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2年高考语文古诗鉴赏提分培优专用(术语+专练)
- 06 古诗主观题满分攻略:鉴赏诗歌的形象之景物形象(答题术语+习题专练)-2022年高考语文古诗鉴赏提分培优专用(术语+专练) 试卷 18 次下载
- 07 古诗主观题满分攻略:鉴赏诗歌的语言(答题术语+习题专练)-2022年高考语文古诗鉴赏提分培优专用(术语+专练) 试卷 18 次下载
- 09 古诗主观题满分攻略:鉴赏诗歌的技巧(答题术语+习题专练)-2022年高考语文古诗鉴赏提分培优专用(术语+专练) 试卷 19 次下载
- 10 古诗主观题满分攻略:做对诗歌比较题(答题术语+习题专练)-2022年高考语文古诗鉴赏提分培优专用(术语+专练) 试卷 18 次下载
- 11 古代诗歌综合检测卷(10题材专练+综合混练+真题回顾)-2022年高考语文古诗鉴赏提分培优专用(术语+专练) 试卷 17 次下载
08 古诗主观题满分攻略:鉴赏诗歌的情感(答题术语+习题专练)-2022年高考语文古诗鉴赏提分培优专用(术语+专练)
展开
这是一份08 古诗主观题满分攻略:鉴赏诗歌的情感(答题术语+习题专练)-2022年高考语文古诗鉴赏提分培优专用(术语+专练),文件包含08古诗主观题满分攻略鉴赏诗歌的情感答题术语+习题专练-2022年高考语文古诗鉴赏提分培优专用术语+专练解析版docx、08古诗主观题满分攻略鉴赏诗歌的情感答题术语+习题专练-2022年高考语文古诗鉴赏提分培优专用术语+专练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3页, 欢迎下载使用。
考向一 思想内容类
一、明辨题型——掌握高考常见设问方式
二、理解古代诗歌情感内涵和类型
(一)古代诗人的人生经历和情怀
1.人生理想与人生道路
古代诗人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和“功成身退”。“儒”和“道”成了诗人的两大思想主流。“穷”即政治失意,人生不得志,怀才不遇;“达”即建功立业,功成名就。其中,“独善其身”,可视为身退,就是出世人生;“兼济天下”,可视为功成,就是入世人生。
古人“身退”的前提是“功成”,但有作为的诗人大多不能“功成”,只好走三条路:其一,愤世嫉俗,郁闷伤感(多信奉儒家思想),如屈原、杜甫;其二,黯然退隐,悠然闲适(多信奉道家思想),如陶渊明、孟浩然;其三,愤世嫉俗,不得不退隐,却又心有不甘,饱受出世与入世矛盾的煎熬(多信奉儒家、道家、佛家思想),如李白、苏轼。“身退”后,不再关注天下,而是更多地关注自身的品性,在“未功成”和“退隐”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
喜怒哀乐的缘由
(1)古代文人的情感脉络
(2)古代文人的思想脉络
(二)古代诗歌情感常见类型
1.忧国伤时
2.建功报国
3.思乡怀人
4.生活杂感
5.别离愁绪
6.贬谪失意
请写出下列诗句所抒发的情感属于哪种类型。
(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2)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
(3)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
(4)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
(5)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6)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二、借助“5个抓手”,精准把握情感题
(一)从语言入手,抓情语
古代诗歌是言情艺术,它总是或多或少、或显或隐地告诉你要表达的情感。作为阅读者和考生,抓住诗歌中这些表明情感的词语至关重要,这是分析概括情感的最准确、最便捷的路径。这里要强调几点:
1.抓住两种情语
(1)直接找出显性情语。分析诗歌情感,首先要关注诗歌中直接表明情感的词语,如喜、乐、愁、怨等。如陆游的《秋兴》,“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中的“愁”表明了作者的心绪。作者看到当年的战衣,想起了当年许下的报国心愿,五更听到“画角”之声,更增烦恼。在此基础上,就不难理解尾联表达隐逸愿望时饱含的无奈和苦闷之情。
(2)细心寻找隐性情语。隐性情语是指传达情感时较间接、含蓄的词语,如诗歌中出现一个“客”字,已暗示了羁旅之愁、思家之切。另外,一些表情态、语气的虚词,如“但”“又”“惟”“空”“可”“岂”等,也是重要的隐性情语。
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具有独特意义的表明时间、地点的词语。如春(常有伤春之意)、秋(常有悲秋之意)、节日(常有向往团圆之意)、夜晚(常有夜不能寐之意)等词语,在鉴赏诗歌时需要注意。如塞外(常含建功立业或表明战争残酷、环境艰苦之意)、他乡(常含颠沛流离之苦)、远离京城(常含仕途不顺之意)等词语,需要注意。
2.知道情语出现的位置
直接情语,多出现在标题、开头、结尾处,在特殊情况下中间及小序中也会出现。隐性情语,一般藏在写景叙事绘人的文字中和诗歌的中间位置,有时也会出现在注释中。必须盯紧这些关键“部位”。
3.关注情语表达的特殊性
正常情况下,诗人用什么情语,就表达什么情感,但有时会用隐晦、曲折、反语的方式表达,如用了“喜”字,但不一定真的表达“喜悦”之情,可能是反语。因此,不能将情语直接拿来就用,还要结合原文语境作准确的理解。当然,这种“口是心非”的表达方式较为少见。
1.找出下列诗句中的显性情语。
(1)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
(2)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杜甫《旅夜书怀》)( )
(3)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 )
(4)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
(5)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
