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比较区域发展的异同 习题 高中地理 新鲁教版选择性必修2(教师版)(2022年)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2841359/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1.2比较区域发展的异同 习题 高中地理 新鲁教版选择性必修2(教师版)(2022年)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2841359/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1.2比较区域发展的异同 习题 高中地理 新鲁教版选择性必修2(教师版)(2022年)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2841359/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鲁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二节 比较区域发展的异同课堂检测
展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52分)
地名是一个地区自然及人文地理特征的综合反映。我国某地区地名中"河、井渠","宁、乐、孝","关","寺、庙,庵"出现比例较高。据此完成1-2题。
1.与地名“河、井、渠”,“宁、乐、孝”,“关”,“寺、庙、庵”相关的地理要素依次是( )
A.河流水利,军事防御,行政区划,宗教信仰
B.水源农耕,道德伦理,军事防御,宗教信仰
C.军事防御,道德伦理,宗教信仰,行政区划
D.军事防御,宗教信仰,行政区划,道德伦理
2.根据材料推断,当地自然环境的特点是( )
A.炎热B.寒冷C.多阴雨D.半干旱
【答案】1.B 2.D
【分析】1.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可知,“河、井、渠”主要与河流水源有关,利用河流发展农耕;“宁、乐、孝”主要与道德伦理有关;“关”一般为关隘,多与军事防御有关;“寺、庙、庵”多为宗教寺庙,与宗教信仰相关。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根据上题分析可知,当地利用河流发展农耕,说明当地降水少,属于半干旱地区,C错误,D正确;材料中没有信息体现气候炎热还是寒冷,AB错误。故选D。
甲、乙、丙、丁所示景观均为世界文化遗产。据此完成3-4题。
3.有关各个区域类型及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都属于自然区域B.都属于经济区域
C.四者的空间尺度大小不同D.甲、乙属于文化区域
4.对甲所在区域人们农业生产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粮食生产以种植水稻为主B.主要从事旱地耕作
C.畜牧活动是主要农业活动D.经济作物以大豆和油菜为主
【答案】3.C 4.A
【分析】3.四个地区都有人文建筑工程,不属于自然区域,同时也不属于经济区域,AB错误;从景观图来进行比较,四地的空间尺度大小不同,C正确;都江堰主要属于水利工程,并不属于文化区域,D错误。故选C。
4.甲地区为四川盆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粮食生产以水稻种植业为主,A正确;主要从事水田耕作,B错误;种植业活动才是该地区的主要农业活动,C正确;经济作物主要以油菜为主,该地不生产大豆,D错误。故选A。
秦淮线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秦淮线将我国东部季风区划为南方和北方。19世纪50年代,淮河自洪泽湖向南经长江穿江苏入海;后黄河结束夺淮历史,改从山东入海。下图1为秦淮线在江苏的分布图。据此完成5-7题。
5.下列有关江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区域界线是模糊的B.区域内部自然环境完全一致
C.具有明显的区位特征D.区域独立存在发展,与其他区域无联系
6.图2中①—②—③反映区域间相互关系正确的是( )
南方地区一北方地区一青藏地区B.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塔克拉玛干沙漠
C.中国一山西省一太原市D.中温带—干旱地区—青藏高原
7.我国南方的腌制品多偏向肉类,北方的腌制品多偏向蔬菜,造成腌制品“南肉北素”差异的根本原因是( )
A.南北气候差异B.南北物产差异
C.饮食习惯不同D.食用盐种类不同
【答案】5.C 6.C 7.A
【分析】5.江苏是以行政区划为界线的,界线是明确的,故A错误;区域内部存在一定差异性,故B错误;区域内部具有明显的区位特征,故C正确;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故D错误,所以该题选C。
6.图中①②③反映区域间层次性;南方地区—北方地区一青藏地区,三个地区是并列的,不是包含关系;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两者是并列关系,无包含关系;中国—山西省—太原市,是包含关系,符合图示信息;中温带—干旱地区—青藏高原,三者没有关联性。选C正确。
7.我国南方的水热条件好,冬季气温较高,四季都能种植蔬菜,而北方冬季寒冷,不适合种植蔬菜,所以北方的腌制品多偏向蔬莱,因而造成腌制品“北素南肉”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气候差异,A正确;南北物产差异和饮食习惯不同也是由于南北气候差异造成的,与食用盐种类无关,BCD错误,故选A。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化学工业迁移可分为三个阶段)(见下表)。据此完成8-9题。
