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专题04 诗歌鉴赏——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热题材、新题型特快专递(新高考1月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原卷
      专题04 诗歌鉴赏——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热题材、新题型特快专递(新高考1月版)(原卷版).docx
    • 解析
      专题04 诗歌鉴赏——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热题材、新题型特快专递(新高考1月版)(解析版).docx
    专题04  诗歌鉴赏——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热题材、新题型特快专递(新高考1月版)(原卷版)第1页
    专题04  诗歌鉴赏——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热题材、新题型特快专递(新高考1月版)(原卷版)第2页
    专题04  诗歌鉴赏——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热题材、新题型特快专递(新高考1月版)(原卷版)第3页
    专题04  诗歌鉴赏——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热题材、新题型特快专递(新高考1月版)(解析版)第1页
    专题04  诗歌鉴赏——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热题材、新题型特快专递(新高考1月版)(解析版)第2页
    专题04  诗歌鉴赏——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热题材、新题型特快专递(新高考1月版)(解析版)第3页
    还剩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专题04 诗歌鉴赏——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热题材、新题型特快专递(新高考1月版)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04 诗歌鉴赏——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热题材、新题型特快专递(新高考1月版),文件包含专题04诗歌鉴赏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热题材新题型特快专递新高考1月版解析版docx、专题04诗歌鉴赏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热题材新题型特快专递新高考1月版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2页, 欢迎下载使用。
    【试题概览】
    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2题。
    从军诗五首(其三)
    王粲①
    从军征遐路,讨彼东南夷。方舟②顺广川,薄暮未安坻③
    白日半西山,桑梓有余晖。蟋蟀夹岸鸣,孤鸟翩翩飞。
    征夫心多怀,恻怆令吾悲。下船登高防,草露沾我衣。
    回身赴床寝,此愁当告谁?身服干戈事,岂得念所私。
    即戎有授命,兹理不可违。
    注释:①王粲,“建安七子”之一。曾从曹操南征孙权,此诗为征战途中所作。②方舟:两船相并。③坻:指江岸。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以叙事开篇,“彼东南夷”交代了征战的目的,战船相并,顺江而下,气势非凡。
    B.“白日半西山”四句,描写了征途所见景色,作者融情于景,奠定了悲壮豪迈的基调。
    C.“征夫心多怀”四句,表达了征夫悲怆的感情,诗歌几笔便勾画出征夫形象,语言有表现力。
    D.诗歌情感真挚动人,抒情中又不乏理性思考,体现了此时期“建安风骨”特有的艺术特色。
    2.诗歌情感跌宕起伏,请结合诗句,分析诗中的情感变化。
    【答案】1.B
    2.开篇表达了从军讨伐时的壮志豪情;中间情绪低落,转为征人思乡的愁悲之情;结尾抒写报国捐躯的慷慨豪迈之情。
    【分析】
    1.B. “奠定了悲壮豪迈的基调”错,“白日半西山”四句景物描写悲凉,营造了凄凉悲伤的氛围,不能表现悲壮豪迈的感情。故选B。
    2.诗人开篇写随军千里去讨伐盘踞东南的孙权,无数战船沿着大江而下,写出了这次出征的浩浩荡荡,表现的是从军征讨时的豪迈之情,为全诗奠定了一个慷慨激昂的基调;中间三到十四句写景,写到夕阳的余晖,写到蟋蟀哀鸣,孤鸟乱窜,露湿衣襟,“征夫心多怀,恻怆令吾悲”,写出了出征的将士的离别伤感,“回身赴床寝,此愁当告谁”写到内心的苦闷找不到人倾诉,情绪低落,传达的是深沉的思乡之情;最后四句情感又转为高昂,诗人从沉溺中惊醒,既然投身军旅,怎么时时顾及私情呢,要随时准备为国捐躯,抒发的是矢志报国的慷慨豪迈之情。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4题。
