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2021年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中考二模生物试题(解析版+原卷版)
展开2021年二轮复习验收考试试题
生 物
第Ⅰ卷 (选择题,共50分)
本卷共25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
1. 下列生命现象中,与“明月别枝惊鹊”所体现的生物特征相同的是( )
A.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B. 含羞草叶子受到触碰后会合拢
C. 蝗螂捕蝉,黄雀在后 D. 鲸鱼常浮出水面喷出雾状水柱
【答案】B
【解析】
【分析】生物具有以下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够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5.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7.生物都能遗传与变异。
【详解】“明月别枝惊鹊"所表现出的是生物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反应。
A.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说明生物能够遗传,A错误。
B.含羞草叶子受到触碰后会合拢说明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B正确。
C.蝗螂捕蝉,黄雀在后说明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C错误。
D.鲸鱼常浮出水面喷出雾状水柱说明生物能够进行呼吸,D错误。
故选B。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生物的特征。
2. 下列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中,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 植被丰富的树林中空气清新 B. 人类工业生产排放污染物,造成酸雨
C. 深山阴湿的岩石上长有苔鲜 D. 地衣加速岩石风化,促进土壤层形成
【答案】C
【解析】
【分析】在自然界中,生物受到很多生态因素的影响,因此,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去。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着环境。
【详解】植被丰富的树林中空气清新、人类工业生产排放污染物,造成酸雨、地衣加速岩石风化,促进土壤层形成,都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深山阴湿的岩石上长有苔鲜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的结果,C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难度一般。
3. 图1是显微镜构造示意图,图2是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部分步骤,图3是观察该装片时看到的甲、乙两个视野。下列有关描述错误的是( )
A. 图1中在转动⑤下降镜筒时,眼睛要注视③
B. 图2中制作临时装片的正确操作顺序是cdba
C. 图3中甲变成乙应转动图1中的③
D. 出现图3中甲⑦的现象,是由于图2中的a操作不规范
【答案】C
【解析】
【分析】图1:①目镜;②转换器;③物镜;④反光镜;⑤粗准焦螺旋;⑥细准焦螺旋。
图2:a盖盖玻片;b展平标本;c滴清水;d撕取标本材料。
图3:⑦气泡。
【详解】A.图1中在转动⑤粗准焦螺旋下降镜筒时,眼睛要注视③物镜,以免压坏玻片标本,影响观察,A正确;
B.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实验步骤简单的总结为:擦、c滴、d撕、b展、a盖、染,故图2中正确操作顺序是cdba。B正确;
C.图3中乙图的细胞体积变大,说明显微镜换用了高倍镜,换用高倍物镜,应转动图1中的②转换器,C错误;
D.盖盖玻片时用镊子夹起盖玻片,轻轻盖在表皮上。盖时,让盖玻片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水滴的边沿,然后慢慢放下,以免产生气泡。
出现图3中的⑦气泡现象是由于图2中的步骤a盖盖玻片操作不规范造成的,D正确。
故选C。
【点睛】掌握显微镜的结构及使用步骤是本题解题关键。
4. 下列有关生物体结构层次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胃腺细胞和胃壁肌肉细胞在同一器官内,却属于不同的组织
B.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皮肤排出的废物主要是水、无机盐、尿素
C. 通常情况下,茎尖分生组织细胞分裂产生的新细胞与原细胞所含的染色体形态数目相同
D. 根尖细胞中有细胞壁、液泡、叶绿体,而口腔上皮细胞中没有
【答案】D
【解析】
【分析】(1)动物体的主要组织有上皮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和结缔组织等。
(2)细胞分裂时,染色体复制加倍,随着分裂的进行,染色体分成形态和数目相同的两份,分别进入两个新细胞中。因此细胞分裂后,新生成的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与原来的细胞相同。
【详解】A.胃腺细胞是由具有分泌作用的上皮细胞组成的上皮组织,胃壁肌肉细胞属于肌肉组织,胃腺细胞和胃壁肌肉细胞在同一器官内,却属于不同的组织,A正确。
B.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皮肤产生汗液,排出一部分水、无机盐和尿素,B正确。
C.通常情况下,茎尖分生组织细胞分裂产生的新细胞与原细胞所含的染色体形态数目相同,而且新细胞和原细胞所含有的遗传物质也是一样的,C正确。
D.叶绿体存在于绿色部位的植物细胞中,根尖细胞结构中有细胞壁、液泡,但是没有叶绿体,D错误。
故选D。
【点睛】此题考查了动物组织的分类、动物体的结构层次、植物细胞的结构、细胞分裂。
5. 生物圈中有许多绿色植物,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海带属于藻类植物,根起固着作用
B. 葫芦藓是苔藓植物,它的叶是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的
C. 种子植物的种子有果皮包被,所以生命力比孢子强,寿命也长
D. 给果树茎做环状剥皮可增加坐果量,其道理是限制有机物向根部运输
【答案】D
【解析】
【分析】(1)藻类植物,结构简单,无根、茎、叶的分化;苔藓植物有了茎和叶,但茎、叶内无输导组织,不能为植株输送大量的营养物质供其利用,所以苔藓植物比较矮小。蕨类植物有了根、茎、叶的分化,根能吸收大量的水和无机盐,并且体内有输导组织,用孢子繁殖后代;根据种子外面有无果皮包被着,把种子植物分成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两大类。
(2)植物体内主要有两条运输管道--导管和筛管。筛管位于韧皮部,运输有机物,方向从上往下;导管位于木质部,运输水和无机盐,方向自下而上。
【详解】A.海带属于藻类植物,结构简单,无根、茎、叶的分化,A错误。
B.葫芦藓是苔藓植物,叶片只由一层细胞构成,有毒气体易侵入,可作为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而上皮细胞属于动物细胞,B错误。
C.种子植物分成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两大类。被子植物的种子有果皮包被,裸子植物的种子无果皮包被,C错误。
D.筛管是植物韧皮部内输导有机养料的管道。果农常常给果树的茎做环状剥皮,有机物向下的运输通道筛管被割断,减少了有机物向根部运输,能使有机物集中运输到果实,增加坐果量,提高产量,D正确。
故选D。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掌握各种植物的特征和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产中的某些现象。
6. 下列针对绿色植物植株、花、果实和种子示意图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甲所示幼苗是由图丁中的①②③④发育而来的
B. 图甲中①和②分别是由图丁中的②和①发育而来的
C. 图丙中的①和②分别是由图乙中的⑤和⑥发育而来的
D. 与玉米种子相比,丁图中结构④的数量和功能都不相同
【答案】B
【解析】
【分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图甲是种子的萌发形成的幼苗①叶、②茎、③根;图乙是花的结构①柱头、②花药、③花丝、④花柱、⑤子房壁、⑥胚珠;图丙是果实的结构①果皮、②种子;图丁是种子的结构①胚轴、②胚芽、③胚根、④子叶、⑤种皮。
【详解】图丁是种子的结构,种子包括种皮和胚,胚是新植物的幼体是种子的主要部分,胚包括①胚轴、②胚芽、③胚根、④子叶,A正确;
图甲中的①叶和②茎是由图丁中的②胚芽发育而来的,B错误;
