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2届中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项培优卷(含解析)
2022届中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项培优卷(7)
展开
这是一份2022届中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项培优卷(7),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记叙文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早起
罗瑞花
①在我的记忆里,母亲每天黎明即起,借着从窗户透进来的微微光亮,拿木梳梳理好短发,用发夹夹好,精神利落开始一天的忙碌。
②在勤劳的农家是没有一个闲人的,只要不生病就不会停下手中的活。八十多岁的桂鑫爷爷大清早就在庭院里编竹筛竹箩、扎竹扫把、削竹筷子,他能把一根竹子变出许多物件;快九十岁的白秀奶奶天一亮就坐在门口在干瘦的腿上搓麻绳;在天刚破晓的寒气里,男人扛锄赶牛往田野走去,女人穿梭于厨房、菜园,小孩子帮着打扫庭院、生火煮饭、看管弟妹、喂养鸡鴨……
③爹是一个没有土地情结的农民,在村里做木工、碾米、发电,后来又开代销店做生意。爹脑子活络,不断改善着家里的经济状况,但田里、土里、家务活全落在娘身上。娘对待农事一丝不苟,按照时令精耕细作,一锄土都不放过。在摘茶插红薯的季节,娘几乎是四点钟起床,提着马灯来到地里,就着朦胧月光或晨曦挖土、摘茶,天是在一锄一锄的土块、一片一片的茶叶里亮起来的。
④我儿时最初的早工是放鹅。天地间弥漫着润润的泥土气息,毛茸茸的小鹅吃着沾满露水的青草,当太阳兴高采烈地跳出云层,小鹅细细长长的脖子饱胀成了拔河那样的粗麻绳,我就可以赶着它们回家了。
⑤到七八岁时开始跟着姐姐去茶山摘茶叶。我们背着箩筐,揉着惺忪的睡眼,为着小贩挑担上漂亮发夹或书店玻璃柜中的连环画,在白雾茫茫中向茶山走去。早饭时娘过秤,秤杆下给钱,摸着那一个个硬币真是最惬意的事。最辛苦的是轮到家里为队里的牛割草。我一直不知道牛的舌子是怎么长的,竟然最爱吃两边有锯齿的苇草,割的时候手指要握紧苇草,稍松一下苇叶的锯齿就会让手鲜血淋漓。
⑥有趣的还是清早去捡菌子。雨后的早晨格外清爽,微风一吹,去了瞌睡来了精神。松树林子里,各种菌子比雨后春笋更肆意生长,它们是一窝一窝的,藏得紧,不轻易示人,寻找它们仿佛像寻找一一个躲猫猫的伙伴。但不管它们怎么躲也躲不过我们这些山里孩子贼亮贼亮的眼睛。黄黄的枞树菌、雪白的竹叶菌、红红的米浆菌,都是稀松平常的菌子,随见随捡而已,倒是那一抹淡绿的青头菌很是惹人喜爱,如果能遇上修长白皙还穿着荷叶裙的鸡腿菌那是值得尖叫的。我们一背篓一背篓地从山上背回菌子,在厢房木地板上堆成小山。娘把吃不了的菌子择净晒干,到春节时炒腊肉,把鸡腿菌磨成粉调菜,比味精还鮮。
⑦在娘的熏陶下,我成了一只早起的鸟儿。当别人还沉在昨天的烦闷里梦呓,或者醒在温暖的被窝里犹豫,我已经在晨曦中,在微风里,动起来了,从身体到思想。面对冉冉升起的太阳,我只想满腔热情地投入生活,想跑步想打球想跳舞想大声地朗读,想告诉世界,我醒了。
⑧梭罗说,黎明是大自然对人类最宝贵的恩赐。我喜欢看天一点点亮起来,如一个睡醒的孩子欣欣然睁开眼。我看到环卫工人清扫完最后一片落叶坐下来点燃了一支香烟;看到小贩支起他们的摊位开始热气腾腾地买卖;看到菜农挑着滿筐的嫩绿从不同的小巷汇集到街口子;看到学生打开课本,用世界上最美的姿态,最美的声音,迎来早晨第一缕阳光。
⑨早晨起来,我看到每一个生命都蓬勃饱满,如一树一树的花开。
1.请结合语境品味第⑥段画线句子中加粗词的表现力。
黄黄的枞树菌、雪白的竹叶菌、红红的米浆菌,都是稀松平常的菌子,随见随捡而已,倒是那一抹淡绿的青头菌很是惹人喜爱,如果能遇上修长白皙还穿着荷叶裙的鸡腿菌那是值得尖叫的。
2.试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⑨段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3.第②段写了其他人的早起,有什么作用?