    江岸闲步(此后壬申年作,在南安县)
    韩偓
    一手携书一杖筇,出门何处觅情通。
    立谈禅客传心印,坐睡渔师著背莲。
    青布旗夸千日酒①,白头浪吼半江风。
    淮阴市里②人相见,尽道途穷未必穷。
    ①千日酒:指饮后千日不醒的美酒。②淮阴市里:指韩信故里。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携带书籍,拄着拐杖,出门向外,来到江边,寻觅能排遣愁绪的地方。
    B.禅客站在路边谈论佛理,渔人头戴背蓬闲坐入睡,江边的生活闲适、安详。
    C.酒旗迎风招展,似乎在夸耀美酒:江浪翻滚怒吼令江边白发诗人惊惶不定。
    D.颔联、颈联叙事写景,运用简洁的语言、视听结合的手法描绘了鲜明形象
    4.诗歌尾联有什么含意?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说明。
    【答案】3.C
    4.①人们见了韩信都宽慰说,尽管目前穷困潦倒,但最终未必人生困顿。②尾联用典,表达诗人对未来充满希望与信心的乐观情怀。
    【分析】
    3.C项,“……江浪翻滚怒吼令江边白发诗人惊惶不定”错误。“白头浪”与“青布旗”相对,“白头浪”即白色的江涛(浪涛),并非“白发诗人”。故选C。
    4. “淮阴市里人相见,尽道途穷未必穷”中,从注释来看,淮阴市里指韩信故里,此处为用典,写到人们见了韩信都宽慰说,尽管目前穷困潦倒,但并不意味着将来人生困顿。考生可以据此解释尾联的含意。
    从思想情感来看,诗歌尾联使用韩信的典故,从典故的内容来看,韩信当初在淮阴故里的时候,穷困潦倒,但最终得刘邦赏识重用,创下功业;作者使用这一典故,表明自己终将像韩信一样,虽然目前穷困走投无路,但终将有所成就,表达了诗人穷且益坚,对未来充满希望与信心的乐观情怀。
    三、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5-6题。
    钟山即事
    王安石
    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
    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
    北陂杏花
    王安石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注]第一首诗是王安石辞去相位退居金陵后所作。
    5.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王安石的笔下,“涧水”“竹”“花草”都是鲜活的,饶有风味。
    B.钟山既充满生机又幽深静寂,诗人整天坐门口赏景,情趣高雅。
    C.诗人未直接写杏花,而是通过春水、水中的倒影、雪侧面表现。
    D.诗人采用了对比手法写杏花,并不浅白直切,而是含蓄、生动。
    6.两首诗最主要的抒情方式有什么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5.C
    6.①第一首诗借景抒情,描绘出春日钟山美丽幽静的景象,渲染寂静幽旷的氛围,表达诗人高雅的情趣(对钟山美景的喜欢、超脱的情怀、闲适的心境、悠然心境中有一丝淡淡的寂寞之情)。②第二首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借助杏花的美丽高洁,表达内心刚强耿介的个性(孤芳自赏的人生追求、恬淡的审美情趣、高洁的品性、不随波逐流的政治立场与人格操守)。
    【分析】
    5.C.“未直接写杏花”错,“吹作雪”是正面描写,运用比喻修辞直接写杏花。故选C。
    6.第一首诗,前两句写景,第三句描绘诗人的“独坐”情态,第四句以景结情。诗人选取“涧水”“竹林”“花草”“茅檐”等自然景物,以“无声”“一鸟不鸣”“幽静”等表现环境的静谧,传达了一种悠闲的意境,抒写了诗人心无挂碍的超脱情怀,也蕴含了政治上失意的孤独、寂寞之情。整首诗在抒情方式上属于借景抒情。第二首诗,由题目“北陂杏花”可知,这是一首咏物诗,这首诗一二句写出了北陂杏花的娇媚之美,后两句表现了杏花高洁的品性之美,作者寄情于物,体现出王安石刚强耿介的个性和孤芳自赏的人生追求。整首诗在抒情方式上属于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7-8题。
    卜算子
    朱敦儒
    古涧一枝梅,免被园林锁。路送山深不怕寒,似共春相躲。
    幽思有谁知?托契都难可。独自风流独自香,明月来寻我。
    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阙前两句点明所咏对象“梅”,“古涧”与“园林”两种环境的对比中自含褒贬。
    B.上阙第三句写梅不怕路远山深和天气严寒,看似平淡的表达中蕴含者深深的赞美。
    C.下阙前两句写梅亦写人,借梅言己志,表达词人无人理解、知音难觅的深沉感喟。
    D.词人用字颇见功力,“锁”和“躲”都运用拟人手法,分别写环境和情态,非常传神。
    8.同是咏梅,本词中“独自风流独自香,明月来寻我”与陆游《卜算子·咏梅》中“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内涵有何异同?
