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练习】苏科版初二物理上册 第3章《光现象》3.4平面镜(同步作业)(含答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6/12889270/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同步练习】苏科版初二物理上册 第3章《光现象》3.4平面镜(同步作业)(含答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6/12889270/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同步练习】苏科版初二物理上册 第3章《光现象》3.4平面镜(同步作业)(含答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6/12889270/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同步练习】苏科版初二物理上册(同步+提优)
初中物理苏科版八年级上册3.4 平面镜巩固练习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苏科版八年级上册3.4 平面镜巩固练习,共4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作图题,实验题,计算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单选题
1.如图,进入人眼的光线是由( )
A.虚像发出的 B.平面镜发出的 C.平面镜反射的D.人的眼睛发出的
2.“大黄鸭”来到中国,下列能正确表示“大黄鸭”在水中所成倒影的是( )
A.B.C.D.
3.月亮距地面3.9×105km,月亮在2m深水池中的像距水面的距离是
A.0m B.2m C.3.9×105km D.无法判断
4.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虚像
B.当物体远离平面镜时,它在镜中的像将变小
C.如果物体比平面镜大,则物体在镜中的像不是完整的像
D.用一块不透明的木板挡在平面镜与像之间,像就会被遮挡住
5.从平面镜内看到一时钟面上的指针位置如图所示,则此时实际时间是( )
A.8:20B.4:30C.7:20D.3:40
6.如图,照镜子时人的位置保持不变,如果不小心镜子裂开成两半,则人通过上、下两半面镜子( )
A.不能成像了B.只能各成一半的像
C.都成完整的像,且像在相同位置D.都成完整的像,且像在不同位置
7.小明要制作如图所示的简易潜望镜,他需要下列器材中的
A.凸面镜 B.平面镜 C.凹面镜 D.玻璃板
8.如图是验证“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其中A为玻璃板前点燃的蜡烛,B为玻璃板后未点燃的蜡烛。有关本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玻璃板应该与桌面垂直 B.实验宜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
C.眼睛应从B一侧观察成像情况 D.蜡烛燃烧较长时间后A的像与蜡烛B不再重合
9.如图所示,检查视力时,视力表挂在房间东面的墙上,被测者识别西面墙上镜子里的像.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
视力表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能被我们看到,即为实像
B.视力表在平面镜中的像与被测者相距5m
C.若被测者向平面镜靠近0.1m,则她在镜中的像将变大
D.若被测者看到“E”的像开口向北,则视力表上的该“E”开口向南
10.有一个点光源S,放在平面镜MN前,若镜MN不动,光源S以速度2m/s沿与镜面成45°角的方向向右匀速直线运动,如图所示,则光源S在镜中的像S′,将
A.以速度2m/s沿SO直线方向向右平移 B.以速度2m/s沿垂直于SO方向向上平移
C.以速度2m/s沿垂直于SO方向向下平移 D.以速度2m/s沿OS直线方向向左平移
11.如图所示,物体AB直立于平面镜前.现在物体与平面镜之间稍靠近镜面上方的一侧插入一块不透光的木板CD,木板CD的下端与物体AB的中点等高,则物体在平面镜内( )
A.只有 AB 下半部分的虚像 B.不出现 AB 的虚像
C.只有 AB 下半部分的实像 D.仍有 AB 完整的虚像
12.如图,平面镜和长为10cm的细铅笔均竖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铅笔与平面镜之间的距离为25cm,则( )
A.若将平面镜向上移动2cm,铅笔的像也向上移动2cm
B.若将铅笔和平面镜均绕底部转45°至虚线位置时,铅笔与它的像平行
C.若将铅笔水平向右移动10cm,铅笔像的与铅笔之间的距离增大20cm
D.若改用一块较小的平面镜,铅笔的像将变小
二、填空题
13.一只燕子在平静的湖面上飞过,当燕子距水面6m时,它的“倒影”距水面______m,它在湖面的“倒影”是______(填“实”或“虚”)像,这是由于光的______形成的。
14.某人离平面镜5m,如果镜以2m/s的速度向人移动,则镜中的像以____m/s的速度向镜移动,镜中的像以________m/s的速度向人移动,1s后,像与人的距离是__________m。
15.如图所示,眼睛看到平面镜所成的像不是实际光___而得到的像,而是由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_____而得到的.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16.如图所示,平面镜PN与一支长15 cm的铅笔AB竖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它们之间相距20 cm,铅笔的像高为____cm;若铅笔绕B点逆时针方向转过90°,此时铅笔尖A与其所成像A′间的距离为_____cm.
17.如图所示,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选用A、B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移动B蜡烛寻找点燃的A蜡烛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__________(选填A或B)蜡烛一侧观察.
18.检查视力的时候,视力表放在被测者头部的后上方,被测者识别对面墙上镜子里的像,如图所示,平面镜所成的像是________像(选填“虚”或“实”),视力表在镜中的像与被测者相距________m,若视力表全长为0.8m,镜子长度为0.5m,则视力表在镜中的像的长度为________m。
19.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阳光下车身看起来很“耀眼”,这是光的________反射现象,小轿车的前窗玻璃倾斜安装,可以避免因________成像而对司机的视线造成干扰.
(2)如图甲所示,两平面镜相互垂直.请根据光的反射定律,画出经过平面镜后的反射光线,并标出第二次反射后反射角的大小______________.
请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在乙图中画出物体AB所成的像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人站在穿衣镜前1.5m处,他在镜中的像到镜面的距离是________m,当他向镜前进0.5m,则人与像间的距离是________ m.若使这人远离镜面,则人在镜中像的大小________(填“变大”“变小”“不变”).
20.物理小组的同学模仿《北京市初中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项目手册》中的“无尽头灯廊”,利用两个平面镜甲和乙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将两个平面镜的镜面平行相对而立,平面镜甲的中央挖有小孔,在两平面镜中央放一个物体S,透过小孔向镜内看去,不仅看到物体S,还可以在平面镜乙中看到物体的一串像S1、S2…图中只标出了像S1 . 这一串像是由平面镜 ________(选填“甲”、“乙”或“甲乙共同”)对光的 ________(选填“反射”或“折射”)作用形成的,请在图中恰当位置标出所看到的与S1相邻的第二个像S2 . ________
三、作图题
21.如图乙所示,物体AB放置在平面镜MN前。请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画出物体AB在平面镜MN中所成的像,井保留作图痕迹。
22.在图中适当的位置画出平面镜。
23.如图甲所示,家用小轿车的前挡风玻璃都是斜的,这样可以保证夜间行车时,车内景物通过挡风玻璃所成的像,成在司机前面斜上方避免干扰司机视线,保证驾驶安全.请你在图乙中画出司机眼睛(B点)通过挡风玻璃看到车内装饰物(A点)的像的光路图.
