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9. 说“木叶” 教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9. 说“木叶”   教案第1页
    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9. 说“木叶”   教案第2页
    还剩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必修 下册9 说“木叶”教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必修 下册9 说“木叶”教案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堂透视,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木叶课堂透视  诗歌的暗示性是一个诗歌理论问题,而学生对诗歌只有浅近的知识,也容易为文题的表面所迷惑,不能把握本文的真正用意。因此学习本课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突破认识的难点,帮助他们理解、学会暗示这一表达技巧,汲取宝贵的艺术营养。【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文章由木叶所阐释的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理论。  2.领会本文深入浅出的说理议论方法。二、能力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发挥联想力,使学生对古诗词艺术的精微之处有更深的体察。  2.引导学生借鉴课文分析诗歌的方法,提高欣赏诗歌的能力。三、德育渗透目标  通过本文的学习,体会到祖国的诗歌博大精深,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文章由木叶所阐释的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理论。  2.领会本文深入浅出的说理议论方法。  3.引导学生借鉴课文分析诗歌的方法,提高欣赏诗歌的能力。二、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阅读下面李白的诗: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请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  学生讨论。  【明确】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教师点拨:是的。折柳确实寓有惜别怀远意。这是有原因的,杨柳在古曲诗词中多用于写离别的情景,表达离愁别绪。其原因:一是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习俗;二是谐音;三是古有歌唱离别之情的《折杨柳》曲。这些暗示性的如杨柳这样的概念,不知不觉地影响着人们,感染着人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林庚的《说木叶》,看看作者又是如何来分析木叶的暗示意思的。  2.作者及相关背景介绍  林庚,著名的学者、诗人,有《唐诗综论》。本文中他对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作了极为细致的辨析,应该说对我们怎样体察诗歌艺术中的精微之处颇有启发。三、阅读全文,理清整体思路  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达成过程  1.感知课文,明确本文的整体写作思路。  (1)学生读课文,整理文章的结构脉络。  (2)小组交流讨论。  【点拨】如果我们用“→”表示过渡到、用      表示推出结论,那么,本文整体写作思路可以作如下图示:  古人常以入诗而不用或少用入诗为什么古人常以入诗而不用或少用入诗因为含有落叶枯黄两大特征,而无此特征入诗便于写秋景并以秋景抒(所以古人常以入诗而不用或少用入诗)由此看来,在概念上相去无几,但就艺术形象而言,其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明确】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3段):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  第二部分(4-6段):说明木叶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什么有这些特征。  第三部分(7段):说明木叶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于是一字千里。  2.研读课文,讨论问题。  问题一:按字义分析,含义差不多,可是古人写诗为什么多用木叶而不用树叶呢?  【点拨】古人常借深秋季节写离人游子的愁绪,所以他们对有特殊的敏感。写,莫过于写叶子凋零的树木。尽管含义差不多,但人们由这两个字所产生的联想却很不相同。我们把由这两个字所产生的联想和结果图示如下:其中,表示由此想到,表示以此寄托,表示不能以此寄托  ①“”→木头、木料、木板树干落叶秋天离人游子的愁绪。  ②“”→满树的叶子浓阴不是秋天离人游子的愁绪。  综上所述,古人为了借秋景写愁绪,在诗中常用(木叶)而不用(树叶)。  问题二:古典诗歌中的艺术特征、意思情味、适用场合有什么不同?  师生共同筛选、归纳:  繁茂的枝叶  树  枝叶绿色,树干褐绿色  特征  木质的树干,落叶的因素  木  黄色、干燥的质感  树:饱满  意味  木:疏朗  树:满树叶子吹动,浓阴密密层层  场合木:秋风叶落  问题三:说说树叶木叶落木落叶的意味的区别。  讨论后明确。  【明确】树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十分一致,它们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因此树叶可简化为木叶具有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的影子,使人常想起树干,很少会想到叶子。常被排斥在的形象之外。的形象是不一致的。  落木落叶的不同:以曹植《美女篇》为例,落叶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而落木木叶还进一层,不仅触觉上有干燥之感,而且连字所保留的清秋气息和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问题四:在形象上有两个艺术特征是什么?  