图丙中的①果皮和②种子分别是由图乙中的⑤子房壁和⑥胚珠发育而来的,C正确;
④是子叶,玉米的子叶是1片,营养物质储存在胚乳中,大豆的子叶是2片,子叶中储存有丰富的营养,因此,丁图中结构④的数量和功能都不相同,D正确。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知绿色植物的一生,特别是种子的发育过程和果实种子的形成。
7. 在大气湿度高时,发育中的果实内常缺钙,因为此时( )。
A. 大气湿度高,蒸腾作用弱,影响钙的吸收
B. 大气湿度高,呼吸作用弱,影响钙的吸收
C. 大气湿度高,蒸腾作用弱,影响钙的运输
D. 大气湿度高,呼吸作用强,影响钙的运输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蒸腾作用的意义有很多,但是最重要的是与运输有关,因为植物体内不像动物有血液的流动,可以输送营养,植物体内所需的营养物质(主要是矿质元素)都是溶解在水中的,而矿质元素来源是根系的吸收,可以想象,从根运输到各个部位是需要动力的,植物没有心脏,因此只能靠蒸腾作用产生的拉力将根吸收的营养物质从下向上运到各个部分;另外一方面,在炎热的夏季,蒸腾作用可以吸收叶片周围的热量,使叶片不至于被高温灼伤,所以在大气湿度较大时,蒸腾作用弱,影响钙的运输。
考点:蒸腾作用的意义。
8. 为了探究绿色植物和种子的生命活动,某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并进行以下实验,以下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利用甲装置可探究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条件是光
B. 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过程中,需要将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
C. 乙装置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是因为种子在萌发的过程中释放二氧化碳
D. 丙装置中蜡烛熄灭是因为种子萌发进行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
【答案】D
【解析】
【分析】(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选叶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实验要点: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淀粉遇到碘液变蓝色,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
(2)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
(3)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
【详解】A.甲装置a中的氢氧化钠吸收二氧化碳,瓶内的绿色部分与瓶外的绿色部分形成以二氧化碳为变量的对照试验;瓶外的见光与遮光部分形成以光照为变量的对照试验;可见甲装置可探究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条件是光,A正确。
B.光照几个小时后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烧杯中,隔水加热,使叶片含有的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至叶片变成黄白色,B正确。
C.萌发的种子呼吸作用十分旺盛,通过呼吸作用产生大量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所以丙装置观察到的现象是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C正确。
D.萌发种子进行呼吸作用,消耗瓶中的氧气,所以燃烧的蜡烛熄灭,D错误。
故选D。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相关的实验。
9. 如图是人体消化系统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①分泌的消化酶对脂肪有乳化作用 B. ②、③和⑤均吸收水分和维生素
C. ④既能分泌胰液,又能分泌胰岛素 D. ②是人体内消化和吸收主要器官
【答案】C
【解析】
【分析】图示为消化系统模式图,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其中①是肝脏,②是大肠,③是胃,④是胰腺,⑤是小肠,据此解答。
【详解】A.①是肝脏,能够分泌胆汁,胆汁流入小肠后,胆汁不含消化酶,对脂肪有乳化作用,错误。
B.②大肠是形成粪便的场所,能够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维生素,③是胃,吸收少量的水和酒精,⑤是小肠,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水、维生素、无机盐,错误。
C.④是胰腺,既能分泌胰液,又能分泌胰岛素,正确。
D.②是大肠,⑤小肠才是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错误。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知道消化系统的各器官的组成及功能。
10. 下列有关人类生殖和发育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卵巢既是女性的主要性器官,又是内分泌器官
B. 胎儿的性别在精子和卵细胞结合时已经确定
C. 胎盘是胎儿与母体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器官
D. “女大十八变,越变越好看”,引起这种变化的器官是子宫
【答案】D
【解析】
【分析】(1)胎儿通过胎盘从母体的血液里获得氧气和营养物质。
(2)性激素能促进第二性征的出现如男孩出现喉结、腋毛、阴毛以及声音变粗等,女孩乳房增大,脂肪积累增多,身体丰满,臀部变圆等。
【详解】A.女性产生生殖细胞——卵细胞的器官是卵巢,同时卵巢也可以分泌雌性激素,又属于内分泌器官,是女性主要的性器官,A正确。
B.受精时,如果是含有X染色体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那么这个受精卵就发育成女孩;如果是含有Y染色体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那么这个受精卵就发育成男孩。可见胎儿的性别是在精子与卵细胞结合的时候决定的,B正确。
C.胎儿生活在子宫内半透明的羊水中,通过胎盘、脐带从母体的血液里获得氧气和营养物质,同时把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排到母体的血液里,再由母体排出体外,C正确。
D.进入青春期,在下丘脑释放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和性激素作用共同作用下,女性出现第二性征,表现为乳腺发达、骨盆宽大、皮下脂肪丰富、皮肤细腻,嗓音尖细等,而性激素是由卵巢分泌的,因此“女大十八变,越变越好看”,与这种现象直接相关的器官是卵巢,D错误。
故选D。
【点睛】掌握人体生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是关键。
11. 图甲是人体在呼吸时肺内气体容量变化曲线图,图乙是膈肌所处的两种状态,图丙是气管①、肺②、胸腔③三者组合示意图。据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甲曲线从b→c时,图乙由Ⅱ状态转化到Ⅰ状态
B. 图乙Ⅰ转化到Ⅱ时,图丙气压由小到大顺序为①<②<③
C. 图甲曲线从a→b时,图丙①处氧气含量大于二氧化碳含量
D. 图甲曲线从c→d时,膈肌处于收缩状态
【答案】C
【解析】
【分析】胸廓有节律地扩大和缩小叫作呼吸运动。呼吸运动包括呼气和吸气两个过程(平静呼吸),其动力来自于呼吸肌。吸气时,肋间外肌收缩,肋骨上提,胸骨向上、向外移动,使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增大;同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增大。这时,胸廓扩大,肺随着扩张,肺的容积增大,肺内气压下降,外界空气就通过呼吸道进入肺,完成吸气动作。呼气时,肋间外肌舒张,肋骨因重力作用而下降,胸骨向下、向内移动,使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缩小:同时,膈肌舒张,膈顶部回升,使胸廓的上下径缩小。这时,胸廓缩小,肺跟着回缩,肺的容积缩小,肺内气压升高,迫使肺泡内的部分气体通过呼吸道排到体外,完成呼气动作。
【详解】A.图甲曲线从b→c时,肺容量增加,表示吸气,膈肌收缩,膈肌下降,图乙膈肌由Ⅰ状态转化到Ⅱ状态,A错误。
B.图乙Ⅰ转化到Ⅱ时,膈肌下降,表示吸气,外界气压大于肺内气压,因此图丙气压由小到大顺序为①>②>③,B错误。
C.图甲曲线从a→b时,肺容量减少,表示呼气,图丙①处氧气含量大于二氧化碳含量,C正确。
D.图甲曲线从c→d时,肺容量减少,表示呼气,膈肌处于舒张状态,D错误。
故选C。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呼吸肌的收缩舒张引起胸廓的扩大缩小。
