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专题17 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备战2022年高考生物专题提分攻略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原卷
      专题17 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备战2022年高考生物专题提分攻略(原卷版).docx
    • 解析
      专题17 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备战2022年高考生物专题提分攻略(解析版).docx
    专题17 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备战2022年高考生物专题提分攻略(原卷版)第1页
    专题17 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备战2022年高考生物专题提分攻略(原卷版)第2页
    专题17 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备战2022年高考生物专题提分攻略(原卷版)第3页
    专题17 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备战2022年高考生物专题提分攻略(解析版)第1页
    专题17 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备战2022年高考生物专题提分攻略(解析版)第2页
    专题17 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备战2022年高考生物专题提分攻略(解析版)第3页
    还剩21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专题17 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备战2022年高考生物专题提分攻略

    展开

    专题17 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一、 基础知识必备
    1.生态系统的成分
    (1)成分及作用
    成分
    范畴
    作用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阳光、热能、水、空气、无机盐等
    生物群落中物质和能量的根本来源
    生产者
    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
    把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把光能转化为有机物中的化学能,从而可以被生物所利用
    消费者
    主要指动物
    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对植物的传粉、种子传播等具有重要作用
    分解者
    主要是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
    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返回到无机环境中,供生产者重新利用
    (2)相互关系
         
    ①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物质和能量的最终来源。
    ②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固定在有机物中,从而可以被生物所利用。
    ③从理论上讲,消费者的功能活动不会影响生态系统的根本性质。
    ④如果一个生态系统中没有分解者的话,动植物的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就会堆积如山,生态系统就会崩溃。

    (1)食物链的起点一定是生产者,后面的营养级是消费者。
    (2)次级消费者在食物链中属于第三营养级。
    (3)食物链中体现的种间关系是捕食。
    3.能量流动的过程
       
    (1)能量流动的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2)能量散失的途径是呼吸作用(代谢过程)。
    (3)流动过程中能量的转化是太阳能→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热能。
    4.能量流动的特点
    (1)能量传递效率是指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同化量的比值。相邻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一般为10%~20%,若将单位时间内各个营养级所得到的能量数值由低到高可绘成能量金字塔。
    (2)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5.能量流动的意义
    (1)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2)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6.物质循环
    (1)概念: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元素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间不断循环的过程。
    (2)特点:全球性、反复利用、循环流动。
    (3)与能量流动的关系:二者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4)意义: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使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组成成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7.碳循环
        
    (1)碳循环及存在形式:
    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间:以CO2形式循环。
    ②在生物群落内部:以含碳有机物形式传递。
    ③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CO2和碳酸盐形式存在。
    (2)碳出入生物群落的途径:
    ①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
    ②碳返回无机环境的途径: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实质是呼吸作用;化学燃料的燃烧。
    8.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
    项目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以碳循环为例)
    形式
    太阳能→化学能→热能
    无机物→有机物,有机物→无机物
    特点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全球性、循环性
    范围
    生态系统各营养级
    生物圈(全球性)
    联系
    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①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
    ②物质是能量沿食物链(网)流动的载体
    ③能量是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往复循环的动力
    9.信息的种类、特点、来源及实例
       
    10.信息传递的作用
    (1)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2)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3)群落和生态系统: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1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原因: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3)调节基础:负反馈调节。
    (4)特点:调节能力有一定的限度。
    (5)两种类型的比较
    项目
    抵抗力稳定性
    恢复力稳定性
    区别
    实质
    保持自身结构与功能相对稳定
    恢复自身结构与功能相对稳定
    核心
    抵抗干扰,保持原状
    遭到破坏,恢复原状
    影响因素
    生态系统中物种丰富度越大,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强
    生态系统中物种丰富度越小,营养结构越简单,恢复力稳定性越强
    二者联系
    ①相反关系:抵抗力稳定性强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弱,反之亦然;
    ②二者是同时存在于同一系统中的两种截然不同的作用力,它们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如图所示:

    (6)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1)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12.全球性环境问题
    (1)现在的环境问题

    (2)不同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13.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1)生物多样性的构成: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及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和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
    (2)生物多样性的层次分析
           
    (3)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①直接价值:药用、工业原料、美
    2.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数量变化分析
    (1)若处于食物链中第一营养级的生物(生产者)数量减少,整个食物链中的其他生物都会减少,简单记为:“一级生物若减少,其他生物跟着跑”。
    (2)“天敌”一方减少,短时间内被捕食者数量会增加,但从长时间来看,会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简单记为:“如果天敌患了病,先增后减再稳定”。
    (3)若处于中间营养级的生物数量减少,则这种生物数量的变化视具体食物链而定:“中间生物被捕杀,不同情况要分家”。大体遵循如下思路:
    ①生产者数量相对稳定原则,即消费者某一种群数量发生变化时,一般不考虑生产者数量的增加或减少。
    ②最高营养级的生物种群数量相对稳定原则,即当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生物种群的食物有多种来源时,若其中一条食物链中某种生物减少,该种群的数量不会发生较大变化。
    ③在食物网中,当某种生物因某种原因而数量减少时,对另一种生物数量的影响,沿不同的食物链分析结果不同时,应以中间环节少的为分析依据。简单记为:“食物网,食物链,生物数量好判断,首先你要有主见,环节少的先看见”。
    3.每一营养级的能量来源与去路分析
           

