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讲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2022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名师精讲练(新高考地区专用)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2877615/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30讲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2022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名师精讲练(新高考地区专用)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2877615/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30讲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2022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名师精讲练(新高考地区专用)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2877615/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2022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名师精讲练(新高考地区专用)
第30讲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2022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名师精讲练(新高考地区专用)
展开第30讲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基础梳理】一、群落的结构1.群落的概念与特征(1)概念要点①同一时间;②一定区域;③各种生物种群。(2)特征:物种的丰富度、种间关系、空间结构、群落的演替等。2.群落的物种组成(1)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2)指标:丰富度,即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3)不同群落的丰富度不同。3. 种群与群落的关系4.四种常见种间关系比较5.群落的空间结构(1)概念: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2)类型①A图垂直方向为群落的垂直结构a.表现:垂直方向上有明显的分层现象。b.决定因素eq \b\lc\{\rc\ (\a\vs4\al\co1(植物:阳光、温度等,动物:栖息环境和食物,植物分层决定,动物分层))②B图水平方向为群落的水平结构a.表现:水平方向上常呈镶嵌分布。b.决定因素eq \b\lc\{\rc\ (\a\vs4\al\co1(环境因素:地形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 的差异以及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因素: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 人与动物的影响))(3)群落结构的形成原因与意义①形成原因:在长期自然选择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②意义:利于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4)比较例1: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B.群落的空间结构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C.研究池塘群落不包括研究池塘的范围和边界D.森林中的鸟类有垂直分层现象,主要与光照强度有关例2:下图1中所示的是生物间关系,A、B代表两种生物,C代表生物的生活条件,箭头表示营养流动的方向;图2坐标系中的曲线表示两种生物之间的关系。下列相关判断中,错误的是( )A.图1中①~④表示的生物间关系分别是互利共生、种内斗争、捕食和竞争B.图1的③中A的数量大量减少后,B的数量一直增加C.图2中的甲、乙、丙分别对应图1中的①、③、④D.在一个生态系统中,两种生物可能同时存在如图2中的乙和丙两种关系例3:早在宋代,我国就产生了四大家鱼混养技术,下图表示某池塘中四大家鱼及其食物的分布,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四大家鱼在池塘中的分布现象是群落的水平结构B.若浮游动物大量死亡,鲢鱼数量在短时间会增加C.鲢鱼、鳙鱼、青鱼和草鱼在混合放养时都是竞争关系D.鲢鱼和鳙鱼混合放养时为互利共生关系例4:下列有关生物群落的说法,正确的是( )A.竹林中凤尾竹高低错落有致,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B.两种生物竞争的结果一定是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C.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而出现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D.