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高考化学二轮复习专题:解题模型专练——化学与传统文化
展开
这是一份2022高考化学二轮复习专题:解题模型专练——化学与传统文化,共17页。
A.我国明代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和经验
B.KCl、HCl、KOH溶于水都能电离出离子,所以它们都属于离子化合物
C.工业生产某产品,只需考虑反应进行的可能性,原料来源、成本高低等因素不考虑
D.图标提示实验时需要开启排风扇,以除去实验中产生的有毒有害的气体
2.(2021秋•定州市期末)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以下语句与图中变化相符的是( )
A.庭草留霜池结冰
B.煮豆燃豆萁
C.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D.有以硫黄、雄黄合硝石,并蜜烧之,焰起烧手面,及烬屋舍者
二.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的关系(共8小题)
3.(2021秋•黄石月考)春秋末期的书籍《考工记》中载有“涑帛”的方法,即利用“灰”(草木灰)和“蜃”(贝壳灰)混合加水所得的溶液来洗涤丝帛。该溶液能洗涤丝帛主要是因为含有下列哪种物质( )
A.氧化钙B.碳酸钠C.氢氧化钾D.次氯酸钠
4.(2022春•成华区校级月考)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史书记载中也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本草经集注》中写到“如握雪不冰。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仍成灰,乃真硝石也”。“硝石”指的是KNO3
B.我国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药物“鼻冲水”,写道:“贮以玻璃瓶,紧塞其口,勿使泄气,则药力不减,气甚辛烈,触人脑,非有病不可嗅.虚弱者忌之。宜外用,勿服。”这里的“鼻冲水”是指氨水
C.《神农本草经》说:“水银,镕化(加热)还复为丹。”《黄帝九鼎神丹经》中的“柔丹”“伏丹”都是在土釜中加热Hg制得的。这里的“丹”是指汞的硫化物
D.《后汉书.郡国志》中记载:“石出泉水…其水有肥,燃之极明,不可食,县人谓之石漆。”《酉阳杂俎》一书:“高奴县石脂水,水腻,浮上如漆,采以膏车及燃灯极明。”这里的“石漆”、“石脂水”是指石油
5.(2021•重庆模拟)青铜器、书画作品等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其中蕴藏丰富的化学知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保存完好的原因是墨的主要成分是碳,在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
B.“素纱单衣”所用的蚕丝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
C.商代后期铸造出工艺精湛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其材质属于合金
D.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卷中的绿色颜料铜绿的主要成分是碱式碳酸铜
6.(2021秋•潮安区期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涉及很多化学知识。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司南之杓,投之于地,其柢指南”,司南中“杓”的材质为Fe3O4
B.“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这种对青蒿素的提取方法属于化学变化
C.“雷蟠电掣云滔滔,夜半载雨输亭皋”所描述的雷雨天可实现大气中氮的固定
D.古代炼丹著作《黄白第十六》中“曾青涂铁,铁赤如铜”,该反应类型为置换反应
7.(2021•天津三模)化学和文化、生活和生产息息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陈薇院士团队开发的腺病毒载体疫苗(Ad5﹣nCV疫苗)性质稳定,该疫苗需在高温下保存
B.海水稻制成的大米中含有淀粉、蛋白质、脂肪等,上述物质都是高分子化合物
C.“寒溪浸楮春夜月”所描写的造纸术工艺过程中没有发生化学变化
D.《本草经集注》中关于鉴别硝石(KNO3)和朴硝(Na2SO4)的记载:“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乃真硝石也”,该方法应用了焰色反应
