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三轮复习精练18 明晰概念、把握规律,全面解决种群与群落问题(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高考生物三轮复习精练18 明晰概念、把握规律,全面解决种群与群落问题(含答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精练18 明晰概念、把握规律,全面解决种群与群落问题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6分)1.(陕西西北工大附中适应考试,6)下列叙述中,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描述的是( )A.玉米田中每1平方米土地上分布1棵野稗B.每毫升培养液中有9个大肠杆菌C.某湖泊每平方米水面上全部鱼的数量D.木棉树在路旁每隔5米种植一棵2.(吉林长春二模,5)下列关于种群的说法,错误的是( )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B.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C.杂草的水平分布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D.可通过建构数学模型研究种群数量变化3.(2014江苏单科,5)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灰喜鹊是一个灰喜鹊种群B.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老房屋中壁虎的种群密度C.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D.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4.(河北定州中学第一次月考,27)将野兔引入某岛屿,1~7年野兔种群的增长速率如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这7年中野兔种群的数量呈“J”型增长B.第5年时野兔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C.该岛屿野兔种群的K值约为第4年时野兔数量的2倍D.图中的数据可以用样方法调查野兔的种群数量并计算得出5.(江西鹰潭一中第二次月考,11)如图是布氏田鼠迁入某草原后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a时刻后引入某种动物,变化曲线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布氏田鼠种群的最大数量即为环境容纳量B.DE段田鼠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都降为零C.布氏田鼠的数量维持在C点有利于草原的发展D.引入动物与布氏田鼠的关系可能是竞争或捕食6.(河北保定、唐山第一次调研,5)下列叙述符合生态学原理的是( )A.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的最大数量B.捕食者的存在会降低丰富度 C.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传递可以调整种间关系D.浮游藻类中的氧元素会有10%~20%进入浮游动物7.(广东佛山二模,6)下列有关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物种组成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B.稻田中水稻长势无高矮差异,因此稻田群落没有垂直结构C.人类活动决定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D.沙丘、火灾后的森林上进行的演替都是次生演替8.下列有关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水生演替都是初生演替,陆生演替都是次生演替B.从裸岩到森林的演替过程中,昆虫首先出现在灌木阶段C.一般情况下,农田弃耕后,土壤表层有机物质会逐渐增多D.群落中种群数目的多少称为物种丰富度9.(2015四川理综,7)某放牧草地有一些占地约1 m2的石头。有人于石头不同距离处,调查了蜥蜴个体数、蝗虫种群密度和植物生物量(干重),结果见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随着蝗虫种群密度的增大,植物之间的竞争将会加剧B.蜥蜴活动地点离石头越远,被天敌捕食的风险就越大C.距石头的远近是引起该群落水平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D.草地上放置适量石头,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二、非选择题(共64分)10.(12分)某研究小组以酵母菌为对象探究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每隔24小时定时取样,再用血细胞计数板进行计数,并以多次计数的平均值估算酵母菌种群密度,这种方法称为 法。取样前,要将培养液摇匀,目的是 。制片时,首先 ,再 ,最后用滤纸吸去多余的培养液。 (2)左图是一块血细胞计数板正面示意图,其上有 个计数室。右图是计数室中一个中格的酵母菌分布示意图,该中格内酵母菌数量应计为 个。 (3)该同学将试管中的培养液摇匀后取样并制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到下图所示的现象,则应采取的措施是 。 (4)探究“温度对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请你简要写出实验的主要思路: 。 11.(辽宁师大附中高二期末,40)(10分)自然界中种群的数量特征是种群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如图表示某动物种群在不同条件下数量变化情况的数学模型,请回答以下问题:(1)该模型属于数学模型的表现形式之一的 ,该形式较为直观形象。 (2) 图中A段种群增长近似于 型曲线。该模型需要满足的条件是 。 (3)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 (填“K1”或“K2”)。 (4)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很多,分析图中曲线,与D段相比,影响C段的因素最可能是 。 A.食物和天敌 B.气候和传染病(5)在D阶段,若该动物的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的减少和活动范围的缩小,其 会变小。 12.(云南、四川、贵州百校大联考,28)(10分)某湿地生态系统主要由红树林、藻类和浮游动物等组成,请回答下列问题:(1)调查该生态系统中的某种乔木的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是 ,该方法的关键是要做到 。 (2)红树林中的植物存在明显的分层现象,群落具有分层现象的意义是 ,植物的分层决定了动物的分层,其原因是植物为动物提供了多种多样的 。 (3)某些红树植物的不定根在海绵中交错分布,并从中吸收溶解铵,从而促进根的生长。而红树植物的根为海绵的生长提供稳固的生长基质,还能释放碳来促进海绵的生长。由此可知,这些红树植物和海绵的种间关系为 。 13.(云南昆明月考,31)(10分)哀牢山,位于云南中部,为云岭向南的延伸,是云贵高原和横断山脉的分界线,也是元江和阿墨江分水岭。回答下列问题:(1)哀牢山森林中的植物具有明显的垂直结构,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 ,因此动物也有类似的分层现象。哀牢山森林中有很多珍稀植物,如水冬青,为调查其种群密度可采用样方法,常用的取样方法是 ;对水冬青最有效的保护措施是 。 (2)元阳梯田位于哀牢山南部,梯田可起到一定的蓄洪防旱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价值。当地引入小龙虾后,在前几年小龙虾种群数量增长类似于“J”型增长。若刚引入时小龙虾数量为N0,一年后其数量为2N0,则按“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推测三年后的数量为 。由于小龙虾的大量繁殖,导致梯田生态系统遭到破坏,说明生态系统的 能力不是无限的,后来通过生物防治的方法控制其数量,如投放小龙虾的天敌鲶鱼、黄鳝、鲤鱼等,这样做的优点是 。 14.(福建毕业班质检,31)(10分)某自然保护区占地面积1 133 hm2,科研人员对一块0.2 hm2样地的乔木层进行多次调查,部分种群数量变化如下表:(单位:株)分层优势种群调查年份1982年1992年2002年顶层锥栗442中间层厚壳桂107301下层云南银柴170204230 据表回答下列问题:(1)云南银柴与厚壳桂的种间关系是 。 (2)不同种群垂直方向上的分层分布形成群落的 结构,植物分层现象主要与 (环境因素)有关。 (3)调查该样地锥栗种群数量 (可以/不可以)采用逐个计数法。 (4)据表估算该样地1992年云南银柴的种群密度为 。若用该数据代表当年自然保护区内云南银柴的种群密度,则不可靠。要获得可靠的结果,应该如何取样? 。 (5)该自然保护区受到一定程度的干扰,仍维持相对稳定状态,这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 。 15.(2014四川理综,9)(12分)将某稻田等分为互不干扰的若干小区,均种上水稻苗(28株/m2)和3种杂草(均为1株/m2),随机向不同小区引入不同密度的福寿螺(取食水生植物)。一段时间后,测得各物种日均密度增长率如图所示。(1)本实验的自变量是 ,用样方法调查水花生种群密度时,常用的取样方法有 。 (2)稻田生态系统中的福寿螺属于 ,它和鸭舌草之间构成 关系。 (3)实验期间,中密度处理小区福寿螺种群的出生率 死亡率,高密度处理小区的水花生种群数量呈 型增长。 (4)若实验结束后停止人工管理,低密度处理小区将经历 演替,时间足够长,最可能演替为以 为主的水生植物群落。 (5)若实验结束后除去福寿螺和杂草,该生态系统的 稳定性将降低。
答案全解全析一、选择题1.D 选项A、B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某湖泊的全部鱼不属于一个种群;木棉树在路旁每隔5米种植一棵,属于种群空间特征中的均匀分布。2.C 种群是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杂草包括多个生物种群,C错误。3.C 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构成种群,A正确;壁虎活动能力强,所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B正确;演替达到相对稳定阶段后,群落内的物种组成仍有变化,但一般变化不明显,C错误;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D正确。4.C 种群的数量呈“J”型增长的过程中种群的增长速率应是逐渐增大的,与曲线变化不同,A错误;第5年时野兔种群的增长速率大于0,说明野兔种群数量仍然在增长,属于增长型,B错误;根据曲线的增长速率变化先增大再减小为0,说明该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在增长速率最大时即是种群数量达到K/2的时候,C正确;野兔活动范围大,调查其种群密度不适宜用样方法,应用标志重捕法,D错误。5.D 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A项错误;DE段田鼠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B项错误;C点时布氏田鼠的种群增长速率最大,若将其数量维持在C点,则不利于草原的发展,C项错误;由图中a时刻后引入某种动物,布氏田鼠的种群数量和引入动物的种群数量变化趋势可判断引入的动物与布氏田鼠的关系可能是竞争或捕食,D项正确。6.C 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A错误;捕食者的存在会影响被捕食者的生存,但不会降低丰富度,B错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传递可以调整种间关系,C正确;无法判断浮游藻类中的氧元素进入浮游动物的比例,D错误。7.A 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A正确;稻田中水稻长势无高矮差异,但稻田群落具垂直结构,B错误;人类活动只可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C错误;沙丘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火灾后的森林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D错误。8.C 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是根据演替的起点划分,不是根据水分多少划分,A错误;从裸岩到森林的演替过程中,昆虫首先出现在草本植物阶段,B错误;一般情况下,农田弃耕后,土壤表层有机物质会逐渐增多,C正确;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物种丰富度,D错误。9.A 随蝗虫种群密度的增大,植物的生物量变小,植物间的竞争将减弱;蜥蜴活动地点距离石头越远,被天敌捕食的风险就越大,蜥蜴个体数越少;草地上放置适量石头,可有效降低蝗虫种群密度,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蝗虫种群密度、植物生物量、蜥蜴个体平均数均随距石头远近变化而变化,故距石头的远近是引起该群落水平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 二、非选择题10.答案 (1)抽样检测 使酵母菌在培养液中均匀分布 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 将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2)2 24(3)适当稀释后,再观察计数(4)在0~40 ℃之间设置等温度梯度,在相同的条件下培养酵母菌相同的时间后,分别取样、观察、计数,统计结果,得出结论。解析 (1)调查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种群数量用抽样检测法,即每隔24小时定时取样,再用血细胞计数板进行计数,并以多次计数的平均值估算酵母菌种群密度。