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2021年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中考二练生物试题(解析版+原卷版)
展开2020~2021学年度下学期二轮复习验收
生物试题
第Ⅰ卷 选择题
第Ⅰ卷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大国点名,没你不行!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标准时间为 2020年 11 月 1 日零时其中普查内容主要是姓名,身份证号,性别,年龄,民族,受教育 情况等等,请问主要采用的科学研究方法是
A. 实验法 B. 调查法 C. 观察法 D. 测量法
【1题答案】
【答案】B
【解析】
【分析】
科学探究可以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多种途径来获得事实和证据
【详解】为了达到设想的目的,指定某一计划比较全面的收集研究对象的某一方面情况的各种材料,并作出分析、综合,得到某一结论的研究方法,就是调查法。调查法包括抽样调查和全面调查(普查)。人口普查属于调查。
故选B。
【点睛】调查法包括抽样调查和全面调查(普查),选择普查还是抽样调查要根据所要考查的对象的特征灵活选用。
2. 某同学在实验室制作了洋葱鳞片叶细胞临时装片并用显微镜观察,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制作装片的正确顺序是d→c→b→a
B. 该显微镜的最小放大倍数是400倍
C. 图像由甲到乙时,若视野较模糊,应调节[1]粗准焦螺旋
D. 视野乙中的“A”要移到视野中央,应向右下方移动装片
【2题答案】
【答案】D
【解析】
【分析】在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时要注重把握以下几个步骤:①擦片:用洁净纱布将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净;②滴水: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③取材:用镊子从洋葱鳞片叶内表皮撕下一块薄膜;④展:将薄膜浸入玻片上的水滴中,用镊子展平;⑤盖片:用镊子夹起盖玻片,轻轻盖在表皮上。盖时,让盖玻片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水滴的边沿,然后慢慢放下,以免产生气泡;⑥染色:在盖玻片一侧滴1 ~2滴碘液;⑦吸水:在盖玻片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碘液,使染液浸润标本的全部。
【详解】A.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简要步骤:擦、c滴(清水)、d取材、b将表皮展平、a盖盖玻片、染色、吸水,A错误。
B.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故题图中,该显微镜的最小放大倍数是:16×10=160倍,B错误。
C.细准焦螺旋的作用是较小幅度的升降镜筒,更重要的作用是能使焦距更准确,调出更加清晰的物像。故图像由甲到乙时,若视野较模糊,应调节[2]细准焦螺旋,C错误。
D.我们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上下左右均颠倒的物像,所以我们移动玻片标本时,标本移动的方向正好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物像“A”在视野的偏右下方,向右下方移动装片,物像会向左上方移动到视野的中央,D正确。
故选D。
【点睛】正确识记并理解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和洋葱鳞片叶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步骤是解题的关键。
3. 我国细胞生物学家翟中和院士曾谈到:“我确信哪怕是一个最简单的细胞,也比迄今为止设计出的任何智能电脑更精巧!”可见细胞的各个结构都发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下列四种生物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切西瓜时流出的红色汁液来自于[1]
B. [2]是真正的细胞核,含有遗传物质
C. [3]是细胞膜,可以控制物质的进出
D. [4]是叶绿体,将化学能转化为光能
【3题答案】
【答案】A
【解析】
【分析】图示4种生物细胞分别是植物细胞、细菌细胞、酵母菌细胞及动物细胞。
【详解】A.图示为植物细胞结构示意图。1液泡中含有细胞液,有各种味道的物质以及营养物质,如西瓜等各种果蔬汁中含各种有味道的物质以及丰富的营养物质,就是来自于细胞中液泡的细胞液,A符合题意。
B.图示为细菌的结构示意图。2DNA是细菌的遗传物质集中的区域,它没有成形的细胞核,B不符合题意。
C.图示为真菌酵母菌的结构示意图。3表示细胞壁,具有支持和保护作用,C不符合题意。
D.图示为动物细胞的结构示意图。4表示线粒体,细胞呼吸作用的场所,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生命活动利用,动物细胞没有叶绿体,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睛】熟练掌握常见生物细胞的结构及功能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4. 下列针对绿色植物植株、花、果实和种子示意图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图甲所示幼苗是由图丁中的①②③④发育而来的
B. 图甲中②和③分别是由图丁中的③和②发育而来的
C. 图丙中的①是由图乙中的⑤发育而来的
D. 丁图中结构④的数量和功能都与玉米种子不相同
【4题答案】
【答案】B
【解析】
【分析】图甲是种子的萌发形成的幼苗:①叶、②茎、③根;图乙是花的结构:①柱头、②花药、③花丝、④花柱、⑤子房壁、⑥胚珠;图丙是果实的结构:①果皮、②种子;图丁是种子的结构:①胚轴、②胚芽、③胚根、④子叶、⑤种皮。
【详解】A.图丁是种子的结构,种子包括种皮和胚,胚包括①胚轴、②胚芽、③胚根、④子叶,胚发育成图甲所示幼苗,A正确。
B.图甲中的②茎是由图丁中的②胚芽发育而来的,图甲中的③根是由图丁中的③胚根发育而来的,B错误。
C.图丙中的①果皮和②种子分别是由图乙中的⑤子房壁和⑥胚珠发育而来的,C正确。
D.④是子叶,玉米的子叶是1片,营养物质储存在胚乳中,大豆的子叶是2片,子叶中储存有丰富的营养。因此,丁图中结构④的数量和功能与玉米种子都不相同,D正确。
故选B。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知绿色植物的一生,特别是种子的发育过程和果实种子的形成。
5. 某兴趣小组利用同一植物的新鲜技条深究抗物的蒸腾作用,实验处理如下图所示,甲是去掉叶片的枝条,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注:凡士林是一种黏稠的液体
A. 植物油的作用是防止量筒中的水分自然蒸发,影响实验效果
B. 装置甲和丁组合,可探究叶片是植物体进行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
C. 装置乙和丙组合,可探究气孔在叶片上、下表皮分布的多少
D. 乙、丙、丁中,水分通过茎和叶脉中的筛管,由叶表面的气孔散失到大气
【5题答案】
【答案】D
【解析】
【分析】蒸腾作用是水分以气体状态从植物体内散失到体外大气中的过程。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是叶片,解答即可。
【详解】植物油的作用是防止量筒中的水分自然蒸发,影响实验效果,A正确;装置甲和丁组合,可探究叶片是植物体进行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B正确;装置乙和丙组合,可探究气孔在叶片上、下表皮分布的多少,C正确;乙、丙、丁中,水分通过茎和叶脉中的导管,由叶表面的气孔散失到大气,筛管运输的是有机物,D错误。
【点睛】掌握蒸腾作用的原理是解题的关键。
6. 如图为某同学设计的四个实验装置。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装置甲验证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
B. 装置乙验证光合作用需要光
C. 装置丙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三个外界条件
D. 装置丁验证胆汁对脂肪的乳化作用
【6题答案】
【答案】C
【解析】
【分析】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的过程。呼吸作用是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气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种子的萌发需要足够的水、充足的空气和适宜的温度。胆汁是由肝脏分泌的,里面不含消化酶,只是对对脂肪起乳化作用,将大的脂肪颗粒乳化成比较小的脂肪微粒,对脂肪进行物理性消化,解答即可。