12. 下列有关血型和血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血型为B型血的病人可以接受AB型的血
B. 成熟的红细胞和白细胞都没有细胞核
C. 血液分层:上层是血浆,下层是红细胞,两层的交界处还有白细胞和血小板
D. 人体出现炎症时,血液中白细胞会比红细胞多一些
【答案】C
【解析】
【分析】在血液的分层实验中,试管中的血液分为两部分:上面的部分是血浆,呈淡黄色,半透明;下面的部分是血细胞,其中呈暗红色,不透明的是红细胞,红细胞与血浆之间,有很薄的一层白色物质,这是白细胞和血小板;血浆和血细胞的容积大约各占全血的一半。如图所示:
输血时,应以输入同型血为原则。
【详解】A.输血时,应以输入同型血为原则,所以B型血的人可以接受B型的血,故A错误。
B.成熟的红细胞和血小板都没有细胞核,白细胞有细胞核,故B错误。
C.血液分层,上层是血浆,血浆呈淡黄色半透明,具有运载血细胞和运输养料,代谢产物,下层是红细胞,两层交界处还有白细胞和血小板,故C正确。
D.人体出现炎症时,血液中白细胞会增多,吞噬病菌,但数量不一定比红细胞多,故D错误。
故选C。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理解血液的组成,输血的原则。
13. 下图曲线表示血液流经身体某部位时某种物质含量的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血液流经肺部毛细血管处氧气含量的变化
B. 血液流经肾小球后红细胞含量(个/100毫升)的变化
C. 血液流经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处尿素含量的变化
D. 血液流经小肠绒毛的毛细血管处营养物质含量的变化
【答案】C
【解析】
【分析】血液在血管内的流动方向是:动脉→毛细血管→静脉;血液在流经某一器官的毛细血管时,与该器官的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因此血液从该器官流出后,该物质的成分增加。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A.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当血液流经肺部的毛细血管时,肺泡中的氧气向肺毛细血管中扩散,因而流出的血液氧气含量增多,A正确。
B.血液流经肾小球后,由于通过肾小球过滤出去一部分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形成了原尿,导致血液中的血浆减少,因此每毫升血液中的红细胞含量增加,B正确。
C.血液流经肾脏时,经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球重吸收作用,一部分尿素随尿液排出,血液中尿素含量减少,C错误。
D.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当血液流经小肠时,消化道中的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维生素、甘油和脂肪酸会通过消化道壁进入血液,血液中葡萄糖等养料的含量增高,D正确。
故选C。
【点睛】该题考查了血液流经人体内某一结构后其成分的变化。
14. 关于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苏炳添百米起跑反应时间仅0.124秒,“听到枪响起跑”属于复杂反射
B. 人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会导致血糖浓度低于正常水平
C.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神经元
D. 医学临床上的“植物人”有正常的呼吸和心跳,说明大脑没有受到损伤
【答案】A
【解析】
【分析】(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2)胰岛素是由胰岛分泌的。它的主要作用是调节糖的代谢,具体说,它能促进血糖合成糖元,加速血糖分解,从而降低血糖浓度,胰岛素分泌不足易患糖尿病。
(3)反射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详解】A.苏炳添百米起跑反应时间仅0.124秒,“听到枪响起跑”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条件反射(复杂反射),A正确。
B.人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会导致血糖浓度高于正常水平而不是低于正常水平,B错误。
C.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C错误。
D.植物人是指只有呼吸和心跳而没有其他活动的病人。脑干的功能主要是维持个体生命,包括心跳、呼吸、消化、体温、睡眠等重要生理功能。 所以该类病患者肯定没有受损伤的部位是脑干,但植物人没有意识,说明大脑受到了损伤,D错误。
故选A。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15.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命运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下列有关叙述,不合理的是( )
A. 人类需要的营养物质和氧气源于自然
B. 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活动会影响自然
C. 为丰富本地生物多样性,多引进外来物种
D. 合理开发、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
【答案】C
【解析】
【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二大方面,一是有利于或改善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二是不利于或破坏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从目前看,大多活动都是破坏性的。
【详解】A.人类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有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水和无机盐,这些营养物质和氧气源于自然,A正确。
B.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活动会影响自然,如垃圾分类、绿色出行等,B正确。
C.盲目引进外来物种,容易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C错误。
D.对野生动植物资源,做到合理开发利用,会实现生物资源循环开发利用,保持生态环境稳定,D正确。
故选C。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
16. 下列关于动物类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共同特征是身体由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组成
B. 节肢动物头部有眼和触角,胸部有翅和足。用肺呼吸
C. 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的共同特征是身体呈辐射对称,有口无肛门
D. 软体动物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数具有贝壳
【答案】D
【解析】
【分析】根据体内脊柱的有无,动物可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体内有脊柱的动物叫做脊椎动物,体内没有脊柱的动物叫做无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的体内都有脊柱,属于脊椎动物;而原生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体内都没有脊柱,属于无脊椎动物。
【详解】A.环节动物的身体由许多相似的体节组成,而线形动物身体无体节,A错误。
B.胸部有翅和足是昆虫的特征,不是节肢动物的特征,用肺呼吸也不是节肢动物的特征,B错误。
C.腔肠动物辐射对称,扁形动物左右对称,C错误。
D.软体动物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有贝壳保护,D正确。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各无脊椎动物的特征。
17. 成语“闻鸡起舞”蕴含丰富的生物学知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打鸣的公鸡体温恒定,有气囊辅助肺呼吸
B. “闻鸡起舞”从获得途径判断属于先天性行为
C. “闻鸡”的听觉是在大脑皮层中形成的
D. “起舞”需要骨、关节和肌肉协调配合
【答案】B
【解析】