    【答案】7.D
    8.相同点:两词都借咏梅表达了坚守节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怀。不同点:①朱词写梅在深山古涧独自绽放,只有明月相伴,更强调远离世俗、孤高自守;②陆词写梅即便落入泥中化为尘土,其芳香如故,更强调对节操信守如一、生死不渝。
    【分析】
    7.D.“‘锁’和‘躲’都运用拟人手法”错误。用“躲”来写梅和春天,符合拟人手法的特征;而“锁”字不具有人格化特点,用来写园林和梅,可以认为是拟物手法中把一物(园林)拟作另一物(锁具)。故选D。
    8. “独自风流独自香,明月来寻我”与“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中,都有一个“香”字,它们是指梅花的芳香,用来象征人的品格、节操,所以两者的共同点是对节操的赞许和坚守。两者的不同,一个是“独自香”,突出“独自”,即清高自守、远离世俗;一个是“香如故”,突出“如故”,即始终如一、生死不变。
    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题。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
    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②老莱衣: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③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笔力苍劲,伸缩自如,将国难家恨、与友人难分难舍之情共融一炉,是唐代送别诗中的上乘之作。
    B.首联引用老莱子彩衣娱双亲的典故后发出感叹,既揭示了战争中天伦孝道难见的现实,又暗扣诗题中的“觐省”之意。
    C.颔联写自己与朋友的经历,前后两句结构对仗、意义相承。用一个问句,表示出对韩十四此行的关切,感情十分真挚。
    D.尾联“此别”总括前面离别的情景,“犹恐”二字隐隐露出诗人对未来的担忧,与“叹息人间万事非”前后呼应,意味深长。
    10.这首诗的颈联从哪些角度来描写景物?请简要赏析。
    【答案】9.A
    10.①虚实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句属虚写,写诗人想象韩十四坐船过黄牛峡的情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属实写,写诗人在江边送别韩十四的情景。
    ②听觉视觉相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句诗人从听觉角度形象描绘韩十四一路辗转旅途艰险的情形;“白马江寒树影稀”则从视觉角度描绘了当时的离别之景。
    ③动静结合(或以静衬动)。前后两句一动一静,滩声汩汩,秋意深浓,表现出对友人行程艰难的忧虑。(或“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以峡岸的静衬托江水的汹涌,表现了对友人行程艰难的忧虑)。
    【分析】
    9.A. “与友人难分难舍之情”分析有误,诗歌中没有表现与友人的难分难舍之情,而是对友人的牵挂与担忧。故A项错。故选A。
    10.题干要求赏析颈联描写景物的角度,考生要从表达方式描写的角度去解答这个题。颈联“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一个“静”字,越发突出了滩声汩汩,如在读者目前。这是以静衬动的手法,写得十分传神。颈联虚实结合、视听结合,第五句描写分手时诗人的遐想和怅惘。诗人伫立白马江头,目送着韩十四登船解缆,扬帆远去,逐渐消失在水光山影之间了,他还在凝想入神。韩十四走的主要是长江水路,宜昌西面的黄牛峡是必经之乘地。这时诗人的耳际似乎响起了峡下黄牛滩的流水声。水声回响不绝,韩十四坐的船也就越走越远,诗人的离情别绪,也被曲曲弯弯牵引得没完没了。第六句为实景,江上的暮霭渐浓,一阵阵寒风吹来,砭人肌骨。稀疏的树影在水边掩映摇晃,秋意更深了。“滩声”为有声之景,为听觉;“树影稀”为视觉,故这两句运用了视听结合。
    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1-12题。
    次韵答平甫①
    王安石
    高蝉抱壳悲声切,新鸟争巢谇语忙。
    长树老阴欺夏日,晚花幽艳敌春阳。
