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作业本(含详解)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作业本:第11单元第2讲《群落的结构与演替》(含详解)
展开这是一份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作业本:第11单元第2讲《群落的结构与演替》(含详解),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单项选择题, 多项选择题, 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2讲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
一、 单项选择题
1. (南京模拟)如右图为生物群落的结构图,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草被层中不同的杂草有高、矮之分,体现了分层现象
B. 该生物群落中有明显的垂直结构,没有水平结构
C. 图中植物为动物提供了栖息场所和食物,植物分层决定了动物分层
D. 植物的分层现象有利于植物对光能、水和无机盐的吸收和利用
2. (无锡模拟)一个废弃鱼塘的演替过程如下图所示,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 演替的先后顺序:乙→丙→甲→丁
B. 生物多样性:丁>甲>丙>乙
C. 此演替过程属于初生演替
D. 此演替过程属于次生演替
3. (通扬泰三模)某一弃耕农田经历了“草丛→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的演替过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 该演替属于初生演替,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会不断增加
B. 在演替过程中,生态系统对光能的利用率会逐渐提高
C. 针叶林与针阔叶混交林中,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基本相同
D. 演替过程中,常绿阔叶林中的针叶树种被常绿阔叶树种完全取代
4. (扬州模拟)下图甲表示弃耕农田的群落演替情况,图乙、丙、丁表示演替过程中各种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 图甲中,b点时只存在群落的水平结构,d点时存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B. 图乙可表示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与时间的关系
C. 图丙可表示该地块上恢复力稳定性与时间的关系
D. 图丁可表示草本植物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
5. (盐城模拟)美国的一个淡水池塘的群落演替过程如下图所示,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该池塘经过一系列演替,最终演变为一个森林
B. 最终该地分布较广的是落叶树
C. 演变过程中物种多样性的程度逐渐减弱
D. 在竞争中,植株的高度是战胜其他物种的一个决定性因素
6. (泰州模拟)南方某农田弃耕后,很快就会长满一年生的杂草,后来又出现灌木。右图中曲线b、c表示该群落中植物物种数或个体数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曲线a表示该群落所含能量的变化,曲线b表示植物物种数
B. 从草本阶段演替到灌木阶段,食物链基本不会发生变化
C. 在人为干扰情况下,将来不可能演替至森林阶段
D. 草本阶段最易遭受外来物种的入侵而使占优势的物种发生变化
7. (姜堰模拟)科学家对挪威旅鼠和北极狐的数量进行研究,将得到的结果绘制出下图,图中曲线表示北极狐的数量周期变动,箭头表示旅鼠的大发生年。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 根据题中信息推测旅鼠和北极狐的种间关系是捕食
B. 调查北极狐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是标志重捕法
C. 植被常在旅鼠大发生的年代遭到彻底的破坏,一块块裸露地面陆续出现,一段时间后又能逐渐恢复,这种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D. 在影响旅鼠种群数量的因素中,年龄组成可以预测该种群的数量变化
8. (2017·苏州模拟)某地的常绿阔叶林因过度砍伐而遭到破坏。停止砍伐一段时间后,常绿阔叶林逐步得以恢复。下表为恢复过程中更替的群落类型及其植物组成。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
