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高频单元易错题】人教版(2019)-2022学年高二下生物选择性必修2
【高频单元易错题】人教版(2019)2021-2022学年高二下生物选择性必修2第三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含答案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高频单元易错题】人教版(2019)2021-2022学年高二下生物选择性必修2第三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含答案解析),共27页。
2021-2022学年第三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单元高频易错题
一、 选择题:本题共20个小题。1-15题单选,16-20题多选。
1.(2021秋•驻马店期末)农田生态系统中的植物主要是水稻和少量杂草,存在的动物有一些昆虫和一些田螺等,其中田螺以一些就近的水生植物、藻类、土壤腐殖质为食。下列关于农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在农田生态系统中完成了碳循环等物质循环过程
B.田螺能够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并被水稻和杂草等植物所利用
C.田螺的生命活动伴随能量的流入、传递、转化和散失
D.农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之间不是相互独立的
2.(2021秋•怀仁市期末)菟丝子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植物,它的细胞中没有叶绿体,它的茎是一种缠绕茎,攀附在其他植物上生长,并且从接触宿主的部位伸出尖刺,戳入宿主直达韧皮部,吸取养分以维持生活。下列关于菟丝子的说法或推测不正确的是( )
A.菟丝子是营寄生生活的植物
B.菟丝子属于自养型生物
C.菟丝子的生长不需要接受光照
D.菟丝子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
3.(2021秋•茂名期末)最近在水产市场中有条鱼成为“网红”,被誉为“水产新贵”。它是我市养殖技术人员通过优质水源、饲料技术,以及特定的养殖方式改良后的罗非鱼改良品种“脆肉罗非”。“脆肉罗非”鱼味鲜甜,刺少肉嫩,肉质结实口感清爽。如图为我市养殖“脆肉罗非”某水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部分图解,其中的英文字母表示能量(单位:kJ)。对该图的分析正确的是( )
A.流经该养殖区域的总能量为a+5
B.从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0%
C.图中d 代表“脆肉罗非”同化的能量
D.次级消费者摄入的能量e=d﹣i+2
4.(2021春•莲湖区校级期末)我国的“桑基鱼塘”是将低洼稻田挖深作塘,塘内养鱼,塘基上种桑,用桑养蚕,蚕粪养鱼,鱼粪肥塘,塘泥肥田、肥桑,从而获得稻、鱼、蚕三丰收。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桑基鱼塘”提高了该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利用率
B.“桑基鱼塘”存在的食物链是“桑→蚕→鱼”
C.“桑基鱼塘”稳定性的维持需要相应的物质和能量投入
D.“桑基鱼塘”的建立符合生态工程的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5.(2021春•江津区校级期中)如图为生物圈中碳元素的循环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④过程代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③过程代表化能合成作用
B.图中甲、乙、丙分别代表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C.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甲、乙、丙之间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D.图中甲、乙、丙包含的所有种群共同构成生物群落
6.(2021秋•鞍山期末)如图是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表示碳的流动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丁作为最高营养级,获得能量最少
B.丙每增加1kg的体重,至少需要25kg的甲
C.该生态系统的食物关系可表示为:甲→乙→丙→丁
D.该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甲、乙、丙、丁、戊以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7.(2021春•绥德县校级月考)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各成分之间的关系,②④⑥均为消费者,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⑤表示生产者,缺少的箭头是③→①