    云归山去当檐静,风过溪来满坐凉。
    物物此时皆可赋,悔予千里不相将。
    (注)①平甫:王安国的字,王安国为王安石长弟。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次韵,古人和诗限制最严格的一种方式,作者与弟弟用诗词互相赠答唱和,可见感情亲密。
    B.首联运用拟人的手法,“谇语”二字描述争巢之鸟的鸣叫,赋予其人的神貌情态,生动有趣。
    C.颈联通过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分别写出了黄昏时云归风来的清静和凉爽,景色安宁宜人。
    D.本诗既写出作者对当下美好时节的喜爱,同时也流露出其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和一丝孤独惆怅。
    12.王安石的律诗讲究技法,用字工稳。请任取其中一方面结合颔联简要分析。
    【答案】11.C
    12.范例一:讲究技法角度。运用了拟人的手法,高树厚厚的树阴不畏烈日骄阳,欺凌傲视,赋予其人的行为和情态,写出了树阴之大,严严实实遮蔽住阳光的样子;夏日傍晚的花可以和春景匹敌不落下风,将晚花人格化,写出了花之幽艳,景色之绚美。
    范例二:用字工稳角度(即炼字)。树阴欺压烈日,晚花胜过春花。一个“欺”字,一个“敌”字,前者写出树阴铺天盖地的厚实且大,后者写出晚花的幽艳之美无出其右,突出了夏天花木的繁盛清幽,也写出了傍晚景色的生机与美丽。
    【分析】
    11.C.“听觉和视觉”错,颈联前句通过听觉,写日近黄昏,阴云向山后散去,小雨已停,檐前再无滴水之声,表现出环境的安宁幽静;后句则通过触觉,写微风从小溪对面吹来,温润宜人,满座都显得十分清凉。故选C。
    12. “讲究技法”指的是表现手法角度的鉴赏。“高蝉抱壳悲声切,新鸟争巢谇语忙”意思是,抱壳之蝉在高树上鸣叫,声音是那样的凄惨。新来的鸟相互争巢,诘问责骂得正欢。诗句描述蝉鸣鸟叫之声,用拟人手法写争巢之鸟,说它们互相责骂得正欢,写得生动有趣。“长树老阴欺夏日,晚花幽艳敌春阳”,“欺”“敌”二字把“老阴”“晚花”拟人花,夏日傍晚的花比春天的还要幽艳秀美,使意象更鲜明,读者感受更强烈;运用对比手法,对仗工整,形式匀称,节奏明快。考生可以从中任选一个角度赏析即可。
    “用字工稳”指的是炼字方面的鉴赏。考生可以抓住“抱”“争”“欺”“敌”等词语,表意凝炼,互相映衬,前后呼应,抒情酣畅,能增强语言的表现力,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考生从字义、句意、手法和表达效果等方面赏析即可。
    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3-14题。
    听蜀僧濬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②,余响入霜钟③。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①绿绮,古代著名的琴。②流水,《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③霜钟,《山海经·中山经》:“丰山……有九钟焉,是知钟鸣。”郭璞注:“霜降则钟鸣,故言知也。”
    1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这位琴师是来自峨眉山,一个“下”字写出了琴师的气派,也表达了诗人对他的倾慕之情。
    B.颔联正面描写蜀僧弹琴。“一挥手”是描摹弹琴的动作,表现琴师演奏时动作的潇洒遒劲。
    C.颈联的“流水”,是说自己的心像被流水洗过一般畅快明净。“霜钟”点明时令,与尾联的“秋云暗几重”照应。
    D.尾联写听完蜀僧弹琴后的感觉,举目四望,青山已暮,秋云灰暗,诗人的心情也随之变得惆怅、沉重起来。
    14.本诗在音乐描写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案】13.D
    14.①比喻。以大自然的万壑松比喻琴声之清越宏远;把乐声比喻成流水,听了蜀僧的琴声,自己的心好像被流水洗过一般地畅快、愉悦。②侧面描写。通过描写诗人听琴时的感受,衬托琴师技艺的高超、音乐的魅力。③用典。运用“高山流水”的典故,表现蜀僧和自己通过音乐的媒介所建立的知己之感。“余响入霜钟”也是用典,写琴音与钟声交响,兼寓知音之意。
    【分析】
