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2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设计
展开1.了解《左传》相关知识及创作背景。
2.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3.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重难点
1.对中心人物烛之武的形象进行分析。
2.分析烛之武劝退秦军的游说的思路和技巧。
第二课时
一、课堂导入
同学们,经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掌握了《烛之武退秦师》的基础知识和文章大意。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这篇课文,着重探究内容,并分析人物形象。
二、合作探究
1.秦晋围郑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
①无礼于晋:晋公子重耳流亡经曹、宋路过郑国。郑国大夫叔詹劝郑文公要以礼待重耳,郑文公却以“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为由,不听叔詹劝告,对重耳不礼。
②贰于楚:郑先与楚结盟。晋楚争霸中原,郑国背晋助楚,郑文公曾怂恿楚成王出兵作战。晋楚战于城濮,楚军大败。郑文公内心恐惧,又派人到晋国请罪求和。五月,晋侯、郑伯盟于衡雍(今河南原阳西)。晋文公受周天子册命与四方诸侯盟于践土(在衡雍之西),晋文公为盟主,郑参与践土之盟,但晋、郑间的隔阂并未消除。
2.当时郑国处境如何?朝堂发生了什么?
明确:
佚之狐说“国危矣”。这个“危”字,不但点明了客观形势,而且提示了主观心理的焦急。佚之狐向郑伯推荐了烛之武,但他没说任何理由,只用一个“必”字展现了自己的信心。一个“必”字,显示出精明的佚之狐对未来局势的精准预判。他深知秦晋虽结盟围郑,但他们是为了各自的利益而来,他们不是铁板一块。
郑伯请烛之武出山,烛之武推辞,郑伯作为国君马上检讨自己“不能早用子”,这已经是很急的表现了;接着是“今急而求子”,这里的“急”,直接点明是心理上的,与佚之狐说的“国危矣”的“危”相呼应,构成了一种危而急的氛围。郑伯说服烛之武用了两手:一手软到家,先是“急”,再是“求”,最后是自己有“过”;另一手是“利”,再不出山,对你也不“利”。
烛之武“夜缒而出”,一个“夜”,一个“缒”。第一因为外交使者不敢白天公开出来,城门都不敢开。第二因为不想让晋国发现,所以要晚上。这是写情节的进展,又是回过头来用这一结果说明前文的原因:军事形势的“危”和“急”,也说明国君为何“求”,还毫不犹豫地承认自己有“过”。
3.烛之武是如何巧退秦师的?
明确:
先讨秦欢心——以退为进;陈亡郑利晋——以害动秦;
主存郑利秦——以利诱秦;责晋贪不义——大功告成。
本文写的是郑国在秦兵直逼城下的危急形势下一次成功的外交活动。烛之武这位出色的“外交家”在见到秦穆公之后,既非据理质问,又不苦苦哀求,而是以超此事件之外的姿态,动之以“利”,晓之以“理”,终于使趋“利”而来的秦兵,不仅立即避患而“退”,还反过来“与郑人盟”,派军队留守郑国,帮助郑国抗晋。
4.烛之武能说退秦军,除了辞令之妙外,有没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明确:
①秦晋两国关系是很铁的。时任的两国国君,有着非同寻常的婚姻关系和政治关系。秦晋两国在地理上是一河之隔(黄河)的近邻,秦穆公先后与四位晋国国君联姻,并帮助了两位晋国国君夺权。
②秦晋之间这种重叠复杂的关系,看似友好坚牢,但毕竟是政治联姻,其关系最终还是取决于政治利益。晋文公即位后,振兴晋国,成了霸主,下一步势必要四处扩张,身旁的秦国自然是嘴边之食;而且晋国要向东扩张,西邻的强秦也是“在后的黄雀”。秦国当然也想称霸,那么已经称了霸的晋国,正是横挡在它前面的巨大障碍。因此无论从哪个方面看,晋国都是秦国最直接、最强大、最危险的敌人。佚之狐、烛之武正是敏锐地看到秦晋表面上牢不可破的关系背后,有着实质性的你死我活的利益矛盾,意识到只有从这个缝隙中下手,才能撬开它们之间的铁关系。
③事实证明,前627年,晋文公一去世,秦国就出兵偷袭两年前结盟的郑国,由于郑国提早做了准备,秦兵攻郑未遂,却在回国途中被晋兵联合姜戎打了埋伏,导致全军覆没。
5.如何理解晋文公所说的“仁”“知”“武”?
明确:
面对风云突变的形势,晋侯并没有感情冲动,而表现出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毅然决定撤军。这种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体现一代霸主晋文公的政治远见。
①“不仁”从历史情谊的角度分析,秦国帮助重耳登上晋文公的宝座,去袭击秦国,不仁义。当然,这是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如果真讲“仁义”,当初就不会发兵攻郑。②“不知”从外交局势考虑,因此而丧失秦国这一强大的盟友,不明智。③“不武”符合用兵之道,用分裂代替团结,这是不合乎用兵作战的原则。
三、形象分析
1.文章写烛之武在使命面前,先“避”后“受”,有什么作用?
这段文字看似闲笔,却有重要作用:一是交代了烛之武的境况,是一个不被重用的老臣。二是委婉地批评郑伯不能用人,但在关键时刻,作为国君尚能接受规谏,诚恳负责,勇于自责。三是点明烛之武深明大义,以解国难为重。这一内容粗线条地勾勒出烛之武的形象,为下文写他奔赴国难的义勇精神作了必要的铺垫。
2.烛之武是本文的中心人物,请结合课文内容分析这一艺术形象。
①志士。由于长期未被重用,烛之武难免心怀牢骚与委屈,但他最终以国家利益为重,出使秦营。这足以说明他是个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②勇士。两方交战,成败难料;出使秦营,生死未卜。烛之夜缒而出”,勇入秦营,充分展示了他的“勇士”精神。
③辩士。烛之武到了秦营之后,面对强敌,不卑不元,侃促而谈。他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对郑国的利益只字未提,却成功说退秦军,充分展现了他的“辩士”风采。“辩士”形象是烛之武形象的核心。
3.其他人物形象分析
秦伯:贪婪自私,不讲信用,见利忘义。
晋文公:贪婪,但理智,隐忍不发,随机应变,审时度势,雄才大略。
四、文章主旨
本文记述了秦晋联合攻打郑国的故事。郑国被秦晋两个大国包围,危在旦夕,郑文公听从大夫佚之狐的建议,派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去说服秦伯。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艰险,只身前往敌营并成功说服秦君,解除国难,表现了他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五、写作特点
本课运用了详略得当的写法,表现烛之武怎样说退秦师的,所以重点放在烛之武的说辞上,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做了简略交代。在烛之武“夜缒而出”的前后,郑国君臣和百姓是怎样焦急地等待烛之武的消息,秦国君臣又是以怎样的场面和骄横态度接待这位即将亡国的使臣,作者只字未提,而是集中笔墨塑造烛之武这一形象,从而做到层次有序,有始有终。
六、课堂总结
春秋是一个战乱纷纷、动乱的年代。各诸侯国为了获得自己最大利益,为了称霸中原,倚强凌弱,攻伐兼并。他们之间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正如孟子所说“春秋无义战”。而在这“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春秋,烛之武是一位英雄,一位在危难之时心里有国家、一位在个人与是非选择中有宽阔胸怀的英雄。
七、布置作业
完成课时练(二)
高中语文2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2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程目标,教学过程,烛之武其人,言辞艺术1,文化常识,言辞艺术2,言辞艺术3,言辞艺术4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2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2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2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2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及反思,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重点难点,课时安排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