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 常见的酸和碱(第三课时) 同步习题 初中化学沪教版(全国)九年级下册(2022年)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2838054/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7.2 常见的酸和碱(第三课时) 同步习题 初中化学沪教版(全国)九年级下册(2022年)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2838054/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7.2 常见的酸和碱(第三课时) 同步习题 初中化学沪教版(全国)九年级下册(2022年)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2838054/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九年级下册第2节 常见的酸和碱第三课时课后复习题
展开
这是一份九年级下册第2节 常见的酸和碱第三课时课后复习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实验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7.2 常见的酸和碱(第三课时) 一、单选题1.某化学小组利用数字化传感器探究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过程,测得烧杯中溶液的pH随滴加液体体积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该实验是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稀盐酸中B.a点所示溶液中,溶质只有NaClC.b点表示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D.向点c所示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变蓝色【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溶液pH值的变化趋势,可知该实验是往稀盐酸中逐渐滴加氢氧化钠溶液,pH为7时,表示盐酸和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详解】A、根据溶液pH值的变化趋势,可知该实验是往稀盐酸中逐渐滴加氢氧化钠溶液,不符合题意;B、a点所示溶液中,溶质有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的氯化钠,还有没反应的盐酸,错误,符合题意;C、b点表示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b点表示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D、c点溶液的pH大于7,溶液显碱性,滴加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变蓝,不符合题意。故选B。2.云吞面是我国南方的一种小吃,俗称“碱水面”,因其在制作过程中加入了“碱水”(呈碱性的物质)而略带涩味。为减少涩味,在吃云吞面时,最好蘸点下列哪种物质A.食醋 B.花生油 C.食盐 D.白酒【答案】A【解析】【分析】云吞往往带点苦涩的味道是因为在制作过程中加入了“碱水”(碱性物质),故为减少涩味,在吃云吞面时,最好蘸点显酸性的物质,以中和碱水。【详解】A、食醋显酸性,故选项正确;B、花生油不具酸性,故选项错误;C、食盐显中性,故选项错误;D、白酒不具有酸性,故选项错误。故选A。3.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利用数字化传感器探究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过程,测得烧杯中溶液的 pH 随滴加液体体积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a点所示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NaCl和NaOHB.由a点到b点的pH变化过程证明酸和碱发生了中和反应C.向图中c点所示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不变色D.该实验是将盐酸逐滴滴入到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答案】B【解析】【详解】A.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所以反应后的溶液中一定有氯化钠,图中a点所示溶液呈酸性,说明酸过量,含有的溶质是NaCl和Na0H;B.溶液的pH小于7,溶液呈酸性,pH越小,酸性越强;溶液的pH大于7,溶液呈碱性,pH越大碱性越强;pH等于7,溶液呈中性。由a点到b点的pH变化过程证明酸和碱发生了中和反应。C.向图中c点所示溶液中pH大于7,溶液呈碱性,滴加无色酚酞,溶液变成红色;D.该实验中pH逐渐增大,说明是将氢氧化钠溶液逐滴滴入到盛有盐酸的烧杯中;选B4.中和反应在生活中有广泛应用。下列应用不属于中和反应的是A.用盐酸除铁锈 B.服用含有氢氧化镁的药物治疗胃酸过多C.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D.用硫酸处理印染厂含碱废水【答案】A【解析】【详解】酸和碱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中和反应。