取样前要将培养液摇匀,目的是使酵母菌在培养液中均匀分布,以减小误差。制片时首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再将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最后用滤纸吸去多余的培养液。(2)图中的血细胞计数板上有2个计数室。统计酵母菌个数时,样方内部个体全部计数,四条边计左边和上边,四个角应计数左上方一个顶角,所以该中格内酵母菌数量为24。(3)由图可知,显微镜视野中酵母菌数量太多,无法观察清晰,所以需适当稀释后,再观察计数。(4)要探究“温度对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则自变量是温度,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量都属于无关变量,实验设计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同时各组的无关变量要相同且适宜,所以可在0~40 ℃之间设置等温度梯度。在相同的条件下培养酵母菌相同的时间后,分别取样、观察、计数,统计结果,得出结论。11.答案 (1)曲线图 (2)“J” 空间和食物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 (3)K1 (4)B (5)K值(或环境容纳量)解析 (1)该模型属于数学模型的表现形式之一的曲线图,该形式的优点是较为直观形象。(2)图中A段种群数量迅速增加,接近“J”型曲线。该模型需要满足的条件是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3)种群数量稳定后应在K值上下波动,据图可知,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K1。(4)D段表示种群数量相对稳定,C段表示种群数量迅速下降,与D段相比,影响C段的因素最可能是气候和传染病。(5)在D阶段,若该动物的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的减少和活动范围的缩小,其K值(或环境容纳量)会变小。12.答案 (1)样方法 随机取样(2)提高了群落对阳光等资源的利用率 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3)互利共生解析 (1)调查某种乔木的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该方法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2)红树林中的植物存在明显的分层现象,这属于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群落具有分层现象的意义是提高了群落对阳光等资源的利用率。植物的垂直结构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因此植物的分层决定了动物的分层。(3)依题意可知:这些红树植物和海绵的种间关系为互利共生。13.答案 (1)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等距取样法、五点取样法 就地保护 (2)间接 8N0 自我调节 减少农药的使用,保护环境解析 (1)森林中植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最上面的乔木层,中间的灌木层和最下面的草本层,为不同的动物提供了不同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所以森林中动物也有分层现象。植物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进行调查,常用的取样方法有等距取样法、五点取样法。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措施是就地保护。(2)蓄洪防旱体现了生态功能,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已知引入小龙虾后,在前几年其种群数量增长类似于“J”型增长,刚引入时小龙虾数量为N0,一年后其数量为2N0,则三年后其数量为8N0。由于小龙虾的大量繁殖,导致梯田生态系统遭到破坏,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人们通过生物防治的方法控制小龙虾数量,这样做可减少农药的使用,保护环境。14.答案 (1)竞争(2)垂直 光照(3)可以(4)1 020 株/hm2 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进行5点取样/进行等距取样)(5)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抵抗力稳定性/负反馈调节能力)解析 (1)云南银柴和厚壳桂都是植物,且在同一生态系统中,具有竞争关系,主要竞争阳光等资源。(2)不同种群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分布形成了群落的垂直结构,植物的垂直分层现象主要与光照有关。(3)因为锥栗数量较少,个体大,所以可以用逐个计数法调查种群数量。(4)表中的数据是0.2 hm2样地的数量,种群密度是单位面积或体积内的个体数,所以1992年云南银柴的种群密度为204/0.2=1 020(株/hm2)。要使计算出的种群密度可靠,应随机选取若干样方,然后取其平均值。15.答案 (1)福寿螺的密度 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2)消费者 捕食(3)大于 S(4)次生 狐尾草(5)抵抗力解析 (1)题中是随机向不同小区引入不同密度的福寿螺,测各物种日均密度增长率,所以自变量为不同密度的福寿螺;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取样方法常用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2)福寿螺取食水生植物,属于初级消费者,它与鸭舌草之间构成捕食关系。(3)从图中看出,中密度处理小区福寿螺处于正增长,说明其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因环境阻力的存在,水花生呈“S”型增长。(4)低密度处理小区本身存在生物,故演替为次生演替;分析题图,可以看出狐尾草在各小区中的日均密度增长率都是最大且相同的,由此可推测自然状态下可演替为以狐尾草为主的群落。(5)除去福寿螺和杂草,生态系统成分减少,抵抗力稳定性降低。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考生物三轮复习精练19 注重联系、把握规律,解决生态系统问题(含答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生物三轮复习精练14 理解原理、把握操作,全面解决生物育种问题(含答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生物三轮复习精练8 明确概念、辨析特征,准确处理细胞分裂问题(含答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