(6)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 )
2.找出下列诗句(或画线句子)中的隐性情语。
(1)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王勃《滕王阁诗》)( )
(2)年来似觉道途熟,老去空更岁月频。(黄公度《乙亥岁除渔梁村》)( )
(3)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
(4)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辛弃疾《鹧鸪天·送人》)( )
(5)蕨拳欲动苕抽芽,节近清明路近家。五日缓行三百里,夹溪随处有桃花。(方回《舟行青溪道中入歙》)( )
(二)从位置入手,抓标题、首尾句
1.标题或明或暗地表明情感。(参见“读文指导 二、聚焦文本,读懂诗歌”中的“角度1”)
2.首尾句是作者情感的集中部位。古人写诗有“开门见山”“开篇定调”之说,古人写诗,往往先写景叙事,后抒情议论,俗称“卒章显志”。因此,读诗歌时从首尾句入手,可以快速而准确地把握情感,收到化难为易、事半功倍的效果。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渭川田家
王 维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诗歌结尾两句在诗歌整体结构和情感表达上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三)从方式入手,抓景语、物语、典语
1.抓景语悟情语
(1)揣摩所写景物的特点,包括声、色、形、态、味、虚、实、时令方面的特点,进而把握情感,这里尤其需要注意从景物色彩中揣摩情感。景物是情感的载体,我们可以通过景物的冷暖色调或时令色彩等来揣摩作者的情感情绪。明丽绚烂的景色一般表现愉悦的心态,而色彩暗淡的景物往往表达伤感之意。当然也有特例,作者以悲景写乐情或以乐景写悲情,这种情况要结合诗作具体内容另当别论。景物也有时令色彩。一般而言,早春之景给人的感觉是充满生机,富有生命力,抒发喜悦、向上的情感;暮春之景衰败纷乱,抒发感伤、惋惜之情;秋冬之景给人以凄凉萧瑟之感,抒发悲哀惆怅之情。
(2)善于抓住景物前面的修饰语及后面的动词、形容词,把握景物特征,从特征中捕捉背后的情感特征。
(3)把握景与情之间的内在关系。景与情的内在关系有两种:一是景与情之间的一致性(相似性),即通常所说的“哀景哀情,乐景乐情”;二是景与情之间的相反性,即通常所说的“乐景哀情,哀景乐情”。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春江晚景
张九龄
江林多秀发,云日复相鲜。
征路那①逢此,春心益渺然②。
兴来只自得,佳气莫能传。
薄暮津亭下,馀花满客船。
【注】 ①那:同“哪”。②渺然:广阔辽远的样子。
从情与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前两联是如何表达诗人情感的。
2.抓物语悟情志
借物抒情也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抒情方式。应抓住描写物象的语言,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形态、色彩、味道)和内在品性以及环境特点,并能深入其里,联系诗人自身的经历和所处的社会环境,找准物与志的契合点。值得注意的是,这时的情感一般是双层的,一关乎物之情,一关乎物之志。
5.阅读下面这首金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人日有怀愚斋张兄纬文①
元好问②
书来聊得慰怀思,清镜平明见白髭。
明月高楼燕市酒,梅花人日草堂③诗。
风光流转何多态,儿女青红又一时。
涧底孤松二千尺,殷勤留看岁寒枝。
【注】 ①人日:旧时风俗,农历正月初七为人日。愚斋:张纬,字纬文,号愚斋,金亡后居燕京。与元好问交谊深厚,书信往来频繁。②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亡后,元好问被囚数年,晚年重回故乡,隐居不仕。③草堂:杜甫晚年在成都居浣花草堂,作《人日》诗二首。
尾联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深意?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3.抓典语悟情感
(1)积累诗歌常用典故的出处与含义。例如“楼兰”。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傅介子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故“楼兰”常代指边境之敌。如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又如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2)把握古人用典的方式。①明用典与暗用典。明用典,即在诗中一眼就能看出来,如“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掌握暗用典,要靠自己的积累。如“起舞闻鸡酒未醒”,它暗用了祖逖闻鸡起舞的典故。②正用典与反用典。作者使用典故,有时与典故义一致,叫正用典,如辛弃疾使用“廉颇”的典故;有时与典故义相反,叫反用典,如王维《山居秋暝》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原典故是“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这里反其意而用之,“王孙”偏要“留”下来。
(3)把握典中情要注意“两面”情感。“一面”是作者对典故中的人、事的情感态度,“一面”是作者借此要表达的对现实、对自己的情感态度。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金陵望汉江
李 白
