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苏科版八年级上册3.4 平面镜同步练习题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苏科版八年级上册3.4 平面镜同步练习题,共21页。
3.4 平面镜一.选择题(共10小题)1.(2016•桂林)关于平面镜所成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像是实像 B.像是虚像 C.像比物体小 D.像是倒立的2.(2016•随州)人从平面镜内看到台钟钟面上的指针位置如图所示,则实际时间是( ) A.6:00 B.5:45 C.6:15 D.6:30 3.(2016•潍坊)小明同学身高1.80m,家里装修时要在墙上安装一个竖直的平面镜,为了能从平面镜中看到自己的全身像,平面镜的最小长度应为( ) A.30cm B.60cm C.90cm D.120cm4.(2016•临沂)关于平面镜成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 B.平面镜成像原理是光的反射C.物体越靠近平面镜,像越大 D.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5.(2016•揭阳)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实验最好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B.把光屏放在玻璃板后面像的位置,光屏上有像出现C.将蜡烛向玻璃板靠近时像会变大D.物体靠近玻璃板时,所成的像将远离玻璃板6.(2016•徐州)小明要制作如图所示的简易潜望镜,他需要下列器材中的( )A.凸面镜 B.平面镜 C.凸透镜 D.凹透镜 7.(2016•凉山州)小明身高为1.5m.站立在平面镜前2m处,他以0.1m/s的速度远离平面镜,2秒后,他的像到他的距离和像的大小变化描述正确的是( )A.1.5m,像变大 B.2m,像变小 C.3.6m,像不变 D.4.4m,像不变8.(2016•郴州)如图所示,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时,小明同学没有把薄玻璃杯板竖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无论如何移动蜡烛B,发现( )A.蜡烛A的像总是与蜡烛B完全重合B.蜡烛A的像总偏向蜡烛B的上方C.蜡烛A的像总偏向蜡烛B的下方D.蜡烛A的像与蜡烛B的像总在同一水平面上9.(2016•镇江)如图所示,将平面镜和铅笔竖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铅笔水平向右移动时,它的像将变小B.平面镜竖直向上移动时,铅笔的像也将向上移动C.若改用一块较小的平面镜,铅笔的像将变小D.若铅笔按图示箭头方向转过45°,铅笔将与它的像垂直 10.(2016•淮安)如图甲所示,蜡烛a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MN中所成像为a′,现将该平面镜竖直向下移动一段距离至图乙所示位置,则蜡烛a在平面镜中( )A.不成像B.仍成像,但像下移距离与平面镜下移距离相同C.仍成像,但像下移距离是平面镜下移距离的两倍D.仍成像,且像还在原来位置 二.填空题(共6小题)11.(2016•达州)身高1.70m的李洋同学面向穿衣镜站在镜前1m,镜中的像与他相距______m,若他远离平面镜后退0.5m,则镜中像高为______m.12.(2016•无锡)如图所示为“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图,现有茶色玻璃板和透明玻璃板,实验时应选择______来代替平面镜.实验时,选择两支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体的______;测量两只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是为了比较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是否______. 13.如图所示是放大桌面微小形变的装置,M和N是平稳面,当用力F压桌面时,此时平面镜M上的入射角将______(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墙面上的光斑将向______移动(选填“上”或“下”). 14.(2016•滨州)检查视力的时候,视力表放在被测者头部的后上方,被测者识别对面墙上镜子里的像(如图所示).视力表在镜中的像与被测者相距______m.15.一只小鸟在深度为10m的平静湖面上空飞过,当小鸟距水面3m时,小鸟在湖面的“倒影”是______(填“实”或“虚”)像,该“倒影”距小鸟______m.若小鸟往高处飞,则“倒影”大小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16.如图所示,平面镜MN竖直放置,镜前有一个发光物体S,现将平面镜绕M点从MN转到MN′位置过程中,物体S在平面镜中的像S′的轨迹为______(选填“直线”或“曲线”);S′离M点的距离______(选填“越来越近”、“越来越远”或“保持不变”). 三.作图题(共5小题)17.(2016•宜宾)如图所示,S′为发光点S在平面镜MN中所成的像,S发出的一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经过P点,请在图中作出发光点S的位置,并作出经过P点的反射光线及相应的入射光线(保留作图痕迹) 18.(2016•通辽)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在图中画出物体AB在平面镜MM′中的像A′B′. 19.(2016•黄石)如图所示,点光源S置于平面镜前,请画出点光源S的成像光路图. 20.(2016•威海)如图所示,A′B′是物体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在图中画出平面镜(保留作图痕迹). 21.如图,有一三角形物体ABC,请作出其在平面镜中的像. 第17题 第18题 第19题 第20题 第21题四.实验探究题(共9小题)22.(2016•厦门)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1)实验时应选较______(选填“厚”或“薄”)的玻璃板竖立在水平桌面上.(2)点燃蜡烛A,透过玻璃板观察到A的像,把与A完全相同的蜡烛B放在像的位置,观察到B与像完全重合,说明像与物______.(3)将光屏放到像的位置,无法直接在光屏上观察到像,说明所成的像是______像.(4)用方格纸替代白纸,更方便探究像与物的______关系.23.(2016•葫芦岛)小琳在照镜子时发现,她靠近平面镜,像也靠近平面镜.于是她想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有什么关系?她按图甲摆放器材,进行实验.(1)她选择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是为确定______.(2 )实验中,她在玻璃板前放置点燃的蜡烛A,将蜡烛B放在玻璃板后并移动,在玻璃板的______(选填“A”或”B“) 侧现察,直到B与A的像完全重合,这说明:______.