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真题训练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2022年)
展开
这是一份第五章 真题训练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2022年),共14页。
第五章真题训练
氧化亚氮(N2O)在百年尺度内的增温效应是等量二氧化碳的近300倍。农田是氧化亚氮的第一大排放源。完成下面两题。
1.(2020浙江7月选考)氧化亚氮具有增温效应,主要是因为( )
A。大气辐射总量增加 B。大气吸收作用增强
C。地面辐射总量增加 D。地面反射作用增强
2.(2020浙江7月选考)农田排放的氧化亚氮,主要来源于( )
A。作物生长时的排放 B。大气中氮气的转化
C。秸秆燃烧时的产生 D。生产中氮肥的施用
【答案】 1.B 2.D
【解析】第1题,根据储备知识分析可知,大气增温效应主要是大气吸收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引起的,所以,氧化亚氮具有增温效应,主要是因为大气吸收作用增强,B项正确。第2题,人们向农田中施入过量氮肥,促进微生物活动,通过化学(硝化和反硝化)过程使氮元素转化为N2O,D项正确;A、B、C项错误。
下图为“华东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城市大气PM2.5和SO2多年平均浓度日变化曲线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3.(2019江苏单科)两地区的城市大气PM2.5浓度一般在10时以后下降,其主要原因是( )
A。户外活动减少,利于污染物沉
B。降水频率增加,有利于空气净
C。热岛效应增强,利于污染物扩散
D。汽车流量减少,尾气排放量减少
4.(2019江苏单科)华东地区大部分时段大气SO2浓度低于东北地区,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
A。能源结构 B。人口密度
C。资源条件 D。出行方式
【答案】3.C 4.A
【解析】第3题,大气PM2.5浓度10时以后开始下降,说明10时以后开始具备污染扩散的条件。随着人类生产(如汽车流量增加)与生活(人们户外活动增加)活动的进行,热岛效应逐渐增强,城郊热力环流逐渐形成,利于污染物的扩散,C项正确,A、D项错误;降水频率增加,利于空气净化,但降水并非普遍现象,其具有一定的偶然性,B项错误。第4题,SO2主要来源于煤炭的燃烧。华东地区大部分时段大气SO2浓度低于东北地区,主要是因为东北地区的能源结构单一,以煤炭为主,而华东地区的能源结构以煤炭、石油、水电和天然气为主,能源类型多样,SO2排放少,A项正确;与人口密度关系不大,B项错误;与资源条件关系不大,C项错误;出行方式主要影响氮氧化物的排放,D项错误
互花米草是一种原产于北美的海滩植物,种子可随海浪传播,其茎干密集粗壮,地下根茎发达,耐盐耐淹、抗风浪,能够促进泥沙沉降和淤积,减弱海水交换能力。1979年,我国从美国引进互花米草并种植于河口海岸。完成下面两题。
5.(2020浙江1月选考)我国引进互花米草的主要目的是( )
A。保滩护岸 B。消除海滩污染
C。增加鱼饵 D。防止航道阻塞
6.(2020浙江1月选考)互花米草在沿海迅速繁殖扩张成为入侵物种,其产生的主要影响有( )
①生物多样性减少 ②滩涂大量减少
③海水质量下降 ④滩涂养殖条件改善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5.A 6.C
【解析】第5题,由材料可知,互花米草地下根茎发达,耐盐耐淹、抗风浪,能够促进泥沙沉降和淤积,减弱海水交换能力,对沿海滩涂保护具有积极作用,A正确。互花米草不能消除海滩污染,B错误。互花米草茎干密集粗壮,地下根茎发达,繁殖快,会侵占其他物种的生存空间,导致鱼类饵料减少,C错误。互花米草能够促进泥沙沉降和淤积,减弱海水交换能力,使航道容易阻塞,D错误。故选A。