(________)
四、实验题
24.小红利用如图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
(1)实验中她选择用透明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是为了 ______。
(2)她多次改变蜡烛A的位置进行实验,观察及测量距离之后,小红得到初步结论:像和物关于平面镜 ______。
(3)她将光屏放在蜡烛B的位置上,在光屏上没有看到蜡烛A的像,这是因为平面镜成 ______。
25.如图甲所示,小西在一次检查视力时发现用到了平面镜,这激起了她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欲望,于是她利用图乙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图中A、B是两只外形相同的蜡烛。
(1)在相同条件下,______(填“平面镜”或“玻璃板”)所成的像更清晰,小西选择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目的是方便确定______;
(2)小西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观察蜡烛A经玻璃板______(填“反射”或“折射”)所成的像;移动蜡烛B,直到B与A的像完全重合,此时蜡烛A和B到玻璃板的距离是______的;
(3)保持镜前蜡烛A的位置不动,小西将玻璃板水平向左平移。蜡烛A的像将______(填“向左移”、“位置不动”或“向右移”);
(4)实验后小西明白了平面镜在检查视力时的作用。如甲所示,要求测量距离为5m,房间宽度3m,小西距离平面镜的距离是______。
26.下图是小芳同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装置.
(1)在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透明的特点,便于__________.
(2)在竖立的玻璃板前放一支点燃的蜡烛M,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出现蜡烛的像.小明拿另一支大小相同的蜡烛N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它跟蜡烛M的像完全重合.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
(3)实验时,小芳同学应在_________(填“M”或“N”)侧观察蜡烛M经玻璃板所成的像.
(4)细心的小芳透过玻璃观察蜡烛M的像时,看到在像的后面还有一个较模糊、与像有部分重叠的像,出现两个像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经过三次实验,记录的像A'、B'、C'与物A、B、C对应的位置如图所示.为了得到更多的实验结论,接下来小明应该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
27.某科学兴趣小组用如图所示装置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探究像距与物距关系时的实验步骤如下:
①在水平桌面上铺上白纸,将玻璃板竖立在白纸中间位置,记下玻璃板的位置;
②将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面,再拿另一支大小相同的未点燃的蜡烛竖立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玻璃板前面那支蜡烛的像完全重合,用笔记下两支蜡烛的位置;
③移动点燃的蜡烛到另一个位置,重复上述实验;
④用直线连接每次实验中的蜡烛和它的像的位置,用刻度尺测量出每次的物距和像距,记录数据如表。
(1)等效替代法是指在研究中,因实验本身的限制,要用与实验对象具有相似或共同特征的对象来替代的方法。本实验中用到的等效替代法具体体现在________。
(2)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
(3)实验中,有同学用一张白纸挡在玻璃板和像之间,你认为该同学还能观察到蜡烛的像吗?并说出你的理由。_________。
28.如图是小明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
(1)实验探究的步骤正确的顺序是 _______
A.移动点燃的蜡烛到另一位置,重做上面的实验在纸上记录物与像的位置B、B';C、C'。
B.拿另一支没有点燃的蜡烛,竖立着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它与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在纸上记下该蜡烛的位置A'
C.在水平桌面上铺一张白纸,将一块玻璃板竖立在纸上,在纸上记下玻璃板的位置。
D.选取两支大小相同的蜡烛,把一支蜡烛点燃放在玻璃板的前面,看到玻璃板后面有蜡烛的像时在纸上记下蜡烛的位置A;。
(2)在实验中使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这是为了 ________ ,此时成像的清晰度比日常使用平面镜 _____;(选填“好一些”或“差一些”)
(3)步骤A的实验目的是 ________ ;
(4)步骤D中,取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探究 _________ ,点燃蜡烛A的好处是 _____;
(5)细心的小明透过玻璃板观察蜡烛A的像时,看到点燃的蜡烛通过玻璃板成两个像,若测得两个像之间的距离为0.6cm,则玻璃板的厚度为 ________ cm;
(6)同桌的右座位的同学说看不到蜡烛的像,为了让同桌也能够看到蜡烛的像,小明只将玻璃板向右平移(如图甲),则蜡烛像的位置 ___________ (选填“向右移动”、“向左移动”或“不变”),同桌 _______ (选填“可能”或“不可能)看到蜡烛的像。
29.为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小柯将一块厚度为0.5cm的玻璃板(P和Q两个平面都是可以作为平面镜使用,如图甲所示)竖直架在水平台板上面,再取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蜡烛B,分别竖直置于玻璃板两侧,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实验.
(1)在实验中,小柯透过玻璃板看到了蜡烛A的2个清晰的像,他用未点燃的蜡烛B找到了这两个像,分别位于右图中的A′和A″处,其中A′处的像是蜡烛A通过玻璃板的____(选填“P”或“Q”)平面成像得到的.
(2)小柯在A′处都放了一张白纸做光屏,结果白纸上______(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蜡烛A的像.
(3)小柯按照图中的测量方法,改变蜡烛A的位置,认真测量并记录了一些数据:
然后得出像距小于物距的结论,你认为他的测量错误的是______(选填“物距u”或“像距v”).
(4)小柯吸取了经验教训,重新选择了一块______(选填“薄”或“厚”)的玻璃板进行了实验.
(5)小柯在实验过程中,让玻璃板沿OO′轴(如图乙玻璃板与桌面的接触部分)方向水平向右移动,结果他发现镜中的像相对于A______(选填“向右”“向左”或“不”)移动;他又将玻璃板绕OO′轴转向自己,发现镜中的像______(选填“转向自己”“转离自己”或“不动”).
30.小明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活动中所选用的器材和活动过程。
(1)为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 ________ 环境中进行(选填“较明亮”或“较黑暗”);此外,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如平面镜清晰,但却能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 ________ ,巧妙地解决了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的问题。
(2)在探究活动中对玻璃板放置的要求是: ________ ;这样做的好处是 ________
(3)选择蜡烛A和B的要求是: ________ ;这样做的好处是 ________
(4)实验中刻度尺的作用: ________
(5)小组的同学经过多次实验,这样做的目的是: ________
(6)如果在如图a中蜡烛像的位置上放一张白纸板做屏幕,则白纸板上将 ________ (填写“有”或“没有”)蜡烛的像,所成的像是 ________ 像。
(7)如果将蜡烛向靠近镜面的方向移动,那么像的大小将 ________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8)如图是小军本人,他在进行实验时,从镜中也观察到了自己的像。那么他在镜中看到自己的像应是如图中的 ________ (填序号)。
五、计算题
31.如图,医生在为小红同学检查视力,小红观看的是平面镜中视力表的像。则:
(1)小红距离视力表的像有多远?
