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地理中图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三章 区域协调第一节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转移及其影响精练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中图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三章 区域协调第一节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转移及其影响精练,共9页。
3.1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转移及其影响【考纲解读】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目标以某区域为例,说明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举例说明,产业转移的概念和分类。(综合思维)2.结合资料分析,理解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及其产生的影响。(综合思维)3.结合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转移,理解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区域认知)【基础知识梳理】一、区域产业转移是指产业由某些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些国家或地区的。二、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1.产品的市场条件变化2.软环境生产要素3.生产要素成本变化三、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信息等。软环境是指生产销售以外影响企业收益的因素,包括区域的优惠政策、人文环境和风俗习惯等四、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分工与合作、改变区域地理环境、改变劳动力就业空间分布。五、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转移1.1978~1994年的探索起飞阶段,通过承接香港、台湾的产业,珠江三角洲地区建立了新的产业,产业结构得以优化。2.1994~2003年的快速提升阶段,人才多、技术高、设备先进、管理能力强的优势使得产业优化成为可能。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主导产业比重迅速下降,电子信息制造等高科技制造业迅猛发展,工业经济素质和实力得到了明显提升。3.2003年以来的调整、转型阶段,受土地、资源、人口、环境等因素制约,生产成本快速上升。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信息产业等高端产业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开始迅速发展起来。 【习题巩固】作为对外投资的新方式,海外园区已成为探索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经贸合作的重要平台。中国海外园区建设一般采用共商共建模式,但建设高水平海外园区仍面临诸多困境。下图示意高水平海外园区具备的关键优势。据此完成问题。1.建设高水平海外园区面临的最大困境是A.产业规划不合理 B.融资渠道不畅通 C.人才培养不到位 D.政治经济风【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海外园区的关键优势在于政策支持、良好的投资环境、共享信息和资源及集聚经济效应,中国海外园区建设采用的是共商共建模式,产业规划合理,A项错误;园区实行信息和资源贡献,得益于集聚经济效应,融资渠道畅通,B项错误;人才培养属于投资软环境,是海外园区的优势,C项错误;对外投资面临着制度和文化的差异,所以建设高水平海外园区面临的最大困境是政治经济风险大,D项正确。故选D。2.中国海外园区建设采用共商共建模式,有利于①均搬资建设成本②构建多方协调机制③降低投资外部风险④消除文化制度差异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答案】C【解析】海外园区建设属中国在外投资建厂,中国出资,外国提供优惠政策、便利设施和专业服务等,不属于均摊投资建设成本,①项错误;文化制度差异无法消除,④项错误;共商共建模式有利于构建多方协调机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投资外部风险,②③正确。故C项正确,ABD项错误。故选C。3.引导人园企业快速融人当地生产经营环境的关键优势是A.政策协调机制 B.信息和资源共享 C.投资软硬环境 D.集聚经济效应【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园区建设面临的最大困境是双方制度和文化的差异,入园企业要想快速融入当地生产环境,信息和资源的共享成为关键性因素,B项正确;政策协调机制无法减轻文化上的差异,A项错误;投资软硬环境无法引导企业快速融入当地的生产经营环境,C项错误;集聚经济效益是指由于劳动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集中所产生的高效益,主要作用于减少生产成本和促进生产分工合作,对融入当地生产经营环境无关,D项错误。故选B。读图和资料回答问题。“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0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巴经济走廊”将深度对接“一带一路”,有力推进贸易、旅游、投资、交通、能源资源、金融以及生态环保等方面的合作,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中国与沿线国家共同发展。