8.(2021秋•安徽月考)化学与生活、生产、科技密切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新冠病毒使用双氧水与医用酒精混合消毒,其消毒效果更佳
B.嫦娥五号登月采集的样本中含有3He,3He与3H互为同位素
C.“凡酸坏之酒,皆可蒸烧”中涉及蒸馏操作
D.古代的鎏金工艺利用了电解原理
9.(2021•湟中区模拟)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下列关于古诗词中涉及的物质或现象叙述正确的是( )
A.AB.BC.CD.D
10.(2021春•广陵区校级月考)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古代文献中充分记载了古代化学研究成果.下列关于KNO3的古代文献,对其说明不合理的是( )
古诗词
有关物质或现象的叙述
A
“和阗昔于阗,出玉素所称,不知何以出,今乃悉情形”
和阗玉的主要成分(Ca2(Mg,Fe)5[Si8O22](OH)2)属于硅酸盐
B
“彩笺分卷碧云薄,蜡烛(注:高级脂肪酸酯)对烧红泪乾”
彩笺,蜡烛的主要成分均为高分子化合物
C
“投泥泼水愈光明”
红热的煤上泼水,水与碳会发生反应放出热量
D
“独忆飞絮鹅毛下,非复青丝马尾垂”
飞絮、鹅毛、青丝、马尾的主要成分均为蛋白质
选项
目的
古代文献
说明
A
鉴别
区分硝石(KNO3)和朴硝(Na2SO4):“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乃真硝石也”——《本草经集注》
利用焰色反应
B
使用
“…凡消(KNO3)不以铁碾入石臼,相激火生,祸不可测”——《天工开物》
KNO3能自燃
C
提纯
“…(KNO3)所在山泽,冬月地上有霜,扫取以水淋汁后,乃煎炼而成”——《开宝本草》
溶解,蒸发结晶
D
性质
“(火药)乃焰消(KNO3)、硫磺、杉木炭所合,以为烽燧铳机诸药者”——《本草纲目》
利用硝酸钾的氧化性
A.AB.BC.CD.D
三.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共1小题)
11.(2021•陕西模拟)古诗词是中华五千年文化史中的璀璨明珠。下列对有关古诗词蕴含的科学知识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说明微观粒子在不停地运动
B.“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中体现了两种能量转化形式
C.“大漠孤烟直”与“烟笼寒水月笼沙”两句中的“烟”均指固体小颗粒
D.“凿开混沌得乌金”与“野火烧不尽”分别涉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四.化学史(共3小题)
12.(2021秋•广东期末)原子结构模型是科学家根据科学猜想和分析,通过对原子结构的形象描摹而建构的揭示原子本质的认知模型。下列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顺序正确的是( )
①道尔顿模型
②汤姆孙原子模型
③卢瑟福原子模型
④玻尔原子模型
⑤电子云模型
A.①②③④⑤B.②①③④⑤C.③①②④⑤D.⑤①②③④
13.(2021秋•丰台区期末)受到“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启发,为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 )
A.侯德榜B.张青莲C.徐光宪D.屠呦呦
14.(2021•南开区校级模拟)我国的哪位科学家对原有的制碱方法进行了改进,将氨碱法制取碳酸钠和合成氨联合起来,确定了联合制碱法( )
A.屠呦呦B.张青莲C.侯德榜D.欧阳自远
五.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共1小题)
15.(2021秋•黑龙江期末)北宋科学家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一书中总结了我国古代的许多科技成就,堪称“中国科学史的里程碑”。下列关于书中记载的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以磁石磨针锋,则锐处常指南”(《杂志一》)中磁石的主要材料为FeO
B.“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技艺》)中的胶泥主要成分为Al2O3、SiO2、CaO,均属于金属氧化物
C.“古方言云母粗服,则著人肝肺不可去”(《药议》)中云母的主要成分为铝硅酸盐
D.“古人以剂钢为刃,柔铁为茎千,不尔则多断折”(《沈卢、鱼肠》)中“剂钢”指的是铁的合金,其硬度比纯铁的大,熔点比纯铁的高
六.胶体的重要性质(共1小题)
16.(2021秋•金安区校级月考)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下列诗词解读不正确的是( )