第6题,互花米草在沿海迅速繁殖扩张成为入侵物种,破坏了海洋生物的栖息环境,会导致植物结构趋于单一,生物多样性减少,①正确。互花米草会促进泥沙沉降和淤积,滩涂会大量增加,②错误。互花米草会影响海水的交换能力,让周边的海水质量下降,不会改善滩涂养殖条件,③正确,④错误。故选C。
我国人口众多,生活垃圾产生量巨大,迫切需要对垃圾进行无害化、资源化处理。近些年,某企业开发了厨余垃圾自动处理系统,并在全国很多城市推广。下图示意该厨余垃圾自动处理系统的主要工艺流程。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7.(2019课标Ⅲ)厨余垃圾是图示自动处理系统中的( )
A。废料 B。原料 C。能源 D。产品
8.(2019课标Ⅲ)符合图示自动处理系统局部工艺流程的是( )
A。废渣→生产沼气→沼气发电
B。工业油脂→提取生物油脂→有机渣
C。有机渣→生产沼气→废渣
D。生产沼气→有机渣→提取生物油脂
【答案】7.B 8.C
【解析】第7题,阅读图文材料可知,该自动处理系统以厨余垃圾为原料,通过分拣,厨余垃圾中的杂物被分离,有用的部分被用来生产沼气和提取生物油脂,故B选项正确。第8题,因为该系统是用来处理厨余垃圾的,所以图中的工艺流程大致是自下而上推进。再根据所学知识推断,生产的沼气用于发电并产生废渣,故A项错误;提取出的生物油脂用于生产工业油脂并产生有机渣,故B项和D项错误;有机渣可以用于生产沼气,生产沼气时会产生废渣,故C项正确。
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为减缓全球变暖,发展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的必然选择。读图文材料,回答下面三题。
科学家们考察了美国西北部某山岳冰川消融的状况(下图)及产生的影响。
9.(2018天津文综)对图中所示地区1936—2015年期间地表环境变化的表述,与实际情况相符的是 ( )
A。年蒸发量始终不变 B。河湖水量持续稳定增加
C。生物种类保持不变 D。地表淡水资源总量减少
10.(2018天津文综)科学家们在推断海平面上升所淹没的陆地范围时,不作为主要依据的是( )
A。沿海地区的海拔高度 B。海水受热膨胀的幅度
C。全球冰川融化的总量 D。潮汐规模和洋流方向
循环经济是低碳经济的重要形式之一。循环经济旨在生产过程中对物质资源循环高效利用,实现无害、减量排放。天津市采用了许多循环经济的模式。
11.(2018天津文综)在下列经济活动中,不属于循环经济的是( )
【答案】9.D 10.D 11.B
【解析】第9题,据图可知,2015年与1936年相比,山岳冰川大量融化,说明气温升高,则年蒸发量变大,A错;河湖水量开始会增加,但随着冰川融水量减少,水量会减少,B错;生态环境改变,会导致生物种类减少,C错;图中显示地表山岳冰川消融殆尽,冰川融水随河流外流,导致地表淡水资源总量减少,D对。第10题,潮汐规模和洋流方向不会因海平面上升发生改变,故不作为推断海平面上升所淹没的陆地范围时的参考依据。其他选项都是与海平面上升幅度或陆地直接相关的信息,是必须参考的依据。故选D。第11题,共享单车制造和消费者使用这一过程,不能体现废弃物资源化和资源减量化,故不属于循环经济,B项符合题意;在水稻生长过程中稻田的杂草和虫类可以作为鱼的饵料,而鱼的排泄物可以为水稻生长提供养分,可以减少人工饲料添加和化肥的施用量,属于生态农业;城市垃圾用于发电,残余粉灰用于制造砖材,可以减少污染物排放,创造新的产值,属于清洁生产;海水发电过程中利用废热海水制盐,不仅减少了废热海水的排放,还可以生产盐、淡水等新的产品,也属于清洁生产,三者均是循环经济,A、C、D项不符合题意。
(2021年浙江省6月)下表为2019年全国及四大地区人口增长幅度(与2012年相比)、三次产业结构统计表。完成下面小题。
地区
全国
甲
乙
丙
丁
人口增长率(%)
3.4
—1.7
4.5
2.6
4.2
三次产业结构(%)
第一产业
7.2
13.2
4.6
8.2
11.0
第二产业
39.1
34.4
38.9