(2)如果小红站起来,朝平面镜的方向走了3秒后,她距离视力表的像为2.8米,则小红走动的速度是多少?
32.身高1.70m的李洋同学面向穿衣镜,站在镜前1m处,问:
(1)镜中的像与他相距多少m?
(2)若他再远离穿衣镜0.5m,镜中的像距离他多少m?
(3)如果他以1m/s的速度靠近穿衣镜,以他的像为参照物,则他靠近穿衣镜的速度是多少m/s?
六、综合题
3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汽车抬头显示(如图甲)又叫汽车平视显示系统(HeadUpDisplay),简称HUD,HUD是为了高速行驶的车辆而研发,在高速行驶时,如果驾驶员低头观看仪表信息,在前方遇有紧急情况就有可能因来不及采取有效措施而造成事故。HUD是利用平面镜成像原理(如图乙),将显示器上的重要行车数据通过前挡风玻璃投射在正前方,驾驶员透过挡风玻璃往前方看的时候,能够轻易的将车外的景象与车辆信息通过挡风玻璃所成的像融合在一起。驾驶员不必低头,就可以看到车辆信息,如车速、油耗、导航等,从而避免分散对前方道路的注意力。同时驾驶员不必在观察远方的道路和近处的仪表之间调节眼睛,可避免眼睛疲劳,确保驾驶舒适安全。
(1)HUD有一个技术难题,即挡风玻璃所成的像易产生重影,影响使用效果。重影产生的原因是挡风玻璃有一定的______(选填“厚度”、“透明度”);
(2)已知某车辆HUD显示器水平放置在中控台上,通过挡风玻璃成垂直于水平面的像,则挡风玻璃与水平面夹角为______度;
(3)某驾驶员发现挡风玻璃所成的像过高,不便于观察,这时就需要将显示器沿水平方向______(选填“远离”、“靠近”)挡风玻璃;
(4)冬天行车时,汽车挡风玻璃的______(选填“内”或“外”)侧容易出现一层白雾。
(5)汽车上还有雷达装置,雷达启动后发出______(选填“超”或“次”)声波信号经周边的物体的反射后,可判断车与障碍物的距离。与汽车喇叭发出的声音相比,在空气中超声波的速度______汽车喇叭发出的声音(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次数
物距/cm
像距/cm
1
5.0
5.0
2
8.0
8.0
3
12.0
12.0
3.4平面镜
一、单选题
1.如图,进入人眼的光线是由( )
A.虚像发出的B.平面镜发出的
C.平面镜反射的D.人的眼睛发出的
【答案】C
【解析】
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且成的是虚像,光屏接收不到。图中蜡烛发出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进入人眼,故ABD项不符合题意,C项符合题意。
2.“大黄鸭”来到中国,下列能正确表示“大黄鸭”在水中所成倒影的是( )
A.B.C.D.
【答案】C
【解析】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物体和像关于镜面对称分布,大小相等,分析只有C符合对称分布.
3.月亮距地面3.9×105km,月亮在2m深水池中的像距水面的距离是
A.0m B.2m C.3.9×105km D.无法判断
【答案】C
【解析】
平静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月球到水面的距离是3.9×105km,根据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所以月球在池水中的像到水面的距离为3.9×105km.
故选C.
【点睛】
水池中的水面起反射作用,平静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进行判断.
4.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虚像
B.当物体远离平面镜时,它在镜中的像将变小
C.如果物体比平面镜大,则物体在镜中的像不是完整的像
D.用一块不透明的木板挡在平面镜与像之间,像就会被遮挡住
【答案】A
【解析】
A.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虚像,故A正确;
B.平面镜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等,当物体远离平面镜时,它在镜中的像不变,故B错误;
C.如果物体比平面镜大,此时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仍然是完整的,故C错误;
D.平面镜成的是虚像,像是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形成的,不是实际光线照到像点,所以镜子背面放什么物体都不会影响成像;所以如果用一块不透明的木板挡在像的前面,是不会影响成像的,故D错误。
故选A。
5.从平面镜内看到一时钟面上的指针位置如图所示,则此时实际时间是( )
A.8:20B.4:30C.7:20D.3:40
【答案】D
【解析】
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出平面镜中钟表像的实际情况,(红色箭头)如下图,可以看到钟表的实际时间是3:40.
【点睛】
特殊方法:把试卷翻过来,注意上下不要颠倒,直接从试卷的反面看钟表的实际时间是3:40
6.如图,照镜子时人的位置保持不变,如果不小心镜子裂开成两半,则人通过上、下两半面镜子( )
A.不能成像了B.只能各成一半的像
C.都成完整的像,且像在相同位置D.都成完整的像,且像在不同位置
【答案】C
【分析】
根据对于镜子中像的判断可知,本题考查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进行判断.
【解析】
因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像与物大小相等、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左右互换,即像、物关于平面镜对称.所以,当镜子分开后,人在两个镜子中都成完整的像,且两个像在同一位置.所以:
A.不能成像了,错误;
B.只能各成一半的像,错误;
C.都成完整的像,且像在相同位置,正确;
D.都成完整的像,且像在不同位置,错误.
7.小明要制作如图所示的简易潜望镜,他需要下列器材中的
A.凸面镜B.平面镜
C.凹面镜D.玻璃板
【答案】B
【解析】
潜望镜内部上下拐角处各安装一个平面镜,两块平面镜互相平行,都跟水平方向成45度角,影像通过两次反射使下面的一方就可以看到上面的影像.故选B.
【点睛】
潜望镜的原理,是地上面的、远处的景物反射的光,照射到潜望镜上面这块平面镜上,再反射到下面这块平面镜上,再反射到人的眼里,人就能从低处看见地上面的、远处的景物;平面镜能改变光路制作潜望镜,能成像制成穿衣镜;凸面镜能使光线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成像,成正立缩小的虚像,主要用于扩大视野;据此解答.
8.如图是验证“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其中A为玻璃板前点燃的蜡烛,B为玻璃板后未点燃的蜡烛。有关本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玻璃板应该与桌面垂直
B.实验宜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
C.眼睛应从B一侧观察成像情况
D.蜡烛燃烧较长时间后A的像与蜡烛B不再重合
【答案】C
【解析】
A.实验时玻璃板如果不竖直,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就无法验证像的位置和大小,所以玻璃板应与水平桌面垂直放置。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在比较明亮的环境中,很多物体都在反射光线,干扰人的视线,在较黑暗的环境中,蜡烛是最亮的,蜡烛射向平面镜的光线最多,反射光线最多,进入人眼的光线最多,感觉蜡烛的像最亮。应在较黑暗的环境中进行实验,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寻找蜡烛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在蜡烛A一侧观察,在蜡烛B的一侧不能看到蜡烛A的像;故C错误,符合题意;
D.平面镜所成的像,物像等大,蜡烛燃烧较长时间后蜡烛A变短,则其像也变短,故像不能与蜡烛B完全重合,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9.如图所示,检查视力时,视力表挂在房间东面的墙上,被测者识别西面墙上镜子里的像.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
A.视力表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能被我们看到,即为实像
B.视力表在平面镜中的像与被测者相距5m
C.若被测者向平面镜靠近0.1m,则她在镜中的像将变大
D.若被测者看到“E”的像开口向北,则视力表上的该“E”开口向南
【答案】B
【分析】
(1)平面镜成虚像;平面镜成像像与物等大;平面镜成像像和物关于镜面对称.
