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中考化学试题汇编考点37《实验设计与评价》练习卷(含详解)
展开中考化学试题汇编:考点37实验设计与评价
一.选择题(共30小题)
1.(•陕西)下列实验中,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A
除去二氧化碳中的氯化氢和水蒸气
将混合气体依次通过盛有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和浓硫酸的洗气瓶、收集
B
分离碳酸钙和氯化钙的固体混合物
将混合物放入烧杯,加入足量水搅拌,充分溶解,过滤
C
制备氢氧化亚铁
向盛有一定量硫酸铁溶液的烧杯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钾溶液至过量,过滤
D
探究铁锈蚀的条件
将一枚光亮的铁钉放入盛有适量水的试管中,观察
A.A B.B C.C D.D
【分析】A、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B、根据氯化钙易溶于水,碳酸钙难溶于水,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盐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铁锈蚀的条件,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将混合气体依次通过盛有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和浓硫酸的洗气瓶,分别能除去氯化氢气体、水蒸气,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实验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
B、氯化钙易溶于水,碳酸钙难溶于水,可用加入足量水搅拌,充分溶解,过滤、蒸发的方法进行分离,故选项实验不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
C、向盛有一定量硫酸铁溶液的烧杯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钾溶液至过量,生成氢氧化铁沉淀和硫酸钾,故选项实验不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
D、将一枚光亮的铁钉放入盛有适量水的试管中,无法确定铁锈蚀的条件,应设计对比实验,故选项实验不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
故选:A。
2.(•襄阳)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目的是( )
A.将气体通过灼热的铜网,除去N2中的少量O2
B.将气体通过装有NaOH溶液的洗气瓶,除去CO中的少量CO2
C.将固体粉末加水溶解、过滤,除去CaO中的CaCO3
D.用点燃的方法鉴别涤纶线与羊毛线
【分析】A、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B、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C、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D、根据羊毛线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氧气通过灼热的铜网时可与铜发生反应生成氧化铜,而氮气不与铜反应,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实验方案能达到目的。
B、O2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CO不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实验方案能达到目的。
C、CaO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碳酸钙难溶于水,反而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实验方案不能达到目的。
D、羊毛线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点燃产生烧焦羽毛的气味,涤纶线燃烧产生特殊气味,可以鉴别,故选项实验方案能达到目的。
故选:C。
3.(•潍坊)下列根据实验操作所得出的现象和结论均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A
用小木条蘸少量浓硫酸
小木条变成黑色
浓硫酸具有吸水性
B
向紫色石蕊溶液中通入CO2气体
溶液变成紅色
不能说明CO2与水反应
C
向盛有红棕色NO2气体的集气瓶中加入活性炭
红棕色消失
碳与NO2发生化学反应
D
向H2O2溶液中加入少量MnO2粉末
产生大量气体
MnO2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A.A B.B C.C D.D
【分析】A、根据浓硫酸具有脱水性,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催化作用,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用小木条蘸少量浓硫酸,小木条变成黑色,是因为浓硫酸具有脱水性,能把木材、纸张等中的氢元素和氧元素“脱出”结合生成水,故选项根据实验操作所得出的结论错误。
B、向紫色石蕊溶液中通入CO2气体,溶液变成紅色,是因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的碳酸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故选项根据实验操作所得出的结论错误。
C、向盛有红棕色NO2气体的集气瓶中加入活性炭,红棕色消失,是因为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吸附异味和色素,故选项根据实验操作所得出的结论错误。
D、向H2O2溶液中加入少量MnO2粉末,产生大量气体,二氧化锰加快了反应的速率,说明MnO2是该反应的催化剂,故选项根据实验操作所得出的结论正确。
故选:D。
4.(•绥化)实验方案的设计是实验成功的基本保证。下列实验方案设计不合理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区分羊毛和棉花
灼烧,闻气味
B
鉴别NH4Cl和KCl
加熟石灰研磨,闻气味
C
除去CO中混有的CO2
将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粉末
D
Fe粉中混有CuCl2
加入足量的水,过滤
A.A B.B C.C D.D
【分析】A、羊毛富含蛋白质,灼烧时产生烧焦羽毛的气味;
B、铵根离子能够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氨气,氨气有刺激性气味;
C、高温条件下,氧化铜和一氧化碳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
D、铁不溶于水,氯化铜易溶于水。
【解答】解:A、分别灼烧时,能够产生烧焦羽毛的气味的是羊毛,另一种是棉花,该选项设计合理;
B、加熟石灰研磨,能够产生刺激性气味的是氯化铵,另一种是氯化钾,该选项设计合理;
C、将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粉末时,氧化铜和一氧化碳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该选项设计不合理;
D、加入足量的水时,氯化铜溶解在水中,过滤得到铁粉,该选项设计合理。
故选:C。
5.(•长春)下列实验中,能够达到实验目的是( )
A.制备Cu(OH)2固体:用CuO与适量NaOH溶液混合
B.鉴别稀H2SO4和稀盐酸:取样,分别滴加Ba(NO3)2溶液
C.除去CO中的少量CO2气体:将气体通过灼热的CuO粉末
D.分离MnO2和KCl固体混合物:加入足量的水溶解,过滤
【分析】A、根据碱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两种物质与同种试剂反应产生的不同现象来鉴别它们,若两种物质与同种物质反应的现象相同,则无法鉴别它们。
C、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D、根据两种物质的溶解性,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CuO不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故选项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B、Ba(NO3)2溶液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与稀盐酸不反应,可以鉴别,故选项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
C、CO能与灼热的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反而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D、KCl易溶于水,MnO2难溶于水,可采取加水溶解、过滤、蒸发的方法进行分离,故选项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B。
6.(•娄底)下列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A.探究铁锈蚀条件
B.探究燃烧条件
C.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D.探究分子运动
【分析】A、根据两支试管中铁锈接触的条件,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白磷能燃烧,红磷不能燃烧,进行分析判断。
C、欲用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该实验一般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装置的气密性好;②所用药品必须是足量;③读数时一定要冷却到原温度等。
D、根据大烧杯中小烧杯内的酚酞溶液变红色,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第一支试管中的铁钉能与氧气、水充分接触;第二支试管中的铁钉只能与水接触;一段时间后,第一支试管中的铁钉生锈;第两支试管的铁钉没有生锈;无法确定生锈是否与水有关,不能用于探究铁生锈条件,故选项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B、图示中实验白磷能燃烧,红磷不能燃烧,无法确定燃烧是否与氧气有关,故选项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C、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应使用过量的红磷,以完全消耗装置内的氧气,否则测定结果偏小,故选项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D、一段时间后,大烧杯中小烧杯内的酚酞溶液变红色,而两者没有直接接触,说明氨分子运动到了酚酞溶液中,故选项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D。