4.关于“海上丝绸之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D海域在春末夏初多台风B.C海域航行的轮船在冬季是顺风逆水C.B海域是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交界线D.夏季是A海域周边地区旅游旺季【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一带一路地理环境特征。D海域在夏秋多台风,A错;C是阿拉伯海,冬季受东北季风影响,洋流是逆时针方向运动,船自西向东是逆风逆水,船自东向西是顺风顺水,B错;B是红海,是非洲板块跟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C错;A海域是地中海,是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湿润,不利于旅游业发展,这里的旅游旺季是夏季,人们来这里日光浴,D对。故选D。5.比较地跨亚欧大陆的“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各自具有的优势,正确的是①海上丝绸之路经过的路线更短,贸易量更大②海上丝绸之路可借助夏、冬季风,有利于航行,海路更具方便性③海路比陆路运量大,成本低④陆上丝绸之路速度慢,安全性高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交通运输布局的区位因素。海上丝绸之路由于受自然因素的制约更大,运输时间跨度长,安全性低,其贸易量低于陆上丝绸之路,①错;沿线是主要是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盛行西南风,冬季盛行东北风,海上丝绸之路可借助夏、冬季风,有利于航行,海路更具方便性,②对;海路比陆路运量大,成本低,这是水路运输的主要优势,③对;陆上运输相对水路运输速度要快,安全性高,④错。B对,ACD错。故选B。“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于2017年5月14日至15日在北京举行。此次高峰论坛是“一带一路”提出3年多来最高规格的论坛活动,旨在通过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共同发展。读图,完成各题。6.“一带一路”东部连接快速发展的中国,西部连接发达的欧洲而中部是亟待发展的中亚、南亚等地区,东、中、西部的经济具有互补性,表现为 ( )①东部产能增强,需要加强对外合作 ②中亚油气丰富,需要寻求消费市场③西部经济发达,需要引进大量人才 ④南亚农业发达,需要扩大粮食出口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答案】A【解析】“一带一路”连接亚欧大陆东西两端,区域内部经济差异明显,互补性强.我国处于东部,是著名的“世界工厂”,产能大,需加强对外合作以输出过剩产能,①对;中亚地区是全球能源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其石油资源依赖国际市场,②对;欧洲经济发达,人才济济,但受老龄化严重影响,需引进国际劳工,③错;南亚地区因人口稠密,对粮食需求量大,是粮食的进口区域,④错。据此分析,①②对,选A。7.“一带一路”的西端是世界乳畜业发达地区,其最有利的社会经济条件是 ( )A.交通便利 B.科技发达 C.劳动力资源丰富 D.市场需求量大【答案】D【解析】乳畜业的主导因素是饲料供应和市场远近。“一路一带”的西端是西欧,该地是乳畜业发达地区,主要原因是该地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高,对乳畜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大,其他社会经济因素都不是主导因素。据此分析选D。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国制造业转型步伐加快,由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制造业转型。在产业结构转型、用工成本上升等宏观背景下,部分跨国企业将部分业务转移到东南亚、非洲等地。据此,回答下列题。8.最有可能从我国转移出去的产业是( )A.纺织业与高级服装设计 B.瓶装饮料与石油加工工业C.陶瓷制造业与汽车制造业 D.纺织业与服装加工业【答案】D【解析】据材料可知,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国制造业转型步伐加快,在产业结构转型、用工成本上升等宏观背景下,部分跨国企业将部分业务转移到东南亚、非洲等地,由于我国用工成本的上升,转移出去的产业大部分是劳动力指向型工业,纺织业与服装加工业属于劳动力指向型工业,故D正确,ABC错误。9.部分跨国企业将部分业务转移到东南亚、非洲,主要是由于承接地( )A.优惠的税收政策 B.市场需求大 C.原料、能源丰富 D.劳动力价格低【答案】D【解析】据上题可知,在产业结构转型、用工成本上升等宏观背景下,部分跨国企业将部分业务转移到东南亚、非洲等地,由于我国用工成本的上升,转移出去的产业大部分是劳动力指向型工业,承接地的劳动力价格低,故D正确,ABC错误。10.面对新一轮的产业转移,我国应采取的措施是( )①对于新建项目进行价格管制、紧缩信贷②发展科技,提高自主创新水平③降低能耗、工资和土地成本④调整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C【解析】对于新建项目进行价格管制、紧缩信贷,不利于企业的发展,①错误;面对新一轮的产业转移,我国制造业转型步伐加快,由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制造业转型,智能制造业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高,应发展科技,提高自主创新水平,②正确;新一轮的产业转移对劳动力素质要求高,高素质的劳动力的工资水平高,③错误;面对新一轮的产业转移,我国要调整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的附加值,④正确。