汉江回万里,派①作九龙盘。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②沦亡后,三吴③不足观。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 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②六帝:代指六朝。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四)从时空入手,抓时空转换词
诗人的情感在诗中有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富于变化的,如何把握这变化的情感呢?其中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抓住诗中时间、空间的变化。
1.从时间上讲,诗人的情感有过去、现在与将来的变化,如回忆过去,感到很美好;驻足现在,觉得伤感;展望将来(想象),充满期待。读诗要善于分出不同的时间段,找出不同的情感。像离别诗,一般分成离别时和离别后两个时间段写,离别时自然要痛苦,离别后自然是思念之苦、重逢之盼。
2.从空间上讲,空间不同,情感自然也就不同。如在家中,家人聚在一起,很温暖;在外乡的路上,颇有羁旅之苦。空间不同,实际上是不同景物对象的转换,读时如能抓住不同空间里的不同描写对象,自然就能捕捉到因空间变化而产生的情感变化。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高阳台·除夜
韩 疁
频听银签①,重燃绛蜡②,年华衮衮惊心。饯旧迎新,能消几刻光阴。老来可惯通宵饮?待不眠、还怕寒侵。掩清尊,多谢梅花,伴我微吟。
邻娃已试春妆了,更蜂腰簇翠,燕股横金。勾引东风,也知芳思难禁。朱颜那有年年好,逞艳游、赢取如今。恣③登临:残雪楼台,迟日园林。
【注】 ①银签:更漏,计时工具。②绛蜡:红蜡烛。③恣:随意,无拘束。
这首词中作者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试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五)从结构入手,抓层次切分
言少而情丰,是诗歌表达的一个重要特点。诗人尽可能利用最经济、最凝练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情感。这一点,正是高考命题的重点。作为考生,自然要咀嚼这精练的语言。还要注意的是,情感的丰富性也与诗的结构层次密切相关。结构层次越多,表达的情感就越丰富;做题时善于切分结构层次,就有可能获得更丰富的情感要点。如果是一句诗,可能有一个层次一个情感要点;如果是两句(一联),往往是两个层次两个情感要点;如果是上片或下片,有几个句子,自然就有几个层次几个情感要点。阅读与答题时,必须要有这种层次的切分意识,有“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整体意识,方能读出、答出丰富的情感来。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水调歌头
杨炎正①
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胭脂何事,都做颜色染芙蓉。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天在阑干角,人倚醉醒中。
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吾生如寄,尚想三径菊花丛。谁是中州豪杰,借我五湖舟楫②,去作钓鱼翁。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
【注】 ①杨炎正:南宋词人,也是一位力主抗金的志士,由于南宋统治者推行投降政策,他的才能、抱负得不到施展。②五湖舟楫:传说范蠡助越灭吴后,弃官归隐,泛舟于五湖之上。
整首词抒发了词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词句分析。
(三)规范答题——三步骤
1.基本题型的解答步骤
1.(2019·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①
[唐]杜甫
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
冬温蚊蚋集,人远凫鸭乱。
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
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
一川何绮丽,尽日穷壮观。
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
伤时愧孔父②,去国同王粲③。
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注】 ①此诗作于公元762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②孔父即孔子。③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
请指出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4分)
答: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①
杜 甫
江浦雷声喧昨夜,春城雨色动微寒。
黄鹂并坐交愁湿,白鹭群飞太剧②干。
晚节渐于诗律细,谁家数去酒杯宽。
惟吾最爱清狂客,百遍相看意未阑。
注:①杜甫晚年辗转漂泊,生活困苦。路十九曹长常邀请诗人饮酒赋诗。曹长,唐人称尚书丞郎、郎中。②剧:喜欢,高兴。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诗题中“遣闷”点明诗人写诗是为了排遣内心郁闷,“戏呈”则表明二人志趣相投、友谊深厚。
B.首句中“喧”字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了雷声隆隆、阴雨催寒的景象,洋溢着诗人的喜悦之情。
C.颔联两句对比鲜明,黄鹂因雨后太湿发愁,而白鹭则为之欢欣群飞,诗人的心境也随之变化。
D.颈联上句表现诗人的自信,下句情感转折,穷困潦倒,诗作也难有知音,蕴含着心酸与自嘲。
(2)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题的解答步骤