(3)改变A的位置,重复实验,分别测出A和B到玻璃板的距离,记录实验数据如表,分析表中的数据,可以得出结论:______.实验次数12 3A到玻璃板的距离/cm546B到玻璃板的距离/cm546(4)小琳将图甲中的玻漓板换成平面镜,垂直于纸板放置(如图乙所示),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他用激光笔沿硬纸板EO照射到平面静上的O点.反射光线沿OF射出,则∠NOF______∠EON (选填“>”、”<”或“=”).(5)小琳又让入射光线沿着FO入射到O点,看到反射光线沿OE射出,这说明在反射现象中______.24.(2016•重庆)完成下列两个小题:(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如果将蜡烛靠近平板玻璃,像的大小将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在实验中如果把平板玻璃向右倾斜(如图丙),观察到蜡烛的像的大致位置在图中的______处(选填“A”或“B”).(2)小杜同学在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选用了实验室里常用的温度计,它是根据液体______的原理制成的.图甲所示是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为______℃;继续加热,当水温上升到80℃时,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直到水沸腾4min后停止读数,根据记录的数据画出了图乙示数的“温度﹣时间”图象,根据图象可知此次实验中水的沸点是______℃.25.(2016•衡阳)如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图.(1)实验室提供了厚薄不同的两块玻璃板,你应选择______(选填“厚”或“薄”)玻璃板进行实验.(2)在竖立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拿未点燃的蜡烛B竖立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______(选填“前侧”或“后侧”)观察,直至蜡烛B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关系的方法是______(选填“控制变量法”或“等效替代法”).(3)实验时,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______(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4)移去蜡烛B,在其原来位置上放置一块光屏,光屏上______(选填“能”或“不能”)呈现蜡烛的像.26.(2016•赤峰)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中,如图1所示,在桌面上铺一张图象纸,在纸的中间沿横线竖直放置一块较薄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把一支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可看到它在玻璃板后的像,再拿一只相同但不点燃的蜡烛B,竖立在玻璃板后,移动位置,使B跟A的像重合.(1)通过图象纸,可方便准确地得出结论,像距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物距.(2)蜡烛B与A的像重合,说明像与物大小______(“相等”成“不相等”).(3)玻璃板后不点燃的蜡烛B,却好象点燃了.说明像是______(填“虚“或“实”)像,若在像的位置放一光屏,光屏______ (填“能“或“不能”)承接到像.(4)如图2所示,如果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实验中会出现的情况是______.27.(2016•连云港)同学们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小明和小红在分析数据时发现,三组数据的像距都比物距大一些.小明认为这是由于测量粗心引起的,小红认为像距总是比物距大可能与玻璃板的厚度有关.他们对此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究,数据如下表.玻璃板厚度/mm555101010151515像距/cm3.005.808.703.956.509.353.185.407.85物距/cm2.655.508.353.305.958.722.054.306.90像距与物距的差值/cm0.350.300.350.650.550.631.131.100.95请你结合表中数据,回答以下问题:(1)小明的看法不正确的理由是______.(2)玻璃板的厚度对像距与物距差值的影响,可表述为______.(3)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你认为应该选择较______(选填“薄”或“厚”)的玻璃板.(4)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平面镜所成的像都是______(选填“实像”或“虚像”),从测量数据可以看出,他们测量像距和物距时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______(选填“mm”或“cm”).
参考答案与解析一.选择题(共10小题)1.(2016•桂林)关于平面镜所成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像是实像 B.像是虚像 C.像比物体小 D.像是倒立的【分析】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成正立、等大的虚像,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解答】解:平面镜成的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即为正立等大的虚像.所以选项ACD说法错误,选项B正确.故选B.【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要理解成正立、等大虚像的真正含义,并做到灵活运用. 2.(2016•随州)人从平面镜内看到台钟钟面上的指针位置如图所示,则实际时间是( )A.6:00 B.5:45 C.6:15 D.6:30【分析】(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虚像、像物等大、像物等距、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2)在平面镜中的像与现实中的事物恰好左右或上下顺序颠倒,且关于镜面对称,可以利用12点与6点连线作对称轴读表针的对称图形几点的方法.【解答】解:根据镜面对称的性质,在平面镜中的像与现实中的事物恰好左右颠倒,且关于镜面对称,分析可得:图中显示的时间6:15,所以实际时间是5:45.故选B.【点评】本题需要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认真观察,注意技巧,解答此类题也可以把纸翻过来看. 3.