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练习】苏科版初二物理上册 第4章《光的折射 透镜》4.4 照相机与眼睛:视力的矫正(含答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6/12891744/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同步练习】苏科版初二物理上册 第4章《光的折射 透镜》4.4 照相机与眼睛:视力的矫正(含答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6/12891744/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同步练习】苏科版初二物理上册 第4章《光的折射 透镜》4.4 照相机与眼睛:视力的矫正(含答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6/12891744/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同步练习】苏科版初二物理上册(同步+提优)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4.4 照相机与眼睛 视力的矫正练习题
展开这是一份苏科版八年级上册4.4 照相机与眼睛 视力的矫正练习题,共18页。
4.4 照相机与眼睛:视力的矫正
一.选择题
1.(2018•广元)如图是某人眼睛看物体时的成像示意图。则他的视力情况,及矫正需要选用的透镜分别是( )
A.远视眼 凸透镜 B.远视眼 凹透镜
C.近视眼 凸透镜 D.近视眼 凹透镜
2.(2018•绥化)近些年来,中小学生配戴眼镜的比例明显增加。下列关于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及其矫正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近视眼成像于视网膜后,用凸透镜矫正
B.远视眼成像于视网膜后,用凹透镜矫正
C.近视眼成像于视网膜前,用凹透镜矫正
D.远视眼成像于视网膜前,用凸透镜矫正
3.(2018•长沙)现代生活,智能手机给人们带来了许多使利,但长时间盯着手机屏幕,容易导致视力下降。下列关于近视眼及其矫正的原理图正确的是( )
A.甲乙 B.甲丁 C.丙乙 D.丙丁
4.某同学为了探究“视力矫正”原理,利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装置做了以下实验,如图所示。光屏上得到的是模糊的像,他将一个眼镜片放在凸透镜和烛焰之间,发现光屏上的像变清晰了,移走眼镜片,稍微将蜡烛靠近凸透镜,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则该眼镜片是( )
A.近视眼镜片,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B.近视眼镜片,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C.远视眼镜片,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D.远视眼镜片,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5.以下四幅示意图中,能正确表示近视眼矫正原理的是( )
A. B. C. D.
6.如图是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是远视眼,应佩戴凹透镜矫正
B.乙是近视眼,应佩戴凸透镜矫正
C.甲是远视眼,晶状体折光能力较弱
D.乙是近视眼,晶状体折光能力较弱
二.填空题
7.(2018•大连)人的眼球好像一架照相机,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 镜,来自物体的光在视网膜上形成物体的缩小、 的实像。
8.(2018•长春)人的眼球相于一架照相机,看到的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倒立, 的实像。眼睛近视的人可以通过戴 透镜制成的眼镜进行矫正。
9.(2018•海南)每年6月6日是全国爱眼日。如果不爱护眼睛容易患上近视眼,矫正近视眼应佩戴 透镜(填“凸”或“凹”)。视力正常的眼睛,远近景物都能在视网膜上成倒立、缩小的 像(填“实”或“虚”)。
10.(2018•青海)“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们应该保护好自己的眼睛。但有些同学因为不良习惯导致
眼睛近视了。如图所示,是近视眼成因示意图,造成近视眼的原因是晶状体 (填“薄”或“厚”),折光能力太强,使远处某点的光会聚在视网膜的 (填“前面“或“后面”),要用 (填“凸透镜”或“凹透镜”)来矫正。
11.(2018•攀枝花)眼球的结构类似于 (选填“照相机”、“幻灯机”或“放大镜”),把来自外界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物体 (选填“倒立”或”正立”)的像,小明同学由于不注意用眼卫生,形成了近视眼,应当戴 镜进行矫正。