【详解】装置甲是验证种子萌发时释放二氧化碳的实验。种子萌发时,有机物彻底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将萌发的种子瓶内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具有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特性),故A正确;装置乙实验中用不透光的锡箔片把一片叶的部分区域从上、下两面遮盖,部分叶片遮光,还有部分叶片没有遮光,这样处理可以形成见光和不见光两部的对照实验,此实验的变量是光。该实验现象能说明光合作用需要光,故B正确;装置丙形成2组对照实验,将装置丙置于温暖的环境中,最上面的种子由于没有一定的水而不萌发,最下面的种子因浸没在水中缺乏空气而不能萌发,而中间种子由于满足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等种子萌发的条件会萌发;故装置丙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2个外界条件(水和空气),故C错误;胆汁中不含消化酶,但可以乳化脂肪,促进脂肪的消化,1试管中物质发生的变化是植物油消失了,2试管中物质不变,此结果说明:胆汁对脂肪有乳化作用,故D正确。故选C。
【点睛】明确实验目的,确定实验原理,遵循实验原则,选择实验材料,设计实验步骤,预测实验结果,是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
7. 学习生物知识,理清内部逻辑关系至关重要,下列选项不符合图中逻辑关系的是
A. Ⅰ表示分解者,Ⅱ表示生产者,则①表示能量
B. Ⅰ表示叶片,Ⅱ表示果实,则①表示有机物
C. Ⅰ表示花粉,Ⅱ表示胚珠,则①表示精子
D. Ⅰ表示传入神经,Ⅱ表示神经中枢,则①表示神经冲动
【7题答案】
【答案】A
【解析】
【分析】分解者是指生态系统中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等具有分解能力的生物,也包括某些原生动物和腐食性动物。它们能把动植物残体中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无机盐、二氧化碳、水),释放到环境中。
【详解】A.结合分析可知:分解者能把动植物残体中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说明,分解者可以利用生产者中储存的能量。所以,Ⅱ表示分解者,Ⅰ表示生产者,则①可以表示能量,A错误。
B.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主要部分在叶片。而叶片制造的有机物,可以通过筛管运输到果实里面储存,B正确。
C.当花粉落到雌蕊的柱头上后,在柱头黏液的刺激下,花粉萌发出花粉管,花粉管穿过花柱到达子房,进入胚珠珠孔后,前端破裂释放出两个精子,其中一个精子与珠孔附近的卵细胞融合,形成受精卵。另一个精子与胚珠中央的两个极核融合形成受精极核,这个过程称为双受精,C正确。
D.反射弧的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故Ⅰ表示传入神经,Ⅱ表示神经中枢,则①可以表示神经冲动 ,D正确。
故选A。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知道题图所包含的逻辑关系,并熟悉选项所考查的知识点。
8. 如图是人类同卵双胞胎自然形成的过程示意图,①②③④代表生理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过程①发生在母体子宫中
B. 过程②③伴随着细胞的分裂和分化
C. 两个胚胎的性状极为相似,性别不同
D. 过程④中胎儿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器官是胎盘和脐带
【8题答案】
【答案】B
【解析】
【分析】图中:①受精、②细胞分裂、③受精卵发育成胚胎、④胚胎发育成胎儿。同卵双胞胎是由一个受精卵分裂后形成的两个胚胎,遗传物质相同。
【详解】A.受精是精子和卵细胞在输卵管内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所以过程①表示受精,发生在输卵管中,A错误。
B.细胞分裂使细胞数目的增加,细胞分化形成不同的组织,所以过程②③伴随着细胞的分裂和分化,B正确。
C.两个胚胎由一个受精卵发育成的个体,因此性别相同、性状极为相似,C错误。
D.精子与卵细胞在输卵管里融合为受精卵,由受精卵经过细胞分裂发育成胚泡;胚泡发育成胚胎进入子宫植入子宫内膜后;胚胎发育成胎儿后通过胎盘、脐带从母体获得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和氧气,同时胎儿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也是通过胎盘经母体排出体外的,过程④中胎儿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结构是胎盘,D错误。
故选B。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理解受精的过程,胚胎的发育,细胞分裂,细胞分化和细胞生长的特点。
9. 某同学做完呼吸运动的模拟实验后,绘制了肺内气压变化曲线图。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 乙图气球模拟肺,橡皮膜模拟膈
B. 乙图模拟吸气,此时膈肌舒张
C. 图甲中CE段表示呼气,此时肋间肌舒张
D. 甲图C点表示吸气刚结束,内外气压相等
【9题答案】
【答案】B
【解析】
【分析】图甲中表示的是一次呼吸过程,曲线AC段表示肺内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此时外界气体进入肺内,代表吸气过程;曲线CE段表示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此时,肺内气体排出,代表呼气过程。图乙气球变大,表示吸气。
【详解】A.图乙中,A玻璃管代表的是气管,B小气球代表的是肺,C钟罩代表的是胸廓,D橡皮膜代表的是膈肌,A正确。
B.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膈肌顶部下降,胸廓的容积扩大,肺随之扩张,造成肺内气压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完成吸气。故图乙气球变大,表示吸气,此时膈肌收缩,B错误。
C.当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膈肌顶部升高,结果胸廓容积缩小,肺也随之回缩,造成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肺内气体排出肺,完成呼气。曲线CE段表示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此时,肺内气体排出,代表呼气过程,此时肋间肌舒张,C正确。
D.甲图中:曲线AC段表示肺内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此时外界气体进入肺内,代表吸气过程;而C点表示吸气刚结束,内外气压相等,D正确。
故选B。
【点睛】正确识记并理解呼吸运动的过程、会读曲线图是解题的关键。
10. 如图甲是人体消化系统图,图乙表示淀粉、蛋白质和脂肪三大有机物消化示意图。有关图示解读正确的是
A. ③分泌的胆汁含有消化脂肪的酶
B. 图甲中消化淀粉的场所有①⑥,其消化的最终产物是麦芽糖
C. 鸡蛋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它是构成组织细胞的基本物质,如图乙曲线X
D. 图乙中,曲线W代表的是脂肪,能够消化该物质的消化液有胆汁、肠液和胰液
【10题答案】
【答案】D
【解析】
【分析】(1)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消化道有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消化腺包括唾液腺、胃腺、肠腺、胰腺和肝脏。
(2)图甲中:①口腔、②食道、③肝脏、④胃、⑤胰腺、⑥小肠。
(3)图乙中:A口腔、B咽和食道、C胃、D小肠、E大肠;X表示淀粉的消化过程、Y表示蛋白质的消化过程、W表示脂肪的消化过程。
【详解】A.人体最大的消化腺是图中的③肝脏,它的主要功能是分泌胆汁,胆汁中不含有消化酶,能将脂肪乳化,从而促进脂肪的消化,A错误。
B.淀粉在口腔中开始被消化,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分解成麦芽糖,然后在小肠中在肠液和胰液的作用下被彻底分解成葡萄糖。故图甲中消化淀粉的场所有①口腔、⑥小肠,其消化的最终产物是葡萄糖,B错误。
C.鸡蛋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蛋白质是构成组织细胞的基本物质,人体的生长发育、组织的更新和修复等都离不开蛋白质,此外,蛋白质还能被分解,为人体的生理活动提供能量。蛋白质在④胃中开始被消化,在胃蛋白酶的作用下被初步消化,然后进入⑥小肠,在小肠中肠液和胰液中酶的作用下变成氨基酸。由分析可知:图乙的Y曲线代表蛋白质的消化过程,C错误。
D.脂肪是人体内备用的能源物质,W表示脂肪的消化过程,脂肪只能在小肠处消化。胆汁、肠液、胰液都能够消化脂肪,其中的胆汁乳化脂肪,肠液、胰液含有消化脂肪的消化酶,D正确。
故选D。
【点睛】熟练掌握消化系统的结构功能及三大营养物质的消化过程是解题的关键。
11. 下图为血管及血液组成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提取DNA分子时,可以用成熟的①为材料
B. 输血时,如果血型不合,①会凝集成团
C. 某人若患阑尾炎,血液中③的数目会明显增加
D. 若此段血管是肝动脉,其管壁较薄,管腔较小
【11题答案】
【答案】B
