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鲁教版 (五四制)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二节 气候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鲁教版 (五四制)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二节 气候教案,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
2.掌握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及分配。
【教学重难点】
1.通过阅读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和东西干湿图,提高学生阅读气候图的能力。
2.我国季风气候的基本规律及季风气候的影响范围,季风给我国带来的好处及不利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季风气候显著,气候复杂多样。
引导学生读“冬、夏季风形成图”回忆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和我国海陆位置特点填表。
冬夏季风的性质及影响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气温差别很大。不仅如此,我国降水的分布也相差悬殊、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我国降水的特征。
1.“新疆民居”。
2.“黄土高原民居”。
3.“江南民居”。
为什么这些民居有如此大差异?这与当地降水有何关系?
同学们注意观察800mm、400mm、50mm等降水量线的位置。然后请三位同学分别扮演这三条等降水量线所在地区的居民,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一下当地的降水特点以及降水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二、请同学总结我国降水的地区分布规律。
降水量地区分布不均:东多西少;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减少。
我国降水量的地区差异很大,一个地方的干湿程度仅仅取决于当地的降水多少吗?
学生讨论、回答:干湿程度与蒸发量也有关。所以科学家根据各地的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将我国划分为四类干湿地区。
三、干湿地区。
1.划分依据: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
“中国干湿状况”图:
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地区,属于较湿润的地区,根据年降水量的多少,又划分了湿润地区和半湿润地区。降水量小于蒸发量的地区,属于较干旱的地区,根据干旱程度的不同,又分为 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2. 四个地区:湿润地区和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和干旱地区。
不同的干湿地区,地表的植被差别很大。东部湿润区,水分充足,可生长高大茂密的乔木。过去这里是郁郁苍苍的森林,后来,人类的足迹来到这片土地,大片的森林被砍伐,只剩东北地区和武夷山区还有大片原始林。
3.森林。
半湿润区水分条件较差,植被由高大的乔木向低矮的草本植物过渡,典型的自然植被是森林草原。但事实上,这片地区被开发利用得很难找到原始植被了。这里是历史悠久的农耕区,中华文明最早的发祥地。
半干旱区气候偏干,地表植被为草原。“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就是对这一带植被和农牧业生产的描绘。
半湿润、半干旱地区景观。
4.森林草原
干旱区水分严重不足,也制约了植被的生长,有些地区几年不降一滴水,地表景观十分单调、荒凉,是典型的荒漠景观。
季风名称
成因
发源地
风向
性质
影响范围
冬季风
由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等的影响而形成。
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和蒙古高原一带。
从陆地吹向海洋,偏北(西北、东北)。
寒冷干燥。
我国东部广大地区(除青藏高原、云贵高原、海南岛、台湾岛、四川盆地外)。
夏季风
太平洋、印度洋热带洋面。
从海洋吹向陆地,偏南风(东南、西南)。
温暖湿润。
东南季风:我国东部广大地区;西南季风:我国西南、华南、长江中下游地区。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 气候教案及反思,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小组展示,班级交流,问题训练,评价提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 河流和湖泊教案,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重点、难点,设计意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鲁教版 (五四制)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气候教案,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用具,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