A.“朝坛雾卷,曙岭烟沉”,雾有丁达尔现象是因为胶体粒子对光有散射作用
B.“章山之铜,所谓丹阳铜也.今世有白铜,盖点化为之,非其本质”,纯铜比白铜硬度大,熔点低
C.“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中所蕴含的化学知识是水变成冰的过程中ΔH<0,ΔS<0
D.“错把陈醋当成墨,写尽半生纸上酸”中陈醋里的醋酸是弱电解质
七.氧化还原反应(共3小题)
17.(2021秋•惠州期末)下列我国古代技术应用中,主反应不涉及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
A.古法炼铁B.粮食酿醋C.煅烧石灰石D.火药爆炸
18.(2021秋•渭滨区期末)《中国诗词大会》不仅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还蕴含着许多化学知识,下列诗词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绘制《山水画》所用的纸和墨的主要成分都是有机物
B.刘禹锡诗句“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金性质稳定,可通过物理方法得到
C.王安石诗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涉及氧化还原反应
D.“朝坛雾卷,曙岭烟沉”,雾有丁达尔现象是因为胶体粒子对光有散射作用
19.(2021秋•蜀山区校级月考)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二价铁为铁元素在人体的主要存在形式
B.《梦溪笔谈》中“石穴中水所滴者皆为钟乳”中的主要事实或现象的形成,未涉及氧化还原反应
C.同一钢笔同时使用不同牌号的墨水易发生堵塞和胶体性质有关
D.“雨过天晴云破处”所描述的瓷器青色,来自氧化铁
八.合金的概念及其重要应用(共1小题)
20.(2021•东城区二模)下列三星堆出土的文物属于合金制品的是( )
A.青铜人面具B.椭圆形玉器
C.陶三足炊器D.带孔海贝壳
九.铁的化学性质(共1小题)
21.(2021秋•潮州期末)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司南之杓(勺),投之于地,其柢(勺柄)指南”,司南中“杓”的材质为Fe3O4
B.《抱朴子》中“曾青涂铁,铁赤色如铜”,“曾青”是可溶性铜盐
C.“凡石灰,经火焚炼为用”,“石灰”指的是Ca(OH)2
D.《汉书》中“高奴县有洧水可燃”,这里的“洧水”指的是石油
一十.油脂的性质、组成与结构(共1小题)
22.(2021•辽宁)《天工开物》中记载:“凡乌金纸由苏、杭造成,其纸用东海巨竹膜为质。用豆油点灯,闭塞周围,只留针孔通气,熏染烟光而成此纸。每纸一张打金箔五十度……”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乌金纸”的“乌”与豆油不完全燃烧有关
B.“巨竹膜”为造纸的原料,主要成分是纤维素
C.豆油的主要成分油脂属于天然高分子化合物
D.打金成箔,说明金具有良好的延展性
一十一.淀粉的性质和用途(共1小题)
23.(2021春•河南月考)高诱解释《吕氏春秋•重己》篇的醴(一种味道淡薄的酒)说:“醴者,以孽(麦芽)与黍(淀粉)相醴,不以曲也,浊而甜耳。”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醴是一种混合物
B.蘖中的酶在黍制造酒的过程中作催化剂
C.酒的成分是乙醇,化学式是C2H6O
D.黍的主要成分属于碳水化合物
参考答案
一.化学的主要特点与意义(共2小题)
1.【分析】A.《天工开物》中包含火药的燃爆、颜料的制备、冶金等知识;
B.HCl属于共价化合物;
C.工业生产某产品,不仅要考虑反应进行的可能性,还要原料来源、成本高低等;
D.为护目镜。
【解答】解:A.《天工开物》中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和经验,如火药的燃爆、颜料的制备、冶金等,故A正确;
B.HCl属于共价化合物,KCl、KOH属于离子化合物,故B错误;
C.工业生产某产品,不仅要考虑反应进行的可能性,还要原料来源、成本高低等因素,故C错误;
D.为护目镜,进行化学实验时需要佩戴护目镜,以保护眼睛,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化学学科的特点和意义,需要学生注意基本知识的积累,D是易错的选项,难度不大。
2.【分析】由图可知,该反应为吸热反应,且属于化学变化,据此分析即可。
【解答】解:A.水结成冰,凝固属于物理变化,且放热,故A错误;
B.豆萁燃烧属于化学变化,也属于放热反应,故B错误;
C.句意为石头经过多次撞击才能从山上开采出来,它把烈火焚烧看出平常的事,烈火焚烧就是指煅烧碳酸钙,碳酸钙分解为吸热反应,故C正确;
