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至六年级第一章 课程目标说课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五至六年级第一章 课程目标说课ppt课件,共53页。
3、情感领域:形成和发展受教育者对体育运动的喜爱、参与、追求,以及使体育活动成为自己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的积极态度和情感体验。
4、发展身体素质领域:全面发展和保持受教育者的身体运动素质和身体健康素质。老师应随着学生的年龄,不断调整发展身体运动素质和身体健康素质的比例,使教学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又能满足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对发展身体素质的需要。
二、体育新课程的基本成分
1、教学目标2、编写教学目标3、目标教学4、教学内容
1.1.教学目标的概念及分类1.2.教学目标的设定1.3.不同年龄体育教学目标的设定1.4.运动技能目标的设定
1.1.什么是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老师通过教学活动对学生身心发展变化的期望。有三个层面的含义:①教学目标是老师对学生变化的期望。②老师对学生发展变化的期望是通过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师生共同活动达成的。③学生的发展变化,不仅表现为易于观察和测量的行为变化,也表现为与行为变化相统一的心理变化。学生的发展是心理与行为的统一。
1956年布卢姆将教学目标划分为三个领域,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心理运动(行为)领域。大家公认,人类的行为都不能完全地归入其中任何一个领域,这三个领域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一个整体,不可截然分开。
体育教学的特点决定了体育教学目标主要是以运动行为目标为主导,它涉及学生的身体发展和运动技能的掌握。但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也是非常重要的。人体运动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运动营养学、体育理念等知识始终贯穿于体育教学过程的始终。认知目标由低到高分为: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
知识:学生能够叫出网球拍各部位的名称。 学生能够列出防止运动损伤的一些基本原则。学生能够说出以健康为目的的运动需遵循的“健康第一”的观念。理解:学生能够阐述体育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学生能够对一些竞赛规则进行解释。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为什么学校要树立“健康第一”的观念。应用:学生能够根据所学的知识组织小型的竞赛活动。学生能够科学地制定自己的健身计划。学生能够在运动前、后采用正确的方法预防运动损伤,促进机体的恢复。分析:学生能够分析自己的技术动作并加以改进。学生能够分析竞技比赛的技、战术。学生能够分析自己身体健康状况的测试指标。
综合:学生能够运用运动学、营养学等知识改善自己的身体成分。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对自己的健康状况进行监控。学生能够在不同的环境和条件下实施自己的终身锻炼计划。评价:学生能够正确地判断和评价不同体育活动的健身价值。学生能够正确地判断和评价不同行为方式对健康的影响和作用。学生能够正确地判断自己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状况或水平。
接受:学生体验身体浸在水中的感受。学生体验身体处于不同姿势包括身体颠倒感受。学生体验运动给他们生理和心理带来的各种感受。反应:学生喜欢参加一些带有冒险性质的活动。学生喜欢轮换做搭档。学生喜欢参加一些新颖的活动。
判断:学生对我国的文化遗产感到自豪。学生对自己的运动能力有关的道德或不道德的行为作出正确的判断。学生能够对与体育有关的道德或不道德的行为作出正确的判断。组织:学生喜欢参加班级、学校、社区等组织的集体活动。学生具有团队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学生具有民族精神和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态度:学生具有正确的体育意识和价值观。学生对终身体育具有积极的态度。学生具有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的积极态度。
