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八年级上册2.3 熔化和凝固课后复习题
展开2.3 熔化和凝固
一、单选题
1.下列各组固体中具有确定熔点的一组是( )
A.蜡 玻璃 沥青 B.蜡 铝 玻璃 C.冰 铁 铝 D.冰 铁 沥青
2.萘的熔点是80℃,则80℃的萘
A.一定是固体 B.一定是液体
C.一定是固液并存 D.以上情况都有可能
3.在0℃的环境中,把一块0℃的冰投入0℃的水中,将会发生的现象是
A.冰全部熔化 B.冰的数量增多
C.水的数量增多 D.冰和水的原有的数量不变
4.加热松香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松香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B.松香吸收热量,温度继续上升
C.松香吸收热量,温度先上升后保持不变,然后继续上升 D.松香吸收热量,立即变成液态
5.冬天,道路结冰会使交通事故增多,研究者研发了一种新型沥青,即在沥青中加入适量的甲酸钾熔雪剂。这种沥青能持续释放甲酸钾,从而延缓道路结冰,原因是( )
A.甲酸钾使水的凝固点上升 B.甲酸钾使水的凝固点下降
C.甲酸钾使冰的熔点上升 D.甲酸钾能吸收热量,使冰熔化
6.如图是分别表示甲、乙、丙、丁四种物质熔化或凝固规律的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种物质是晶体,图象表示的是凝固过程
B.乙种物质是非晶体,图象表示的是熔化过程
C.丙种物质是非晶体,图象表示的是凝固过程
D.丁种物质是晶体,图线表示的是凝固过程
7.如图甲所示为某物质的熔化图象,将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入正在熔化的该物质中,如图乙所示,根据图象可知( )
A.该物质是晶体,它的熔点是0℃B.第15min该物质处于固态
C.图乙中试管内冰的量会增加D.图乙中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会逐渐降低
8.根据如表中列出几种物质的熔点(在标准大气压下),以下结论不正确的是( )
固态水银 | 铜 | 固态酒精 | 锡 | 铝 | 钢 | 纯铁 |
﹣38.8℃ | 1083℃ | ﹣117℃ | 232℃ | 660℃ | 1515℃ | 1525℃ |
A.铝的凝固点是660℃ B.﹣200℃的酒精为固态
C.可选用铁锅熔化锡块 D.水银温度计可测零下50℃的气温
9.如图是某种固态物质加热变成液态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由图可知该物质( )
A.是晶体,熔化持续了8min B.在BC段处于固态
C.是晶体,熔化持续了4min D.在AB段不会吸热
10.如图所示是甲、乙两种物质的熔化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0~4min甲比乙吸热多B.4~8min甲不吸热
C.0~10min甲和乙不断吸热D.0~10min甲和乙温度不断升高
11.如图是“探究某物质熔化和凝固规律”的实验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t时=10min时,该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B.在熔化段,该物质不吸热
C.该物质凝固过程持续了9minD.该物质的凝固点是45℃
12.在探究某种物质的熔化规律时,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加热时间/min | 0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物质的温度/℃ | 40 | 42 | 44 | 46 | 48 | 48 | 48 | 48 | 48 | 50 | 51 | 52 |
A.该物质属于非晶体
B.该物质的温度达到46℃时,其状态是液态
C.将50℃的该物质放在教室里,它会逐渐凝固
D.将装有该物质的试管放在48℃的温水中,该物质会逐渐熔化
二、填空题
13.固体分晶体和非晶体两种,在①冰、②玻璃、③松香、④铁、⑤海波、⑥沥青这些物体中属于晶体的有__________。(填序号)它们的根本区别是____________。
14.水银的熔点是﹣39℃,它在﹣39℃时呈________态,﹣38℃时呈________态。
15.用质量相等的0℃的水和0℃的冰来冷却物体,_____的冷却效果较好.因为它在_____过程中要_____热量.
16.下表列出了几种物质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的熔点,根据表中数据回答:
物质 | 固态水银 | 固态酒精 | 固态甲苯 | 萘 |
熔点/℃ | -39 | -117 | -95 | 80.5 |
水银和酒精的凝固点分别是_______和_______,若要测量固态甲苯的熔化温度,温度计的玻璃泡里应选_______作测温物质.
17.如图所示,是某种物质的熔化图象,由此可知它的熔点 ________℃,这种物质是 ________.熔化过程持续了 ________分钟,在0~4分钟时间内物质处于 ________态,4~8分钟时间内是 ________态,8分钟以后是 ________态.
18.如图所示的是A、B两种物质的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图线,由图可知,_______物质是晶体,熔点是_______,10分钟以后该物质处于______状态,2分钟以前该物质处于_____状态,2-10分钟之间该物质处于_____状态,而_______物质属于非晶体.
19.如图是某同学常温下在教室内用甲乙装置分别探究“冰和烛蜡熔化的特点”的实验。甲装置缺少酒精灯加热________(选填“可行”或“不可行”)的;采用乙装置加热方式的优点是________。 图丙是________(选填“冰”或“蜡”)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图丁所示温度计显示的是蜡某时刻的温度,它的示数是________℃。
20.汽车在行驶时,发动机的温度会升得很高.为了确保安全,可用水循环进行冷却.实际上,水中往往还要加入防冻液,加入防冻液后的混合液冬天不容易凝固,长时间开车也不容易沸腾.有关资料表明,防冻液与水按不同的比例混合,混合液的凝固点、沸点不同,具体数值参见下表(表中防冻液含量是指防冻液在混合液中所占体积的百分比).在给汽车水箱中加混合液时,使混合液的凝固点比当地常年最低气温低10℃至15℃即可.
(1)在混合液中,若防冻液含量由30%逐渐增大到90%,则混合液凝固点的变化情况是_____.
A.逐渐升高 B.逐渐降低 C.先升高后降低 D.先降低后升高
(2)若某地常年最低气温为﹣15℃,宜选防冻液含量为_____的混合液.