B.图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是⑤→⑥→④→②→③,其中③可利用的能量最少
C.若②获得的总能量为bkJ,则最少需要生产者固定1000bkJ能量
D.若减少⑤的能量,将有助于缓解温室效应
8.(2021秋•五华区校级期末)假设某棉田生态系统只存在“棉花→棉铃虫→食虫鸟”一条食物链。其能量流动关系如图所示(字母表示能量数值)。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食虫鸟粪便中的能量属于c中流入分解者的能量
B.用于棉铃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等于b﹣d﹣e
C.若食虫鸟增加1kg,则需要消耗棉花的生物量a/gkg
D.棉花、棉铃虫和食虫鸟之间能进行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9.(2021春•河南期末)某生态系统的部分食物网如图1所示;采用不同体积的样方来调查该地段土壤中生物的物种数,结果如图2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1中所有的生物构成一个生物群落
B.如果图1中某种消费者有两个食物来源,且从两个食物来源获取的能量各占一半,则E每增加6kJ能量,理论上最多需要消耗生产者1950kJ
C.从图2中可以看出,最适宜的样方体积应大于V3
D.如果用标志重捕法调查E的种群密度,标志物如果丢失则调查结果会偏低
10.(2021春•西陵区校级月考)助力“美丽乡村”建设,科研人员对某地富营养化水体实施生态恢复,先后向水体引入以藻类为食的某些贝类,引种芦苇、香蒲等挺水植物,以及放养植食性鱼类等。经过一段时间,水体基本实现了“水清”“景美”“鱼肥”的治理目标。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治理前的水体不能实现自我净化,说明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弱
B.引进的芦苇、香蒲在与藻类竞争光照的过程中具有优势,抑制藻类生长繁殖
C.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涉及到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和间接价值,且直接价值大于间接价值
D.放养植食性鱼类可以加快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利用
11.(2021春•松山区校级月考)草原生态系统在地球上有着广泛的分布,如图1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图2表示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图1的食物网中鹰占有第三、第四、第五3个营养级,鹰与蛇的关系是捕食和竞争
B.若蛇的食物来自鼠,来自青蛙,且生产者到消费者的传递效率为20%,消费者到消费者的传递效率为10%,则蛇种群增加3KJ,需要消耗植物的能量是105KJ
C.图2中碳元素在A、C、D之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D.图2中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未在图1中体现的是B和D
12.(2021春•海原县校级期末)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蝙蝠的“回声定位”、各种花的颜色都属于物理信息
B.动物的性外激素属于化学信息,有利于种群的繁衍
C.若不同生物间的信息传递被阻断,则会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D.信息传递只能在生物与生物间进行
13.(2021春•赤峰期末)下表为调查不同浓度的甲胺磷对土壤动物群落影响的结果,根据此表分析正确的是( )
甲胺磷浓度(mol/L)
动物指标
0
0.04
0.09
0.16
0.30
0.54
施用后动物种类数(S)
56
36
29
22
18
18
总个体数(N)
612
419
212
133
121
92
A.甲胺磷浓度与土壤动物总个体数(N)之间的关系呈正相关
B.在农田害虫的防治过程中,把握农药的科学用量,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C.土壤动物的丰富度可反映土壤农药污染的程度,S值越大,污染越严重
D.长期过量施用甲胺磷,会导致土壤动物产生相应抗性,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
14.(2021春•汕尾期末)在“美丽中国”建设过程中,多地将荒草地等闲置区域改建为湿地公园,如图所示,为鸟类等野生动物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鸟类等野生动物大多属于消费者,能促进该地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B.植物属于生产者,种类的选择要注意野生动物食性、栖息环境等差异
C.湿地公园的改造过程中体现出人类活动改变了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D.从深水区到水岸高地,不同区域植物种类的变化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15.(2021春•青铜峡市校级期末)下列现象不能体现“信息能调节生物种间关系”这个观点的是( )
A.狼根据鹿留下的气味去猎捕鹿
