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讲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环境保护-2022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名师精讲练(新高考地区专用)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2877671/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33讲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环境保护-2022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名师精讲练(新高考地区专用)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2877671/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33讲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环境保护-2022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名师精讲练(新高考地区专用)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2877671/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2022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名师精讲练(新高考地区专用)
第33讲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环境保护-2022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名师精讲练(新高考地区专用)
展开第33讲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环境保护【基础梳理】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2.形成原因生态系统内部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1)基础:负反馈调节。(2)特点: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会迅速丧失,生态系统难以恢复。3.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两种类型(1)概念①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②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2)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的比较注 特例:冻原、沙漠等生态系统两种稳定性都比较低。4.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1)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2)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和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相协调。5.设计和制作生态缸(1)观察稳定性,可通过观察动物、植物的生活情况、水质变化、基质变化等判断生态系统的稳定性。(2)由于生态缸极为简单,自我调节能力极差,抵抗力稳定性极低,其稳定性易被破坏。因此,生态缸内的生物只能保持一定时间的活性。6.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大小的判断7.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和总稳定性的关系① 图中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生态系统功能正常的作用范围。② T表示一个外来干扰使之偏离这一范围的大小,偏离的大小可以作为抵抗力稳定性的定量指标,偏离大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弱,反之,抵抗力稳定性强。③ S可以表示恢复到原状所需的时间。S越大,表示恢复力稳定性越弱,反之,恢复力稳定性越强。④ TS表示曲线与正常范围之间所围成的面积,可作为总稳定性的定量指标,这一面积越大,即S与T越大,则说明这个生态系统的总稳定性越低。8. 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方式例1:下列调节过程不属于反馈调节的是( )A.害虫数量增加会引起食虫鸟类数量增多,进而抑制害虫种群的增长B.池塘污染后,水蚤死亡进一步加剧污染,导致更多水蚤死亡C.血液中CO2增多会刺激呼吸中枢,使CO2大量排出,以维持CO2含量正常D.寒冷时,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例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破坏后的生态系统不易恢复,说明其抵抗力稳定性弱B.弃耕农田形成灌木林后,其恢复力稳定性提高C.大量引进外来物种,有利于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控制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干扰程度,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例3:如图是某共生型设施生态农业模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输入该系统的总能量是①过程固定的太阳能B.