【分析】鸟的主要特征是:身体呈流线型,大多数飞翔生活。体表被覆羽毛,一般前肢变成翼(有的种类翼退化);胸肌发达;直肠短;心脏有两心房和两心室;体温恒定。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行为,不会丧失;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环境因素的影响,由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运动完成的过程:肌肉接受到神经传来的兴奋能够收缩,肌肉收缩就会牵引着骨绕关节活动,于是就产生了运动。
【详解】A.公鸡属于鸟类,体温恒定,气体交换的器官是肺,还在发达的气囊辅助呼吸,这样鸟类的呼吸是双重呼吸,大大提高供氧的能力,故A不符合题意。
B.“闻鸡起舞”从获得途径判断属于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环境因素的影响,由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故B符合题意。
C.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所以“闻鸡”的听觉是在大脑皮层中形成的,故C不符合题意。
D.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着它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产生了运动。但骨骼肌只能收缩牵拉骨而不能将骨推开,一个动作的完成总是由两组肌肉相互配合活动,共同完成的,所以“起舞”需要骨、关节和肌肉协调配合,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理解躯体运动的形成过程,听觉的形成,学习行为和先天性为的特点比较,鸟类的特征。
18. 关于图中生物的结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①②与④⑤最显著的区别是无成形的细胞核
B. ③结构简单,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
C. ⑤相对于④特有的结构是细胞壁、叶绿体、液泡等
D. ①②④⑤控制物质进出的结构都是细胞膜
【答案】A
【解析】
【分析】
图中,①是细菌,②是酵母菌,③是病毒,④代表动物细胞,⑤代表植物细胞。
【详解】A.①细菌无成形的细胞核,②酵母菌、④动物细胞、⑤植物细胞都具有成形的细胞核,A错误。
B.③病毒的结构非常简单,没有细胞结构,仅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B正确。
C.植物细胞有细胞壁、液泡,绿色植物细胞还有叶绿体,而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故⑤植物细胞与④动物细胞相比,特有的结构是细胞壁、叶绿体、液泡等,C正确。
D.①细菌、②酵母菌、④动物细胞、⑤植物细胞的细胞膜都有保护和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D正确。
故选A。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细菌和真菌的区别、病毒的结构特点。
19. 如图是五种生物的分类图解。有关生物及分类的叙述,错误的是
A. ①②③④⑤分别代表的生物是海带、松树、菜豆、扬子鳄、藏羚羊
B. 菜豆和松树的亲缘关系最近
C. 分类单位越大,包含的生物种类越多,具有的共同特征也越多
D.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藏羚羊与扬子鳄的有效途径
【答案】C
【解析】
【分析】生物分类单位由大到小是界、门、纲、目、科、属、种。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种。分类单位越大,生物的相似程度越少,共同特征就越少,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多,生物的亲缘关系就越远;分类单位越小,生物的相似程度越多,共同特征就越多,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少,生物的亲缘关系就越近。
【详解】A.海带、松树、菜豆都属于植物,海带无种子,属于藻类植物;松树有种子,且种子裸露,无果皮包被,属于裸子植物;菜豆有种子,且种子有果皮包被,属于被子植物;扬子鳄属于爬行动物,卵生;藏羚羊属于哺乳动物,胎生,A正确。
B.菜豆和松树都属于种子植物,亲缘关系最近,B正确。
C.分类单位越大,生物的相似程度越少,共同特征就越少,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多,C错误。
D.藏羚羊与扬子鳄都属于脊椎动物,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它们的最有效的途径,D正确。
故选C。
【点睛】要熟练掌握动植物的主要特征的知识点与生物的分类方法。
20. 下列有关动物生殖发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蝗虫的发育过程经过了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属于不完全变态发育
B. 蝉的生殖发育过程与家蚕相同,属于有性生殖,完全变态发育
C. 青蛙的生殖发育特点是体内受精,变态发育
D. 所有的鸟卵在适宜的条件下都可以发育成雏鸟
【答案】A
【解析】
【分析】(1)昆虫的发育分为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两种方式;完全变态发育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且幼虫和成虫的形态结构差别明显,如蝗虫、家蚕;不完全变态发育经过了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且若虫和成虫的形态结构非常相似,如蝗虫和蝉。
(2)青蛙属于体外受精,变态发育。
(3)鸟类属于体内受精、卵生。
【详解】A.蝗虫的发育过程经过了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而且若虫和成虫的形态结构非常相似,属于不完全变态发育,A正确。
B. 蝉的生殖发育方式与蝗虫相似,发育过程经过了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属于不完全变态发育,B错误。
C. 青蛙的生殖发育特点是体外受精,C错误。
D. 受精后的鸟卵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以发育成雏鸟,D错误。
【点睛】本题考察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21. 在有性生殖过程中,精子和卵细胞是基因在亲子代之间传递的“桥梁”,受精卵是个体发育的起点。下列关于人和动物体的精子、卵细胞以及受精卵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动物精子中的染色体数目可能为偶数
B. 卵细胞中的DNA分子总是成对存在的
C. 受精卵中成对的染色体的形态一定相同
D. 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目和基因数目相等
【答案】A
【解析】
【分析】体细胞中的染色体、基因是成对存在,在形成精子和卵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基因都要减少一半。而且不是任意的一半,是每对染色体或基因中各有一条进精子或卵细胞。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基因数是体细胞中的一半,成单存在。当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时,染色体数、基因数又恢复到原来的水平,成对存在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
【详解】A.动物精子中的染色体数目可能为偶数,成单存在,A正确。
B.卵细胞中的DNA分子总是成单存在的,B错误。
C.受精卵中成对的染色体的形态不一定相同,如男性的性染色体,C错误。
D.每一条染色体由一个DNA分子组成,每个DNA分子上有许多个基因。如人的第3号染色体有1100多个基因,因此染色体数目比基因的数目少很多,D错误。
故选A。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生殖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变化以及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
22. 下列疾病中属于传染病的是( )
①中耳炎 ②发病期的肝炎 ③狂犬病 ④佝偻病 ⑤结膜炎 ⑥蛔虫病 ⑦天花 ⑧高血压
A. ①③④⑤ B. ①⑤⑥⑦ C. ④⑥⑦⑧ D. ②③⑤⑥⑦
【答案】D
【解析】
【分析】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按照传播途径不同,可分为呼吸道传染病、消化道传染病、血液传染病和体表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特点。