D.该句描述黑火药的制备,黑火药由木炭粉、硫磺、硝石按照一定比例配制而成,黑火药燃烧属于放热反应,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化学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化学知识在传统文化知识中的体现,属于基本知识,基础题型的考查,难度不大。
二.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的关系(共8小题)
3.【分析】碳酸钾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钾。
【解答】解:草木灰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钾,贝壳灰成分是氧化钙、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碳酸钾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氢氧化钾,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物质的性质及应用,为高频考点,把握物质的性质、发生的反应为解题的关键,侧重分析与运用能力的考查,注意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的应用,题目难度不大。
4.【分析】A.由信息可知,焰色反应为紫色,为硝酸盐;
B.由信息可知,鼻冲水是指具有刺激性气味、储存于玻璃瓶中易挥发、有毒的物质;
C.在加热的条件下,金属汞可以和氧气发生反应得到氧化汞,氧化汞属于物质分类中的氧化物;
D.石脂水难溶于水,且浮在水面上,说明密度比水小,且颜色呈黑色,燃烧时火焰明亮。
【解答】解:A.由信息可知,焰色反应为紫色,为硝酸盐,则“硝石”指的是KNO3,故A正确;
B.鼻冲水是指具有刺激性气味、储存于玻璃瓶中易挥发、有毒的物质,则氨水符合鼻冲水的性质特点,故B正确;
C.在土釜中加热Hg,金属汞可以和氧气发生反应得到氧化汞,氧化汞属于物质分类中的氧化物,故C错误;
D.《后汉书•郡国志》中记载:“石出泉水…其水有肥,燃之极明,不可食,县人谓之石漆。”可知,此石漆是在自然界存在的,且不能食用,可以燃烧,火焰明亮;”《酉阳杂俎》一书:“高奴县石脂水,水腻,浮上如漆,采以膏车及燃灯极明。”可知,石脂水难溶于水,且浮在水面上,说明密度比水小,且颜色呈黑色,燃烧时火焰明亮,则该物质为石油,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物质的组成和性质,为高频考点,把握物质的性质、组成、发生的反应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运用能力的考查,注意文史资料的理解,题目难度不大。
5.【分析】A.常温下碳的性质稳定;
B.蚕丝的主要成分为蛋白质;
C.司母戊鼎是青铜合金;
D.铜绿的主要成分是碱式碳酸铜。
【解答】解:A.常温下碳的性质稳定,不易和空气中的其他物质反应,故A正确;
B.蚕丝的主要成分为蛋白质,属于天然高分子化合物,故B错误;
C.青铜是铜、锡、铅的合金,是金属治铸史上最早的合金,故C正确;
D.铜绿的主要成分是碱式碳酸铜,则绿色颜料铜绿的主要成分是碱式碳酸铜,故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物质的性质及应用,为高频考点,把握物质的性质、性质与用途的对应关系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运用能力的考查,注意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应用,题目难度不大。
6.【分析】A.四氧化三铁俗称磁性氧化铁,具有磁性;
B.“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属于萃取;
C.放电条件下氮气能和氧气反应生成NO,然后再转化为二氧化氮,最后转化为硝酸;
D.“曾青涂铁,铁赤如铜”,属于铁和铜离子的反应生成铜和亚铁离子。
【解答】解:A.四氧化三铁俗称磁性氧化铁,具有磁性,因此司南中“杓”的材质为Fe3O4,故A正确;
B.“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属于萃取,这种对青蒿素的提取方法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误;
C.“雷蟠电掣云滔滔,夜半载雨输亭皋”意思是“电闪雷鸣,翻滚的乌云如大海的怒涛。大雨倾盆,打破了深夜的寂静,千里沃野解除了旱情。”由于在放电条件下氮气能和氧气反应生成NO,然后再转化为二氧化氮,最后转化为硝酸,因此所描述的雷雨天可实现大气中氮的固定,故C正确;
D.古代炼丹著作《黄白第十六》中“曾青涂铁,铁赤如铜”,属于铁和铜离子的反应生成铜和亚铁离子,因此该反应类型为置换反应,故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物质的性质及应用,为高频考点,把握物质的性质、发生的反应、性质与用途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运用能力的考查,注意化学与生活的联系,题目难度不大。