【解析】
【分析】图中①是红细胞,②是血浆,③是血小板,④是白细胞。
【详解】A.成熟的①红细胞没有细胞核,所以不含DNA,A不符合题意。
B.如果是异型输血(多数是指输红细胞),本体血浆中的抗体就会和输入的红细胞膜抗原发生反应,最终导致①红细胞凝集,发生凝血,B符合题意。
C.白细胞的能够作变形运动,当细菌侵入人体后,有些白细胞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壁,聚集到有细菌的部位,并将细菌吞噬。所以某人得了阑尾炎,则其血液成分会明显增加的是④白细胞,C不符合题意。
D.动脉血管管壁厚,弹性最大,管腔较小,血流速度最快,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明确血液的组成和各部分功能。
12. 如图为心脏结构解剖图解,数字和字母表示血管或腔室。下列推理错误的是( )
A. d的壁最厚,收缩力强,参与体循环
B. 肺循环的正确路径:b→②→③→c
C. 若从①灌水,血液会从③流出
D. 若扎紧⑤,从④灌水,水将从②流出
【12题答案】
【答案】C
【解析】
【分析】心脏主要由心肌构成。由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四个腔组成。心房在上,心室在下,而且左心房只和左心室相通,右心房只和右心室相通,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之间都是不相通的。在心脏的4个腔中,左心室的肌肉壁最厚。心房心室之间、动脉基部都有防止血液倒流的瓣膜。
由题中图示可知:a右心房、b右心室、c左心房、d左心室、①主动脉、②肺动脉、③肺静脉、④上腔静脉、⑤下腔静脉。
【详解】A.在心脏的四腔中,d左心室的心壁是最厚的。这是因为左心室收缩时要将血液送到全身,其路程长,需要较大的动力。只有心肌发达才能提供大的动力,A不符合题意。
B.肺循环的路径是:b右心室→②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③肺静脉→c左心房,B不符合题意。
C.由于①主动脉的基部有防止血液倒流的瓣膜,因此从①主动脉灌水,水无法进入心脏,仍然会从①主动脉流出,C符合题意。
D.心脏有四个腔:左心房、右心房、左心室、右心室,左心房连通肺静脉,右心房连通上下腔静脉,左心室连通主动脉,右心室连通肺动脉。心房与心室之间、心室与动脉之间,都有能开闭的瓣膜,这些瓣膜只能向一个方向开:房室瓣只能朝向心室开,动脉瓣只能朝向动脉开;这样就保证了血液只能按一定的方向流动:血液只能从心房流向心室,从心室流向动脉,而不能倒流。因此从④上腔静脉(⑤下腔静脉已结扎)灌水入心脏,水在心脏内流动的途径是:④上腔静脉→a右心房→b右心室→②肺动脉→流出,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熟知心脏的结构及工作原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3. 如表是某人的血浆、原尿、尿液成分的比较(单位:g/100mL)。其中的丙是( )
成分
水
蛋白质
葡萄糖
无机盐
尿素
甲
96
0.00
0.00
1.10
1.80
乙
90
8.00
0.10
0.72
0.03
丙
98
0.03
0.10
0.72
0.03
A. 血浆 B. 原尿 C. 尿液 D. 血液
【13题答案】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析题表:甲是尿液,乙是血浆,丙是原尿。
【详解】尿液的形成过程包括滤过和重吸收两个连续的过程。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其他的如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会滤过到肾小囊腔形成原尿;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葡萄糖被重新吸收回血液,而剩下的如尿素、一部分无机盐和水等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
从表中可以看出,甲中不含有蛋白质和葡萄糖,可以判断是尿液;乙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可以判断是血浆;丙中含有微量蛋白质,但有葡萄糖,可以判断是原尿。
故选B。
【点睛】解题关键是知道尿液的形成过程以及血浆、原尿、尿液的区别。
14. ICL晶体植入手术可以矫正近视,其原理可以理解为在眼球的虹膜后, 晶状体前植入一个“隐形眼镜”(如图),以达到矫正近视的目的。小曼因近视做了此手术,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小曼手术前后,她的视觉感受器都是视网膜
B. 植入的ICL晶体会使小曼眼球的晶状体变凸
C. 植入小曼眼球的ICL晶体相当于一个凹透镜
D. 手术前,小曼看不清远处物体是因为物像落到了视网膜的前方
【14题答案】
【答案】B
【解析】
【分析】远视眼的晶状体变薄,会聚能力减弱,像成在视网膜的后方,远视眼能看清远处的物体,不能看清近处的物体,要看清近处的物体需要戴凸透镜进行矫正;近视眼的晶状体变厚,会聚能力增强,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近视眼能看清近处的物体,不能看清远处的物体,要看清远处的物体需要戴凹透镜进行矫正。
【详解】“近视”是由于眼球晶状体变凸,使焦距变短,晶状体折光能力太强,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应佩戴发散透镜,使光线推迟会聚,故应戴合适的凹透镜矫正;“远视”是由于眼球晶状体变扁,使焦距变长,会聚能力减弱,像成在视网膜的后方,需要戴凸透镜进行矫正。综上所述,选项B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此题考查了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和矫正方法,是中考的热点,属于易错题目。
15. 2021年5月12日是我国第11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是“提高灾害防治能力,构建生命安全防线”。在逃生演练中,某同学作出的部分反应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中X表示耳蜗 B. 若传出神经②受到损伤,则肌肉无法收缩
C. 听到报警后逃生是复杂反射 D. 逃生是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
【15题答案】
【答案】B
【解析】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环境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组成。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若反射弧中任何环节在结构或功能上受损,反射就不能完成。
【详解】A.听觉的形成:外界声波→外耳道→鼓膜(产生振动)→听小骨→耳蜗(听觉感受器)→听神经→大脑的听觉中枢(产生听觉),故结合题图可知,X表示耳蜗,A正确。
B. 若传出神经②受到损伤,神经中枢的信号可以通过传出神经①到达肌肉,故肌肉可以收缩,B错误。
C.复杂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简单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故听到报警后逃生是复杂反射,C正确。
D.激素是由内分泌腺的腺细胞所分泌的、对人体有特殊作用的化学物质。它在血液中含量极少,但是对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等生理活动,却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结合题图可知:逃生是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D正确。
故选B。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16. 下列病症与病因对应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巨人症——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泌过多 ②佝偻病——缺少含铁的无机盐
③坏血病——缺少维生素C ④夜盲症——缺少维生素B1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16题答案】
【答案】B
【解析】
【分析】无机盐和维生素对人体都很重要,人体一旦缺乏,就会影响正常的生长和发育,还会引起疾病。
【详解】①巨人症是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泌过多引起的,①正确;
②佝偻病是由于缺乏维生素D或钙引起的,②错误;
③坏血病是由于缺乏维生素C引起的,③正确;
④夜盲症是缺少维生素A引起的,④错误。
故选B。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不同无机盐和维生素的作用、缺乏症等。
17. 模式图可用于解释生物学现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若图对应“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中隐含的食物链,甲代表虾米