41.8
37.0
第三产业
53.7
52.4
56.5
50.0
51.1
12.甲是( )
A.东部地区 B.中部地区 C.西部地区 D.东北地区
13.四大地区中( )
A.主导丁地区发展的因素是高科技
B.人口增幅最大的地区,城市化水平最高
C.吸纳外资能力由强到弱依次为丙、甲、丁、乙
D.乙、丙地区第二产业比重较高,以重型工业为主
【答案】12.D 13.B
【解析】12.甲地区人口增长率最低且为负值,产业结构中农业比重是四个地区中最大的,说明该地区农业在全国中地位比较重要,且2012—2919年间人口数减少的,由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导致,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但不是负值,因此其人口减少应该是人口迁出导致,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由于传统产业衰落,大量劳动力迁出导致人口减少,因此甲地是东北地区,D符合题意,东部地区 、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不符合题意。故选D。13.结合表中数据,丙地人口增长率较低,说明人口增长较慢,结合上题分析,由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导致,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丙地经济应该不发达,对人口吸引力不大,丙应该是西部地区;东部地区对人口吸引力大于中部地区,乙是东部地区,丁是中部地区。主导东部地区发展的因素是高科技,A错误。东部地区是人口增幅最大的地区,城市化水平最高,B正确。吸纳外资能力由强到弱依次为东部地区——乙、中部地区——丁、东北地区——甲、西部地区——丙,C错误。东部地区——乙、西部地区——丙,第二产业比重较高,轻重工业较均衡,东北地区——甲以重型工业为主,D错误。故选B。
(2021年山东)敦煌莫高窟位于河西走廊西端,开凿在大泉河西岸第四级阶地的砂砾岩崖壁上(下图)。崖壁最高达50m,洞窟主要分布在10~40m高度之间,一般为2~3层。由于洞窟开齿和长期自然作用的影响,洞窟所在崖体出现大量裂隙。据此完成下面14—15题。
14.洞窟开凿在大泉河西岸崖壁,能够( )
A.降低开凿难度 B.减弱风沙侵蚀 C.减轻风化破坏 D.方便生活取水
15.与下层洞窟相比,对上层洞窟内壁画的破坏影响更大的因素是( )
A.构造运动 B.太阳辐射 C.大气降水 D.人类活动
【答案】14.B 15.C
【解析】14.从图中看,大泉河东西两岸都是河流阶地,两岸开凿难度、生活取水差别不大,A、D错;该地气候干旱,风化作用东西两岸差别不大,C错;该地位于河西走廊西端,冬季受西北风影响大,洞窟开凿在大泉河西岸能够减弱风沙侵蚀,B正确。故选B。15.构造运动、太阳辐射对于上下层洞窟的影响基本相同;人类活动对于下层洞窟的影响较大,ABD错误。空气中的湿度越大,壁画就越容易酥碱,越容易遭受破坏,根据材料信息分析可知,洞窟所在崖体出现大量裂隙,上层洞窟距离崖顶更近,受大气降水影响更多,空气中的湿度更大,所以遭受的破坏更严重,C正确。所以选C。
(2020年全国Ⅱ卷)地名常和所在地特定时期的地理环境有关。下图所示区域有1700多个行政村,其中85%以上村名与自然要素或地理方位等有关。该区域处于毛乌素沙地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与图示区域中地名“河”“梁”“柳”相关的自然要素依次是( )
A.水文、地貌、植被 B.地貌、水文、植被
C.植被、地貌、水文 D.水文、植被、地貌
17.图示甲、乙两地区地名中“河”“沟”“湾”等出现的比例很高,表明乙( )
A.风俗习惯改变 B.土地利用结构稳定
C.人口迁徙频繁 D.自然环境变化较大
【答案】16.A 17.D