A.30% B.40% C.60% D.90%
(3)长时间使用后,汽车水箱中的混合兴的沸点会_____.
A.升高 B.降低 C.不变 D.不确定
三、作图题
21.在如图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晶体的熔化温度图像 l与非晶体大致的熔化温度图像2。
22.如图所示是某种物质的熔化图像。若在 56℃时不再对其加热,请在图中画出其凝固图像,画不完整不得分。
23.如下表是物理实验小组探究冰熔化过程中,记录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一些数据,请你在坐标系中描出冰熔化过程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大致图象。(__________)
时间/min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温度/℃ | -6 | -4 | -2 | 0 | 0 | 0 | 1 | 2 | 3 |
四、实验题
24.如图所示,是海波的熔化实验装置.
(1)将装有海波的试管放在盛水的烧杯中加热而不是直接加热的目的是:________,这种加热方法是________.
(2)乙图是小童绘制的海波熔化的图象,由图可知,海波是___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其中BC段物体处于________态(选填“固态”、“液态”、“固液共存态”),整个熔化过程用时________分钟,晶体熔化的特点是________.
25.如图甲是“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装置。
(1)把石棉网垫在烧杯下,并将试管放在水中加热,是为了使固体粉末受热______ (选填“均匀”或“不均匀”)。
(2)将温度计插入试管中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插入固体粉末中,不要碰到试管底或______,若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则此时温度计的读数为______℃。
(3)下表是实验中记录的数据。
时间/min | 0 | l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温度/℃ | 40 | 42 | 44 | 45 | 48 | 48 | 48 | 48 | 48 | 50 | 53 |
根据表中数据可知,该物质的熔点是______℃;该物质是______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4)能反映上述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的是图丙中的______。
26.小华设计了如图所示的甲、乙两种装置来探究“海波熔化特点”。
(1)该实验应选用________(“大块”或“小颗粒”)的海波来进行实验,效果更好些;为了使试管中的海波均匀受热,小华应选用________(“甲”或“乙”)装置进行实验,并按照____________(“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顺序组装器材;
(2)如图丙所示,是小华根据实验数据作出的温度计示数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分析图像可知,海波的熔点是_____℃,熔化过程经历了______分钟;当温度计示数为37 ℃,试管中海波的状态为______(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
(3)另一小组使用与小华相同的器材,仅增加试管中海波的量,则他们所作出的“温度一时间”图像可能是下图中的________。
A. B. C.
27.雪灾给人民的生活、生产带来很多困难。小明看到抢险队员在冰雪覆盖的道路上撒大量的盐,他产生了这样的疑问:含盐的冰熔化时跟纯净的冰熔化时特点有何不同?为此,他进行了下列探究过程:
他用同样多的纯水、淡盐水、浓盐水制得纯冰、淡盐冰、浓盐冰,然后将这些冰弄碎放入不同试管中,之后每隔0.5min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同时观察试管中冰块状态的变化在相同条件下测量三者的温度变化,得到如图乙所示的三条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纯冰对应曲线①、淡盐冰对应曲线②、浓盐冰对应曲线③)。
(1)如图甲,在选择冰块的加热方式时,你认为最佳的选择是__(选填“A”或“B”);
(2)分析图乙可知,盐水冰和纯冰这一类固体都属于____,在熔化过程中都要____热量,但含盐浓度越大,____越低;
(3)小明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和图像,还发现:含盐浓度越高的冰,熔化前升温越___(选填“快”或“慢”);
(4)本实验中收集多组数据是为了____;
(5)若某次雪后气温为﹣5℃,则撒盐浓度以达到曲线___(选填图乙中相应序号)对应的浓度为宜。
28.有一杯掺有少量酒精的水,小涛同学想测出这杯混合液的凝固温度(已知水的凝固点为0℃,酒精的凝固点为-117℃)。他将这杯液体放冰箱的冷冻室内,并将温度计正确插入混合液中,每隔2min把观察到的现象和数据记入表中。
时间/min | 0 | 2 | 4 | 6 | 8 | 10 | 12 | 14 | 16 | 18 | 20 | 22 |
温度/℃ | 4 | 2 | 0 | -2 | -4 | -6 | -6 | -6 | -6 | -6 | -8 |
|
(1)当实验进行到22min时,温度计示数如图1所示,读数方法正确的是______(选填“A”、“B”或“C”),此时混合液的温度是______℃;
(2)请你根据表的数据在图2中画出混合液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______;
(3)当实验进行到8min时,该混合液体所处的状态是______态;
(4)由上表可知这杯物质属于_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5)在水中渗入酒精,混合液的凝固点比水的凝固点______(选填“高”或“低”)。由以上分析可推测,一定量的水中掺入酒精越多,混合液的凝固温度______(选填“越高”“越低”或“不变”)。
29.在学习熔化时,聪明的小明想到冬天道路维护人员经常在冰雪覆盖的道路上洒盐除冰.据此,他觉得冰中含盐可能会影响冰的熔化.为了搞清这一问题,他进行了如下探究:
(1)分别用同样多纯水和盐水制得纯冰和含盐的冰.
(2)将含盐冰放入如图所示三种装置中的某一试管,在冰中插入温度计,记下此时温度计的示数.若要使实验时效果更好些,应选用___________(大冰块/碎冰块),且不能选用__(甲/乙/丙)装置来进行实验.
(3)每隔1分钟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并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的“温度一时间”图像,如图.由此可知:利用盐水制成的冰___________ (选填“是”或“不是”)晶体.
(4)用纯冰重复上述实验过程,记录的数据如下表.
时间/min | 0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温度(oC) | -6 | -4 | -2 | -0 | 0 | 0 | 0 | 1 | 2 | 3 | 4 |
① 请在图中作出冰的“温度一时间”图像;
(______)
② 综合分析可知:冰中混杂盐后,其熔化时的温度将___________(选填“提高”、“不变”或“降低”).