(2)物体在平面镜中成像,根据物像到平面镜距离关系判断视力表和视力表像之间的距离,求出人和视力表像之间的距离.
【解析】
A、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视力表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虚像.故A错误;
B、视力表到平面镜的距离是2.7m,根据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所以视力表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也是2.7m,所以人到视力表像的距离为2.7m+2.7m-0.4m=5m.故B正确;
C、平面镜成像像与物等大,与人到平面镜的距离无关,故被测者向平面镜靠近0.1m,则她在镜中的像将不变.故C错误;
D、平面镜成像像和物关于镜面对称,故若被测者看到“E”的像开口向北,则视力表上的该“E”开口向北.故D错误.
故选B.
10.有一个点光源S,放在平面镜MN前,若镜MN不动,光源S以速度2m/s沿与镜面成45°角的方向向右匀速直线运动,如图所示,则光源S在镜中的像S′,将
A.以速度2m/s沿SO直线方向向右平移 B.以速度2m/s沿垂直于SO方向向上平移
C.以速度2m/s沿垂直于SO方向向下平移 D.以速度2m/s沿OS直线方向向左平移
【答案】C
【解析】
【解析】
平面镜成像特点是:像和物大小相等,像和物体各对应点到平面镜间距离相等,像和物体各对应点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据此作出光源S在平面镜中成的像S′(如图),当光源S以2 m/s的速度沿与镜面成45°角的方向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像点S'也以速度2m/s沿垂直于SO方向向下平移,故选C。
11.如图所示,物体AB直立于平面镜前.现在物体与平面镜之间稍靠近镜面上方的一侧插入一块不透光的木板CD,木板CD的下端与物体AB的中点等高,则物体在平面镜内( )
A.只有 AB 下半部分的虚像
B.不出现 AB 的虚像
C.只有 AB 下半部分的实像
D.仍有 AB 完整的虚像
【答案】D
【解析】
过B点做B关于镜面的对称点B′,过A点的任意两条光线沿CD的最下缘射到镜面上,由光的反射定律可作出像点A,连接AB如图所示,由图可知,AB在平面镜里仍有AB完整的虚像A′B′;
故D选项正确.
【点睛】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物体经平面镜成的是虚像,物体和像之间大小相等,左右相反,物体和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物体和像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12.如图,平面镜和长为10cm的细铅笔均竖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铅笔与平面镜之间的距离为25cm,则
A.若将平面镜向上移动2cm,铅笔的像也向上移动2cm
B.若将铅笔和平面镜均绕底部转45°至虚线位置时,铅笔与它的像平行
C.若将铅笔水平向右移动10cm,铅笔像的与铅笔之间的距离增大20cm
D.若改用一块较小的平面镜,铅笔的像将变小
【答案】B
【解析】
A.平面镜成像中,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铅笔不动,向上移动平面镜,铅笔的像的位置不变,故不符合题意;
B.平面镜成像中,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铅笔和平面镜均绕底部转至虚线位置时,铅笔的像也转动相同的角度,故铅笔与它的像平行,故符合题意;
C.由平面镜成像规律可知物与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将铅笔水平向右移动10cm,铅笔像的与铅笔之间的距离减小20cm,故不符合题意;
D.由平面镜成像规律可知,物与像大小相等,改用一块较小的平面镜,铅笔的像将不变,故不符合题意.
二、填空题
13.一只燕子在平静的湖面上飞过,当燕子距水面6m时,它的“倒影”距水面______m,它在湖面的“倒影”是______(填“实”或“虚”)像,这是由于光的______形成的。
【答案】6 虚 反射
【解析】
[1]小鸟距水面6m,根据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知道,它的“倒影”距水面的距离也是6m。
[2][3]倒影是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所以小鸟在湖面的“倒影”是虚像。
14.某人离平面镜5m,如果镜以2m/s的速度向人移动,则镜中的像以____m/s的速度向镜移动,镜中的像以________m/s的速度向人移动,1s后,像与人的距离是__________m。
【答案】246
【解析】
【分析】
(1)根据速度计算公式计算出镜子走的路程;
(2)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像与物体的大小相同,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此题;
(3)像和物体各对应点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像和物体各对应点到平面镜间距离相等来解答此题。
【解析】
因为平面镜成像时像距与物距相等,如果镜以2m/s的速度向人移动,则镜中的像以2m/s的速度向镜移动;镜中的像以4m/s的速度向人移动,由可得,1s后,镜子移动的距,人距离镜子的距离为,则在平面镜中的像距平面镜也为3m,像与人的距离是。
故答案为:2;4;6。
【点睛】
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和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应用;要明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大小相同;像与物到镜面距离相等;像与物对应点连线与镜面垂直;虚像;第(3)问中是人的像相对于人的距离,是易错点。
15.如图所示,眼睛看到平面镜所成的像不是实际光___而得到的像,而是由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_____而得到的.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答案】会聚 会聚
【解析】
由图可知,眼睛看到平面镜所成的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得到的像,而是由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得到的,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点睛】
1、本题是一道关于平面镜所成的像的光学题,解决本题需要掌握平面镜的成像原理和实像、虚像的区分;2、蜡烛S点发出的光照到平面镜上,镜平面镜反射后,反射光线不能会聚于一点;3、其反向延长线可以会聚于一点,由于不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故所成的像是虚像.
16.如图所示,平面镜PN与一支长15 cm的铅笔AB竖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它们之间相距20 cm,铅笔的像高为____cm;若铅笔绕B点逆时针方向转过90°,此时铅笔尖A与其所成像A′间的距离为_____cm.
【答案】15 70
【解析】
由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像是等大的,所以一只长15cm的铅笔AB竖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铅笔的像高也为15cm.若铅笔绕B点逆时针方向转过90°时,此时铅笔水平放置在水平桌面上了,此时铅笔尖A与镜面的距离为:15cm+20cm=35cm,则铅笔尖A所成像A'与镜面的距离也为35cm.所以铅笔尖A与其所成像A'间的距离为35cm+35cm=70cm.
17.如图所示,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选用A、B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移动B蜡烛寻找点燃的A蜡烛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__________(选填A或B)蜡烛一侧观察.