B. 若图表示蝗虫的发育过程,甲、乙、丙、丁分别代表卵、蛹、幼虫、成虫
C. 若图表示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甲、乙、丙、丁分别代表细胞、组织、系统、植物体
D. 若图表示血液在心脏流动方向,甲、乙、丙、丁分别代表静脉、心房、心室、动脉
【17题答案】
【答案】D
【解析】
【分析】(1)食物链书写的原则是:食物链中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以生产者开始,以最高营养级结束;食物链中的箭头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
(2)植物体的结构层次从微观到宏观依次是: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3)蝗虫的生殖和发育: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这样的变态发育称为不完全变态发育,蟋蟀、蝼蛄、螳螂、蜻蜓、蝉等的发育同蝗虫。
【详解】A.食物链中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食物链以生产者开始,以最高营养级结束。若对应“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中隐含的食物链,则甲代表植物,乙代表虾米,丙代表小鱼,丁代表大鱼,A错误。
B.蝗虫的生殖和发育: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这样的变态发育称为不完全变态发育,B错误。
C.植物体的结构层次从微观到宏观依次是: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若表示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甲、乙、丙、丁分别代表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C错误。
D.血液在心脏处的流动方向:静脉→心房→心室→动脉,若表示血液在心脏的流动方向,甲、乙、丙、丁分别代表静脉、心房、心室、动脉,D正确。
故选D。
【点睛】这是一道综合题,只有熟练掌握所学知识,才能正确答题。
18. 如图表示有关概念之间的关系,下表中哪项与图相符合
选项
甲
乙
丙
丁
A
病毒
动物病毒
植物病毒
细菌病毒
B
气体交换
鳃
肺
气囊
C
药物
板蓝根颗粒
OTC
西药
D
身体左右对称
腔肠动物
扁形动物
线形动物
A. A B. B C. C D. D
【18题答案】
【答案】A
【解析】
【分析】分析概念图:乙、丙、丁属于甲;乙、丙、丁三者是并列关系。
【详解】A.病毒根据寄生细胞的不同,可以将病毒分为三大类: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也叫噬菌体,符合图中关系,A正确。
B.鳃是鱼类等生物的气体交换器官;肺是许多动物的气体交换器官;而鸟类的气囊与肺相通,主要功能是储存空气,辅助呼吸;但气囊不能进行气体交换,鸟类完成气体交换的场所是肺,B错误。
C.板蓝根颗粒、OTC、西药都属于药物;但板蓝根颗粒、OTC、西药三者不是并列关系,C错误。
D.无脊椎动物中,“腔肠动物”的身体呈辐射对称,“扁形动物和线形动物”的身体呈左右对称,不符合图中关系,D错误。
故选A。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知道概念图的含义,且熟知生物学的基本知识。
19. 模型构建是学习生物学的一种有效策略。如图是某同学利用木板、松紧带、螺丝等材料制作的一个肌肉牵拉骨运动的模型。木板、松紧带、螺丝分别代表运动中的
A. 骨骼肌、骨、骨连结 B. 骨、肌腹、骨连结
C. 骨、骨骼肌、关节 D. 骨、肌腱、关节
【19题答案】
【答案】C
【解析】
【分析】躯体运动的形成是由骨、关节、骨骼肌三部分共同完成的。骨骼肌收缩或舒张时,牵引骨绕着关节活动,从而产生躯体运动。通常,引起骨肌收缩的刺激来自于神经传来的兴奋。运动是以骨为杠杆、关节为支点、骨骼肌收缩为动力形成的。骨骼肌的收缩要受神经系统的协调和控制。运动还要消耗能量,能量来自于肌细胞内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详解】运动是以骨为杠杆、关节为支点、骨骼肌收缩为动力形成的。木板似杠杆,相当于骨;松紧带可以收缩,相当于骨骼肌,收缩可以提供动力;螺丝似支点,相当于关节。
故选C。
【点睛】掌握运动系统的组成是解题的关键。
20. 下列有关动物行为叙述正确的是( )
A. 马随着音乐的节奏踏起优美的舞步是先天性行为
B. 学习行为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与遗传因素无关
C. 蚯蚓走迷宫实验说明低等的动物也具有学习行为
D. 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群体中,往往是年长者为“首领”
【20题答案】
【答案】C
【解析】
【分析】(1)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不会丧失。
(2)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动物的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
【详解】A、马随着音乐的节奏踏起优美的舞步,是动物出生后,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建立起来的行为。因此属于学习行为,A错误;
B、学习行为是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的行为,因此动物的学习行为与遗传因素有关,而不是无关,B错误
C、动物越低等,学习能力也就越差,蚯蚓走迷宫实验说明低等的动物也具有学习行为,C正确;
D、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群体中,在等级社会中,根据个体的大小、力量强弱、健康善和凶猛程度的不同,排成等级次序,即攻击行为中的优胜者为首领,而不是年长者为“首领”,D错误。
故选C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特点。
21. 多肉植物是许多同学喜爱种植的植物。全世界现有多肉植物1万余种而许多新品种是人们通过不同品种杂交培育出来的。培育出这些新品种利用的是( )
A. 生态系统多样性 B. 基因多样性
C. 生存环境多样性 D. 物种多样性
【21题答案】
【答案】B
【解析】
【分析】生物多样性通常有三个层次的含义,即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详解】生物多样性通常有三个层次的含义,即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是指物种的种内个体或种群间的基因变化,不同物种(水稻和小麦)之间基因组成差别很大,同种生物如野生水稻和普通水稻之间基因也有差别,每个物种都是一个独特的基因库。我国动物、植物和野生亲缘种的基因多样性十分丰富,为动植物的遗传育种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如全世界现有多肉植物一万余种,而许多新品种是人们通过不同品种杂交培育出来的,表明生物基因的多样性是培育农作物新品种的基因库。
故选B。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生物多样性的内涵.明确杂交育种是利用了基因的多样性。
22. 如图是某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的示意图,其中①所示的是受精过程,②所示的是发育过程,请仔细阅读分析回答以下问题,不正确的是( )
A. 若上述生物代表青蛙,过程②的特点是变态发育
B. 若上述生物代表蝗虫,过程①的特点是体内受精
C. 若上述生物代表人,那么产生生殖细胞B的部位是输卵管
D. 若上述生物代表植物,那么产生生殖细胞B的部位是子房中的胚珠
【22题答案】
【答案】C
【解析】
【分析】
(1)一朵花经过传粉受精后才能结出果实。
(2)不完全变态发育经历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青蛙雌雄异体、体外受精、变态发育。
(3)卵巢是女性的性腺,也是女性的主要性器官,卵巢能产生卵细胞并分泌雌性激素;新生命的发育都是从受精卵的分裂开始的。
【详解】A.青蛙的发育过程为: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因此青蛙在生殖发育方式属于有性生殖,发育过程属于变态发育。故若上述生物代表青蛙,过程②的特点是变态发育,A正确。
B.不完全变态发育经历受精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故若上述生物代表蝗虫,过程①受精的特点是体内受精,B正确。
C.人的生殖细胞包括睾丸产生的精子和卵巢产生的卵细胞。含精子的精液进入阴道后,精子缓慢地通过子宫,在输卵管内与卵细胞相遇,有一个精子进入卵细胞,与卵细胞相融合,形成受精卵 。故若上述生物代表人,那么产生生殖细胞B卵细胞的部位是卵巢,C错误。
D.胚珠内有卵细胞,故若上述生物代表植物,那么产生生殖细胞B卵细胞的部位是子房中的胚珠,D正确。
故选C。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牢固掌握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等基础知识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23. 下面是同学们学习了《生命起源与进化》后总结的观点,其中正确的是