7.(•南充)下列实验方案中错误的是( )
序号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除去KCl固体中的K2CO3
加入过量的稀盐酸,蒸发结晶
B
鉴别 NH4Cl和KCl两种白色固体肥料
加入熟石灰研磨后闻气味
C
除去N2中的O2
缓缓通过灼热铜丝网
D
除去CO2中的HCl气体
通入足量NaOH溶液
A.A B.B C.C D.D
【分析】A、碳酸钾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钾、水和二氧化碳;
B、铵盐能和碱反应生成氨气;
C、高温条件下,铜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
D、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
【解答】解:A、加入过量的稀盐酸时,碳酸钾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钾、水和二氧化碳,蒸发结晶得到氯化钾,该选项方案正确;
B、加入熟石灰研磨后,能够产生刺激性气味的是氯化铵,无明显现象的是氯化钾,该选项方案正确;
C、缓缓通过灼热铜丝网时,氧气和铜反应生成氧化铜,从而除去氧气,该选项方案正确;
D、通入足量NaOH溶液时,二氧化碳和氯化氢都能和氢氧化钠反应,该选项方案不正确。
故选:D。
8.(•广州)下列实验中,对应的现象和结论都正确且两者具有因果关系的是( )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A
常温下,将硫放入氧气中
剧烈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
硫能与氧气反应
B
向某无色溶液中滴入CaCl2溶液
有白色沉淀产生
该溶液中一定含有碳酸盐
C
向CaCO3中滴加稀盐酸
有气泡产生
盐酸易挥发
D
用氯化钠溶液进行导电性试验,观察小灯泡是否变亮
小灯泡变亮
氯化钠溶液中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
A.A B.B C.C D.D
【分析】A、根据硫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氯化钙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
C、根据盐酸的化学性质分析。
D、根据形成电流的原因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常温下,将硫放入氧气中,硫不燃烧,故选项说法错误。
B、向某无色溶液中滴入C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溶液中不一定含有碳酸盐,也可能含有硝酸银,故选项说法错误。
C、向CaCO3中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是因为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故选项说法错误。
D、用氯化钠溶液进行导电性试验,观察小灯泡变亮,说明氯化钠溶液中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9.(•吉林)下列实验设计能够实现其对应实验目的是( )
A.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B.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C.探究铁钉锈蚀的条件
D.探究燃烧条件之一:温度达到着火点
【分析】A、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时,选用药品和装置应考虑:①只有质量没有变化的化学变化才能直接用于验证质量守恒;②如果反应物中有气体参加反应,或生成物中有气体生成,应该选用密闭装置。
B、所选除氧剂要具备以下特征:本身能够在空气中燃烧;本身的状态为非气体。
C、根据铁锈蚀的条件,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乒乓球碎片先燃烧,滤纸片后燃烧,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红磷燃烧后产生的白烟从玻璃管中逸出,反应后烧杯中的物质质量减少,不能直接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故选项实验设计不能实现其对应实验目的。
B、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或者一氧化碳气体甚至是两者的混合气体,虽除去氧气,而增加了新的气体,不能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故选项实验设计不能实现其对应实验目的。
C、第一支试管中的铁钉只能与水接触;第二支试管的铁钉只能与干燥的空气接触;一段时间后,两支试管的铁钉没有生锈;不能用于探究铁生锈条件,故选项实验设计不能实现其对应实验目的。
D、乒乓球碎片先燃烧,滤纸片后燃烧,说明燃烧条件之一是温度要达到着火点,故选项实验设计能实现其对应实验目的。
故选:D。
10.(•随州)下列实验中提供的方案不能达到目的是( )
A.除去CO2气体中混有的少量CO,可将混合气体通过足量灼热的CuO粉末
B.不需要加入其他任何试剂就能鉴别出NaOH、NaCl、HCl、FeCl3四种溶液
C.除去CuCl2溶液中混有的少量FeCl2,可加入适量铁粉,过滤
D.鉴别NH4NO3固体和NaOH固体,可以加水溶解
【分析】A、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B、在不另加试剂就能鉴别的题目中,首先观察有无有特殊颜色的物质,若有,将有颜色的溶液鉴别出来,然后再借用这种溶液鉴别其它溶液;若都没有颜色就将溶液两两混合,根据混合后的现象进行分析鉴别。
C、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D、根据两种物质与同种试剂反应产生的不同现象来鉴别它们,若两种物质与同种物质反应的现象相同,则无法鉴别它们。
【解答】解:A、CO能与灼热的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实验中提供的方案能达到目的。
B、FeCl3溶液是黄色的,能与FeCl3溶液反应产生红褐色沉淀的是NaOH溶液,再将剩余的两种溶液分别滴加至红褐色沉淀中,能使沉淀消失的是稀盐酸,无明显变化的是氯化钠溶液,故不加其他试剂可以鉴别,故选项实验中提供的方案能达到目的。
C、适量铁粉能与CuCl2溶液反应生成氯化亚铁溶液和铜,再过滤,反而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实验中提供的方案不能达到目的。
D、NH4NO3固体和NaOH固体溶于水分别吸热、放热,使溶液的温度分别降低、升高,可以鉴别,故选项实验中提供的方案能达到目的。
故选:C。
11.(•贵阳)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下列实验目的和方案设计对应正确的是( )
A.除去铁钉表面的铁锈﹣﹣用过量的稀硫酸长时间浸泡
B.检验一氧化碳和甲烷都含有碳元素﹣﹣分别点燃,在火焰上方罩冷而干燥的烧杯
C.区别硬水和软水﹣﹣分别加入适量明矾
D.探究氧气浓度对燃烧剧烈程度的影响﹣﹣硫分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
【分析】A、根据酸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冷而干燥的烧杯能检验水蒸气的存在,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硬水和软水的检验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氧气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不能用用过量的稀硫酸长时间浸泡,因为铁和铁锈的主要成分氧化铁均能与稀硫酸反应,故选项实验目的和方案设计对应错误。
B、分别点燃,在火焰上方罩冷而干燥的烧杯,能检验水蒸气的存在,能检验一氧化碳和甲烷都含有氢元素,故选项实验目的和方案设计对应错误。
C、硬水和软水的区别在于所含的钙镁离子的多少,可用肥皂水来区分硬水和软水,加入肥皂水,若产生泡沫较多,则是软水,若产生泡沫较少,则是硬水,可以鉴别,故选项实验目的和方案设计对应错误。
D、硫分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根据燃烧现象的不同,可探究氧气浓度对燃烧剧烈程度的影响,故选项实验目的和方案设计对应正确。
故选:D。
12.(•福建)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证明某固体是碳酸盐
取样,滴加盐酸,观察是否有气泡
B
证明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
将二氧化碳通入滴有酚酞溶液的水中
C
检验氧气已收集满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
D
证明蜡烛中含有碳元素
将内壁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
A.A B.B C.C D.D
【分析】A、根据酸能与活泼金属、碳酸盐等反应生成气体,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氧气的验满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澄清石灰水能检验二氧化碳的存在,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取样,滴加盐酸,观察是否有气泡,酸能与活泼金属、碳酸盐等反应生成气体,不能证明某固体是碳酸盐,故选项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B、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不能使酚酞溶液变色,不能证明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故选项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C、检验氧气是否收集满时,应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不能伸入瓶中,故选项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D、将内壁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若变浑浊,说明生成了二氧化碳,反应物氧气中只含有氧元素,则由质量守恒定律,可证明蜡烛中含有碳元素,故选项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D。