据此判断:在相同条件下,淡水和海水哪一个不容易结冰?_________.
③请根据上述探究过程中的现象,提出一个较有价值且可探究的问题_______________.
五、综合题
30.阅读下列短文《风寒温度》,回答短文后的问题:
风寒温度
人们都有这样的体验:走在路上,穿着的衣服感觉冷暖刚好适宜,这时突然起了一阵大风,顿时感觉周身这就是风寒效应,如图所示。
风寒效应会影响人们对冷的感觉,导致人体感觉的温度与温度计的示数有明显的差别。原来,人体的主要散热部位是皮肤,通过皮肤红外辐射、接触传导热量、冷热空气对流和汗液蒸发等方式散热。当无风时,在人体皮肤和周围空气之间,有一个比较稳定的空气层,由于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可以起到保温作用;当刮风时,稳定的空气保温层不断被新来的冷空气所代替,并把热量带走。风速越大,人体散失的热量越快、越多,人也就感觉越寒冷。科学家提出用风寒温度描述刮风时人体皮肤感觉的温度。并通过大量实验找出了风寒温度和风速的关系,下表是在气温为5℃时,风寒温度和风速的关系:
风速 | 0 | 10 | 15 | 20 | 30 | 40 |
风寒温度 | 5 | 3 | 2 | 1 | -1 | -3 |
通过阅读上面的短文,回答下列问题:
(1)当气温为5℃,风速为35km/h时,地面的水__________(选填“会”或“不会”)结冰。
(2)根据所给数据,用T表示风寒温度,t表示气温,v表示风速,请你写出三者关系的表达式:__________。
31.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暖手袋
暖手袋是冬天常用的取暖工具。一种不需要充电的暖手袋被广泛使用。
这种暖手袋主要由一块金属片和某种液体组成。使用时,用手轻折金属片可使其弯曲,放手后它会在液体中轻微振动,并最终恢复原状。金属片轻微的振动会使袋中的液体变成固体,同时会放出热量,暖手袋的温度迅速升高。
这种暖手袋可以循环使用。再次使用前只需要把暖手袋放入沸水中加热约10分钟即可。
小慧将袋中的液体取出并加热到90℃后,放在室温下自然冷却,测得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数据如下表。
时间(min) | 0 | 10 | 20 | 30 | 40 | 50 | 60 | 70 |
液体温度(℃) | 90 | 78 | 68 | 60 | 54 | 49 | 45 | 42 |
时间(min) | … | 150 | 160 | 170 | 180 | 190 | … | 300 |
液体温度(℃) | … | 21 | 20 | 19 | 18 | 18 | … | 18 |
(1)暖手袋中金属片的材料应具有较好的______(弹性/导电性)。
(2)暖手袋能产生热量来取暖是因为袋中物质发生了______(填物态变化)的原因。
(3)再次使用前把暖手袋放入沸水中的原因是______。
(4)由表中的数据可知,液体从开始到300min的自然冷却的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是:______。
(5)当时间为25min时,暖手袋中液体的温度最可能是______。
A.63℃ B.63.5℃ C.64℃ D.65℃
一、单选题
1.下列各组固体中具有确定熔点的一组是( )
A.蜡 玻璃 沥青 B.蜡 铝 玻璃 C.冰 铁 铝 D.冰 铁 沥青
【答案】C
【解析】
A.蜡、玻璃、沥青都是非晶体,都没有固定的熔点,故A不符合题意;
B.蜡和玻璃是非晶体,没有确定的熔点,铝是晶体,有熔点,故B不符合题意;
C.冰、铁、铝都是晶体,都有固定的熔点,故C符合题意;
D.沥青是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冰和铁是晶体,有固定的熔点,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萘的熔点是80℃,则80℃的萘
A.一定是固体 B.一定是液体
C.一定是固液并存 D.以上情况都有可能
【答案】D
【解析】
萘是晶体,在熔点80℃时,萘有三种存在的可能:
尚未熔化,全部是固体;
已经开始熔化,但是没有完全熔化,此时为固液共存状态;
全部熔化,温度未曾升高,全部是液体;
故选D。
3.在0℃的环境中,把一块0℃的冰投入0℃的水中,将会发生的现象是
A.冰全部熔化 B.冰的数量增多
C.水的数量增多 D.冰和水的原有的数量不变
【答案】D
【解析】
把0℃的冰投入0℃的水中后,放在0℃的环境里,因为没有温度差就没有热传递,冰因不能吸收热量进行熔化;水因不能放出热量进行凝固;所以冰和水的数量都不变.故ABC错误,D正确.
4.加热松香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松香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B.松香吸收热量,温度继续上升
C.松香吸收热量,温度先上升后保持不变,然后继续上升 D.松香吸收热量,立即变成液态
【答案】B
【解析】
松香是非晶体,熔化时要先变软,然后变成粘稠体,最后变成液体,加热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继续上升.故选B.
【点睛】
晶体有固定的熔点,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非晶体没有熔点,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收热量,温度逐渐升高.