A. 地层中不同地质年代的化石揭示了生物进化的顺序
B. 米勒实验说明了原始生命是由地球上的无机物演变来的
C. 生命进化的历程是由水生到陆生,由复杂到简单,由低等到高等
D. 细胞色素C中氨基酸序列的差异可以说明生物之间亲缘关系的远近及进化历程
【23题答案】
【答案】A
【解析】
【分析】生命的起源和发展需要经过两个过程。第一个过程是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发生在地球形成后的十多亿年之间),即由非生命物质经一系列复杂的变化,逐步变成原始生命的过程。第二个过程是生物进化过程(发生在三十亿年以前原始生命产生到现在),即由原始生命继续演化,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经过漫长的过程直到发展为现今丰富多彩的生物界,并且继续发展变化的过程。
【详解】AC.地球上的各种生物,都是经过漫长的年代逐渐进化而来的。在研究生物的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重要的证据,越古老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简单、低等、水生生物较多。越晚近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复杂、高等、陆生生物较多,因此地层中不同地质年代的化石揭示了生物进化的顺序,因此证明地球形成的最初是没有生命的,经历了从无生命到有生命的过程,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A符合题意,C不符合题意。
B.米勒通过实验验证了化学起源学说的第一阶段——从无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小分子的阶段,B不符合题意。
D.通过生物的细胞色素C的差异的比较,表明亲缘关系越近的生物,细胞色素C的差异越小,所以说研究生物的细胞色素C,可以断定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但不能推断生物进化的历程,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睛】熟知生命的起源和进化的知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4. 如图是从O点开始使用青霉素后细菌数量的变化曲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具有抵抗青霉素特性的细菌数量在C点远多于A点
B. 抵抗青霉素的特性属于有利变异
C. 使用青霉素促使细菌产生了抵抗青霉素特性的变异
D. 曲线A→C的变化过程是青霉素对各种类型细菌选择的结果
【24题答案】
【答案】C
【解析】
【详解】具有抵抗青霉素特性的细菌数量在C点远多于A点,A正确;抵抗青霉素的特性有利于细菌的生存,因此属于有利变异,B正确;细菌原来就有抵抗青霉素的特性变异,不是使用青霉素促使细菌产生了抵抗青霉素特性的变异,C错误;曲线A-C的变化过程是青霉素对各种类型细菌选择的结果,D正确。
25. 学习生物学的最终目标是能学有所用,生活中遇到以下突发情况时,下列处理措施不合理的是
A. 遇到骨折急救时,所用夹板长度要长过伤处两端关节
B. 遇到煤气中毒心跳骤停者,先关闭气源,将病人移至通风处,再实施心肺复苏
C. 受伤时若出现喷射状出血,要压迫伤口的近心端进行止血
D. 人工呼吸时,应一只手托起患者下颌,另一只手打开患者嘴巴进行口对口吹气
【25题答案】
【答案】D
【解析】
【分析】出现意外、危机时,我们要拨打急救电话并采取一定的急救措施,人工呼吸以及胸外心脏挤压是常用的两种急救措施。
【详解】A.遇到有人骨折时,不要随意搬动病人,要迅速拨打“120”,防止骨骼错位,所用的夹板长度要长过伤处两段关节,A正确。
B.煤气中毒是因为空气中缺氧,一氧化碳的含量高,大量的一氧化碳和血红蛋白结合,使氧气失去了与血红蛋白结合的能力,造成人体组织缺氧。故遇到煤气中毒心跳骤停者,先关闭气源,将病人移至通风处,再实施心肺复苏,B正确。
C.动脉是将心脏的血液流向全身各处去的血管,压力大,血流速度快,因而外伤出血时成喷射状或一股股的流出,故应在近心端用止血带或指压法止血,C正确。
D.人工呼吸常用于抢救呼吸暂停的病人,做人工呼吸时,首先要将被救者放在空气清新的场所,让被救者仰卧,如果口鼻内有泥土、血块等,必须先清除干净,使病人保持呼吸道的畅通。再捏住被救者鼻孔,然后进行口对口的吹气,D错误。
故选D。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识记并理解常见的急救方法。
第Ⅱ卷(共50分)
第Ⅱ卷为非选择题,共7道题,共50分。
26. “环喜马拉雅”国际合作论坛生态环境保护专题线上研讨会于2021年2月2日举行。各方认为,各国应采取更加切实有效举措,努力推动疫后世界经济“绿色复苏”和可持续发展,在促进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齐头并进方面不断取得新成果。下图甲中A、B、C、D 表示生态系统的成分,①②③为特定的生理过程;图乙是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请回答问题:
(1)A、B、C、D指生态系统的成分,其中___(填序号)是生态系统最重要的成分,为其他生物提供了物质和能量。
(2)图乙的生态系统中,猫头鹰和蛇的关系是_____。
(3)请写出猫头鹰获得能量最多的一条食物链:_____________。
(4)地球与人类息息相关,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____,保护它就是保护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物及生活环境。
(5)有些时候如果人类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超出了它的承载量和支付力,就会造成资源被破坏和环境恶化。这反映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_____,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措施是_____。
【26题答案】
【答案】 ①. [B] ②. 捕食 ③. 草→食草鸟→猫头鹰 ④. 生物圈 ⑤. 生物影响环境 ⑥. 建立自然保护区
【解析】
【分析】(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2)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3)观图可知:A表示二氧化碳、B表示生产者、C表示消费者、D表示分解者,①表示光合作用、②表示捕食关系、③表示分解作用。
【详解】(1)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生产者主要是指绿色植物(某些细菌也能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自己制作有机物,也属于生产者),它们能进行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不仅供自身生长发育的需要,也是其他生物类群的食物和能源的提供者。[B]生产者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生物组成成分。
(2)食物网中,猫头鹰捕食蛇,所以猫头鹰与蛇的关系是捕食。
(3)包含猫头鹰的食物链有:草→食草鸟→猫头鹰,草→昆虫→蜘蛛→食虫鸟→猫头鹰,草→昆虫→蟾蜍→蛇→猫头鹰,草→昆虫→蜘蛛→蟾蜍→蛇→猫头鹰,草→昆虫→食虫鸟→猫头鹰,共5条。而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一般来说,只有10%~20%的能量流入下一个营养级,营养级越多,能量消耗就越多。因此,猫头鹰获得能量最多的一条食物链是生物环节最少的:草→食草鸟→猫头鹰。
(4)生物圈是指地球上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内容),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和岩石圈的上部(范围)。它是地球的理化环境与生物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的家。
(5)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二大方面,一是有利于或改善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二是不利于或破坏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如果人类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超出了它的承载量和支付力,就会造成资源被破坏和环境恶化,影响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这说明生物影响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建立自然保护区是指把包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自然保护区是“天然基因库”,能够保存许多物种和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为进行各种生物学研究提供良好的基地;是活的自然博物馆,是向人们普及生物学知识,宣传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场所。