7.【分析】A.高温能使蛋白质变性;
B.高分子化合物相对分子质量大于10000;
C.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
D.钠元素焰色反应为黄色,钾元素焰色反应隔着钴玻璃为紫色。
【解答】解:A.陈薇院士团队开发的腺病毒载体疫苗(Ad5﹣nCV疫苗)性质稳定,该疫苗需在低温下保存,高温能使疫苗变质,故A错误;
B.脂肪相对分子质量较小,不是高分子化合物,故B错误;
C.“寒溪浸楮舂夜月”描写的是造纸术工艺,其中的除杂、蒸熏、漂白过程属于化学变化,故C错误;
D.钠元素焰色反应为黄色,钾元素焰色反应隔着钴玻璃为紫色,所以可根据焰色反应鉴别KNO3和Na2SO4,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物质用途,侧重考查基础知识的理解和灵活运用,明确元素化合物性质是解本题关键,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注意理解古文献的意思,题目难度不大。
8.【分析】A.次氯酸钠具有强的氧化性,乙醇具有还原性;
B.具有相同质子数,不同中子数的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互称同位素;
C.烧酒的制造工艺利用蒸馏的方法,可用于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
D.古时候没有电,不是利用电解原理。
【解答】解:A.次氯酸钠具有强的氧化性,乙醇具有还原性,将84消毒液和医用酒精混合使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降低消毒效果,故A错误;
B.具有相同质子数,不同中子数的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互称同位素,嫦娥五号登月采集的样本中含有3He,3He与3H质子数不同,不能互为同位素,故B正错误;
C.酸坏之酒中含有乙酸,乙酸和乙醇的沸点不同,用蒸烧的方法分离,为蒸馏操作,故C正确;
D.将金熔于水银之中,形成金泥,涂于铜或银器表面,加温,使水银蒸发,金就附着于器表,谓之鎏金,近代称为“火镀金”,不是利用电镀原理,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元素化合物知识,侧重考查物质的用途,明确相关物质的性质,熟悉古代镀金(鎏金)工艺原理是解题关键,题目难度不大。
9.【分析】A.硅酸盐指的是硅、氧与其它化学元素 (主要是铝、铁、钙、镁、钾、钠等)结合而成的化合物的总称;
B.蜡烛成分为烃;
C.水与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属于吸热反应;
D.飞絮主要成分为纤维素。
【解答】解:A.Ca2Mg5Si8O22(OH)2是硅、氧与其它化学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属于硅酸盐,故A正确;
B.蜡烛成分为烃,不属于高分子化合物,故B错误;
C.红热的煤上泼水,水与碳会发生反应吸收热量,故C错误;
D.飞絮主要成分为纤维素,不是蛋白质,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综合考查传统文化中的化学知识,为高频考点,侧重化学与生活的考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的科学素养,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题目难度不大。
10.【分析】A.钠焰色为黄色,钾焰色透过蓝色的钴玻璃为紫色;
B.KNO3不能自燃,受热易分解;
C.KNO3易溶于水,提纯的方法是利用溶解后,蒸发结晶得到;
D.火药发生化学反应的时候,KNO3中氮元素的化合价降低,体现氧化性。
【解答】解:A.钠焰色为黄色,钾焰色透过蓝色的钴玻璃为紫色,可以借助焰色反应区分硝石(KNO3)和朴硝(Na2SO4),故A正确;
B.KNO3撞击可爆炸,KNO3不能自燃,故B错误;
C.硝酸钾易溶于水,可以用溶解、蒸发结晶的方法提纯,故C正确;
D.火药发生化学反应时生成氮气,KNO3中氮元素的化合价降低,由文献可知KNO3的氧化性,故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物质的性质及分离提纯等,为高频考点,把握物质的性质、发生的反应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应用能力的考查,题目的情景设计较新颖,予化学知识于古文字中,注意古文的理解和化学物质性质的分析判断,题目难度不大。