(2016•潍坊)小明同学身高1.80m,家里装修时要在墙上安装一个竖直的平面镜,为了能从平面镜中看到自己的全身像,平面镜的最小长度应为( )A.30cm B.60cm C.90cm D.120cm【分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物体与像关于平面镜对称.分别找出头顶、眼睛和脚在平面镜中的像,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画图,结合三角形中位线可计算得平面镜长应为人身高的一半,镜的上端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位置的高度.【解答】解:如图所示:A、C、B分别表示人的头顶、眼睛和脚的位置.EF为平面镜位置,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确定A′、C′、B′为A、C、B的像,因为OC=OC′,所以OC=CC′根据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可知:EF=A′B′=AB,EF为平面镜的最小长度,AB为人的身高,所以镜的长度应为人身高的一半.此人身高1.8m,则镜长最小为0.9m.故选C.【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轴对称图形的性质以及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原理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平面镜的位置应满足: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否则也无法看到全身的像. 4.(2016•临沂)关于平面镜成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 B.平面镜成像原理是光的反射C.物体越靠近平面镜,像越大 D.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分析】平面镜成像特点:①平面镜所成的像是正立的虚像;②像与物体的大小相同;③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④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解答】解:A、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正立的虚像,故A正确;B、平面镜成像原理是光的反射,故B正确;C、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物像大小是相等的,不管物体靠近镜面还是远离镜面,像的大小不会改变,故C错误;D、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故D正确.故选C.【点评】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平面镜成像特点进行解答.学生要理解并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 5.(2016•揭阳)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实验最好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B.把光屏放在玻璃板后面像的位置,光屏上有像出现C.将蜡烛向玻璃板靠近时像会变大D.物体靠近玻璃板时,所成的像将远离玻璃板【分析】(1)物体在平面镜中成像,像的大小只跟物体大小有关,跟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平面镜的大小都没有关系.(2)实像能用光屏承接,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3)平面镜成像特点之一:像物等大;(4)平面镜成像特点之一: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解答】解:A、实验应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这样才能通过玻璃板成蜡烛较清晰的像.故A正确.B、物体在平面镜中成虚像,光屏放在虚像的位置上,光屏上不会承接到平面镜成的像,故B错误.C、平面镜成等大的像,蜡烛靠近玻璃板过程中,蜡烛的像始终和蜡烛大小相同.故B错误.D、平面镜成像,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故物体靠近玻璃板时,所成的像将靠近玻璃板.故D错误.故选A.【点评】此题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平面镜成像特点,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 6.(2016•徐州)小明要制作如图所示的简易潜望镜,他需要下列器材中的( )A.凸面镜 B.平面镜 C.凸透镜 D.凹透镜【分析】首先要弄清潜望镜的原理,是地上面的、远处的景物反射的光,照射到潜望镜上面这块平面镜上,再反射到下面这块平面镜上,再反射到人的眼里,人就能从低处看见地上面的、远处的景物.总之是平面镜成像.【解答】解:潜望镜内部上下拐角处各安装一个平面镜,两块平面镜互相平行,都跟水平方向成45度角,影像通过两次反射使下面的一方就可以看到上面的影像.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平面镜成像原理及应用.一定要熟练掌握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等大、正立的虚像. 7.(2016•凉山州)小明身高为1.5m.站立在平面镜前2m处,他以0.1m/s的速度远离平面镜,2秒后,他的像到他的距离和像的大小变化描述正确的是( )A.1.5m,像变大 B.2m,像变小 C.3.6m,像不变 D.4.4m,像不变【分析】解答此题应掌握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和物体形状、大小相同;像和物体各对应点到平面镜间距离相等.【解答】解:因为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各对应点到平面镜间距离相等,所以,由小明到平面镜的距离为2m可得镜中所成的像与平面镜之间的距离为2m,则相距像与他之间的距离为2m×2=4m;由他以0.1m/s的速度远离平面镜运动2s,根据速度公式变形s=vt可得,他远离平面镜的距离为s=0.1m/s×2s=0.2m,此时他与平面镜之间的距离为0.2m+2m=2.2m,所以他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为2.2m;此时他的像到他的距离为2.2m+2.2m=4.4m;因为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形状、大小相同,所以像的大小将不会改变.故选D.【点评】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在实际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也是光学中一个很重要的知识点,要求熟练掌握,并学会灵活运用. 