4.本文为什么以“早起”作为题目,请简要说明。
二、阅读孙南邨的《北窗消夏》一文,完成题目。
①酷暑之时,有人总会向往古今传闻的避暑胜地:如能到那里消夏该有多好!出外到名胜之地避暑,固然是好,可是一要有钱,二要有闲,三要有好心情,才能在外地安住得下来;这三项若不具备,作为我们常人避暑最好的选择就是不折腾,到哪里也没有居于自己家中,坐享北窗之凉好。
②我曾于盛夏陪护父亲治病,在一个海滨城市住过二十多天;也曾在酷暑时节出行,夜宿过海拔超过千米的“天然氧吧”高山,在这种地方,确实感受到朝夕和夜间的清凉。然而,当太阳升起之后,只要出外在路地上行走,街巷、景区仍是热浪滚滚。高温30多度的天气,烈日下、陆地里,来去匆匆,还能不热?我想过,消夏若能在一处清凉之地长时间住下,无忧无虑,朝夕外出闲步,看看树,看看水,看蓝天白云,吸收点清新自然的空气,那才叫避暑呢。只是我自知无力达到这种条件,因此这些年也就不作外出避暑的望梅之想。炎夏,多天不见的熟人相遇后常开玩笑问“到哪个胜地避暑去了”,我则笑答“陶渊明先生悠然而卧、著文称赞的避暑胜地,寒舍北窗下。”
③说到夏日的北窗,人们总会联想到陶渊明在《与子俨等疏》里的话:“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在酷暑时节,陶先生一不思慕外出寻找清凉之地,二不想着有童仆立旁打扇,却对北窗之下偶有凉风吹来大加赞叹,以为伏羲以前的淳朴之人避暑最好的享受也不过如此!在电扇、空调没有问世前,三伏时节除皇宫、王府、高官贵胄之家有好的防暑条件外,休说体力劳动者,就是一般的官员、文士也难免受溽热之苦。翻翻唐宋以来的古人诗词,北窗消夏之句尤多,这既有文人雅士的慕陶之情,也有体验陶公北窗下高卧去暑之事。
④早年间,我家乡鲁南的正规房屋不设北窗,富家的四合院,贫家的土屋子,莫不如此。想来,大约一是为了严静,二是为了防盗。旧时,兵荒马乱年月也多,盗匪丛生,人总不能因图夏日一时之凉,而贸然开一北窗,置家庭安全于不顾吧?时移事易,近几十年来,家乡房建发生了大变化,城区楼房几乎家家设有北窗,乡村房屋建有北窗者亦不罕见,安全、通风兼顾,以实用为上。
⑤我住在多层居民楼,客厅恰在北面,夏日多得厅窗便利。陶先生当年居住的房子是什么样式,而今已难以说得清楚,所能知道的仅是草屋,后园有榆柳之荫,这有他的诗文可证。在这样的房屋北窗下消夏去暑,其阴凉可知,确是当今居民楼北窗下可望而不可即的。虽不可即,望而改进还是可行的。窗外无绿荫又如何?我曾自费购一马尾松栽于距窗数米的公众绿化地,没有成活;再栽一广玉兰,活了,只是近年绿荫还难入三楼北窗视线。那就在防盗窗处植一爬墙虎,时而剪之,使它既疏密如帘,又不蔓延妨碍邻家。夏有绿荫,见之心喜,何况又是生于北窗之上?每于窗下读书、休息,即有身临大自然之感。
⑥盛夏骄阳似火,室外高温之时,我居室南面的门窗是要关闭的;唯有北窗,除开空调、挡风雨之外,总是敞开的,夜晚仅是拉上窗帘而已,有待凉风吹入,散消室内闷气。陶渊明先生所处北窗下虽有诸多好处,但凉风并非时时吹来,以手挥扇,风既弱也难以持久;而今有电扇子助力,北窗下凉风可以长至不歇,这是古人所享受不到的。说来正常的春夏秋冬四季,人能适应其冷暖变化才是正常,夏日出点汗对身体并非坏事,若动不动就开空调,反而会把身体娇惯坏了,偶遇冷热,难以抵挡。因此,我家虽置空调而长关,唯有因室内溽热过甚,电扇不能生凉之时才动用于它;实际上这样的天气,在夏季的时日也不是太长。
⑦当今之世,我们北窗可以有,绿荫可以有,电扇可以有,空调也可以有,居家消夏已足矣。
——(《光明日报》2019年10月11日16版)
1.结合短文内容,分析标题“北窗消夏”的作用。
2.请从不同的角度赏析文中的画线句子。