    消费者摄入能量(a)=消费者同化能量(b)+粪便中能量(c),即动物粪便中能量不属于该营养级同化能量,应为上一个营养级固定或同化能量。
    消费者同化能量(b)=呼吸消耗(d)+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e)。
    生长、发育和繁殖(e)=分解者利用(f)+下一营养级同化(i)+未被利用(j)。
    所以有:①未被利用的能量:包括生物每年的积累量和动植物残体以化石燃料形式被储存起来的能量。
    ②一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呼吸消耗的能量+被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分解者利用的能量+未被利用的能量。
    一、 选择题
    1.下图表示生态系统中四种成分(甲、乙和丙、丁、戊所对应方框各代表一种成分)之间的关系,以下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甲、乙和丙所包含的所有种群构成群落
    B.戊不一定是微生物
    C.图中存在竞争关系的只有乙2和丙2
    D.丁的含量增加将导致臭氧层被破坏
    【答案】 B
    【解析】 由题图可知甲、丁为双箭头关系,且乙、丙、甲均指向戊,由此推断甲为生产者,乙、丙为消费者,丁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戊为分解者,甲、乙、丙和戊包含的所有种群构成群落,A错误;乙1、丙1间也存在竞争关系,C错误;大量的氟利昂会导致臭氧层的破坏,D错误;分解者也可以是营腐生生活的蚯蚓、蜣螂等,B正确。
    2.如图曲线表示某生态系统中三个不同种群的生长繁衍情况。已知种群c是自养生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生态系统简单食物链可表示为c→b→a
    B.种群b在第3~7年时间内个体数下降是由于a的增加和c的减少
    C.b和a的存在能加快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D.一定自然区域内,a、b、c三个种群中全部的生物构成生物群落
    【答案】 D
    【解析】 根据三个种群的个体数量变化关系,能量流动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分析出该生态系统简单食物链可表示为c→b→a,A正确;种群b在第3~7年时间内个体数下降是由于a捕食者数量的增加、c食物来源的减少,B正确;b和a这些消费者的存在能加快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C正确;一定自然区域内,全部的生物构成生物群落,D错误。
    3.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一年中CO2的释放和消耗状况(相对量)。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的净光合作用量可用④-①表示
    B.若②的量减小,则该生态系统消费者死亡率降低
    C.该生态系统中消费者同化量的多少可用③表示
    D.该生态系统一年中积累有机物的量可用④-②表示
    【答案】 A
    【解析】 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的净光合作用量=生产者光合作用量-呼吸作用消耗量,可用④-①表示,A正确;分解者能分解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排泄物及遗体残骸,因此②的量减小,不能说明该生态系统消费者死亡率降低,B错误;消费者的同化量一部分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一部分流向下一个营养级,一部分流向分解者,因此该生态系统中消费者同化量的多少不可用③表示,C错误;该生态系统一年中积累有机物的量可用④-①-②-③表示,D错误。
    4.下列信息的传递中,与其他3种不属于同一类型的是(  )
    A.小囊虫在发现榆、松等植物后,会发出聚集信息素,召唤同类来共同取食
    B.榆树通过分泌一种化学物质,与栎树产生相互拮抗的现象
    C.雄蚊能根据雌蚊飞行时所发出的低频声波而找到雌蚊
    D.群居动物通过群体气味与其他群体相区别
    【答案】 C
    【解析】 小囊虫发出的聚集信息素、榆树分泌的化学物质、群居动物的群体气味均属于化学信息;雌蚊飞行时所发出的低频声波属于物理信息。
    5.如图为生态系统信息传递模式图,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信息传递是双向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也是双向的
    B.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还有信息传递
    C.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信息传递则决定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
    D.生态系统各成分间都有各种形式的信息传递
    【答案】 A
    【解析】 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而物质循环是反复利用、循环流动的,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
    6.两个不同的生态系统在同时受到同等强度的干扰(a)后,其结构和功能的曲线变化情况如图所示,由图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同等强度的干扰下,乙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比甲强
    B.同等强度的干扰下,若乙生态系统干扰提前,则B点左移
    C.若甲生态系统的干扰强度增大,则C点右移
    D.乙生态系统B点后一定有新的物种产生
    【答案】 D
    【解析】 由题图可知,甲、乙两个生态系统受到干扰后,与乙相比,甲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恢复原状所需要的时间长,波动范围大,说明甲的抵抗力稳定性低,乙的抵抗力稳定性高,A项正确。若乙的干扰提前,其结构和功能恢复至正常运行范围的时间也会提前,即B点左移,B项正确。若甲的干扰强度增大,则恢复原状所需要的时间延长,C点右移,C项正确。乙生态系统在恢复原状后不一定有新物种产生,D项错误。
    7.下图为“桑基鱼塘”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用于桑树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是C
    B.图中未利用的能量是指蚕粪便中的能量