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2014 年末,北京人口数为 2151万。2015 年 3 月,北京公布了“严控人口数量”的新目标:2025年人口数量控制在 2300万以内,该人口数量主要是根据北京水资源的承载力计算出来的。据资料,回答下列问题。11.2020 年的人口数量 2300万是北京的A.户籍人口数量 B.外来人口数量C.人口合理容量 D.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答案】D【解析】环境承载力的大小用环境人口容量来衡量。环境人口容量指一国或一地区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利用该地的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及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所能持续供养的最大人口数量。由材料可知2020年人口数量根据北京水资源的承载力计算出来的,所以2300万应该是表示北京的环境人口容量,而不是人口合理容量,更不是户籍人口和外来人口数量,故D选项正确,ABC选项错误。故选D。12.北京市为控制人口规模需要调整移出的产业为①普通服装业 ②高新技术产业 ③文化创意产业 ④小商品批发产业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B【解析】普通服装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的普通劳动力;小商品批发产业,需要占用大片土地,也需要大量劳动力,所以北京市为控制人口规模需要转移出从业人员多的产业类型,故B正确。高新技术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对劳动力数量要求减少,对劳动力高素质要求增加,北京劳动力素质高,应布局这些产业,故ACD选项错误。故选B。读“1951~1994年间日本产业向外转移比例变化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13.1951~1994年间,日本产业向外转移增加最多的地区是A.亚洲 B.北美 C.欧洲 D.非洲【答案】A【解析】A.根据图示中的比例数值可知,1951年以后,日本产业向外转移增加比重数值差最大的是亚洲,所以日本产业向外转移增加最多的地区是亚洲,故A正确。B.对比1961年和1994年的图例可知,此时间段北美洲增长比重约为0,比重基本上没有变化,故B错误。C.对比1961年和1994年的图例可知,此时间段欧洲为负增长,说明产业转入减少,故C错误。D.对比1961年和1994年的图例可知,此时间段其他地区为负增长,说明产业转入减少,故D错误。故选A。14.日本把产业转移到该地区的主要原因是①接近原料地 ②劳动力廉价 ③科技发达 ④市场广阔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答案】C【解析】日本把产业转移到亚洲地区,主要是接近原料产地,①对;亚洲除日本外,均为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经济水平低,劳动力廉价,便于降低成本,②对;日本是亚洲的发达国家,技术水平高,其他国家技术水平总体不如日本高,③错;该区域人口众多,消费市场广阔,④对。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15.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我国突破芯片产业困境的关键是A.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 B.研发核心技术,完善产业链C.大力发展芯片下游产业链 D.注重芯片设计,寻找代工厂【答案】B【解析】我国芯片自主率较低,突破芯片产业困境的关键是研发核心技术,完善产业链。故B项正确;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并不能提高我国芯片自主率。故A项错误;我国芯片产业的困境是自主率低,并不是下游产业链问题。故C项错误;寻找代工厂不利于提高我国芯片自主率。故D项错误。故选B。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新疆是我国重要的棉花产区,产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国家《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明确提出“把新疆建成依托内地、面向中亚乃至欧洲的纺织品服装出口加工基地和区域性国际商贸中心”。浙江省是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大省,长期以来,产品除满足国内需求,还远销美国和欧盟,产业整体效益水平在全国保持领先。近年来由于生产环境的变化,生产成本不断提高,浙江纺织服装业开始实施向中西部转移的策略。下图为新疆浙江两省区服装产业转移示意图。(1)说出新疆承接浙江纺织服装生产加工企业的有利条件?(2)分别说出该产业转移对新疆、浙江两省区社会经济的有利影响?(3)新疆天然气资源丰富,为缓解我国东部能源紧张,我国“十五”计划启动了“西气东输”工程。说出“西气东输”工程对新疆地区的影响?【答案】(1)接近原料产区(或原料丰富) ;土地和劳动力价格低。(2)对新疆:增加就业机会;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促进经济发展。对浙江: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加速了经济发展。(3)有利: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增加经济收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不利:可能会破坏当地生态环境。