8.(2016•郴州)如图所示,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时,小明同学没有把薄玻璃杯板竖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无论如何移动蜡烛B,发现( )A.蜡烛A的像总是与蜡烛B完全重合B.蜡烛A的像总偏向蜡烛B的上方C.蜡烛A的像总偏向蜡烛B的下方D.蜡烛A的像与蜡烛B的像总在同一水平面上【分析】玻璃板不竖直,像的底部不在桌面上,所以怎么移动都不会与另一蜡烛重合.【解答】解:如图所示,根据像和物关于平面镜对称的特点,作出蜡烛A的烛焰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即为蜡烛像的位置,可知蜡烛A的像与蜡烛B的像不在同一水平面上,蜡烛A的像与蜡烛B不重合,蜡烛A的像总偏向蜡烛B的上方,故ACD错误,B正确.故选B.【点评】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是中考出题的一个热点,本题围绕这个探究过程可能遇到的问题,解决办法,合理的思考和解释来考查同学的. 9.(2016•镇江)如图所示,将平面镜和铅笔竖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铅笔水平向右移动时,它的像将变小B.平面镜竖直向上移动时,铅笔的像也将向上移动C.若改用一块较小的平面镜,铅笔的像将变小D.若铅笔按图示箭头方向转过45°,铅笔将与它的像垂直【分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所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体大小相同;像和物体各对应点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像和物体各对应点到平面镜间距离相等来分析此题.【解答】解:A、由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铅笔与平面镜的距离改变,铅笔在镜中的像的大小不变,故A错误;B、平面镜竖直向上移动时,铅笔的像相对于铅笔将向下移动,故B错误;C、像的大小与物体相等,故若改用一块较小的平面镜,铅笔的像将不变,故C错误;D、铅笔与平面镜的夹角为45°,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此时平面镜将铅笔与像的夹角平分,所以铅笔与它在平面镜中的像互相垂直,故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平面镜成像特点在生活中的应用.此类题目在近几年的中考中属于热点题目,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牢记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0.(2016•淮安)如图甲所示,蜡烛a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MN中所成像为a′,现将该平面镜竖直向下移动一段距离至图乙所示位置,则蜡烛a在平面镜中( )A.不成像B.仍成像,但像下移距离与平面镜下移距离相同C.仍成像,但像下移距离是平面镜下移距离的两倍D.仍成像,且像还在原来位置【分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和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作图分析.【解答】解:在图乙中作蜡烛a在平面镜中的像点a′,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和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可知,仍成像,且像还在原来位置,如图所示: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及其应用.这是光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近几年来中考经常出现的题型,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并学会灵活运用. 二.填空题(共6小题)11.(2016•达州)身高1.70m的李洋同学面向穿衣镜站在镜前1m,镜中的像与他相距 2 m,若他远离平面镜后退0.5m,则镜中像高为 1.70 m.【分析】平面镜成的像与物体是等大的,像和物距离平面镜的距离是相等的.【解答】解: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像和物距离平面镜的距离是相等的,物到像的距离是物到平面镜距离的两倍,因为李洋同学距平面镜的距离是1m,像与他之间的距离是1m×2=2m;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是等大的,当人远离平面镜时,视觉上感觉像在变小,但实际上像的大小并没有变.所以若他远离平面镜后退0.5m,他在平面镜中像的大小不变,高度仍为1.70m.故答案为:2;1.70.【点评】人的视觉感觉总是近大远小,即离像近感觉大,离像远感觉小,像的真实大小总与物相同. 12.(2016•无锡)如图所示为“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图,现有茶色玻璃板和透明玻璃板,实验时应选择 茶色玻璃板 来代替平面镜.实验时,选择两支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体的 大小关系 ;测量两只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是为了比较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是否 相等 .【分析】(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找到蜡烛A的像的位置;茶色玻璃比较暗,使茶色玻璃板后面的环境对实验的影响比较小,成像更清晰.(2)实验时选择两个相同的蜡烛,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根据测量两只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可知像与物到镜面距离相等.【解答】解:(1)茶色玻璃比较暗,使茶色玻璃板后面的环境对实验的影响比较小,成像更清晰,更容易找到蜡烛A的像的位置;(2)实验时选择两支等长的蜡烛,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测量两只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是为了比较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关系,通过测量可知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故答案为:茶色玻璃板;大小关系;相等.