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沪教版九年级下册第3节 物质的溶解性第一课时测试题
展开6.3 物质的溶解性(第一课时)
一、单选题
1.如图是小博进行的物质分离的相关实验。他将热的硫酸铜溶液(如图甲)静置一段时间后,变成如图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B.甲一定是饱和溶液
C.乙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D.乙一定是饱和溶液
【答案】D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加溶剂可以使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B.某物质的饱和溶液降低温度后,一定有固体析出
C.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含溶质更多
D.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不能再溶解其他溶质
【答案】A
3.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
B.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C.溶液蒸发溶剂,一定会析出晶体
D.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
【答案】B
4.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所含的溶质多
B.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增大
C.将某物质加入水中,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是
D.将一定质量某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析出晶体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一定减小
【答案】D
5.将饱和溶液的温度由降至,其溶解度之差为,则表示
A.温度每降低,析出的质量
B.每溶剂中析出的质量
C.每溶液中析出的质量
D.温度降低后该溶液中析出的质量
【答案】B
6.在一定温度下,通过蒸发溶剂,使某溶液中有晶体析出,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原溶液可能饱和也可能不饱和
B.析出晶体后的溶液可能是饱和溶液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
C.析出晶体后的溶液可能是浓溶液,也可能是稀溶液
D.再降温不一定会有晶体析出
【答案】B
【详解】
A、蒸发溶剂,使某溶液中有晶体析出,则原溶液可能不饱和,正确;
B、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错误;
C、析出晶体后的溶液可能是浓溶液,也可能是稀溶液,如氢氧化钙溶液析出晶体后,是稀溶液,正确;
D、该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特点不知道,故降温不一定有晶体析出,正确;
故选:B。
7.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水溶液甲,经历如下变化:溶液甲溶液乙溶液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溶液甲可能是饱和溶液
B.溶液乙一定是饱和溶液
C.溶液乙和溶液丙中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
D.溶液丙若再蒸发掉5g水,析出的晶体可能大于2g
【答案】D
【详解】
A、分析流程图中可知,甲蒸发5g水,无晶体析出,则溶液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A错误;
B、分析流程图可知,甲蒸发5g水得到乙溶液,乙溶液再蒸发5g水析出2g晶体,乙溶液可能为饱和溶液也可能为不饱和溶液,B错误;
C、分析流程图可知,甲蒸发5g水得到乙溶液,乙溶液再蒸发5g水析出2g晶体,得到丙溶液,则丙溶液一定为饱和溶液,而乙溶液可能为饱和溶液也可能为不饱和溶液,所以溶液乙的溶质质量分数小于等于溶液丙中的溶质质量分数,C错误;
D、溶液达到饱和,才会有晶体析出,因为乙溶液可能为饱和溶液也可能为不饱和溶液,溶液丙是饱和溶液,所以溶液丙若再蒸发掉5g水,析出的晶体可能大于2g,D正确;
故选:D。
8.下列操作均在室温下进行,且不考虑水分的蒸发。则溶液中溶质的溶解度和溶质质量分数都发生变化的是( )
A.将一定量硝酸钾不饱和溶液升温 10℃
B.将一定量饱和石灰水升温 10℃
C.取一定量蔗糖不饱和溶液向其中加入少量蔗糖
D.取一定量氯化钠饱和溶液向其中加入少量水
【答案】B
【详解】
A、温度升高,溶解度增大,但是溶质质量分数不变,A 错误;
B、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升温后溶解度减小、有溶质析出,溶质质量分数减小,溶质和溶质质量分数都发生变化,B 正确;
C、溶解度与溶质的量无关,溶解度不变,C 错误;
D、溶解度与溶液的量无关,溶解度不变,D 错误。
故选 B。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饱和溶液是包含其底部未溶解的溶质的混合物
B.一定温度下,100g的食盐饱和溶液中加入3g食盐,用力搅拌后可得到103g食盐溶液
C.一定温度下,向饱和食盐水中加入白糖,白糖不会溶解
D.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
【答案】D
【详解】
A.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继续溶解这种溶质的溶液,不包括其底部未溶解的物质,故选项说法错误。
B.一定温度下,100g的食盐饱和溶液中加入3g食盐,用力搅拌后加入的食盐不溶解,溶液质量仍为100g,故选项说法错误。
C.一定温度下,向饱和食盐水中加入白糖,白糖能溶解,故选项说法错误。
D.饱和溶液与溶液浓稀没有必然的联系,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10.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硝酸铵固体溶于水只有扩散的吸热过程
B.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大于不饱和溶液
C.溶液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的
D.降低温度一定能将不饱和溶液转变成饱和溶液
【答案】C
【详解】
A、硝酸铵固体溶于水只有扩散的吸热过程错误,是吸热过程大于放热过程;故选项错误;
B、相同温度下,同种物质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大于不饱和溶液错误,因为没有指明温度、物质种类;故选项错误;
C、溶液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的正确,因为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故选项正确;
D、降低温度一定能将不饱和溶液转变成饱和溶液错误,如氢氧化钙溶液不能;故选项错误;
