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高中地理新鲁教版必修第二册 第1单元 单元小结与测评 学案
展开请根据下面的体系图快速回顾本单元内容,把各序号代表的含义填到对应的方框内,构建出清晰的知识网络。
①不均衡
②稀疏区
③胡焕庸
④社会消费
[学思心得]
人口问题、人口迁移、人口分布、资源环境承载力之间的关系
1.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口问题不同,进而影响了人口迁移的方向与规模,影响了人口的分布
老龄化问题比较突出的发达国家或地区总体上经济发展水平高,社会条件优越,对人口产生了强大的拉力作用,而且老龄化使社会劳动力短缺,客观上为人口迁移提供了条件。因此,目前世界上人口迁移的总方向是由经济欠发达地区移向经济发达地区,从而也加剧了经济发达地区的人口密集程度。此外,许多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因人口自然增长过快,加上开发历史悠久,自然条件优越,也形成了许多人口密集区。
总之,人口分布是自然、经济、社会诸多因素对人口增长和人口迁移长期综合作用的结果。
2.人口增长、人口迁移、人口分布的基本状况受到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影响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大的地区,往往是人口密度大的地区,同样对人口具有吸引作用,但随着人口密度的增大,人地矛盾加剧,又阻碍了人口的迁入。
1.年龄中位数是将区域全体人口按年龄大小排列,位于中点的那个人的年龄。年龄在这个年龄以上的人数和以下的人数相等。据此完成(1)~(2)题。
区域 | 年龄中位数(岁) |
全世界 | 28.4 |
日本 | 44.7 |
法国 | 39.9 |
美国 | 36.9 |
中国 | 34.5 |
巴西 | 29.1 |
印度 | 25.1 |
(1)年龄中位数不断增大,反映人口总体逐渐老龄化。上表列出了世界和部分国家的年龄中位数(2010年),从表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美国的年龄中位数居世界第三
B.中国的年龄中位数明显高于印度是因为经济发展速度快
C.吸纳发展中国家移民能增大发达国家的年龄中位数
D.年龄中位数与国家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密切相关
(2)我国各地区的年龄中位数不同,年龄中位数东部大于西部的主要原因是东部地区( )
A.自然环境优越 B.大量人口的迁入
C.自然增长率高 D.经济发展水平高
(1)D (2)D [第(1)题,表中只列出了世界部分国家年龄中位数,无法判断美国年龄中位数在世界的排位;中国年龄中位数明显高于印度,说明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较印度突出,主要原因是中国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导致人口增长速度减缓;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的移民以青壮年为主,因此吸纳移民将降低发达国家的年龄中位数;人口自然增长率越低,人口增长速度越慢,年龄中位数越大。第(2)题,我国年龄中位数东部大于西部,说明东部地区老龄化现象更加突出,这主要和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有关。]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是我国部分省区老年人口比重(%)图和人口分布密度统计图。
材料二 利用区位联系,建立有内在联系的经济体,借整体力量来获得发展,越来越成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泛珠三角(9+2)”区域合作体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成立的。
(1)习惯上,当一个地区≥65岁的老年人口比例达到7%以上时,说明该地区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的哪几个省区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试分析这些地区老龄化产生的原因。
(2)以我国人口分布密度统计图为依据,分析我国人口分布具有的特点。十年间其发展的趋向是什么?并分析原因。
(3)材料二中,区域内人口承载状况大于2的省区通过区域合作,其人口承载状况将________(填“变大”或“变小”),试分析其原因。
[解析] 第(1)题,可从图中读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省区,这些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与计划生育政策实施有关,也与本地经济发达,医疗条件、生活条件好,人口平均寿命长有关。第(2)题,我国的人口分布与自然条件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受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东部地区无论自然条件还是社会经济条件都比西部优越,因此人口稠密,而且今后我国东西部人口分布不均还有加剧的趋势。第(3)题,云、贵、川人口实际承载量很大,通过与人口承载量较小的省合作,进行合理的人口流动,可降低其人口承载量,从而使环境条件得以改善。
[答案] (1)沪、苏、津、粤。原因:①实行计划生育,人口的自然增长缓慢,年轻人口所占比重下降;②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医疗条件好,生活质量改善,人的平均寿命延长。