【解析】16.地名“河”的命名往往是靠近某河流,以河命名,与相关的自然要素是水文;黄土高原地貌沟壑纵横,峁梁相接,沟梁交错,与地名“梁”相关的是地貌;黄土高原地名可以反映当地物产,如榆林因其多种榆树而得名,因此与地名“柳”相关的自然要素是植被;A正确。故选A。17.图示甲、乙两地区地名中“河”“沟”“湾”等出现的比例很高,而图中乙地河流明显比甲地少。水文类地名的分布可以指示环境变化,乙与现代河流距离较远,可能与气候变干有关,风沙活动加强,地表水环境恶化,一些河流流量减少甚至消失,这些表明乙地自然环境变化较大,D正确。图中民族没有大变化,风俗习惯改变不大,A错误。自然环境变化较大,土地利用结构不稳定,B错误。乙地环境较差,经济落后,人口迁徙不会频繁,C错误。故选D。
(2020年浙江省7月)2018年9月,浙江省结对帮扶的青海省海西州率先实现整体脱贫。浙江省与海西州扶贫协作是我国东水域西部互利共赢之举。完成下面小题。
18.浙江省与海西州扶贫协作的合理措施有( )
①电商直播,销售海西农产品到浙江
②生态移民,助力海西农民迁居至浙江
③区域合作,选派浙江人才支援海西
④招商引资,搬迁浙江IT企业扎根海西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9.我国西部许多农村贫困地区的环境承载力较低,主要体现在( )
A.人口密度大 B.经济规模小
C.土地生产力低 D.生产技术水平低
【答案】18.A 19.C
【解析】18.浙江省经济发达,市场广阔,科技发达,通过电商直播为海西农产品找到销路,利于海西农民提高收入,①正确。浙江人多地少,两地距离远,生活习惯、文化风俗差异大,搬迁成本高,不适合将海西农民迁居浙江,②错误。青海地处西部内陆,科技教育落后,缺乏人才,浙江科技教育发达,科技人才丰富,选派浙江人才到海西,有利于当地经济发展,帮助海西州实现整体脱贫,③正确。IT产业为高新技术产业,海西科技落后,缺少科技人才,不适合IT产业发展,④错误。A正确。故选A。19.影响环境承载力的最主要因素是资源。我国西部地区多山地、高原,降水较少,自然条件较差,生态环境脆弱,土地生产力低下,农牧业产出少,造成环境承载力小,C正确。当地人口密度小,A错误。经济规模小和科技水平低受多种因素影响,不是环境承载力小的主要体现,BD错误。故选C。
(2019年海南)有着“东方好望角”之称的某沿海小镇,迎接了中国大陆新千年的第一缕曙光。这里房屋、道路依地势而建。在方圆四、五平方千米的山坳里,房屋多用石块砌成,屋顶瓦片也多压着石块,形成“屋咬山,山抱屋”的石砌建筑群(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0.该镇位于( )
A.海南省 B.广东省 C.浙江省 D.山东省
21.该镇石砌建筑主要是为了抵御( )
A.寒潮 B.台风 C.泥石流 D.冰雹
【答案】20.C 21.B
【解析】20.“沿海小镇”“迎接了中国大陆新千年的第一缕曙光”“在方圆四、五平方千米的山坳里,房屋多用石块砌成”提示信息包括:沿海地区;山地地形;大陆新千年是指2000年1月1号,此时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第一缕曙光指最早见到日出。海南地形中高周低,四周地势低平,山地少,且位置靠西,日出会相对晚些,不符合题意,故A错误。广东省沿海地区地势低平,山地少,不符合题意,故B错误。山东省沿海地区地形较平坦,且最东部与浙江的最东部所处的经度相差不多,而此时纬度越高昼越短,即日出越晚,所以山东沿海小镇日出比浙江沿海小镇日出要晚些,故D错误。浙江省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纬度较低且位置靠东,冬季日出较早,故C正确。21.根据上题结论已知该镇位于浙江,浙江纬度较低,受寒潮影响较小,故A错误。该地区山地地形,降水较多,容易发生泥石流,但是石砌建筑也无法抵御泥石流,故C错误。冰雹主要发生在中纬度大陆地区,通常山区多于平原,内陆多于沿海,浙江冰雹较少,故D错误。浙江位于东南沿海,台风较多,石砌建筑“依地势而建”,“房屋多用石块砌成,屋顶瓦片也多压着石块,形成“屋咬山,山抱屋”的石砌建筑群”,这样的建筑,抵御台风的能力相对较高,故B正确。