【答案】A
【解析】
解:平面镜成的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A蜡烛发出的光线经玻璃板反射,被人眼接受,才能看到像,所以眼睛在A蜡烛所在这一侧,故在寻找A蜡烛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A蜡烛一侧观察,直到B蜡烛与A蜡烛的像重合为止,从而验证了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点睛: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所以观察时只能在物体的同侧观察;
18.检查视力的时候,视力表放在被测者头部的后上方,被测者识别对面墙上镜子里的像,如图所示,平面镜所成的像是________像(选填“虚”或“实”),视力表在镜中的像与被测者相距________m,若视力表全长为0.8m,镜子长度为0.5m,则视力表在镜中的像的长度为________m。
【答案】虚 5 0.8
【解析】
[1]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2]视力表到平面镜的距离是3m,视力表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是3m,该同学到平面镜的距离是
3m-1m=2m
镜中视力表的像到该同学的距离为
3m+2m=5m
[3]因为平面镜成像时,像和物大小相等,若视力表的长度为0.8m,则视力表在镜中的像的长度也为0.8m。
19.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阳光下车身看起来很“耀眼”,这是光的________反射现象,小轿车的前窗玻璃倾斜安装,可以避免因________成像而对司机的视线造成干扰.
(2)如图甲所示,两平面镜相互垂直.请根据光的反射定律,画出经过平面镜后的反射光线,并标出第二次反射后反射角的大小______________.
请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在乙图中画出物体AB所成的像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人站在穿衣镜前1.5m处,他在镜中的像到镜面的距离是________m,当他向镜前进0.5m,则人与像间的距离是________ m.若使这人远离镜面,则人在镜中像的大小________(填“变大”“变小”“不变”).
【答案】镜面 平面镜 1.5 2 不变
【解析】
(1)因为车身非常光滑,阳光照射到光滑的平面上要发生反射,表面越光滑,反射光的能力越强,当太多的反射光线进入人眼时,我们就感觉到刺眼了;
司机座前的挡风玻璃就像平面镜一样,反射车内乘客投射来的光,在挡风玻璃里形成车内乘客的虚像.若挡风玻璃是竖直的,则所成的像与车前方行人的高度差不多,这就会干扰驾驶员的视觉判断,容易出事故.而当挡风玻璃为倾斜时,所成的像就会在车前的上方,驾驶员看不到车内人的像,就不会影响视觉判断.
(2)过入射点做出法线,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做出反射光线,经过两个平面镜的反射,会与原光线平行射出.第二次反射后反射角的大小为,如图所示:
分别作出物体AB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AB在平面镜中的像.如图:
(3)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等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所以当某人站在平面镜前处时,像距离平面镜也是;
当他向镜面前进0.5米后,此时距平面镜距离是1m,像距离平面镜也是1m,故像与人的距离为2m;
因像和物的大小总是相等的,人的大小与像的大小一样,当人距离平面镜的距离改变后,像的大小不变;
【点睛】
(1)从车身非常光滑,阳光照射到光滑的平面上要发生反射这一角度去分析,从光的反射角度看,挡风玻璃是透明的,但不是绝对没有反射,坐在驾驶员后面的乘客会因为镜面反射成像在驾驶员的前方,会造成司机视线模糊,容易发生事故.
(2)平面镜反射时,遵守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像物大小相等、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左右互换,即像物关于平面镜对称,利用这一对称性作出AB的像.
(3)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和物的大小,总是相等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等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
20.物理小组的同学模仿《北京市初中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项目手册》中的“无尽头灯廊”,利用两个平面镜甲和乙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将两个平面镜的镜面平行相对而立,平面镜甲的中央挖有小孔,在两平面镜中央放一个物体S,透过小孔向镜内看去,不仅看到物体S,还可以在平面镜乙中看到物体的一串像S1、S2…图中只标出了像S1 . 这一串像是由平面镜 ________(选填“甲”、“乙”或“甲乙共同”)对光的 ________(选填“反射”或“折射”)作用形成的,请在图中恰当位置标出所看到的与S1相邻的第二个像S2 . ________
【答案】甲乙共同 反射
【解析】
将两个平面镜的镜面平行相对而立,物体S将分别在两个平面镜中成像,并且平面镜中的像将在另一个平面镜中再次成像,因此透过小孔向镜内看去,不仅看到物体S,还可以在平面镜乙中看到物体的一串像S1、S2…,这一串像是由平面镜甲乙共同对光的反射形成的;
先作出S在甲平面镜中的像S′,然后作出S′在乙中的像,即与S1相邻的第二个像S2;如图所示:
三、作图题
21.如图乙所示,物体AB放置在平面镜MN前。请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画出物体AB在平面镜MN中所成的像,井保留作图痕迹。
【答案】
【解析】
平面镜成的像和物关于平面镜对称,成虚像。过A点作平面镜的垂线,找到A的像点,再过B点作平面镜的垂线,找到B的像点,用虚线连接两个像点即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22.在图中适当的位置画出平面镜。
【答案】
【解析】
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知道: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像和物与平面镜的距离相等,所以先连接S和S',然后再做SS'的垂直平分线,即平面镜所在的位置。如图所示:
23.如图甲所示,家用小轿车的前挡风玻璃都是斜的,这样可以保证夜间行车时,车内景物通过挡风玻璃所成的像,成在司机前面斜上方避免干扰司机视线,保证驾驶安全.请你在图乙中画出司机眼睛(B点)通过挡风玻璃看到车内装饰物(A点)的像的光路图.