12.(2018•聊城)在观看音乐会时,小明同学因为近视眼无法看清是哪位艺术家在演奏,但他能区分钢琴和二胡的声音,这是根据声音的 来判断的,要想矫正近视眼,应戴一副由 透镜片做的眼镜。
13.(2018•福建)每年6月6日是全国“爱眼日”。图中表示近视眼的是图 (选填“甲”或“乙”),近视眼应配戴 透镜制成的眼镜进行矫正。
14.(2017•遂宁)小军发现近段时间眼睛有点看不清楚老师在黑板上写的字,于是妈妈带他到医院去看眼科医生。医生给他检查视力,当他逐渐远离墙上的平面镜,他在镜中所成的像大小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检查后医生给他配了一副近视眼镜,该眼镜镜片是 透镜(选填“凸”或“凹”),它对光有 作用。
三.实验探究题
15.人类的眼睛好像一架照相机,通过调节晶状体的凹凸程度可以使远近不同的物体在视网膜上成清晰的像。眼睛调节的二个极限点叫做远点和近点。正常人眼睛观察近处物体最清晰而又不疲劳的距离大约是25厘米,这个距离叫明视距离。根据上文:
(1)你认为正常人眼睛的观察范围是
A.0到10厘米 B.10厘米到极远处
C.25厘米到极远处 D.10到25厘米
(2)近视眼是来自 (选填“近”或“远”)处物体的光成像于视网膜前;矫正时在眼睛前面放一个 (选填“中间厚、两边薄”或“中间薄、两边厚”)的透镜,就能使光会聚到视网膜上。
16.随着手机用户的增多,伴随近视眼的增加,都是由于长时间用眼,造成用眼过度,眼睛的晶状体变厚,如图1所示。
【提出问题】小明同学为了弄清楚是不是因为晶状体变厚造成近视眼,同时想弄清楚近视眼度数越大,是不是因为晶状体越厚。
【设计并进行实验】因此利用实验室中的水凸透镜等器材进行探究实验:
①调整烛焰(模拟远处所视物)、水凸透镜(模拟人眼晶状体,并与注射器相连,其凸起程度可通过注射器注入或吸收水量来调节)、光屏(模拟人眼视网膜)在光具座上的位置,如图2所示,在光屏上得到了烛焰清晰的 像。
②当向水凸透镜内注入适量水来模拟近视眼,发现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模糊了,将光屏向靠近透镜的方向移动适当距离,再次得到清晰的像,说明凸透镜变厚后,凸透镜的焦距变 ,像距 ;
【分析论证】
③根据所学的内容知道,近视眼成因之一是由于长时间用眼后,造成晶状体变 ,眼睛将远处的物体成像在视网膜 (选填“前”或“后”)。
④若光屏不移动,在烛焰和水凸透镜间加一个焦距合适的凹透镜,光屏上也能得到清晰的像,说明近视眼镜是 透镜。
【拓展延伸】小明移动凸透镜前的蜡烛,物距u随时间t的变化图象如图3所示,则像距v与t的大致变化关系为如图4中的 。
17.视觉的产生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在眼球内部,各种器官和眼球的折光系统,图甲所示。
(1)整个折光系统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 。
(2)若来自远方物体的光,经眼折光系统折射后成像情况如图乙。根据该图,这个人可配戴装有 镜的眼镜加以矫正。
(3)有研究发现人体中锌含量的高低和近视的发生有关(人体中锌含量的高低可以通过测定空腹时血清中的锌含量来确定),若要研究这二者的相关性,请你设计完成下列的研究过程:
①将同校同年级的同学按 分为两组;
②测定两组学生 ;
③比较血清中锌含量的高低和近视的相关性。
18.小明利用家中一架焦距固定为60mm的照相机做了如下实验:
(1)取下镜头,让阳光正对镜头,观察到镜头对太阳光有 作用,这是因为镜头相当于一个 透镜。
(2)用镜头来观察距离镜头40mm左右地上的小昆虫时,能看到小昆虫 像,此时的镜头功能相当于一个 。
(3)把镜头装回相机,小明在拍一棵银杏树时,银杏树在底片上成的像是
像。
(4)要使银杏树的像小一些,则小明应将镜头 (远离/靠近)银杏树,同时调整镜头 (远离/靠近)底片。
四.解答题
19.阅读短文,回答文后问题。
人类观察到的世界为什么是立体的?因为观察物体时,人两只眼睛从不同的位置注视物体,左眼看到物体的左侧面较多,右眼看到物体的右侧面较多,这两个像经过大脑综合以后就能区分物体的前后远近,从而产生立体感。
电视、电脑的显示屏显示的是平面图象,能不能把2D的平面图象变成3D立体图象呢?现在有一种柱透镜裸眼3D技术,原理是在液晶显示屏的前面加上一层很细的柱状透镜,在每个柱透镜下面的图象的像素被分成几个子像素,这样就能够向不同的方向投射子像素。当观众在观看显示屏时,由于双眼所处的位置不同,便接收到了不同的像素点叠加的不同画面,从而产生3D的效果。柱状透镜的截面越小,立体图象越精细。
(1)人眼能看到立体图象是因为 。
A.两眼内部结构不同 B.两眼位置不同 C.人眼具有视觉暂留特征 D.视觉中枢产生的幻觉
(2)显示屏上图象的像素能传向不同方向,是因为柱透镜使光发生 射。
(3)图中人眼看到的影像的情况是
A.左、右眼都能看到所有的影像
B.左眼只能看到A部分影像,右眼只能看到B部分影像
C.左眼只能看到B部分影像,右眼只能看到A部分影像
D.左眼和右眼看不到A、B部分影像
(4)下列柱状透镜截面的尺寸级别中,能使图象最精细的是
A.dm B.cm C.mm D.μm