三.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共1小题)
11.【分析】A.物质的分子接触到人的嗅觉器官后,人才能闻到气味;
B.物质在燃烧时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和光能;
C.固体小颗粒为烟,小液滴为雾;
D.“凿开混沌得乌金”无新物质生成;“野火烧不尽”涉及物质的燃烧。
【解答】解:A.物质的分子接触到人的嗅觉器官后,人才能闻到气味,“有暗香盈袖”说明分子在不停的运动,导致人能闻到酒的香气,故A正确;
B.“爝火燃回春浩浩”说明物质燃烧时放热,化学能转化为热能,“洪炉照破夜沉沉”说明物质燃烧时发光,化学能转化为光能,体现了两种能量转化形式,故B正确;
C.固体小颗粒为烟,小液滴为雾,“大漠孤烟直”中的“烟”为烟,“烟笼寒水月笼沙”中的“烟”实际上是雾,故C错误;
D.“凿开混沌得乌金”无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野火烧不尽”涉及物质的燃烧,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传统文化与化学之间的关系,难度不大,应注意烟和雾的区别,注意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和积累。
四.化学史(共3小题)
12.【分析】19世纪初,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学说,他认为原子是微小的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
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发现了电子,1904年提出“葡萄干面包式”的原子结构模型;
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汤姆生的学生)提出了带核的原子结构模型;
1913年丹麦物理学家波尔(卢瑟福的学生)引入量子论观点,提出电子在一定轨道上运动的原子结构模型;
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提出电子云模型(几率说),为近代量子力学原子模型。
【解答】解:19世纪初,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学说,他认为原子是微小的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
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发现了电子,1904年提出“葡萄干面包式”的原子结构模型;
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汤姆生的学生)提出了带核的原子结构模型;
1913年丹麦物理学家波尔(卢瑟福的学生)引入量子论观点,提出电子在一定轨道上运动的原子结构模型;
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提出电子云模型(几率说),为近代量子力学原子模型;
故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的过程为:道尔顿原子模型→汤姆生原子模型→卢瑟福原子模型→玻尔原子模型→电子云模型;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化学史,难度不大,平时注意知识的积累,了解化学的发展史,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社会责任感。
13.【分析】屠呦呦受到“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发现了青蒿素,并获得诺贝尔奖。
【解答】解:“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屠呦呦受此启发,发现了青蒿素,为人类做出巨大贡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化学史和化学家的历史和贡献,激发爱国热情和学习化学的兴趣,题目简单。
14.【分析】侯德榜改进了制碱工艺,发明了联合制碱法,最终得到碳酸钠。
【解答】解:我国化学工程专家侯德榜(1890﹣1974)于1943年创立的“侯氏制碱法”,是氨碱法和合成氨两种工艺联合起来,降低了制碱成本,同时生产纯碱和氯化铵两种产品的方法,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化学发展史,了解化学发展历程及重要的科学贡献即可解答,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五.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共1小题)
