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通用版)中考化学二轮专题复习卷(含答案)
中考化学二轮专题复习卷《水的组成》练习卷(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中考化学二轮专题复习卷《水的组成》练习卷(含答案),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物质中,属于化合物的是,下列关于水的说法正确的是,下列反应和水的性质无关的是,关于电解水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水的组成1.下列物质中,属于化合物的是A.空气 B.氧气 C.氯酸钾 D.生铁2.已知标准状况下,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氢气难溶于水。下列方法中收集氢气可用①向上排空气法 ②向下排空气法 ③排水法A.① B.② C.①③ D.②③3.下列关于水的说法正确的是A.水通电能分解成氢气和氧气 B.澄清的河水是纯净物C.水结冰属于化学变化 D.淡水资源丰富不需节约4.小明通过化学方程式知道,电解水时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但实验所得数据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略大于2∶1。针对这一发现,你认为下列做法不可取的是A.大胆提出假设:氧气比氢气易溶于水B.反复多次实验查找原因C.查找实验装置是否漏气D.实验所得数据与理论相差不多,可以认为实验成功5.如图是电解水的微观示意图,从中获得的信息错误的是A.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为原子,原子不能再分B.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和数目没有改变C.生成的氢分子与氧分子的分子个数比为2∶1D.一个氧分子由2个氧原子构成6.下列反应和水的性质无关的是A.氢气和氧气B.水和氧化钙C.水和二氧化碳D.无水硫酸铜和水7.关于电解水(H2O)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A.电解水时在正极产生氧气B.实验证明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C.水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2∶1D.水分子是由氢分子和氧原子构成的8.下面是同学们对水的认识,你认为正确的是①水是由氧元素和氢元素组成的一种物质; ②水是生物生存所需的最基本的物质;③水通常以固、液、气三态存在; ④在实验室中,水是最常用的溶剂。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9.如图为验证水的组成的实验装置,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正极和负极产生的气体质量比为1∶2B.正极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C.水是由一个氧元素和两个氢元素组成的D.该变化中的最小粒子为氢分子和氧分子10.下列实验指定容器中的水,其解释没有体现水的主要作用的是 ABCD实验装置硫在氧气中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排水法收集氧气解释集气瓶中的水:吸收放出的热量量筒中的水:通过水体积的变化得出O2体积集气瓶中的水:冷却溅落融熔物,防止集气瓶炸裂集气瓶中的水:水先将集气瓶内的空气排净,后便于观察氧气何时收集满11.下列图像分别与选项中的实验现象及结果相对应,其中正确的是12.如图是电解水实验的装置,关于这个实验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电解水的实验可以说明,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B.装置中a管收集的气体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C.为了防止其它物质对实验的干扰,电解水装置中的液体应该用蒸馏水D.化学变化中往往伴随能量的转变,电解水过程把电能全部转变成化学能13.水是生命之源,请回答下列有关水的问题:(1)从组成的角度:水是由___________ 组成的。(填写选项编号)A.氢元素和氧元素 B.氢原子和氧原子 C.氢气和氧气(2)从微观角度:如图中可以表示构成水的微粒的是___________。(填写图示编号)14.[2017·湘潭]如图所示的两个实验能验证水的组成。(1)图1所示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图2所示实验,接通直流电源一段时间后,玻璃管b内产生的气体是______________,该管内产生约10 mL气体时,玻璃管a内产生约_____________mL气体。(3)上述实验说明水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组成的。(4)电解水的实验中,在电解器玻璃管里加满含有酚酞的硫酸钠溶液(硫酸钠只增强导电性,不发生反应)。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管b电极附近的溶液迅速变红,则该处溶液呈________(填“酸”“碱”或“中”)性。电解后,待溶液混合均匀后测得溶液的pH=7,说明电解时管a电极附近的溶液呈________(填“酸”“碱”或“中”)性。(5)若取36 g质量分数为1%的硫酸钠溶液进行电解,消耗了6 g水,则电解后硫酸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_____。(6)电解水的实验中,若水中加入少量硫酸以增强导电性,硫酸不发生反应,则电解后溶液的pH________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15.[2017·滨州]分析图中内容回答问题:(1)左图中海水属于______________(填“纯净物”或“混合物”),海水含有大量氯化钠,氯化钠是由______________(填离子符号)和Cl﹣构成。(2)右图试管A中气体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试管B所对应的电源是________(填“正”或“负”)极。(3)在水蒸发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下同)。A.水分子不断运动 B.水分子之间间隔不变C.水分子大小不发生变化 D.水分子可以保持水的物理性质(4)在电解水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A.水分子本身发生了改变 B.