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高中物理粤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同步练习
高中物理粤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 第三册第二节 分子热运动与分子力课后复习题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物理粤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 第三册第二节 分子热运动与分子力课后复习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2分子热运动与分子力同步练习2021—2022学年高中物理粤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三册一、选择题(共15题)1.分子间同时存在引力和斥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固体分子间的引力总是大于斥力B.气体能充满任何仪器是因为分子间的斥力大于引力C.分子间的引力随着分子间距离增大而增大,而斥力随着距离增大而减小D.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都随着分子间的距离增大而减小2.关于布朗运动和扩散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布朗运动和扩散现象都能在气体、液体、固体中发生B.布朗运动和扩散现象都是分子的运动C.布朗运动和扩散现象都是温度越高越明显D.布朗运动和扩散现象都是热运动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空气中大量PM2.5的运动也是分子热运动B.布朗运动是液体分子的运动,它说明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C.悬浮在液体中足够小的微粒,受到来自各个方向的液体分子撞击的不平衡使微粒的运动无规则D.将碳素墨水滴入清水中,观察到布朗运动是碳分子的无规则运动4.关于平衡态和热平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A.只要温度不变且处处相等,系统就一定处于平衡态B.两个系统在接触时,它们的状态不发生变化,说明这两个系统原来的温度是相等的C.热平衡就是平衡态D.处于热平衡的几个系统的压强一定相等5.下列关于分子力和分子势能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当分子力表现为引力时,分子力和分子势能总是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增大B.当分子力表现为引力时,分子力和分子势能总是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C.当分子力表现为斥力时,分子力和分子势能总是随分子间距离的减小而减小D.当分子力表现为斥力时,分子力和分子势能总是随分子间距离的减小而增大6.关于分子力做功,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如果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引力,则两分子间距离增大时,一定是克服分子力做功B.如果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引力,则两分子间距离减小时,一定是克服分子力做功C.如果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斥力,则两分子间距离减小时,一定是分子力做功D.如果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斥力,则两分子间距离增大时,一定是克服分子力做功7.水压机是利用液体来传递压强的.水压机工作时,水分子间( )A.只有斥力B.只有引力C.既有引力也有斥力,但分子力表现为引力D.既有引力也有斥力,但分子力表现为斥力8.关于分子动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气体扩散的快慢与温度无关B.布朗运动是液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C.布朗运动是悬浮在液体中的固体小颗粒的无规则运动D.分子间的引力总是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增大9.如图所示为分子势能与分子间距离的关系图象,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当r>r0时,r越小,则分子势能Ep越大B.当r< r0时,r越小,则分子势能Ep越大C.当r= r0时,分子势能Ep最小D.当r= r0时,分子间作用力为零10.关于固体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固体被压缩时,分子间引力为零,只存在斥力B.固体被拉伸时,分子间斥力为零,只存在引力C.固体不受外力作用时,分子间引力、斥力均为零D.固体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总是同时存在的1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当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斥力时,分子势能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增大B.布朗运动反映了固体小颗粒内分子的无规则运动C.温度相同的氢气和氧气,它们分子的平均动能相同D.当两分子间的距离为平衡距离r0时,分子间既没有引力也没有斥力12.两个分子间作用力的合力F与分子间距离r的关系如图所示,假定两个分子的距离为无穷远时它们的分子势能为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r由无限远到趋近于0的过程中,F先变小后变大B.在r由无限远到趋近于0的过程中,F先做正功后做负功C.在r由无限远到趋近于0的过程中,分子势能先增大后减小D.在r = r0处分子势能为零13.