5.冬天,道路结冰会使交通事故增多,研究者研发了一种新型沥青,即在沥青中加入适量的甲酸钾熔雪剂。这种沥青能持续释放甲酸钾,从而延缓道路结冰,原因是( )
A.甲酸钾使水的凝固点上升 B.甲酸钾使水的凝固点下降
C.甲酸钾使冰的熔点上升 D.甲酸钾能吸收热量,使冰熔化
【答案】B
【解析】
在沥青中加入适量的甲酸钾熔雪剂撒放在道路上,甲酸钾能使水的凝固点下降,需要温度更低时水才会结冰,从而延缓道路结冰;故B符合题意。
故选B。
6.如图是分别表示甲、乙、丙、丁四种物质熔化或凝固规律的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种物质是晶体,图象表示的是凝固过程
B.乙种物质是非晶体,图象表示的是熔化过程
C.丙种物质是非晶体,图象表示的是凝固过程
D.丁种物质是晶体,图线表示的是凝固过程
【答案】B
【解析】
A.甲的温度随时间升高,是熔化的图象,故A错误;
B.乙的温度随时间升高,是熔化的图象,同时,这种物质边吸热、边升温、边熔化,是非晶体,故B正确;
C.丙的温度随时间降低,是凝固的图象,但图象中显示,这种物质有一定的凝固点,是晶体,故C错误;
D.丁的温度随时间降低,是凝固的图象,这种物质边放热、边降温、边凝固,是非晶体,故D错误。
故选B。
7.如图甲所示为某物质的熔化图象,将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入正在熔化的该物质中,如图乙所示,根据图象可知( )
A.该物质是晶体,它的熔点是0℃
B.第15min该物质处于固态
C.图乙中试管内冰的量会增加
D.图乙中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会逐渐降低
【答案】C
【解析】
A.由图甲可知,该物质在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是晶体,熔点为-2℃,故A不符合题意;
B.由图甲可知,该物质从第10min开始熔化,到第20min时全部熔化,则第15min时处于固液共存状态,故B不符合题意;
CD.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由图像知,该物质熔化时的温度为-2℃,冰水混合物会向该物质放热,内能减小,但温度不变,冰水混合中的水会凝固结冰,所以冰水混合物中的冰会增多,即冰的质量将会增加,故C符合题意,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8.根据如表中列出几种物质的熔点(在标准大气压下),以下结论不正确的是( )
固态水银 | 铜 | 固态酒精 | 锡 | 铝 | 钢 | 纯铁 |
﹣38.8℃ | 1083℃ | ﹣117℃ | 232℃ | 660℃ | 1515℃ | 1525℃ |
A.铝的凝固点是660℃ B.﹣200℃的酒精为固态
C.可选用铁锅熔化锡块 D.水银温度计可测零下50℃的气温
【答案】D
【解析】
A.同一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相等,铝的熔点是660℃,凝固点也是660℃,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117℃是固态酒精的熔点,所以-200℃的酒精为固态,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由表格中数据知,铁的熔点高于锡的熔点,所以能用铁锅熔化锡块,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50℃低于水银的凝固点,所以此温度下水银为固态,不可以用水银温度计测量零下50℃的气温,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9.如图是某种固态物质加热变成液态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由图可知该物质( )
A.是晶体,熔化持续了8min B.在BC段处于固态
C.是晶体,熔化持续了4min D.在AB段不会吸热
【答案】C
【解析】
AC.由图像可知物体有固定的熔化温度,为晶体,从第4min开始熔化至第8min结束熔化,持续时间为4min,故A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BD.在AB段处于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但要继续吸热;在BC段熔化结束,处于液态,故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0.如图所示是甲、乙两种物质的熔化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0~4min甲比乙吸热多
B.4~8min甲不吸热
C.0~10min甲和乙不断吸热
D.0~10min甲和乙温度不断升高
【答案】C
【解析】
A.加热相同的时间,吸收的热量相同,故0~4min甲乙吸热一样多,故A错误;
B.甲物质的温度整体呈上升趋势,且有一段时间物质吸热但温度不再高,说甲是晶体熔化的图象,熔化过程吸热温度不变;乙吸热温度一直升高是非晶体,故B错误;
CD.0~10min甲和乙都吸热,内能都不断增加,只是甲是晶体,吸热温度不变,乙是非晶体,吸热温度升高,故C正确,D错误。
故选C。
【点睛】
(1)相同时间吸收的热量相同;
(2)明确图象中横纵坐标所表示的内容,可以看出物质的温度整体呈上升趋势,且有一段时间物质吸热但温度不再高,说明这是晶体熔化的图象,熔化过程吸热温度不变;
(3)无论晶体还是非晶体吸热内能都增加;
(4)晶体熔化过程吸热温度不变;非晶体吸热温度升高。
11.如图是“探究某物质熔化和凝固规律”的实验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t时=10min时,该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B.在熔化段,该物质不吸热
C.该物质凝固过程持续了9min
D.该物质的凝固点是45℃
【答案】D
【解析】
A.如图,有一段时间吸热温度不变,所以该物质是晶体,从3min开始熔化到6min结束,故在t=10min时, 熔化已经结束,不是处于固液共存状态,故错误.
B.在熔化段,该物质不断吸热,但温度不变,故错误.
C.该物质从12 min开始凝固,到15 min凝固结束,该物质凝固过程持续了3min,故错误.
D该物质凝固时对应的温度是45℃,凝固点为45℃,故正确.
故选D
12.在探究某种物质的熔化规律时,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加热时间/min | 0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物质的温度/℃ | 40 | 42 | 44 | 46 | 48 | 48 | 48 | 48 | 48 | 50 | 51 | 52 |
A.该物质属于非晶体
B.该物质的温度达到46℃时,其状态是液态
C.将50℃的该物质放在教室里,它会逐渐凝固
D.将装有该物质的试管放在48℃的温水中,该物质会逐渐熔化
【答案】C
【解析】
A.由表格数据知,该物质从第4min开始熔化,第8min熔化完成,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所以是晶体,故A错误;
B.由表格数据知,该物质的熔点是48℃,那么46℃时,它处于固态,故B错误;
C.50℃的该物质处于液态,将它放在教室里,会逐渐凝固,因为教室的温度会低于48℃,故C正确;
D.将装有该物质的试管放在48℃的温水中,它不会熔化,因为它虽然能达到熔点温度,但不能继续吸热,故D错误。
故选C。
二、填空题
13.固体分晶体和非晶体两种,在①冰、②玻璃、③松香、④铁、⑤海波、⑥沥青这些物体中属于晶体的有__________。(填序号)它们的根本区别是____________。
【答案】①④⑤有无固定熔点
【解析】
[1][2]在冰、玻璃、松香、铁、海波、沥青这些物质中,①冰、④铁、⑤海波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属于晶体;玻璃、松香、沥青属于非晶体,吸收热量,温度不断升高。所以它们的根本区别是有无固定的熔点。
14.水银的熔点是﹣39℃,它在﹣39℃时呈________态,﹣38℃时呈________态。
【答案】固态或液态或固、液共存液
【解析】
[1][2]水银的熔点是﹣39℃,﹣39℃等于其熔点,则处于固态或液态或固、液共存态;﹣38℃高于其熔点,则为液态。
15.用质量相等的0℃的水和0℃的冰来冷却物体,_____的冷却效果较好.因为它在_____过程中要_____热量.