碳元素在②、③过程中的流动形式都是有机物C.④过程表示分解者通过分解作用释放能量D.实际生产中要注意控制蔬菜温室与畜禽舍面积比二、人口增长与全球性环境问题1.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2. 全球性环境问题的成因与防治总结(2)生态环境问题的特点及影响注 人类活动超出了环境的承受能力,这是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3. 生态工程基本原理的生态学、系统工程学基础4.水体富营养化产生机制如下注 ①富营养化发生在海洋和湖泊中的具体表现不同,发生在海洋中称为赤潮,发生在湖泊等淡水流域中称为水华。②解决水污染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减少排放。对不可避免产生的污水,要集中到处理厂进行净化。常用的方法有物理沉降过滤、化学反应分解等,最符合生态学原理的是利用生物分解的办法降解。例4:(多选)如图所示人工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该生态系统由于饲养猪、鸡延长了食物链,最终使人获得的能量减少B.蝇蛆和蚯蚓是该生态系统的分解者,可促进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进行C.合理使用农家肥在提高土壤肥力的同时增加大气中CO2浓度,利于葡萄和蔬菜增产D.该生态系统遵循了物质循环再生原理,但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并未提高例5:“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对长江生态系统保护的措施,不合理的是( )A.长期投放较多的鱼类饵料B.严格监控工业废水达标排放C.在一定时期进行增殖放流D.在规定的时间内全面禁捕例6:“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提出,为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兼顾的问题指明了方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禁止开发和利用荒山,因地制宜进行封山育林B.不能以牺牲生态价值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C.生态效益和经济价值都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D.大量引进外来物种是增加山区、林区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措施三、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1.生物多样性的构成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2.生物多样性的层次(1)基因多样性:①在分子水平表现为DNA的多样性;②在细胞水平表现为染色体的多样性;③在个体水平表现为表现型的多样性。(2)物种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最直观的表现。(3)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宏观表现。3.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注 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其直接价值。4.生物多样性的保护(1)措施eq \b\lc\{\rc\ (\a\vs4\al\co1(就地保护——最有效的保护,易地保护,利用生物技术保护,加强立法、执法和宣传教育))(2)关键: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3)实质: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地开发利用,提倡“合理利用就是最好的保护”。5.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必然选择(1)内涵:追求的是自然、经济、社会的持久而协调的发展。(2)实现措施eq \b\lc\{\rc\ (\a\vs4\al\co1(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和资源,建立人口、环境、科技和资源消费, 之间的协调与平衡))6.生物多样性的成因(1)从分子水平上看基因DNA多样性根本原因eq \o(――→,\s\up10(转录),\s\do4(翻译))蛋白质多样性直接原因―→生物性状多样性体现生物多样性(2)从进化角度看:物种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多样性主要是生物的不定向变异与定向的自然选择在进化过程中共同作用的结果。7.外来物种入侵(1)概念某物种从它的原产地,通过自然或人为的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的过程。(2)危害如果迁入地环境条件适宜,入侵种由于缺少天敌的控制,一旦传入,能迅速传播蔓延开来,在短时间内呈现种群的“J”型增长,从而破坏迁入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或生态平衡;使迁入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即引发生态危机。8.注意区分就地保护与易地保护保护的对象不同:就地保护除了保护区域内的物种,还应保护相应的生态环境,而在物种生存的环境遭到破坏,不再适于物种生存后,就只能实行易地保护。例7: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漫长的共同进化历程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形成B.遗传多样性高的种群适应环境能力较强,进化速度较快C.