(________)
【答案】
【解析】
作出车内装饰物(A点)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即为像点,连接A′B交平面镜于点O,连接AO画出入射光线,沿OB画出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四、实验题
24.小红利用如图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
(1)实验中她选择用透明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是为了 ______。
(2)她多次改变蜡烛A的位置进行实验,观察及测量距离之后,小红得到初步结论:像和物关于平面镜 ______。
(3)她将光屏放在蜡烛B的位置上,在光屏上没有看到蜡烛A的像,这是因为平面镜成 ______。
【答案】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对称 虚像
【解析】
(1)[1]用透明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还能看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2]物体在平面镜中成虚像,物体和像的大小相等,物体和像的连线垂直于平面镜,物体和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小红多次改变蜡烛A的位置进行实验,观察及测量距离之后,小红得到初步结论:像和物关于平面镜对称。
(3)[3]光屏只能接收到实像,不能接收到虚像,而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故小红将光屏放在蜡烛B的位置上,在光屏上没有看到蜡烛A的像,这是因为平面镜成虚像。
25.如图甲所示,小西在一次检查视力时发现用到了平面镜,这激起了她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欲望,于是她利用图乙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图中A、B是两只外形相同的蜡烛。
(1)在相同条件下,______(填“平面镜”或“玻璃板”)所成的像更清晰,小西选择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目的是方便确定______;
(2)小西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观察蜡烛A经玻璃板______(填“反射”或“折射”)所成的像;移动蜡烛B,直到B与A的像完全重合,此时蜡烛A和B到玻璃板的距离是______的;
(3)保持镜前蜡烛A的位置不动,小西将玻璃板水平向左平移。蜡烛A的像将______(填“向左移”、“位置不动”或“向右移”);
(4)实验后小西明白了平面镜在检查视力时的作用。如甲所示,要求测量距离为5m,房间宽度3m,小西距离平面镜的距离是______。
【答案】平面镜 像的位置 反射 相等 位置不动 2
【解析】
(1)[1]在相同条件下,平面镜所成的像更清晰,因为玻璃板是透明的,能看到后面物体,与所成的像混淆。
[2]小西选择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目的是方便对比像与玻璃板后面的物体,从而确定像的位置。
(2)[3]小西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蜡烛A发出光线,在玻璃板表面反射,会成像,不是折射的光线。
[4]根据平面镜的成像规律,物到平面镜的距离,大小等于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所以移动蜡烛B,直到B与A的像完全重合,此时蜡烛A和B到玻璃板的距离是相等的。
(3)[5]保持镜前蜡烛A的位置不动,小西将玻璃板水平向左平移,根据平面镜的成像规律,像与物的连线垂直镜面,所以蜡烛A不动,则蜡烛A的像也不动,否则,蜡烛A与蜡烛A的像连线不垂直镜面。
(4)[6]从图中可以看到,视力表与平面镜的距离是3m,根据平面镜的成像规律可知,视力表的像与平面镜的距离也是3m,由题意可知,要求测量距离为5m,即小西与视力表的像的距离是5m,则小西距离平面镜的距离是
小西距离平面镜的距离是2m。
26.下图是小芳同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装置.
(1)在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透明的特点,便于__________.
(2)在竖立的玻璃板前放一支点燃的蜡烛M,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出现蜡烛的像.小明拿另一支大小相同的蜡烛N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它跟蜡烛M的像完全重合.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
(3)实验时,小芳同学应在_________(填“M”或“N”)侧观察蜡烛M经玻璃板所成的像.
(4)细心的小芳透过玻璃观察蜡烛M的像时,看到在像的后面还有一个较模糊、与像有部分重叠的像,出现两个像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经过三次实验,记录的像A'、B'、C'与物A、B、C对应的位置如图所示.为了得到更多的实验结论,接下来小明应该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
【答案】确定像的位置(或比较像和物的大小) 像和物大小相等 M 玻璃板比较厚,蜡烛经过两个反射面都会形成像 连接对应的像点和物点,判断连线是否和镜面垂直;测出像点和物点到玻璃板的距离进行比较(说出其一即可)
【解析】
(2)试题分析:(1)为了确定像的位置,让蜡烛M的像和蜡烛N重合,既能观察到M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N蜡烛,实验中要使用透明的玻璃板.(2)未点燃的蜡烛与点燃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可知蜡烛和他成的像大小相等.(3)由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所以在寻找蜡烛M的像的位置时,人眼应在蜡烛M这一侧观察.使蜡烛N与蜡烛M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完全重合;(4)由于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而普通玻璃的两面都能反射光,能成两个像,所以通过玻璃板该同学看到了同一个蜡烛的两个像.(4)连接对应的像点和物点,判断连线是否和镜面垂直;测出像点和物点到玻璃板的距离进行比较.(5)经过三次实验,记录的像A'、B'、C'与物A、B、C对应的位置如图乙所示.为了得到更多的实验结论,接下来小明应该进行的操作是连接对应的像点和物点,判断连线是否和镜面垂直;测出像点和物点到玻璃板的距离进行比较.故答案为(1)确定像的位置;(2)像和物大小相等;(3)M;(4)玻璃板比较厚,蜡烛经过两个反射面都会形成像.(5)连接对应的像点和物点,判断连线是否和镜面垂直;测出像点和物点到玻璃板的距离进行比较.
考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现象及其实验方案.
27.某科学兴趣小组用如图所示装置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探究像距与物距关系时的实验步骤如下:
①在水平桌面上铺上白纸,将玻璃板竖立在白纸中间位置,记下玻璃板的位置;
②将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面,再拿另一支大小相同的未点燃的蜡烛竖立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玻璃板前面那支蜡烛的像完全重合,用笔记下两支蜡烛的位置;
③移动点燃的蜡烛到另一个位置,重复上述实验;
④用直线连接每次实验中的蜡烛和它的像的位置,用刻度尺测量出每次的物距和像距,记录数据如表。
(1)等效替代法是指在研究中,因实验本身的限制,要用与实验对象具有相似或共同特征的对象来替代的方法。本实验中用到的等效替代法具体体现在________。
(2)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
(3)实验中,有同学用一张白纸挡在玻璃板和像之间,你认为该同学还能观察到蜡烛的像吗?并说出你的理由。_________。
【答案】用未点燃的蜡烛替代像 像距等于物距 见详解
【解析】
(1)[1]实验中用未点燃的蜡烛替代点燃蜡烛的像,使用了等效替代法。
(2)[2]由表中数据可知,物距始终等于像距。
(3)[3]能看到,因为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所成的虚像,虚像不能成在光屏上。
28.如图是小明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
(1)实验探究的步骤正确的顺序是 _______
A.移动点燃的蜡烛到另一位置,重做上面的实验在纸上记录物与像的位置B、B';C、C'。
B.拿另一支没有点燃的蜡烛,竖立着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它与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在纸上记下该蜡烛的位置A'
C.在水平桌面上铺一张白纸,将一块玻璃板竖立在纸上,在纸上记下玻璃板的位置。
D.选取两支大小相同的蜡烛,把一支蜡烛点燃放在玻璃板的前面,看到玻璃板后面有蜡烛的像时在纸上记下蜡烛的位置A;。
(2)在实验中使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这是为了 ________ ,此时成像的清晰度比日常使用平面镜 _____;(选填“好一些”或“差一些”)
(3)步骤A的实验目的是 ________ ;
(4)步骤D中,取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探究 _________ ,点燃蜡烛A的好处是 _____;
(5)细心的小明透过玻璃板观察蜡烛A的像时,看到点燃的蜡烛通过玻璃板成两个像,若测得两个像之间的距离为0.6cm,则玻璃板的厚度为 ________ cm;
(6)同桌的右座位的同学说看不到蜡烛的像,为了让同桌也能够看到蜡烛的像,小明只将玻璃板向右平移(如图甲),则蜡烛像的位置 ___________ (选填“向右移动”、“向左移动”或“不变”),同桌 _______ (选填“可能”或“不可能)看到蜡烛的像。
【答案】CDBA 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差一些 多次实验,避免实验的偶然性便于得到普遍规律 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使成像更清晰 0.3 不变 可能