20.根据以下资料,回答问题。
【资料一】据市卫生计生委提供的数据,2017年,本市对160万余中小学生进行了视力筛查,视力不良率为53.02%,其中小学37.04%,初中69.00%,高中85.12%.上海市中小学生近视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资料二】近年来,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患病率迅速攀升,并且近视发病呈现初始年龄提前。专家指出,近视的成因为遗传基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目前已经可以肯定,过多近距离用眼和户外活动时间过少,是导致儿童近视的最主要环境因素。最新研究表明,增加户外活动时间,让儿童暴露在大自然光线环境下,可能是一个有效的方法。
【资料三】日本媒体报道,5岁至17岁350万在校生中,裸视力不满1.0的小学、初中、高中学生分别占31.46%、54.63%和65.98%.学生近视率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智能手机和个人电脑普及,近距离用眼时间增加。
(1)如图所示中属于近视的示意图是 (填“A/B/C”),属于正常眼睛的示意图是 (填“A/B/C”)。近视患者由于长期近距离用眼,造成晶状体凸度 (填“变大/变小”),或眼球的前后径过 (填“长/短”,看远处物体时,物像落在视网膜的 (填“前/后”)方,在视网膜上得不到清晰的像,因而需要用 (填“凹透镜/凸透镜/凹面镜/凸面镜”)进行娇正。
(2)根据以上资料内容,请提出两条预防近视的可行建议: ; 。
21.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眼睛
人类和某些动物的眼睛很像一架照相机。眼球内的晶状体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我们看物体时,是通过睫状体的伸缩来调节晶状体的弯曲程度,改变晶状体的焦距,使不同远近的物体都能在像距相同的视网膜上生成清晰的倒立实像。
眼睛与照相机的不同处是:人的眼睛是通过调节焦距来获得清晰的像,普通照相机是通过改变像距使像变得清晰的。由眼睛的调节作用所能看清的最远点,叫远点,正常眼的远点在极远处。眼睛所能看清的最近的点,叫近点,正常眼的近点约距眼10cm.看物体时间较长也不易感到疲劳的距离叫明视距离,正常眼的明视距离为25cm.从眼的光心向物体两端所引的两条直线的夹角叫视角。视角越大,对物体的观察就越清楚。
阅读上文后,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人眼所看到的像是 的 像,眼睛与照相机不同之处是 。
(2)正常眼睛观察物体的最佳距离为 。
(3)某人视力正常,当他用平面镜仔细观察自己的脸部时,应当把镜子拿到离眼睛 处最为合适。
答案与解析
一.选择题
1.【分析】近视眼的成因是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看不清远处的物体,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长,因此来自远处点的光会聚在视网膜前;
对近视眼的矫正可通过凹透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进行纠正。
【解答】解:近视眼是晶状体曲度变大,会聚能力增强,即折光能力增强,像呈在视网膜的前方造成的。由图可知,像呈在了视网膜的前方,所以他是近视眼,应佩戴发散透镜,即凹透镜加以矫正。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眼睛的理解以及矫近视眼和老花眼的正确方法的掌握,难度不大,属于基础知识,因此要求学生应熟练掌握。
2.【分析】①近视眼只能将近处的物体成像在视网膜上,而将远处的物体成像在视网膜前;
②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解答】解:AC、近视眼的晶状体较厚,会聚能力较强,看远处的物体时,将像成在视网膜的前面,可用发散作用的凹透镜矫正,使光线会聚能力减弱,能使像成在视网膜上,能看清远处的物体,故A错误,C正确。
BD、远视眼的晶状体较薄,会聚能力较弱,看近处的物体时,将像成在视网膜的后面,可用会聚作用的凸透镜矫正,使光线会聚能力增强,能使像成在视网膜上,能看清近处的物体,故B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和矫正方法,本题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密切,能够体现从物理走向生活的理念。
3.【分析】(1)近视眼是由于晶状体对光线的会聚作用太强,使远处物体射来的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前方,由此可以确定哪一个图表示了近视眼的成像情况。近视眼佩戴凹透镜进行矫正。
(2)远视眼的晶状体较薄,会聚能力较弱,看近处的物体时,将像成在视网膜的后面,远视眼佩戴凸透镜进行矫正。
【解答】解:
由图知,甲图的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前方,所以甲图表示近视眼的成像情况;近视眼是由于晶状体焦距太短,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为了使光线会聚在原来会聚点后面的视网膜上,就需要在光线进入人眼以前发散一些,所以应佩戴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的凹透镜来矫正,则乙图是近视眼的矫正原理图。
丙图的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后方,所以丙图表示远视眼(老花眼)的成像情况;为了使光线会聚在原来会聚点前面的视网膜上,就需要在光线进入人眼以前会聚一些,所以应佩戴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的凸透镜来矫正,即丁图是远视眼的矫正原理图。
故选:A。
【点评】图示的四个图来源于课本,分别表示了远视眼和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的光路图。明确近视眼与远视眼的成因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4.【分析】①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能使光线的会聚点推迟延后;
②近视眼是远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需佩戴凹透镜。
【解答】解:由图可知,物距大于像距,光屏上能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物距应大于2倍焦距,像距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但光屏上得到的是模糊的倒立实像,说明像距不合适,他将一个眼镜片放在凸透镜和烛焰之间,发现光屏上的像变清晰了,移走眼镜片,稍微将蜡烛靠近凸透镜,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说明该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因此是近视眼镜片。
故选:A。
【点评】正确理解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
凸透镜的会聚作用是使原来的光路变窄,会聚的光线提前会聚,平行光会聚成点,发散的光线变为平行光或发散小一些的光线。
凹透镜的发散作用是使原来的光路变宽,会聚的光线错后会聚,平行光线变得发散,发散的光线变得更散。
5.【分析】正常人眼的晶状体的焦距调节功能很强,所以物体的像总能成像在视网膜上,当晶状体的凸度过大,其焦距变短,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应戴凹透镜进行矫正。
【解答】解:
近视眼是因为晶状体焦距太短,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为了使光线会聚在原来的会聚点后面的视网膜上,就需要在光线进入人的眼睛之前发散一下,因此应佩戴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的凹透镜来矫正,则C图能正确表示近视眼成像和矫正情况;
A图,佩戴凹透镜后像仍然会聚在视网膜前;B图,佩戴凸透镜后像仍然会聚在视网膜后;D图,佩戴的是凸透镜。
故选:C。
【点评】图示的四个图来源于课本,分别表示了远视眼和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的光路图。明确近视眼与远视眼的成因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6.【分析】(1)近视眼是由于晶状体对光线的会聚作用太强,使远处物体射来的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前方,由此可以确定哪一个图表示了近视眼的成像情况。近视眼佩戴凹透镜进行矫正。
(2)远视眼的晶状体较薄,会聚能力较弱,看近处的物体时,将像成在视网膜的后面,远视眼佩戴凸透镜进行矫正。
【解答】解:
甲图的入射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后方,是晶状体折光能力太弱造成的,所以甲图表示了远视眼的成像情况;为了使光线会聚在原来会聚点前面的视网膜上,就需要在光线进入人的眼睛以前会聚一下,因此需佩戴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的凸透镜来矫正。
乙图的入射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前方,是晶状体折光能力太强造成的,所以乙图表示了近视眼的成像情况;为了使光线会聚在原来会聚点后面的视网膜上,就需要在光线进入人的眼睛以前发散一下,因此需佩戴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的凹透镜来矫正。