    C.桑树与蚕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可以用(E+F+G+H)/A表示
    D.桑树的总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可以用B+C表示
    【答案】 B
    【解析】 B表示桑树的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C表示用于桑树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桑树的总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是B+C。桑树与蚕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可以用(E+F+G+H)/A表示。未利用的能量是指既没有流向分解者,也没有流向下一营养级和用于呼吸的能量。
    8.某生态系统中存在食物链“马尾松→松毛虫→杜鹃”,如图表示松毛虫摄入能量的流动方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食物链中的生物在数量上呈正金字塔模型
    B.松毛虫和杜鹃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可用E/A表示
    C.由松毛虫流入分解者的能量可用C+D+F表示
    D.若迁走全部杜鹃,松毛虫的种群数量将呈“J”型增长
    【答案】 B
    【解析】 该食物链中的生物在能量上呈正金字塔模型,而数量上松毛虫的数量多于马尾松,不呈现正金字塔模型,A错误;据题图分析,松毛虫的同化量是A,杜鹃的同化量是E,能量传递效率可用E/A表示,B正确;由松毛虫流入分解者的能量可用D+F表示,C表示松毛虫粪便量,属于马尾松的能量,C错误;若迁走全部杜鹃,由于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松毛虫的种群数量将呈“S”型曲线增长,D错误。
    9.下图表示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能量的类型和去向(d表示该营养级未被利用的能量)。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图中a1、a2可表示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呼吸量,但所占比例不符
    B.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效率为(a2+b2+c2+d2)/(a1+b1+c1+d1)
    C.消费者从生产者摄取的能量数值可用b1表示,且此部分能量存在于有机物中
    D.在食物链中,各营养级获得能量的方式及能量的用途相同
    【答案】 D
    【解析】 各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大部分用于呼吸作用,a1、a2可表示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呼吸量,但a1所占比例偏小;能量传递效率为相邻两个营养级生物同化量之比,图中能量传递效率为(a2+b2+c2+d2)/(a1+b1+c1+d1);b1表示消费者从生产者摄取的能量,存在于生产者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中;食物链中,第一营养级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其他营养级生物通过捕食直接摄取有机物,对最高营养级生物来说,能量不会再流向下一个营养级,即各营养级生物获得能量的方式和能量的用途不尽相同。
    10.如图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N1~N6表示能量数值,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蜣螂同化的能量属于第二营养级的能量
    B.最高营养级同化量的去向是呼吸作用散失、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流入分解者
    C.草食动物N5/N4的比值大于肉食动物的这一比值
    D.高营养级生物呼吸散失量占自身同化量的比值通常大于低营养级的生物
    【答案】 D
    【解析】 蜣螂同化的能量来自初级消费者的粪便,而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是其没有同化的能量,属于第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A项错误;最高营养级同化量的去向是呼吸作用散失、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其中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包括分解者利用的能量和未被利用的能量,B项错误;不同营养级的生物同化量与摄入量的比值无法判断,C项错误;高营养级生物呼吸散失量占自身同化量的比值通常大于低营养级的生物,D项正确。
    11.下图是我国南方开始尝试的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式图,利用雏鸭旺盛的杂食性,吃掉稻田里的杂草和害虫,用作物养猪、养鸭,用秸秆培育蘑菇、生产沼气,猪鸭粪、沼渣肥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源是太阳光能
    B.调查该生态系统中某种双子叶杂草的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样方法
    C.在该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都实现了循环利用,不需要向田间施用化肥
    D.该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较差
    【答案】 C
    【解析】 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源是太阳光能,A项正确;调查该生态系统中某种双子叶杂草的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样方法,B项正确;在该生态系统中,氮元素不断通过产品输出该生态系统,所以还要往农田中不断施加氮肥,且能量不能循环利用,C项错误;该生态系统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抵抗力稳定性较差,D项正确。
    12.现有A、B两个密闭、透明的生态瓶,其生物组成相同,而光照条件不同(见下表)。一段时间后,发现A瓶的生态系统较B瓶稳定。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生态瓶
    编号
    光照
    含微生物
    的泥沙
    浮游
    藻类
    水草
    浮游
    动物
    A