【解析】本题考查工业区位因素、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西气东输”工程对新疆地区的影响等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和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材料信息。(1) 由材料可知,近年来由于生产环境的变化,生产成本不断提高,浙江纺织服装业开始实施向中西部转移的策略。所以从产品生产成本角度, 新疆承接浙江纺织服装生产加工企业的有利条件为接近原料产区、土地价格低、劳动力价格低。(2) 产业转移对新疆的有利影响是增加就业机会, 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对浙江的有利影响是促进产业升级。(3) 西气东输工程对新疆的有利影响: 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增加了西部地区的财政收入,带动相关行业发展, 增加就业机会,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不利影响是:可能会破坏当地生态环境。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睡城”也称为“卧城”,主要指的是大城市周边的大型社区或居民点,这些人口相对集中的区域,由于缺乏成熟(如衣食住行、商业休闲、教育娱乐等区域功能)的城市配套,人口虽大量入住,但也就是局限于晚上回家睡觉,白天照样开车或乘车往市中心赶着上班。燕郊隶属于河北省三河市,为我国众多“睡城”中的典型代表。每日跨省上班的京漂族们,在燕郊和北京之间的道路上,呈现出明显的“潮汐式”流动。材料二:下图为燕郊相对位置示意图。(1)分析燕郊成为“睡城”的原因。(2)简述京漂族的“潮汐式”流动对北京交通的影响。(3)指出为缓解人口“潮汐式”流动燕郊应采取的措施。(4)近年来,北京市重工业企业大量转移到邻近的天津和河北。这种产业转移对北京市可持续发展有哪些有利影响?【答案】(1)房价较低;与北京距离较近;除房地产外,其他产业较落后,就业机会相对较少;交通便捷;工资水平较北京低。(2)上午上班时间,燕郊通向北京道路车流量大,较为拥堵;北京通向燕郊的道路车流量小,通行顺畅;下午下班时间相反。(3)进一步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为承接北京产业转移提供优惠政策;优化和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二、三产业等。(4)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服务业发展);减轻城市环境污染;分散城市职能,缓解城市人口(或交通、住房、用地)压力;缓解水资源短缺状况。【解析】(1)本题考查燕郊称为“睡城”的原因,旨在考查学生读图获取信息及分析问题的能力。掌握人口空间变化的影响因素是解题的关键。“睡城”位于大城市周边地区,人们上班地点在市区。燕郊距离北京市比较近,房价较低;而从经济发展层面而言,本地区除房地产外,其他产业较落后,就业机会相对较少,工资水平较北京低。所以大量人口在北京工作,而在本地区买房居住,形成“睡城”。(2)本题考查人口流动对城市交通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读图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掌握城市交通的特点是解题的关键。潮汐式”流动对北京交通的影响如下:上午上班时间,燕郊通向北京道路车流量大,较为拥堵;北京通向燕郊的道路车流量小,通行顺畅;下午下班时间相反。(3)本题考查人口流动对城市建设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掌握城市建设的相关知识是解题的关键。为缓解人口“潮汐式”流动燕郊应采取措施主要从本身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完善基础设施进行分析。如进一步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为承接北京产业转移提供优惠政策,优化和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二、三产业等。(4)本题考查产业转移,旨在考查学生读图获取信息及分析问题的能力。掌握产业转移的相关知识是解题的关键。北京市重工业企业大量转移到邻近的天津和河北,这种产业转移对北京市可持续发展有有利影响。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服务业发展;减轻城市环境污染;分散城市职能,缓解城市人口、交通、住房、用地等压力;缓解水资源短缺状况。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中图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一节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转移及其影响同步测试题,共9页。
这是一份中图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三章 区域协调第一节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转移及其影响课时训练,共9页。
这是一份中图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一节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转移及其影响优秀巩固练习,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吸引劳动力主动回流的主要原因是,A 10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