    13.D项,“诗人的心情也随之变得惆怅、沉重起来”错误,尾联两句写诗人听完蜀僧弹琴,举目四望,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青山已罩上一层暮色,灰暗的秋云重重叠叠,布满天空。这是以感觉时间过得快来表现听者沉浸于琴声达到入神的状态,衬托出弹者技艺高超。故选D。
    14.颔联两句“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正面描写蜀僧弹琴。这两句用大自然万壑松涛之声比喻琴音的清越宏远,生动传神地表现出琴声极其铿锵有力的特点。颈联两句写听琴的感受。前句“客心洗流水”,就字面讲,是说听了蜀僧的琴声,自己的心好像被流水洗过一般地畅快、愉悦,把乐声比喻成流水。同时此句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衬托出琴师技艺的高超和音乐的魅力;这一句还包含着一个古老的典故,即《列子·汤问》中“高山流水”的典故,借它表现蜀僧和自己通过音乐的媒介所建立的知己之感。下句“余响入霜钟”也是用典。“霜钟”出于《山海经·中山经》:“丰山……有九钟焉,是知霜鸣。”此句意思是说,音乐终止以后,余音久久不绝,和薄暮时分寺庙的钟声融合在一起。这句诗写琴音与钟声交响,也兼寓有知音的意思。尾联两句写诗人听完蜀僧弹琴,举目四望,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青山已罩上一层暮色,灰暗的秋云重重叠叠,布满天空。这也是侧面描写的手法,以感觉时间过得快来表现听者沉浸于琴声达到入神的状态,衬托出弹者技艺高超。
    八、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
    陆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15.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幅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
    B.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闷。
    C.诗人把书法创作过程中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不可挡。
    D.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
    16.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5.D
    16.①第一个“酒”出现在作书之前,诗人把它比喻成战场上的旗鼓,起到酝酿情绪、积蓄气势的作用;②第二个“酒”则用来表现创作完成之后诗人的心理状态,他“如见万里烟尘清”,似乎赢得了一场战役的胜利,心满意足、踌躇满志。
    【分析】
    15.D.“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理解错误。陆游诗中的“烛光相射飞纵横”指的是烛光与墨色相互映射,诗人下笔纵横飞舞,气势磅礴,并非墨汁“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故选D。
    16. “酒”是诗歌中重要物象(但不是抒情意象)的作用,要准确解读就必须读懂原句“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和“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颔联的意思是,草书如同行军打仗,书写前喝酒,好似军中的旗鼓以壮声威,手中的笔好似战士的刀枪,其气势如同银河从天上倾泻而下。尾联的意思是,瞬间就完成草书,又端杯饮酒,就像打了一场胜仗,消除国难,恢复了太平,感觉酣畅淋漓。这两联包含作者书法创作之前借酒壮势,趁酒浓意的心境,也包含作品完成后作者志得意满的踌躇。
    九、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7-18题。
    (甲)插秧歌
    [宋]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乙)插田歌(节选)
    [唐]刘禹锡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①,嘤咛如《竹枝》。