8.20世纪80年代,东部沿海地区承接中西部化学工业的区位优势是( )
A.航海业发达,面向国际市场B.率先对外开放,投资环境优
C.劳动力众多,城市化水平高D.化工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
9.进入东中西部均衡发展阶段的化学工业,空间布局特点是( )
A.中西部重点发展化工资源开采业B.东部沿海着力打造绿色精细化工
C.中部地区尽量压缩化工生产规模D.东中西部均衡布局高中低端化工
【答案】8.B 9.B
【分析】8.注意关注时间信息“20世纪80年代”,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发的实施,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对外开放,其投资环境更好,B正确。航海业发达不是主要原因,且20世纪80年代的化工产品不以出口为主,A错误。化学工业不属于劳动力导向型的工业,并不是由于东部沿海地区的劳动力众多(当时中西部地区劳动力也丰富),且改革开放初期,东部沿海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也不是很高,C错误。中西部地区的化工资源更为丰富,D错。故选B。
9.注意材料中阶段三的信息“东中西部协调均衡发展。资源密集的中西部地区着力发展基础化工;东部地区着力发展精细化工,将发展重点集中在低碳资源利用、化工新材料和高端专用化学品上”,所以中西部重点发展基础化工,而不是资源开采,同时,应稳定化工生产规模,而不是尽量压缩化工生产规模,A、C错误。东部沿海应发挥技术、资金优势,着力打造绿色精细化工,B正确。东、中、西部应发挥各自优势,因地制宜布局化工生产,而不是均衡布局高中低端化工,D错误。故选B。
下图左半部分是某地贫困和生态环境恶化循环图,右半部分是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10-11题。
10.图中①②代表的含义分别是( )
A.开垦土地、单产增加B.科学种田、提高单产
C.退耕还林、耕地减少D.毁林开荒、水土流失
11.该区域生产活动从①转变为③,对区域的发展影响极大,这反映的地理环境的特点是( )
A.整体性B.差异性C.开放性D.动态性
【答案】10.D 11.D
【分析】10.从图中可以看出,左半部分是某地贫困和生态环境恶化循环图,可以判断出①②③分别代表了毁林开荒、水土流失、农林牧综合发展,因此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1.结合上题,①毁林开荒导致生态环境恶化,贫困加剧;而③农林牧综合发展可以改善环境质量,提高提高经济效益,提高了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所以反映了地理环境的动态性,D正确。与整体性、差异性、开放性关系不大,ABC错误。故选D。
敦煌莫高窟位于河西走廊西端,开凿在大泉河西岸第四级阶地的砂砾岩崖壁上(下图)。崖壁最高达50m,洞窟主要分布在10~40m高度之间,一般为2~3层。由于洞窟开凿和长期自然作用的影响,洞窟所在崖体出现大量裂隙。据此完成12-13题。
12.洞窟开凿在大泉河西岸崖壁,能够( )
A.降低开凿难度B.减弱风沙侵蚀C.减轻风化破坏D.方便生活取水
13.与下层洞窟相比,对上层洞窟内壁画的破坏影响更大的因素是( )
A.构造运动B.太阳辐射C.大气降水D.人类活动
【答案】12.B 13.C
【分析】12.从图中看,大泉河东西两岸都是河流阶地,两岸开凿难度、生活取水差别不大,A、D错;该地气候干旱,风化作用东西两岸差别不大,C错;该地位于河西走廊西端,冬季受西北风影响大,洞窟开凿在大泉河西岸能够减弱风沙侵蚀,B正确。故选B。
13.构造运动、太阳辐射对于上下层洞窟的影响基本相同;人类活动对于下层洞窟的影响较大,ABD错误。空气中的湿度越大,壁画就越容易酥碱,越容易遭受破坏,根据材料信息分析可知,洞窟所在崖体出现大量裂隙,上层洞窟距离崖顶更近,受大气降水影响更多,空气中的湿度更大,所以遭受的破坏更严重,C正确。所以选C。
综合题(3小题,共48分)
14.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16分)
长城,不仅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象征,而且是一条实际存在的重要地理界线。历代长城的布设都是以自然地理环境为基础,走向与我国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分界线基本一致。古代,长城为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分界线,该线以西以北为游牧民族聚居地,他们善骑射,耕作水平极低,衣食受自然灾害影响极大。
(1)简析长城以西以北的古代游牧民族善骑射、耕作水平低的地理原因。(4分)
(2)长城在东段主要以砖石砌成,西段主要用夯土筑成,分析原因。(8分)
(3)长城沿线是生态环境脆弱地带,从自然地理角度分析原因。(4分)
【答案】(1)长城以北以西地区,以内蒙古高原为主,地形较为平坦开阔,人口密度小,居民以游牧业为主。降水在400mm以下,草原面积辽阔,不适合发展种植业,且农业受干旱、风沙、寒潮等自然灾害影响大。
(2)地形:东段山地多,地形起伏大,使用砖石依山势而建才稳固;西段以高原为主地势较平,可以就地建设。
气候:东段降水量较大,须使用砖石减少雨水侵蚀;西段降水量较小,可使用夯土。
建筑材料的获取:东段山地多,基岩出露,可就近采石;西段黄土堆积层厚,可就地取土。
(3)长城沿线地区是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高原山地与丘陵、平原的过渡区,降水量较少且时空变率大;植被较少;水蚀、风蚀交错。
