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6.2 *再别康桥教学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语文6.2 *再别康桥教学课件ppt,共7页。
《再别康桥》教学目标:反复诵读,看看诗人的感情与诗歌的形式是如何完美融合为一体的。抓住意象(诗中的景物),感受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体会作者在诗歌中表现出的含蓄婉约的离别情绪。重点:体会作者在诗歌中表现出的含蓄婉约的离别情绪。难点:抓住意象(诗中的景物),感受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江淹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在古人的作品中,有“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有“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的缠绵,更有“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哀怨,是啊,多情自古伤离别,今人又何尝不是这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现代人的离别诗,看一看今人的离别和古人有什么不一样,这就是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二、知人论世 徐志摩,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派”代表诗人,被人们誉为“一手奠定中国诗坛的人”。曾留学英国和美国,诗歌创作深受英国浪漫主义诗潮的影响——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像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1931年因飞机失事而遇难。留下了四部重要诗集《志摩的诗》《猛虎集》《翡冷翠的一夜》《云游》。胡适说:“他的人生观就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林徽因——爱:在那里,她结识了影响他生命,终生为之倾慕的一个重要女性-林徽因。狄更斯——自由:1921年,徐志摩经狄更斯介绍在皇家学院作旁听生。与狄更斯、罗素成为好友。泰戈尔——美:泰戈尔访华后,他随泰漫游欧洲,他的诗作很大程度上都受到了这位大师的影响。 写作背景: 康桥即剑桥,1920年至1922年,徐志摩曾游学于剑桥大学。康桥(剑桥大学所在地)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他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蛰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性。 1928年,诗人第三次漫游欧洲。7月底的一个夏天,他在英国哲学家罗素家中逗留一夜之后,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寻友。遗憾的是,他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默默地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 11月6日,在归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才展纸执笔,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 新月派与“三美”:新月派是中国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成立于1923年,它受印度诗人泰戈尔《新月集》的影响很大,是五四以来最大的以探索新诗理论与新诗创作为主的文学社团,曾活跃于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该社活动在1927年春迁往上海,1933年结束,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他们不满于“五四”以后“自由诗人”忽视诗艺的作风,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与诗的形式格律化,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新诗的格律化进行了认真的探索 。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这一关于新诗“三美”主张遂成为新格律诗派的理论纲领。它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并纠正了五四运动以来白话新诗过于松散、随意等不足,对中国现代新诗的健康发展做出了特有的贡献。 三美:音乐美:强调“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主要指音节和韵脚的和谐,追求诗歌的韵律感。绘画美:强调词藻的选择要秾丽、鲜明,有色彩感。表现为诗人注意诗的画面感,用词讲究色彩运用和搭配,诗的每一节几乎都可以看作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建筑美:强调“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表现在诗节和诗行的排列组合上,每节诗的行数相同,每行诗的字数基本相等。 预习检测——读准字音河 畔( pàn ) 蒿 草( hāo ) 青 荇( xìng ) 满 载( zài ) 揉 碎( róu ) 浮 藻( zǎo ) 长 篙( gāo ) 漫 溯( sù ) 枯 槁( gāo ) 笙 箫( shēng xiāo) 任务一: 初读文章,读懂字音;
听名家诵读,揣摩其情感;