演替 阶段 | 群落类型 | 植物种类数/种 | ||
草本植物 | 灌木 | 乔木 | ||
1 | 草丛 | 34 | 0 | 0 |
2 | 针叶林 | 52 | 12 | 1 |
3 | 针、阔叶混交林 | 67 | 24 | 17 |
4 | 常绿阔叶林 | 106 | 31 | 16 |
A. 该地常绿阔叶林恢复过程中,群落演替的类型为次生演替
B. 在演替过程中,群落对光能的利用能力提高
C. 上述群落构成的生态系统中,恢复力稳定性最强的是草丛生态系统
D. 与草丛相比,针叶林的动物分层现象较为简单
9. (沐阳模拟)如下图甲、乙、丙分别表示在有限空间内培养(或饲养)两种生物的实验结果,下列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 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甲所示
B. 图乙中b生物对a生物的进化有害无益
C. 甲、乙、丙分别表示的是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关系
D. 图丙中实验初期,竞争与种内互助并存,后期X的种内斗争加剧
10. (常州模拟)科学家通过研究种间捕食关系,构建了捕食者—猎物模型,如下图甲所示(图中箭头所指方向代表曲线变化趋势);图乙为相应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 甲图所示模型能解释捕食者和猎物的种群数量均能维持相对稳定
B. 甲图曲线变化趋势反映了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的负反馈调节
C. 甲图中①②③④种群数量变化与乙图中a、b、c、d依次对应
D. 乙图中P为猎物的种群数量,H为捕食者的种群数量
二、 多项选择题
11. (南京模拟)某植被严重破坏的陡坡在封山育林后若干年内,经历了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其典型三个植物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如右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整个过程就是一个群落的次生演替过程
B. 物种①由盛到衰主要受环境中土壤条件的影响
C. 图中b→c阶段,物种②比物种①更能耐受弱光环境
D. 在各个阶段群落中都存在明显的分层现象
12. (通扬泰三模)在美国西海岸的一个基岩质海岸的潮间带栖息着藤壶、贻贝、帽贝和石鳖等几种动物,这些动物被海星所捕食。科学家将海星从实验小区中移除一段时间后,调查小区中被捕食物种的数量由15种迅速下降到8种,同时发现藤壶和贻贝种群数量明显增加。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 小区中藤壶、贻贝、帽贝和石鳖等动物构成一个生物群落
B. 海星移除后,藤壶、贻贝的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C. 海星移除后,物种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被捕食者之间竞争加剧
D. 实验结果说明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
13. (淮阴模拟)在一个生态系统中逐年引入一定数量的三种生物A、B、C,这三种生物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种间关系,其种群密度随时间(年)的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物种A、B之间是捕食关系
B. 物种B、C之间是竞争关系
C. 物种A的种群密度减小会使物种C的种群密度间接增加
D. 增大物种A、C的种群密度会增加物种B的环境容纳量
三、 非选择题
14. (无锡一模)下表是某地区森林群落演替过程中相关项目调查,请根据表中数据分析回答:
调查时间 调查项目 | 1953年 | 1973年 | 1984年 | 1996年 |
叶面积指数 | 2.48 | 6.61 | 11.28 | 17.76 |
光能截获率/% | 20.3 | 42.3 | 88.9 | 95.9 |
总初级生产量/ (t·hm-2·a-1) | 17.43 | 55.50 | 116.61 | 150.81 |
净初级生产量/ (t·hm-2·a-1) | 1.50 | 14.52 | 23.88 | 26.00 |
(1) 该地区生物群落的演替类型属于 演替,从数据分析,在演替过程中群落物种丰富度变化趋势是 。对该地区群落结构进行调查时,在测定群落中植物丰富度的同时,要注意调查不同物种 情况,以获知群落的垂直结构。
(2) 请在坐标图中绘出生产者呼吸量与叶面积指数之间的关系曲线。