【点评】此题以填空题的形式考查平面镜成像实验中需要注意的事项,这既是平时经常强调的地方,又是中考中经常涉及到的地方,要求深入理解,熟练掌握. 13.如图所示是放大桌面微小形变的装置,M和N是平稳面,当用力F压桌面时,此时平面镜M上的入射角将 变小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墙面上的光斑将向 下 移动(选填“上”或“下”).【分析】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用力压桌面,桌面发生形变,平面镜N或M的高度就会发生变化,从而使刻度尺上的光斑移动,然后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可知光斑移动的方向.【解答】解:当用力F压桌面时,M和N平面镜向中间靠近且向内倾斜,导致M镜入射角变小,根据镜面反射的特点知反射的光线偏向下方,即墙面上的光斑将向下移动.故答案为:变小;下.【点评】这是物理学中演示微小形变的实验方法,要理解两次平面镜的反射光路. 14.(2016•滨州)检查视力的时候,视力表放在被测者头部的后上方,被测者识别对面墙上镜子里的像(如图所示).视力表在镜中的像与被测者相距 4.2 m.【分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结合图示,先求出视力表在镜中的像与视力表之间的距离,然后减去被测者与视力表之间的距离即可得到答案.【解答】解:由图示可知,视力表与平面镜之间的距离为2.3m,被测者与视力表之间的距离为0.4m,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物体与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可得视力表在镜中的像与视力表之间的距离为2.3m+2.3m=4.6m,则视力表在镜中的像与被测者相距4.6m﹣0.4m=4.2m.故答案为:4.2.【点评】牢记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解答此题的关键所在,解答此题时要注意认真审题(包括图示),搞清题干的问题和各已知条件的关系. 15.一只小鸟在深度为10m的平静湖面上空飞过,当小鸟距水面3m时,小鸟在湖面的“倒影”是 虚 (填“实”或“虚”)像,该“倒影”距小鸟 6 m.若小鸟往高处飞,则“倒影”大小 不变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分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进行判断:物体在平面镜中成虚像,物像大小相等,物像连线与镜面垂直,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解答】解:平静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所以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小鸟在湖面的“倒影”是一个虚像;且物像到水面的距离相等,所以小鸟距水面3m时,像距水面也是3m,故像与物的距离是6m;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等的特点可知,若小鸟往高处飞,则“倒影”大小不变.故答案为:虚;6;不变.【点评】知道并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和规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16.如图所示,平面镜MN竖直放置,镜前有一个发光物体S,现将平面镜绕M点从MN转到MN′位置过程中,物体S在平面镜中的像S′的轨迹为 曲线 (选填“直线”或“曲线”);S′离M点的距离 保持不变 (选填“越来越近”、“越来越远”或“保持不变”).【分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所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体形状、大小相同;像和物体各对应点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像和物体各对应点到平面镜间距离相等来解答此题.【解答】解: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分别作出平面镜在MN处S的像S′和平面镜在MN′处S的像S″,然后进行分析;由图可知,S点绕M以SM长为半径转动,所以它的像的轨迹应该是圆弧,即为曲线,由图可知,S′离轴M的距离始终不变.故答案为:曲线;保持不变.【点评】平面镜成像特点是平面镜成像习题的重点内容,一定要掌握. 三.作图题(共5小题)17.(2016•宜宾)如图所示,S′为发光点S在平面镜MN中所成的像,S发出的一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经过P点,请在图中作出发光点S的位置,并作出经过P点的反射光线及相应的入射光线(保留作图痕迹)【分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物与像关于镜面对称,首先作出像点S′的物点S,连接PS′,与镜面的交点为入射点O,再画出入射光线SO.【解答】解:作出像点S′的对称点,即为物点S,连接PS′,与镜面的交点为入射点O,再连接SO、OP,画上箭头,SO为入射光线,OP为反射光线.如下图所示:【点评】注意平面镜成像的基本特点是物像关于平面镜的轴对称;所有的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都要过像点. 18.(2016•通辽)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在图中画出物体AB在平面镜MM′中的像A′B′.【分析】首先要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大小相等、左右相反,即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其次掌握本题的基本作法:作出两个端点A、B的像点,连接像点即为物体AB在平面镜中的像.【解答】解: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先作出物体AB的端点A、B在平面镜中的对称点A′、B′,连接A′、B′点即为物体AB在平面镜中的像,注意辅助线和像用虚线,如图所示:【点评】在平面镜成像作图中,若作出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要先根据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先作出端点和关键点的像点,再用虚线连接各点即为物体的像. 19.(2016•黄石)如图所示,点光源S置于平面镜前,请画出点光源S的成像光路图.【分析】根据光的反射定律,作出任意两条入射光线的反射光线,将这两条反射光线反向延长,延长线的交点即为点光源在平面镜中所成像的位置.