③行为目标(包括知觉、模仿、变化、改进、选择、应变和创造)
知觉:认识身体运动时各部位的以及各部位在运动中所起的作用。这些感知可通过身体的不同姿势或不同的运动动作获得。人体运动时通过维持身体平衡或调节 四肢的位移来感知身体各部位的作用。在游泳池中,学生能够感知水对身体的作用以及人体在水中运动的感觉。在球类运动中,学生可以通过对球的接触感知球的大小和它的物理特性。在接乒乓球的近体或远体球时,由于胳膊离躯干的远近不同,学生可以感受不同的肌肉用力。
模仿:合理协调地使用身体的某部分来完成一个动作或一种姿势,这一过程取决于学生先前掌握的运动技能和运动经验。学生用正手打羽毛球。学生用脚背踢球。学生用一步起跳的方式扣排球。变化:变化运动形式来满足实际需要,人心所向外界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改变运动方式来完成动作。当排球高于头、胸、肩时,学生能够迅速将动作改为上手传球动作。学生能够在有防守的情况下改变运球的方向和路线。学生能够根据风力的变化改变投掷器械的出手角度。
改进:通过有效地控制身体的各个部位来改进和提高技术动作。学生能够通过摆臂和摆腿的技术来提高身体的腾空高度。学生能够通过改进挥臂的动作来提高发球的力量和准确度。学生能够通过改变身体重心的位置来提高对身体稳定度的控制。选择:选择不同的运动技术动作,所选择的范围是一定的。选择的运动技术动作老师为适应外界条件的变化,也是学生缺乏练习的动作。学生能够运用三种不同的方法进行传球。学生能够采用两种不同的握拍方法发两种不同性质的球。学生能够掌握两种以上的游泳姿势。
应变:在运动中临时改变动作、战术或运动技术重新组合,根据外界条件变化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学生能够根据对方进攻的方式应变防守的位置。学生能够根据对手的实力改变自己的战略战术。学生能够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改变自己的锻炼方式或锻炼时间。创造:将学习过的技术动作通过自己的设计重新组合一套新的动作或创新出新的运动形式。学生利用现有的场地器材创编一个游戏。学生利用已学的健美操基本动作创编一套新的动作组合。学生根据班级、年级或学校现有的队员情况制定本队进攻、防守的战术策略。
1.2.教学目标的设定(即从学生的发展、社会文化和掌握学科知识三方面出发来设定目标。)
⑴学生发展目标:①增强学生身体协调、灵敏、柔韧、平衡和其他方面的机能。②提高和保持学生的身体健康素质,保持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处于良好的水平。③增进对身体素质发展的正确认识,使学生表现出创造性思维。④了解影响人体健康的诸要素,增加改进学生不良生活方式的可能性。⑤学生通过参加使他们感觉到快乐的体育活动,使他们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⑥帮助学生理解体育活动的意义,形成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态度,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
以上目标都强调了学生的发展,但它们各自都反映了不同的价值取向。①②条是促进学生发展的结果目标,通过课程的设计者按照人体生长发育规律和循序渐进的内容安排比较容易实现。③④条是自我指导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学生在任何为实现这些目标的活动中,都要承担一些对自己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责任。⑤⑥条是学生发展目标中个人认知和体验的作用。
⑵社会文化目标:其价值取向重点集中于:学生对未来社会的参与和准备;学生无论在性别、年龄、运动能力等方面存在多大差异,获得平等发展的机会和权利是相同的。①发展学生与他人成功建立联系的技能。②发展社会技能和态度,包括独立性、责任感、领导能力、合作精神、体育精神以及对自己和他人的能力和局限性的正确认识和评价。
③使学生能够为自己或他人设计一些娱乐性的体育活动。 ④熟悉竞技运动项目的规则,做一名具有良好体育道德风尚的观众,展示高尚的体育精神。⑤科学合理地利用余暇时间。⑥在学校的支持下和适宜健康的环境中,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 不同性别、不同能力的学生都有平等参与的机会。
⑶掌握学科知识目标:掌握学科知识的价值取向是:发展和保持学生的身体健康素质;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掌握体育运动技能;积极参加有益于身体健康的体育活动。①使学生的身体运动素质和身体健康素质达到一定的水平。②掌握一两项自己喜欢的体育运动技能,参与终身体育运动。