(1)高温30多度的天气,烈日下、陆地里,来去匆匆,还能不热?(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
(2)炎夏,多天不见的熟人相遇后常开玩笑问“到哪个胜地避暑去了”,我则笑答“陶渊明先生悠然而卧、著文称赞的避暑胜地,寒舍北窗下。”(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
3.请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分析短文最后一段的作用。
4.试分析本文第③段画线句和链接材料写作手法上的相同之处以及写作意图的不同之处。
本文:说到夏日的北窗,人们总会联想到陶渊明在《与子俨等疏》里的话:“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
链接材料:“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选自朱自清《春》)
写作手法的相同之处:_____________
写作意图的不同之处:
本文:_________________
链接: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题。
文学的山河
迟子建
①我在北极村出生,在大山里成长,十七岁第一次坐上火车,到大兴安岭师范求学。由于学校初创,隆冬才开学。我还记得夜半时分,我在塔河站,登上了一列绿皮火车。由于座位临窗,这让我觉得自己靠近了一盏灯,好像光明的世界就在眼前。车行不久,我不顾黑夜正拉着沉沉的脸,用指甲刮开蒙在玻璃窗上的霜雪,透过一个圆孔,去看窗外。没有月亮的晚上,山是黑的,雪也是黑的。黑的夜让人觉得火车像一支毛笔,游动在墨里。偶有昏黄的灯光闪过,那是火车停靠在某个小站了。到了目的地加格达奇,天还未亮,我们这些新生,被校方接到一辆大卡车上,向城外驶去。站在敞篷卡车上,冷风在耳边呼呼吹,我和天上的星星一样瑟瑟发抖,对新学校隐隐失望。因为我渴望着走出大山,可卡车最终还是停在了山里———依然是广阔的大兴安岭啊。
②我学的是中文专业,课业宽松,有充裕的时间泡图书馆,那期间我读了大量文学作品,开始尝试写作。中篇«北极村童话»,就是我师专毕业之际,利用晚自习时间,在课桌上写就的。我在小说里动情地回忆童年,那里有亲人和乡邻,有菜园和狗,有雪地和炉火,更有我熟悉的江河和山峦。当然,也有欢欣、眼泪和叹息。山和河,从一开始,就天然地进入了我的文学世界,与我的人物同呼吸。
③三十年来,以山河为背景的中短篇小说,我不知写了多少。山河是我生命的底色,也是我作品的底色。在我的长篇中,以河流命名的就有«额尔古纳河右岸»。尽管这部作品距今已十年了,可我回望时,依然能听见它静静的流水声。而新出版的«群山之巅»,我并未想着以山来命名,可山还是浑然无觉地镶嵌在标题中了。
④大兴安岭没有很高的山,也没有很低的,它们连绵在一起,起起伏伏,却有了气势。这样的山势,也影响了我的文学理念。在我眼里,不管多么卑微的人物,都是群山的一部分,自有巍峨。所以«群山之巅»出场的人物,各据山头,是别人的配角,却又是自己的主角。这些凡尘中人,在动荡的历史和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双足陷入恶之河,可又向往岸上纯美的人性花朵,想努力活出人的样子,于是如废墟上的蝴蝶一样,挣扎着翻飞着。李素贞的自我“认罪”,唐眉的“忏悔”,辛七杂面对父亲骨灰中的弹片而发自内心的呼喊,都是被太阳火一样的人性之光刺痛后,所流下的“热泪”。写出他们的热泪,对于一个作家来说,就是与人性的雨露相逢。