    B





    注:“+”表示有,“-”表示无。
    A.A瓶中的所有生物组成食物网,而B瓶中所有生物组成一条食物链
    B.A瓶中有光照,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是能量流动的源头
    C.B瓶浮游动物种群密度降低只是因为缺乏食物
    D.当A瓶中能量的输入≥能量的散失时,处于稳定状态
    【答案】 D
    【解析】 A瓶中的浮游动物捕食浮游藻类和水草,组成了食物网,且A瓶中的分解者不参与食物网的组成,B瓶中所有生物不一定组成一条食物链,A错误;A瓶中有光照,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是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而能量流动的源头是太阳能,B错误;B瓶浮游动物种群密度降低是因为缺乏阳光,C错误;当A瓶中能量的输入≥能量的散失时,处于相对稳定状态,D正确。
    13.下图为某生态系统碳循环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d表示大气中的CO2,由于许多因素的影响其含量夏季低于冬季
    B.通过a的吸收,a、b的呼吸作用、c的分解作用及e的燃烧,实现碳循环
    C.在正常演替过程中,生产者固定CO2量大于整个生物群落排放CO2量
    D.只需将d的含义改为热能,图即可表示为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示意图
    【答案】 D
    【解析】 d表示大气中的CO2,由于夏季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力强于冬季等因素的影响其含量夏季低于冬季,A正确;碳循环是指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的往返运动,即通过a的吸收,a、b的呼吸作用、c的分解作用及e的燃烧,可实现碳循环,B正确;若此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处在朝复杂化演替的过程中,生产者吸收的CO2量大于整个生物群落排放的CO2量,C正确;由于能量只能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且植物不能利用热能,所以即使将d的含义改为热能,题图也不可表示为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示意图,D错误。
    14.果树—草菇立体农业是利用果树下微弱的光照、较高的空气湿度和较低的风速等特殊环境条件,在果树下人工栽培草菇。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生态系统中,树下的蚯蚓是消费者,草菇等真菌是分解者
    B.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中,可能存在鼠→蛇→鹰这样一条食物链
    C.生产者都是自养型生物,自养型生物都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
    D.各种消费者的存在促进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并使其更加稳定
    【答案】 D
    【解析】 蚯蚓和草菇在生态系统中都是分解者,A错误;食物链起始端必须是生产者,故B错误;生产者都是自养型生物,但有光能自养和化能自养之分,故并不是都能进行光合作用,C错误;消费者具有促进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并维持生态平衡的作用,D正确;综上所述,选D项。
    15.在某牧场生态系统(假设食物链为草→羊→狼)能量流动过程中,羊摄入体内的能量为a,羊粪便中的能量为28%a,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为46%a,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C )
    A.羊同化的能量为72%a
    B.用于羊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26%a
    C.羊流向分解者的能量为28%a
    D.若草固定的太阳能为X,则从草到羊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8a)/(25X)]×100%
    【答案】 C
    【解析】 羊摄入的能量减去粪便中的能量即其同化的能量,A项正确;羊的同化量(a-28%a)减去呼吸消耗量(46%a)就是羊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26%a),B项正确;用于羊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一部分进入下一营养级,另一部分最终进入分解者,C项错误;能量传递效率=(某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100%,即(72%a/X)×100%,D项正确。
    16.如图表示某种群的同化量在三个主要生命活动[①因争夺生存资源(竞争)而消耗;②避免捕食者的捕食所需;③繁育后代]分配比例的四种情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最可能出现在群落演替早期的是情况甲,该种群的种群密度呈增大趋势
    B.与其他生物的竞争、捕食越激烈,种群用于繁殖的能量比例就越小
    C.种群的同化量有四个去向:以热能形式散失,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流入下一个营养级,流向分解者
    D.为防治农田鼠害,可引入天敌,使鼠的能量分配向情况丙转变,从而降低鼠的环境容纳量
    【答案】 C
    【解析】 演替早期,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充裕的,所以用于与其他物种争夺相同资源所消耗的能量和用于避免被捕食者捕食所需的能量较少,用于繁育后代所消耗的能量较多,因此情况甲最可能代表演替早期的一般情形,一段时间内,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会变大;与其他生物的竞争、捕食过程越激烈,浪费的能量就越多,种群用于繁殖的能量比例就越小;生物体(除最高营养级)的同化量应包括自身的呼吸量和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后者又包括流入下一营养级、流向分解者以及未被利用等;由图分析,为防治农田鼠害,可考虑引入捕食关系的动物,使其能量分配向情况丙转变,而达到降低鼠的环境容纳量的效果。
    17.图甲为部分碳循环示意图,图乙为我国北方某地20年间CO2浓度变化的示意图。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中成分a在碳循环中的主要作用是吸收大气中的CO2
    B.图甲中缺少a→CO2的过程,图甲中d为分解者
    C.每年的冬季CO2浓度变化,从碳循环角度分析主要原因是图甲中①过程大大减少,并且⑥过程增加
    D.每年夏季CO2浓度与前一年冬季相比下降,而每年的CO2浓度的平均值却逐年增加,原因是每年CO2的排放量都大于CO2的吸收量
    【答案】 B
    【解析】 图甲中a为生产者,d为初级消费者,c为次级消费者,b为分解者,a在碳循环中主要作用是吸收大气中的CO2;生产者也能通过自身的呼吸作用释放CO2;冬季由于植物光合作用减弱,植物吸收CO2的能力降低,且煤、石油的燃烧量增加,导致冬季CO2浓度升高;每年夏季CO2浓度与前一年冬季相比略有下降,而每年的CO2浓度的平均值却逐年增加,原因是每年CO2的排放量都大于CO2的吸收量。
    18.据了解,野生扬子鳄种群的雌雄比例一般稳定在51左右,这样的性别比例是由孵化时的温度决定的。在繁殖季节,雄性扬子鳄会发出“轰轰”的声音,雌性扬子鳄则根据声音大小选择巢穴位置。当声音大时,雌鳄选择将巢穴筑于山凹浓荫、潮湿、温度较低处,会产生较多的雌鳄。以上事实说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  )
    A.会对生物进行自然选择,促进生物进化
    B.能够调节生物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C.会影响生物种群的繁衍,以维持种群数量的稳定
    D.既可来源于生物群落,又可来源于无机环境
    【答案】 C
    【解析】 根据题意分析,信息传递能影响扬子鳄生物种群的繁衍,维持种群数量的稳定,未涉及自然选择;题中只涉及扬子鳄一种生物,因此没有体现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的功能;根据题中信息可知,雄性扬子鳄发出“轰轰”的声音属于物理信息,来自生物种群,未说明来自无机环境。
    19.如果一个生态系统有四种生物,并构成一条食物链,在某一时间分别测得这四种生物(甲、乙、丙、丁)所含有机物的总量如右图所示。在一段时间内(  )