(2019年江苏)川西林盘主要分布于川西平原,因竹木繁茂、小巧如盘而得名,是集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具有悠久历史的独特乡村聚落。成都市有大小林盘约12万个。下图为川西林盘景观及模式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双选)
22.川西林盘形成的背景有( )
A.地形平坦,水网密布 B.气候温和,物种丰富
C.精耕细作,自给自足 D.人多地少,耕地不足
23.发挥川西林盘历史文化价值的途径有( )
A.拆迁合并,扩大林盘的规模 B.集中布局,建设规模化小区
C.保护性建设,留存文化遗产 D.农旅融合,发展特色旅游业
【答案】22.AC 23.CD
【解析】22.有材料可知川西林盘,主要分布在川西平原上,地形平坦,该区植被生长旺盛,外层水渠农田占地面积最广,耕地面积广大,可以推断区域相对水源充足,有利于发展灌溉,因此选项A正确B错误,气候温和,物种丰富与川西林盘的形成无关,该区域是独特的乡村聚落。川西林盘最内层为住宅院落,从图中可以看出林盘与林盘之间的住宅具有较大的空间间隔,每个林盘外围都有水渠农田所环绕,因此每个林盘的住宅之间相对封闭,应当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产业结构主要以种植业为主,精耕细作。选项B错C正确。23.发挥川西林盘历史文化价值的途径一定要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保留其具有悠久历史的独特乡村聚落原型进行发展,不能盲目地进行拆迁合并、扩大规模。选项A错误,集中布局会破坏其原有的分布结构,建设规模化的小区也会破坏其原有的聚落特色。选项B错误。可以进行保护性的建设,留存当地悠久历史的文化遗产,适度发展乡村旅游业,发挥区域特色,正确答案选C D。
(2019年北京市)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4.图示区域内( )
A.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大 B.湖泊水主要来自于运河
C.农田盐渍化现象较普遍 D.植被以落叶阔叶林为主
25.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可以促进该区域( )
①乡镇数量明显增多 ②城市服务功能增强 ③第三产业结构趋同 ④工业地域联系紧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24.A 25.C
【解析】24.根据材料,图示区域位于我国长江三角洲,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变化大,河流以雨水补给为主,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大,A对;该地湖泊水主要由西部和西南部的河流汇聚入湖,以河水和大气降水补给为主,B不对;该地降水较多,土壤淋溶作用强,农田盐渍化现象不明显,C不对;亚热带季风气候发育的植被以常绿阔叶林为主,D不对。故选A。25.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要推动长三角地区的现代经济体系建立,推动资源整合、一体化共享等,乡镇企业属于较低端产业,①不对;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要使城市互联互通,消除城市壁垒,共同发展,因此城市服务功能增强,②对;区域一体化发展使城市产业发展合理分工,优势互补,避免雷同竞争,③不对;区域一体化发展要求该地区交通便利,产业进行合理分工,则工业地域联系更加紧密,④对。故选C。