⑤虽说«群山之巅»没有绝对的主角,但有些人物,还是近山,我们能一眼望见的,比如辛家和安家三代人;而有些人物,是远山,比如日本女人秋山爱子。用极淡的笔墨画远山很难,因为它们往往与云相接,容易画飘渺,也容易被读者忽视了。而没有远山的映衬,近山就缺乏层次感了。
⑥如果说«群山之巅»的人物,是一座连着一座的山,那么我用笔在两年的时光里,走过他们。当然,他们也怀揣着各自不同的伤残的心,走过我。
⑦在回顾《群山之巅》的写作历程时,我想起了三十多年前离开龙盏镇那样的小镇,第一次乘火车夜行的情景。世界的霜雪,依然厚厚地蒙在人生的玻璃窗上,尽管我已年过五十,但仍然像十七岁时一样,热衷于用指甲,刮开霜雪,去看外面的世界。不同的是,我手中握着一支沧桑的笔了。这支笔有山河滋养,有一颗对文学不倦的心所依托,该是不会枯竭的了吧。
1.阅读①——③两段,概括作者说“山河是我生命的底色,也是我作品的底色”的原因。
2.阅读④⑤两段,说说《群山之巅》中的人物具有怎样的特点?
3.请用直白的语言表达对第⑦段中划线句含义的理解。
4.从写作意图来看,作者以“文学的山河”为题有何用意?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书笺小祭
夏坚勇
①好久不写信了。
②写信是一种享受,铺开信纸,听笔尖沙沙地低吟浅唱,恰如红泥火炉,清茗对坐;或漫步林间,半日悠游。写到得意处,忍不住回读一遍,想象着对方看信时会意的神态。此中快慰,用“如沐春风”“醍醐灌顶”都不足以形容。
③写最后一封信是在什么时候呢?大约是那个暮春的下午吧。我坐在阳台上给远方的朋友写信。春阳日暖,空气中浮动着游丝般的飞絮;市声浮躁,阳台内升腾着暄气和燠热。所有这些,都化成了一种可以称为情调的东西,在信笺上浸润渲染。写这样的信会有一种全身心的投入,可电话铃响了,遥远而亲切的声音恰恰来自收信的那一位,欣喜之后是简明扼要的回答,然后互道“再见”。
④信,自然是不用寄了。因为说到底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对着电话,我一阵黯然。
⑤电话现在是越来越普及了,而且还在轰轰烈烈地普及下去,它的触角几乎无所不在。于是,我常常会想起信笺的温馨。
⑥十年前,我在北京进修时,接到一封朋友来信,信中内容早已淡如烟云,但最后两句话至今难忘:“你走以后,这里越发冷寂,只有园子里的杏花开了几朵,其他一切依然。”北京城正瑟缩在料峭寒气之中,但南国那几朵杏花传递的温煦却充盈了我的情怀。
⑦到了秋天,在窗外萧萧的落叶声中给家中写信,随手便流出这样的句子:“秋风消水,落叶长安。天气越来越冷了,总念着你和孩子。”妻后来告诉我,她读到这些时,在灯下流泪了。
⑧有时会呆想,如果电话普及早上半个多世纪,我们今天将不会看到鲁迅和许广平在《两地书》中鲜为人知的倾诉,也不会听到巴金和萧珊在《家书》中深情蕴藉的低语,那将是一种怎样的缺憾!如果电话普及早上几十个世纪,中国文学的绚丽画廊简直将要为之黯然失色,这里会缺失苏东坡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首传唱千古的杰作是他在中秋之夜写给弟弟子由的;会缺失李白的“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因为这首诗的标题是《沙丘城下寄杜甫》;也会缺失白居易那首长达一百韵、一千字的《代书诗》,那是他代替书信寄给好友元稹的。在官道上,驿马扬蹄疾驰,负栽着挚友之间生死以之的情谊和魂牵梦萦的思念,也负载着中华历史上一幅流韵久远的文化景观。