(2)特点:分布不均,东部地区人口密集,西部地区人口稀少。趋向:十年间东西部人口分布不均的状况不断加剧。原因:东部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并不高,但由于社会经济发展较快,经济活力较强,吸引了大量外来流动人口来此地务工和经商,造成人口密度增加。
(3)变小 原因:①通过区域间合作,环境条件得以改善,人口容量变大(或理论承载密度变大);②通过人口迁移或流动,降低了这些省区的实际人口密度。
常见人口统计图的类型、特点及判读
类型 | 特点 | 例图 | 判读方法 | ||
具体判读方法 | 通用判读方法 | ||||
坐标类 图 | 柱状图 | 说明地理事物的绝对数量。适用于表示相互独立的地理事物的静态对比。用柱状的长短或高低表示不同地理事物的差异 | 对应坐标轴分别判读每一短柱对应的数值,然后进行不同短柱之间的数值对比,分析其存在的差异 | 一般可依如下程序去判读 读图名 ↓ 读坐标(或图例) ↓ 读数据(大小及变化趋势) ↓ 分析数据 ↓ 用文字概括联系或规律 ↓ 进行图表转换 (或图图转换) | |
| 曲线图 (或折 线图) | 表示地理事物在时间上或空间上的分配规律。能直观反映同一种地理事物的变化趋势 | 判读时,主要根据线状统计符号的大体走向来分析统计对象的量值随时间或空间的连续变化的规律,要特别注意曲线统计图中的高峰或低谷以及折线图中的明显的转折点 | ||
| 三角形 统计图 | 由三个坐标轴组成一个正三角形,内作若干三条边的平行线,并标注出三个坐标所代表的变量。通常用来表示有三个变量的地理事物的百分比结构 | 判读时应首先明确三边就是三个方向的坐标轴。每一点所读出的三个数据之和应为100%。判读时可用“逆右顺左”四字口诀来进行:三角坐标图数据沿逆时针方向递增的,过点作平行于各底边(3条)向右的平行线,再读出数据。数据沿顺时针方向递增的,过点作平行于各底边向左的平行线,再读出数据 | ||
结构类图 | 扇形图 | 反映某些地理事物局部与全部的比例关系,适用于表示某地理事物的内部结构 | 判读时,主要是通过比较图中各组成要素的百分比来分析地理事物的特点,判其性质。判读时,也可比较各扇形的圆心角的大小 | ||
饼状图 | 由扇形统计图派生出来的三维图形。除了反映某些地理事物之间的比例关系外,还反映总体的绝对量 |
如何阅读坐标图
一般分三步:第一,读清图中的各个坐标分别表示什么变量。例如人口增长坐标图中,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人口数。第二,判读图形的变化特征。例如人口变化曲线的坡度陡缓和起伏大小等特征,都表达不同的含义,如:人口增长曲线坡度的陡缓、起伏的大小能反映出人口增长的不同特点。在同一幅图中,曲线坡度越陡,人口增长越快,反之越慢;曲线起伏越大,说明人口数量的增减变化越剧烈,反之则平和。第三,思考几个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要特别注意曲线起伏转折点所表示的含义、形成原因。
3.数以亿计的农民工在春节返乡后,一部分人不再去远方的大城市务工,而选择离家不远的务工地,这一现象称为务工潮倒吸现象。下图示意2008~2015年我国农民工数量及月均收入变化。据此完成(1)~(3)题。
(1)图中显示2015年我国农民工( )
A.总人数已超过了3亿
B.本地务工人数超过外出务工人数
C.外出务工人数约占61%
D.月人均收入超过4 000元
(2)出现务工潮倒吸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我国( )
A.交通条件改善,空气质量良好
B.产业升级迅速,人力资源需求量大
C.人口政策调整
D.城市发展,就业机会增多
(3)影响农民工收入水平的主要因素是( )
A.劳动力市场供需 B.能源价格的波动
C.劳动力年龄结构 D.产业结构的调整
(1)C (2)D (3)A [第(1)题,由图可知,2015年我国农民工总人数不到3亿,A错;本地务工人数少于外出务工人数,B错;经过计算可知,外出务工人数约占农民工总数的61%,C对;月人均收入略超过3 000元,D错。第(2)题,出现务工潮倒吸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城市发展快,全国的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导致农民工家乡周边的就业机会增多,使得一部分人不再去远方的大城市务工,而选择离家不远的务工地。第(3)题,一般来说,劳动力供大于求,工资水平低;劳动力供不应求,工资水平高,故影响农民工收入水平的主要因素是劳动力市场供需。]
4.读图甲和图乙,回答(1)~(2)题。
甲 2012年A市迁入人口年龄及性别统计图
乙 2012年A市从业人员构成
(1)以下关于A市迁入人口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口迁移主要受自然因素的影响
B.迁入人口中女性数量多于男性可能会产生婚育方面的社会问题
C.该市外来人口大于本地人口
D.迁入人口中男性数量多于女性与该市产业结构有关
(2)迁入人口对该市的影响可能有( )
①缓解了人地矛盾 ②促进了该市的经济发展 ③促进了该市的产业结构的调整 ④加重了该市基础设施的压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B (2)C [第(1)题,人口迁移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社会经济因素;图中迁入人口中,女性多于男性,尤其是婚育年龄女性偏多,可能产生婚育方面的问题;本地人口数量未知,无法判断外来人口与本地人口的多少;迁入人口中,女性多于男性。第(2)题,人口大量迁入城市,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人地矛盾;人口迁入城市,从事第二和第三产业人员的增多,促进了城市的经济发展;人口迁入城市,主要还是从事城市原有的第二和第三产业,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影响不大;人口迁入城市,需要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人口密度也会变大,给城市带来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