(2019年北京)2019年1月31日《人民日报》以“4000公里,南菜北运”为标题,讲述了一名司机驾车从广西运输蔬菜水果至新疆的经历。本次运输于1月27日从广西出发,途经贵州、重庆、四川、陕西、甘肃,1月30日晚到达新疆。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6.本次运输过程中,该车辆( )
A.由季风区进入非季风区 B.先后经过内流区和外流区
C.穿越秦岭和柴达木盆地 D.正午影子的长度保持不变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广西、贵州、重庆、四川、陕西等位于季风气候区,甘肃大部分地区位于非季风区,因此车辆由季风区进入非季风区,A对;广西、贵州、重庆、四川、陕西等位于外流区,甘肃大部分地区位于内流区,先后经过外流区和内流区,B不对;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材料中各省份并未进入柴达木盆地,C不对;从1月27日到1月30日,太阳直射点往北移动,车辆位置也不断变化,正午影子的长度会有所变化,D不对。故选A。
(2019年浙江省4月)下表为2017年我国上海、浙江、陕西和新疆四省(市、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面积比重表(单位:%)。完成下列各题。
土地利用类型
省(市、区)
农业用地
建设用地
未利用土地及其他
耕地
林地
草地
其他农用地
甲
3.1
6.5
21.4
0
1.0
68.0
乙
18.8
62.7
0
0
12.5
6.0
丙
19.4
59.7
10.5
0.6
4.7
5.1
丁
23.3
9.4
0
5.3
37.5
24.5
27.甲是( )
A.新疆 B.上海 C.浙江 D.陕西
28.乙、丙两省(市、区)建设用地比重差异大的主要因素有( )
①人口密度差异②矿产资源开发程度③经济发展水平④城市公共服务水平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27.A 28.B
【解析】27.读图可知,甲省区未利用土地占比最大,应为新疆,乙以林地和耕地为主,且建设用地占比较大,应为浙江,丙以林地、耕地、草地为主,建设用地占比少,应为陕西,丁建设用地占比最大,应为上海。故选A。28.读图,结合上题分析可知,乙为浙江省,丙为陕西省,两省在人口密度上差异较大,浙江省人口密度大,陕西人口密度小,且浙江经济发展水平高,陕西经济发展水平低,所以建设用地占比相差较大,而两省区的城市服务水平及矿产资源开发程度没有明显差异,故选B。
(2020年浙江省7月)下表为2019年我国四大地区部分指标统计表。完成下面小题。
指标
四大地区
甲
乙
丙
丁
土地面积占全国比例(%)
8.2
10.7
9.5
71.6
人口占全国比例(%)
7.7
26.5
38.6
27.2
人均GDP(万元)
4.7
5.9
9.4
5.4
注:数据未包括我国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
29.甲、乙、丙、丁中代表中部地区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30.我国四大地区中( )
A.东北地区工业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
B.西部地区处于低水平均衡发展状态
C.中部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低于东北地区
D.东部地区第一产业比重高于西部地区
【答案】29.B 30.C