③广泛积极地参加各种体育活动,积累和丰富运动经验,包括不同季节的户外运动。④理解和掌握实用的对运动有指导意义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并能够综合运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⑤学会运动中适应、动作节省化和变化技能,能够自己找出运动中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
1.3.不同年龄体育教学目标的设定。
①在小学6-8岁儿童的体育课程目标②小学、中学9-13岁学生的体育课程目标③中学14-17岁学生的体育课程目标④18岁以上成年人的体育课程目标对体育课程以运动技能的目标代替其他领域的目标的做法有许多争议,大多数意见认为,这样的目标设定方法容易将那些具有潜在价值、但测量起来又不是那么容易的其他领域的目标排除在外。
争论的焦点是,是否应该将其他教育领域的目标像运动技能的目标一样在体育课程或体育教学的目标中陈述。实际上目前还没有做到这一点。在体育教学中,可观察、可测量的运动技能教学目标仍然是一枝独秀,独领风骚。同时也很少有人认真地思考和提出与此有关的问题。
1.4.运动技能目标的设定
⑴对学生预期完成的运动技能,必须用清楚的、可观察和可测量的行为动词来加以描述。⑵说明完成运动技能的要求以及完成运动技能的学习条件。对学生完成的运动技能是否有统一的测试标准?是否使用秒表、皮褶厚度计量仪、跑步机、功率自行车、多功能健身器、水下称体重等方法评价学生的身体健康素质。
⑶设定的运动技能目标必须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使学生能够接受。需要考虑的如何确定评价标准使评价发挥其最大的教育功能;如何确定运动的形式、时间或运动的距离有利于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学生运动时心率控制在多大范围内能获得练习的最佳效果;可接受的分数底线是多少;完成运动技能时允许出现多少次错误动作等问题。
2、编写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对于老师选择教学策略及评价教学结果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⑴教学目标中要求学生完成的一定是老师能够观察到的学习行为,所以用行为动词来表达教学目标。⑵要清楚地表达学生学习的条件、完成学习行为的程度以及学生在学习结束时应达到的水平。⑶教学目标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要明确阐明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最低标准或允许学生出现失误的最少次数等。
在编写规范的课堂教学目标时,老师应该考虑以下4个要素
①谁? (教学对象)②做什么? (完成的学习行为)③做到何种程度? (行为水平)④条件? (完成学习行为的条件)如“通过本次游泳课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漂浮滑行技术”。这一陈述是不明确、不具体、不规范的,他缺少了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条件和最低标准。
教学目标改为,“通过本次游泳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在没有任何辅助条件下,,蹬边俯卧滑行至少5米”。①谁? (学生)②做什么? (蹬边俯卧滑行)③做到什么程度?(至少5米)④条件? (没有任何辅助条件)绝不能用教学目的取代教学目标。目标设定的过高、笼统、不明确将落实不了;目标含糊、不准确、不具体将影响授课质量。
⑴2000年8月,全国目标教学专业委员会经过充分研讨,一致认为:目标教学是以目标导向和反馈矫正为基本特征的教学体系。⑵目标教学的基本特征①以单元作为控制教学过程的基本单位。在整体设计和授课的基础上,把单元知识系统化、结构化,以单元达标作为控制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步骤。
②以教学目标为中心组织教学活动。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③以异步教学作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只有尽可能适合每个学生的特征与需要,才有可能使不同的学生学会同样的教学内容,达到同样的教学目标。为此,必须把集体教学与个别化教学结合起来。④以可控变量作为优化教学过程的着力点。老师通过操控那些易改变的教学因素优化课堂教学。⑤以教学评价作为教学活动高效运行的保证。目标教学借助教学评价建立的自我反馈矫正系统,为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高提供了监督保障机制。