    A.如果乙的数量增加,则会引起甲、丙数量增加
    B.如果乙大量捕食甲,就会降低甲种群的丰富度
    C.丁的数量发生变化,不会影响乙的环境容纳量
    D.甲与乙之间存在反馈调节,以维持其相对稳定
    【答案】 D
    【解析】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据此依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由图中甲、乙、丙、丁四种生物所构成的食物链为:丙→甲→乙→丁。如果乙的数量增加,则甲因天敌(乙)的增加而导致其数量下降,丙因天敌(甲)的减少而导致其数量增加;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如果乙大量捕食甲,则会降低甲种群的个体数量,而不是降低丰富度;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丁的数量发生变化,说明乙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变化,因此会影响乙的环境容纳量;甲的数量增加会引起乙的数量增加,而乙的数量增加会导致甲的数量减少,说明甲与乙之间存在反馈调节,以维持其相对稳定。
    20.如图是某同学绘制的生态系统能量金字塔,其中a~d代表能量值。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所示的各种生物成分组成一条食物链
    B.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分别属于第二、第三营养级
    C.能量c可代表生产者呼吸释放的热能及流向分解者的能量
    D.在生态系统中,b的值不可能超过d的10倍
    【答案】 C
    【解析】 图中各营养级的生物不是一种,所以可以构成多条食物链;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分别属于第三、第四营养级;图中c表示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及流向分解者的能量;生态系统中,b的值可能会超过d的10倍。
    21.某农场中甲、乙、丙三种生物归属于三个相邻的营养级,三者的数量变化曲线(甲是生产者)如图1所示;该农场中的能量流动简图如图2所示,其中a2和b3分别为第二、第三营养级从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流入该农场的总能量是现有生物拥有的总能量和人工饲料中的总能量
    B.图1中丙属于第二营养级,乙属于第三营养级,且乙和丙的种间关系为捕食
    C.图2中第二营养级粪便中的能量属于a3,第三营养级粪便中的能量属于b2
    D.该农场中第一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a2+d1)/(a1+a2+a3)×100%
    【答案】 C
    【解析】 流入该农场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和人工饲料中的总能量;图1中甲是生产者,乙为初级消费者,处于第二营养级,丙处于第三营养级,且乙和丙的种间关系为捕食;某营养级粪便中的能量是其没有同化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因此图2中第二营养级粪便中的能量属于a3,第三营养级粪便中的能量属于b2;图2中第一营养级固定的能量为a1+a2+a3,第二营养级固定的能量为a2,因此第一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a2/(a1+a2+a3)×100%。
    22.为提高农业产量,农民采取了如下手段:①人工除草;②使用农药消灭害虫;③温室种植时,适当降低夜间温度;④对农作物施肥。某同学根据能量流动的特点进行分析,其中叙述错误的是(  )
    A.①是为了减少营养级,从而降低能量传递过程中能量的损失
    B.②是为了使能量尽可能多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C.③是为了提高农田生态系统能量输入问题
    D.④是为了给农田生态系统额外补充能量,从而提高农作物产量
    【答案】 B
    【解析】 ①人工除草是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得能量流向农作物等生产者;②使用农药消灭害虫是为了防止能量流向害虫,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尽可能多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③温室种植时,适当降低夜间温度,可以减少有机物的消耗,提高产量;④对农作物施肥是为了给农田生态系统补充物质,从而提高农作物产量。
    23.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不一定是分解者,而有可能是生产者或消费者
    B.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可以供绿色植物再利用
    C.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释放出来的能量,可供绿色植物同化作用再利用
    D.分解者一定都是微生物,微生物不一定都是分解者
    【答案】 B
    【解析】 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一定属于分解者;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可以供绿色植物利用,但是释放出来的能量,只能供给分解者自身生命活动需要和散失;分解者不一定都是微生物,如营腐生生活的蜣螂、秃鹫也是分解者。
    24.如图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字母表示能量的多少),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