【解答】解:从点光源S向镜面任意发出两条入射光线,入射点分别是O1、O2,根据光的反射定律,画出这两条入射光线的反射光线;将这两条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相交于点S′,点S′即为点光源S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如下图所示:【点评】本题用到了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反向延长过像点,还可以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做S′的对称点S即为光源. 20.(2016•威海)如图所示,A′B′是物体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在图中画出平面镜(保留作图痕迹).【分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可确定平面镜的位置.【解答】解: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是以镜面为对称轴的轴对称图形,连接AA′,BB′,做这两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MN,即平面镜的位置.如图所示:【点评】平面镜成像的实质也是光的反射,像物等距的规律可帮助我们找到镜面的位置. 21.(2016•营口四模)如图,有一三角形物体ABC,请作出其在平面镜中的像.【分析】依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分别做出A、B、C点关于镜面的对称点,然后连接,就是△ABC在镜中的像.【解答】解:①作A点关于镜面的对称点A′;(做对称点留下的作图痕迹是对应点的虚线连线和垂直符号)②作B点关于镜面的对称点B′;③作C点关于镜面的对称点C′;④用虚线连接A′B′,B′C′,A′C′,△A′B′C′就是△ABC在平面镜MN中的像.作图如下:【点评】作平面镜成的像,注意留下的作图痕迹,对应点连线要用虚线,像要用虚线,连线与镜面之间一定要垂直. 四.实验探究题(共9小题)22.(2016•厦门)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1)实验时应选较 薄 (选填“厚”或“薄”)的玻璃板竖立在水平桌面上.(2)点燃蜡烛A,透过玻璃板观察到A的像,把与A完全相同的蜡烛B放在像的位置,观察到B与像完全重合,说明像与物 大小相等 .(3)将光屏放到像的位置,无法直接在光屏上观察到像,说明所成的像是 虚 像.(4)用方格纸替代白纸,更方便探究像与物的 位置 关系.【分析】(1)玻璃板有两个反射面,每个反射面都可以成一个像,这样由于两个像的干扰,像的位置不易确定准确,需要两个像距离越近越减小误差;(2)实验中选择两根完全一样的蜡烛是为了比较物体与像的大小关系.(3)实像和虚像的重要区别是实像能用光屏上承接,虚像不能在光屏上承接.(4)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进行判断:物体在平面镜中成虚像,物像大小相等,物像连线与镜面垂直,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解答】解:(1)玻璃板越薄,两个反射面所在的像距离越近,这样可以使确定的像的位置更加准确,厚玻璃板会形成两个像,会影响对实验结果的判断;(2)点燃蜡烛A,透过玻璃板观察到A的像,把与A完全相同的蜡烛B放在像的位置,观察到B与像完全重合,说明像与物大小相等;(3)因为虚像不能在光屏上承接,所以将光屏放到像的位置,无法直接在光屏上观察到像,说明所成的像是虚像.(4)若将玻璃板和蜡烛下面的白纸换成方格纸进行实验,这种做法的优点是便于探究像和物与平面镜的位置关系;故答案为:(1)薄;(2)大小相等;(3)虚;(4)位置.【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及其应用.这是光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近几年来中考经常出现的题型,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并学会灵活运用. 23.(2016•葫芦岛)小琳在照镜子时发现,她靠近平面镜,像也靠近平面镜.于是她想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有什么关系?她按图甲摆放器材,进行实验.(1)她选择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是为确定 像的位置 .(2 )实验中,她在玻璃板前放置点燃的蜡烛A,将蜡烛B放在玻璃板后并移动,在玻璃板的 A (选填“A”或”B“) 侧现察,直到B与A的像完全重合,这说明: 像和物的大小相同 .(3)改变A的位置,重复实验,分别测出A和B到玻璃板的距离,记录实验数据如表,分析表中的数据,可以得出结论: 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实验次数12 3A到玻璃板的距离/cm546B到玻璃板的距离/cm546(4)小琳将图甲中的玻漓板换成平面镜,垂直于纸板放置(如图乙所示),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他用激光笔沿硬纸板EO照射到平面静上的O点.反射光线沿OF射出,则∠NOF = ∠EON (选填“>”、”<”或“=”).(5)小琳又让入射光线沿着FO入射到O点,看到反射光线沿OE射出,这说明在反射现象中 光路是可逆的 .【分析】(1)探究平面镜成像实验中,要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太清晰,但是在物体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还能看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2)根据平面镜成虚像的性质分析在哪侧观察;当镜后蜡烛和镜前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时,确定镜前蜡烛像的位置,便于测量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同时为了比较物像大小.(3)根据表中物距和像距的数值可得出结论.(4)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分析解答;(5)知道光路是可逆的,若沿反射光线的方向入射,则反射光线沿入射光线的方向射出.【解答】解:(1)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还能看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2)因为平面镜成虚像,所以实验时,实验中,她在玻璃板前放置点燃的蜡烛A,将蜡烛B放在玻璃板后并移动,在玻璃板的A侧现察.B能和A的像完全重合说明像和物的大小相同;(3)由表中物距和像距的数值可知,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4)用激光笔沿硬纸板EO照射到平面静上的O点.反射光线沿OF射出,则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可知,∠NOF=∠EON;(5)反射光路是可逆的,当让光线逆着OF的方向射向镜面,会发现反射光线沿着OE方向射出.