    [注]①郢中歌:一作“田中歌”。
    17.下面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首联写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老少齐出动,各尽所能,配合默契。“抛”“接”“拔”“插”四个动作,自然流畅,勾勒出插秧工作的繁忙情形。
    B.“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此句以田夫口吻说秧苗还未栽稳,稻田还没有插完,让送饭人把饭放下,赶紧回去照看好家里的鸭和鹅。
    C.乙诗以花鸟发端,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画面:山冈上面花草繁密茂盛,燕子飞东又飞西:远远望去,田埂笔直如线,秧田里一片白水波光参差。
    D.乙诗用简练笔触,刻画了农民夫妇的形象:农妇穿着白麻布做的衣裙,农夫披着绿草编的蓑衣,一起唱起田中歌,轻声细语的唱和很像《竹枝词》。
    18.如果说甲诗的劳动者是“繁忙”的,那么乙诗的劳动者则是“轻松愉快”的。请你结合诗句对乙诗劳动者的“轻松愉快”进行简析。
    【答案】17.B
    18.①美景让其轻松:环境优美,草长鸟飞,水田潋滟;②穿戴显其轻松:农民夫妇白裙绿衣,穿戴与景色相谐。③唱和表露其轻松愉快:他们一边劳动,一边唱和,声音缠绵柔媚,就像《竹枝词》的音调。
    【分析】
    17.B.“赶紧回去照看好那帮鸭鹅”理解有误,应该是“要看管好饲养的鹅与雏鸭,提防他们来捣乱”。故选B。
    18.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这是描写景物的诗句,冈头花草崭齐、燕子穿梭飞舞、田埂笔直如线、清水粼粼闪光,用清淡的色彩和简洁的线条勾勒出插秧时节春光明媚,整个田野间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以优美的笔调抒写自然美景,体现劳动的轻松欢愉。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这是描写人物形象的诗句,穿着白麻布做的衣裙的农妇和披着绿草编的蓑衣的农夫,白裙绿衣与绿苗白水的鲜明色彩分外调和,传达出一种朴素的人文美,也展示了自然生机的美与明媚春光的和谐统一。
    “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诗人抓住农人的歌声进行细致刻画,这些歌虽然是俚歌,也缠绵柔媚、如琢如磨,传达出农民们劳动时毫无机心的欢乐与热情。
    十、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19-20题。
    山中寡妇
    杜荀鹤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
    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咏田家
    聂夷中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
    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
    19.下列对《山中寡妇》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概括地写出了这位农家妇女的不幸遭遇:夫死孤苦,茅屋栖身。简洁的肖像、心理描写,衬托出人物的内心痛苦,写出了她那饱经忧患的身世。
    B.颈联“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贴合现实,面对寡妇,统治阶级并没有放过对她的榨取,而且手段是那样残忍。
    C.领联写寡妇只能吃野菜还要“和根煮”,燃烧生柴还要“带叶烧”。通过这种艺术强调,渲染了山中寡妇那难以想象的困苦状况。
    D.尾联“任是”、“也应”两个词用得极好。可以看出,剥削的魔爪是无孔不入的,诗人的笔触象匕首一样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罪恶本质。
    20.《咏田家》问世后,深受唐末统治者重视。《资治通鉴》卷载,宰相冯道向后唐皇帝李嗣源述说农民痛苦之时,就在朝堂上诵读了这首诗。孙光宪评价此诗有“《三百篇》之旨,此亦为诗史”。对此评论你怎么看?