A、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盐酸除铁锈发生的酸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不是中和反应,故A符合题意;B、氢氧化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水,该反应是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属于中和反应,故B不符合题意;C、熟石灰即氢氧化钙,和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因而能改良酸性土壤,该反应是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属于中和反应,故C不符合题意;D、硫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该反应是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属于中和反应,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5.碱溶液中都含有OH—,因此不同的碱表现出一些共同的性质。下列关于Ba(OH)2性质的描述中不属于碱的共同性质的是A.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蓝色B.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水C.能与Na2SO4溶液反应生成BaSO4沉淀D.能与CO2反应生成水【答案】C【解析】【分析】碱溶液中都含有OH-,所以各种碱溶液具有相似的性质。【详解】A、Ba(OH)2溶液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蓝色,是Ba(OH)2溶液中的OH-与石蕊发生反应所致,属于碱的通性;B、Ba(OH)2溶液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水,是Ba(OH)2溶液中的OH-与盐酸中的H+反应生成水,属于碱的通性;C、Ba(OH)2与Na2SO4溶液反应的实质是钡离子与硫酸根离子结合生成沉淀的缘故,与OH-无关,不属于碱的通性;D、Ba(OH)2溶液能与CO2反应生成水,与溶液中的OH-有关,属于碱的通性。故选C。6.将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混合,二者恰好完全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由此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反应前后阴、阳离子的总数目不变B.反应前后溶剂质量不变C.反应后溶液呈中性D.反应前后元素种类发生了变化【答案】C【解析】【详解】A、根据微观示意图可知,反应前后阴、阳离子的数目发生减少,故A错误;B、因为反应后生成水,反应前后溶剂的质量增加,故B错误;C、反应后为氯化钠的溶液,溶液显中性,故C正确;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元素的种类没有发生变化,故D错误。故选C。7.黄蜂的毒液呈碱性,若被黄蜂蜇了,涂抹下列物质可缓解疼痛的是A.食盐水(pH≈7 ) B.牙膏(pH≈9) C.肥皂(pH≈10 ) D.米醋(pH≈3)【答案】D【解析】【详解】溶液的pH小于7,溶液呈酸性,pH越小,酸性越强;溶液的pH大于7,溶液呈碱性,pH越大碱性越强;pH等于7,溶液呈中性;黄蜂的毒液呈碱性,所以应使用米醋中和。选D。8.下列物质常用于改良酸性土壤的是A.熟石灰 B.烧碱 C.食盐 D.大理石【答案】A【解析】【详解】试题分析:物质常用于改良酸性土壤的是碱性物质,故答案选择A考点:酸碱中和9.如图所示是盐酸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有关粒子之间反应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盐酸溶液中含有氢离子和氯离子B.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钠离子和氢氧根离子C.两种溶液混合时,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了水分子D.两种溶液混合时,钠离子与氯离子结合生成了氯化钠分子【答案】D【解析】【详解】A、盐酸在水中能电离出氢离子和氯离子,故A正确;B、氢氧化钠在水中能电离出钠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故B正确;C、氢氧化钠与盐酸混合时,酸中的氢离子和碱中的氢氧根离子能结合生成水分子,故C正确;D、两溶液混合时,钠离子与氯离子不能结合,仍以离子的形式存在,故D错误。故选D。10.有X、Y、Z三种金属,X在常温下就能与氧气反应,Y、Z在常温下几乎不与氧气反应;如果把Y和Z分别放入硝酸银溶液中,过一会儿,在Z表面有银析出,而Y没有变化。根据以上实验事实,判断X、Y、Z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正确的是A.X、Y、Z B.X、Z、YC.Y、Z、X D.Z、Y、X【答案】B【解析】【详解】X在常温下就能与氧气反应,Y、Z在常很下几乎不与氧气反应;说明X的金属活动性强于Y、Z;如果把Y和Z分别放入硝酸银溶液中,过一会儿,在Z表面有银析出,而Y没有变化。说明Z的活动性强于Y,根据以上实验事实,断X、Y、Z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正确的是X Z Y,故选B。11.下列物质中,不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是A.盐酸 B.氧化铜 C.三氧化硫 D.二氧化碳【答案】B【解析】【详解】试题分析:碱的化学性质:1、碱+酸→盐+水,2、碱+非金属氧化物→盐+水,3、碱+盐→新盐+新碱,而氧化铜是金属氧化物,不能与碱反应,故选B考点:碱的化学性质12.关于复分解反应说法一定正确的是( )A.反应物为酸和碱 B.伴随有明显现象C.生成物为盐和水 D.元素化合价不变【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复分解反应的条件进行分析,酸碱盐之间发生复分解反应,需要生成沉淀、气体或水,否则不能进行,据此解答。【详解】A、酸碱盐之间发生复分解反应,错误;B、有的复分解反应没有明显的现象,错误;C、生成物不一定是盐和水,也可以是盐和碱等,错误;D、复分解反应前后各元素化合价不变,正确。故选D。