综上所述,只有选项C说法是正确的。
故选:C。
【点评】图示来源于课本,分别表示了远视眼和近视眼的成因的光路图。明确近视眼与远视眼的成因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二.填空题(共15小题)
7.【分析】人的眼睛像一架神奇的照相机,晶状体和角膜相当于凸透镜,外界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解答】解:
人的眼球好像一架照相机,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
我们看物体时,是通过睫状肌的伸缩来调节晶状体的弯曲程度,改变晶状体的焦距,使远近不同的物体都能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缩小、倒立的实像。
故答案为:凸透;倒立。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眼睛的理解,属于基础性题目。
8.【分析】人的眼睛像一架神奇的照相机,外界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解答】解:人眼的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外界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倒立的实像;近视眼是晶状体的折光能力变强,像成在视网膜的前面,可以通过配戴具有发散作用的凹透镜制成的眼镜进行矫正。
故答案为:缩小;凹。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眼睛及其视物原理、近视眼的了解和掌握,是一道基础题。
9.【分析】(1)近视眼是因为晶状体太厚或眼球过长,远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使原来会聚成像的光线错后会聚到视网膜上。
(2)眼睛好像一架照相机,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它把来自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物体的像。
【解答】解:近视眼是晶状体曲度变大,会聚能力增强,即折光能力增强,像呈在视网膜的前方,应佩戴发散透镜,即凹透镜,使光线推迟会聚。
当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凸透镜成缩小、倒立的实像;
眼球好像一架照相机,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 我们看物体时,通过睫状体的伸缩来调节晶状体的弯曲程度,改变晶状体的焦距,使不同远近的物体都能在当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凸透镜成缩小、倒立的实像。
故答案为:凹;实。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近视眼的成因和矫正方法的理解,以及凸透镜成像特点的应用,是一道基础题。
10.【分析】近视眼的成因是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看不清远处的物体,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长,因此来自远处点的光会聚在视网膜前;
对近视眼的矫正可通过凹透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进行纠正。
【解答】解:
眼睛看物体时成的像在视网膜上,且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当晶状体太厚,或折光能力太强,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长,来自远处点的光会聚在视网膜前,人就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看不清远处的物体,因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在近视眼睛前面放一个凹透镜,就能使来自远处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
故答案为:厚;前面;凹透镜。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眼睛及其视物原理与近视眼的成因及矫正方法。
11.【分析】(1)眼球相好像一架照相机,眼睛的晶状体和角膜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眼睛看物体时,物体在凸透镜二倍焦距以外,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近视眼的成因:晶状体变厚或眼球太长,看远处物体时,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
