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 机械与功3 功 功率教案
展开科目
物理
年级
主备人
课 题
§11.1 功
上课人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功的概念,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并能正确判断某个力是否做功。
2、 知道功的公式,会对有关功的问题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功的单位“焦耳(J)”,并能在计算中正确应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实验探究体验做功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目标
通过观察、讨论和实验了解功的物理意义
教学重点
理解功的概念,会对有关功的问题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某个力是否做功。
教 学 过 程
教 师 活 动
学生活动
进行新课 :
学生实验:起瓶盖
一名同学用了很大力,但瓶盖没有被起起来;另一位同学用瓶起子将瓶盖起了起来。
虽然两位同学都对瓶盖有力的作用,但作用效果是不一样的,如果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使物体沿力的方向发生了移动,那我们就说作用在物体上的这个力有了“成效”。
在物理学中,为了描述力的成效,我们引入了一个新的物理量——功。
功
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分析图片中做功的实例:原木、沙袋、推车在什么力作用下,(这个力的方向是怎样?)沿什么方向移动通过了一段距离?什么力对物体做了功?
着重指出:只有作用在物体上的力,而没有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即如果物体仍静止不动,这个力就没有对物体做功,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缺一不可。
通过观看视频,分析是否做功,尝试总结三种典型的不做功的情况。
通过以上问题的讨论,进一步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二、功的计算
引:功的大小如何计算?
(1)演示,不同情况下,力的成效都一样吗?做功的多少与什么因素有关?认真阅读教材P63——P64,自学做功多少的计算。
小结:力越大,使物体移动的距离越大,力的成效越明显,做的功越多。
(2)总结,并板书功的计算公式和单位。
功的计算公式: W=F.S。
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焦耳,简称焦(J)。
(3)例题
(4)活动:估算跳绳一分钟,在此过程中克服自身重力做了多少功?
总结本节知识要点,复习巩固
布置作业 : P64课后习题
观察并思考
理解什么叫“做功”
分清哪个力对物体做功,或者哪个物体(施力物体)对哪个物体(受力物体)做功。
认真阅读教材,自学功的计算
思考并计算
板书
设计
§11.1 功
力
功 (必要条件)
沿力方向移动一段距离
S=0 劳而无功
不做功 F=0 不劳无功
F⊥s
二、功的计算
1、公式:
2、单位:
教学
反思
2020-2021学年3 功 功率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3 功 功率教案及反思,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新课教学,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学年3 功 功率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2021学年3 功 功率教案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具准备,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教科版八年级下册3 功 功率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教科版八年级下册3 功 功率教案及反思,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复习,引入,新课教学,课堂小结,课后作业布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