学生示读。 活动二:反复诵读全文,体会诗的节奏韵律,感受诗句的美,说说音乐美体现在哪些方面?1、押韵灵活,韵律柔和,抑扬顿挫,朗朗上口。韵脚:来,彩;娘,漾;摇,草;虹,梦;箫,桥;来,彩 2、音节和谐,节奏轻缓3、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活动三: 阅读诗歌第一节,开头连用三个“轻轻的”有何作用? 连用三个“轻轻的”,正见出诗人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的情景,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母校,不愿打破她的宁静与和谐,只想悄悄地与康桥作依依惜别。叠词的使用使诗人的感情温柔细腻,诗歌节奏轻缓、徐舒。为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 活动四: 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那么作者都是向什么告别,抒发了作者对母校怎样的感情? 云彩、金柳、青荇、潭水、星辉、夏虫再见康桥却要离别时对康桥的依依不舍之情。云彩: 给人以清新飘逸之感,飘洒的云彩,难舍的离愁,营造出一种诗人缓步飘然而去的意境。最后的“西天的云彩”,为后面的描写布下了一笔绚丽的色彩,整个景色都是在夕阳映照下的景物。所以这节诗为整首诗定下了一个哀而不伤基调。金柳:1.“柳”与“留” 有一种谐音关系,古人折柳送别,以示对远行人的挽留,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不舍。 2.把金柳比作新娘, 夕阳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层妩媚的金黄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既婀娜多姿、温润可人,又光彩照人。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表现了作者极度迷恋的感情。 青荇: 绿油油的水草随微波起伏,仿佛在向诗人点头致意, “招摇”一词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康桥对诗人的欢迎态度。在这样的诗情画意里,诗人醉了,他“甘心”做康河里的“一条水草”,“甘心”二字写出了他对康桥永久、热烈的爱恋。潭水: “榆荫下的一潭”指拜伦潭,那里榆树蔽日,非常清凉,诗人留学期间常去那里读书、乘凉、遐思。表达了诗人对拜伦的仰慕与追怀。比喻:先把“清泉”比作天上的彩虹,形象地描摹出晚霞映照在水中,湖水变得色彩斑斓,继而比“梦”,以梦的绚丽多姿、变幻莫测突出了河水美得如梦似幻特点,而且化实为虚,引发读者的联想,丰富了诗歌的意境。“沉淀”一词展现了康河的梦幻与美好,表现了作者对康河的永久留恋。星辉:“寻梦”是对上节“梦”的引申。向诗意纵深处开掘,这里的“梦”是对过去的留学生活的真实写照。“撑一支长篙”出发,“寻梦”的过程美好;“满载一船星辉”归来,(“一船星辉”比喻那时的生活,带有象征的意味。)“寻梦”归来喜悦。暗含了对逝去的康桥生活的无限留恋之情。夏虫: 诗人的思路急转,从梦境到现实,别情缕缕,离绪重重。“悄悄是离别的笙箫”是暗喻的手法。 萧声是低沉哀怨的,所以“箫”来比喻“悄悄”来说明诗人的心境,接着就连夏日夜晚最热闹的夏虫也受到了感染不再鸣叫。沉默是人最深的感情,“此时无声胜有声”! 诗情也达到高潮, 诗人以这种手法写出了自己对康桥的深深的眷恋和离别的惆怅之情。 活动五: 这首诗体现了新月派诗歌的“三美”,请就此进行探讨。音乐美:①押韵;②叠词和双声叠韵词; ③回环反复.绘画美:诗的语言多采用有色彩的词语.云彩,金柳,夕阳,波光,等,而且有动态感和柔美感。建筑美:四行一节,错落排列,字数相近,回环呼应。 主题归纳《再别康桥》以离别康桥时的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诗人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诗人把自己对康桥的回忆和即将离别的情绪都融入康桥的美景之中,营造出一种清丽、柔美、静谧,带有淡淡的忧伤的氛围,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拓展训练: 《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 徐志摩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
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注:沙扬娜拉是日语中“再见”的意思 1.作者以凉风吹拂下的颤动的水莲花作比,是为了突出其 ? 的风致,进而刻画女郎的神态。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一句中,“蜜甜”和“忧愁”矛盾吗?请谈谈你的理解。 1.柔媚欲言又止、含羞带笑、娴静与纯美2.不矛盾。女郎处在将要分别、不忍分别、又不能不分别的复杂的情绪交织之中,她不能一味沉默,只好把万千浓情蜜意化作一声声的“珍重”,来表达自己对朋友的爱慕敬仰之意;诗人与这位温柔多情的日本女郎在交往中已经结下了真挚的情谊,即将分别,顿生“忧愁”。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6.2 *再别康桥集体备课课件ppt,共4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再别康桥,徐志摩,张幼仪,课前达标,多音字,形近字,文学常识,随堂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6.2 *再别康桥课文内容课件ppt,共2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依依惜别,恋恋不舍,依依不舍,制造意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6.2 *再别康桥示范课ppt课件,共3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写作背景,《我所知道的康桥》,《康桥再会吧》,《再别康桥》,新月诗派,河畔夕照金柳图,青草水底招摇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