(2016·山东卷)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问题。
水仙子 舟中
孙周卿
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推开篷雪满天。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一笑琅然。
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4分)
答: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满江红 登黄鹤楼有感①
岳 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②。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①本词写于词人统兵收复襄阳六州驻兵鄂州时。②万岁山、蓬壶殿: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1)下列对本词有关内容的赏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全词采用散文化笔法,所写有歌舞之欢、沦陷之乱、恢复之志、凯旋之思,当年、而今、来日,事情交织,纷至沓来。
B.词人写北方铁蹄践踏占领区,情景惨痛,与记忆中北宋朝廷的歌舞升平景象形成强烈对比,可谓繁华成空,惊心动魄。
C.词人用《汉书》终军请缨的典故,表达他收复中原的坚定意志,而“何日请缨提锐旅”反映出词人一种时不我待的急切心情。
D.南北两宋之交,豪放词风完全取代了婉约词风,艺术风格的转变根源在于内容,在于爱国主义成了词的时代性主题。
(2)本词从登黄鹤楼“遥望中原”写起,请结合全词,分析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考向二 观点态度类
一、明辨题型——掌握高考常见设问方式
二、掌握技巧——找到解题钥匙
(一)评价观点态度“四要点”
1.观点要明确,体悟要深入
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一定要由表及里,透过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等外在的形式,结合标题、注释、意象等暗示信息,深入体悟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是分析评价的前提条件。
2.分析要细致,延伸要具体
(1)要紧扣原诗的内容。对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必须引用原诗中的相关词句来具体分析,千万不要脱离原诗泛泛而谈。
(2)要注意点面结合。既要有面上的整体把握,也要有点上的细致解剖,避免架空分析。
(3)注意把评价观点态度和分析表达技巧结合起来,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回答,既要分析表达了什么,也要分析是怎样表达的。
3.归纳要全面,体察要细致
概括分析时要注意完整性、全面性,诗词中作者的观点态度所包含的几个方面都要概括到,避免出现以偏概全的错误。
4.评价要准确,分寸要把握
评价要准确、恰当,不夸大,不缩小,不绝对化。要注意避免以下两个方面:一要避免先入为主,用固有的认知代替对具体诗歌的解读;二要避免没有分寸,不是用正确的历史观去分析评价,而是想当然地用自己的眼光去要求古人,结果要么无限拔高,要么片面否定,这样对作者观点的评价是有失公允的。
(二)规范答题——三步骤
(2018·全国卷Ⅲ)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精 卫 词
王 建
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
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一般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6分)
答:
2.(2014·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点绛唇 访牟存叟南漪钓隐
周 晋
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昼长无侣,自对黄鹂语。
絮影香,春在无人处。移舟去。未成新句,一砚梨花雨。
此词写春,有人读出了愁,有人读出了喜,请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秋 梦
杜 牧
寒空动高吹,月色满清砧。
残梦夜魂断,美人边思深。
孤鸿秋出塞,一叶暗辞林。
又寄征衣去,迢迢天外心。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首联写秋夜高空凄清的声音和捣衣砧上清冷的月色,营造了清冷却又高远的意境,为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
B.颔联写思妇因对远戍边塞的丈夫的深切思念而无法成眠,唯有在清冷的秋夜中体味深沉的孤独与痛苦。
C.颈联“孤鸿”出塞、秋叶辞林,运用比兴手法抒写了思妇在秋梦中赴边,探望自己远戍边关的丈夫的深情。
D.这首诗虽写了思妇的孤枕之苦,但并没有流露出悲戚哀怨的情感,诗人借思妇委婉地流露出自己的忧国之思。
(2)有人建议把诗歌尾联修改为“晨寄征衣去,迢迢织女心”,使诗意简明显豁。你觉得这样修改好不好?为什么?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类 别
考 卷
题干示例
词句
情感题
2019·全国卷Ⅰ
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
2018·全国卷Ⅰ
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2018·江苏卷
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2018·天津卷
“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表达了哪些情感?