故选:C。
11.通常情况下,欲将一杯不饱和的食盐水变成饱和溶液,最适宜的方法是( )
A.往食盐水中加食盐 B.往食盐水中加水
C.往食盐水中加入饱和食盐水 D.把食盐水放入冰箱中
【答案】A
【详解】
A、往食盐水中加食盐,即增加溶质食盐的量,可使不饱和食盐水变成饱和溶液;
B、往食盐水中加水,溶剂的量增加只能使不饱和溶液变得更加不饱和;
C、往食盐水中加入饱和食盐水,由于溶质、溶剂的量按一定的比例同时增加,不饱和溶液仍不能变成饱和溶液;
D、把食盐水放入冰箱中,溶液温度降低,但由于食盐溶解受温度影响不大,因此,降温可能能使不饱和食盐水变成饱和溶液,但也有可能降温后仍无法达到饱和的情况,不是最适宜的方法。
故选:A。
12.许多科学知识在逻辑上存在如图所示关系,下列关于溶液说法正确的是( )
A.饱和溶液和浓溶液属于包含关系
B.饱和溶液与稀溶液属于并列关系
C.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属于交叉关系
D.不饱和溶液与稀溶液属于交叉关系
【答案】D
【详解】
A.溶液是否饱和与溶液的浓稀没有必然联系,饱和溶液可能是浓溶液,也可能是稀溶液,两者之间是交叉关系,故选项说法错误;
B.溶液是否饱和与溶液的浓稀没有必然联系,饱和溶液可能是浓溶液,也可能是稀溶液,两者之间是交叉关系,故选项说法错误;
C.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这种溶质的溶液是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这种溶质的溶液是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属于并列关系,故选项说法错误;
D.溶液是否饱和与溶液的浓稀没有必然联系,不饱和溶液可能是浓溶液,也可能是稀溶液,不饱和溶液与稀溶液之间是交叉关系,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二、填空题
13.如图所示的四个圆分别表示浓溶液、稀溶液、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集合。
(1)、集合分别表示:______;______,从图可以看出,饱和溶液与浓、稀溶液的关系是______。
(2)的医用生理盐水可归于上图中的______(选填“”、“”、“”或“”)区域,现有一瓶接近饱和的溶液,要使它变成饱和溶液,一般采用的方法是______或______。
【答案】
(1) 饱和浓溶液 不饱和浓溶液 饱和溶液可能是浓溶液,也可能是稀溶液
(2) C 加入氯化钠 蒸发溶剂
【详解】
略
14.室温下,同学们做了如图所示的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的实验,其中①试管和②试管的对比实验,发现②试管中固体可溶,①试管中固体几乎不溶。该对比实验说明了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是_______,同学们又补充了③试管所示实验,他们想探究的影响因素是_______。
【答案】溶剂的种类 溶质的种类
【详解】
①、②试管中溶质相同,溶剂不同,①试管和②试管的对比实验,发现②试管中固体可溶,①试管中固体几乎不溶,说明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是溶剂的种类;
①与③比较,溶剂都是水,溶剂相同,溶质分别是碘和高锰酸钾,溶质不相同,能探究的问题是溶质的种类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
三、实验题
15.为了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小林设计并进行了如下实验。
(1)探究溶质的种类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
在实验中要改变的因素是_________。
要保持不变的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溶质的质量。
操作步骤:在常温下,用量筒各量取5mL蒸馏水,分别加入①、②、③三支试管中,再分别加入氯化钠、硝酸钾、氢氧化钙各2g,振荡,观察各物质的溶解情况。
实验现象:试管①中有少量氯化钠未溶,试管②中硝酸钾全部溶解,试管③中有多量氢氧化钙未溶。
实验结论:相同温度,相同溶剂的条件下, __________。
(2)探究温度(以硝酸钾为例)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
在实验中要改变的因素是_______;要保持不变的因素是溶质的种类(硝酸钾)和质量、______。
操作步骤:用量筒各量取5mL蒸馏水,分别加入①、②、③三支试管中,再分别加入5g硝酸钾晶体,将试管①保持在常温下,将试管②加热并保持在40℃,将试管③加热并保持在60℃,振荡,观察各试管中硝酸钾的溶解情况。
实验现象:试管①中有多量硝酸钾未溶,试管②中有少量硝酸钾未溶,试管③中硝酸钾全部溶解。
实验结论:_________。
【答案】
(1) 溶质的种类 温度 溶剂的种类和质量 不同种溶质在相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2) 温度 溶剂的种类和质量 在不同温度下,固体物质(硝酸钾)在水中(或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分析】
(1)探究溶质的种类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根据控制变量法,除了溶质的种类不同,其它因素均应相同,故在实验中要改变的因素是溶质的种类;要保持不变的因素是:溶剂的种类和质量、温度、溶质的质量;
由实验现象可知,相同温度,相同溶剂的条件下, 不同种溶质在相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2)探究温度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根据控制变量法,除了温度不同,其它因素均应相同,故在实验中要改变的因素是温度;要保持不变的因素是溶质的种类和质量、溶剂的种类和质量;
由实验现象可知,在不同温度下,固体物质(硝酸钾)在水中(或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初中沪教版第6章 溶解现象第3节 物质的溶解性课时作业: 这是一份初中沪教版<a href="/hx/tb_c9823_t7/?tag_id=28" target="_blank">第6章 溶解现象第3节 物质的溶解性课时作业</a>,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判断题,综合应用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化学九年级下册第3节 物质的溶解性习题: 这是一份化学九年级下册第3节 物质的溶解性习题,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判断题,科学探究题,综合应用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沪教版九年级下册第3节 物质的溶解性精练: 这是一份沪教版九年级下册第3节 物质的溶解性精练,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判断题,填空题,综合应用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