⑨这样的场景,因为电话铺天盖地而来,慢慢看不到了。人们都在为方兴未艾的电话热而欢呼,谁也没有想过这种欢呼背后的代价。电话方便,快捷,伸手可及,可失却了情调,失却了韵味,失却了等待、期盼、憧憬、焦灼,以及由此而引起的误解。从根本上讲,电话是一种快速回撞式的语言系统,它是体育运动中的壁球;而书信却能传递一种更为舒展也更为宽厚的人类情感,它是________________。
⑩又要说到陈年旧事了。我在北京学习结束前,给家中写了一封信,告诉回去的日期和车次。可直到快要离京时,我还没买到车票,再写信是来不及了。上苍有眼,最后关头我终于上了车。二十多个小时,没有座位,没有水喝,极度困顿中,支撑我意志的就是妻在前方车站深情远眺的身影。晚间十点,从车窗里看到妻孤单的身影,一路的疲惫早已风流云散,赶紧冲出车门,挽起妻温热的手,在白雪皑皑的大地上走出一路久别重逢的浪漫。
⑪后来妻责怪我,买不到车票,为什么不打电话回来更正呢?我说偏是这样好,有意思。
1993年初春
(选自《唐朝的驿站》,有删改)
1.作者在第⑤段说,他“常常会想起信笺的温馨”,这“信笺的温馨”具体指什么?请联系全文,分条作答。
2.请结合语境,将文章第⑨段空缺处补充完整,使之成为一个比喻句,并对这个比喻句进行简要赏析。
3.围绕“信”,作者追忆了多件与之相关的往事,文章题目可否改为《书笺小忆》?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作答。
五、记叙文阅读
冬日的树
徐祯霞
①蓦然抬头,眼前一片空旷。昨天还笼罩在头顶的树,今早却齐茬茬地成了碗口粗的树桩,一律棕黑色,若一只只巨形的手伸向天空,仿佛想要抓住什么似的。
②这些树是河西长廊边的柳树,这些成型成行的柳树,都有10年以上的树龄了,它们精壮旺盛,以它们的柔美与飘逸,装点着一座小城的婀娜和风韵。
③只是,到了冬天,寒风起,霜叶摧,娇柔的柳树往往经不起这霜寒的摧残,柳叶一片片凋零,如被追赶的蝴蝶,空留一树枯枝,在寒风中瑟瑟发抖。那一地黄叶和断枝,常令我怜惜和哀叹。
④而今天,在这样一个清冷的早晨,我又看到了这些树,它们是昨日的树,却又已不再是昨日的树,它们干净而坚挺,傲岸挺立,像一队一队的士兵,站立在河西长廊,又像是小城的守卫者,气宇昂扬,姿态威武。它们似乎都以壮士扼腕的豪情走向新生,以另外一种壮美的姿态呈现在小城人的面前。而这样的树,积蓄一冬的力量和营养,在来年,应该是更加葱茏和优美的。
⑤有时候觉得人也跟树一样,需要清理和修剪。在生命的成长中,我们在不断地汲取营养,不断地长粗长壮,而在这同时,也会长出一些旁枝和废枝,我们可能会做错一些事,说错一些话,养成一些不好的习惯,如果每一年的冬天,我们也能像树一样有意识地对自己的身心进行一次整理和清理,让自己的优点继续发扬光大,努力地让自己的缺点从生命中去除,在来年,以一种健康而饱满的姿态重新生长,那也是一种新生。
⑥儿子今年已经大三了,转眼就快大学毕业。在儿子成长的路上,我没有少操心,从他呱呱落地,到牙牙学语,再到上小学,上中学,最终考上大学,在他20年的生命中,倾注着我无数的心血。我希望儿子会长成一棵枝叶葱茏的大树,但更希望他能够成为一棵冬日的树,在最严寒的季节里依然能够傲然挺立,不屈地面对生活,笑看人生。
⑦在人一生的成长中,会遇到很多的诱惑和浸染,这要靠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和对于不良因素的抵抗力。父母则是那个啄木鸟和拿着手术刀的医生,见到孩子身上的坏毛病和坏习惯要及时摘除,及时纠正,让一棵小树苗端端正正健健康康地向上成长,不要长出疖子和瘤子。常言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个人的成器,要比一棵树艰难得多,而这依赖于家庭的教育,也依赖于良好的社会环境。