教育的本质在于它的目的性。目标教学抓住了教育的这一本质,建立了具有我国特色的教学目标分类体系,把系统、科学、可操作的教学目标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围绕教学目标组织教学活动。即依据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设计;依据教学目标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依据教学目标组织学生的学习;依据教学目标活动调控教学过程;依据教学目标评价教学效果。
4.1.教学内容要素4.2.教学内容的安排4.3.教学内容顺序4.4. 安排教学内容递进性和系统性的原则与方法4.5. 教学内容安排举例
⑴知识性内容:⑵技能性内容:⑶素质性内容:小学一到三年级:以发展学生身体基本活动的能力为主,提高他们控制、运动和运用身体的能力。
小学四年级至初中三年级:以发展学生身体运动素质为主、身体健康素质为辅,重点发展和培养学生的身体运动素质,为学习和掌握运动技能创造条件。高中一至三年级:以身体健康素质为主、身体运动素质为辅。身体运动素质和发展应结合学生所选择的运动项目来进行,提高学生的专项运动素质。
小学 初中 高中 大学
身体运动素质 身体健康素质
任何偏执于发展身体运动素质或发展身体健康素质的安排都将影响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或终身体育意识和习惯的养成。
⑷操作性内容:包括自我健康状况的测量与评价;自我生物反馈信息的分析与判断;生存与自救;选择适宜的锻炼方式和手段;制定科学可行的锻炼计划;根据自己的健康状况开掘运动处方;在软件或媒体的指导下自觉、自编自创、自组自判学习内容。
4.2.教学内容的安排
明确的原则:所选择的教学内容是全体学生都必须学习的,还是学生对这些学习内容可以有选择的。如果所设计的课程理念或指导思想是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那么所选择的教学内容就应当给学生提供较多的机会去进行发展身体素质的练习。如果课程的指导思想是使学生熟练地学习和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给学生提供相关运动技能的理论知识、大量的练习和反馈就应当是优先考虑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选择时所依赖的三种信息:①一些相关研究领域的成果。(如,运动生理学,体育教育学等)②对现在体育课程的观察与评价。(如,成功的教学范例。)③体育教育行政部门、体育教育专家的意见和建议。
4.3.教学内容顺序
纵向顺序:①线性安排,即学生完成一项学习任务后就转向另一新的教学内容或重复旧的教学内容。②螺旋形安排:即学习过的教学内容在下一学期或学年两次重新出现,但在内容的难度和要求上有所提高,这样的安排有时也许要重复数次,每次教学内容的难度都要加大,相关的理论都要扩充。安排要有利于知识的衔接,有利于动作技能的掌握与提高,谨防毫无目的的简单重复。
横向安排:(学期或学年教学内容安排的先后。)①集合法指在连续数周内安排相同的教学内容。如,6周的发展身体健康素质课、7周的网球课和5周的游泳课。强调内容学习的连续性。②复合法指每周或每次课的教学内容都不同。如,周一学习舞蹈;周二学习做游戏;周三身体基本活动练习。着重突出每次课学习的一个方面,强调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和足够的刺激变化频率。复合法与小学生身心健康的特点相吻合,所以常被小学采用。
4.4. 安排教学内容递进性和系统性的原则与方法
体育课或课外体育活动内容的程序和范例第一步: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状况和特点,确定学生需要并能够掌握的教学内容。如,确定一至三年级小学生发展身体基本运动能力的内容包括:移动、跳跃、悬垂、攀爬、翻滚、钻越、抛接、搬运、负重、支撑、平衡。
第二步:根据由易到难的原则,列出每项教学内容循序渐进的教学细目或练习内容。如,按照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小学一至三年级的平衡教学内容依次包括:原地平衡、闭目平衡、移动平衡、一点平衡、多点平衡、器械平衡、支撑平衡、协作平衡。第三步:将已确定的教学内容由易到难地安排不同学期、不同年级或不同的学段中去。如不同学期、不同年级或不同学段的教学内容既有难度等级低的重复内容,又有高于上一难度的新授内容。
4.5. 教学内容安排举例
佛罗里达州中学体育教学大纲⑴理解身体健康素质的要素⑵评价自己的身体健康素质水平⑶理解体育锻炼与调节心理状态的关系⑷理解与身体健康素质发展的营养学知识⑸理解不良的身体健康素质给身体健康带来的危害⑹理解与健康有关的消费问题