【详解】传染病是有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传染病一般有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这三个基本环节,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传染源指的是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和动物,传染源只能是人或者动物。传播途径指的是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病原体指能引起疾病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统称。①口腔或呼吸道中的病菌可以从咽部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引起发炎的。因此上呼吸道感染,病菌可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可能会发生中耳炎;②发病期的肝炎、③狂犬病、⑤结膜炎、⑥蛔虫病、⑦天花都是由病原体引起的,属于传染病;④佝偻病是由于缺乏含钙的无机盐造成的;⑧高血压是不正确的生活方式造成的,不是由病原体引起的,不是传染病。
故选D。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掌握传染病的概念和特点。
23. 健康是永恒话题,是人生的第一财富,下列对健康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健康就是身体健康、力气大且不生病
B. 健康是指身体上、心理上与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
C. 不抽烟、不酗酒就一定会健康
D. 人的生活方式对健康不会产生影响
【答案】B
【解析】
【分析】健康是人生最大的财富,健康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四方面,分析解答。
【详解】传统的健康观是“无病即健康”,现代入的健康观是整体健康,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是指一种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近年来,世界卫生组织又把道德修养和生殖质量也纳入了健康的范畴,B正确,A错误,抽烟、酗酒会影响健康,但是不抽烟、不酗酒,也可能会因其他原因而产生疾病,C错误
,
人们的生活方式对健康有很大的影响,不良的生活方式会引起“生活方式病”的产生,常见的“生活方式病”包括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故D错误。。
【点睛】掌握健康的定义是题解关键。
24. 1890年至1960年,英国某地区由于工业发展,排放大量黑烟,对环境造成污染。有研究者计了这段时间桦尺蛾的数量变化情况,如下表。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种类
年份
1890年
1900年
1910年
1920年
1930年
1940年
1950年
1960年
深色桦尺蛾
65
70
69
58
130
222
323
440
浅色桦尺蛾
451
462
445
450
303
212
128
70
A. 1920~1960年,桦尺蛾的数量呈现出浅色的逐渐减少,深色的逐渐增加
B. 浅色和深色的性状可以遗传给后代
C. 由于环境污染,浅色的桦尺蛾在生长的过程中,逐渐变成了深色
D. 深色桦尺蛾和浅色桦尺蛾的数量变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在工业污染区,深色桦尺蛾更容易生存,而在非工业区,浅色桦尺蛾更容易生存;这说明生物的体色与环境的颜色一致时即具有保护色的生物更容易生存。
【详解】A.据表中数据可见:1920~1960年,桦尺蛾的数量呈现出浅色的逐渐减少,深色的逐渐增加,A正确。
B.生物体的形态特征、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叫做性状,桦尺蛾浅色和深色的性状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可以遗传给后代,B正确。
C.环境改变后,浅色的桦尺蠖不能适应环境,大量死亡,剩下的深色桦尺蠖,能适应环境,并把自己的基因型遗传给后代,深色的桦尺蠖比例不断的增加,C错误。
D.动物的体色与周围环境的颜色相似,从而不易被敌害发现,利于其避敌和捕食,这种体色叫做保护色;达尔文认为保护色是动物在自然界长期演化中形成的,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正确。
故选C。
【点睛】关键掌握生物的变异现象,自然选择等方面的知识。
25. 下列关于发酵技术和食品保存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酸奶制造的原理是乳酸菌利用牛奶中的蛋白质生成乳酸
B. 白酒酿造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依靠酵母菌分解谷物中的淀粉
C. 真空包装食品变质涨袋的主要原因是微生物分解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
D. 保存生鲜食品时适当控制氧气浓度主要是为了降低微生物的生命活动
【答案】C
【解析】
【详解】A.酸奶制造的原理是乳酸菌利用牛奶中的乳糖生成乳酸,故A错误。
B.酿酒一定要加入酒曲,酒曲中的微生物主要是酵母菌和霉菌,其中霉菌主要起到糖化的作用,把谷物中的淀粉转化成葡萄糖,故B错误。
C.真空包装食品变质涨袋的主要原因是微生物分解有机物产生硫化氢、二氧化碳之类的气体,袋内有了气体,故C正确。
D.根据氧对呼吸作用影响的原理,在贮存蔬菜、水果时就降低氧的浓度,减少有机物的消耗,延长蔬菜的储存时间,而不是为了降低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故D错误。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50分)
26. 我县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实施各项政策,建设了多个生态湿地,如云蒙湖湿地,成为了野生动植物栖息的天堂。图一为该湿地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形成的食物网;图二表示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①~⑥表示生理过程,A~F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请据图回答:
(1)要成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图一中还需要补充的生物成分是图二中的_____(填字母)。若图二中包含的食物链对应图一中的某条食物链,则C对应的生物是________。
(2)图中的蛇处在第______营养级,其体内有机物中的碳通过图二中的__________(填生理活动名称)以_______的形式返回到无机环境。如果被捕食者的能量等比例的流向不同捕食者,请写出蛇获得能量最多的一条食物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通过生态治理,云蒙湖湿地的自动调节能力明显增强,分析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F ②. 青蛙 ③. 三、四 ④. 呼吸作用 ⑤. 二氧化碳 ⑥. 绿色植物→鼠→蛇 ⑦. 治理后的该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较多,营养结构复杂,所以自动调节能力强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一方面供自身,另一方面也是其他生物的食物来源)、消费者(绝大多数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直接或间接以绿色植物为食)和分解者(主要是营腐生的细菌和真菌,还包括蚯蚓、蜣螂等腐蚀性动物),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土壤、水等。
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书写食物链起始环节是生产者,以最高级消费者为终点,箭头指向捕食者。
【详解】(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土壤、水等。图一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因此,要成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图一中还需要补充的生物成分是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图二表示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①~⑥表示生理过程,A~F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根据AE之间是双向箭头,并且BCDF都指向A,故可判断A代表非生物部分;BCDE都指向F,可判断F是分解者。因此,E代表生产者、DCB分别代表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和三级消费者;⑤代表光合作用、⑥④③②代表呼吸作用、①代表细菌等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呼吸作用)。综上,图二的食物链可表示为E→D→C→B。