【解析】
(1)[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实验步骤A、B、C、D的合理顺序是:C.在水平桌面上铺一张白纸,将一块玻璃板后面竖立在纸上,在纸上记下玻璃板的位置;D.选取两支大小相同的蜡烛,把一支蜡烛点燃放在玻璃板的前面,看到玻璃板后面有蜡烛的像时,在纸上记下蜡烛的位置A;B.拿另一支没有点燃的蜡烛,竖立着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它与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在纸上记下该蜡烛的位置A′;A.移动点燃的蜡烛到另一位置,重做上面的实验,在纸上记录物与像的位置B、B′;C、C′。
(2)[2][3]该实验采用透明薄玻璃板代替日常使用的平面镜,玻璃板是透明的,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蜡烛B;当蜡烛B和蜡烛A的像重合时,蜡烛B的位置便是蜡烛A的像的位置。透明的玻璃板只能反射蜡烛A的一部分光线,另一部分透过玻璃板,所以玻璃板成的像比平面镜成的像清晰度差一些。
(3)[4]探究平面镜成像时,要多次改变蜡烛A的位置,其目的是进行多次实验来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避免偶然性。
(4)[5]两只蜡烛大小相同,后面的蜡烛又和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这样就证明了像与物大小相同,所以两只蜡烛等长是为了比较像与物大小关系用的。
[6]点燃蜡烛A后,其发出的光线较强,玻璃板反射的光线较强,成像较清晰。
(5)[7]因为像距等于物距,由两个像之间的距离为0.6m,即
0.3cm+0.3cm=0.6cm
可得玻璃板厚度0.3cm。
(6)[8][9]当将玻璃板水平向右移动时,像和物体始终关于镜面对称,则像相对于蜡烛A是不变的。同桌可能看到蜡烛的像。
29.为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小柯将一块厚度为0.5cm的玻璃板(P和Q两个平面都是可以作为平面镜使用,如图甲所示)竖直架在水平台板上面,再取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蜡烛B,分别竖直置于玻璃板两侧,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实验.
(1)在实验中,小柯透过玻璃板看到了蜡烛A的2个清晰的像,他用未点燃的蜡烛B找到了这两个像,分别位于右图中的A′和A″处,其中A′处的像是蜡烛A通过玻璃板的____(选填“P”或“Q”)平面成像得到的.
(2)小柯在A′处都放了一张白纸做光屏,结果白纸上______(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蜡烛A的像.
(3)小柯按照图中的测量方法,改变蜡烛A的位置,认真测量并记录了一些数据:
然后得出像距小于物距的结论,你认为他的测量错误的是______(选填“物距u”或“像距v”).
(4)小柯吸取了经验教训,重新选择了一块______(选填“薄”或“厚”)的玻璃板进行了实验.
(5)小柯在实验过程中,让玻璃板沿OO′轴(如图乙玻璃板与桌面的接触部分)方向水平向右移动,结果他发现镜中的像相对于A______(选填“向右”“向左”或“不”)移动;他又将玻璃板绕OO′轴转向自己,发现镜中的像______(选填“转向自己”“转离自己”或“不动”).
【答案】 P 不能 像距v 薄 不 转向自己
【解析】(1)在实验中,玻璃板的两个平面都能成像,如图中所示,A’像的像距小,根据物距、像距相等的特征,此像是P面所成的像。
(2)因为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所以小柯在A′处都放了一张白纸做光屏,结果白纸上不能接收到蜡烛A的像.
(3)从他的数据可以看出,像距都比物距小了0.5cm,即测量像距时,没有把玻璃板的厚度计算在内,是错误的。
(4)因为前面的实验中会出现两个像,不利于实验的进行,是因为玻璃板的厚度太大造成的,所以重新实验应选薄的玻璃板。
(5)玻璃板沿OO′轴方向水平向右移动时,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征,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所以镜中的像相对于A是不会移动的,仍在原处;
当将玻璃板绕OO′轴转向自己时,因为物与像的连线与镜面是垂直的,,所以镜中的像会向上偏移,靠近观察者。
答案:(1). P (2). 不能 (3). 像距v (4). 薄 (5). 不 (6). 转向自己
点睛:最后一问中的问题是个难点,要充分利用平面镜的成像特征进行考虑,当平面镜只是左右移动时,成像位置不变,即对像的形成是没有影响的,只要玻璃板处在OO′轴所在直线位置上,不管移动多远,像的位置都不会变化,同学们可以在实验时验证一下,则一目了然。
30.小明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活动中所选用的器材和活动过程。
(1)为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 ________ 环境中进行(选填“较明亮”或“较黑暗”);此外,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如平面镜清晰,但却能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 ________ ,巧妙地解决了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的问题。
(2)在探究活动中对玻璃板放置的要求是: ________ ;这样做的好处是 ________
(3)选择蜡烛A和B的要求是: ________ ;这样做的好处是 ________
(4)实验中刻度尺的作用: ________
(5)小组的同学经过多次实验,这样做的目的是: ________
(6)如果在如图a中蜡烛像的位置上放一张白纸板做屏幕,则白纸板上将 ________ (填写“有”或“没有”)蜡烛的像,所成的像是 ________ 像。
(7)如果将蜡烛向靠近镜面的方向移动,那么像的大小将 ________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8)如图是小军本人,他在进行实验时,从镜中也观察到了自己的像。那么他在镜中看到自己的像应是如图中的 ________ (填序号)。
【答案】较黑暗 B蜡烛 玻璃板必须与水平桌面垂直 保证玻璃板竖直放置另一支完全相同的蜡烛才能与所成的像重合 完全相同 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测量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 得出普遍结论 没有 虚 不变 A
【分析】
(1)当实验环境光线较暗时,实验现象会更加明显。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物像连线与平面镜的关系。研究这些问题确定像的位置是关键。像的位置用蜡烛B与蜡烛A的像重合来确定。实验中既能看到物体A的像,又能看到蜡烛B,要采用透明的玻璃板。
(2)实验时玻璃板要竖直放置,如果不竖直,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3)实验时采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一支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并点燃,另一支放在玻璃板的后面,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和玻璃板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时,可以确定像的位置,同时也可以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4)刻度尺要测量物像到平面镜距离,便于比较物像到平面镜距离关系。
(5)一次实验不具备代表性,具有很大的偶然性,所以应采取同样的实验方案多做几次,才能保证结论的正确。
(6)实像能呈现在光屏上,虚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平面镜成虚像。
(7)像的大小与物相等,不取决于物体离像的远近。
(8)根据平面镜中成像特点进行判断:
①作图法: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出物体的实际情况。
②翻看法:由于物体在平面镜中成像时,物像相对平面镜对称,根据这个特点把试卷翻过来观察,即可得出像的情况。
【解析】
(1)[1][2]因蜡烛是点燃的,所以适合在较黑暗的环境下才可看清蜡烛的像。为了确定像的位置,让蜡烛A的像和蜡烛B重合,既能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B蜡烛,实验中要使用透明的玻璃板。
(2)[3][4]玻璃板必须与水平桌面垂直,即保证玻璃板竖直放置另一支完全相同的蜡烛才能与所成的像重合,才可以比较物像大小。
(3)[5][6]实验中用完全相同的两个蜡烛,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4)[7]刻度尺可以测量物像到平面镜距离,便于比较物像到平面镜距离关系。
(5)[8]一次实验不具备代表性,应采取同样的实验方案多做几次,避免实验现象的偶然性,才能保证结论的正确,目的:多次实验,归纳得到普遍结论。
(6)[9][10]实像能用光屏承接,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当移去蜡烛B,在原位置放一光屏,光屏上看不到蜡烛A的像,说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7)[11]经实验验证,像与物大小相同,不论物体靠近还是远离玻璃板,像的实际大小都是不变的。
(8)[12]方法一:根据物像连线与镜面垂直,物像到平面镜距离相等,物像大小相等,作出数字的实际情况,确定小军在平面镜中的像。如图。
方法二:把试卷翻过来,观察小军在平面镜中的像。最终可得,图象A是正确的。
【点睛】
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确定像的位置是关键,为了确定像的位置,用另一个蜡烛和像重合。注意等效替代法的利用。本题主要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及其应用。这是光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近几年来中考经常出现的题型,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并学会灵活运用。
五、计算题
31.如图,医生在为小红同学检查视力,小红观看的是平面镜中视力表的像。则:
(1)小红距离视力表的像有多远?