学习研读第二部分,并加以归纳。  【明确】第一,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它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使读者更多地想到了树干,而很少想到叶子,因此常常被排斥在的形象之外,这排斥暗示着落叶。例如,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这里扫高木,显然是落叶的景况,显出落木千山的空阔。  第二,还暗示了它的颜色,可能是透着黄色,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而清秋的气息。至于落木,则比木叶显得更加空阔。木叶带有绵密的意思,落木则连这个宇所保留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问题五: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中的木叶有什么独特的意味?课文怎样说明木叶的意味的?  分析说明:木叶是寒牢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这是由的艺术特征决定的:不但暗示着落叶,而且使人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  比较说明:曹植诗中的落叶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是碧绿柔软的叶子;屈原诗中的木叶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二者的颜色、质感、密度、动感均有差别。司空曙诗中的黄叶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飘零之意,而且颜色湿黄而非枯黄。木叶是风中寒牢飘零的枯叶,属于风而不属于雨,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是典型的清秋性格。  (说明: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通过比较,体味木叶的形象色彩。)  问题六:杜甫突破了木叶的传统,写出了无边落木萧萧下的名句,落木木叶的意味、意境有何不同?  【明确】有疏朗之意,有绵密之意。屈原的木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衬托了湘夫人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性格形象。杜甫的落木,洗净了字的绵密之意,意境更显空阔,生动地描绘了三峡萧索的秋色,有力地烘托了悲秋之感。  问题七:课文中有一个难于理解的句子:这落下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解读这个句子有利于理解全文的思想内容。为什么读者看到古诗中的此景,就会知道古人的此情呢?  【点拨】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这是典型的深秋景象。实际上,本文所引用舍有木叶落木的诗句,其意象没有离开一个字。我们知道,时令一到秋天,一年就快完了;古人由此产生联想并发出这样的感叹:人到了中年,一生也就快完了。所以古代的文人进入中年(或暮年)时,或因壮志未酬、抱负未伸,或因仕途失意、功名难就,或因身处逆境、穷途末路,或因羁留异地、倍感思乡,或因宦游在外,思念家人,他们面对肃杀、萧索、冷落的秋景,一种凄然悲凉之情就会随之而生(即触秋景生悲情),而我们读者看到木叶落木之类的字眼,就会想到诗中主人公的颓然之貌、悲怆之情。  3.谈谈本文的艺术特色。  【明确】  (1)选题小、论理深。文章旨在阐释文艺学原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若从纯理论的角度来论述,恐怕会写成比较艰深的学术论文;作者没有摆出学者的面孔吓唬读者,而选取了古诗中的木叶形象作为论题,把深奥的文学理论附丽并渗透于有关木叶诗句的品读玩味中,这样,言近而旨远,深入而浅出。  (2)逐层剥笋探究。古诗人为什么用木叶而不用树叶,作者不急于兜底,而是以探寻的目光层层分析。先排除考虑文字洗练的因素,再由它用于秋天的情景中发现其含有落叶等因素,最后才触及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问题并加以阐释。这样逐层深入,探幽发微,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契合读者的阅读心理。  (3)颇富文化内涵。这是一篇诗论,作者不仅深谙诗歌妙道,而且在诗的海洋里游弋自如,在行文中许多有关木叶的古诗信手拈来,这样不仅使析理有凭有据,而且使文章平添了文化内涵,令人读之赏心悦目,受到美的熏陶。四、总结扩展  本文围绕木叶举出古典诗歌中的大量实例,以深厚的学养与丰富的联想力,通过精到的比较、分析,对树叶木叶木叶落叶木叶落木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做出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阐发了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质,使我们对古诗词艺术的精微之处有了更深的体察,值得我们借鉴。  

    相关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第三单元9 说“木叶”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第三单元9 说“木叶”教案,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了解作家及其作品一,整体感知,精读文本,思考问题,拓展阅读,作业布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学年第三单元9 说“木叶”教案:

    这是一份2021学年第三单元9 说“木叶”教案,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布置作业,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9 说“木叶”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9 说“木叶”教学设计及反思,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堂透视,教学重点,教学目标,课时安排,教学过程,拓展延伸,作业布置,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