故答案为:(1)像的位置;(2)A;像和物的大小相同;(3)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4)=;(5)光路是可逆的.【点评】(1)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过程,在近年中考题中较为热点.重在探索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解决的办法的考查,这些题往往有规律可循,注意体会实验的整个成功和失败的过程.(2)此题是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要掌握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知道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同时考查了光路的可逆性. 24.(2016•重庆)完成下列两个小题:(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如果将蜡烛靠近平板玻璃,像的大小将 不变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在实验中如果把平板玻璃向右倾斜(如图丙),观察到蜡烛的像的大致位置在图中的 A 处(选填“A”或“B”).(2)小杜同学在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选用了实验室里常用的温度计,它是根据液体 热胀冷缩 的原理制成的.图甲所示是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为 78 ℃;继续加热,当水温上升到80℃时,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直到水沸腾4min后停止读数,根据记录的数据画出了图乙示数的“温度﹣时间”图象,根据图象可知此次实验中水的沸点是 96 ℃.【分析】(1)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分析解答: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大小相等、虚像、左右相反,及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2)①根据温度计的制作原理和温度计的读数方法(温度计读数时要看清其量程和分度值,根据液柱上面对应的刻度读数,读数时视线要与液柱上表面相平,并注意分清零上还是零下.)来作答.②水沸腾时的特点: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解答】解:(1)根据根据平面镜中成像特点:物像大小相等可知,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如果将蜡烛靠近平板玻璃,像的大小将不变.如图,作出蜡烛火焰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可知在实验中如果把平板玻璃向右倾斜(如图丙),观察到蜡烛的像的大致位置在图中的A处;(2)①实验室里常用的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由图知:此温度计的分度值为2℃,温度从下向上增大,所以物体温度为零上,是78℃.②从图象可以看出水在沸腾过程中保持96℃不变,所以沸点为96℃.故答案为:(1)不变;A;(2)热胀冷缩性;78;96.【点评】此题考查平面镜成像特点、温度计的使用与读数、水的沸腾实验,是一道综合性题目,但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 25.(2016•衡阳)如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图.(1)实验室提供了厚薄不同的两块玻璃板,你应选择 薄 (选填“厚”或“薄”)玻璃板进行实验.(2)在竖立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拿未点燃的蜡烛B竖立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 前侧 (选填“前侧”或“后侧”)观察,直至蜡烛B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关系的方法是 等效替代法 (选填“控制变量法”或“等效替代法”).(3)实验时,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 不变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4)移去蜡烛B,在其原来位置上放置一块光屏,光屏上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呈现蜡烛的像.【分析】(1)从厚玻璃板的两个面都可以当作反射面,会出现两个像这一角度去分析此题.(2)等效替代法是在保证某种效果相同的前提下,将实际的、复杂的物理问题和物理过程转化为等效的、简单的、易于研究的物理问题和物理过程来研究和处理的方法.等效替代法是初中物理中常用的探索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之一.(3)平面镜成像大小跟物体的大小有关,这是关键.(4)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不会出现在光屏上.【解答】解:(1)因为厚玻璃板的两个面都可以当作反射面,会出现两个像,影响到实验效果,所以应选用薄玻璃板;(2)在竖立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拿未点燃的蜡烛B竖直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前侧(A侧)观察,直至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关系的方法是等效替代法;(3)平面镜成像大小跟物体大小有关,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无关,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像的大小不会变化.(4)因为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不会出现在光屏上,所以,移去蜡烛B,在其原来位置上放置一块光屏,光屏上无法呈现蜡烛的像;故答案为:(1)薄;(2)前侧;等效替代法;(3)不变;(4)不能.【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及操作相关问题,这是光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近几年来中考经常出现的题型,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并学会灵活运用. 26.(2016•赤峰)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中,如图1所示,在桌面上铺一张图象纸,在纸的中间沿横线竖直放置一块较薄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把一支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可看到它在玻璃板后的像,再拿一只相同但不点燃的蜡烛B,竖立在玻璃板后,移动位置,使B跟A的像重合.