13.(•岳阳)下列实验操作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A
鉴别棉纤维、羊毛纤维和涤纶
点燃后闻气味
B
鉴别KOH、(NH4)2SO4、BaCl2、HCl四种溶液
不另加试剂
C
除去铁粉中少量的铜粉
加足量盐酸,过滤、洗涤、干燥
D
除去氧化钙中少量的碳酸钙
高温煅烧
A.A B.B C.C D.D
【分析】A、根据三种物质燃烧产生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四种物质与同种试剂反应产生的不同现象来鉴别它们,若两种物质与同种物质反应的现象相同,则无法鉴别它们。
C、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D、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解答】解:A、点燃后闻气味,产生烧焦羽毛气味的是羊毛纤维,产生烧纸气味的是棉纤维,产生特殊气味的是涤纶,可以鉴别,故选项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
B、组内四种物质的溶液两两混合时,其中有一种溶液与其它三种溶液混合时出现一次白色沉淀和一次放出气体,该溶液为(NH4)2SO4溶液;与(NH4)2SO4溶液产生刺激性气味气体的溶液为KOH,产生白色沉淀的为氯化钡溶液;与碳酸钠溶液混合无任何明显现象的为HCl;不加其他试剂可以鉴别,故选项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
C、铁粉能与足量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溶液和氢气,铜粉不能与稀盐酸反应,反而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实验操作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D、CaCO3固体高温煅烧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C。
14.(•桂林)下列操作、现象和结论都正确的是( )
序号
操作
现象
结论
A
向某固体滴加稀盐酸
有气泡产生
该固体是碳酸盐
B
在空气中加热除去碳粉中的杂质铜粉
粉末完全变黑
碳粉中杂质已除尽
C
向某固体滴加氢氧化钾溶液,微热,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接近试管口
试纸变蓝
该固体含铵根离子
D
向某无色溶液中滴加氯化钡溶液
有白色沉淀产生
该溶液中含有硫酸根离子或银离子
A.A B.B C.C D.D
【分析】A、根据酸能与活泼金属、碳酸盐等反应生成气体,进行分析判断。
B、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C、根据铵根离子的检验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氯化钡能与硫酸根、银离子、碳酸根离子反应生成白色沉淀,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向某固体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该固体不一定是碳酸盐,也可能是活泼金属等,故选项操作、现象和结论有错误。
B、碳粉、铜粉在空气中加热,分别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氧化铜,不但能把杂质除去,也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操作、现象和结论错误。
C、向某固体滴加氢氧化钾溶液,微热,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接近试管口,试纸变蓝说明生成了氨气,则该固体含铵根离子,故选项操作、现象和结论正确。
D、向某无色溶液中滴加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该溶液中不一定含有硫酸根离子或银离子,也可能含有碳酸根离子,故选项操作、现象和结论错误。
故选:C。
15.(•十堰)为达到实验目的,下列实验设计合理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除去氧化钙中少量的碳酸钙
加水溶解,过滤
B
鉴别Fe、CuO、C三种黑色固体粉末
滴加稀硫酸
C
检验碳酸钠溶液中是否含有氯化钠
加过量的稀盐酸后,再滴加硝酸银溶液
D
从含有少量氯化钠的饱和硝酸钾溶液中提纯硝酸钾
蒸发溶剂
A.A B.B C.C D.D
【分析】A、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B、根据三种物质与同种试剂反应产生的不同现象来鉴别它们,若两种物质与同种物质反应的现象相同,则无法鉴别它们。
C、根据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氯化钠、盐酸均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KNO3和NaCl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不同,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CaO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碳酸钙难溶于水,反而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实验设计不合理。
B、Fe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CuO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会观察到黑色粉末溶解,溶液变蓝;碳与稀硫酸不反应,可以鉴别,故选项实验设计合理。
C、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生成的氯化钠、过量的盐酸均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不能检验碳酸钠溶液中是否含有氯化钠,故选项实验设计不合理。
D、KNO3和NaCl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不同,硝酸钾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而氯化钠受温度影响较小,所以可采取加热水溶解配成饱和溶液、冷却热饱和溶液使KNO3先结晶出来、再过滤的方法;用蒸发溶剂的方法得到的仍是两者的混合物,故选项实验设计不合理。
故选:B。
16.(•天津)下列有关实验方案设计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检验NaOH溶液中是否含有Na2CO3
加入过量的稀盐酸,观察现象
B
鉴别纯棉线和羊毛线
观察颜色
C
除去KNO3溶液中的少量Ba(NO3)2
加入适量的Na2SO4溶液,过滤
D
除去CO2中含有的少量CO
点燃
A.A B.B C.C D.D
【分析】A、根据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纯棉线和羊毛线的颜色可能相同,进行分析判断。
C、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D、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解答】解:A、检验变质后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碳酸钠,加入过量的稀盐酸,氢氧化钠先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无明显变化,氢氧化钠反应完,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故选项实验方案设计正确。
B、纯棉线和羊毛线的颜色可能相同,用观察颜色的方法不能鉴别,故选项实验方案设计错误。
C、Ba(NO3)2能与适量的Na2SO4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硝酸钠,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硝酸钠,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实验方案设计错误。
D、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不能够点燃,这是因为会引入新的气体杂质,且当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大量存在时,少量的一氧化碳是不会燃烧的,故选项实验方案设计错误。
故选:A。
17.(•宿迁)下列实验方案设计合理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除去氢氧化钠溶液中少量碳酸钠
加过量的氢氧化钙溶液后过滤
B
除去氧化钙中少量碳酸钙
加适量的稀盐酸
C
鉴别硝酸钾和氯化铵固体
取样,分别与熟石灰混合研磨
D
鉴别稀盐酸和氯化钠溶液
取样,分別滴加硝酸银溶液
A.A B.B C.C D.D
【分析】A、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
B、稀盐酸和氧化钙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和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
C、铵盐能和碱反应生成氨气;
D、银离子能和氯离子结合生成白色沉淀氯化银。
【解答】解:A、加过量的氢氧化钙溶液后,虽然能够除去碳酸钠,但是带入新的杂质氢氧化钙,该选项方法不正确;
B、加适量的稀盐酸时,氧化钙和碳酸钙都能够和稀盐酸反应,该选项方法不正确;
C、取样,分别与熟石灰混合研磨时,能够产生刺激性气味气体的是氯化铵,另一种是硝酸钾,该选项方法正确;
D、取样,分別滴加硝酸银溶液时,稀盐酸和氯化钠都能够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无法区分稀盐酸和氯化钠溶液,该选项方法不正确。
故选:C。
18.(•巴中)某同学对下列四个实验目的设计方案,其中不合理的是( )
选项
A
B
C
D
实验目的
鉴别硬水
鉴别硫酸铵和氯化钠
除去二氧化碳中少量的水蒸气
除去氯化铜溶液中的少量盐酸
方案
加肥皂水
加熟石灰粉末研磨
通过固体氢氧化钠
加过量的氧化铜粉末,过滤
A.A B.B C.C D.D
【分析】A、利用肥皂水可以区分硬水和软水;
B、铵盐能和碱反应生成氨气;
C、氢氧化钠能够吸收水蒸气,能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
D、氧化铜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
【解答】解:A、向水中加入肥皂水时,如果产生的泡沫较多,是软水,如果产生大量浮渣,是硬水,该选项实验方案合理;
B、加熟石灰粉末研磨时,能够产生刺激性气味的是硫酸铵,另一种是氯化钠,该选项实验方案合理;
C、通过固体氢氧化钠时,二氧化碳和水蒸气都能够被氢氧化钠吸收,该选项实验方案不合理;