典故
情感题
2016·全国卷Ⅰ
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整体
情感题
2017·全国卷Ⅲ
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2016·全国卷Ⅲ
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
2016·山东卷
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
喜
自然
对自然山水景物的热爱,对春夏秋冬的喜欢
人生
隐逸生活闲适、自由,政治得意,功业有成
历经战乱后暂得安宁,亲人(友人)团聚,回归故乡
悲
对国
山河沦丧,小人当道,报国无门
统治者穷兵黩武,当权者昏庸腐朽
对民
剥削者压榨人民,人民遭受苦难
对亲人
相思不得相见
对友人
依依不舍的留恋,离愁别恨,相思担忧
对历史
昔盛今衰、王朝兴替
借古讽今,由历史寄托怀才不遇、
统治者昏庸、壮志未酬等情感
对人生
不得志,仕途失意
人生短暂,年华易逝
年华已老,壮志未酬
客居他乡,孤独寂寞
人生无常,伤春悲秋
兼
济
天
下
功成思想
寄托国家起用良将保家卫国的理想
建功立业,保家卫国
远大抱负
身处逆境、身单孤危,但仍有力挽狂澜的坚定信念
满怀抱负,报国无门
独
善
其
身
高洁品性
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仕途失意,怀才不遇,仍关心国事
志行高洁,高雅脱俗,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
身退思想
刚正不阿,义薄云天,不摧眉折腰事权贵
坚贞不屈,坚韧不拔
隐逸脱俗,闲适恬淡
“万念俱寂”的出世思想,“物我两忘”的空灵境界
不喜世俗束缚,厌弃官场黑暗
具体内容
举例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杜牧《过华清宫》
反映国家离乱、山河沦丧
杜甫《春望》、文天祥《过零丁洋》
同情人民的疾苦
白居易《卖炭翁》
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杜甫《登楼》
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
杜甫《兵车行》
具体内容
举例
建功立业的渴望
陆游《书愤》
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报国无门的悲伤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屈原《涉江》
具体内容
举例
羁旅愁思
温庭筠《商山早行》
思亲念友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边关思乡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闺中怀人
王昌龄《闺怨》
具体内容
举例
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王维《山居秋暝》
昔盛今衰的感慨
刘禹锡《乌衣巷》
借古讽今的情怀
李商隐《贾生》
青春易逝的伤感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仕途失意的苦闷
白居易《琵琶行 并序》
告慰平生的喜悦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品格气节的自白
于谦《石灰吟》
谈禅说理的感慨
苏轼《题西林壁》
具体内容
举例
依依不舍的留念
柳永《雨霖铃》
情深意长的勉励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坦陈心志的告白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具体内容
举例
遭贬后郁闷、惆怅、失意
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遭贬后仍不忘为国效力、关注黎民,但又无用武之地的矛盾心理
屈原《离骚》
寄情山水、以求解脱的心态
苏轼《定风波》
考 卷
题干示例
2018·全国卷Ⅲ
一般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
2014·江西卷
请结合作者的思想和本诗内容,分析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2013·北京卷
前人评此诗:“此托鲁连起兴以自比。”结合诗句,谈谈李白借鲁仲连表达了自己怎样的人生理想。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09 古诗主观题满分攻略:鉴赏诗歌的技巧(答题术语+习题专练)-2022年高考语文古诗鉴赏提分培优专用(术语+专练),文件包含09古诗主观题满分攻略鉴赏诗歌的技巧答题术语+习题专练-2022年高考语文古诗鉴赏提分培优专用术语+专练解析版docx、09古诗主观题满分攻略鉴赏诗歌的技巧答题术语+习题专练-2022年高考语文古诗鉴赏提分培优专用术语+专练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73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04 古诗主观题满分攻略:鉴赏诗歌的形象之人物形象(答题术语+习题专练)-2022年高考语文古诗鉴赏提分培优专用(术语+专练),文件包含04古诗主观题满分攻略鉴赏诗歌的形象之人物形象答题术语+习题专练-2022年高考语文古诗鉴赏提分培优专用术语+专练解析版docx、04古诗主观题满分攻略鉴赏诗歌的形象之人物形象答题术语+习题专练-2022年高考语文古诗鉴赏提分培优专用术语+专练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0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07 古诗主观题满分攻略:鉴赏诗歌的语言(答题术语+习题专练)-2022年高考语文古诗鉴赏提分培优专用(术语+专练),文件包含07古诗主观题满分攻略鉴赏诗歌的语言答题术语+习题专练-2022年高考语文古诗鉴赏提分培优专用术语+专练解析版docx、07古诗主观题满分攻略鉴赏诗歌的语言答题术语+习题专练-2022年高考语文古诗鉴赏提分培优专用术语+专练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8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