【点睛】复分解反应是由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其特点是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可简记为:“两化交换”,或“张冠李戴”)。其表达式为AB+CD=AD+CB。13.下列物质不能用于鉴别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的是( )A.紫色石蕊溶液 B.氯化钠溶液 C.铁粉 D.pH试纸【答案】B【解析】【详解】A、紫色石蕊遇稀盐酸变红,遇氢氧化钠溶液变蓝,故A可以区分出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B、氯化钠和稀盐酸都不能反应,故B不能用于鉴别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C、铁粉可以和稀盐酸反应,而氢氧化钠溶液不能和铁粉反应,故C能用于鉴别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D、稀盐酸呈酸性,而氢氧化钠呈碱性,所以可以用pH试纸来鉴别,故D能用于鉴别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故选B.二、实验题14.中和反应是一类重要的化学反应。某同学利用图1装置研究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液反应的过程,并用pH和温度传感器测量反应过程中相关物理量的变化情况,得到图2和图3(1)烧杯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2)仪器A中溶液的溶质是___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3)图3中V的数值最接近_______(填“6”、“12”或“16”);(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____________。A 图2中b点所示溶液中的溶质是NaCl和NaOH;B 取图2中d点所示溶液加热蒸干所得固体为纯净物C 图2中c→d所示溶液中NaCl的质量不断增加;D 图3中e→f变化趋势可说明该反应是放热反应。【答案】 NaOH + HCl=NaCl + H2O HCl 12 C【解析】【分析】稀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pH=7的水溶液呈中性,pH>7,溶液显碱性,pH<7,溶液显酸性。【详解】(1)烧杯中发生反应是稀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2)仪器A中溶液是稀盐酸,故溶质是氯化氢,化学式为HCl。(3)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是放热反应,图8中V对应的温度最高,则稀盐酸和氢氧化钠完全反应,故V的数值最接近12。(4)A、图7中b点所示溶液显碱性,稀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故溶质是NaCl和NaOH,故A正确;B、取图7中d点所示溶液显碱性,则氢氧化钠完全反应,加热蒸干所得固体为氯化钠,则为纯净物,故B正确;C、图7中,c点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完全反应,氯化钠的质量不变,则c→d所示溶液中NaCl的质量不变,故C不正确;D、图8中e→f变化趋势是随着反应的进行,温度逐渐升高,则说明该反应是放热反应,故D正确。故选C。【点睛】稀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反应为放热反应。三、计算题15.为测定某盐酸的质量分数,往20 g 40%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加入该盐酸,加入盐酸的质量与烧杯中溶液pH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1)所用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_________。(2)当滴加盐酸到图象中D点时,烧杯中溶液的溶质是_________ (填化学式)。(3)该盐酸中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_________?【答案】(1)8g(2)NaCl、HCl(3)29.2%【解析】【详解】(1)根据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解答;(2)由图可知,当滴加盐酸到图像中B点时,盐酸过量,据此分析解答;(3)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计算解答。解:(1)所用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20g×40%=8g;(2)当滴加盐酸到图像中B点时,盐酸过量,故烧杯中溶液的溶质是NaCl和HCl;(3) 设25 g盐酸中溶质的质量为x。NaOH+HCl===NaCl+H2O40 36.58 g x x=7.3 g该盐酸的质量分数是×100%=29.2%答:该盐酸的质量分数是29.2%。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化学九年级下册第2节 常见的酸和碱练习题,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判断题,综合应用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仁爱版九年级 下册单元2 几种常见的酸和碱综合训练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判断题,综合应用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沪教版九年级下册第2节 常见的酸和碱习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判断题,填空题,综合应用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