【解答】解:(1)眼球好像一架照相机,晶状体和角膜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把来自外界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不注意用眼卫生,患上近视是因为晶状体变厚,对光线的会聚能力增强,要矫正近视眼需要使光线发散一些,由于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故用凹透镜来矫正。
故答案为:照相机;倒立;凹透。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眼睛及其视物原理的了解和掌握,以及对近视眼的成因和矫正方法的掌握。
12.【分析】(1)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
(2)由于晶状体太厚,其折光能力太强,或眼球的前后方向太长,使得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这就是近视眼的成因;而后据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分析,即可判断用哪种透镜来矫正。
【解答】解:不同乐器、不同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不同,产生的音色会不同,我们是靠音色来辨别乐器的种类。所以我们分辨出钢琴和二胡的声音,是根据音色来区分的。
近视眼的表现是看不清远处的东西,即是由于晶状体太厚,其折光能力太强,或眼球的前后方向太长,使得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造成的,故若想使得像成在视网膜上,即需要让原来的光线发散一些,由于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的作用,故用凹透镜来矫正近视眼。
故答案为:音色;凹。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音色的了解和掌握;该题还考查了近视眼的成因及矫正,能从光的会聚和发散的角度分析其成因和矫正是解决该知识点的关键。
13.【分析】本题要抓住近视眼成因: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通过晶状体折射后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前方造成近视眼。近视矫正方法,需佩戴凹透镜。
远视眼成因,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通过晶状体折射后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后方造成的。远视矫正方法,需佩戴凸透镜。
【解答】解:
近视眼的成因:眼球晶状体的曲度过大,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通过晶状体折射后形成的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前方造成近视眼;
所以,由图知,表示近视眼的是图甲;近视眼的矫正方法,需佩戴凹透镜。
故答案为:甲;凹。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以及矫正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是一道基础题,也是中招的热点。
14.【分析】根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像和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来解答此题。
正常的眼睛可以将光线会聚在视网膜上。近视眼会将光线会聚在视网膜之前,应该佩戴凹透镜进行矫正。远视眼会将光线会聚在视网膜之后,应该佩戴凸透镜进行矫正。
【解答】解:因为平面镜成的像与物体是等大的,所以当他逐渐远离平面镜时,他在镜中所成像的大小将不变;
近视镜片是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故答案为:不变;凹;发散。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近视眼的远视眼成像原因和其矫正方法的掌握情况。
三.实验探究题
15.【分析】(1)根据题干眼睛调节的两个极限点叫做远点和近点。正常人眼睛观察近处物体最清晰而又不疲劳的距离大约是25厘米,这个距离叫明视距离。可得出结论;
(2)近视眼是晶状体会聚能力增强,像呈在视网膜的前方,应佩戴凹透镜矫正。
【解答】解:(1)根据题干可知:正常眼睛的远点在极远处。眼睛所能看清的最近的点,叫近点,正常眼睛的近点约距眼睛10cm。所以正常眼睛的观察范围是:10cm到极远处