【点睛】正确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等知识点是解答该题的关键。
27. 新疆长绒棉品质优良,各项质量指标均超过国家规定标准。吐鲁番所产尤佳,其纤维柔长,光泽洁白,弹性良好。根据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通常说的“棉花”并不是花,而是棉桃成熟开裂后绽出的棉纤维。棉花成长过程中,棉铃虫是常见害虫。传统农业生产中常采取释放赤眼蜂破坏虫卵、耕地灭蛹、减少羽化等方法降低虫害。后来,在棉铃虫消化道内发现一种苏云金芽孢杆菌,它分泌的一种毒蛋白能使棉铃虫死亡,但对人畜无害。在上世纪90年代科学家将人工合成的该毒蛋白基因导入棉花主栽品种,成功培育出抗虫棉。
材料二:2020年12月17日1时59分,我国的嫦娥五号着陆器成功返回地面。嫦娥五号携带有一套生物科普载荷罐,其中有棉花等四种植物的种子。实验开始几天后,棉花种子率先发芽了,在月面上长出了第一道“绿色”。棉花种子萌发需要哪些条件?生物兴趣小组的学生做了“探究温度对棉花种子萌发的影响”实验,实验步骤如下。
①实验分为6组,每组都选用颗粒饱满且完整的棉花种子各2粒。
②采用恒温培养,设置6个温度环境:10℃、12℃、14℃、16℃、18℃和20℃。
③在培养皿底部垫润湿纱布,分别置入不同的恒温箱内;种子浸泡1h后,均匀放在培养皿里,盖一层湿润滤纸保持湿度;每隔24小时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统计如图3所示。分析并回答问题。
(1)棉桃是由棉花结构中的____发育而成的。新疆地区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棉花的生长,请分析其原因:________。
(2)分析材料可知,棉铃虫发育过程是____发育;科学家培育出的抗虫棉主要运用了______技术。
(3)请指出材料二中实验设计的不足之处并改进:__________。
(4)由图3可知,温度大于____℃时,棉花种子的萌发维持在相对稳定的较高水平。在16-20℃环境中,有部分种子没有萌发,请写出两条可能的原因_______。
【27题答案】
【答案】 ①. 子房 ②. 白天温度高,光合作用强,夜晚温度低,呼吸作用弱,有利于有机物的积累 ③. 完全变态 ④. 转基因 ⑤. 实验样本太少,需要选用多粒种子。 ⑥. 12℃ ⑦. 胚死亡或种子处于休眠期(胚不完整、发育不成熟均可)
【解析】
【分析】(1)当一朵花完成传粉与受精后,花瓣、雄蕊、柱头、花柱凋落,只有子房发育为果实,胚珠发育为种子。
(2)生物技术是指人们以现代生命科学为基础,结合其他科学的原理,采用先进的科学手段,按照预先的设计改造生物体或加工生物原料,为人类生产出所需产品或达到某种目的。
(3)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为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自身条件是胚是完整的、胚是活的、种子不在休眠期以及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
【详解】(1)当一朵花完成传粉与受精后:
棉桃是果实,由子房发育而成。棉纤维的主要组成物质是纤维素,纤维素是有机物,它是由棉花叶片的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转变成的。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当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大于呼吸作用分解的有机物时,植物体内的有机物就积累起来,有机物中的淀粉转变为可溶性糖。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都与温度有关。我国新疆地区,白天温度高,光合作用强,生成的有机物多;晚上温度低,呼吸作用微弱,消耗的有机物少,因此植物体内积累的有机物就多。
(2)棉铃虫的一生经历了受精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时期,这种发育过程属于完全变态发育。棉铃虫是一种严重危害棉花的害虫。我国科学家发现一种生活在棉铃虫消化道内的苏云金芽孢杆菌能分泌一种毒蛋白使棉铃虫致死,而此毒蛋白对人畜无害。通过基因工程的方法,我国已将该毒蛋白基因移入棉株细胞内并实现成功表达。这种技术叫转基因技术。
(3)本实验的不足之处是种子的数量太少,这样的实验结果会具有偶然性,容易出现误差,应增加种子数量。
(4)据图3可见:温度大于12℃时,棉花种子的萌发维持在相对稳定的较高水平。种子萌发必须同时具备外界条件和自身条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具备了,没有萌发的原因应该是种子的自身条件不适宜,如胚不完整、种子处于休眠期或胚不是活的等。
【点睛】掌握生物技术的应用和实例是解题的关键,
28. 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沂河采集到一些沉水植物,其茎直立细长、有分支、叶薄、披针形,单性花,果实圆柱形,种子2~6粒。经检索得知,此植物为黑藻。同学们以此为材料,开展了一系列探究实验。
(1)在植物学分类上,黑藻所属的植物类群是______ 植物。将黑藻的一片幼嫩小叶制成临时装片,放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可看到许多绿色的颗粒随细胞质环形流动,绿色颗粒是_____。
(2)将黑藻放入图1所示的装置中,阳光下照射一段时间,玻璃管中不断有气泡产生。这种气体是_____,你如何检测?____________。
(3)晚上,将黑藻放在盛有水的试管中,先后放在离白炽灯不同距离处,进一步探究,实验结果如下:
试管与灯的距离(厘米)
5
10
15
20
25
30
35
每分钟产生的气泡数(个)
61
55
42
32
25
21
19
分析实验结果,你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
(4)在晴朗的夏季,将黑藻放入密闭的玻璃罩内置于室外培养。将此装置连接二氧化碳检测仪,测得密闭玻璃罩内黑藻一昼夜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曲线如图2。黑藻在一天中有机物积累最多的时间大约是___点左右,请解释DE段二氧化碳浓度下降缓慢的原因:__________。
【28题答案】
【答案】 ①. 被子 ②. 叶绿体 ③. 氧气 ④. 打开橡皮塞,迅速将快要熄灭的木条插进玻璃管中,本条复燃,证明产生的气体是氧气 ⑤. 光照强度越大,光合作用的强度越大(植物与光源的距离越近,产生的气泡数越多) ⑥. 18 ⑦. 夏日中午12时左右,由于阳光过强,使气孔关闭,就会影响二氧化碳的进入,从而抑制光合作用的进行,造成光合作用的速率下降
【解析】
【分析】(1)呼吸作用是指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生命活动需要的过程。
(2)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利用光能在叶绿体内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贮藏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详解】(1)对生物进行分类的重要依据是生物的形态结构等方面的特征,如被子植物的分类依据是花、果实和种子的形态结构,黑藻属于 被子植物,推断依据是黑藻具有有花和果实。将黑藻的一片幼嫩小叶制成临时装片,放在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许多绿色的颗粒随细胞质环形流动。绿色颗粒是叶绿体,它是光合作用的场所,细胞质具有流动性,在生命活动旺盛的细胞中,细胞质是缓缓流动的,能够加快细胞与外界的物质交换。
(2)黑藻在阳光下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并释放氧气,因此玻璃管中不断有气泡产生。这种气体是氧气,氧气有助燃的性质,检测的方法是:打开橡皮塞,迅速将快要熄灭的木条插进玻璃管中,木条复燃,证明产生的气体是氧气。
(3)从表中可知,随着与光源距离的增加,每分钟产生的气泡(主要成分是氧气),越来越少,证明: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变弱而变小(或光照强度越大,光合作用的强度越大;或植物与光源的距离越近,产生的气泡越多)。
(4)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是植物进行的两个相反的生理过程。光合作用的实质是植物利用光能,制造有机物,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呼吸作用是吸收氧气,分解有机物,释放二氧化碳。在曲线图2中:当二氧化碳浓度上升时,表示植物释放出二氧化碳,此时植物光合作用强度小于呼吸作用强度,植物分解有机物。当二氧化碳浓度下降时,表示植物吸收二氧化碳,此时植物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植物积累有机物。因此,黑藻在一天中有机物积累最多的时间是曲线的最低点——18点左右。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而二氧化碳是通过叶片的气孔进入的。而在夏日中午12时左右,由于阳光过强,使气孔关闭,就会影响二氧化碳的进入,从而抑制光合作用的进行,造成光合作用的速率下降,故DE段二氧化碳浓度下降缓慢。