【答案】0℃的冰熔化吸收
【解析】
[1][2][3]由题意知,0℃的冰变成0℃的水时,需要向周围吸收热量,从而会降低周围的温度,更利于冷却食物,所以0℃的冰效果会更好.
16.下表列出了几种物质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的熔点,根据表中数据回答:
物质 | 固态水银 | 固态酒精 | 固态甲苯 | 萘 |
熔点/℃ | -39 | -117 | -95 | 80.5 |
水银和酒精的凝固点分别是_______和_______,若要测量固态甲苯的熔化温度,温度计的玻璃泡里应选_______作测温物质.
【答案】-39℃ -117℃ 酒精
【解析】
[1]相同大气压下,同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一样,固态水银的熔点是-39℃,所以水银的凝固点是-39℃;
[2]由表中数据可知,固态酒精的凝固点是-117℃,所以酒精的凝固点是-117℃;
[3]甲苯的凝固点为-95℃,酒精的凝固点低于甲苯的凝固点,因此可选用酒精温度计来测量固态甲苯的熔化温度.
17.如图所示,是某种物质的熔化图象,由此可知它的熔点 ________℃,这种物质是 ________.熔化过程持续了 ________分钟,在0~4分钟时间内物质处于 ________态,4~8分钟时间内是 ________态,8分钟以后是 ________态.
【答案】0冰4固体固液共存液
【解析】
【解析】
由图象可知,BC段呈水平,说明该物质是晶体,BC段是该物体的熔化过程,对应的温度是0℃,也就是该物体的熔点,所以这种物质是冰;从第4分钟开始熔化,到第8分钟结束,熔化过程持续了4分钟;在0−4分钟内物体处于固态,吸引热量温度不断升高,但还没有开始熔化;第4−8分钟之间是熔化过程,处于固液共存状态;8分钟以后,冰全部熔化成水,呈液态。
【点睛】
晶体和非晶体的主要区别是晶体有一定的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在晶体的熔化图象上有一水平线段,该线段表示晶体的熔化过程,对应的温度就是这种晶体的熔点.
18.如图所示的是A、B两种物质的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图线,由图可知,_______物质是晶体,熔点是_______,10分钟以后该物质处于______状态,2分钟以前该物质处于_____状态,2-10分钟之间该物质处于_____状态,而_______物质属于非晶体.
【答案】B0℃液体固体固液共存A
【解析】
由图象知,A在整个过程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是非晶体;
B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0℃不变,所以甲是晶体,熔点为0℃;
由图象可以看出2分钟以前该物处于固体状态,从第2min到第10min处于熔化过程,是固液共存态;
10分钟以后,熔化完毕,该物处于液体状态.
故答案为 (1). B (2). 0℃ (3). 液体 (4). 固体 (5). 固液共存 (6). A
【点睛】此题考查了对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图象的分析,要抓住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和凝固时特点:晶体有一定的熔点(凝固点),熔化(凝固)时温度不变,继续吸热(放热),学习时要用比较法来记住它们的特点.
19.如图是某同学常温下在教室内用甲乙装置分别探究“冰和烛蜡熔化的特点”的实验。甲装置缺少酒精灯加热________(选填“可行”或“不可行”)的;采用乙装置加热方式的优点是________。 图丙是________(选填“冰”或“蜡”)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图丁所示温度计显示的是蜡某时刻的温度,它的示数是________℃。
【答案】可行 均匀加热 冰 52℃
【解析】
[1]甲装置缺少酒精灯加热,冰的熔点为0℃,可以在常温下进行熔化,是可行的;
[2]采用乙装置加热方式的优点是均匀加热;
[3]图丙是晶体熔化图像,是冰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4]图丁所示温度计显示的是蜡某时刻的温度,它的示数是52℃。
20.汽车在行驶时,发动机的温度会升得很高.为了确保安全,可用水循环进行冷却.实际上,水中往往还要加入防冻液,加入防冻液后的混合液冬天不容易凝固,长时间开车也不容易沸腾.有关资料表明,防冻液与水按不同的比例混合,混合液的凝固点、沸点不同,具体数值参见下表(表中防冻液含量是指防冻液在混合液中所占体积的百分比).在给汽车水箱中加混合液时,使混合液的凝固点比当地常年最低气温低10℃至15℃即可.
(1)在混合液中,若防冻液含量由30%逐渐增大到90%,则混合液凝固点的变化情况是_____.
A.逐渐升高 B.逐渐降低 C.先升高后降低 D.先降低后升高
(2)若某地常年最低气温为﹣15℃,宜选防冻液含量为_____的混合液.
A.30% B.40% C.60% D.90%
(3)长时间使用后,汽车水箱中的混合兴的沸点会_____.
A.升高 B.降低 C.不变 D.不确定
【答案】DBA
【解析】
(1)观察表中数据得出,当防冻液含量由30%逐渐增大到90%,混合液凝固点先降低后升高,故D选项是正确的.
(2)某地常年最低气温为﹣15℃,因为混合液的凝固点比本地常年最低气温低10℃-15℃,则混合液的凝固点约为-30℃到-25℃,由表中数据可以知道选择40%和90%的防冻液,而混合液中防冻液的含量不宜过高,所以选择40%的防冻液较为合适,故B选项是正确的.