【分析】(1)长城以北以西,以内蒙古高原为主,地势较为平坦开阔,由于降水在400mm以下,草原面积辽阔,且受干旱、风沙、寒潮等自然灾害影响大,不适合发展种植业,但适宜发展畜牧业。而由于纬度较高,冬季较为寒冷,为了避寒且为了逐水而居,故发展的是游牧业,环境使得他们善骑射。
(2)长城的修建可用“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据险制塞”来形容。其建筑材料的不同可从地形、气候、建筑材料的获取方面来分析。地形:东段山地多,地势起伏大,使用砖石依山势而建才稳固;西段以高原为主,地势较平,可以就地建设。气候:我国降水量是东多西少,东段降水量较大,须使用砖石减少雨水侵蚀;西段降水量较小,可使用夯土。建筑材料的获取:东段山地多,基岩出露,可就近采石,节省建筑材料,省工省力;西段黄土堆积层厚,可就地取土,方便且省工省力。
(3)根据材料“历代长城的布设都是以自然地理环境为基础,走向与我国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分界线基本一致”,长城沿线地区是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高原山地与丘陵、平原的过渡区,降水量较少且时空变率大;植被较少,由森林草原向草原的过渡;水蚀、风蚀交错。
1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厄立特里亚是我国“一带一路”农业交流合作的重要国家之一。该国经济落后,以旱地农业为主,传统能源主要依赖生物燃料,电力严重缺乏。中国农企研究工作站在当地援建光伏动力滴灌工程,并辅以膜下滴灌技术。
材料二图1是厄立特里亚示意图。当地传统民居屋顶以茅草和树干为材料,厚实的墙体由黄土和碎石组成(图2)。
(1)描述厄立特里亚的地理位置。(4分)
(2)说明厄立特里亚传统民居建筑风格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4分)
(3)近年来厄立特里亚电力供应日趋紧张。你是否赞同在该国大力发展光伏发电?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6分)
【答案】(1)地处低纬度(热带);位于东非及非洲之角最北部(非洲东北部),西(北)邻苏丹,南邻埃塞俄比亚、吉布提;东临红海,地处阿拉伯海(印度洋)与地中海(大西洋)海上交通要道。
(2)当地气候干旱,草类丰富,方便就地取材;降水集中,风沙大,尖项有利于排水排沙;地处热带,气温高,厚实的墙体有利于隔热,降低室内的温度。
(3)赞成: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降水少,多晴天,光照强;太阳能是清洁可再生能源,有利于环境保护;能源短缺,市场需要大,促进经济发展。不赞成:光伏发电投资大,技术要求高;该地资金不足,技术落后;光伏发电占地面积广,受天气影响大,发电量不稳定;该地沙尘较多,清洗光伏板费用高。
【分析】(1)地理位置描述主要从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及交通位置角度进行描述。结合图中纬度位置可知,该地位于低纬度热带地区,读图可知,该地位于非洲东北部,西(北)邻苏丹,南邻埃塞俄比亚、吉布提;东临红海,位于阿拉伯海与地中海之间的重要位置,海上交通位置非常重要。
(2)本题首先要观察当地民居建筑有什么特点,再结合当地气候特点进行分析,结合景观图,该民居建筑材料以茅草为主,尖顶,墙体厚实,该地气候类型以热带草原气候为主,植被以草原为主,建筑材料以茅草为主,便于就地取材,湿季降水集中,干季风沙大,尖顶利于排水排沙;位于热带,全年高温,墙体厚实利于隔热,降低室内温度。
(3)该题为开放性题目,赞同或不赞同,言之有理即可。赞同的话主要从利于能源开发的角度、当地需求及对生态环境的有力影响进行分析,结合图中信息,当地位于热带,太阳高度角大,降水少,晴天多,光照充足,自然条件利于发展光伏发电,光伏发电属于清洁能源,利于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不赞同的话主要考虑到当地经济水平落后,技术水平较低,光伏发电投资较大,当地经济条件难以支持光伏发电项目的推广及日常维护,且光伏发电受天气影响较大,发电量不太稳定。
1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西海固"是西吉、海原和固原首字的简称,地处宁夏南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地带。该区域山大沟深,年均降水量仅300mm左右,蒸发量却在2000mm以上。1972年西海固地区被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确定为全球最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之一,1982年宁夏开始实施生态移民工程,将居住在西海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地区的居民,分期分批迁移到生态环境和生存环境相对良好的宁夏北部。2020年11月16日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宣布固原市西吉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这标志着曾有"苦甲天下"之称的西海固地区全部"摘帽",从此告别绝对贫困。
材料二 闵宁镇坐落在贺兰山东麓的宁夏平原上。该镇农民多数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陆续从人口增长快、贫困落后的宁夏西海固地区搬迁来的生态移民。1996年,我国东西部扶贫协作开启征程,闽宁镇成为福建省的帮扶对象。该镇大力发展特色养殖、特色种植、文化旅游、光伏产业等。目前闽宁镇农民已经成功脱贫致富奔小康。
材料三 宁夏回族自治区图和闵宁镇、西海固地区的地理位置。