【点睛】本题难点是利用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基础知识解释实际现象。
29. 如图1表示人体部分代谢(呼吸、消化、泌尿、循环)器官进行生理活动的关系图,图中字母A、B、C、D表示心脏四个腔,①~⑥表示相关血管,a、b、c、d表示相关物质,1~3表示构成肾单位的相关结构,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物质a、b进出肺的过程,是通过___实现的。物质c由小肠进入小肠毛细血管至少穿过____层细胞。若c表示的是水,除了在小肠处能吸收以外,消化道中还有_____也能吸收。小肠处组织细胞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依次经过心脏的哪些腔及连通的血管____(用数字、字母和箭头表示)排出肺。
(2)若图2曲线表示人平静呼吸时肺容量随时间变化情况,则图1中b物质进入肺泡的时间在图2中为____段,此时肋间肌处于____状态。
(3)图1小肠处吸收的物质c中,人体的主要供能物质是____,而正常人尿液中没有这种物质,这与肾单位中发生的_____作用有关。
(4)图1里①~⑥表示的血管中流动脉血的有____(填数字)。血管③肾静脉与血管⑤内的物质成分相比,明显减少的物质有_______(填两种)。
(5)列举图1中能体现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生物观点的实例:_____(列举一例即可)。
【29题答案】
【答案】 ①. 呼吸运动 ②. 2 ③. 胃和大肠 ④. ②→A→D→①→a ⑤. ac ⑥. 收缩 ⑦. 葡萄糖 ⑧. 肾小管的重吸收 ⑨. ⑥⑤ ⑩. 氧、尿素 ⑪. 肺泡壁和血管壁都是由一次上皮组织细胞组成,利于气体交换;小肠绒毛内有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绒毛壁、毛细血管壁、毛细淋巴管壁都是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的,有利于营养物质被吸收。(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分析】图1中:A右心房,B左心房,C左心室,D右心室,a表示呼气,b表示吸气,c是吸收,d是排遗,①肺动脉,②上下腔静脉,③肾静脉,④肾小管外的毛细血管中,⑤肾动脉,⑥肺静脉。1肾小球,2肾小囊,3肾小管。
图乙中:ac肺容积增大,是吸气过程,吸气时呼吸肌收缩,胸廓扩大,肺扩张。ce段的肺容积缩小,是呼气过程。
【详解】(1)呼吸运动的结果实现了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即肺的通气)。呼吸运动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过程。故图1中,物质a、b进出肺的过程,是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小肠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小肠绒毛内有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绒毛壁、毛细血管壁、毛细淋巴管壁都是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的,有利于营养物质被吸收。故物质“c”由小肠腔进入小肠毛细血管需要穿过绒毛壁和毛细血管壁两层细胞。人的口腔和食管几乎没有吸收养分的功能,胃能够吸收部分水分和酒精。大肠能够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部分维生素,而绝大部分营养物质是由小肠吸收的。故若c表示的是水,除了在小肠处能吸收以外,消化道中还有胃和大肠也能吸收。小肠处组织细胞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排出体外的途径是:肠静脉→②上、下腔静脉→A右心房→D右心室→①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后,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肺泡,通过a呼气排出体外。
(2)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膈肌顶部下降,胸廓的容积扩大,肺随之扩张,造成肺内气压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完成吸气。所以,若图2曲线表示人平静呼吸时肺容量随时间变化情况,则图1中b物质进入肺泡(吸气过程)的时间在图2中为ac段(ac段肺容积增大,是吸气过程),此时肋间肌处于收缩状态。
(3)糖类、脂肪、蛋白质都是组成细胞的主要物质,并能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糖类是主要的供能物质,能为人体提供能量。故图1小肠处吸收的营养物质c中,人体的主要供能物质是葡萄糖。尿的形成要经过肾小球(和肾小囊壁)的滤过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血浆通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除了大分子的蛋白质外,其他的如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会滤过到肾小囊腔形成原尿;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葡萄糖被重新吸收回血液,而剩下的如尿素、一部分无机盐和水等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所以,正常人尿液中没有葡萄糖这种物质,这与肾单位中发生的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有关。
(4)血液循环途径如下:
所以,图1里①~⑥表示的血管中流动脉血的有:⑥肺静脉、⑤肾动脉。血液流经肾脏后,血液成分发生明显的变化是尿素减少,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多,营养物质减少。血液流经肾脏时,经过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一部分尿素随尿液排出,所以血液流经肾脏后尿素明显减少。故血管③肾静脉与血管⑤肾动脉内的物质成分相比,明显减少的物质有氧、尿素。
(5)列举图1中能体现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生物观点的实例:肺泡壁和血管壁都是由一次上皮组织细胞组成,利于气体交换;小肠绒毛内有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绒毛壁、毛细血管壁、毛细淋巴管壁都是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的,有利于营养物质被吸收。(言之有理,列举一例即可)。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呼气的过程、心脏的结构、血液循环的途径、血液变化以及正确识图。
30.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近些年,研究发现葡萄酒中含有许多对人体有益的营养物质,其中某些物质在预防心血管疾病、延缓衰老等方面有很好的作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某校生物社团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了酿制葡萄酒等系列实践活动。分析回答:
(1)制作葡萄酒的过程中,发挥作用的微生物主要是___。从结构上看,该微生物和动植物都属于____生物。
(2)生物社团小组的三位同学分别设计了右图所示三个发酵酿酒装置。经过讨论,大家认为充气管底端应浸没在发酵液中,以便为酵母菌大量繁殖提供_____;然后不再充气,每隔一段时间均需排气1次。你认为甲乙丙三位同学设计的装置最合理的是_______。
(3)同学们发现敞口放置的葡萄酒散发出很浓的醋味,你认为这可能是___菌在其中大量生长所致。为了避免此种情况出现,他们应如何保存酿制的葡萄酒?____________(至少答出一条)。
【30题答案】
【答案】 ①. 酵母菌 ②. 真核生物 ③. 氧气 ④. 乙 ⑤. 醋酸杆 ⑥. 低温保存
【解析】
【分析】发酵技术是指利用微生物的发酵作用,运用一些技术手段控制发酵过程,大规模的生产发酵产品的技术。
【详解】(1)在酒精发酵阶段,发挥作用的微生物主要是酵母菌,酵母菌属于真菌,具有成形细胞核,和动植物都属于真核生物。
(2)发酵过程中,首先需要向瓶内充气,目的是使酵母菌在有氧环境中大量繁殖。发酵过程中,首先需要通过左侧充气管向瓶内充气,目的是使酵母菌在有氧的条件下大量繁殖,增加数量。然后不再充气,此时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将葡萄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酒精,酒精产生酒,而二氧化碳需要排出,所以每隔一段时间均需排气1次。通入氧气,为了使瓶中所有酵母菌都能进行有氧呼吸,管道应伸入水底;而排气时是为了排出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所以管道应在水面上方,故乙同学的装置最合理。
