈济灾民而远到润州时(今江苏镇江),为寄托自己对妻子王润之的思念之情,写下了这首词。②姮娥:嫦娥。
(1)题目提供信息:“润州作”点明了写作地点,事件(代替他人而写),表明写作目的(怀念远方之人)。
(2)注释暗示信息:注释表明苏轼因赈济灾民而远到润州,以此词来寄托自己对暂居杭州妻子的思念,表达了深深的眷恋之情。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苦 寒 行刘克庄
十月边头风色恶,官军身上衣裘薄。押衣敕使①来不来?夜长甲冷睡难着。
长安城中多热官②,朱门日高未启关。重重帏箔③施屏山,中酒不知屏外寒。
[注] ①敕使:奉皇帝命令办事的使者。②热官:指有权势的大官僚。③帏箔:帐幔和帘子。
(1)翻译诗歌正文:十月里边境上气候恶劣,北风一阵比一阵强;官军们身上还只是穿着薄薄的衣衫。送棉衣来的使臣早该到了,如今却还不见踪影;可怜战士们披着铁甲,几乎冻僵,在漫漫长夜中难以入眠。京城中多有炙手可热的高官,太阳高高升起,朱漆大门仍然牢关。无数重帘幕低垂屏风密遮,他们喝醉了酒沉睡,不知道门外地冻天寒。
(2)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可分为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写初冬边疆骤冷,战士们衣薄难眠;后四句为第二层,写京城官僚暖床醉酒,长睡不起。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思 远 人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1)题目提供信息:交代了写作目的(怀念远方之人),暗示诗歌的感情基调(思念之情),表明诗歌题材(怀人诗)。
(2)翻译诗歌正文:木叶红,菊花黄,暮秋寒意深,思念千里远行人。飘飞的浮云已然过尽,南归的大雁杳无音信,哪里才能寄出我的书信? 泪水弹洒不尽,任它临窗滴落,就着砚石研成泪墨。渐渐写到离别凄楚,离别情深处,那红格笺纸竟也黯然失色。
(3)找出词中体现情态的关键句,并标出其中的关键词:①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行客。(思念)②鸿无信,何处寄书得。(盼归)③弹不尽临窗滴。(伤心)④此处,红笺为无色。(深情)
(4)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
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诗词鉴赏--诗歌语言限时考练习题,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散文阅读----散文技巧语言鉴赏 限时考练习题,共4页。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诗词鉴赏--形象鉴赏限时考练习题,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