15.【分析】A.Fe3O4具有磁性;
B.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是氧元素另一种是金属元素的化合物为金属氧化物;
C.由云母的组成分析解答;
D.根据合金的性质分析,合金硬度比成分金属大,熔点低。
【解答】解:A.磁石就是我们常说的磁铁,其主要成分为Fe3O4,故A错误;
B.SiO2是非金属氧化物,故B错误;
C.云母是含有硅酸根离子的盐,属于硅酸盐,故C正确;
D.剂钢指的是铁的合金,其硬度比纯铁的大,熔点比纯铁的低,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物质的组成和性质,为高频考点,把握物质的组成、化学与生活生产的关系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应用能力的考查,注意的组成结构性质与应用,题目难度不大。
六.胶体的重要性质(共1小题)
16.【分析】A.胶体的丁达尔现象是由于光发生散射形成的;
B.合金的硬度大于纯金属,熔点低于纯金属;
C.水变成冰的过程需要放热,且混乱度减小;
D.醋酸不能完全电离。
【解答】解:A.胶粒直径介于 1~100nm之间,小于可见光波长,对光散射形成丁达尔效应,雾是胶体,有丁达尔效应,故A正确;
B.白铜是铜和锡的合金,其硬度大于纯铜,熔点低于纯铜,故B错误;
C.水变成冰的过程需要放热,且熵变减小,则△H<0,△S<0,故C正确;
D.醋酸在水溶液中不能完全电离,属于弱电解质,故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传统文化与化学基础知识相结合,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题目难度不大。
七.氧化还原反应(共3小题)
17.【分析】所含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反应,为氧化还原反应;没有元素的化合价变化,则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以此来解答。
【解答】解:A.古法炼铁为被铁的化合物转化为单质过程,存在元素的化合价变化,涉及氧化还原反应,故A不选;
B.粮食酿醋存在粮食成分和单质氧气的反应,存在元素的化合价变化,涉及氧化还原反应,故B不选;
C.煅烧石灰石为碳酸钙的高温分解,生成CaO、CO2,不存在元素的化合价变化,不涉及氧化还原反应,故C选;
D.火药爆炸,属于剧烈的氧化还原反应,存在元素的化合价变化,涉及氧化还原反应,故D不选;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氧化还原反应,把握发生的化学反应及反应中元素的化合价变化为解答的关键,注意从化合价角度分析,侧重分析与应用能力的考查,题目难度不大。
18.【分析】A.墨的主要成分是碳;
B.金的化学性质稳定,自然界存在单质金的矿石;
C.爆竹爆炸有新物质生成;
D.胶体的丁达尔现象是由于光发生散射形成的。
【解答】解:A.墨的主要成分是碳,主要成分不是有机物,纸的成分为纤维素为有机物,故A错误;
B.沙里淘金说明了金的化学性质稳定,可通过物理方法得到,故B正确;
C.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中火药爆炸为氧化还原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物质,故C正确;
D.胶粒直径介于 1~100nm之间,小于可见光波长,对光散射形成丁达尔效应,雾是胶体,有丁达尔效应,故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化学与生产、生活的关系,题目难度不大,要求学生能够用化学知识解释化学现象,试题培养了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及灵活应用基础知识的能力。
19.【分析】A.人体中的铁元素是血红蛋白中的二价铁元素用于运输氧气的作用;
B.氧化还原反应一定有化合价的变化;
C.墨水是胶体,不同品牌的墨水可能是带有相反电荷的胶体;
D.氧化铁为红棕色。
【解答】解:A.铁是人体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主要以+2价Fe的形式存在于人体血红蛋白中的血红素内,故A正确;
B.石穴中水所滴者皆为钟乳,涉及碳酸钙与碳酸氢钙的转化,没有元素化合价的变化,不是氧化还原反应,故B正确;
C.墨水是胶体,不同品牌的墨水可能是带有相反电荷的胶体,混用时会发生胶体的聚沉,从而引起堵塞,和胶体的性质有关,故C正确;
D.氧化铁是红棕色固体,瓷器青色来自于四氧化三铁,故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综合考查物质的性质及应用、氧化还原反应、胶体的聚沉、物质的组成等知识,为高频考点,侧重于化学与生活、生产的考查,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注意常见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对应关系,题目难度不大。