D、加过量的氧化铜粉末时,氧化铜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过滤除去固体后得到氯化铜溶液,该选项实验方案合理。
故选:C。
19.(•齐齐哈尔)根据下列实验方案进行实验,不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是( )
A.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B.检验氧气是否收集满
C.验证物质燃烧需要氧气
D.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分析】A、所选除氧剂要具备以下特征:本身能够在空气中燃烧;本身的状态为非气体;生成的物质为非气态。
B、根据氧气的验满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两支蜡烛燃烧的情况,进行分析判断。
D、要注意变量的控制,注意要除探究要素不同之外,其它条件都应该是相同的,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或者一氧化碳气体甚至是两者的混合气体,虽除去氧气,而增加了新的气体,不能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故选项不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
B、检验氧气是否收集满时,应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故选项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
C、左边的蜡烛一会就熄灭,右边的蜡烛正常燃烧,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氧气,故选项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
D、图中实验,可得出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是溶质的性质,故选项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
故选:A。
20.(•吉林)下列实验方案正确的是( )
A.制备:用加热KCl和MnO2混合物的方法制O2
B.鉴别:用稀盐酸鉴别铁粉、木炭粉和氧化铜粉末
C.除杂:用溶解、蒸发的方法除去粗盐中的难溶性杂质
D.检验:用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甲烷燃烧的火焰上方,检验有水生成
【分析】A、根据氯化钾不能分解,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三种物质与同种试剂反应产生的不同现象来鉴别它们,若两种物质与同种物质反应的现象相同,则无法鉴别它们。
C、根据粗盐提纯是将粗盐中含有的泥沙等不溶物除去,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能检验二氧化碳的存在,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氯化钾不能分解,用加热KCl和MnO2混合物的方法不能制O2,故选项实验方案错误。
B、铁粉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木炭粉和稀盐酸不反应,氧化铜粉末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有明显变化,可以鉴别,故选项实验方案正确。
C、粗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粗盐提纯是通过溶解(把不溶物与食盐初步分离)、过滤(把不溶物彻底除去)、蒸发(食盐从溶液中分离出来而得到食盐)得到精盐的过程,故选项实验方案错误。
D、用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甲烷燃烧的火焰上方,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能检验二氧化碳的存在,不能检验有水生成,故选项实验方案错误。
故选:B。
21.(•德州)下列实验操作中,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A
鉴别硬水和软水
分别加入肥皂水,振荡
B
提纯粗盐(含少量泥沙)
将粗盐加适量水溶解、过滤、蒸发结晶
C
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
将气体通入足量氢氧化钠溶液
D
验证Mg、Fe、Cu活动性顺序
将铁丝分别插入氯化镁和氯化铜溶液中
A.A B.B C.C D.D
【分析】A、硬水和软水的区别在于所含的钙镁离子的多少,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粗盐提纯是将粗盐中含有的泥沙等不溶物除去,进行分析判断。
C、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D、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它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硬水和软水的区别在于所含的钙镁离子的多少,可用肥皂水来区分硬水和软水,加入肥皂水,若产生泡沫较多,则是软水,若产生泡沫较少,则是硬水;故选项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
B、粗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粗盐提纯是通过溶解(把不溶物与食盐初步分离)、过滤(把不溶物彻底除去)、蒸发(食盐从溶液中分离出来而得到食盐)得到精盐的过程,故选项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
C、CO2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CO不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反而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实验操作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D、将铁丝分别插入氯化镁和氯化铜溶液中,铁与氯化铜溶液反应置换出铜,说明了活动性Fe>Cu;铁与氯化镁溶液不反应,说明了活动性镁>铁;由此可得出三种金属活动性镁>铁>铜;故选项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D。
22.(•金华)用所给实验器材(规格和数量不限),就能顺利完成相应实验的是( )
选项
相应实验
实验器材(省略夹持装置)
A
硫酸铜晶体的制备和生长
烧杯、玻璃棒、蒸发皿、量筒
B
分离氯化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
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滤纸
C
用固体氯化钠配制5%的溶液
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量筒
D
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性强弱
烧杯、玻璃棒、pH试纸、标准比色卡
A.A B.B C.C D.D
【分析】A、硫酸铜晶体的制备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氯化钾易溶于水,二氧化锰难溶于水,进行分析判断。
C、据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的步骤分析确定需要的仪器。
D、根据测定溶液酸碱度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硫酸铜溶液的浓缩结晶,应加热蒸发水分,所需实验器材有酒精灯、蒸发皿、玻璃棒、铁架台、坩埚钳等;题目提供的实验器材无法完成该实验,故选项错误。
B、氯化钾易溶于水,二氧化锰难溶于水,可用溶解、过滤、蒸发的方法进行分离,除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滤纸外,还需使用漏斗、铁架台、蒸发皿、酒精灯等,题目提供的实验器材无法完成该实验,故选项错误。
C、用固体氯化钠配制5%的溶液,首先计算配制溶液所需氯化钠和水的质量,再称量所需的氯化钠和量取水,最后进行溶解;在这些操作中需要的实验器材:托盘天平、药匙、量筒、胶头滴管、烧杯和玻璃棒;题目提供的实验器材无法完成该实验,故选项错误。
D、测定雨水的酸度可使用pH试纸,所需实验器材有烧杯、玻璃棒、pH试纸、标准比色卡,题目提供的实验器材可以完成该实验,题目提供的实验器材可以完成该实验,故选项正确。
故选:D。
23.(•安徽)对比实验是实验探究的重要方法,下列对比实验设计能实现相应实验目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设计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设计
A
探究温度对分子运动快慢的影响
B
探究水对铁钉锈蚀的影响
C
探究空气是燃烧的必要条件
D
探究CO2与
水发生反应
A.A B.B C.C D.D
【分析】对比实验可通过若干个装置同时探究一个或多个条件对同一事件的影响,其关键是必须至少有一组作为对照,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A、向50mL冷水和热水中个加入1个红墨水,温度不同,可探究温度对分子运动快慢的影响,故选项对比实验设计能实现相应实验目的。
B、两支试管中的铁钉均能与水接触,无法探究水对铁钉锈蚀的影响,故选项对比实验设计不能实现相应实验目的。
C、两支试管中的药品分别是红磷、白磷,药品不同,无法探究空气是燃烧的必要条件,故选项对比实验设计不能实现相应实验目的。
D、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不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色,不能探究CO2与水发生反应,故选项对比实验设计不能实现相应实验目的。
故选:A。
24.(•广西)下列实验方案,能实现对应实验目的是( )
项目
实验目的
实验方法
A
检验氢氧化钠是否变质
取样品,加水溶解后滴加酚酞试液观察溶液是否变红
B
区别硬水和软水
取等量样品分别加入等量肥皂水,搅拌,观察产生泡沫情况
C
比较镁、铁、铜的金属活动性顺序
将铁丝和铜丝分别浸入硝酸镁溶液中,
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情况
D
检验甲烷中是否混有氢气
将气体点燃,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冷而干
燥的烧杯,观察烧杯内壁是否出现水滴
A.A B.B C.C D.D
【分析】A、根据变质后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碳酸钠,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硬水和软水的区别在于所含的钙镁离子的多少,进行分析判断。