    A.图中b=h+c+d+e+f+i
    B.生产者与初级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b/a)×100%
    C.“草→兔→狼”这一关系中,狼粪便中的能量属于d
    D.缩短食物链可以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答案】 C
    【解析】 图中b=h+c;生产者与初级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b-h)/a×100%;“草→兔→狼”这一关系中,狼粪便中的能量未被狼同化,仍属于其上一营养级的能量,即兔同化的能量的一部分,属于d;缩短食物链可以减少能量的损耗,但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25.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态与保护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中细菌产生的能量可流向生产者
    B.大气中CO2能随大气环流在全球流动,因此碳循环具全球性
    C.植物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调节属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D.因为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所以存在负反馈调节
    【答案】 B
    【解析】 细菌一般是分解者,分解者分解作用产生的能量不会再被生产者利用,A项错误;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大气中的CO2能够随着大气环流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因此碳循环具有全球性,B项正确;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可发生在同一物种的不同个体之间或不同物种之间,而植物生长素是在植物个体内部起作用的,不属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C项错误;因为生态系统存在负反馈调节,所以其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D项错误。
    26.十九大再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响应这一号召,2017年洞庭湖环境保护行动全面展开:全境砍伐欧美黑杨、拆除外湖砂石场、拆除湖洲内的钢制矮围、清退外湖珍珠养殖场、沟渠塘坝清淤增蓄等一系列措施。根据以上措施及生物学原理,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能够蓄洪防旱、增加空气湿度,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B.沟渠塘坝清淤增蓄、拆除外湖砂石场将有利于提高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的净化功能
    C.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
    D.长期在洞庭湖进行珍珠养殖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引起水华现象
    【答案】 A
    【解析】 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能够蓄洪防旱、增加空气湿度,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A错误;沟渠塘坝清淤增蓄、拆除外湖砂石场将有利于提高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的净化功能,B正确;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通过它的作用能使生态系统达到并保持稳定,负反馈调节是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C正确;长期在洞庭湖进行珍珠养殖时,由于投入的饲料及珍珠贝的排泄物等因素会造成水体污染,导致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中N、P的含量增加,水体富营养化,进而引起水华现象,D正确。
    27.下列属于生物多样性间接价值的是(  )
    A.“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激发人们文学艺术创作灵感
    B.野生生物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维系生态系统的稳态
    C.从金鸡纳树中提取奎宁用来治疗疟疾
    D.生物多样性是培育农作物、家畜和家禽新品种不可缺少的基因库
    【答案】 B
    【解析】“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激发人们文学艺术创作灵感,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A错误;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是指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功能,如森林和草地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的作用,野生生物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维系生态系统的稳态等,B正确;从金鸡纳树中提取奎宁用来治疗疟疾,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C错误;生物多样性是培育农作物、家畜和家禽新品种不可缺少的基因库,这也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D错误。
    28.2018年3月20日,世界上最后一只雄性北部白犀牛——苏丹,在肯尼亚的奥佩杰塔自然保护区被安乐死。作为地球上第三大陆生动物、食物链的顶级营养级,北部白犀牛曾经遍布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东部、中部地区。由于传统医学和手工艺品对犀牛角的需要,多地的北部白犀牛被彻底猎捕,到了1984年,野外仅剩15只幸存。苏丹的离世使得世界上只剩下两只雌性北部白犀牛。下列关于北部白犀牛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北部白犀牛濒临灭绝是由于其不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
    B.北部白犀牛的灭绝将导致食物链中断,能量流动受阻
    C.北部白犀牛现存数量过少,不能体现生物多样性
    D.可尝试利用克隆技术保护濒危野生动物
    【答案】 D
    【解析】 北部白犀牛濒临灭绝是由于人类的乱捕滥猎,A错误;北部白犀牛位于顶级营养级,其灭绝不会导致食物链中断,不会使能量流动受阻,B错误;北部白犀牛作为一个物种,含有特有的基因,体现了基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C错误;苏丹的离世使得世界上只剩下两只雌性北部白犀牛,不能通过有性繁殖增加个体数量,可通过克隆技术繁殖,D正确。
    29.A、B两个湖泊原来生态系统基本相似,但其中一个湖泊因附近农田过度使用化肥而被污染。如图表示目前两个湖泊的光合速率随着水深的变化。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B湖光合速率远低于A湖,所以受到污染的湖是B湖
    B.A湖和B湖中的生物因光照而在垂直方向上具有分层现象
    C.A湖固定的太阳能更多,所以A湖中的能量传递效率更高
    D.A湖10 m以下和B湖80 m以下的生物主要是消费者和分解者
    【答案】 D
    【解析】 比较A、B两个湖泊的光合速率曲线,可以看出受到污染的是A湖;A湖和B湖中的植物因光照而在垂直方向上具有分层现象,而动物的分层现象则由食物、栖息场所等决定;由CO2固定量可知,A湖固定的太阳能比B湖多,但与能量传递效率高低无关;A湖10 m以下和B湖80 m以下没有植物分布,因此主要生物是消费者和分解者。
    30.人类在与自然相处的过程中,积累了很多生态学方面的经验,并能服务于改造自然的实际中。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引进外来物种一定能增加本地的物种丰富度
    B.养鱼池中放养鱼的数量保持在K值时,鱼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
    C.大力植树造林可从根本上缓解温室效应