⑺按健身价值来评价各种体育活动⑻选择能够帮助提高身体健康素质的练习⑼按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制定锻炼计划⑽理解和运用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医学知识⑾理解安全运动的知识⑿证明身体健康素质的提高⒀评价与生活质量相关的个人生活方式⒁展示对体育和终身体育活动积极的态度
1.1.识别和解释身体健康素质的诸要素1.2.识别和解释身体运动素质的诸要素1.3.识别和解释身体健康素质与身体运动素质的区别。1.4.界定身体素质。
2.1.学习柔韧素质的评价方法2.2.学习心肺循环系统功能的评价方法2.3.学习肌肉力量的评价方法2.4.学习肌肉耐力的评价方法2.5.学习身体成分及体脂百分比的测量与评价方法2.6.识别理想体重2.7.描述、解释至少一种测量柔韧素质的方法2.8.描述、解释至少一种测量心肺循环系统功能的方法2.9.描述、解释至少一种测量肌肉力量的方法2.10.描述、解释至少一种测量肌肉耐力的方法2.11.描述、解释至少一种测量身体成分及体脂百分比的方法2.12解释至少一种决定理想体脂的方法
3.1.界定心理焦虑3.2.鉴别不同类型的心理压力3.3.了解心理压力的积极作用3.4.了解心理压力的消极作用所引起的特定身体疾病3.5.识别日常生活中影响心理压力产生的条件3.6.学习处理和解除心理压力的方法和策略3.7.学习放松的技巧3.8.描述大强度或小强度体育获得对转移心理压力的效果
4.1.识别不同食物的基本构成成分4.2.解释健康膳食的“金字塔”体系4.3.了解1克糖、蛋白质、脂肪和酒精中含有多少热量4.4.正确鉴别有关运动和营养的一些“神话”4.5.说明怎样运用运动手段来控制体重4.6.说明怎样运用饮食手段来控制体重4.7.说明运用运动和饮食的综合手段来控制体重
5.1.认识不良的柔韧性给健康带来的危害5.2.认识心肺循环系统功能低下给健康带来的危害 5.3.认识肌肉的力量和耐力差给健康带来的危害5.4.认识不良的身体成分给健康带来的危害6.1.正确区别有关健身方法、食品等骗术、神话或事实6.2.正确识别健身产品的健身效果6.3.正确地选择、购买、维护和保养健身器材7.1.认识不同体育活动对提高身体健康素质的作用7.2.认识不同体育活动对转移、消除精神压力的作用
8.1.认识静力和动力肌肉牵张练习,提高柔韧素质8.2.认识不同有氧运动的练习手段和方法,提高心肺循环系统功能8.3.认识肌肉力量和耐力的练习原则,提高肌肉的力量和耐力素质8.4.认识不同的控制体重练习的手段与方法,获得理想的体重8.5.认识不同的练习方法,缓解或促进心理压力的转移9.1.根据现有的实际条件,在充分考虑自己目前的身体及身体健康素质水平并在体育锻炼原则的指导下,制定一个提高自己身体健康素质的体育锻炼计划
10.1.在开始进行一项运动前认识该运动的一些要素。10.2.描述体育运动中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的重要性。10.3.描述运动训练原则中的超量恢复、循序渐进、区别对待及频率、强度和时间的基本概念。10.4.描述怎样应用运动训练原则提高柔韧素质。10.5.了解与柔韧有关的解剖和生物力学知识。10.6.描述怎样应用运动训练原则提高心肺循环系统功能。10.7.了解与心肺循环系统有关的解剖和生理学知识。10.8.描述怎样应用运动训练原则提高肌肉的力量和耐力。10.9.了解与肌肉力量和耐力有关的解剖、生理和生物力学知识。10.10.测定自己的“心率”。
11.1.描述进行有氧运动、肌肉的力量和耐力练习、柔韧素质练习时应注意的安全措施。11.2.描述在运动中保持适当体液平衡的方法。11.3.识别由于失水而引起的热疾病的症状。11.4.知晓在热环境或一些极端的气候下运动时应采取的预防措施。12.1.应用不同测量方法对自己的身体健康素质的诸要素是否得到提高作出判断。12.2.对自己身体健康素质诸要素提高与否作出科学合理的解释。13.1.知晓罹患非传染性疾病、导致残疾或早逝的主要原因。13.2.识别与罹患非传染性疾病有关的因素。13.3.为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或改变的良好或不良的生活习惯及行为方式13.4.描述身体健康素质、生活方式与身体健康之间的关系。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小学体育人教版五至六年级第七章 武术教课ppt课件,共10页。
这是一份小学人教版第七章 武术图片课件ppt,共2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丛林练武,武功岛,拜师学武,动作要领,动作环节,还有哪些吗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体育五至六年级第一节 小篮球课文课件ppt,共1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原地运球行进间运球,篮球运动的起源,篮球运动的发展,篮球运动的特点,原地运球动作技术要领,行进间运球动作要领,篮球运动的好处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