    【答案】19.A
    20.通过描写残酷的高利贷剥削给农民所带来的剜心制肉般的痛楚,以小见大地表达了诗人对广大农民的深厚同情,希望统治者能看到人民的困苦而改变自身的骄奢淫逸。体现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分析】
    19.A.“简洁的肖像、心理描写”理解有误,诗句中“焦”是头发焦黄干枯,属于细节描写,其它都是概括性地写女子的不幸遭遇。无心理描写。故选A。
    20.具体分析,首先要理解“《三百篇》之旨,此亦为诗史”的含义。这句评价语是说这首诗也像《诗经》一样反映百姓生活,具有现实主义的特点。这首诗的主旨与《诗经》中的篇目《硕鼠》《伐檀》类似。诗的前四句主要描写残酷的高利贷剥削给广大农民所带来的剜心割肉般的痛楚,“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写出了农民在青黄不接之时被迫借贷的悲惨境地,“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两句,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揭示出高利贷吮血噬骨的残酷剥削本质,表达了诗人对广大农民的深切同情。“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运用比喻,表达诗人对解决正在激化中的社会矛盾的希望和设想,深寄对“君主”的希冀之意,希望统治者能明察与体恤百姓苦难。
    十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21-22题。
    过灵石三峰
    陆 游
    其一
    奇峰迎马骇衰翁,蜀岭吴山一洗空。
    拔地青苍五千仞,劳渠蟠曲小诗中。
    其二
    晓日瞳昽①雪未残,三峰杰立插云间。
    老夫合是征西将,胸次先收一华山。
    (注)①瞳昽:太阳初出由暗而明的光景。
    2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写奇峰迎面扑来,以诗人的心理骇怕和所受惊吓,形成文势的跌宕。
    B.“千仞”高山写入一首“小诗”,大和小的对立显示出诗人扛鼎的笔力。
    C.“三峰杰立插云间”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了灵石三峰高耸入云的挺拔之势。
    D.“征西将”一句是说自己是西征的将领,将要一一收复祖国的大好河山。
    22.沈德潜在《说诗晬语》中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通过这两首浅中有深,平中有奇的写景小诗可以读出什么样的诗人情怀?请结合诗句分析。
    【答案】21.D
    22.①“劳渠蟠曲小诗中”,称大山为“你”,用拟人手法表现了诗人的乐观自信之情。②“三峰杰立插云间”,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山峰高耸入云的壮阔之景,表现了诗人对壮阔山河的热爱。③“胸次先收一华山”,表现了诗人吞纳山河的博大襟怀。
    【分析】
    21.D.“是说自己是西征的将领,将要一一收复祖国的大好河山”理解错误。“老夫合是征西将”中的“合是”表假设,所以“征西将”并非实写。故选D。
    22.分析诗人的情怀一般需要结合作者的经历、写作的背景以及诗歌的内容等方面来综合作答。本诗作者为陆游,著名的爱国主义诗人,我们可以结合作者的经历及时代背景来知人论世;诗句“拔地青苍五千仞,劳渠蟠曲小诗中”的含义为“这拔地而起、青翠葱郁的高峰啊,还是烦请您蜷曲到我的小诗里来吧”,此句采用了拟人的手法,称大山为“渠”(您),将“五千仞”的大山人格化,诗人竟把如此高峻的山峰装到自己的小诗里面,写出了诗人对高山的征服,表达出了诗人广阔的胸襟,以及乐观自信之情;“三峰杰立插云间”句,作者采用了夸张的手法,描写了灵石三峰高耸入云的挺拔之势,渲染了眼前所见到的景色的壮观,表达了作者对灵石三峰景色的赞美和喜爱,再结结合作者经历可知,此句体现了作者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之情;“老夫合是征西将,胸次先收一华山”两句,采用了虚写的方式,诗人想象如果自己是西征的将领,一定要一一收复祖国的大好河山,表达了作者想要收复失地,吞纳山河的博大胸怀。
    十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23-24题。
    鹧鸪天
    范成大
    嫩绿重重看得成,曲阑幽槛小红英。酴醿①架上蜂儿闹,杨柳行间燕子轻。
    春婉娩,客飘零,残花浅酒片时清。一杯且买明朝事,送了斜阳月又生。
    (注)①酴醿(tú mí):亦作“酴釄”。一种观赏植物,古有“酴醾花开春事了”的说法。
    ②婉娩:天气温和。
    23.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嫩绿重重看得成”,为全词画面敷下了基本色调。它可以增强春天的意象,唤醒读者对春天的情感。
    B.上片四句,运用了动静结合、视听结合的手法,写出了初春绿意渐浓,蜂忙蝶舞的活泼画面。
    C.第二句“小红英”三字增强了色彩的对比和反差,写活了画面,照亮了全篇,使春天的气氛更浓。