图一中的食物链有:绿色植物→草鱼→黑鱼;绿色植物→草鱼→水鸟;绿色植物→虾→黑鱼;绿色植物→虾→水鸟;绿色植物→鼠→蛇;绿色植物→蝗虫→水鸟;绿色植物→蝗虫→青蛙→蛇。故C代表青蛙。
(2)图中与蛇有关的食物链有:绿色植物→鼠→蛇;绿色植物→蝗虫→青蛙→蛇。因此蛇处在第三、四营养级。动物体内以有机物形式存在的碳,最终会通过呼吸作用分解,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返回到自然界。
根据能量流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一条食物链的营养级越少,所获得的能量越多,因此该食物网中蛇获得能量最多的一条食物链是:绿色植物→鼠→蛇。
(3)生物种类越多,食物链越复杂,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越强。因此,通过治理,云蒙湖湿地的生物种类增多多,营养结构变得更复杂,故其自动调节能力明显增强。
【点睛】熟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7. 为研究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某生物兴趣小组进行了以下实验:
Ⅰ.选取两份等量且生长状况相同、具有完整根茎叶的新鲜菠菜,编号为甲组和乙组。甲组菠菜用开水烫2~3分钟,乙组不作处理。然后将两份菠菜分别放入两个不透光且密闭的相同恒温箱中,将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探头置于箱内(如图1)。
Ⅱ.连接计算机、数据采集器和传感器探头,采集24小时装置内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数据,并自动生成两种气体浓度随时间变化图像,如图2和图3(不考虑微生物呼吸作用对本实验的影响)。
实验分析与评价:
(1)实验中采用的箱子是不透光的,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
(2)植物体内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分别是在细胞中的_____(填结构)产生的,并通过图4中的_____(填字母)进出植物体,请写出图1乙组装置所检测气体发生变化的生理过程反应式:_____。
(3)图4中C细胞和B细胞在结构上有哪些不同点:______。
(4)若将新鲜的菠菜放入透明的恒温箱中,用二氧化碳传感器测定二氧化碳含量随时间的变化,再采集24小时装置内二氧化碳浓度数据,生成图5。据图分析,菠菜一昼夜积累有机物总量最多的点是____(填字母),若大棚内温度降低,图5中的A点会______(填“上移”或“下移”)。
【答案】 ①. 防止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干扰实验(合理即可) ②. 叶绿体、线粒体(顺序不能颠倒) ③. A ④. 有机物(储存着能量)+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 ⑤. C细胞不含有叶绿体,B细胞含有叶绿体 ⑥. G ⑦. 上移
【解析】
【分析】(1)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储存能量,同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光合作用。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条件是光,场所是叶绿体,产物是氧气和淀粉。
(2)呼吸作用是指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里的过程。
(3)图4所示:A、气孔、B、保卫细胞、C、表皮细胞。
【详解】(1)光合作用的条件是光照,实验中采用的箱子是不透光的,目的是避免光合作用对实验的干扰。
(2)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条件是光,场所是叶绿体,产物是氧气和淀粉。呼吸作用是指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里的过程。植物体内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分别是在细胞中的叶绿体和线粒体产生的,并通过图4中的A气孔进出植物体。图1乙组装置活细胞在无光的条件下进行呼吸作用,呼吸作用反应式表示为:有机物+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
(3)C表皮细胞和B保卫细胞结构上的不同点是:C细胞不含有叶绿体,B细胞含有叶绿体。
(4)呼吸作用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消耗的氧气多产生的二氧化碳就多,消耗的氧气少产生的二氧化碳就少;18点接近傍晚,植物经过了一天的光合作用产生了较多的有机物,在傍晚时分植物体中有机物积累最多。据图分析,菠菜一昼夜积累有机物总量最多的点是G,若大棚内温度降低,图5中的A点会上移。
【点睛】关键是熟记掌握探究植物的呼吸作用的实验。解答时可以从呼吸作用的条件、呼吸作用吸收氧气方面来切入。
28. 《朗读者第二季》中果爸果妈面对女儿突然被查出先天性脑血管肌瘤的噩耗,没有一味地沉浸在悲痛中,而是选择捐赠女儿器官续写生命传奇。医生手术前要对捐赠者和被捐赠者的各个系统作详细分析。图甲表示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模式图;图乙表示循环系统的组成;图丙表示肾单位的结构示意图;图丁表示肾移植手术成功后肾单位内葡萄糖、尿素、蛋白质的含量变化曲线图,请据图回答:
(1)图甲中,人体内二氧化碳浓度、含氮废物浓度始终保持最低的血管分别是____(填字母代号)。图乙表示血液循环系统组成,③的总面积最大,血液速率最慢,这样的结构特点有利于_______________。
(2)移植手术前,受捐赠者要静脉注射相应的药物,在其心脏中最先发现药物的是图甲中的______(填标号)。移植器官在免疫学上属于________,器官移植成功后,受捐赠者要服用相应药物。
(3)血液中的尿素流经图丙所示肾单位成为尿液成分的途径是8→___→ 6(用图丙中的序号和箭头表示)。图丁中,c表示的结构及Y曲线所代表的物质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B、E ②. 进行充分的物质交换 ③. ③ ④. 抗原 ⑤. 1→3→4→5 ⑥. 肾小管、葡萄糖
【解析】
【分析】(1)血液在心脏和全部血管所组成的管道系统中的循环流动叫做血液循环,图甲为人体血液循环示意图,①是左心房,②是左心室,③是右心房,④是右心室;A是肺动脉,B是肺静脉,C是肠动脉,D是肠静脉,E是肾静脉,F是肾动脉。
(2)图乙中①心脏,②血液,③毛细血管,④动脉,⑤血浆。
(3)图丙中:1是入球小动脉,2是出球小动脉,3是肾小球,4是肾小囊,5是肾小管,6是集合管,7是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8是肾动脉。
【详解】(1)血液流经肺部的毛细血管时,由于吸入肺泡内的空气中,氧的含量比血液中的多,而二氧化碳的含量比血液中的少,因此肺泡内的氧气扩散到血液里,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扩散到肺泡里,这样,血液由含二氧化碳较多的静脉血变成了含氧气较多、二氧化碳较少的动脉血。即从B肺静脉里流出的血液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最低;通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形成尿液,将血液中的尿素等含氮废物通过尿液排出体外,因此从肾脏流出的血液中尿素的含量最低,即图示中E肾静脉里的尿素含量最低。毛细血管数量大,分布广,总面积最大,血流速率最慢,这样的结构特点有利于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进行物质交换。
(2)在进行静脉注射药物,药物到达肺部所经历的途径是:上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药物总是最先到达的腔为③右心房。移植到人体内的植入器官相当于抗原,人体的免疫系统,会识别出非己成分,从而产生排斥反应,产生相应的抗体,来杀死或抑制异体器官的成活。因比移植他人的器官时,需要进行抗免疫治疗,否则移植不会成功。所以从现代免疫学的观点看,移植的器官相当于抗原。
(3)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外,其余一切水溶性物质(如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都可以过滤到肾小囊的腔内,形成原尿。比较原尿和血浆的化学成分,可以证明原尿中除了没有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以外,其他成分几乎都与血浆相同。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对人体有用的物质,如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壁的上皮细胞重吸收进入包绕在肾小管外面的毛细血管中,送回到血液里,而没有被重吸收的物质如一部分水、无机盐和尿素等则形成了尿液。血液流经肾脏形成尿液时,血液中的尿素流经肾单位的途径依次是:8→1→3→4→5→6。图丁中的c表示肾小管,曲线y表示葡萄糖。