近年来研究表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明显大于间接价值D.建立自然保护区、基因库等能对生物多样性进行综合保护例8: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措施的叙述,正确的是( )A.禁止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基本原则B.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风景名胜区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C.湿地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的作用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D.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要点点拨】1、稳定性是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成熟稳定阶段)而具有的一种“自稳”能力。2、生态系统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两个方面,两者一般呈负相关。3、自我调节能力有大有小,因此抵抗力稳定性有高有低,它取决于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成分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大,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反之就越低)。4.深海热泉生态系统(温度可超过300 ℃)有何特别之处:①其能源不是太阳能,而是生产者(如硫细菌)氧化体外无机物(如硫化物)所获得②其生产者不是进行光合作用的植物,而是化能合成型细菌。5、特 别 提 醒1(1)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主要与生物种类有关,还要考虑生物的个体数量。食物链数量越多生态系统越稳定,若食物链数量相同,再看生产者,生产者多的稳定程度高。(2)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不是恒定不变的,因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具有一定的限度。(3) 强调“生态系统稳定性高低”时,必须明确是抵抗力还是恢复力,因为二者一般呈负相关。(4) 抵抗力和恢复力的辨析:某一生态系统在彻底破坏之前,受到外界干扰,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而恢复的过程,应视为抵抗力,如河流轻度污染后的净化;若遭到彻底破坏,则其恢复过程应为恢复力,如火灾后草原的恢复等。6、物种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多样性主要是生物的不定向变异与定向的自然选择在进化过程中共同作用的结果。7、 生物净化作用(1) 生物净化:是指生物体通过吸收、分解和转化作用,使生态环境中污染物的浓度和毒性降低或消失的过程。在生物净化中,绿色植物和微生物起着重要作用。(2) 绿色植物的净化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① 绿色植物能够在一定浓度的范围内吸收大气中的有害气体。② 绿色植物可以阻滞和吸附大气中的粉尘和放射性污染物。③ 许多绿色植物能够分泌抗生素,杀灭空气中的病原菌,如悬铃木等。(3) 微生物的净化作用:是指微生物能够将许多有机污染物逐渐分解成无机物,从而起到净化作用。8、特 别 提 醒2(1) 保护生物多样性只是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地开发利用,而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2) 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两种方法中保护的对象不同:就地保护除了保护区域内的物种,还应保护相应的生态环境,而在物种生存的环境遭到破坏、不再适于物种生存后,就只能实行易地保护。(3) 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与间接价值的作用大小: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是指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功能的价值,如森林和草地对水土的保持作用,湿地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的作用。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课时作业】一、单项选择题1.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水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建立人工湿地公园是解决城市水污染的一种有效途径,下面是人工湿地处理城市污水的示意图。则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挺水植物芦苇在湿地边沿随地势高低分布不同,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B.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要大于该系统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C.绿藻、黑藻可吸收城市污水中的有机物,并用于自身的光合作用D.人工湿地净化污水时,体现了该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2.