(2)如果小红站起来,朝平面镜的方向走了3秒后,她距离视力表的像为2.8米,则小红走动的速度是多少?
【答案】(1) 4.6m;(2) 0.6m/s。
【解析】(1)图中视力表距离平面镜2.5m,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视力表的像距离平面镜也为2.5m,小红距离平面镜2.5m-0.4m=2.1m,则小红距离视力表的像2.5m+2.1m=4.6m;
(2)如果小红站起来,朝平面镜的方向走了3秒,小红与平面镜的距离减小了,视力表与平面镜的距离不变,当她距离视力表的像为2.8米,小红移动距离为4.6m-2.8m=1.8m,则小红走动的速度 。
点睛:本题考查平面镜成像,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分别计算物距与像距,然后再计算题目中的问题是解决该题的关键,至于动态分析,只要画出初始和末尾的位置即可正确计算。
32.身高1.70m的李洋同学面向穿衣镜,站在镜前1m处,问:
(1)镜中的像与他相距多少m?
(2)若他再远离穿衣镜0.5m,镜中的像距离他多少m?
(3)如果他以1m/s的速度靠近穿衣镜,以他的像为参照物,则他靠近穿衣镜的速度是多少m/s?
【答案】(1)2m;(2)3m;(3)2m/s;
【解析】
(1)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所以物到像的距离是物到平面镜距离的两倍;
因为李洋同学距平面镜的距离是1m,像与他之间的距离是:
;
(2)若他远离平面镜后退0.5m,则他距离平面镜的距离是:
所以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也是1.5m,故像距离人的距离是:
;
(3)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该人以1m/s的速度正对镜子走去,则像也以1m/s的速度正对镜子走去,所以若以像为参照物,人相对于像的运动速度是:
.
六、综合题
3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汽车抬头显示(如图甲)又叫汽车平视显示系统(HeadUpDisplay),简称HUD,HUD是为了高速行驶的车辆而研发,在高速行驶时,如果驾驶员低头观看仪表信息,在前方遇有紧急情况就有可能因来不及采取有效措施而造成事故。HUD是利用平面镜成像原理(如图乙),将显示器上的重要行车数据通过前挡风玻璃投射在正前方,驾驶员透过挡风玻璃往前方看的时候,能够轻易的将车外的景象与车辆信息通过挡风玻璃所成的像融合在一起。驾驶员不必低头,就可以看到车辆信息,如车速、油耗、导航等,从而避免分散对前方道路的注意力。同时驾驶员不必在观察远方的道路和近处的仪表之间调节眼睛,可避免眼睛疲劳,确保驾驶舒适安全。
(1)HUD有一个技术难题,即挡风玻璃所成的像易产生重影,影响使用效果。重影产生的原因是挡风玻璃有一定的______(选填“厚度”、“透明度”);
(2)已知某车辆HUD显示器水平放置在中控台上,通过挡风玻璃成垂直于水平面的像,则挡风玻璃与水平面夹角为______度;
(3)某驾驶员发现挡风玻璃所成的像过高,不便于观察,这时就需要将显示器沿水平方向______(选填“远离”、“靠近”)挡风玻璃;
(4)冬天行车时,汽车挡风玻璃的______(选填“内”或“外”)侧容易出现一层白雾。
(5)汽车上还有雷达装置,雷达启动后发出______(选填“超”或“次”)声波信号经周边的物体的反射后,可判断车与障碍物的距离。与汽车喇叭发出的声音相比,在空气中超声波的速度______汽车喇叭发出的声音(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答案】厚度 45 靠近 内 超 等于
【解析】
(1)[1]挡风玻璃所成的像易产生重影,影响使用效果.重影产生的原因是挡风玻璃有一定的厚度,两个面都会反射成像。
(2)[2]车辆HUD显示器水平放置在中控台上,通过挡风玻璃成垂直于水平面的像,由于像和物关于镜面对称,则挡风玻璃与水平面夹角为45°。
(3)[3]因为像到平面镜的距离随着物体到镜面的距离减小而减小,当发现挡风玻璃所成的像过高,不便于观察,这时就需要将显示器沿水平方向靠近挡风玻璃。
(4)[4]冬天行车时,车内的温度大于车外的温度,即挡风玻璃内侧温度大于挡风玻璃外侧温度,内侧水蒸气遇冷液化,即容易起雾,故白雾容易出现下玻璃内侧。
(5)[5]汽车的倒车雷达是利用超声波工作的,频率大于20000Hz。
[6]超声波和次声波都是声音,故它们的速度和声音相同,不同的是它们的频率。
次数
物距/cm
像距/cm
1
5.0
5.0
2
8.0
8.0
3
12.0
12.0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苏科版八年级上册3.4 平面镜测试题,共3页。
这是一份初中苏科版第三章 光现象3.4 平面镜练习,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一个人站在竖直的平面镜前,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苏科版八年级上册3.4 平面镜同步练习题,共2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