B.烟草的种子必须接受某种光波长的刺激才能萌发
C.烟草植株受到蛾幼虫攻击后,能产生一种可挥发的化学物质,可以吸引蛾幼虫的天敌
D.蝙蝠通过自身发出的声波,对被捕食者进行“回声定位”
(多选)16.(2021秋•黄岛区期末)菌根是由菌根真菌与植物根系形成的联合体,在菌根形成率低的某高寒草甸实验区进行菌根真菌接种,可提高部分牧草的菌根形成率。如图为接种菌根真菌后实验区内两种主要牧草种群密度和群落物种丰富度的变化结果。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统计种群密度时,应去掉采集数据中最大、最小值后取平均值
B.据图分析,两种牧草中对菌根依赖程度较高的是劣质牧草B
C.接种菌种后劣质牧草B减少,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降低
D.劣质牧草B的数量增长会影响到群落中其他物种的生存
(多选)17.(2021春•连云港期末)图为某生态系统碳循环的过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a~e依次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化石燃料
B.碳循环仅通过a的吸收和a、b的呼吸作用实现
C.在正常演替过程中,生产者固定CO2量大于整个生物群落排放CO2量
D.该图也可表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示意图
(多选)18.(2021•铁岭二模)如图为某一鱼缸生态系统的生物关系(a~d表示能量数值),下列各项叙述正确的是( )
A.该鱼缸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不需要输入能量
B.第二营养级流向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0%
C.次级消费者所排粪便中的能量包含在图中d中
D.鱼缸生态系统的有机物可在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进行物质循环
(多选)19.(2021春•余干县月考)如图是某人工鱼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中部分环节涉及的能量值[单位为103kJ/(m2•a)],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肉食性动物散失的总能量等于呼吸作用释放的热能
B.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2.73%
C.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是1.1×105kJ/(m2•a)
D.输入该人工鱼塘生态系统能量的输入等于输出,因此该生态系统能量能自给自足
(多选)20.(2021春•新华区校级月考)红碱淖,也称红碱淖尔,位于陕西省神木县与内蒙古自治区伊金霍洛旗之间,是中国最大的沙漠湖泊。红碱淖水质微咸,宜于鱼类生长。该湖水产主要有鲤鱼、鲫鱼、鲢鱼、草鱼、扁鱼、鲌鱼、麦穗鱼、餐鱼、泥鳅、花鳅等12种,其中鲤鱼最多,占80%,鲫鱼次之,占10%,其他鱼类占10%。下列关于红碱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红碱淖中的所有草鱼是一个种群
B.红碱淖中没有营腐生生活的异养生物
C.红碱淖中非生命的物质和成分属于生命系统的一部分
D.红碱淖不是一个生态系统
二、解答题:本题共4个小题。
21.(2021秋•红桥区期末)1987年5月,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发生特大火灾,使104万公顷的森林资源遭受了严重破坏,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请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1表示该生态系统的部分结构和功能,图中A~C代表生态系统的某些生物成分,其中B1为食草动物,①~⑩则代表碳元素流动的相应过程。分析图示可知,C代表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是 。该碳元素流入大气中的过程有 (填数字)。
(2)发生过火灾后,该植物群落的恢复过程的演替类型属于 。
(3)恢复后森林生态系统中存在食物链“马尾松→松毛虫→杜鹃”,如图2表示松毛虫摄入能量的流动方向,图中字母代表能量值。
①若图中松毛虫摄入能量为2.2×109kJ,A中能量为1.6×109kJ,B中能量为1.2×109kJ,杜鹃同化能量为2.4×108kJ,则该生态系统中松毛虫到杜鹃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
②由松毛虫流入分解者的能量可用 表示(用图中字母写出表达式)。若向该生态系统引入灰喜鹊来控制松毛虫危害的方法属于 。
(4)澳大利亚气候干旱而炎热,易发生森林火灾。研究发现在同样恶劣的环境中,桉树能比其他植物抢先一步,在很短时间内重新恢复生机。桉树在森林火灾后更具竞争优势,与它有关的特性可能有 。
A.桉树油脂含量高,易燃;
B.桉树恢复快,生长迅速;
C.桉树的天敌较少;
D.桉树的种子十分坚固,不易发芽,但大火燃烧之后,反而容易发芽;
E.过火后,桉树很多枝干依然可以发芽
但其他多数乔木死亡或树根才可以发芽。根据桉树的特性分析,澳大利亚森林经常发生火灾,长此以往,森林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会 ,原因是 。