如图表示某河流随着生活污水的流入,其溶解氧量(DO)、生物耗氧量(BOD)、无机物(富含N、P)的浓度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a地有机物浓度低于b地B.生活污水对无机物(N、P)的浓度变化无影响C.在a、b两地间,DO值的增加是因为水体的稀释使植物数量增加的结果D.湖水中藻类等浮游植物将大量繁殖3.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因为从黄花蒿等野生植物茎叶中提取、研制出抗疟疾药——青蒿素,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而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从黄花蒿中提取的青蒿素可有效治疗疟疾体现出其具有直接价值B.黄花蒿等野生植物也具有保持水土等间接价值C.黄花蒿中提取的青蒿素具有抗疟疾作用体现出其具有潜在价值D.总体而言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远大于直接价值4.下图是某生态工程示意图,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用玉米的副产品玉米芯生产木糖醇,可增加经济效益B.用残渣来培育食用菌和蛆蛹,实现了物质的多级利用C.用蛆蛹粪便作为有机肥还田,运用了能量循环再生的原理D.该生态工程的运转离不开人的管理5.密林熊蜂直接在角蒿花的花筒上打洞,盗取其中的花蜜(盗蜜),花筒上虽留下小孔,被盗蜜的花仍会开花,但影响结实率。密林熊蜂偏爱从较大、较高的花盗蜜,其身体不接触到花的柱头。据此作出的分析,不合理的是( )A.密林熊蜂与正常传粉者之间存在竞争关系B.密林熊蜂不给角蒿传粉不影响角蒿的进化C.该盗蜜行为可能会影响角蒿的种群密度D.可采用样方法调查密林熊蜂的盗蜜频率6.欧亚苔原生态系统的旅鼠以苔草为主要食物。苔草被旅鼠大量啃食时,可产生胰蛋白酶抑制因子,抑制旅鼠消化道内蛋白质的水解,减少旅鼠小肠上皮细胞对氨基酸的吸收,即苔草的“化学防御”。如图为某一时期旅鼠种群密度与苔草化学防御水平的研究结果。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苔草属于生产者,其种群增长受其自身密度制约B.可推测此前一段时间样地一中旅鼠种群密度过高C.可预测样地三中的苔草化学防御水平此后将会降低D.苔草化学防御水平的变化有助于维持苔原生态系统的稳态7.某河流因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导致蓝藻大量繁殖、水华频发。研究人员采用种植大型挺水植物构建生物修复系统的方法,获得较好治理效果。以下叙述中正确的是( )A.污水中的有机物可供蓝藻吸收利用B.河流中动植物之间进行着物质循环C.大型挺水植物与蓝藻竞争资源能减少水华发生D.水华形成过程中可导致该水域群落丰富度增大8.2019年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中国的主题是“蓝天保卫战,我是行动者”。下列有关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大气中臭氧层的减少会加速物种灭绝B. 提倡低碳生活、绿色出行可减少污染物的排放C. 大力植树造林、种花种草能吸附尘土,可缓解霾的发生D. 我国正处于发展阶段,应先发展经济,后考虑环境保护问题9.高密度水产养殖常会引起池塘水体富营养化,影响养殖。下图为利用稻田生态系统净化鱼塘(需定期投饵)尾水的示意图,箭头所指为水流方向。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水稻与从鱼塘尾水中流入的藻类之间竞争光照和无机盐等B. 通过稻田净化,B处水样中可溶性有机物浓度显著高于A处C. 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总量D. 为调查该稻田害虫发生状况,应采用等距取样法分别统计各种害虫的种群密度二、多项选择题10.“赤潮”被喻为“红色幽灵”,国际上也称其为“有害藻华”,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一种异常现象。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加剧,我国海域发生赤潮的次数也呈逐年上升趋势。下列关于“赤潮”的表述正确的是( )A.赤潮发生时水体多变为红色,进而会导致鱼、虾、贝类的死亡B.生活中减少含磷洗涤剂的使用可以降低赤潮发生的概率C.赤潮发生时水中的溶解氧降低D.化肥的使用、生活污水的排放不会引起赤潮11.下列有关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A.化学燃料的大量燃烧会导致温室效应、酸雨等环境问题B.引入外来物种一定会增加当地的生物多样性C.解决粮食短缺问题的一个重要措施是大量开垦森林、草地等D.保护森林就是将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和保护森林资源有机结合起来12.在生态环境的研究、保护过程中,下列方法与目的相符的是( )A.建立盐城丹顶鹤自然保护区,主要是防止滩涂被破坏B.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有害昆虫,可降低有害昆虫的种群密度C.建立濒危动物精子库,有利于保护濒危动物的基因多样性D.建立缓冲带,减少人类干扰,使被破坏的湿地依靠自然恢复13.科研人员对某板栗园生态系统进行研究,连续七年监测栗瘿蜂和长尾小蜂的数量变化,结果如下图所示,由此推断 ( )A. 栗瘿蜂的种群数量在未来五年将继续减少B. 栗瘿蜂和长尾小蜂的这种数量波动变化体现了生态系统负反馈调节C. 这两种蜂可能属于同一食物链中的相邻两个营养级D. 这两种蜂数量的增多提高了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三、非选择题14.我国南方某地环保部门向遭受严重污染的南湖中引入苦草、黑藻等沉水植物和螺蛳等底栖动物来修复该生态系统。下图为该生态系统修复后的部分生物的营养关系,请据图回答问题:(1)在修复该生态系统时要控制污水流入的速率,除了有利于有机污染物被充分分解外,还有利于植物对________的充分吸收,防止水体富营养化。