在弃耕农田上发生的演替最终一定会发展到森林阶段二、群落的演替1.演替的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2.演替过程(以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为例)eq \x(裸岩阶段)―→eq \x(地衣阶段)―→eq \x(苔藓阶段)―→eq \x(草本植物阶段)―→eq \x(灌木阶段)―→eq \x(森林阶段)3.群落演替中两种类型的不同点3.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4.自然群落演替的特征例5:下图中两条曲线表示群落演替的两种类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曲线①可表示森林火灾前后的演替过程B.曲线②可表示发生在火山岩上的演替过程C.M、N点物种组成基本不会发生改变D.①类型的演替速度明显快于②类型例6:.如图表示某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情况,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群落演替和生物进化的顺序相同B.b阶段存在群落的水平结构,不存在垂直结构C.从演替的过程可以看出,群落的演替就是指植物的演替D.b阶段为c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的条件例7:光裸的岩地上长出森林,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地衣阶段形成土壤颗粒和有机物逐渐增多,苔藓不会使岩石分解B.草本植物阶段比灌木阶段的土壤微生物数量多,分解者的功能强C.森林阶段的群落中不能找到地衣、苔藓,但能找到草本植物和灌木D.人类在弃耕农田的活动会改变弃耕农田演替至森林的速度和方向例8:图1是裸露岩石上开始的群落演替过程,图2表示群落演替过程中植物的种数、植物的个体数及岩石体积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多选)( )A.图1所示的群落演替过程属于初生演替B.该群落只有垂直结构,没有水平结构C.演替过程中植物种类丰富度逐渐增加并趋向稳定D.演替过程中植物的种类增加导致岩石体积下降【要点点拨】1、种内关系包括种内斗争和种内互助;种间关系包括捕食、竞争、寄生和互利共生。2、种内斗争与竞争。简记为:“同斗争”“异竞争”。同种生物以同种的幼体为食,或同种生物之间对资源和空间的争夺都为种内斗争,不同种生物之间对资源和空间的争夺就是竞争。另外两种生物以同一植物为食,但取食的部位不同并不构成竞争关系,例如:人吃玉米子粒,而牛吃秸秆。3、竹林中竹子高低错落有致,不是垂直结构。因为竹林是一个由同种生物构成的种群,垂直结构涉及的是群落中“不同物种”在空间垂直方向上呈现的“分层”现象,切不可将“同种生物”的高矮差异视作垂直结构。4、高山从低到高植被分布依次可为阔叶林—针叶林—高原草甸—苔原,不是群落的垂直结构。因为高山植被从低到高分布不同是由于随海拔高度升高,温度下降明显,从而导致不同海拔高度植被分布不同。这种状况与地球南(北)半球随纬度升高植被分布的原理相同,属于植被的垂直地带性分布,不是群落垂直结构中的分层现象。5、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一种“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如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优势地位,但森林中仍有灌木、草本植物、苔藓等。6、群落演替是一个漫长但并非永无休止的过程,当群落演替到与环境处于平衡状态时,就以相对稳定的群落为发展的顶点。7、群落植物垂直分层的意义:植物的种类数多,并且有较为复杂的分层现象,提高了群落利用光能等资源的能力,也能为动物提供复杂的栖息场所和食物来源。8、次生演替比初生演替时间短的原因是次生演替的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9、在群落演替的过程中,光裸的岩地上首先定居的是地衣,苔藓和草本植物无法直接从裸岩中获取养分,而地衣可通过分泌有机酸从裸岩中获取养分。10、“三看法”区分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11、群落演替的相关分析(1)演替并不是“取而代之”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往往是一种“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比如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优势地位,但森林中仍有灌木、草本植物和苔藓等。(2)演替是不可逆的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且人类活动可使其不按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3)群落演替是一个漫长但并非永无休止的过程当群落演替到与环境处于动态平衡时,就达到相对稳定的状态,演替不再进行。(4)演替终点不一定是最高的森林阶段演替的最高阶段受无机环境的限制。恶劣的条件下,群落的演替不一定能达到最高的森林阶段。【课时作业】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关于生物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不同群落间的物种组成和物种丰富度有差别B.同一群落的不同种群通过复杂的种间关系形成统一整体C.水生植物群落的分层现象与光、温度和氧气的垂直分布都有关D.温带草原群落的景观特征随季节变化的现象属于次生演替2.