(3)发现葡萄酒中有很浓的醋味,所以酒中有大量的醋酸杆菌生长导致酒变质。防止食品腐败所依据的主要原理是杀死或抑制微生物在食品中的生长、繁殖,保存酿制的葡萄酒时可以低温保存。
【点睛】掌握发酵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能运用相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是解题的关键。
31. 如图是人类某种遗传病的家族遗传图谱(显性基因用D表示,隐性基因用d表示)。请据图回答:
(1)图中Ⅰ1、Ⅰ2、表现正常,而后代中出现了患病个体,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_____。
(2)Ⅰ1和Ⅱ6的基因组成分别为______;Ⅱ4的基因组成中携带致病基因的概率为______。
(3)致病基因在Ⅰ2和Ⅱ5间传递的“桥梁”是______,此“桥梁”的染色体组成是________。
(4)若Ⅲ12患遗传病的概率为50%,则Ⅱ8的基因组成是___________。若某一性状由Ⅰ2传给Ⅱ7,由Ⅱ7传给Ⅲ12,那么控制这一性状的基因最可能位于______染色体上。
(5)若Ⅲ9与Ⅲ10是一对同卵双胞胎,她们成年以后,各自生活在不同环境,两人的肤色、行为方式等出现了很大差异。由此可见,生物的性状是由_________共同作用的结果。
【31题答案】
【答案】 ①. 变异 ②. Dd、Dd或DD ③. 2/3 ④. 精子 ⑤. 22条+X ⑥. Dd ⑦. Y ⑧. 基因和环境
【解析】
【分析】生物的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当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或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生物体表现出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
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过程中,子代个体中出现了亲代没有的性状,新出现的性状一定是隐性性状,亲代的基因组成是杂合体。
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详解】(1)遗传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变异是指亲子间和子代个体间的差异。图中Ⅰ1、Ⅰ2表现正常,而后代中出现了患病个体,,体现了亲子间和子代个体间的差异,属于变异现象。
(2)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过程中,子代个体中出现了亲代没有的性状,新出现的性状一定是隐性性状,亲代的基因组成是杂合体。图中Ⅰ1、Ⅰ2都正常,Ⅱ5患病,表明正常是显性性状,患病是隐性性状(显性基因用D表示,隐性基因用d表示)。遗传图解如图:
由此可知,Ⅰ1是Dd,Ⅱ4正常的基因组成是DD或Dd,携带致病基因d的概率为2/3。
(3)人的性别遗传过程如图:
据图可见:致病基因在Ⅰ2(男)和Ⅱ5(女)间传递的“桥梁”是精子,Ⅰ2(男)精子中的染色液组成是22条+X。
(4)根据患者Ⅱ7和正常Ⅱ8婚配,生育一正常男性Ⅲ12,可知Ⅱ8正常的女性的基因是DD或Dd。遗传图解如下:
或
。
又由于Ⅲ2患遗传病的概率为50%,则Ⅱ8的基因组成只能是Dd。
男性性染色体中的Y染色体只会传给儿子,而不会传给女儿;这是因为:在亲代的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经过减数分裂,染色体彼此分离,男性产生两种类型的精子——含22+X染色体的精子和含22+Y染色体的精子。女性则只产一种含22+X染色体的卵细胞。受精时,如果是含22+X的精子与卵子结合,就产生具有44+XX的受精卵并发育成女性;如果是含22+Y的精子与卵子结合,就产生具有44+XY的受精卵并发育成为男性。可见,如果一个性状总是由Ⅰ2传给Ⅱ7,由Ⅱ7传给Ⅲ12,那么控制这个性状的基因一定位于Y染色体上。
(5)若Ⅲ9与Ⅲ10是一对同卵双胞胎,表明他们的遗传物质(基因)完全相同,现在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导致性状的差异,故说明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基因的显性与隐性以及会利用遗传图解分析解答遗传问题。
32.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发的肺炎,简称新冠肺炎。在这场疫情阻击战中,人们对新型冠状肺炎的预防有了新的发现和研究。IgM和IgG是在患者血清中检测到的两种抗体,其产生及含量变化过程如图一所示,图二中甲、乙、丙表示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新型冠状病毒寄生细胞,可推断出新型冠状病毒属于________病毒。
(2)观察图一曲线可以发现,在潜伏期内_____(填“能”或“不能”)检测到IgM和IgG,所以新冠肺炎防控要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就必须对密切接触者进行_____(填“抗体”或“核酸”)检测。
(3)现在全国上下免费的新冠疫苗正在接种中,这种免疫类型和预防传染病的措施分别是_______。
(4)新冠肺炎患者或无症状感染者是图二中的______(填标号)。
【32题答案】
【答案】 ①. 动物 ②. 不能 ③. 核酸 ④. 特异性免疫、保护易感人群 ⑤. 甲
【解析】
【分析】(1)传染病的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缺少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就流行不起来。因此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2)抗原能引起人体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产生抗体的物质。抗体指受到抗原刺激后产生的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且具有特殊抗病能力的蛋白质(免疫球蛋白)。这种具有免疫功能的蛋白质存在于血液、淋巴和组织液中。
(3)非特异性免疫是生来就有的,人人都有,能对多种病原体有免疫作用。包括第一、二道防线。特异性免疫是指第三道防线,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是出生后才有的,只能对特定的病原体有防御作用。是患过这种病或注射过疫苗后获得的。
【详解】(1)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只是由蛋白质外壳和遗传物质组成的核心构成。新型冠状病毒寄生在动物体中,因此属于动物病毒。新型冠状病毒的繁殖方式自我复制。
(2)根据资料分析和观察IgM和IgG是在患者血清中检测到的两种抗体的含量变化过程可知,新冠肺炎在潜伏期内是不能检测到IgM和IgG,所以传染病防控要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就必须对密切接触者进行核酸的检测。所有生物都含有核酸,核酸包括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新型冠状病毒是一种仅含有RNA的病毒。新冠病毒感染人体之后,首先会在呼吸道系统中进行繁殖,因此可以通过检测痰液、鼻咽拭子中的病毒核酸判断人体是否感染病毒。
(3)疫苗从免疫学角度分析属于抗原,当抗原进入人体后,可刺激人体的淋巴细胞产生相应抗体,从而提高对该传染病的抵抗力,故这种免疫属于特异性。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而注射疫苗属于保护易感人群。
(4)传染病的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传染源: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易感人群:对某些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故图二中甲是传染源,乙是传播途径,丙是易感人群。而新冠肺炎病毒是引发新冠肺炎的病原体。所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或无症状感染者属于传染源,是图中的甲。
【点睛】掌握传染病的流行环节和预防措施是解题的关键。
初中生物中考复习 精品解析:山东省临沂市2020年中考生物试题(原卷版): 这是一份初中生物中考复习 精品解析:山东省临沂市2020年中考生物试题(原卷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如图是衣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生物中考复习 精品解析:2022年山东省临沂市中考生物真题(原卷版): 这是一份初中生物中考复习 精品解析:2022年山东省临沂市中考生物真题(原卷版),共12页。
初中生物中考复习 精品解析:山东省临沂市2020年中考生物试题(原卷版): 这是一份初中生物中考复习 精品解析:山东省临沂市2020年中考生物试题(原卷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如图是衣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