【解析】29.我国各地的社会发展具有明显的差异,根据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分为东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 地区。一般人均GDP反映地区经济发达程度,丙地人均GDP最高,经济最发达,应该是我国东部地区;西部地区面积广大,土地面积占全国比例达到71.6%,丁是西部地区;甲、乙地区应该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东北地区人口少,占全国比重低,故甲是东北地区,乙是中部地区,B正确,ACD错误。故选B。30.先进制造业要依靠发达的技术作为基础,东北地区技术不发达,应该致力于老工业基地改造,产业机构多元化,先进制造业在东部地区,A错误。西部地区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差异大,不可能均衡发展,B错误。东北地区地广人稀,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高,是中国著名的老工业基地,工业发展早、工业化进程快,故东北地区城市化水平高于中部,C正确。西部地区有中国的商品棉、商品粮基地,还是特色农产品基地,东部第一产业比重低于西部地区,D错误。故选C。
(2021年河北)3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以采集和狩猎(围猎)为主要谋生方式。20世纪70年代初,在我国北方某地发现一处旧石器中期古人类遗址(下图)。该遗址地处山前冲积—洪积平原区,遗址北面为岩石裸露的山地(北山)。研究表明,古人类在该遗址区生存阶段正值冰期。
(1)指出冰期气候对旧石器时代古人类生存的主要威胁。
(2)简析冰期气候下古人类选择该遗址区生存的原因。
【答案】(1)冰期气候寒冷,人类生存面临低温的威胁;气候寒冷,动植物种类少,食物来源缺乏。
(2)位于北山南麓,海拔较低,且处于山地阳坡地带,北山岩石裸露,升温相对较快,北山对冷空气的阻挡较强,热量条件较好;地处山前冲积—洪积平原区,水源相对充足,土壤相对肥沃,动植物资源相对较多,便于人类采集和狩猎活动的开展。
【解析】本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影响等相关知识。难度较大,需要加强对图文材料信息的获取与解读,调动和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作答。
(1)首先,冰期地球气候寒冷,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低,人类制作保暖衣服和房屋的能力弱,人类生存面临低温的威胁;其次,由于冰期气候寒冷,动植物种类少,导致人类的食物来源极其缺乏。
(2)本题主要注意该遗址的地理位置,并且要结合上题“冰期气候对旧石器时代古人类生存的主要威胁”分析作答,冰期气候下古人类选择该遗址区生存,表明该处热量条件相对较好,食物来源也相对较好。该遗址位于北山南麓,海拔较低,且处于山地阳坡地带,北山岩石裸露,升温相对较快,加之北山对冷空气的阻挡,热量条件相对较好;其次,该遗址地处山前冲积—洪积平原区,水源相对充足,土壤相对肥沃,动植物资源相对较多,便于人类采集和狩猎活动的开展。
32.(2019江苏单科)为评估农药施用对农业环境的影响程度,某农技推广中心选择生产条件相似,无工业污染的A、B两区进行对比试验。在作物生长期内,A区施用农药2次,用量1 259.25 g/hm2,施用4种农药;B区施用农药5次,用量2 959.05 g/hm2,施用7种农药。下表为“A、B两区环境质量检测结果”,下图为“A、B两区两种农田有益生物密度变化图”。回答下列问题。
土壤环境质量(mg/kg)
水环境质量(mg/L)
镉
铜
铅
铬
锌
镍
铜
锌
氟化物
硫化物
石油类
阴离子
表面
活性剂
A区
0.12
23
18
37
130
11
0.4
0.9
0.6
0.3
0.1
0.1
B区
0.64
67
112
91
162
36
0.3
1.7
0.9
0.8
0.5
1.3
合格
标准
≤0.6
≤100
≤300
≤300
≤250
≤50
≤1
≤2
≤1.5
≤1
≤1
≤1
(1)对照相关标准,分析农药施用对A、B两区水、土环境质量的影响。
(2)据试验结果,比较A、B两区有益生物密度的差异。
(3)简析A、B两区环境和生态质量差异产生的原因。
(4)为保护生态环境,在农业生产中应如何科学合理地施用农药?