C、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它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氢气、甲烷燃烧的产物,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变质后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碳酸钠,氢氧化钠、碳酸钠均显碱性,均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不能检验氢氧化钠是否变质,故选项实验方案不能实现对应实验目的。
B、硬水和软水的区别在于所含的钙镁离子的多少,可用肥皂水来区分硬水和软水,加入肥皂水,若产生泡沫较多,则是软水,若产生泡沫较少,则是硬水,可以鉴别,故选项实验方案能实现对应实验目的。
C、将铁丝和铜丝分别浸入硝酸镁溶液中,均不反应,说明了活动性镁>铁,镁>铜,无法比较锌和铜的金属活动性,故选项实验方案不能实现对应实验目的。
D、氢气、甲烷燃烧均有水生成,用冷而干燥的烧杯无法鉴别,故选项实验方案不能实现对应实验目的。
故选:B。
25.(•遂宁)下列实验方案的设计中合理的是( )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量取9mL水
用50mL量筒量取,仰视读数
B
验证某瓶气体是二氧化碳
用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若木条熄灭证明是二氧化碳
C
鉴别蔗糖和硝酸铵两种固体
取样,分别放入盛有适量蒸馏水的小烧杯中,搅拌,用温度计测量两种溶液的温度
D
除去NaCl溶液中少量的Na2SO4
加入适量Ba(NO3)2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
A.A B.B C.C D.D
【分析】A、量筒量程选择的依据有两点:一是保证量取一次,二是量程与液体的取用量最接近;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二氧化碳的检验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蔗糖和硝酸铵两种固体溶于水的温度变化,进行分析判断。
D、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解答】解:A、量取9mL水,10mL量筒能保证量取一次,且量程与液体的取用量最接近,误差最小;不能使用50mL的量筒;且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不能仰视读数,故选项实验方案的设计中不合理。
B、验证某瓶气体是二氧化碳,应使用澄清的石灰水,故选项实验方案的设计中不合理。
C、硝酸铵溶于水吸热,取样,分别放入盛有适量蒸馏水的小烧杯中,搅拌,用温度计测量两种溶液的温度,温度降低的是硝酸铵,温度几乎无变化的是蔗糖,可以鉴别,故选项实验方案的设计中合理。
D、硫酸钠能与硝酸钡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硝酸钠,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硝酸钠,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实验方案的设计中不合理。
故选:C。
26.(•苏州)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目的是( )
A.用氢氧化钠溶液除去二氧化碳中的氯化氢
B.用硫酸铜溶液检验葡萄糖的存在
C.用稀硫酸除去铜屑中的少量铁屑
D.用碳酸钾溶液去区别石灰水和氯化钙溶液
【分析】A、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B、根据葡萄糖的检验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C、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D、根据两种物质与同种试剂反应产生的不同现象来鉴别它们,若两种物质与同种物质反应的现象相同,则无法鉴别它们。
【解答】解:A、CO2和HCl气体均能与NaOH溶液反应,不但能把杂质除去,也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实验方案不能达到目的。
B、检验葡萄糖,应用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取样与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共热,若有砖红色的氧化亚铜沉淀生成,说明含有葡萄糖,故选项实验方案不能达到目的。
C、铁屑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溶液和氢气,铜不与稀硫酸反应,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实验方案能达到目的。
D、石灰水和氯化钙溶液均能与碳酸钾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不能鉴别,故选项实验方案不能达到目的。
故选:C。
27.(•淮安)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A
检验二氧化碳中混有的少量氧气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混合气体中
B
除去碳酸钠固体中混有的氯化钠
加入足量的稀盐酸蒸发结晶
C
比较相同条件下肥皂水和稀氨水的碱性强弱
分别用玻璃棒董取试样,滴在pH试纸上,把试纸呈现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照
D
探究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硫酸是否恰好完全反应
向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
A.A B.B C.C D.D
【分析】A、根据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进行分析判断。
B、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C、根据测定溶液的酸碱度可使用pH试纸,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无色酚酞溶液遇酸性溶液不变色,遇碱性溶液变红色,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当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大量存在时,带火星的木条是不会复燃的,故选项实验操作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B、碳酸钠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反而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实验操作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C、比较相同条件下肥皂水和稀氨水的碱性强弱,即测定酸碱度;测定溶液的酸碱度可使用pH试纸,分别用玻璃棒董取试样,滴在pH试纸上,把试纸呈现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照,可以比较相同条件下肥皂水和稀氨水的碱性强弱,故选项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
D、向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可能是恰好完全反应,也可能是稀硫酸有剩余,故选项实验操作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C。
28.(•益阳)下列“实验”、“现象”及“结论”完全相符的是( )
实 验
现 象
结 论
A
向某固体上滴加稀盐酸
产生气泡
该固体为碳酸盐
B
向某气体中伸入燃着的木条
木条熄灭
该气体是 CO2
C
将黄铜与铜片相互刻画
铜片上有明显刻痕
组成改变导致性能改变
D
电解水
生成的 H2和O2的质
量比为 2:1
水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
A.A B.B C.C D.D
【分析】A、根据酸能与活泼金属、碳酸盐等反应生成气体,进行分析判断。
B、木条熄灭,说明气体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合金的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电解水的实验结论(正氧负氢、氢二氧一),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向某固体上滴加稀盐酸,产生气泡,该固体不一定为碳酸盐,也可能是活泼金属等,故选项“实验”、“现象”及“结论”不完全相符。
B、向某气体中伸入燃着的木条,木条熄灭,说明气体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该气体不一定是 CO2,也可能是氮气等气体,故选项“实验”、“现象”及“结论”不完全相符。
C、将黄铜与铜片相互刻画,铜片上有明显刻痕,说明物质的组成改变导致性能改变,故选项“实验”、“现象”及“结论”完全相符。
D、电解水,生成的H2和O2的体积比为2:1,氢气和氧气分别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故选项“实验”、“现象”及“结论”不完全相符。
故选:C。
29.(•乌鲁木齐)下列实验的现象或结论不正确的一组是( )
选项
A
B
C
D
实验
实验现象
打开汽水瓶盖时,汽水会自动喷出来
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活塞先向右再向左移动,冷却至室温后,最终停在刻度“4”附近
装铁丝的试管中有气泡产生,装铜丝的试管中无明显现象
实验结论
说明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随压强的增加而减小
说明氧气的浓度是影响硫燃烧剧烈程度的因素
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
说明铁与铜的活泼性Fe>Cu
A.A B.B C.C D.D
【分析】A、根据气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氧气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白磷燃烧放出大量的热,反应后氧气被消耗,进行分析解答。
D、根据铁能与稀硫酸反应,铜不能,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打开汽水瓶盖时,汽水会自动喷出来,是因为压强减小,二氧化碳的溶解度减小,说明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随压强的减小而减小,故选项实验的现象或结论错误。