该生态系统修复后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其群落演替类型是________。(2)调查野鸭的种群密度常用________法。当螺蛳数量增加时,草鱼和罗非鱼数量也会增多,这样,螺蛳种群的增长就会受到抑制,这是生物群落内部________的结果。(3)苦草等沉水植物大量繁殖后,部分浮游植物的生物量下降,大型底栖动物的数量有所增加,这是在________水平上研究的结果。沉水植物通过一定的信息传递吸引浮游动物栖息在其叶表面,从而抚育出高密度的浮游动物群落。浮游动物能够大量捕食浮游藻类,也间接地控制了藻类的数量。这体现出信息传递的作用是能调节生物的________,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4)该修复工程可将有机污染物充分地分解利用,这主要符合生态工程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理。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一个集污水净化、休闲、养鱼为一体的新型人工生态系统,其主要目的是设法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________。15.在一些营养丰富的水体中,有些蓝藻常于夏季大量繁殖,并在水面形成一层蓝绿色且有腥臭味的浮沫,称为水华。大规模的蓝藻爆发,被称为绿潮。绿潮会引起水质恶化,严重时耗尽水中氧气而造成鱼类的死亡。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图1是温带湖泊浮游藻类生长的季节性变化,从图中可以看出,影响藻类大量繁殖的最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图2表示对受到轻度污染的湖泊的调查结果。结果表明,湖泊生态系统具有相当高的________性。(3)严重的水华往往会引起图3所示沉水植物的死亡,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要求答出两点主要原因)。图3(4)我国许多景区水域都受到污染,浮游藻类大量繁殖,水体浑浊,透明度减小,从而导致景致大为减色。相关部门为了使湖水还清,曾多次投放化学杀藻剂做紧急处理。此种处理方法虽然可以取得一定的效果,但存在的主要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可能危害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生物。(5)某些景区采纳专家建议,在水域内种植图3所示植物,同时投放鲫鱼、草鱼等植食性鱼类,取得了很好的治理效果。在修复该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过程中,上述措施发挥的作用:①利用了这些植物与浮游藻类的________关系,制约浮游藻类的数量。②植食性鱼类可以________,制约浮游藻类的数量。【答案解析】例1:答案 D解析 害虫数量增加会引起食虫鸟类数量增多,进而抑制害虫种群的增长是负反馈调节,A正确;池塘污染后,水蚤死亡进一步加剧污染,导致更多水蚤死亡是正反馈调节,B正确;血液中CO2增多会刺激呼吸中枢,使CO2大量排出,以维持CO2含量正常是负反馈调节,C正确;寒冷时,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不属于反馈调节,D错误。例2:答案 D解析 破坏后的生态系统不易恢复,说明其恢复力稳定性弱;弃耕农田形成灌木林后,其恢复力稳定性降低,抵抗力稳定性升高;大量引进外来物种,可能导致生态危机,不利于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控制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干扰程度,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例3:答案 D解析 在共生型生态农业模式中,输入该系统的总能量为太阳光能和适量饲料中的部分能量,A错误;碳元素在蔬菜温室流向畜禽舍主要是有机物,而畜禽舍流向蔬菜温室主要是无机物,B错误;沼气池中的沼气可家用和农场用,成分是微生物的代谢产物,而分解者通过分解作用释放的能量主要以热能的形式散失,C错误;在实际生产中要注意控制蔬菜温室和畜禽舍的面积比,D正确。例4:答案 BCD解析 该生态系统由于饲养猪、鸡延长了食物链,并使营养结构更复杂,该生态系统能量能多级利用,虽没有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但提高了系统总能量的利用效率,最终使人获得的能量增多,A错误;该生态系统中蝇蛆和蚯蚓是分解者,可促进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进行,B正确;合理使用农家肥,不仅能提供无机盐,还能提供二氧化碳,增强光合作用效率,从而提高葡萄和蔬菜的产量,C正确;该生态系统遵循了“物质循环再生”的原理,但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并未提高,但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D正确。例5:答案 A解析 长期投放较多的鱼类饵料,会导致鱼类大量繁殖,破坏生态系统的内部平衡;严格监控工业废水达标排放,能够优化生态系统的环境,提高生态系统的环境容纳量,是合理的保护措施;在一定时期进行增殖放流,可以恢复或增加种群的数量,改善和优化水域的群落结构,还包括改善水域的生态环境,属于合理的保护措施;在规定的时间内全面禁捕也有助于恢复种群数量,改善水域的生态环境,属于合理的保护措施。例6:答案 B解析 并不是禁止开发和利用荒山等资源,而应是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发展,所以不能以牺牲生态价值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生态效益属于间接价值;大量引进外来物种到新地区,可能会因为其缺少天敌,大量繁殖对当地物种构成危害,造成外来物种入侵,也可能会因为不适应环境而被淘汰,故大量引进外来物种不一定能增加山区、林区生物多样性。