⑧正在这时,儿子打来电话,说他和同学登山去了。我便对他说,冬日爬爬山,暖和,也可强身健体。你多看看冬日的树,它们都以什么样的姿态生存着。儿子说,山上有柏树、松树,都青绿着,还有很多的树,叶子都已落尽。不过,一些泡桐树上还挂着奶白色的果壳,像是倒挂的风铃,挺美。在儿子的眼里,自然是丰富的,他也确实用自己的视角看出了自然的生态,但愿他能在观察自然中悟出生命的真谛。
⑨我在树下慢慢地走着,有一丝新绿映入我的眼中,那是一株小柳芽,不知是侥幸留下来的不屈的生命,还是在严寒中勃发出的新芽,它嫩绿而又鲜亮,在粗壮的树干中,就像是寒枝中绽放出的一朵新梅,那样俏皮而可爱,那样清新而美好,让人忍不住驻足观赏。在最严寒的日子里,生命也会爆发出令人意想不到的奇迹,而正是它们,给予我们生活无穷的希望和力量。
⑩太阳慢慢地从东方的山头升起,穿过那一棵一棵的柳树,发出万道金光。我的身心也渐渐变得温热。冬日不尽是严寒,它也有阳光普照。我在阳光的照耀下,继续向前走去。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21年02月25日第07版)
1.作者借用冬天的树来暗示自己的情思,于是树也有了某种象征意义。请说说“冬日的树”象征了什么。
2.选文开篇用大段文字描写冬天的树,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3.联系上下文,揣摩句中加粗词语的表达效果。
我希望儿子会长成一棵枝叶葱茏的大树,但更希望他能够成为一棵冬日的树,在最严寒的季节里依然能够傲然挺立,不屈地面对生活,笑看人生。
4.选文结尾“我在阳光的照耀下,继续向前走去”,与《紫藤萝瀑布》结尾句“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在表情达意上有异曲同工之妙。说说你的理解。
答案以及解析
一、答案:1.这些都是写颜色的词语。作者抓住了各种菌子的颜色特点,简洁、生动地展现了这些菌子特征,给读者以形象可感的体验,也充分表现出作者早起满满收获的喜悦之情。词的表现力活灵活现,跃然纸上。
2.通过比喻修辞,把“每一个生命都蓬勃饱满”比作“一树一树的花”,人们的精神面貌像花样美丽、鲜艳、动人,更暗示他们像花一样会在蓬勃中孕育各自的成功和收获。形象、生动,意蕴丰富,韵味无穷。
3.第②段写早起的人,一是有交待(社会)环境的作用,即这是一个勤劳的乡村,二是为引出母亲的早起,全家的早起(或作铺垫、映衬)。第⑧段写早起的人,从内容上是拓展文章内容,从主旨上起深化主题的作用——早起的无数的人,汇成了这个社会发展的动力,他们默默付出创造出了生活的美好。
4.“早起”是全文的叙事线索,又是全文想要表达的主题所在。用“早起”做标题,照应了全文叙事的内容,也自然地生发了对生活感受,通俗却引人注意,言简意赅,却发人深思。
二、答案:1.①线索,贯穿全文;②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本文主要叙写了各种不同的消夏方式;③暗含了本文的中心:对清净、自然、闲适生活方式的向往与赞美;④化用陶渊明的话,语言典雅,引人入胜。
2.(1)反问,强调了即使在海滨城市和“天然氧吧”高山,太阳升起后依然炎热,引出下文陶渊明“北窗下卧”的消夏方式。
(2)语言描写、神态描写,既交代了作者避暑方式——“寒舍北窗下”,又表现了作者的风趣、达观。
3.①内容上,写出了作者对“悲窗消夏”这种清静、自然、闲适生活方式的向往与赞美,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生活的满足、适意之感;②结构上,点明标题,呼应开头,深化中心。