(2)由于近视眼的晶状体太厚,对光的偏折能力太强,因此来自远处某点的光经过晶状体折射后会聚在视网膜之前,所以近视眼看不清远处的物体,要看清远处的物体需要戴凹透镜进行矫正,凹透镜是中间薄、两边厚的透镜。
故答案为:(1)B;(2)远;中间薄、两边厚。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眼睛及其视物原理的了解,以及对远点,近点和眼保健知识的认识,是中考的热点,属于易错题目。
16.【分析】①根据像距与物距的大小关系判断成像的特点;
②凸透镜越厚,会聚能力越强;
③④近视眼是因为晶状体变厚,折光能力太强引起的;近视眼的像成在视网膜之前,需佩戴具有发散作用的凹透镜进行矫正;
焦点是凸透镜成虚像与实像的分界点。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像减小。
【解答】解:①由图知,像距小于物距,此时物距大于2倍焦距,所以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②当向水凸透镜内注入适量水,此时凸透镜变厚,将光屏向靠近透镜的方向移动适当距离,才能再次得到清晰的像,说明其会聚作用增强,也就是焦距变小,像距变小;
③如果长时间近距离看书,就会使晶状体变厚,使得远处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故能看清近处的物体,但不能看清远处的物体,形成近视眼;
④近视眼患者若想看清楚物体,应减小像距,即将光屏向靠近透镜的方向移动适当距离;或者让光线推迟会聚,即要在烛焰和水凸透镜间加一个焦距合适的凹透镜,光屏上也能得到清晰的像;说明近视眼镜是凹透镜;
【拓展延伸】当物距大于焦距时凸透镜成的是实像;将蜡烛从略大于一倍焦距处逐渐远离凸透镜,物距变大,像距则变小,故图象为C图。
故答案为:①倒立、缩小的实;②小;变小;③厚;前;④凹;
【拓展延伸】C。
【点评】此题考查了有关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要熟练掌握成像特点与物距、像距的关系,对于焦距的概念、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及近视眼与远视眼的矫正经常与成像规律结合出题。
17.【分析】(1)人的眼球好像一架照相机,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外界物体在视网膜上所成的像是倒立的实像。
(2)近视眼是由于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或眼球的前后方向太长,导致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用凹透镜矫正。
(3)根据“研究发现人体中锌含量的高低和近视的发生有关”这一知识点去完成研究过程。
【解答】解:(1)据分析可知,图中整个折光系统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晶状体;
(2)据图可知,此时的像成在视网膜前方,所以是近视眼,应该用凹透镜矫正;
(3)据题意可知,在实验时,要将这些同学按是否近视分成两组,测定它们的血清中锌的含量,进行比较就可以得出结论。
故答案为:(1)晶状体;(2)凹透镜;(3)是否近视;空腹时血清中的锌含量。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眼球的结构和视力的矫正,以及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同时注意非知识目标的培养,即在日常生活中要养成保护好眼睛的良好习惯。
18.【分析】(1)要解决此题需要照相机的镜头是凸透镜,同时要掌握凸透镜的作用。
(2)要解决此题,需要知道当物距小于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3)知道当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4)知道物距越小,成的像越大,像距也越大。
【解答】解:(1)照相机的镜头是一个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2)要将凸透镜做为放大镜使用,需使物体在1倍焦距之内,并且成放大、正立的虚像。
(3)用照相机拍银杏树的照片时,由于物距比较大,大于2倍焦距。所以成银杏树倒立、缩小的实像。
(4)要成更小的像,需要增大物距,而缩小像距。所以小明要远离银杏花,同时将镜头靠近底片。
故答案为:(1)会聚;凸;(2)放大、正立、虚;放大镜;(3)倒立、缩小、实;(4)远离;靠近。
【点评】此题是研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主要考查了凸透镜成像中不同物距下的情况,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四.解答题
19.【分析】(1)由材料第一自然段可得出答案。
(2)光线在同种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或者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就会出现光的折射现象;