例7:答案 C解析 漫长的共同进化历程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形成,A正确;遗传多样性高的种群适应环境能力较强,进化速度较快,B正确;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远大于其直接价值,C错误;建立自然保护区、基因库等能对生物多样性进行综合保护,D正确。例8:答案 B解析 保护生物多样性并非禁止开发和利用,而是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地开发和利用,合理地开发和利用是最好的保护,A错误;就地保护是对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的保护,就地保护包括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风景名胜区等,B正确;湿地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的作用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C错误;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D错误。1.答案 B解析 人工湿地中的芦苇属于种群,没有群落结构;植物只可利用CO2和H2O等无机物进行光合作用,不可利用污水中的有机物进行光合作用;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净化污水时,体现了该湿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2.答案 D解析 a地的有机物浓度较高,随着有机物的分解,到了b地有机物浓度较低;生活污水的排放会导致无机物(N、P)的浓度增加;在a、b两地间随着无机物的增加,植物的数量逐渐增加,使得DO值不断增加;随着大量无机物(N、P)进入湖泊,会使湖水中藻类等浮游植物大量繁殖。3.答案 C解析 黄花蒿中提取的青蒿素具有抗疟疾作用体现直接价值。4.答案 C解析 用玉米的副产品玉米芯生产木糖醇,可以作为其他产品的原料,可增加经济效益,故A正确;用残渣来培育食用菌和蛆蛹,变废为宝,实现了物质的多级利用,故B正确;能量不能循环利用,只能多级利用,故C错误;生态工程离不开人的作用,人的作用比较突出,故D正确。5.答案 B解析 密林熊蜂和正常传粉者均能采蜜,存在竞争关系;密林熊蜂的行为影响了结实率,进而影响被盗蜜的某基因型植株子代数量,改变角蒿种群中某基因型个体的比例,影响基因频率,进而影响进化;盗蜜行为影响结实率,会使角蒿子代数量减少,影响种群密度;密林熊蜂会直接在角蒿花的花筒上打洞,盗取其中的花蜜(盗蜜),花筒上会留下小孔,通过调查花筒上的洞即可调查密林熊蜂的盗蜜频率,因此可采用样方法调查密林熊蜂的盗蜜频率。6.答案 C解析 苔草密度过高其个体之间会进行种内斗争,即生产者苔草的种群增长受其密度制约;据图分析,这一时期样地一中的苔草化学防御水平最高,可以推测样地一中旅鼠种群密度降至极低水平是此前一段时间旅鼠种群密度过高所致;据图分析,这一时期样地三中旅鼠种群密度最大,可以预测样地三中的苔草化学防御水平此后将会增高;苔草化学防御水平的变化有助于维持苔原生态系统稳态。7.答案 C解析 蓝藻是生产者,不能利用污水中的有机物,可以利用无机物,A错误;物质循环的范围是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动植物之间不能完成物质循环,B错误;水华主要是由蓝藻剧烈繁殖引起的,大型挺水植物与蓝藻竞争资源能减少蓝藻的数量,进而减少水华发生,C正确;水华形成过程中可导致该水域生物大量死亡,群落丰富度会下降,D错误。8.答案 D 解析 只有协调好人、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才可实现人、经济与自然协调一致的发展,D错误。9.答案 A 解析 通过稻田净化,B处水样中可溶性有机物浓度比A处显著下降,其主要原因是在稻田中的好氧、厌氧、兼性厌氧微生物分解了大量有机物,而进行光合放氧的微生物是生产者,不分解有机物;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和人工投放的饵料中的能量的总和;该稻田呈正方形,可采用五点取样调查稻田害虫的发生状况,分别统计各种害虫的种群密度。10.答案 ABC解析 赤潮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的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的增殖或高度聚集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大量赤潮生物聚集于鱼类的鳃部,使鱼类因缺氧而窒息死亡。赤潮发生后,藻体在分解过程中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导致鱼类及其他海洋生物因缺氧而死亡。大量含氮有机物和其他生活污水排入海水,是引发海水富营养化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引发赤潮的主要因素。11.答案 AD解析 化学燃料的大量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等气体,从而导致温室效应、酸雨等环境问题,A正确;引入外来物种可能会导致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B错误;不断的开垦草原,发展粮食生产,会破坏生存的环境,C错误;保护森林就是将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和保护森林资源有机结合起来,D正确。12.答案 BCD解析 建立盐城丹顶鹤自然保护区主要是保护丹顶鹤等珍稀野生动物及其赖以生存的栖息地即滩涂湿地生态系统,A错误;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有害昆虫,可降低有害昆虫的种群密度,属于生物防治,B正确;建立濒危动物精子库,有利于保护濒危动物的基因多样性,C正确;建立缓冲带,减少人类干扰,使被破坏的湿地依靠自我调节能力逐渐恢复,D正确。