B、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空气和氧气中氧气的浓度不同,说明说明氧气的浓度是影响硫燃烧剧烈程度的因素,故选项实验的现象或结论正确。
C、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放出大量的热,使装置内气体受热膨胀,压强增大;注射器的活塞先向右移动;反应后氧气被消耗,冷却至室温后,压强减小,注射器的活塞后向左移动;最终停在刻度“4”附近,说明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故选项实验的现象或结论正确。
D、装铁丝的试管中有气泡产生,装铜丝的试管中无明显现象,说明铁能与稀硫酸反应,铜不能,说明铁与铜的活泼性Fe>Cu,故选项实验的现象或结论正确。
故选:A。
30.(•聊城)分离、提纯、除杂、鉴别是化学实验的重要手段,下列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设计
A
将粗盐中混有的泥沙分离
溶解、过滤、蒸发
B
从混有少量NaCl的KNO3中得到较纯净的KNO3固体
先加水溶解,再蒸发结晶
C
除去MgCl2溶液中的少量MgSO4
加适量的BaCl2溶液,过滤
D
鉴别CaCO3、NaOH、NaCl、NH4NO3四种固体
加水,观察
A.A B.B C.C D.D
【分析】A.根据难溶性杂质的去除方法来分析;
B.根据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情况来分析;
C.根据盐的性质来分析;
D.根据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于水时的温度变化来分析。
【解答】解:A.粗盐中的氯化钠能溶于水,泥沙不溶于水,所以可用溶解、过滤、蒸发结晶的方法除去粗盐中的泥沙,故正确;
B.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比较小,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比较大,所以从混有少量NaCl的KNO3中得到较纯净的KNO3固体,先加热水溶解制成饱和溶液,再冷却结晶,过滤即可,故错误;
C.氯化钡与氯化镁不反应,能与硫酸镁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镁,所以可用适量的BaCl2溶液除去MgCl2溶液中的少量MgSO4,过滤即可,故正确;
D.碳酸钙不溶于水,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温度会升高,硝酸铵溶于水吸热,温度会降低,而氯化钠溶于水,温度几乎不变,所以可用加水,观察的方法加以鉴别,故正确。
故选:B。
二.实验探究题(共7小题)
31.(•湘西州)某同学取一定浓度盐酸与石灰石反应,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始终未见浑浊。为了弄清原因,他设计以下方案,进行探究、验证,请你帮他补充完整以下内容。
问题猜想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原因一:石灰水已完全变质
取少量未通入CO2的澄清石灰水
于试管中,向试管中滴加
无色酚酞 试剂。
溶液 不变 色
猜想的结论正确
原因二:产生的CO2中带有HCl气体
将盐酸与石灰石反应生成的气体
通入 硝酸银溶液
试剂中。
有 白色 沉淀产生
【分析】根据碱和酸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即可,碱溶液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盐酸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
【解答】解:碱溶液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取少量未通入CO2的澄清石灰水于试管中,向试管中滴加无色酚酞试剂,若溶液不变色,则证明石灰水已完全变质;盐酸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将盐酸与石灰石反应生成的气体通入硝酸银溶液中,有白色沉淀生成,则证明产生的CO2中带有HCl气体。
故填:无色酚酞;不变;硝酸银溶液;白色。
32.(•德阳)草酸存在于自然界的植物中。草酸晶体(H2C2O4•2H2O)无色,熔点为101℃,易溶于水,受热脱水、升华,170℃以上分解。草酸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沉淀。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甲组同学按照如图所示的装置,通过实验检验草酸晶体的分解产物,仪器a的名称是 酒精灯 。
装置B的主要作用是 冷却草酸蒸气,防止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白色沉淀,干扰二氧化碳的检验 。装置C中有气泡逸出,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由此可知草酸晶体分解的产物中一定有 二氧化碳 。
(2)乙组同学认为草酸晶体分解的产物中还有CO,为进行验证,选用甲组实验中的装置A、B和如图所示的部分装置(可以重复选用)进行实验。
①乙组同学的实验装置依次连接的合理顺序为:A→B→( F )←( D )→( G )→I→D→H。
②装置I中盛有的氧化铁发生了颜色变化,欲证明草酸晶体分解的产物中有CO,乙组同学需要两次使用装置D,其现象分别是 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
【分析】(1)根据实验室常用仪器的名称和题中所指仪器的作用进行分析;
根据草酸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沉淀,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进行分析;
(2)根据检验一氧化碳,需要先除去二氧化碳,并且检验二氧化碳的除杂效果,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等知识进行分析;
根据在实验室常用氢氧化钠吸收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进行分析。
【解答】解:(1)通过分析题中所指仪器的作用可知,a是酒精灯;
草酸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沉淀,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所以装置B的主要作用是:冷却草酸蒸气,防止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白色沉淀,干扰二氧化碳的检验,装置C中有气泡逸出,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由此可知草酸晶体分解的产物中一定有二氧化碳;
(2)①除去二氧化碳用氢氧化钠溶液,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所以乙组同学的实验装置依次连接的合理顺序为:A→B→( F)←( D)→( G)→I→D→H;
②在实验室常用氢氧化钠吸收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所以装置I中盛有的氧化铁发生了颜色变化,欲证明草酸晶体分解的产物中有CO,乙组同学需要两次使用装置D,其现象分别是: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故答案为:(1)酒精灯;
冷却草酸蒸气,防止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白色沉淀,干扰二氧化碳的检验,二氧化碳;
(2)①F,D,G;
②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3.(•仙桃)为探究分子的运动及影响分子运动速率的因素,某同学设计了以下三种实验方案,请回答有关问题
【实验方案一】如图1。
①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酚酞溶液变红色 ;
②该方案的不足之处是 没有设计对比实验 。(说出一点即可)
【实验方案二】如图2、图3。
图中无色透明塑料瓶的材质、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瓶内用细线固定有用滤纸折叠成的大小和形状相同的小纸花,小纸花上都均匀喷有酚酞溶液,按照图4的操作方式分别用注射器向图2和图3的塑料瓶中同时注入5滴浓氨水,然后将针孔处密封,再将两个塑料瓶分别同时放入等体积的冷水和40℃的热水中。
①观察到的现象是 小纸花由下而上依次变红色,并且图3比图2变色快 ;
②图2、图3采用对照实验的方法,变量只有一个,被控制的量有多个,请说出4个被控制的量 塑料瓶的材质、大小、形状完全相同;小纸花大小和形状相同;小纸花上都均匀喷有酚酞溶液;用注射器向图2和图3的塑料瓶中同时注入5滴浓氨水 。
③若图4中的小纸花上喷有 石蕊溶液 ,而注射器向瓶中注入的是浓盐酸,可以观察到小纸花的颜色从下至上变为红色。
【实验方案三】如图5
用长柄V形玻璃管进行实验,向左、右两端的V形玻璃管口分别同时滴入等量的浓氨水和浓盐酸,塞紧橡皮塞。
①过一会儿后,从图5中观察到有白烟产生且位置偏右,说明 氯化氢和氨气发生了化学反应,氨分子运动的比氯化氢分子运动的快 。
②图5中生成白烟的反应为化合反应,其化学方程式为 NH3+HCl=NH4Cl 。
【实验结论】上述实验证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且分子的运动速率与 相对分子质量 有关。(说出一点即可)
【分析】微观粒子是不断运动的,温度越高运动的越快;
显碱性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显酸性溶液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色;
氨气和氯化氢反应生成氯化铵。
【解答】解:【实验方案一】
①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酚酞试液变红色。
故填:酚酞溶液变红色。
②该方案的不足之处是没有设计对比实验,不能排除空气中的物质使酚酞溶液变色。
故填:没有设计对比实验。
【实验方案二】
①观察到的现象是小纸花由下而上依次变红色,并且图3比图2变色快。
故填:小纸花由下而上依次变红色,并且图3比图2变色快。
②4个被控制的量是塑料瓶的材质、大小、形状完全相同;小纸花大小和形状相同;小纸花上都均匀喷有酚酞溶液;用注射器向图2和图3的塑料瓶中同时注入5滴浓氨水。
故填:塑料瓶的材质、大小、形状完全相同;小纸花大小和形状相同;小纸花上都均匀喷有酚酞溶液;用注射器向图2和图3的塑料瓶中同时注入5滴浓氨水。
③若图4中的小纸花上喷有石蕊溶液,而注射器向瓶中注入的是浓盐酸,可以观察到小纸花的颜色从下至上变为红色。
故填:石蕊溶液。
【实验方案三】
①过一会儿后,从图5中观察到有白烟产生且位置偏右,说明氯化氢和氨气发生了化学反应,氨分子运动的比氯化氢分子运动的快。
故填:氯化氢和氨气发生了化学反应,氨分子运动的比氯化氢分子运动的快。
