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人教统编版6.2 *再别康桥教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6.2 *再别康桥教案设计,共5页。
《再别康桥》教案一、课程导入。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诗歌是一种抽象艺术,它绘尽世间之美;它穷极悲欢离合;它道尽酸甜苦辣。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一起来领略这首诗简洁艺术背后无尽的美。二、课程讲授。(一)解题:请大家看着这首诗的标题,从标题中提出一个你认为富含深意的词。(预设:大部分学生会挑出“别”,肯定其观点,强调主体情感“别离”;“再”:补充背景;“康桥”:补充徐志摩《吸烟与文化》,徐志摩与康桥的情感。)(通过对题目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这首诗的主题情感依然是别离,这是从古到今诗歌中一个不变的话题,或者说有点烂俗,但是这首诗在我们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又非常高,它是凭借什么做到的?下面我们正式进入文本,去寻找它的不寻常之处)(二)文本阅读:问题一:思考:徐志摩在与什么作别?请同学们齐读课文。(预设:“康桥”是大家都能答出来的?能不能再具体一点?)明确: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那榆阴下的一潭。概括一下,徐志摩在与什么作别?(预设:景色→美丽的景色)根据你阅读的经验,第2节的金柳和第3节的水草,哪个更美?(金柳详细说明)既然已经有了更美的金柳在前,为什么还要添加一个不是更美的水草来拉低印象呢?很明显,第3节开始,这种美便不再只是景色了。齐读第3节,我们能不能找出几个词来更准确地说明诗人在与什么作别?明确:甘心:羡慕水草。羡慕水草的招摇、油油的。(招摇:在水中轻轻地摇晃;油油的:润泽温婉的;)羡慕水草的自由。→自由的生活齐读第4节:还在与什么作别?明确:(彩虹似的)梦(补充:拜伦潭)总结:这三者是随意的安排吗?明确:层进的关系 由实到虚的关系。问题二:这样来看,作者精心选取了康桥之景、康桥生活、康桥之梦作别,也是对康桥的过往,对自己的过往的作别,但仅仅如此,它还不足以成为优秀的诗歌。我们常说诗以言情,歌以咏志,一首优秀的诗歌除了内容的精致以外,它的情感应该像我们坐过山车一样是丰富多彩的,起伏的。请大家齐读5-6节,找一找本诗情感的起伏,情感的丰富。情感起伏:放歌→不能放歌第5节,为什么而放歌?寻梦,(追问)带着什么情感寻梦?(喜悦:星辉斑斓;自在无碍:漫溯)第6节,不能放歌:悄悄→沉默总结:从自在无碍到沉重凝滞 整体情感节奏:由收——放(1-4)——收(5-6)波澜起伏。情感丰富(1)为什么寻梦那么美好的感情“不能放歌”?(提示:放歌是为了寻梦,不能放歌是因为?理想幻灭的痛苦。)背景补充:徐志摩理想境地:爱、自由、美→唯美。(2)不能放歌的表现应该是有很多的,唯独选择了沉默,沉默有没有削弱离别的浓度?举例: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分别)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重逢)徐志摩: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兼而有之)(3)重读第1节和第7节,谈一谈你对“轻轻地、悄悄地”的阅读感受。明确:①孤独感 ②理想幻灭的无奈,与沉默的一致;③轻轻:憧憬,悄悄:伤感。④矛盾,正常的情感一跃而上至顶峰,去爆发,去释放,而这首诗到这里却戛然而止,将所有的情感凝聚于一处,不断积蓄,集中而不爆发。(情感的张力)(三)课堂小结:诗人徐志摩在《再别康桥》中以充满着画面感的金柳、青荇、彩虹似的梦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温婉的美景和美好的回忆,又通过波澜起伏、多彩多姿的情感摹写为我们展现了其细腻的内心世界,他通过精心的构思让语言变得可视、可闻、可感,接下来让我们带着对诗歌的理解再次走进本诗,去再度体味本诗从表象的外在到深处的内在之美。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6.2 *再别康桥教案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课时安排,教学过程,练习设计,作业布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6.2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共5页。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6.2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