(3) 统计表明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生态系统光能截获率变化与叶面积指数的关系是 。
(4) 当各项调查数据 时,可判断此生物群落发展到了顶级群落。
15. (苏中三校联考)有人在1980年对栖息于岩石地带原来生活在一起的大、小两个种的鬣蜥做了相互移走的实验。四年实验中,其中两年气候干旱,鬣蜥的食物短缺;另两年气候湿润,食物极为丰富。实验者将实验分成六组,每组都有一定数量的大、小鬣蜥。实验过程及结果如下表所示。请分析回答:
| 实验设置 | 结果 |
干旱 | A组:将大鬣蜥移走 | A组小鬣蜥的体重、种群密度比B组明显增加 |
B组:不作处理 |
| |
C组:将小鬣蜥移走 | C组大鬣蜥的存活率比B组略有增加 | |
湿润 | D组:将大鬣蜥移走 | D组小鬣蜥的体重、种群密度与E组差别不大 |
E组:不作处理 |
| |
F组:将小鬣蜥移走 | F组大鬣蜥存活率与E组差别不大 |
(1) 如果只在A组与B组间比较,在干旱年份,将大鬣蜥移走后,小鬣蜥的体重、种群密度比B组明显增加。据此分析,大、小两种鬣蜥的种间关系可能是 ,再将干旱组与湿润组比较后,可以确定两种鬣蜥间是 关系。
(2) 从实验来看,大鬣蜥的竞争能力强于小鬣蜥,判断理由是 。
(3) 在湿润年份,将大鬣蜥移走后,小鬣蜥的体重、种群密度与E组差别不大,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 。
(4) B、E两组在实验中都起对照作用。根据实验过程的气候条件分析,两组中小鬣蜥种群密度较小的是 组。
1. C 【解析】 草被层中不同杂草的高矮差异不属于生物群落的分层现象;该生物群落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但该图主要体现垂直结构上的分层现象;植物的分层现象提高了植物对光能的利用率,并不改变对水和无机盐的吸收利用。
2. D 【解析】 在废弃鱼塘中的演替为次生演替,演替过程应为丁→甲→丙→乙。
3. B 【解析】 弃耕农田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不同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不相同;群落演替是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
4. A 【解析】 b点和d点均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A错误;随着时间的推移,物种数量逐渐增多,丰富度增加,抵抗力稳定性升高,恢复力稳定性降低,B、C正确;在灌木和乔木占优势前,草本植物数量逐渐增加,在灌木和乔木占优势后,草本植物数量减少,最终趋于稳定,D正确。
5. C 【解析】 随着演替的进行,物种多样性的程度逐渐加强,群落的结构趋于复杂。
6. D 【解析】 从草本阶段演替到灌木阶段,植物物种数(曲线c)及群落所含能量增多(曲线a),但个体数减少(曲线b);演替过程中植物种类发生变化,会使相应的食物链发生改变;如果人为植树造林,可能会加快群落的演替,更早地演替至森林阶段;草本阶段抵抗力较弱,容易受到外来物种的入侵。
7. C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北极狐的数量随着旅鼠的数量变化而变化,即两者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非同步性变化,因此北极狐和旅鼠之间是捕食关系;由于北极狐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因此一般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植被被破坏一段时间后又逐渐恢复,是由于土壤条件没有被破坏,因此这种演替属于次生演替;在种群特征中,年龄组成可以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8. D 【解析】 该地的常绿阔叶林因过度砍伐而遭到破坏,但土壤条件等仍然存在,故群落演替的类型为次生演替;随着演替的进行,群落对光能的利用能力提高;几种生态系统中,草丛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最强,常绿阔叶林的抵抗力稳定性最强;草丛动物分层现象比针叶林简单。
9. B 【解析】 甲、乙、丙分别表示的是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关系;捕食者与被捕食者共同进化,相互淘汰了不利变异的个体,提高了适应环境的能力。
