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必修 上册第七单元14(故都的秋 *荷塘月色)14.1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展开《故都的秋》教案
一、导入
同学们,古人写秋的诗句有很多,有“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悲凉,也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壮观,还有“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豪迈,正如王国维先生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郁达夫笔下的秋景又如何?秋意又怎样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郁达夫的经典散文《故都的秋》,一起来听秋声、品秋味、观秋色。(板书)
二、出示教学目标
这节课,我们要完成以下几个学习目标,请看大屏幕:
1.感知文意,了解故都之秋的特征;
2.品味语言,学习散文形散神聚、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3.体会作者情感,提升文化品位和审美趣味。
三、整体感知
首先,大家速度课文,找出作者笔下故都之秋的特征是什么?
清、静、悲凉(板书)
四、研读课文
请大家再读课文,用自己的语言总结概括,本文为了我们描写了哪几幅画面来体现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
选取了这几幅画面:秋院晨观图、秋槐落蕊图、秋蝉残鸣图、秋雨话凉图、胜日秋果图。
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幅画面,品味语言,看看画面中哪些地方最能体现“清、静、悲凉”的特点。大家先自主赏析,再与小组同学交流讨论,10分钟后,请大家选小组代表来展示交流成果。
三组同学选择了秋院晨观图,作者在写景的色彩上,选择了碧天、蓝花、白鸽,都给人清冷的感觉。写天上驯鸽的飞声,以动衬静,更显幽静。除此以外,作者选择的独特意象“破屋”“破壁腰”以及“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又渲染了悲凉的氛围。
还有要分享的吗?
四组同学选择的是秋蝉残鸣图。蝉本是夏天叫的。这里作者写蝉衰弱的残声。给人一种苟延残喘的感觉,突出冷落悲凉的气氛,和“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师小结:大家的发言都非常精彩,走进了作者郁达夫的内心深处。文章中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品读鉴赏的语言,请大家课下再细细赏读品味。通过大家分析,可以看出虽然这几幅画面内容不同,但是都体现出故都的秋“清、静、悲凉”这一景物特征。而清、静、悲凉的不仅仅是景,更是作者的内心,是作者无法排遣的悲凉落寞情怀。这也正体现出散文“形散神聚”“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五、拓展提升
在小院花草中,在秋槐落蕊里,在秋蝉残鸣中,在秋日凉雨里,在秋枣微黄中。郁达夫用他整个身心去品味秋,书写秋,赞美秋,却为什么充满着一种悲凉的情感色彩呢?请结合你们课下搜集的有关郁达夫的生平资料,请分组讨论交流一下,说说你们的理解和认识。
三组同学采取背景说。
此文写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了人生的愁苦与哀痛,文中所体现的悲凉不仅是赏景的心境,更是对其自己整个人生的感悟。
四组同学认为是性格说。
郁达夫3岁丧父,17岁随长兄赴日本留学,在异国他乡十年,饱受歧视屈辱,在性格上,形成了抑郁的性格特征。
二组同学采取的是传统文化说。
悲秋的情愫,是中国历代文人士子久已有之的文学传统,也浸润、根植于历代作家的内心,影响着他们对秋的体验。郁达夫是一个受古典文化浸润的现代知识分子,自然也具有中国文人那份对秋特有的忧郁、敏感的诗人气质。
看来同学们课下对郁达夫作了大量的了解,也对郁达夫的这种悲凉的情感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同学们,读文就要读人,尤其是散文的鉴赏,既要读懂作者笔下的客观景物,又要注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对思想感情的体会,还要结合作者当时的生活经历、时代背景和个人气质。我们在赏读的时候,要正确看待郁达夫在那个特定时代所独有的文人情怀,感受到作者郁达夫在故都之秋中所寄予的深深的文化眷恋和浓郁的审美情怀。
请大家课下继续反复朗读这篇写秋佳作,再次感受文章优美的语言,感受作者感受课文深沉的韵味。
五、小结作业
今天,我们我们一起赏读了郁达夫先生笔下的故都秋色,学习了散文形散神聚和情景交融的写作特色,感受了作者对故都的秋的热爱和赞美,课下请大家继续搜集并诵读古代或现代描写秋天的诗文,提升我们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怀。
高中人教统编版14.1 故都的秋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14.1 故都的秋教案设计,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课文,探讨课文内容,拓展阅读,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4.1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4.1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共3页。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4.1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4.1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谈话导入,揭示课题,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研读课文,深入分析,拓展延伸,升华情感,总结全文,加深理解,布置作业,提升认知,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