(3)根据“由于双眼所处的位置不同,便接收到了不同的像素点叠加的不同画面,从而产生3D的效果。”可作出选择;
(4)能使图象最精细的,选长度单位最小的。
【解答】解:(1)因为观察物体时,人两只眼睛从不同的位置注视物体,左眼看到物体的左侧面较多,右眼看到物体的右侧面较多,这两个像经过大脑综合以后就能区分物体的前后远近,从而产生立体感,由此可知,人眼能看到立体图象是因为两眼位置不同;
故选B;
(2)因为柱状透镜可以是光线透过,发生折射,所以显示屏上图象的像素能传向不同方向,
(3)由于双眼所处的位置不同,便接收到了不同的像素点叠加的不同画面,
人两只眼睛从不同的位置注视物体,左眼看到物体的左侧面较多,右眼看到物体的右侧面较多,所以左眼只能看到A部分影像,右眼只能看到B部分影像
故选B;
(4)因为在A.dm B.cm C.mm D.μm中μm单位最小,所以能使图象最精细的是μm。
故答案为:(1)B;(2)折;(3)B;(4)D。
【点评】此题以3D技术为载体,考查了眼睛与视物原理、光的折射、长度单位的了解等,是一道综合性较强的题目。
20.【分析】(1)正常眼,像恰好成在视网膜上,不需矫正;近视眼是晶状体会聚能力增强,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应佩戴凹透镜矫正;远视眼是晶状体会聚能力减弱,使像成在了视网膜的后面,需要佩戴凸透镜进行矫正
近视形成的原因是②晶状体曲度过大,或眼球的前后径过长,物体反射来的光线落在了③视网膜的前方,需佩戴凹透镜纠正。
(2)预防近视,要做到“三要四不看”,读书姿势要正确,眼与书的距离要在33cm左右;看书、看电视或使用电脑一小时后要休息一下,要远眺几分钟;要定期检查视力,认真做眼保健操;不在直射的强光下看书;不在光线暗的地方看书;不躺卧看书;不走路看书。
【解答】解:
(1)近视患者由于长期近距离用眼,导致晶状体过度变凸,不能恢复成原状;严重时使眼球的前后径过长,使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形成的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因此不能看清远处的物体,形成近视;需要佩戴使光线发散的凹透镜进行矫正,故近视的示意图是B。
正常眼无论看远处的物体还是看近处的物体,像都成在视网膜上,故正常眼的成像情况是A图;
(2)眼睛近距离注视电脑显示屏或手机,眼睛中的睫状肌总是处于收缩状态,久而久之,睫状肌发生持续痉挛,一旦看远方物体时,睫状肌不能放松,变凸的晶状体就不能恢复原来的正常状态,就会造成近视;
根据以上资料内容,建议如下:不要长时间玩电脑或手机;增加户外活动时间。
故答案为:(1)B;A;变大;长;前;凹透镜;
(2)不要长时间玩电脑或手机;增加户外活动时间。
【点评】能扎实的掌握好眼睛成像原理、近视眼的成因及矫正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21.【分析】解答此题从以下知识点入手:
(1)(2)根据眼睛的构造来分析眼睛是如何看到物体的,其中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它把来自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物体的像。
(3)平面镜成像时是物距与像距相等的,且成等大正立的虚像。
【解答】解:
(1)眼睛相当于一架照相机,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凸透镜,人眼看到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由阅读材料可知,人的眼睛是通过调节晶状体的弯曲程度,改变晶状体的焦距,而且视网膜到晶状体的距离即像距是不变的;照相机是焦距是一定的,可以调节镜头伸缩改变像距,使像变得清晰。
(2)由材料可知,正常眼睛的观察距离为10cm~无穷远;
(3)由题可知,正常眼的明视距离为25cm;
因平面镜成像时物距与像距是相等的,要能清晰看到镜中脸部的像,就必须使人到像的距离为25厘米,那么人到镜的距离为人到像距离的一半,即为12.5厘米。
故答案为:(1)倒立缩小;实;人眼是通过调节焦距,而照相机是通过调节像距,使像变得清晰;
(2)10cm至无穷远; (3)12.5cm。
【点评】本题考查了眼睛的视物原理,还有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应用,认真审题从中得出相关信息是本题的关键。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物理八年级上册4.4 照相机与眼睛 视力的矫正达标测试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苏科版八年级上册4.4 照相机与眼睛 视力的矫正练习题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苏科版八年级上册4.4 照相机与眼睛 视力的矫正巩固练习,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