【点睛】解答该题的关键是正确识图,识图能力是学习生物学必需具备的一种基本技能,平时注意多观察课本插图能够提高自己的识图能力。
29. 运动员在参加比赛时身体内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体育爱好者在观看激烈刺激的比赛时,也可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紧张与焦虑等情绪。图1为人体在紧张焦虑时进行调节的部分过程示意图,图2、图3是人体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精彩的比赛画面反射来的光线经过眼球各部分结构的折射,在图1中的[ ]_______上形成物像,最终在___的特定区域形成视觉。
(2)比赛时,运动员听到裁判员口令的神经冲动传导过程是_____(用图2中的数字和箭头表示),图2中维持身体平衡的结构是[ ]_____。运动员在比赛时,血液循环加快,当心房和心室均舒张时,图3中的D和F分别处于______(填“打开”或“关闭”)状态。
(3)食物中的六大类营养物质中,能够为运动员提供能量的有_______。运动员在一次摄入过多的淀粉等糖类后,一定时间内血糖浓度可能会过高,某物质M本身不能降低血糖浓度,但它可通过增强胰岛素的生理作用使血糖浓度下降。为了探究物质M对降低血糖浓度的作用,研究者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请补充完善有关内容。 (胰岛素、物质M的剂量适宜,不考虑手术创伤的因素)
①将健康的、生理状况相同的30只小白鼠切除胰腺后,均分为甲、乙、丙三组,用血糖测定仪测定各组小白鼠的血糖浓度,求每组的平均值;
②甲组小白鼠用一定剂量的胰岛素处理,乙组小白鼠用_______处理,丙组小白鼠用______处理;
③将各组小白鼠在适宜且相同的条件下饲养,测定各组小白鼠的血糖浓度,求每组的平均值。
【答案】 ①. [⑤]视网膜 ②. 大脑皮层 ③. ⑤→④→① ④. [③]小脑 ⑤. 关闭、打开 ⑥. 糖类、脂肪、蛋白质 ⑦. 一定剂量的物质M ⑧. 一定剂量的胰岛素和物质M(顺序可颠倒)
【解析】
【分析】图1: ①晶状体、②角膜、③虹膜、④玻璃体、⑤视网膜;图2:①大脑、②脑干、③小脑、④听神经、⑤耳蜗、⑥咽鼓管、⑦听小骨、⑧鼓膜、⑨耳廓;图3、A主动脉、B肺动脉、C肺静脉、D动脉瓣、E上腔静脉、F房室瓣、G下腔静脉。
【详解】(1)视觉形成的过程: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⑤视网膜上能形成清晰的物像,物象刺激了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这些感光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就形成视觉。
(2)图中能接受环境刺激并产生神经冲动的结构是⑤耳蜗内的感受器,其神经冲动传导的途径是⑤感受器一④传专入神经→①大脑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图2中维持身体平衡的结构是③小脑。心房和心室都舒张,F房室瓣打开,D动脉瓣关闭,血液由静脉进入心房,由心房进入心室。
(3)人体需要六类营养物质,分别是糖类、脂肪、蛋白质、水、维生素、无机盐等;糖类、蛋白质、脂肪都能够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其中糖类是最重要的供能物质。运动员在一次摄入过多的淀粉等糖类后,一定时间内血糖浓度可能会过高,某物质M本身不能降低血糖浓度,但它可通过增强胰岛素的生理作用使血糖浓度下降。为了探究物质M对降低血糖浓度的作用,研究者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请补充完善有关内容。
①将健康的、生理状况相同的30只小白鼠切除胰腺后,均分为甲、乙、丙三组,用血糖测定仪测定各组小白鼠的血糖浓度,求每组的平均值;
②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一般的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由题干信息“某物质M本身不能降低血糖浓度,但可通过增强胰岛素的生理作用使血糖浓度下降”可知:甲组小白鼠用一定剂量的胰岛素处理,乙组小白鼠用一定剂量的物质M处理,丙组小白鼠用一定剂量的胰岛素和物质M处理。
③将各组小白鼠在适宜且相同的条件下饲养,测定各组小白鼠的血糖浓度,求每组的平均值。
【点睛】此题的综合性较强,涉及的知识面较广,需要考生基础知识掌握扎实、灵活答题。
30. 生物圈中不同的生物类群组成了丰富多彩的世界。生物学家认为,所有的生物都起源于原始生命,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相继产生新的物种。如图的“进化树”表示动物进化的大致历程及各生物类群之间的关系。据图回答:
(1)请写出乙、丙代表的动物类群:乙_______、丙__________。如果把涡虫列入进化树,它最适合在哪一个位置[ ]____________。
(2)生物圈中种类和数量最多的动物类群是___________,该类群的大多数种类适于生活在陆地上,与此适应的结构特点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__。
(3)图中体温恒定的动物类群有_______(填字母),恒定的体温对于动物自身的意义是__________。
【答案】 ①. 软体动物 ②. 两栖动物 ③. [甲]扁形动物 ④. 节肢动物 ⑤. 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起到保护内部结构和防止水分蒸发的作用 ⑥. E、F ⑦. 减少了动物对环境的依赖性,增强了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性,扩大了动物的分布范围,有利于动物的生存和繁殖(答出两条即得分)
【解析】
【分析】题中图为动物的进化历程,是由无脊椎动物进化到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原始鱼类→原始两栖类→原始爬行类→原始的鸟类和原始的哺乳类。图中的甲代表扁形动物,乙代表软体动物,丙代表两栖动物,A环节动物,B节肢动物,C鱼类,D爬行动物,E鸟类,F哺乳类。
【详解】(1)由图可知乙代表软体动物,丙代表两栖动物,由于涡虫属于扁形动物,所以最适合的位置是图甲的位置。
(2)动物界中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分布最广的动物类群是节肢动物。节肢动物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起到保护内部结构和防止水分蒸发的作用,这能使其很好的适应陆地生活。
(3)图中体温恒定的动物有鸟类和哺乳类,即为E和F。体温恒定是指哺乳动物和鸟类体温维持相对恒定的现象。恒温动物具有较高而稳定的新陈代谢水平和调节产热、散热能力,从而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稍高于环境的温度的水平,恒温减少了动物对环境的依赖性,增强了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性,扩大了动物的分布范围,有利于动物的生存和繁殖。
【点睛】此题主要考察动物的主要类群相关知识点,需要我们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并灵活运用。
31. 桃树是绿色开花植物,桃子有毛桃(果皮有毛)和滑桃(果皮无毛)之分。滑桃上市较早,但口感和营养均不及毛桃。桃子的毛桃和滑桃由—对基因控制(用E和e表示)。图一是嫁接模式图,图二是桃花结构模式图。果农为了得到优良品种,将毛桃和滑桃进行了杂交试验,所得数据如下表,请据图表回答下列问题。
组别
杂交方式(亲代)
子代总数(棵)
毛桃(棵)
Ⅰ
毛桃×毛桃
100
100
Ⅱ
毛桃×滑桃
100
18
Ⅲ
滑桃×滑桃
100
24
Ⅳ
毛桃×滑桃
100
49
(1)根据表格第____组数据,能够判断出这对相对性状中_____为显性性状。
(2)在果树栽培中,常用嫁接的方法获得保持母本优良性状的品种,若将表格Ⅱ组中的毛桃作为图—中的a部分,滑桃作为b部分,嫁接成功的关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二中,雌蕊是由_________(填序号)构成的,若父本c是表格Ⅲ组中亲代滑桃,母本d是表格Ⅰ组中亲代毛桃,则传粉后结出果实,其中果皮的基因组成为___________。
(4)若用表格Ⅲ组中亲代滑桃与Ⅳ组中亲代滑桃进行杂交,推测其子代出现滑桃的概率为____,请在方框内写出遗传图解。____
【答案】 ①. Ⅲ ②. 滑桃 ③. a和b(接穗和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结合 ④. 1、2、6 ⑤. ee ⑥. 75%(或3/4) ⑦. 遗传图解
【解析】
【分析】观图可知:图一是嫁接,a接穗、b砧木;图二中1柱头、2花柱、3卵细胞、4花药、5花丝、6子房。