植物群落的生长具有分层现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B.因为群落具有分层现象,所以种植玉米时要合理密植C.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D.在生产上,可以充分利用该现象,合理搭配种植的作物品种3.外来植物水葫芦在我国长江中下游等淡水水域疯狂生长,严重破坏了当地水域。某研究小组对某湖泊周边水域部分植物的种群密度连续进行了十年的调査,部分结果如图所示(单位:株/m2)。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调查香蒲等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应该多取样,计算时分别去掉最高值和最低值后取平均值B.水葫芦可为草食性鱼类提供更多的食物,它的增多有利于维持该生态系统的稳定C.由调查结果推测该地区植物群落的丰富度在逐渐下降,导致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下降D.由曲线可以推断出该区域的三种植物之间在2017年时种间竞争最为激烈4.乱石窑裸地上的群落演替过程如下图所示。据图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乱石窑裸地与人工砍伐后的阔叶林上发生的演替种类相同B.相同群落发生的演替,演变后形成的群落类型相同C.杂木植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大于阔叶林群落D.上述演替中,营养结构趋于复杂,有机物总量增多5.密执安湖沙丘是湖水退却后暴露出来的极端干燥的一片区域,在经历大约一千年的演替后,最终发展成为稳定的山毛榉—槭树林群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山毛榉—槭树林群落区别于草本植物阶段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物种组成B.沙丘演替为山毛榉—槭树林的过程中抵抗力稳定性逐渐增强C.群落演替是一个物种被另一个物种代替的过程D.食性相同的异种鸟类分布在树林不同位置的主要原因是种间竞争6.下图是某森林在遭受大火完全烧毁前后(b点为发生火灾的时间),草本、灌木和乔木植物体内贮存的能量变化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a~b段,三类植物在群落中的斑块镶嵌分布,形成了群落的水平结构B.b~d段,植物群落的演替情况是草本植物被灌木取代,灌木又被乔木取代C.演替过程中,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逐渐增加,各种群数量多呈“J”型增长D.演替到相对稳定状态时的群落类型取决于土壤中植物种子等繁殖体的存留状况7.下图为宁夏南部草原区在不同退耕年限草地植物群落部分特征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退耕后的草地上群落演替为次生演替B.该地区群落演替最终一定能形成树林C.丰富度指数、地上生物量的变化与退耕年限大致呈正相关D.退耕还草后,该草原区的抵抗力稳定性呈上升趋势8.如图表示两个群落的演替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可表示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B.若时间允许,甲定能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C.乙群落的演替属于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D.第N年时,甲、乙的群落结构相同9.外来物种大米草根系发达,繁殖能力极强,很快遍布海滩,致使当地很多生物濒临灭绝。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米草在我国海岸带出现了自然衰退现象。下图为不同土壤质地及淤积深度对大米草总生物量的影响。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外来物种大米草的入侵能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B.土壤质地可能引发海岸大米草种群的衰退,与淤积深度无关C.外来物种大米草改变当地植物群落类型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D.利用大米草培育出耐重度盐碱的“大米草—水稻”是基因多样性的应用二、多项选择题10.长白山杨桦林不同发育阶段所处的群落结构存在较大差异。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发育早期先锋树种常具有传播广、对环境适应能力强等特点B.发育过程中,群落中的不同物种对光照、营养和水分等环境资源的竞争会加剧C.发育后期,杨桦林中大多数种类的植物具有较好的耐阴性D.杨桦林不同发育阶段群落结构变化的现象属于初生演替11.某科研小组调查了高原鼠兔有效洞穴密度对某群落中主要植物种群密度的影响,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可以采用样方法调查高原鼠兔有效洞穴密度B.调查结果表明高山嵩草种群属于衰退型C.随着有效洞穴密度增加小花草玉梅种群密度有增大趋势D.高原鼠兔种群数量迅速增长会改变该群落的演替速度12.下图表示同一环境中物种A与物种B的数量变化关系,二者之间存在食物关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物种A、B的种间关系是竞争B.信息可在物种A、B之间双向传递C.物种A是植食性动物D.物种A、B的数量变化是相互影响的13.