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5 应对自然灾害课时训练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5 应对自然灾害课时训练,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中国广泛参加的国际组织有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是严重级别,用( )表示。
A.橙色
B.红色
C.黄色
2.中国广泛参加的国际组织有( )。
①世界卫生组织
②二十国集团
③上海合作组织
④金砖国家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①②④ D.②③④
3.( )和长江是我国最主要的两条河流,被称为“母亲河”。
A.珠江
B.黄河
C.辽河
D.黑龙江
4.下列不属于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的是( )。
A.旱灾
B.台风
C.流行感冒
5.下列不属于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的是( )。
A.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B.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
C.只有大力开垦荒地,砍树种田,才能多收粮食
6.在地震发生时,我们要学会自救自护,下列避震措施正确的是( )。
A.身在室外时,迅速跑到室内躲避
B.立即乘电梯下楼逃生
C.来不及跑到室外时,可以双手抱头蹲在墙角或结实的家具旁
二.填空题(共6题,共40分)
1.我国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主要的自然灾害有( )、( )、( )、( )等。
2.如果人类不能( ),对默默奉献的地球不去珍惜而是( ),必然会受到大自然的( )。
3.在与自然的斗争中,人类形成了不屈不挠、( )的( )精神。
4.我国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主要的自然灾害有( )、( )、( )、( )、( )、( )和病虫害等。
5.地球为人类生活提供了所需要的( )、( )和( )等。
6.人与自然是生命( )体。保护环境是每个人应尽的义务。为了保护地球家园,人们把6月5日设立为“( )日”。
三.判断题(共6题,共12分)
1.环境被破坏了没什么,我们还可以重新建设。( )
2.科技工作者不断发明各种抗灾技术,自然灾害就不会发生了。( )
3.地球表面,海洋约占71%,陆地约占29%。( )
4.保护地球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
5.为了防御自然灾害,科技工作者正在不断研究发明各种抗灾技术。( )
6.“世界环境日”是每年5月的第三周。( )
四.连线题(共1题,共8分)
1.为了保护地球家园,人们设立了很多保护环境的节日。
2月2日 中国植树节
4月22日 世界湿地日
6月5日 世界地球日
3月12日 世界环境日
五.简答题(共6题,共35分)
1.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是什么?
2.循环经济包括哪些方面?
3.观察图画,回答问题。
(1)图片中的现象会导致什么自然灾害?会带来哪些危害?
(2)引起这种自然灾害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3)请写出你的防治建议。(至少写出两条)
4.简述一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案例。
5.掌握防灾避险的知识,可以防止或减轻自然灾害带给我们的伤害,说一说你所知道的防灾避险的常识。
6.今年春节,我国遭遇了新型冠状病毒的侵袭,武汉是重灾区。一笔笔捐款,批批救援物资,一批批医务人员逆行而上,驰援武汉。这件事反映了人们在灾害面前怎样的精神?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2.A
3.B
4.C
5.C
6.C
二.填空题
1.旱灾;台风;洪涝;地震
2.尊重自然;随意破坏;惩罚
3.团结互助;抗灾
4.旱灾;台风;洪涝;地震;滑坡;泥石流
5.空间;环境;资源
6.共同;世界地球
三.判断题
1.×
2.×
3.√
4.√
5.√
6.×
四.连线题
1.如图:
五.简答题
1.种类多、分布广
2.循环经济包括产品的清洁生产、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废物的高效回收。
3.(1)洪涝灾害。危害:冲毁房屋;淹没田地;造成人员伤亡……
(2)森林被破坏,无法涵养水源,造成洪涝灾害。河道被破坏,无法疏通水道,造成洪涝灾害。
(3)植树造林;禁止乱砍滥伐;保护河道,及时疏通清理河道……
4.示例:人在屋中居,屋在水中游,中国浙江乌镇随处可见依河而建、枕水而居的小桥流水人家。
5.雷电交加时,不要躲在大树底下;地震时躲在较小的房间或坚固的桌凳底下等。
6.自然灾害来临的时候,我国的人们真正做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各省市纷纷向重灾区武汉捐款捐物,体现了全国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政治 (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爱护地球 共同责任5 应对自然灾害课后作业题,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面的生活场景,可能是的前兆,以下会对水资源造成巨大伤害的是,当发生地震时,下列做法错误的,下列属于抗灾精神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1学年5 应对自然灾害课后测评,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地震发生时,错误做法是,世界环境日是,以下会对水资源造成污染的是,下面不属于我国自然灾害特点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政治 (道德与法治)5 应对自然灾害综合训练题,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以下会对水资源造成污染的是,以下哪种避险方法是正确的?,不属于造成水体污染原因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