(3)与原来相比,水箱内的水因为汽化而减少,防冻液的含量增大,使混合液的沸点升高,故选A.
三、作图题
21.在如图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晶体的熔化温度图像 l与非晶体大致的熔化温度图像2。
【答案】
【解析】
晶体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有确定的熔化温度,如图1;非晶体只要吸收热量温度就升高,没有确定的熔化温度,如图2:
22.如图所示是某种物质的熔化图像。若在 56℃时不再对其加热,请在图中画出其凝固图像,画不完整不得分。
【答案】
【解析】
若在 56℃时不再对其加热,则其凝固图像与熔化图像应该相互对称,如图所示。
23.如下表是物理实验小组探究冰熔化过程中,记录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一些数据,请你在坐标系中描出冰熔化过程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大致图象。(__________)
时间/min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温度/℃ | -6 | -4 | -2 | 0 | 0 | 0 | 1 | 2 | 3 |
【答案】
【解析】
将1~10min对应的温度进行描点,并将各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如下图
四、实验题
24.如图所示,是海波的熔化实验装置.
(1)将装有海波的试管放在盛水的烧杯中加热而不是直接加热的目的是:________,这种加热方法是________.
(2)乙图是小童绘制的海波熔化的图象,由图可知,海波是___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其中BC段物体处于________态(选填“固态”、“液态”、“固液共存态”),整个熔化过程用时________分钟,晶体熔化的特点是________.
【答案】使海波受热均匀水浴法晶体固液共存6吸热但温度不变
【解析】
(1)将装有海波的试管放在盛水的烧杯内加热,这种加热方法是水浴法,这样可以使海波受热均匀;
(2)由图象知道,BC段海波吸热温度不变,说明有一定的熔点,故海波是晶体.BC段是海波的熔化过程,处于固液共存状态,整个熔化用时12min-6min=6min,晶体熔化的特点是,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探究海波的熔化实验,考查了实验的设计,图象的分析及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的特点等,是一道基础性题目,难度不大.
25.如图甲是“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装置。
(1)把石棉网垫在烧杯下,并将试管放在水中加热,是为了使固体粉末受热______ (选填“均匀”或“不均匀”)。
(2)将温度计插入试管中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插入固体粉末中,不要碰到试管底或______,若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则此时温度计的读数为______℃。
(3)下表是实验中记录的数据。
时间/min | 0 | l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温度/℃ | 40 | 42 | 44 | 45 | 48 | 48 | 48 | 48 | 48 | 50 | 53 |
根据表中数据可知,该物质的熔点是______℃;该物质是______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4)能反映上述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的是图丙中的______。
【答案】均匀 试管壁 46 48 晶体 a
【解析】
(1)[1]在加热时,石棉网起到了使烧杯底部均匀受热的作用。
(2)[2]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插入固体粉末中,不要碰到试管底或 试管壁。
[3]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示数为46℃。
(3)[4][5]由表中数据可知,该物质熔化时,吸收热量温度保持48℃不变,有固定熔点,所以该物质是晶体,所以该物质是晶,熔点是48℃。
(4)[6]晶体熔化时时,温度整体呈上升趋势,有一段图线是呈水平的,即吸热但温度不变,故a正确。
26.小华设计了如图所示的甲、乙两种装置来探究“海波熔化特点”。
(1)该实验应选用________(“大块”或“小颗粒”)的海波来进行实验,效果更好些;为了使试管中的海波均匀受热,小华应选用________(“甲”或“乙”)装置进行实验,并按照____________(“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顺序组装器材;
(2)如图丙所示,是小华根据实验数据作出的温度计示数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分析图像可知,海波的熔点是_____℃,熔化过程经历了______分钟;当温度计示数为37 ℃,试管中海波的状态为______(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
(3)另一小组使用与小华相同的器材,仅增加试管中海波的量,则他们所作出的“温度一时间”图像可能是下图中的________。
A. B. C.
【答案】小颗粒乙自下而上4810固态C
【解析】
(1)[1]实验中宜选用小颗粒的海波来进行实验,这样可以使海波均匀受热,可以减小误差;
[2]利用水浴法加热,不但能使试管受热均匀,而且物质的温度上升速度较慢,便于及时记录各个时刻的温度,故应选择乙装置;
[3]在使用酒精灯时,需要用其外焰加热,所以要先根据酒精灯确定铁圈得位置。又因为使用温度计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完全浸没在液体中,但不能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所以要根据温度计的长度确定横杆的位置,因此按照“自下而上”安装实验装置;
(2)[4]从图丙中可知,海波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48℃不变,所以其熔点是48℃;