两分子间的作用力与两分子间距离的关系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当时,分子势能最小B.在由变到的过程中,分子势能一直增大C.在由变到的过程中,分子间的作用力一直做正功D.在由变到的过程中,分子间的斥力随的增大而增大14.如图,设有甲、乙两分子,甲固定在点,为其平衡位置间的距离,现在使乙分子由静止开始只在分子力作用下由距甲处开始沿方向运动,则( )A.乙分子的加速度先减小,后增大B.乙分子到达处时速度最大C.分子力对乙一直做正功,分子势能减小D.乙分子在处时,分子势能最大15.关于分子动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布朗运动是液体或气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B.若两分子间的距离增大,则两分子间的作用力也一定增大C.在扩散现象中,温度越高,扩散得越快D.若两分子间的作用力表现为斥力,则分子间距离增大时,分子势能增大二、填空题(共4题)16._____是物体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的标志。17.如果取分子间距离时为分子势能的零势能点,则时,分子势能为___________值;时,分子势能为___________值。并试着在图中画出的图像___________。(选填“正”“负”或“零”)18.(1)如图8所示,把一块洁净的玻璃板吊在橡皮筋的下端,使玻璃板水平地接触水面.如果你想使玻璃板离开水面,必须用比玻璃板的重力______的拉力向上拉橡皮筋,原因是水分子和玻璃的分子间存在__________作用.(2)往一杯清水中滴入一滴红墨水,一段时间后,整杯水都变成了红色,这一现象在物理学中称为__________现象,是由于分子__________的产生的.这一过程是沿着分子热运动的无序性__________的方向进行的.19.建国70周年,我国桥梁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成就。如图甲所示,是建造某大桥将长百米、重千余吨的钢梁从江水中吊起的情景。施工时采用了将钢梁与水面成一定倾角出水的起吊方案,为了探究该方案的合理性,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做了两个模拟实验。实验1:研究将钢板从水下水平拉出的过程中总拉力的变化情况;实验2:研究将钢板从水下以一定倾角拉出的过程中总拉力的变化情况;(1)必要的实验器材有:钢板、细绳、水盆、水、支架、刻度尺、计时器和_______等;(2)根据图乙中的实验曲线可知,实验2中的最大总拉力比实验1中的最大总拉力降低了_______ N,钢板完全浸没在水中时受到的浮力是_______N(结果均保留两位有效数字);(3)根据分子动理论,实验1中最大总拉力明显增大的原因是_______。三、综合题(4题)20.俗话说“破镜难圆”,然而在光学镜头制作中有一种工艺,是将两个镜面研磨得非常光滑后把它们贴放在一起,不用任何黏合剂它们就会紧紧地粘在一起。而通常焊接钢梁,是用电焊机将钢梁的断面熔化从而将钢梁连接起来。请根据分子力的特性来解释这些现象。21.以下关于布朗运动的说法是否正确?说明道理.(1)布朗运动就是分子的无规则运动.(2)布朗运动证明,组成团体小颗粒的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3)一锅水中撒一点胡椒粉,加热时发现水中的胡椒粉在翻滚.这说明温度越高布朗运动越激烈.(4)在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煤油中小粒灰尘的布朗运动,这说明煤油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22.研究分子势能是研究物体内能的重要内容。已知某物体中两个分子之间的势能Ep与两者之间距离r的关系曲线如图所示。(1)由图中可知,两分子间距离为r0时,分子势能最小,请说出r=r0时两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大小,并定性说明曲线斜率绝对值的大小及正负的物理意义;(2)假设两个质量相同的分子只在分子力作用下绕两者连线的中点做匀速圆周运动,当两者相距为r1时,分子的加速度最大,此时两者之间的分子势能为Ep1,系统的动能与分子势能之和为E。请在如图所示的Ep—r曲线图象中的r轴上标出r1坐标的大致位置,并求出此时两分子之间的分子作用力大小。23.用连线连结起左边列出的科学家和右边列出的他所测定的物理量或证实过的物理事实。A、布朗 a、热功当量B、卡文迪许 b、电磁波的存在C、焦耳 c、万有引力恒量D、赫兹 d、分子不断作热运动E、法拉第 e、原子的有核结构F、牛顿 f、电子电量
参考答案:1.D2.C3.C4.B5.D6.A7.D8.C9.A10.D11.C12.B13.B14.B15.C16.温度17. 正 正 18. 大 引力 扩散 热运动 增大19. 测力计 0.60 0.35 分子间存在引力,钢板与水的接触面积大20.因为分子之间存在作用力,当分子间距离满足一定范围时,分子间引力大于斥力时,会相互吸引,从而结合在一起,这就是镜面能够粘在一起以及钢梁连接在一起的原理。21.(1)布朗运动是悬浮微粒的运动,不是分子的运动.(2)布朗运动间接证明液体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3)胡椒粉的运动不是布朗运动,因为水不是静止的.(4)小粒粉尘就是在煤油分子的不停地无规则撞击下,才做的布朗运动.22.(1)当r=r0时两分子间相互作用力0,曲线斜率绝对值的大小表示分子间作用力的大小,曲线斜率为正时,分子力表现为引力,曲线斜率为负时,分子力表现为斥力;(2)见解析,此时两分子之间的分子作用力大小为23.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1学年第二节 分子热运动与分子力同步练习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粤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 第三册第二节 分子热运动与分子力课时作业,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粤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 第三册第二节 分子热运动与分子力练习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