10. D 【解析】 据图甲分析,由于负反馈调节,捕食者和猎物的种群数量均能维持相对稳定,A正确;甲图曲线变化趋势反映了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的负反馈,即猎物的种群数量增加,捕食者的种群数量也增加,这样猎物的种群增长受到抑制,B正确;甲图中①区域表示猎物种群数量增加引起捕食者的种群数量增加,对应乙图中a,②区域猎物种群数量增加,使得被捕食者种群数量减少,对应乙图中b,依此类推,③④种群数量变化对应乙图中c、d,C正确;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属于捕食关系,因此乙图中P为捕食者的种群数量,H为猎物的种群数量,D错误。
11. ACD 【解析】 三个植物物种间存在着竞争关系,物种①衰退的主要限制条件是光照,B错误。
12. CD 【解析】 在调查区域内由藤壶、贻贝等所有生物构成群落;在自然环境中,受环境资源等限制,藤壶、贻贝的种群数量不能呈“J”型增长;由题干信息可知,海星移除后,被捕食者之间竞争加剧,优势种数量增加,劣势种数量减少甚至消失,最终该区域内物种数量下降,也说明了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
13. ABC 【解析】 根据物种A、B间“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变化规律可知,物种A、B之间是捕食关系,且B为捕食者,当物种B的种群密度增大时,物种C的种群密度减小,而当物种B的种群密度减小时,物种C的种群密度增大,说明物种B、C之间是竞争关系,A、B正确;物种A的种群密度减小会导致物种B的种群密度下降,从而使物种B、C之间的竞争强度下降,物种C的种群密度增加,C正确;物种C的种群密度增大会使物种B的环境容纳量减小,D错误。
14. (1) 次生 逐渐增加 在垂直空间上的分层
(2) 如下图所示
(3) 随着叶面积指数的增大,光能截获率升高
(4) 长时间的在一定范围内波动(长时间地相对稳定)
【解析】 (1) 从题干信息可知,群落演替的起点不是原始裸地,而是从原来的植物群落所发生的演替,故为次生演替,演替的结果是群落物种的丰富度增加。对不同物种在垂直空间上的分层情况的调查可获得群落的垂直结构。(2) 生产者呼吸量=总初级生产量-净初级生产量,根据表格数据中相应叶面积指数下的总初级生产量和净初级生产量可以得出生产者呼吸量。(3) 由表中数据可以看出,演替过程中随着叶面积指数的增加,生态系统光能截获率也增加。(4) 生物量演变的规律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态系统的生物量逐渐增加,最终趋于稳定。群落是一个动态系统,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任何环境下的演替都会最终达到一个成熟阶段,这时候群落和周围环境处于相对平衡的稳定状态。
15. (1) 竞争或捕食或竞争和捕食(缺一不可) 竞争 (2) 移走大鬣蜥对小鬣蜥的影响较大,移走小鬣蜥对大鬣蜥的影响较小 (3) 食物充分,竞争较弱 (4) B
【解析】 (1) 将大鬣蜥移走后,小鬣蜥的体重、种群密度比B组明显增加,说明移去大鬣蜥对小鬣蜥是有利的,推测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竞争或捕食或竞争和捕食关系。如果大鬣蜥和小鬣蜥之间只有捕食关系,则撤去小鬣蜥,对大鬣蜥来说是不利的,然而大鬣蜥的存活率比B组(对照组)略有增加,故可以排除两种鬣蜥间只有捕食关系;如果二者之间既有捕食又有竞争关系,则撤去小鬣蜥,在干旱组和湿润组大鬣蜥的存活率都会增加,故二者之间只存在竞争关系。(2) 从A组和C组的结果可以看出,移走大鬣蜥对小鬣蜥的影响较大,而移走小鬣蜥对大鬣蜥的影响较小,故大鬣蜥的竞争能力要强于小鬣蜥。(3) 从题干信息可知,气候湿润时,两种鬣蜥的食物极为丰富,那么大鬣蜥与小鬣蜥之间的竞争较弱,移走竞争能力较强的大鬣蜥,对于小鬣蜥来说影响不大。(4) B组对应的环境干旱、食物短缺,而E组对应的环境湿润、食物充足,可见B组与E组比较,E组的小鬣蜥生存的环境优越,利于种群的繁殖,即B组种群密度较小。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课后作业本32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含解析),共7页。
这是一份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过关练习第9单元 第29讲 群落的结构 群落的演替 (含解析),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群落的概念和物种组成,群落的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过关练习第9单元 第29讲 群落的结构 群落的演替 (含解析),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群落的概念和物种组成,群落的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