人工鱼塘里的某种淡水鱼,成鱼营底栖生活,捕食贝壳类;幼鱼生活在水体表层,滤食藻类和浮游动物。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幼鱼与浮游动物具有捕食和竞争关系B.幼鱼和成鱼处于同一营养级C.输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大于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D.成鱼和幼鱼在水中的分层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三、非选择题14.研究者调查了大别山不同海拔的9个马尾松林群落的物种丰富度,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回答下列问题:注:字母A~I代表群落类型,A为发育早期的群落,B、C、D、E为发育中期的群落,F、G、H、I为发育晚期的群落。(1)大别山的全部马尾松可称为一个________。在野外调查中,很难从外部特征确定马尾松种群的准确年龄,通常以马尾松立木的胸径结构(种群中不同胸径大小的个体数)代替其________,来进一步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2)在野外群落调查中,首先识别组成群落的物种并列出它们的名录,这是测定物种丰富度的最简单的方法。调查发现,群落A以马尾松林形式存在,群落物种丰富度________(填“较高”“较低”或“不变”),A~I群落发育阶段不同,马尾松林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呈______________的变化趋势,且群落物种多样性在群落发育的________(填“早”“中”或“晚”)期最高。(3)在群落发育晚期,由于不同植物间的________加剧,导致群落的物种丰富度降低。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分别配置在群落的不同高度上,具有明显的________现象,这能提高群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能力。(4)若群落A是由冰盖融化后的裸地演替而来,则此种演替属于________演替,该演替过程中生态系统所含有机物变化的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人类活动可以影响群落演替的__________。15.棉蚜是棉田重点防治害虫。科研人员对新疆棉区就单纯使用有机磷类农药对棉蚜及其天敌十一星瓢虫的数量消长趋势展开研究,结果如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调查统计棉蚜种群的数量可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可采用建立________模型的方法描述种群数量的发展变化。(2)棉蚜吸取棉花植株汁液为食,其排泄物为含糖量很高的蜜露,这能吸引一种个体较小的黄蚁来取食。而这种小黄蚁为了能与棉蚜长期合作,反过来常常帮棉蚜驱赶瓢虫。此过程涉及到生物种间关系有________和种间互助,该过程体现了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3)据图分析,施药次数与药物对棉蚜的杀灭作用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施药棉田棉蚜数量总体上多于不施药棉田,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针对此情况,请提出合理的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解析】例1:答案 A解析 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A正确,B错误;池塘的范围和边界属于池塘群落的特征,C错误;森林中的鸟类有垂直分层现象,主要与食物及栖息场所有关,D错误。例2:答案 B解析 根据图1中几种生物关系的模式图可判断①、③、④分别表示互利共生、捕食和竞争,②表示的是生物A的不同个体间的种内斗争,A正确;图1的③中A与B是捕食关系,当A大量减少后,B的数量不能一直增加,B错误;图2中的甲、乙和丙分别表示互利共生、捕食和竞争,对应图1中的①、③、④,C正确;在食物网中,两种生物可能既存在捕食关系也存在竞争关系,D正确。例3:答案 B解析 四大家鱼在池塘中的分布现象是群落的垂直结构,A错误;因为鲢鱼是植食性动物,所以浮游动物大量死亡,则浮游植物增多,因此鲢鱼数量在短时间会增加,B正确;据图示可知,鲢鱼、鳙鱼和青鱼或草鱼在混合放养时,因为利用的食物和空间不同,不存在竞争关系,C错误;鲢鱼和鳙鱼在混合放养时,因为食物的不同和分层现象,能合理利用水体的资源,它们之间没有互利共生关系,D错误。例4:答案 C解析 竹林中凤尾竹高低错落有致,但只是一个种群,不能构成群落;若两种生物的栖息地、食物种类不完全相同,则这两种生物间的竞争较弱,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可以共存于群落中;淡水鱼的分层与它们的食性有关;在弃耕农田上发生的演替的最终结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不一定会发展到森林阶段。例5:答案 C解析 随着演替的进行,群落的物种在不断发生改变,图中M、N点处的物种数目相同,但物种组成不同。例6:答案 D解析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而群落演替过程是优势种的替代过程,故群落的演替过程不能等同于生物进化的过程,A错误;b阶段既存在群落的水平结构,也存在群落的垂直结构,B错误;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变化过程,C错误;据图分析,群落的演替过程为a→b→c→d,每一个阶段都为后一个阶段的形成创造了适宜的条件,D正确。