氢原子和氧原子数目没有发生变化C.氢原子和氧原子种类发生了改变D.氢原子和氧原子质量发生了变化参考答案1.【答案】C【解析】A、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等物质,属于混合物;B、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C、氯酸钾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D、生铁主要成分是铁,还含有碳等物质,属于混合物。故选C。2.【答案】D【解析】标准状况下,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氢气难溶于水。收集氢气可用排水法和向下排空气法。故选D。3.【答案】A【解析】A、水通电能分解成氢气和氧气,正确;B、澄清的河水中常含有可溶性的杂质,属于混合物,错误;C、水结冰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错误;D、淡水资源很少且分布不均,有些淡水受到了污染,应节约用水,错误。故选A。4.【答案】D【解析】A、氢气不溶于水,而氧气不易溶于水,说明在相同条件下氧气的溶解能力比氢气强,这样使得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略大于2∶1,做法可取;B、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想的结果不一致时,应该反复多次实验查找原因,做法可取;C、如果装置漏气,会出现与实际情况不一样的结果,应该查找实验装置是否漏气,做法可取;D、实验所得数据与理论相差不多,可以认为实验成功,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是对自然科学不负责任的一种态度,做法不可取。故选D。5.【答案】B6.【答案】A【解析】A、氢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能够发生化学反应,和水的性质无关;B、水和氧化钙能够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属于水的化学性质;C、水和二氧化碳能够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属于水的化学性质;D、无水硫酸铜和水能够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五水硫酸铜,属于水的化学性质。故选A。7.【答案】A【解析】A、电解水时在正极产生氧气,正确;B、实验证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错误;C、水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8,错误;D、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最小的微粒,分子是由原子构成,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错误。故选A。8.【答案】D【解析】水是由氧元素和氢元素组成的一种氧化物,是生物生存所需的最基本的物质,通常以固、液、气三态存在,水能溶解许多种物质,是最常用的溶剂。故选D。9.【答案】B【解析】A、正极和负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比为1∶2,错误;B、正极产生的气体是氧气,有助燃性,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正确;C、元素是个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错误;D、该变化中的最小粒子为氢原子和氧原子,错误。故选B。10.【答案】A11.【答案】B【解析】A、电解水实验中产生氢气和氧气的质量之比为1∶8,体积之比为2∶1,错误;B、镁的活动性比铁强,所以反应速率要快,镁的相对原子质量小于铁的相对原子质量,在质量相等时,镁与酸产生的气体多,正确;C、用相同浓度、相同质量的过氧化氢溶液来制取氧气,有无催化剂不影响生成氧气的多少,只是改变反应速率,错误;D、向一定量的二氧化锰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不变,错误。故选B。12.【答案】A【解析】A、电解水的实验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可以说明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正确;B、装置中a管收集的气体是电源的负极产生的气体是氢气,不具有可燃性不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错误;C、为了增强水的导电性,加快电解的速率,可以向水中加入少量的氢氧化钠和稀硫酸,错误;D、化学变化中往往伴随能量的转变,电解水过程中电能主要转变成化学能,错误。故选A。13.【答案】(1)A(2)B【解析】(1)从组成的角度: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故选A。(2)从微观角度: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一个水分子是由1个氧原子和2个氢原子构成,故选B。14.【答案】(1)产生淡蓝色火焰,烧杯内壁有水雾(2)氢气 5(3)氢元素和氧元素(4)碱 酸(5)1.2%(6)减小15.【答案】(1)混合物 Na+(2)H2 正(3)AC(4)AB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中考化学二轮专题复习卷《元素》练习卷(含答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下列物质的组成元素相同的是,下列元素符号书写正确的是,下列属于非金属元素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考化学二轮专题复习卷《原子的结构》练习卷(含答案),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图为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下列物质由离子构成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考化学二轮专题复习卷《氧气的制取》练习卷(含答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有关催化剂的说法正确的是,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有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