(1)从区域整体性角度说明"西海固"地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曾有"苦甲天下"之称的原因。(6分)
(2)结合"西海固"地区的位置和地理环境特征,说出该地区搬迁前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并提出合理的综合治理措施。(6分)
(3)从区域差异和区域关联角度说明闽宁镇人民脱贫致富的原因。(6分)
【答案】(1)"西海固"地区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地带,地形起伏大;降水量较少且变率大,多大风天气,水资源短缺;土壤贫瘠;植被覆盖率低,生态环境脆弱,不适宜人类居住;区域人口增长迅速;对外交通闭塞;经济发展水平低。
(2)环境与发展问题∶土地退化(或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综合治理措施∶控制人口过快发展,鼓励向外移民,提高人口素质;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以地养地,自然恢复。
(3)农民响应政府生态移民政策,迁移到环境条件较好地区;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有力的资金、技术和产业帮扶;靠近大城市,对本地产业发展辐射带动作用大;发挥本区域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发展优势产业,增加就业。
【分析】(1)西海固地区历来有“苦甲天下”的说法,意思是说,天下再也找不到比西海固更贫苦的地方了。从区域整体性角度分析“西海固”地区曾有“苦甲天下”之称的原因,主要从地形、气候、土壤、植被等自然地理环境和人口、经济状况等方面分析。地形:地处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支离破碎;气候:降水较少,水资源短缺;土壤: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贫瘠;植被:植被稀疏,生态脆弱;区域经济较落后,人口增长快,交通不便。
(2)读图可知,从位置和自然地理特征上看,西海固地区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处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植被稀疏,主要存在的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根据存在问题可知综合治理措施是控制人口过快增长,鼓励移民,提高人口素质,减轻生态破坏,在土地利用上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同时采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还需以地养地,让其自然恢复,以防止对土地的过度利用。
(3)注意设问强调从区域差异和区域关联角度,从材料信息可知,闽宁镇人民能够脱贫致富,从区域差异的角度来看,首要原因是闽宁镇所在的宁夏平原环境条件更好,相比“西海固”地区更利于经济发展;从区域关联角度来看,闽宁镇是福建省帮扶对象,福建省经济较发达,为闽宁镇提供充足的资金和现金的技术支持,同时闽宁镇靠近宁夏省会银川市,受大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并充分发挥本区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相关产业,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发展。迁移阶段
迁入地
迁出地
阶段一(20世纪80年代)
东部沿海地区
西部、中部地区
阶段二(21世纪以来)
西部地区
中部、东部地区
阶段三(2018年以来)
东中西部协调均衡发展。资源密集的中西部地区着力发展基础化工;
东部地区着力发展精细化工,将发展重点集中在低碳资源利用、化
工新材料和高端专用化学品上,继续引领我国化学工业转型升级。
高中地理鲁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二节 比较区域发展的异同综合训练题: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鲁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a href="/dl/tb_c4004343_t7/?tag_id=28" target="_blank">第二节 比较区域发展的异同综合训练题</a>,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鲁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二节 比较区域发展的异同当堂检测题: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鲁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二节 比较区域发展的异同当堂检测题,共6页。
鲁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二节 比较区域发展的异同同步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鲁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二节 比较区域发展的异同同步达标检测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图中传统民居的典型分布地区是,图中是中国重要茶叶产区的区域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