(1)通过图象纸,可方便准确地得出结论,像距 等于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物距.(2)蜡烛B与A的像重合,说明像与物大小 相等 (“相等”成“不相等”).(3)玻璃板后不点燃的蜡烛B,却好象点燃了.说明像是 虚 (填“虚“或“实”)像,若在像的位置放一光屏,光屏 不能 (填“能“或“不能”)承接到像.(4)如图2所示,如果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实验中会出现的情况是 蜡烛B与蜡烛A的像不能完全重合 .【分析】(1)平面镜成像特点之一:物像等距;(2)实验时采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一支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并点燃,另一支放在玻璃板的后面,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和玻璃板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时,可以确定像的位置,同时也可以比较物像大小关系.(3)实像和虚像的重要区别是实像能用光屏上承接,虚像不能在光屏上承接.(4)如果玻璃板没有放正,所成的像不在水平面上,所以无论怎样移动另一支蜡烛都不能与像重合.【解答】解:(1)因为平面镜成像物像等距,故通过图象纸,可方便准确地得出结论,像距等于物距;(2)蜡烛A和B完全一样,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B和玻璃板前面的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时,说明物像大小相等.(3)玻璃板后不点燃的蜡烛B,却好象点燃了.说明像是虚像;平面镜成虚像,若在像的位置放一光屏,光屏不能承接到像.(4)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如果玻璃板没有放正,蜡烛的像与蜡烛不在同一水平面上,所以蜡烛成的像不与蜡烛重合,所以有可能找不到像.故答案为:(1)等于;(2)相等;(3)不能;虚;(4)蜡烛B与蜡烛A的像不能完全重合.【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并能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正确分析,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是中考出题的一个热点,本题围绕这个探究过程可能遇到的问题,解决办法,合理的思考和解释来考查同学的. 27.(2016•连云港)在九年级总复习时,同学们再次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小明和小红在分析数据时发现,三组数据的像距都比物距大一些.小明认为这是由于测量粗心引起的,小红认为像距总是比物距大可能与玻璃板的厚度有关.他们对此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究,数据如下表.玻璃板厚度/mm555101010151515像距/cm3.005.808.703.956.509.353.185.407.85物距/cm2.655.508.353.305.958.722.054.306.90像距与物距的差值/cm0.350.300.350.650.550.631.131.100.95请你结合表中数据,回答以下问题:(1)小明的看法不正确的理由是 如果粗心像距不可能总是大于物距 .(2)玻璃板的厚度对像距与物距差值的影响,可表述为 玻璃板越厚,像距和物距差值越大 .(3)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你认为应该选择较 薄 (选填“薄”或“厚”)的玻璃板.(4)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平面镜所成的像都是 虚像 (选填“实像”或“虚像”),从测量数据可以看出,他们测量像距和物距时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 mm (选填“mm”或“cm”).【分析】(1)造成误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描的点不对应、玻璃太厚、读取数时等都是造成误差的原因.(2)玻璃板有两个反射面,两个反射面都能成像.当玻璃板比较厚时,两个反射面成像距离比较远.(3)厚玻璃板的两个面都可以当作反射面,会出现两个不重合的像,干扰实验;(4)光屏只能接收实像,不能接收虚像,而平面镜成的是虚像.在刻度尺的使用要求中,记录结果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据此我们对数据进行分析,找出倒数第二位的单位就可以了.【解答】解:(1)在分析数据时发现,三组数据的像距都比物距大一些.如果粗心像距不可能总是大于物距,有可能是玻璃板太厚造成的,不可能由于测量粗心引起的;(2)玻璃板比较厚时,两个反射面成像距离比较远,像距和物距差值越大.当玻璃板比较薄时,两个反射面成像距离比较近,像距和物距差值越小.(3)因为厚玻璃板的两个面都可以当作反射面,会出现两个像,影响到实验效果,所以应选用薄玻璃板.(4)因为光屏只能接收实像,不能接收虚像,而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所以如果在蜡烛A像的位置放一个光屏,光屏上不会承接到像,从而验证了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根据测量结果2.65cm,依次分析可知,“2”的单位为厘米,“6”的单位为毫米,“5”为估读值,因为估读值的前一位是分度值,所以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故答案为:(1)如果粗心像距不可能总是大于物距;(2)玻璃板越厚,像距和物距差值越大;(3)薄;(4)虚像;mm.【点评】进行物理实验时,要根据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分析实验不成功的原因,进行改进.这是试题的走向.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苏科版八年级上册3.4 平面镜测试题,共3页。
这是一份初中苏科版第三章 光现象3.4 平面镜练习,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一个人站在竖直的平面镜前,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苏科版八年级上册3.4 平面镜复习练习题,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各种镜子属于凸面镜的有,5m,他在镜中的像大小不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