八.合金的概念及其重要应用(共1小题)
20.【分析】合金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与金属或非金属经一定方法所合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据此判断。
【解答】解:A.青青铜人面具是铜与锌等物质熔合而成,属于合金,故A选;
B.椭圆形玉器是由硅酸盐所形成的硅酸盐物品,不是合金,故B不选;
C.陶三足炊器是由硅酸盐所形成的硅酸盐物品,不是合金,故C不选;
D.带孔海贝壳主要成分为碳酸钙,部署合金,故D不选;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合金的判断,明确合金概念,熟悉常见材料的成分是解题关键,题目难度不大。
九.铁的化学性质(共1小题)
21.【分析】A.四氧化三铁具有磁性;
B.“曾青涂铁,铁赤色如铜“,发生了硫酸铜和铁的置换;
C.石灰石加热后能制得生石灰;
D.“洧水”可以燃烧,是指石油。
【解答】解:A.四氧化三铁具有磁性,可以用于制造司南和指南针,故A正确;
B.“曾青涂铁,铁赤色如铜“,发生了硫酸铜和铁的置换,曾青是硫酸铜,是可溶性铜盐,故B正确;
C.石灰石加热后能制得生石灰,“石灰”指的是碳酸钙,故C错误;
D.《汉书》中“高奴县有洧水可燃”“洧水”可以燃烧,是指石油,石油是烃的混合物能够燃烧,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物质的性质与应用,为高频考点,注意把握古诗文中化学知识的描述,侧重于化学与生活的考查,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提高学习的积极性,题目难度不大。
一十.油脂的性质、组成与结构(共1小题)
22.【分析】A.豆油属于油脂,其主要构成元素为C、H、O;
B.竹子的主要成分为纤维素;
C.相对分子质量在一万以上的是高分子化合物;
D.金属均有良好的延展性。
【解答】解:A.豆油属于油脂,其主要构成元素为C、H、O,不完全燃烧会产生炭黑,从而形成“乌金纸”,故A正确;
B.“巨竹膜”取材于竹子,为造纸的原料,主要成分为纤维素,故B正确;
C.相对分子质量在一万以上的是高分子化合物,油脂不是高分子化合物,故C错误;
D.金属均有良好的延展性,金属金的延展性尤其好,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传统文化中化学知识的应用,难度不大,生活处处皆化学,应注意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一十一.淀粉的性质和用途(共1小题)
23.【分析】A.醴:一种味道淡薄的酒,“浊而甜耳”;
B.酶是一种生物催化剂;
C.酒的主要成分是乙醇和水;
D.黍的主要成分是淀粉,属于多糖。
【解答】解:A.醴:一种味道淡薄的酒,故醴是一种混合物,故A正确;
B.酶是一种生物催化剂,即酶在黍制造酒的过程中作催化剂,故B正确;
C.酒的主要成分是乙醇和水,是混合物,故C错误;
D.黍的主要成分是淀粉,属于多糖,属于碳水化合物,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以一种味道淡薄的酒的酿造记载为素材,考查未知的分类、性质及结构等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和应用的能力,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的核心素养。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重难点01 化学与STSE、化学与传统文化-2024年高考化学【热点·重点·难点】专练(新高考专用),文件包含重难点01化学与STSE化学与传统文化-2024年高考化学热点·重点·难点专练新高考专用原卷版docx、重难点01化学与STSE化学与传统文化-2024年高考化学热点·重点·难点专练新高考专用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2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统考版2024版高考化学一轮复习微专题小练习专练5化学与STSE传统文化,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天工开物》中记载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化学微专题小练习专练5化学与STSE传统文化含答案,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