13.答案 BC 解析 曲线图显示,在连续七年的监测中栗瘿蜂的数量呈现周期性的变化趋势,其数量从2008年的低谷逐渐升至2011年的高峰值后开始下降,到2013年数量已经减少到较低水平,据此可推知:在未来五年内,栗瘿蜂的种群数量可能将呈现继续减少而后增加的趋势,A错误;栗瘿蜂的数量先减先增,长尾小蜂的数量后减后增,说明长尾小蜂可能以栗瘿蜂为食,二者为捕食关系,可能属于同一食物链中的相邻两个营养级,捕食关系通过负反馈调节调控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关系,B、 C正确;这两种蜂数量的变化有利于维持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错误。14.答案 (1)无机盐 次生演替 (2)标志重捕 负反馈调节(反馈调节或自我调节) (3)群落 种间关系 (4)物质循环再生 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解析 (1)植物需要吸收无机盐,所以利用植物修复该生态系统可以防止水体富营养化。该修复过程属于人为参与的次生演替过程。(2)野鸭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所以要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具有捕食关系的生物之间的数量相互限制,这种调节属于负反馈调节。(3)涉及到多种生物的问题属于群落水平上的问题。本小题中的信息传递发生于多种物种之间,体现了信息传递具有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的功能。(4)充分利用生态系统中的物质,遵循的是生态工程中的物质循环再生的原理,通过人工设计的生态系统,可以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15.答案 (1)无机盐浓度 (2)(抵抗力)稳定 (3)沉水植物缺乏光照和氧气 (4)污染水体(或环境) 直接或间接以藻类为食 (5)①竞争 ②捕食藻类解析 (1)由图1可知,浮游藻类数量增多,导致无机盐浓度下降,说明藻类的繁殖离不开无机盐。(2)由图2可知,污水流经湖泊后,污染物迅速减少,说明湖泊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抵抗力)稳定性。(3)水华严重时,浮游藻类大量悬浮于水面,导致沉水植物缺乏光照和氧气,有机物制造量减少,最终使沉水植物死亡。(4)化学杀藻剂虽然可以快速杀死藻类,但容易污染环境,甚至会通过食物链危害到直接或间接以藻类为食的其他生物。(5)同一水体中的植物与藻类由于竞争无机盐和阳光等资源,会制约浮游藻类的数量,植食性鱼类可以捕食藻类,同样能够制约浮游藻类的数量。类型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区别实质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恢复原状核心抵抗干扰、保持原状受到破坏、恢复原状影响因素一般生态系统中物种丰富度越大,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高一般生态系统中物种丰富度越小,营养结构越简单,恢复力稳定性越高二者联系①相反关系:抵抗力稳定性强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弱,反之亦然;②二者是同时存在于同一系统中的两种截然不同的作用力,它们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如图所示:设计要求相关分析生态缸一般是封闭的防止外界生物或非生物因素的干扰生态缸中投放的几种生物必须具有很强的生活力,成分齐全生态缸中能够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稳定生态缸的材料必须透明有利于光合作用提供光能;保持生态缸内温度;便于观察生态缸宜小不宜大,缸中的水量应适宜,要留出一定的空间便于操作;缸内储备一定量的空气生态缸的采光应用较强的散射光防止水温过高导致水生植物死亡比较负反馈调节正反馈调节作用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能使最初发生的那种变化向相反的方向发展,使生态系统达到并保持相对稳定加速生态系统最初所发生的变化,使生态系统向着更好或更坏的方向发展,即良性循环或恶性循环调节方式抵制和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加速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结果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常使生态系统远离稳态实例森林中的食虫鸟和害虫的数量变化已经污染的湖泊中污染程度加剧图示原因危害治理措施全球气候变化① 温室气体(主要是CO2)排放增多,形成“温室效应”;② 绿地、湿地面积减少,使它们调节气候的功能大幅度下降① 全球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② 干旱范围扩大① 植树种草;② 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③ 开发新能源水资源短缺① 需求大;② 绿地、湿地面积减少,涵水蓄水功能降低;③ 淡水资源受到污染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存受到威胁① 退耕还林、还草、还湖;② 加强管理,减少、杜绝污水排放臭氧层破坏氟利昂等物质大量排放,紫外线辐射增强① 皮肤癌和白内障患病率上升;② 植物光合作用受到抑制减少氟利昂等物质的排放酸雨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含硫的氧化物和含氨的氮氧化物溶于雨水(pH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7f0ad84943772f8cdf3a353ba2877c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