【答案】(1)A区水、土各指标均合格;B区镉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超标
(2)A区有益生物密度较大(B区有益生物密度较小)
(3)B区施用农药次数多;用量大;种类多
(4)控制农药使用的频率和用量;选择高效低毒农药;农药防治与生物防治相结合;加强对农户施用农药的指导
【解析】(1)对比分析A、B两区的环境质量检测结果与合格标准可知,B区的镉以及阴离子表面活性剂超标,其他均合格。A区水、土各项指标均合格。(2)从图中可以明显看出,蜘蛛密度A区大于B区;青蛙密度A区大于B区,因此整体来说A区有益生物密度较大。(3)由材料可知,A区施用农药2次,B区施用农药5次,A区用量1 259.25g/hm2,B区用量2 959.05g/hm2,A区施用4种农药,B区施用7种农药。因此两区的环境和生态质量差异主要和使用农药的次数、种类以及用量密切相关。(4)科学合理地施用农药应当把握适度原则,控制农药的使用频率和使用量,精准使用农药;许多农户缺乏科学使用农药的知识,盲目用药,可以加强对农户使用农药的指导;坚持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相结合的原则,尽量减少农药对环境的危害;尤其要杜绝高毒农药的使用,使用高效低毒,甚至无毒的农药。
33.(2018海南单科)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对图中所示区域的水土流失进行了大规模治理,重点实施了退耕还林(草)等生物治理措施。在年降水量大于400毫米的地区,林草植被得到较好恢复。在年降水量小于400毫米的地区(地表1米以下一般存在含水量极低的干土层),人工连片种植的树木普遍生长不良,树干弯曲,根基不稳,枝叶稀疏,总也长不大,被当地人称为“小老头树”。
(1)分析当地出现“小老头树”的环境条件。
(2)分析在降水量400毫米以下区域植树造林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良结果。
(3)说明“小老头树”现象对于生态建设的启示。
【答案】(1)降水量少(低于400毫米),地下水位低,树木生长所需水分不足。地表1米以下存在干土层,影响树木根系发育和下扎。风大,易动摇树木根系。
(2)树木生长不良(形成“小老头树”)。树木(“小老头树”)影响林下草本植物的生长,植被防止水土流失的功能减弱(不利于当地自然植被的恢复)。树木(“小老头树”)会蒸腾更多水分,树木根系吸水会使地下土层更干,导致区域环境更干燥。
(3)在生态建设过程中,应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在生态脆弱地区,应减少人工干预。
【解析】(1)将“小老头树”的形态特征与当地的自然条件——降水量低于400毫米、地表1米以下一般存在含水量极低的干土层、冬春季节多大风相结合回答即可。(2)该区域为我国黄土高原地区,植被的主要作用是防治水土流失。“小老头树”的存在说明在降水量400毫米以下区域树木不易存活和生长,而且树木会影响林下草本植物的生长,导致植被防止水土流失的功能减弱。相对于草本植物,树木会蒸腾更多水分,导致区域环境更干燥。(3)根据前面两题的分析可知,本题主要从因地制宜、人地协调发展的角度作答,在生态脆弱区,尤其要注意尊重自然规律,减少人为干预。
(2019年天津)34.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在上左图所示贺兰山东麓,部分沟谷两侧的岩壁上有历代先民凿刻的岩画(上右图中甲所示)。长期以未,沟谷两侧岩石的破损对岩画构成了威胁。
(1)当地哪些自然条件导致了岩石破损严重?
上右图为上左图中甲、乙、丙、丁四处景点的照片。
(2)据上右图概括这四处景点吸引游客的共同原因。
宁夏中南部一些地区气候干旱,资源贫乏,生态环境恶劣。为了使当地居民摆脱贫困,政府采取了“生态移民”的举措,将部分贫困人口迁至本自治区北部。
(3)安置“生态移民”的迁入地应具备哪些条件?
【答案】(1)昼夜温差大;多风沙天气;降水集中;岩壁陡峭;多地震。(答出三点即可)
(2)历史文化价值高;地域特色突出(民族特色鲜明)
(3)水资源和土地资源较丰富,人口密度较小;就业机会较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风俗习惯相近。
【解析】(1)该题属于原因分析类题,题干中的关键词为“岩石破损”,解题方向为“自然条件”,一般从气候(温度、降水、光照)、天气、地形地势、植被、自然灾害等进行分析组织答案:昼夜温差大;多风沙天气;降水集中;岩壁陡峭;多地震。(2)该题属于原因分析类题,题干中的关键词为“景点吸引游客”、解题方向为“共同原因”,一般从旅游资源的游览价值(经济价值、美学价值、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进行分析组织答案:历史文化价值高;地域特色突出(民族特色鲜明)(3)该题为条件分析类题,关键词“安置、迁入地”解题方向“哪些条件”,可以归结和城市区位因素分析类似。结合材料,从自然条件的地形、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等)和社会经济条件的人口密度、经济水平和历史文化等进行分析组织答案:水资源和土地资源较丰富,人口密度较小;就业机会较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风俗习惯相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