    D.这首词的上片,画面色彩鲜明,不重词采,具有自然活泼、清新明快的语言特色。
    24.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23.B
    24.①对春景的赞美。嫩叶重叠,绿渐成荫,小红花点缀其间,蜂儿采蜜,蝶儿飞舞,燕子翻飞,好一派热闹景象。词人的赞美之情包含其中。②对春天逝去,青春老去的伤感。酴醾花开,春天快要过去。“春婉娩”天色暖和,然而也接近春暮。春色难留,时光流逝,暗含词人对青春老去的喟叹。③作客他乡的飘零之感。“客飘零”词人客居在外,暮春残花更惹内心的飘零之感,借酒浇愁,也只得片刻无忧。
    【分析】
    23.B.“初春”错误,应为“暮春”。树上的枝叶已经是枝蔓成荫了,曲折回廊幽深的栏杆中点缀着小小的红色花朵,酴醿已经开花,蜜蜂正抢着来采蜜,闹闹嗡嗡;杨柳之间,燕子在轻快穿梭。应为“暮春”之景。故选B。
    24.起句“嫩绿重重看得成”,就以“嫩绿”为全画敷下了基本色调。它可以增强春天的意象,唤醒读者对春天的情感。“曲阑幽槛”,把画面展开,打破“嫩绿”的单调,增添了曲折回环、花木幽深的立体感。“小红英”三字极端重要,这三个字,不仅增强色彩的对比和反差,重要的是,它照亮了全篇,照亮了画面的每个角落。“酴醿架上蜂儿闹,杨柳行间燕子轻”,是对仗工整的两句,它把读者的注意力从“嫩绿”、“红英”之中引开,放在蜂闹燕忙的热闹场景。“蜂儿闹”,是点上的特写;“燕子轻”,是线上的追踪。抒发词人对春景的赞美。“春婉娩”,春日天气温暖然而也近春暮,这是从春天本身讲起的;而“客飘零”,是从词人主体上讲的。由于长年作客在外,融和的春日固然可以怡情散闷,而花事渐阑、萍踪无定,则又欢娱少而愁思多了。客居飘零的悲愁,“客飘零”,作者客居异乡,以美好的春景,反衬客居飘零的悲伤。
    通过“春婉娩”分析,春日天气温暖而也近晚春,写春色难留,时光易逝。“送了斜阳月又生”写日落月升,时间流逝,透露出作者对青春老去的感伤与无奈。作者面对“残花”,借酒浇愁,表现出作者对春色将尽的感伤与无奈。对春天逝去,青春老去的伤感。
    题号
    题型
    1-2
    建功立业
    3-4
    操守高洁
    5-6
    情真意切
    7-8
    琴棋诗画
    9-10
    民生疾苦
    11-12
    山水田园

    相关试卷

    专题06 语用综合——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热题材、新题型特快专递(新高考12月版):

    这是一份专题06 语用综合——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热题材、新题型特快专递(新高考12月版),文件包含专题06语用综合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热题材新题型特快专递新高考12月版解析版docx、专题06语用综合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热题材新题型特快专递新高考12月版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4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06 语用综合——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热题材、新题型特快专递(新高考11月版):

    这是一份专题06 语用综合——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热题材、新题型特快专递(新高考11月版),文件包含专题06语用综合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热题材新题型特快专递新高考11月版解析版docx、专题06语用综合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热题材新题型特快专递新高考11月版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5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05 名句默写——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热题材、新题型特快专递(新高考1月版):

    这是一份专题05 名句默写——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热题材、新题型特快专递(新高考1月版),文件包含专题05名句默写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热题材新题型特快专递新高考1月版解析版docx、专题05名句默写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热题材新题型特快专递新高考1月版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1页, 欢迎下载使用。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