例7:答案 D解析 裸岩上群落的演替过程中先驱物种是地衣,地衣分泌有机酸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并积累有机物,这为其他生物的生长提供了条件;在群落演替的过程中,苔藓的生长会进一步使岩石分解,形成的土层加厚,A错误;灌木阶段的物种丰富度大于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比草本植物阶段的土壤微生物数量多,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强,B错误;群落演替是优势种的取代过程,在森林阶段群落中仍然能找到地衣、苔藓、草本植物和灌木,C错误;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故人类在弃耕农田的活动会改变弃耕农田演替至森林的速度和方向,D正确。例8:答案 AC解析 图1是裸露岩石上开始的群落演替过程,属于初生演替,A项正确;该群落既有垂直结构,也有水平结构,B项错误;题图显示,演替过程中植物的种数增加并趋向稳定,岩石体积也增大,D项错误1.答案 D解析 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A正确;同一群落的不同物种间关系复杂,有捕食、寄生、竞争、互利共生等,它们通过这些种间关系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B正确;光、温度和氧气在垂直方向上存在明显差异,故水生植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存在分层现象,C正确;温带草原群落的景观特征随季节变化,但其植被类型一般不发生改变,不属于群落演替,D错误。2.答案 B解析 不同种生物在空间上的配置不同,所以群落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A正确;玉米的合理密植没有涉及不同种生物,不属于群落的分层现象,B错误;分层现象主要是长期适应环境条件(如阳光、温度、湿度等)的结果,这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独特形式,C正确;在生产上利用植物群落的分层现象合理搭配作物品种,充分利用光能,可达到提高产量的目的,D正确。3.答案 C解析 在调查香蒲等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应随机选取大小相等的若干个样方,取所有样方的平均值,A错误;据图分析可知,水葫芦的数量不断增加,而鱼腥草和香蒲的数量不断减少直至灭绝,降低了物种丰富度,所以水葫芦增多不利于维持该生态系统的稳定,B错误、C正确;2017年时,只剩下水葫芦,不存在三种植物之间的种间关系,D错误。4.答案 D解析 乱石窑裸地发生的演替为初生演替,人工砍伐后的阔叶林有土壤、植被等条件,其上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从图形分析,杂木植物群落在山坡地带和凹谷地带由于环境因素不同,发生不同方向的演替,演变后形成的群落类型不同;杂木植物群落向阔叶林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增大;无论是乱石窑裸地→……→针阔混交林群落和阔叶林群落的初生演替,还是砍伐后的阔叶林上发生的次生演替,演替过程中都是营养结构越来越复杂,植物种类和数量增多,有机物总量增多。5.答案 C解析 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依据是群落的物种组成,A正确;沙丘演替为山毛榉—槭树林的过程中,物种的数量逐渐增多,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变得更加复杂,因此此过程中抵抗力稳定性逐渐增强,B正确;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做群落演替,C错误;由于森林中同一位置的食物是有限的,食性相同的异种鸟类为了争夺食物而发生种间竞争,最终的结果是食性相同的异种鸟类分布在树林不同位置,D正确。6.答案 A解析 b~d段,草本植物和灌木的优势地位被取代;演替到相对稳定状态时的群落类型,由气候、土壤、水分、温度等环境因素决定。7.答案 B解析 退耕后的草地上具有部分生物,群落演替为次生演替,A正确;受水分等条件影响,该地区群落演替不一定能形成树林,B错误;据图可知,群落丰富度指数、地上生物量的变化与退耕年限大致呈正相关,C正确;退耕还草后,该草原区的营养结构变得复杂,抵抗力稳定性呈上升趋势,D正确。8.答案 C解析 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当初,物种丰富度并非为“0”,故A不正确;在某些条件不适宜的地方,即使时间允许,群落演替也未必能达到森林阶段;第N年时,甲、乙中物种丰富度相同,但群落结构未必相同。9.答案 B解析 外来物种大米草的入侵使当地很多生物濒临灭绝,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A正确;由柱形图可知,土壤质地及淤积深度都可能引发大米草种群的衰退,B错误;外来物种大米草入侵到当地,当地有生物群落,演替类型属于次生演替,C正确;利用基因工程培育出耐重度盐碱的“大米草—水稻”是同种生物不同个体,属于基因多样性应用,D正确。10.答案 ABC解析 群落演替早期阶段,由于土壤条件较差,凡能在其上生长的植物其适应能力一般都是较强的,A正确;随着演替的进行,生物种类越来越多,不同物种之间的竞争会加剧,B正确;由于杨桦林中高大乔木的存在,林中透光率低,因此在这种环境条件下生存的植物一般具有较好的耐阴性,C正确;杨桦林不同发育阶段群落结构变化的现象属于次生演替,D错误。11.