【详解】(1)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过程中,子代个体出现了亲代没有的性状,则新出现的性状一定是隐性性状,由一对隐性基因控制。亲代个体表现的性状是显性性状,亲代的基因组成中既有显性基因,也有隐性基因,是杂合体。所以,表格中第Ⅲ组,亲代是滑桃×滑桃,子代出现了毛桃,表明毛桃是隐性性状(基因组成是ee),滑桃是显性性状(基因组成是EE或Ee)。因此,根据第Ⅲ组数据,可以判滑桃为显性性状,第Ⅲ组亲代的基因组成都是为Ee。
(2)把一个植物体的芽或枝,接在另一个植物体上,使结合在一起的两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物体的技术叫做嫁接。接上去的芽或枝叫做接穗,被接的植物体叫做砧木。嫁接中无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过程,属于无性繁殖。形成层具有很强的分裂能力,能不断分裂产生新的细胞,因此嫁接成功的关键是:使接穗和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结合,以确保接穗成活。
(3)花蕊分为雄蕊和雌蕊。雄蕊包括花药和花丝,花药里有许多花粉。雌蕊包括[1]柱头、[2]花柱和[6]子房,子房内有一个或多个胚珠。花蕊(雌蕊和雄蕊)与果实和种子的形成有直接关系,它们是花的主要结构。若父本c是表格Ⅲ组中亲代滑桃(基因组成是Ee),母本d是表格Ⅰ组中亲代毛桃(基因组成是ee)。在完成传粉和受精两个重要的生理过程以后,花的大部分结构凋落,只有子房继续发育,最终子房发育成果实,子房壁发育成果皮,所以, 父本c和母本d形成的果皮是由母本的子房壁发育而成的,基因组成与母本相同,为ee。
(4)第Ⅳ组中亲代是“毛桃×滑桃”产生的子代中具有约50%的毛桃(ee),说明亲代毛桃的基因组成是杂合子,即Ee。所以,用表格Ⅲ组中亲代滑桃(Ee)与Ⅳ组中亲代滑桃(Ee)进行杂交,遗传图解如下:
由此可见,子代出现滑桃的概率为75%(3/4)。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解答问题。
32.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也是人类与传染病的斗争史,阅读以下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资料(一)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在疫情防控期间,我们勤洗手、戴口罩、居家隔离、线上学习,遏制了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疫情扩散。
资料(二)武汉迅速建成了火神山医院和雷神山医院,集中收治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患者。对肺功能严重受损的危重患者,采用体外膜肺氧合装置(“人工肺”),代替肺完成相应功能,救治患者。
资料(三) 人类与传染病的斗争史(如上图)。
(1)根据感染生物类型的不同进行分类,新型冠状病毒属于____病毒。新冠肺炎之所以能全球流行,是因为具有____的特点,当人体最初感染病毒时,呼吸道黏膜和体液内的吞噬细胞等会发挥作用,这属于____免疫。
(2)新冠肺炎病毒的繁殖方式是____,目前全球的数据库当中,收集了近15万条新冠病毒的基因组序列,涵盖全球六大洲的113个国家,通过对超过8万条的高质量的病毒基因组序列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病毒有变异,这种变异属于____(填“可遗传”或“不遗传”)变异,但是这个变异属于正常范围的积累,没有对疫苗研发造成实质性的影响。
(3)医生采用“人工肺”对患者进行紧急救治时,“人工肺”模拟了肺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血液___(填“①”或“②”)含氧量高。
(4)人类战胜天花主要归功于牛痘疫苗的问世,疫苗可刺激人体产生抗体,使人群获得免疫力。资料(三)中提及的病原体中,属于细菌的是_____,它能被抗生素有效抑制。
【答案】 ①. 动物 ②. 传染性和流行性 ③. 非特异性免疫 ④. 靠自己的遗传物质中的遗传信息,利用细胞内的物质,制造出新的病毒(自我复制) ⑤. 可遗传 ⑥. ② ⑦. 鼠疫杆菌
【解析】
【分析】(1)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够在生物体之间传播的一种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等特点。传染病能够在人群中流行,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这三个环节,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等措施。
(2)免疫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是人人生来就有的,包括人体的第一和第二道防线,对大多数病原体有防御功能的免疫;特异性免疫是指第三道防线,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是出生后才有的,只能对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有防御作用。
【详解】(1)根据寄主(寄生生物)不同把病毒分为三类: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也叫做噬菌体),而新型冠状病毒寄生在人或动物身上,属于动物病毒。新冠肺炎之所以能全球流行,是因为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特点。
人体呼吸道黏膜和体液内的吞噬细胞属于第一、二道防线,人生来就有,属于非特异性免疫,不针对某种特定的病原体,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当人体最初感染病毒时并未出现症状,此阶段称为潜伏期。这是因为我们呼吸道黏膜和体液内的吞噬细胞等正在发挥作用,与病原体对抗,这种免疫类型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2)新冠肺炎病毒的繁殖方式是靠自己的遗传物质中的遗传信息,利用细胞内的物质,制造出新的病毒(自我复制)。目前全球的数据库当中,收集了近15万条新冠病毒的基因组序列,涵盖全球六大洲的113个国家,通过对超过8万条的高质量的病毒基因组序列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病毒有变异,这种变异是由于遗传物发生了改变引起的,属于可遗传变异,但是这个变异属于正常范围的积累,没有对疫苗研发造成实质性的影响。
(3)“人工肺”(如图)可以辅助承担气体交换任务,使氧气进入人体,人体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由人工心肺机排出,其中氧合器模拟了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使其处于休息状态,为患者的治疗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因此,图中从人工肺流出的血液②含氧丰富。
(4)资料提及的病原体有天花病毒、鼠疫杆菌和艾滋病病毒,其中天花病毒和艾滋病病毒属于病毒﹔鼠疫杆菌属于细菌,它能被抗生素有效抑制。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2023年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中考二模生物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年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中考二模生物试题(含解析),共3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资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中考生物二模试卷(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年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中考生物二模试卷(含解析),共3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简答题,实验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精品解析:2021年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中考二模生物试题(解析版+原卷板): 这是一份精品解析:2021年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中考二模生物试题(解析版+原卷板),文件包含精品解析2021年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中考二模生物试题解析版doc、精品解析2021年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中考二模生物试题原卷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3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