4.写法上的相同之处:运用了引用的写作手法。
写作意图的不同之处:本文引用陶渊明的话,承接上文作者的“笑答”,表达作者的慕陶之情,体验陶公北窗下高卧去暑之愿,为下文作者居民楼北窗消夏的改进与努力作铺垫。
链接材料:写出了春为四季之首,充满希望,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强烈愿望。
三、答案:1.①我是在大山里长大的;②山河是我作品的创作源泉及背景。
2.①每个都是别人的配角,却又是自己的主角;②都曾作过恶,但也都有人性善的一面;③故事主角与配角相互映衬。
3.①世界对于我一直是神秘的;②我喜欢探究世界。
4.①说明山河是自己文学创作的源泉;②山河的自然形态影响了我的文学创作理念;③被山河滋养的心灵永葆生命的活力与文学创作热情。
四、答案:1.①写信时浸润渲染于信笺的情调、写到得意处的快慰;②信笺传递的温煦和对收信人情怀的充盈;③书信带给中国文学画廊的绚丽多彩,带给中国文学景观的丰富情韵。
2.它是优美舒缓的中国古典舞。由“电话是一种快速回撞式的语言系统”“而书信却能传递一种更为舒展也更为宽厚的人类情感”可知,填写的比喻句要能体现出书信舒展、有韵味地传递情感的作用。根据以“它是体育运动中的壁球”比喻电话的语句,可进行拟写。
3.不能。“书笺小忆”只是写出了对书信相关往事的回忆,而“祭”则表达了作者对书信被取代而使生活情味缺失的伤感,因书信消失而使得中国文学及中国文学有所缺失的遗憾,为人们没有认识到电话普及所付出的代价而感到的痛心。
五、答案:1.“冬日的树”一是象征了如“儿子”一样的、正在成长中的青年;二是象征了经过修剪、清理后积蓄营养,以健康饱满状态重新生长的希望和力量。(意对即可)
2.选文开篇先由被修剪的柳树写起,用大段文字详细描写冬日柳树的姿态,交待柳树的生长环境,为下文由“树”及“人”的描写、抒情作铺垫。
3.“更”字表递进,写出了我不仅希望儿子能够健康成长,活出生命的价值,而且还希望他拥有“不屈地面对生活,笑看人生”的优秀品质,表达了我对儿子的殷切希望。(意对即可)
4.两文的作者都从“花”和“树”中感受到生命永恒的价值,精神深受振奋和鼓舞,情感得以升华,言已尽而意无穷。(意对即可)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2届中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项培优卷(10),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阅读下文,回答问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届中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项培优卷(8),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阅读下文,完成问题,文学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问题,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届中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项培优卷(6),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阅读下文,完成问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