答案 ACD解析 对动物洞穴的调查采用样方法;本研究中调查了高原鼠兔密度与几种植物之间的关系,并没有调查高山嵩草的年龄组成,所以无法判断它是否为衰退型;从研究结果看,随着高原鼠兔有效洞穴密度的增大,小花草玉梅的种群密度增大。12.答案 BD解析 由图中存在“此消彼长”现象可知,物种A、B是捕食关系;信息在物种A、B之间可以双向传递;若物种B为植物,则物种A是植食性动物,若物种B为动物,物种A是肉食性动物,所以A不一定是植食性动物;物种B的数量增多,导致物种A的数量增多,物种A的数量增多导致物种B的数量减少,两者相互影响。13.答案 AC解析 该种鱼的幼体滤食浮游动物,故与浮游动物具有捕食关系,该种鱼的幼体和浮游动物都滤食浮游藻类,故与浮游动物具有竞争关系,A正确;该种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时属于第三营养级,滤食浮游藻类时属于第二营养级,成鱼底栖,捕食贝壳类,属于第三营养级,故幼鱼和成鱼不一定处于同一营养级,B错误;人工鱼塘输入的能量大于生产者固定的太阳光能,C正确;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是一个物种,在水体的分布不能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仅仅是该物种的分布范围,D错误。14.答案 (1)种群 年龄组成 (2)较低 先增加后减少 中 (3)竞争 分层 利用阳光、空间等环境资源(4)初生 先增加后保持稳定 速度和方向解析 (1)大别山的全部马尾松属于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空间内的同种生物,属于一个种群;种群的数量特征中,年龄组成可以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2)群落A以马尾松林形式存在,据图分析可知,此阶段群落物种数较少,群落的物种丰富度较低;图中A~I群落发育阶段,马尾松林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且群落物种多样性在群落发育的中期最高。(3)群落发育晚期,不同植物间的竞争加剧,使某些物种消失,最终导致群落的物种丰富度降低。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分别配置在群落的不同高度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能提高群落利用阳光、空间等环境资源的能力。(4)冰盖融化后的裸地从来没有被植被覆盖过,所以其演替属于初生演替;自然条件下的群落演替过程是生态系统趋于相对稳定的过程,其有机物含量也逐渐增多并趋于相对稳定,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15.答案 (1)样方法 数学 (2)捕食、寄生 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3)随着施药次数增加,杀灭作用减弱 棉蚜的抗药性增强 药物在杀灭棉蚜的同时可能杀死了天敌 减少有机磷药物的使用次数、多种药物轮换使用、更多地采用生物防治方法解析 (1)棉蚜活动能力较弱,常聚集在植株幼嫩的芽尖,调查统计棉蚜种群的数量可采用样方法。(2)棉蚜吸取棉花植株汁液为食,二者之间构成寄生关系;瓢虫与棉蚜之间为捕食关系,小黄蚁与棉蚜表现为种间互助;小黄蚁为了能与棉蚜长期合作,常常帮棉蚜驱赶瓢虫,该过程体现了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具有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作用。(3)据图可知,第二次用药可有效降低棉蚜数量,随后的用药棉蚜数量下降不明显,说明随着施药次数增加,杀灭作用减弱,可能的原因是棉蚜的抗药性增强。不施药棉田瓢虫数量高于施药棉田,说明药物在杀灭棉蚜的同时可能杀死了其天敌瓢虫,导致施药棉田棉蚜数量总体上多于不施药棉田;有效控制害虫数量,应减少有机磷药物的使用次数、并多种药物轮换使用、最好采用生物防治方法等。项目种群群落区别概念内涵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一定自然区域内各种生物种群的总和概念外延种内关系的研究范围,种群内个体间可进行天然基因交流并拥有一个共同基因库种间关系的研究范围,由不同种群构成,群落中各物种间因存在“生殖隔离”而无法进行天然基因交流特征最重要的特征是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等都影响种群密度物种丰富度、种间关系、优势种、群落结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群落演替(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联系群落是占有一定空间的多个生物种群的集合体,这些不同生物种群彼此相互作用,保证群落内的每一个生物种群都比单独存在时更加稳定,群落结构的形成是长期进化的结果,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统一整体项目垂直结构水平结构概念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状况类型 类型项目 初生演替次生演替起点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过程经历时间较长较短影响因素自然因素人类活动较为关键实例裸岩上的演替森林砍伐地、弃耕的农田上的演替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c2c32c447602804dcbaa70980ee6b1a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