②图5中生成白烟,是因为氨气和氯化氢反应生成了氯化铵,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H3+HCl=NH4Cl。
故填:NH3+HCl=NH4Cl。
【实验结论】
上述实验证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且分子的运动速率与相对分子质量有关,即相对分子质量越小,运动的速率越快。
故填:相对分子质量。
34.(•台州)氨气的水溶液称为氨水,呈碱性,易挥发,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某兴趣小组利用浓氨水和浓盐酸探究分子运动速度与相对分子质量的关系。
方案Ⅰ:在两玻璃片上同时分别滴加少量相同体积的浓氨水和浓盐酸,将2张湿润的pH试纸分别置于距玻璃片上方15厘米处(如图甲),比较2张pH试纸变色的时间。
方案Ⅱ:将一支约35厘米长的玻璃管水平放置,将一湿润的pH试纸置于玻璃管的中间。在玻璃管两端同时分别滴加2滴浓氨水和浓盐酸后,迅速塞上橡皮塞(如图乙),观察pH试纸的颜色变化。
(1)方案I实验中,观察到两液滴间的上方出现白烟。针对此现象,你的合理猜想是 浓氨水、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氨气和氯化氢反应生成了氯化铵固体颗粒 。
(2)请指出方案I的两点不足之处 污染空气,现象不明显 。
(3)多次进行方案II的实验,均观察到试纸先变蓝色,得出相对分子质量越小分子运动速度越快的结论。为使该结论更具有普遍性,还应继续研究 浓氨水、浓盐酸的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
【分析】根据氨气和氯化氢反应生成氯化铵固体颗粒,氨气、氯化氢具有刺激性气味,以及控制变量法的具体操作进行分析。
【解答】解:氨气和氯化氢反应生成氯化铵固体颗粒,氨气、氯化氢具有刺激性气味,所以
(1)方案I实验中,观察到两液滴间的上方出现白烟,针对此现象,合理猜想是:浓氨水、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氨气和氯化氢反应生成了氯化铵固体颗粒;
(2)通过分析可知,方案I的两点不足之处是:污染空气,现象不明显;
(3)多次进行方案II的实验,均观察到试纸先变蓝色,得出相对分子质量越小分子运动速度越快的结论。为使该结论更具有普遍性,还应继续研究:浓氨水、浓盐酸的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故答案为:(1)浓氨水、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氨气和氯化氢反应生成了氯化铵固体颗粒;
(2)污染空气,现象不明显;
(3)浓氨水、浓盐酸的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35.(•绵阳)美羊羊同学在购买回的袋装薯片中发现还有一个小袋,上面标有“成分:CaO、Fe;作用:防潮、防氧化;警告:禁止食用”等字样,撕开小袋,发现里面的固体粉末有少许是棕红色,大多数是灰白色的。经过分析,她认为棕红色粉末是Fe2O3,灰白色粉末应该含有CaCO3和Fe,为验证自己的判断,美羊羊同学打算进行实验探究,请你一同参与。
【实验目的】证实灰白色粉末中含有CaCO3和Fe。
【实验设计】装置如图所示:
【实验预测与分析】
①若要证实样品中含有CaCO3,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A中产生气泡,B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a(OH)2+CO2═CaCO3↓+H2O 。
②若要证实样品中含有Fe,E中应该观察到的现象是 白色粉末变蓝 ,此时C装置的作用是 除去水 。
③看了美羊羊同学的分析结论,有同学认为小袋内灰白色粉末中还应该有别的物质,请你写出其中一种物质的化学式 Ca(OH)2 。
【分析】根据物质的性质以及物质间反应的实验现象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解:①要证实样品中含有CaCO3,则碳酸钙会与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故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A中产生气泡,B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CO2═CaCO3↓+H2O,故填:A中产生气泡,B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Ca(OH)2+CO2═CaCO3↓+H2O。
②要证实样品中含有Fe,则铁与盐酸反应产生氢气,氢气还原氧化铜生成水,水能使无水硫酸铜变蓝,故E中应该观察到的现象是白色粉末变蓝,C装置中的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其作用是除去水,故填:白色粉末变蓝;除去水。
③小袋内灰白色粉末中还可能含有氢氧化钙,故填:Ca(OH)2。
36.(•威海)某纯碱厂生产的某批次碳酸钠产品中可能含有氯化钠杂质。
定性检验
(1))要确定该产品中是否含有杂质氯化钠,你的方法是 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稀硝酸,再加入硝酸银溶液,若观察到产生白色沉淀,就证明样品中含有氯化钠 。
定量测定
(2)若利用沉淀法测定该产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你确定的反应原理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Na2CO3+BaCl2=BaCO3↓+2NaCl 。
(3)假设你取样的质量为m1,根据你确定的反应原理,你需要通过实验测量沉淀(填化学式) BaCO3(或CaCO3) 的质量(假设你测得的沉淀的质量为m2)。
(4)请你设计实验方案,获得数据m1、m2,把方案填在下表中。
适用的仪器名称
实验步骤
(5)数据处理:
请用含m1、m2的式子表示所测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 (或) 。
分析讨论
(6)要测定混合物中某成分的含量,可通过化学方法将不易测定的物质转化为易测量的物质。除沉淀法外,还可依据反应(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Na2CO3+2HCl=2NaCl+H2O+CO2↑ 来测定该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
【分析】(1)根据氯化钠的检验方法来分析;
(2)根据碳酸钠的化学性质以及沉淀法测定的原理来分析;
(3)根据沉淀法测定含量的原理来分析;
(4)根据液体试剂反应所需仪器、将沉淀分离出来的方法以及称量药品的质量所用仪器来分析;
(5)利用沉淀的质量,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出碳酸钠的质量,再根据样品质量计算出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即可;
(6)除沉淀法外,还可采用气体法来测定。
【解答】解:(1)要检验碳酸钠中是否含有氯化钠就需要先排除碳酸钠的干燥,取样品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稀硝酸,再加入硝酸银溶液,观察是否产生白色沉淀;故填: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稀硝酸,再加入硝酸银溶液,若观察到产生白色沉淀,就证明样品中含有氯化钠;
(2)若利用沉淀法测定该产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可以向待测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溶液(或氯化钙溶液),碳酸钠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或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故填:Na2CO3+BaCl2=BaCO3↓+2NaCl(Na2CO3+CaCl2=CaCO3↓+2NaCl);
(3)根据生成碳酸钡沉淀或碳酸钙沉淀的质量来计算出碳酸钠的质量,故填:BaCO3(或CaCO3);
(4)需要称取一定质量的样品并将其溶解,然后加入足量的氯化钡溶液或氯化钙溶液,实验结束后将沉淀过滤出来,洗涤干燥称量,故填:
选用的仪器名称
实验步骤
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铁架台(带铁圈)、漏斗、托盘天平、洗瓶、干燥仪器
①称量样品的质量;②溶解;③加试剂(需指明试剂过量或足量);④过滤;⑤洗涤、干燥;⑥称量沉淀的质量
(5)若是利用过量的氯化钡溶液来测定的话,设碳酸钠的质量为x,则:
Na2CO3+BaCl2=BaCO3↓+2NaCl
106 197
x m2
x=
则所测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
若是利用过量的氯化钙溶液来测定的话,设碳酸钠的质量为yx,则:
Na2CO3+CaCl2=CaCO3↓+2NaCl
106 100
y m2
y=
则所测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
故填:(或);
(6)利用氯化钠与盐酸不反应,碳酸钠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将反应生成的气体干燥后用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来吸收,根据氢氧化钠溶液增重的质量(即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通过化学方程式计算出碳酸钠的质量,并进一步计算出该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故填:Na2CO3+2HCl=2NaCl+H2O+CO2↑。
37.(•济宁)(1)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为验证“氨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认真阅资料并做出以下准备。
资料准备:
I.氨气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溶液呈碱性。
Ⅱ.氨气还原氧化铜的化学反应原理:2NH3+3CuO3Cu+N2+3H2O。
实验准备:
请回答:
①为达成“氨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目的,装置A、B、D、E的正确连接顺序 A、C、D、B、E ;(填序号)
②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a(OH)2+2NH4Cl=CaCl2+2H2O+2NH3↑ ;
③装置B观察到的现象 黑色氧化铜逐渐变成红色 ,装置E的作用 吸收氨气,防止污染环境 ;
④将装置A产生的气体通入装置C中,石蕊试液浸泡的纸花变蓝色,原因是 氨气溶于水,形成氨水,氨水能使紫色石蕊显蓝色 。