[5]从图丙中可知,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但要不断吸热,内能增大,从第5min开始熔化,到第15min结束,因此熔化过程共用了10min;
[6]当温度计示数为37 ℃时,此时温度小于海波的熔点,说明海波还没有开始熔化,所以试管中海波的状态为固态;
(3)[7]用相同的器材,仅增加试管中海波的量,会导致海波到达熔点的加热时间变长,海波熔化过程经历的时间变长,但海波的熔点不变;所以“温度一时间”图像可能是图中的C选项的图象;故选C。
27.雪灾给人民的生活、生产带来很多困难。小明看到抢险队员在冰雪覆盖的道路上撒大量的盐,他产生了这样的疑问:含盐的冰熔化时跟纯净的冰熔化时特点有何不同?为此,他进行了下列探究过程:
他用同样多的纯水、淡盐水、浓盐水制得纯冰、淡盐冰、浓盐冰,然后将这些冰弄碎放入不同试管中,之后每隔0.5min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同时观察试管中冰块状态的变化在相同条件下测量三者的温度变化,得到如图乙所示的三条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纯冰对应曲线①、淡盐冰对应曲线②、浓盐冰对应曲线③)。
(1)如图甲,在选择冰块的加热方式时,你认为最佳的选择是__(选填“A”或“B”);
(2)分析图乙可知,盐水冰和纯冰这一类固体都属于____,在熔化过程中都要____热量,但含盐浓度越大,____越低;
(3)小明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和图像,还发现:含盐浓度越高的冰,熔化前升温越___(选填“快”或“慢”);
(4)本实验中收集多组数据是为了____;
(5)若某次雪后气温为﹣5℃,则撒盐浓度以达到曲线___(选填图乙中相应序号)对应的浓度为宜。
【答案】A晶体吸收熔点快防止偶然性的发生,获得普遍的规律③
【分析】
熔化和凝固的探究实验
【解析】
(1)[1]由于冰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吸热,A图将试管放入温水,B图用酒精灯直接加热,由于火焰温度较高,会使冰熔化时间短,受热不均匀,因此最佳方案是A;这种方案的优点是:物质受热均匀,温度变化慢,容易记录实验数据。
(2)[2][3][4]分析图乙可知,盐水冰和纯冰这一类固体都属于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由图像可知,含盐浓度越大,熔点越低。
(3)[5]三种物质都未熔化前取升高相同的温度,可以看出浓盐冰对应曲线加热时间最短,所以含盐浓度越高的冰熔化前升温越快。
(4)[6]实验中收集多组数据是为了防止偶然性的发生,获得普遍的规律。
(5)[7]若某次雪后气温为﹣5℃,为了使雪在﹣5℃以下就能熔化,即熔点低于﹣5℃,则撒盐浓度应达到曲线③对应的浓度为宜。
28.有一杯掺有少量酒精的水,小涛同学想测出这杯混合液的凝固温度(已知水的凝固点为0℃,酒精的凝固点为-117℃)。他将这杯液体放冰箱的冷冻室内,并将温度计正确插入混合液中,每隔2min把观察到的现象和数据记入表中。
时间/min | 0 | 2 | 4 | 6 | 8 | 10 | 12 | 14 | 16 | 18 | 20 | 22 |
温度/℃ | 4 | 2 | 0 | -2 | -4 | -6 | -6 | -6 | -6 | -6 | -8 |
|
(1)当实验进行到22min时,温度计示数如图1所示,读数方法正确的是______(选填“A”、“B”或“C”),此时混合液的温度是______℃;
(2)请你根据表的数据在图2中画出混合液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______;
(3)当实验进行到8min时,该混合液体所处的状态是______态;
(4)由上表可知这杯物质属于_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5)在水中渗入酒精,混合液的凝固点比水的凝固点______(选填“高”或“低”)。由以上分析可推测,一定量的水中掺入酒精越多,混合液的凝固温度______(选填“越高”“越低”或“不变”)。
【答案】B-11液晶体低降低
【解析】
(1)[1][2]图中读数的时候,视线要与液柱的上表面保持相平,故在B观察。图中的温度计的一个大格表示10℃,里面有10个小格,因此它的分度值为1℃,且在0℃以下,则它的读数为-11℃。
(2)[3]根据表中的数据,先画点,再描线可画出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象。如图所示。根据表中的数据描出图象如下图所示:
(3)[4]第8min时,该物质还没有开始凝固,所以此时为液态。
(4)[5]表中所示混合液有固定的凝固点,该物质是晶体。
(5)[6][7]在水中渗入酒精,混合液的凝固点比水的凝固点低;由以上实验现象可推测,一定量的水中掺入酒精质量越大,混合液的凝固温度降低。
29.在学习熔化时,聪明的小明想到冬天道路维护人员经常在冰雪覆盖的道路上洒盐除冰.据此,他觉得冰中含盐可能会影响冰的熔化.为了搞清这一问题,他进行了如下探究:
(1)分别用同样多纯水和盐水制得纯冰和含盐的冰.
(2)将含盐冰放入如图所示三种装置中的某一试管,在冰中插入温度计,记下此时温度计的示数.若要使实验时效果更好些,应选用___________(大冰块/碎冰块),且不能选用__(甲/乙/丙)装置来进行实验.
(3)每隔1分钟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并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的“温度一时间”图像,如图.由此可知:利用盐水制成的冰___________ (选填“是”或“不是”)晶体.
(4)用纯冰重复上述实验过程,记录的数据如下表.
时间/min | 0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温度(oC) | -6 | -4 | -2 | -0 | 0 | 0 | 0 | 1 | 2 | 3 | 4 |
① 请在图中作出冰的“温度一时间”图像;
(______)
② 综合分析可知:冰中混杂盐后,其熔化时的温度将___________(选填“提高”、“不变”或“降低”).
据此判断:在相同条件下,淡水和海水哪一个不容易结冰?_________.
③请根据上述探究过程中的现象,提出一个较有价值且可探究的问题_______________.
【答案】碎冰块丙是①②降低海水③盐水的凝固点和含盐量有什么关系?
【分析】
(1)探究熔化过程时,使用碎冰块,吸热均匀,容易熔化,实验现象明显;且不可让试管直接在酒精灯上加热,这样受热不均匀,底部冰熔化了,而上部可能还没能熔化;
(2)根据晶体有固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来判断;
(3)描点连线作出图像;
(4)冰中含有盐时,熔点降低,据此分析判断.