    D.生态农业可大大提高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
    【答案】 B
    【解析】 外来物种一般在本地缺少天敌,若生活条件适宜就会大量增殖,在与本地物种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可能造成本地物种减少,A项错误;种群数量保持在K值时,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因此鱼的数量保持在K值时,鱼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B项正确;植树造林可以增加CO2的吸收量,但是要从根本上缓解温室效应,需要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C项错误;生态农业可以实现物质的循环利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D项错误。
    31.大麦麦秆放进水中会腐烂释放出抑制藻类生长的化学物质,凤眼莲能分泌物质促进水中藻类的叶绿素分解,利用以上原理可以减少水华的发生。以下推论正确的是(  )
    A.凤眼莲能促进叶绿素的分解,所以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B.凤眼莲可减少水华的发生,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C.为了监测水华的发生,可采用抽样检测法对藻类进行计数
    D.用大麦麦秆治理水华不会造成新的环境问题
    【答案】 C
    【解析】 凤眼莲分泌的物质能促进水中藻类的叶绿素分解,凤眼莲自身是可以进行光合作用的,A项错误;凤眼莲减少水华的发生,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B项错误;对藻类进行计数,可以采用抽样检测法,C项正确;大麦麦秆腐烂释放出的化学物质可以抑制藻类生长,但其腐烂会造成新的环境问题,D项错误。
    32.在水库的上游,政府将废弃农田和盐碱地改造成大面积芦苇湿地,通过生物降解、吸收,可以有效解决城市生活污水造成的污染问题,使水库水质得到明显改善。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流经该湿地的总能量是该湿地中的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
    B.大量种植芦苇的原因是芦苇可以吸收城市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
    C.湿地中生物种类多样,可利用正反馈调节维持其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
    D.从废弃农田到芦苇湿地的变化属于次生演替,该过程体现了人类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答案】 D
    【解析】 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城市污水中的能量;植物不能直接吸收有机物,有机物被分解者分解为无机物后才能被芦苇等植物吸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稳定性依靠负反馈调节来维持,而不是正反馈;废弃的农田保留了土壤条件,所以发生演替为次生演替。
    33.科学工作者对引起某水库水华的有害藻类进行相关方面的研究。并绘制了如下图曲线,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氮浓度越高硅藻生物量越高
    B.磷浓度越高硅藻生物量越高
    C.磷对藻类繁殖的影响大于氮
    D.硅藻的繁殖与温度和溶氧量无关
    【答案】 C
    【解析】 图中磷浓度为0.05 mg/L曲线数据显示,当氮浓度大于1 mg/L时,随着氮浓度的增加硅藻生物量下降,A错误;当氮浓度为1 mg/L,磷浓度为0.05 mg/L时硅藻生物量大于磷浓度为0.08 mg/L时硅藻生物量,B错误;当磷浓度为0.1 mg/L,氮浓度从0.5 mg/L 增加到2 mg/L,增加了4倍,而硅藻生物量从106增加到107,增加了10倍,但是当氮浓度为2 mg/L时,磷浓度从0.01 mg/L增加到0.1 mg/L,增加了10倍,而硅藻生物量从105增加到107,增加了100倍,且实验中的磷含量远远低于氮的含量,可见磷对藻类繁殖的影响大于氮,C正确;硅藻是一类具有色素体的单细胞植物,其繁殖时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其有氧呼吸的进行也与溶氧量有关,D错误。
    二、 非选择题
    34.某地因采矿导致地表下沉,成为无法利用的荒地。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有关部门因地制宜,通过引水等措施,将该地改造成湿地生态公园,一些生物陆续迁入,并逐渐形成相对稳定的生物群落。下图是该公园生态系统食物网的一部分,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公园生物群落的变化属于 演替。
    (2)图中昆虫与杂食性鱼类之间的种间关系有 。
    (3)在黑斑蛙的繁殖季节,雄蛙通过叫声这种 信息求偶;雌蛙通常在近岸水深10~30 cm的草丛间产卵,可采用 法了解该蛙卵块的密度。
    (4)因该水域有些渗漏,补水时曾不慎引入含除草剂的水,导致一些水草死亡。水草腐烂后,图中所示的生物类群中最先快速增殖的是 。
    (5)图中既含有初级消费者,又含有次级消费者的生物类群有 。若蛙类与猛禽之间还存在1个营养级,请写出该营养级中2类不同种的生物: (任写其中两类)。
    【答案】(1)次生 (2)捕食和竞争 (3)物理 样方 (4)浮游生物类 (5)底栖动物类、杂食性鱼类、滤食性鱼类 蛇类、肉食性鱼类、鼠类
    【解析】(1)荒地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故将荒地改造成湿地生态公园时,该公园生物群落的变化属于次生演替。(2)题图中杂食性鱼类捕食昆虫和水草,昆虫以水草为食,故昆虫和杂食性鱼类之间具有捕食和竞争关系。(3)蛙的叫声属于物理信息。对蛙卵块密度的调查可采用样方法,可在近岸进行等距取样。(4)水草与浮游生物类具有竞争关系,水草腐烂产生的无机物又可被浮游生物利用,故浮游生物类最先快速增殖。(5)初级消费者为第二营养级,次级消费者为第三营养级,浮游生物中既有浮游植物,又有浮游动物。分析题图可知:杂食性鱼类、底栖动物类和滤食性鱼类都既含有初级消费者,又含有次级消费者。若蛙类与猛禽之间存在1个营养级,该营养级生物以蛙类为食,同时又被猛禽捕食,则该营养级中不同种的生物可以为蛇类、肉食性鱼类、鼠类等。
    35.图1为某池塘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简图,其中Ⅰ、Ⅱ、Ⅲ、Ⅳ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m1、m2代表不同的能量形式。图2表示能量流经该生态系统某一营养级的变化示意图,其中a~g表示能量值的多少。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2中,若A表示图1中营养级Ⅱ所摄入的全部能量,则B表示营养级Ⅱ同化的能量,C表示 。若图1中营养级Ⅰ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y,营养级Ⅰ、Ⅱ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 (用图中所给字母的表达式表示)。
    (2)若图1中营养级Ⅰ、Ⅱ、Ⅲ各有一种生物甲、乙、丙,构成食物关系如图3。其中甲能量中比例为x的部分直接提供给丙,要使丙能量增加A kJ,至少需要消耗甲的能量是25A/(1+4x)kJ。
    (3)除图1中所示的生物类群,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组成成分还应有分解者才能保证其物质循环的正常进行。
    【答案】 (1)营养级Ⅱ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b/y)×100% (2)25A/(1+4x) (3)分解者
    【解析】 (1)同化的能量一部分以细胞呼吸产生热能的形式散失掉,一部分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C表示营养级Ⅱ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营养级传递效率是同化量之比,即(b/y)×100%。(2)最少消耗按照最大的传递效率20%计算,其中甲能量中比例为x的部分直接提供给丙,假设甲的能量是M,即M×x×20%+M×(1-x)×20%×20%=A,计算可得M=25A/(1+4x)。(3)图1中包含了生产者和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还缺少分解者。
    36.如图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请回答以下问题:

    (1)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应该是图中的 。
    (2)图中第一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
    (3)蜣螂N6所利用的能量是直接来自生产者还是初级消费者所同化的? 。请说明理由。

    (3)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请据图分析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的原因有哪些?。(至少答出两点)。
    【答案】 (1)N2 (2)N5/N2×100% (3)生产者 蜣螂N6所利用的能量是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并未被初级消费者同化,本质上应该是生产者的一部分 (4)呼吸消耗、被分解者分解、未被利用
    【解析】 (1)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分析示意图,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应该是图中的生产者植物的同化量N2。(2)图中第二营养级同化量是N5,第一营养级(生产者)的同化量是N2,所以第一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N5/N2×100%。(3)蜣螂作为分解者,N6所利用的能量是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并未被初级消费者同化,本质上应该是生产者的一部分。(4)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过程中,在每个营养级都会有呼吸消耗、被分解者分解、未被利用的部分,这些能量不能传给下一营养级,所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
    37.2017年10月,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目前我国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以下是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部分食物链和食物网示意图和碳循环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中,蛇与鹰的关系是 。如果鸟的食物60%来自草,那么鸟增重100 g,最多需要草 g。
    (2)甲图中,由于除草剂、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导致蛙的数量急剧减少,则一段时间内蝗虫数量的变化趋势是 。
    (3)乙图中,若D是分解者,则5过程是 。
    (4)乙图中,物质循环同时伴随着能量流动,那么能量流动的特点是 。
    (5)生态系统的功能除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外,还有信息传递。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的作用有 。
    【答案】 (1)捕食与竞争 4_600 (2)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 (3)化石燃料燃烧
    (4)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5)有利于生物的生命活动;有利于生物的种群繁衍;调节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解析】 (1)分析甲图可知,蛇与鹰都捕食鸟,属于竞争关系,同时鹰又捕食蛇,所以蛇与鹰间具有捕食和竞争关系;已知鸟的食物中60%来自草,则鸟的食物中40%来自蝗虫,要求使鸟体重增加100 g,最多需要生产者的量,则能量流动效率应该取最小值10%,据此可以列式:草的量=100×40%÷10%÷10%+100×60%÷10%=4 600 g。(2)如果青蛙的数量减少,则被捕食者蝗虫将因天敌的数量减少而先增加,达到一定数值后由于种内斗争加剧等因素种群数量会减少,最后稳定在一定范围内。(3)乙图表示碳循环,图中的A为大气中CO2库,B为生产者,C为消费者,D为分解者,E为煤、石油等化石燃料,故过程5表示化石燃料的燃烧。(4)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5)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的作用有:有利于生物的生命活动;有利于生物的种群繁衍;调节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38.图1是生态系统的碳循环部分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丁组成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图2是一个由5种生物组成的食物网;图3所示为桑基鱼塘农业生态系统局部的能量流动,图中字母代表相应能量。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1)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之间的相互内在关系是 。
    (2)图1中缺少两个重要过程,请用文字和箭头的形式补充: 。
    (3)若图2中的乙大量减少,则短期内戊的数量会 。
    (4)若图2食物网中戊摄食丁和丙的比例为3:1,丙摄食的两种生物所占比例相等,则戊每增加10 kg生物量,按10%的能量传递效率计算,需要消耗生产者 kg。
    (5)图3中的C和B1+C1+D1可表示桑树和蚕用于 的能量。蚕沙(粪便)投入鱼塘供给鱼食用,蚕沙中同化的能量属于第 营养级所含的能量。
    【答案】 (1)物质循环以能量流动作为动力,能量流动以物质循环作为载体 (2)无机环境→丁、甲→丙 (3)增加 (4)增加 (4)2_125 (5)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 一
    【解析】 (1)物质循环以能量流动作为动力,能量流动以物质循环作为载体。(2)图1中,丁是生产者,甲和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因此图中还缺少无机环境→丁的光合作用过程和甲→丙的过程。(3)图2中,若乙大量减少,则丙同化的能量增多、个体数量增加,进一步导致戊增加。(4)若图2食物网中戊摄食丁和丙的比例为31,丙摄食的两种生物所占比例相等,则戊每增加10 kg生物量,按10%的能量传递效率计算,由甲→丁→戊这条食物链需要消耗甲10×3/4÷10%÷10%=750 kg。由甲→丙→戊这条食物链需要消耗甲10×1/4÷10%×1/2÷10%=125 kg。由甲→乙→丙→戊这条食物链需要消耗甲10×1/4÷10%×1/2÷10%÷10%=1 250 kg,因此共需要消耗生产者(甲)750+125+1 250=2 125 kg。
    (5)图3中,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应是A;桑树呼吸作用所散失的热能可用B表示,图中的C表示净光合作用,是桑树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B1+C1+D1属于蚕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蚕沙中所含的能量是蚕未同化的能量,仍属于其上一个营养级,即属于第一营养级所含的能量。
    39.图一表示土壤中镉化物严重污染地区,通过栽种吸镉植物回收镉化物的实验流程;图二表示两种植物对土壤中镉化物吸收能力的测试结果及干物质燃烧的气化温度。已知镉化物的气化温度为420 ℃。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土壤中的重金属可以通过 逐级富集,从而危及人类的健康。
    (2)如果图中气体过量排放至大气,将加剧 等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部分气体及灰分物质重新进入栽培区再度被利用的过程体现了生态系统的 功能。
    (3)两种植物的根对镉化物吸收有差异的具体原因是细胞膜上 。你认为治理并回收镉化物适宜选择的植物是 ,理由是 。
    【答案】(1)食物链 (2)温室效应(或酸雨) 物质循环 (3)运输镉离子载体的数量不同 蔓田芥 对镉化物吸收能力强、气化温度低
    【解析】(1)土壤中的重金属可以通过食物链的放大作用逐级富集,从而危及人类的健康。(2)植物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过量排放至大气,将加剧温室效应(或酸雨)等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部分气体及灰分物质重新进入栽培区再度被利用的过程体现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功能。(3)两种植物的根对镉化物吸收有差异的具体原因是细胞膜上运输镉离子载体的数量不同。据图可知,蔓田芥对镉化物吸收能力强、气化温度低,镉化物存在于灰分中,便于镉化物回收提取。
    40.生物多样性锐减是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据研究发现,某些海域菌污染导致海水酸化严重,一些贝类无法完成贝壳(含95%左右CaCO3)的发育而绝灭、这使该海域生态系统 稳定性下降。
    (2)即便是当前看来对人类有害的物种,我们也不能抱以将其灭种的态度,因为生物多样性有其 价值。
    (3)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 的结果。我国正在大力推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措施,这是在 水平上保护生物多样性。
    【答案】 (1)抵抗力 (2)间接价值和潜在 (3)共同进化 (4)生态系统
    【解析】 (1)海域生态系统中一些贝类生物的灭绝,导致物种多样性降低,其营养结构变得更简单,所以其抵抗力稳定性降低。(2)对人类有害的物种,可能对整个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有重要作用,或者其存在人类还未发现的潜在价值,所以我们不能随便将它们灭绝。(3)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共同进化的结果。我国推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等措施,这属于在生态系统水平上保护生物多样性。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