(2)小凡同学利用氯化钡和氢氧化钠两种试剂,从硫酸钠、硫酸镁和氯化镁三瓶未贴标签的无色溶液中鉴别出硫酸镁溶液,设计并进行以下实验。请你补齐实验内容;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取三支洁净试管,分别倒入三种无色溶液,然后滴加 氯化钡溶液 ,振荡,观察现象;
两支试管中生成白色沉淀,一支试管中没有明显现象
没有明显现象的是氯化镁
(2) 取两支试管,分别倒入生成白色沉淀的两种溶液,滴加氢氧化钠,振荡,观察现象
一支出现白色白色沉淀,一支没有明显现象
有白色沉淀的是硫酸镁,没有明显现象是硫酸钠
【分析】(1)根据氢氧化钙和氯化铵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氯化钙、水和氨气,氨气溶于水形成氨水,氨水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碱石灰具有吸水性,氨气和氧化铜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铜、水和氮气,需要尾气处理进行分析;
(2)根据硫酸根离子和钡离子反应会生成硫酸钡沉淀,镁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等知识进行分析。
【解答】解:(1)氢氧化钙和氯化铵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氯化钙、水和氨气,氨气溶于水形成氨水,氨水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碱石灰具有吸水性,氨气和氧化铜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铜、水和氮气,需要尾气处理,所以
①为达成“氨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目的装置A、B、D、E的正确连接顺序:A、C、D、B、E;
②装置A中发生的反应是氢氧化钙和氯化铵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氨气,化学方程式为:Ca(OH)2+2NH4Cl=CaCl2+2H2O+2NH3↑;
③装置B观察到的现象为:黑色氧化铜逐渐变成红色,装置E的作用是:吸收氨气,防止污染环境;
④将装置A产生的气体通入装置C中,石蕊试液浸泡的纸花变蓝色,原因是:氨气溶于水,形成氨水,氨水能使紫色石蕊显蓝色;
(2)硫酸根离子和钡离子反应会生成硫酸钡沉淀,镁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所以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取三支洁净试管,分别倒入三种无色溶液,然后滴加氯化钡溶液,振荡,观察现象,
两支试管中生成白色沉淀,一支试管中没有明显现象
没有明显现象的是氯化镁
(2)取两支试管,分别倒入生成白色沉淀的两种溶液,滴加氢氧化钠,振荡,观察现象
一支出现白色白色沉淀,一支没有明显现象
有白色沉淀的是硫酸镁,没有明显现象是硫酸钠
故答案为:(1)①A、C、D、B、E;
②Ca(OH)2+2NH4Cl=CaCl2+2H2O+2NH3↑;
③黑色氧化铜逐渐变成红色,吸收氨气,防止污染环境;
④氨气溶于水,形成氨水,氨水能使紫色石蕊显蓝色;
(2)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取三支洁净试管,分别倒入三种无色溶液,然后滴加氯化钡溶液,振荡,观察现象,
两支试管中生成白色沉淀,一支试管中没有明显现象
没有明显现象的是氯化镁
(2)取两支试管,分别倒入生成白色沉淀的两种溶液,滴加氢氧化钠,振荡,观察现象
一支出现白色白色沉淀,一支没有明显现象
有白色沉淀的是硫酸镁,没有明显现象是硫酸钠
三.解答题(共3小题)
38.(•广州)硫酸氢钠( NaHSO4)溶于水形成无色溶液,请预测其化学性质,说明预测的依据,并设计实验验证。限选试剂是:NaHSO4溶液、BaCl2溶液、FeSO4溶液、Na2CO3溶液、NaOH溶液、稀盐酸、酚酞溶液、紫色石蕊溶液、镁条、碳粉、氧化铜
预测
预测的依据
验证预测的实验操作与预期现象
①能够与含Ba2+的
盐反应
硫酸根离子和钡离子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
取少量 NaHSO4溶液于试管中,滴入
BaCl2溶液,如果观察到 白色沉淀生成 ,
则预测成立
②能够与 碱
(填物质类别)反应
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水
取少量氢氧化钠溶液于试管中,滴入
少量酚酞,然后滴加硫酸氢钠溶液 ,
如果观察到 溶液先变红色,然后边无色 ,则预测成立。
③能够与 碳酸盐
(填物质类别)反应
碳酸根离子和氢离子反应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取少量NaHSO4溶液于试管中,滴入
碳酸钠溶液 ,
如果观察到 有气泡产生 ,则预测成立。
【分析】根据硫酸氢钠在水溶液中会电离出氢离子、硫酸根离子,具有酸的性质,酸会与碱、碳酸盐反应,硫酸根离子和钡离子会生成硫酸钡沉淀等知识进行分析。
【解答】解:硫酸氢钠在水溶液中会电离出氢离子、硫酸根离子,具有酸的性质,酸会与碱、碳酸盐反应,硫酸根离子和钡离子会生成硫酸钡沉淀,所以
预测
预测的依据
验证预测的实验操作与预期现象
①能够与含Ba2+的
盐反应
硫酸根离子和钡离子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
取少量 NaHSO4溶液于试管中,滴入
BaCl2溶液,如果观察到白色沉淀生成,
则预测成立
②能够与碱
反应
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水
取少量氢氧化钠溶液于试管中,滴入
少量酚酞,然后滴加硫酸氢钠溶液,
如果观察到溶液先变红色,然后边无色,则预测成立。
③能够与碳酸盐
反应
碳酸根离子和氢离子反应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取少量 NaHSO4溶液于试管中,滴入
碳酸钠溶液,
如果观察到有气泡产生,则预测成立。
故答案为:
预测
预测的依据
验证预测的实验操作与预期现象
①能够与含Ba2+的
盐反应
硫酸根离子和钡离子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
取少量 NaHSO4溶液于试管中,滴入
BaCl2溶液,如果观察到白色沉淀生成,
则预测成立
②能够与碱
反应
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水
取少量氢氧化钠溶液于试管中,滴入
少量酚酞,然后滴加硫酸氢钠溶液,
如果观察到溶液先变红色,然后边无色,则预测成立。
③能够与碳酸盐
反应
碳酸根离子和氢离子反应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取少量 NaHSO4溶液于试管中,滴入
碳酸钠溶液,
如果观察到有气泡产生,则预测成立。
39.(•哈尔滨)分类、类比、推理都是学习化学常用的方法。
(1)化学实验的设计除考虑实验目的外,还要考虑实验安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等因素,据此应将下列实验中的A与 C (填“B”或“C”或“D”)归为一类,依据是 都有防止空气污染的设计 。
硫在氧气中燃烧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
稀释浓硫酸
A
B
C
D
(2)汽车尾气已经成为许多大城市空气的主要污染源,汽车用燃料中含有碳元素,尾气中含有一氧化碳,其原因是 有些含碳的化合物不充分燃烧会生成CO (用文字叙述);汽车用燃料中不含氮元素,尾气中却含有一氧化氮,产生一氧化氮的原因是 N2+O22NO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条件是“放电或高温”)。
【分析】由题目的信息可知,(1)化学实验的设计除考虑实验目的外,还要考虑实验安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等因素,据此应将下列实验中的A与C归为一类,依据是:都有防止空气污染的设计;
(2)汽车尾气已经成为许多大城市空气的主要污染源,汽车用燃料中含有碳元素,尾气中含有一氧化碳,其原因是:有些含碳的化合物不充分燃烧会生成CO;汽车用燃料中不含氮元素,尾气中却含有一氧化氮,产生一氧化氮的原因是:氮气和氧气在放电或高温的条件下生成一氧化氮,配平即可;
【解答】解:(1)化学实验的设计除考虑实验目的外,还要考虑实验安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等因素,据此应将下列实验中的A与C归为一类,依据是:都有防止空气污染的设计;故答案为:C;都有防止空气污染的设计;
(2)汽车尾气已经成为许多大城市空气的主要污染源,汽车用燃料中含有碳元素,尾气中含有一氧化碳,其原因是:有些含碳的化合物不充分燃烧会生成CO;汽车用燃料中不含氮元素,尾气中却含有一氧化氮,产生一氧化氮的原因是:氮气和氧气在放电或高温的条件下生成一氧化氮,配平即可;故答案为:有些含碳的化合物不充分燃烧会生成CO;N2+O22NO;
40.(•绥化)一班的同学在探究金属镁的化学性质时发现,将镁条放到盛有冷水的试管中,没有明显的现象,然后将试管放在酒精灯上加热,发现试管中有气泡产生。
(1)小明认为,据此现象可断定加热时镁能和水反应,小强认为小明的结论不正确,理由是 加热水时,也会产生气泡 。
(2)小明向加热的试管中滴入酚酞溶液,溶液显红色,证明镁在加热时 能 (填“能”或“不能”)与水发生反应
(3)小明将加热后的试管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同学们发现溶液中的红色消失了。
在确定酚酞溶液没有变质的情况下,请你根据初中所学化学知识,对溶液中红色消失的原因做出合理猜想。
猜想一: 氢氧化镁分解生成了其它物质
猜想二: 温度降低时氢氧化镁从水中析出
请设计实验方案,对其中一种猜想进行验证 取两支试管,分别加入相同体积的冷水和热水,再分别加入相等质量的氢氧化镁固体,分别滴加酚酞试液,观察现象 。(只需答出实验方案,不需要回答现象和结论)
【分析】镁不能和冷水反应,能和热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镁和氢气,氢氧化镁不溶于冷水,能够溶于热水。
【解答】解:(1)小强认为小明的结论不正确,理由是加热水时,也会产生气泡。
故填:加热水时,也会产生气泡。
(2)小明向加热的试管中滴入酚酞溶液,溶液显红色,证明镁在加热时能与水发生反应,生成了显碱性的物质。
故填:能。
(3)猜想一:氢氧化镁分解生成了其它物质;
猜想二:温度降低时氢氧化镁从水中析出;
验证猜想二的实验方案:取两支试管,分别加入相同体积的冷水和热水,再分别加入相等质量的氢氧化镁固体,分别滴加酚酞试液,观察现象。
故填:氢氧化镁分解生成了其它物质;温度降低时氢氧化镁从水中析出;取两支试管,分别加入相同体积的冷水和热水,再分别加入相等质量的氢氧化镁固体,分别滴加酚酞试液,观察现象。
(通用版)中考化学试题汇编考点03《空气》练习卷(含详解): 这是一份(通用版)中考化学试题汇编考点03《空气》练习卷(含详解),共8页。
(通用版)中考化学试题汇编考点04《氧气》练习卷(含详解): 这是一份(通用版)中考化学试题汇编考点04《氧气》练习卷(含详解),共15页。
(通用版)中考化学试题汇编考点26《中和反应》练习卷(含详解): 这是一份(通用版)中考化学试题汇编考点26《中和反应》练习卷(含详解),共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