【解析】
(2)小冰块受热均匀,较易熔化,所以应选用碎冰块来实验;
由于冰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吸热,甲图中将试管放入空气中,用室温来加热,会使冰有较长的熔化过程,便于记录实验数据,可以选用,不过实验时间较长;
乙图将试管放入温水中,使冰能不断吸热熔化,能及时观察冰的熔化状态并记录,可以选用;
丙图中用酒精灯直接加热试管,由于火焰温度较高,会使冰熔化过程加快,冰块吸热不均匀,不容易观察和记录实验数据,故不能选用;
(3)由熔化图像可知利用盐水制成的冰仍然有一定的熔点,所以是晶体;
(4)①根据实验数据在坐标系中描点,连线,得出图像:
②从利用盐水制成的冰的熔化图像可知冰中混杂盐后,其熔化时的温度将降低,低于0℃;
由以上实验过程可知,水中含盐时,凝固点(熔点)会降低,所以海水中含有盐,相同条件下海水的凝固点较低,则海水不容易结冰;
③有价值且可探究的问题:盐水的凝固点和含盐量有什么关系?
五、综合题
30.阅读下列短文《风寒温度》,回答短文后的问题:
风寒温度
人们都有这样的体验:走在路上,穿着的衣服感觉冷暖刚好适宜,这时突然起了一阵大风,顿时感觉周身这就是风寒效应,如图所示。
风寒效应会影响人们对冷的感觉,导致人体感觉的温度与温度计的示数有明显的差别。原来,人体的主要散热部位是皮肤,通过皮肤红外辐射、接触传导热量、冷热空气对流和汗液蒸发等方式散热。当无风时,在人体皮肤和周围空气之间,有一个比较稳定的空气层,由于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可以起到保温作用;当刮风时,稳定的空气保温层不断被新来的冷空气所代替,并把热量带走。风速越大,人体散失的热量越快、越多,人也就感觉越寒冷。科学家提出用风寒温度描述刮风时人体皮肤感觉的温度。并通过大量实验找出了风寒温度和风速的关系,下表是在气温为5℃时,风寒温度和风速的关系:
风速 | 0 | 10 | 15 | 20 | 30 | 40 |
风寒温度 | 5 | 3 | 2 | 1 | -1 | -3 |
通过阅读上面的短文,回答下列问题:
(1)当气温为5℃,风速为35km/h时,地面的水__________(选填“会”或“不会”)结冰。
(2)根据所给数据,用T表示风寒温度,t表示气温,v表示风速,请你写出三者关系的表达式:__________。
【答案】不会
【解析】
(1)[1]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在气温为5℃时,风寒温度随风速的增大而均匀减小;结合表中数据可得,当气温为5℃,风速为35km/h时,风寒温度为
当气温为5℃,风速为35km/h时,虽然风寒温度为-2℃,但地表温度较高,地面水的温度仍为5℃,地面的水不会结冰。
(2)[2]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当气温一定时,风寒温度与风速成一次函数关系;设关系式为
把v=0,T=5℃代入上面关系式得=5℃,即(为气温);把v=10km/h,T=3℃代入上面关系式得:;则三者的关系式为
31.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暖手袋
暖手袋是冬天常用的取暖工具。一种不需要充电的暖手袋被广泛使用。
这种暖手袋主要由一块金属片和某种液体组成。使用时,用手轻折金属片可使其弯曲,放手后它会在液体中轻微振动,并最终恢复原状。金属片轻微的振动会使袋中的液体变成固体,同时会放出热量,暖手袋的温度迅速升高。
这种暖手袋可以循环使用。再次使用前只需要把暖手袋放入沸水中加热约10分钟即可。
小慧将袋中的液体取出并加热到90℃后,放在室温下自然冷却,测得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数据如下表。
时间(min) | 0 | 10 | 20 | 30 | 40 | 50 | 60 | 70 |
液体温度(℃) | 90 | 78 | 68 | 60 | 54 | 49 | 45 | 42 |
时间(min) | … | 150 | 160 | 170 | 180 | 190 | … | 300 |
液体温度(℃) | … | 21 | 20 | 19 | 18 | 18 | … | 18 |
(1)暖手袋中金属片的材料应具有较好的______(弹性/导电性)。
(2)暖手袋能产生热量来取暖是因为袋中物质发生了______(填物态变化)的原因。
(3)再次使用前把暖手袋放入沸水中的原因是______。
(4)由表中的数据可知,液体从开始到300min的自然冷却的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是:______。
(5)当时间为25min时,暖手袋中液体的温度最可能是______。
A.63℃ B.63.5℃ C.64℃ D.65℃
【答案】弹性凝固使袋内固态物质吸热熔化成液态先快后慢再不变B
【解析】
(1)[1]根据短文知道,充电的暖手袋用手轻折金属片可使其弯曲,放手后能够恢复原状,所以暖手袋中金属片的材料应具有较好的弹性。
(2)[2]由于“金属片轻微的振动会使袋中的液体变成固体,同时会放出热量,暖手袋的温度迅速升高。”所以,暖手袋能产生热量来取暖是因为袋中物质发生了凝固的原因。
(3)[3]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熔化过程需要吸热,暖手袋可以循环使用,再次使用前只需要把暖手袋放入沸水中加热约10分钟即可。即因为此过程是暖手袋内固体变成液体的过程,需要吸收热量。
(4)[4]由表中数据知道,第一个10min液体下降了
90℃-78℃=12℃
第二个10min液体下降了
78℃-68℃=10℃
第三个10min液体下降了
68℃-60℃=8℃
第四个10min液体下降了
60℃-54℃=6℃
由此可知,液体在自然冷却的过程中,温度下降时的变化规律是先快后慢。
(5)[5]由表中数据知道,20min时液体的温度为68℃,30min时液体的温度为60℃,所以当时间为25min时,暖手袋中液体的温度应该是64℃,根据液体降温先快后慢的特点知道,液体温度应低于64℃,故B符合题意。
故选B。
2021学年第二章 物态变化综合与测试课堂检测: 这是一份2021学年第二章 物态变化综合与测试课堂检测,共2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物理苏科版八年级上册2.3 熔化和凝固综合训练题: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苏科版八年级上册2.3 熔化和凝固综合训练题,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把0℃的冰放入0℃的水中,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2.3 熔化和凝固同步测试题: 这是一份苏科版八年级上册2.3 熔化和凝固同步测试题,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