22.(2022•越城区校级开学)图中甲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几种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以 食物链为主,写出一条最长的食物链 ,蚱蜢属于 消费者。
(2)同时具有两个营养级的动物是 ,分别占第 营养级。
(3)蛇和鹰的关系是 。
(4)给牧草施加含32P的复合肥后,检测32P在蚱蜢和青蛙体内的放射性强度(结果见图乙),图乙中B为 。若增加对鹰和蛇体内的放射性强度的检测,则达到最高峰时的强度 (填高于或低于)前两者。
(5)若蛇大量减少,则鹰的数量会 ,青蛙的数量 。
23.(2021春•嘉峪关校级期末)如表列出三种生态系统在地球上所占面积比、生产者的净生产量、现存量以及被食量。
生态系统类型
面积比
净生产量
(109吨/年)
现存量
(109吨)
被食量
(109吨/年)
热带雨林
1
37.4
765.0
2.6
荒漠
0.9
13.5
60.0
2.0
海洋
21.1
55.0
4.0
20.2
(1)热带雨林的生产者主要是 ,海洋生态系统的生产者主要是 。
(2)影响热带雨林净生产量的主要无机环境因素是 和 。
(3)据表资料,按单位面积计算,净生产量依热带雨林、荒漠和海洋的顺序减少,这是因为 。
A.生产者被食量按此顺序增大
B.环境温度按此顺序降低
C.叶绿素含量按此顺序减少
D.太阳光利用率按此顺序增大
(4)据表分析,热带雨林的现存量最大,而海洋生态系统的最小,其原因是 。
(5)热带雨林土壤积累的有机物很少,而荒漠则较多,其原因是 。
(6)海洋生态系统在遭受到严重的污染后,又恢复到原状,此说明生态系统具有 。
24.(2021春•连云港期末)生物悬浮床技术常使用生长旺盛的挺水植物,其根系自然延伸并悬浮于水体中,吸收水中的N、P等污染物,在为水体中的鱼虾、昆虫和微生物提供生存和附着条件的同时,释放出抑制藻类生长的化合物,可使水体透明度大幅度提高,达到修复水体生态系统的目的。如图1是某河道生态修复工程流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河道两侧建设生物悬浮床挺水植物带,提升景观效果,为当地增加旅游观光等方面资源,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价值。浮床植物优先选择本地物种,体现了生态工程建设的 原理。
(2)悬浮床上种植的挺水植物如凤眼莲的氮磷去除率较高,其原因有:①植株 ,对氮磷的需求量高;②根系具有泌氧功能,促进根细胞 ,有利于氮磷的吸收,同时有利于根系表面 的附着,促进氮磷的利用。除此之外,凤眼莲还能向水中分泌萜类化合物、类固醇等,抑制藻类的生长,也能开鲜艳的花,吸引昆虫,这体现了生态系统信息传递能 。
(3)在水体中放养食藻虫能有效降低藻类和有机碎屑的含量,这说明食藻虫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可能是 。和浮床上的挺水植物相比,沉水植物在净化水体效果方面的优点有 。
(4)某调查小组对该河道生态系统进行了相关调查,若其营养结构仅由甲、乙、丙、丁、戊5个种群构成,其结构如图2所示、各种群同化量如表,则该河道的营养结构中,第二营养级与第三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若丁的数量锐减,则短时间内甲的数量变化是 ,原因是 。
种群
甲
乙
丙
丁
戊
同化量(J/hm2•a)
1.1×108
2×107
1.4×109
9×107
2.4×106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
1.【解答】解:A、碳循环等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A错误;
B、田螺能够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并被水稻和杂草等植物所利用,属于分解者,B正确;
C、田螺的生命活动伴随能量的流入、传递、转化和散失,C正确;
D、农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之间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同时进行,相互依存的,D正确。
故选:A。
2.【解答】解:A、菟丝子细胞中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其所需的有机物从其他植物获取,所以其代谢类型为异养型,为寄生生物,A正确;
B、菟丝子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属于异养型生物,B错误;
C、菟丝子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所以无需光的照射,C正确;
D、菟丝子是寄生生物,属于消费者,D正确。
故选:B。
3.【解答】解:A、流经该养殖区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能量+有机物输入的能量,即a+2+5,A错误;
B、由于输入第二营养级(脆肉罗非)的能量,包括植物输入的和饲料输入的,即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c无法计算出从植物中同化的能量值,所以无法计算植物到脆肉罗非的能量传递效率,B错误;
C、图中d 代表脆肉罗非储存起来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而同化的能量是c,C错误;
D、由图可知,次级消费者摄入的能量e=d﹣i+2,D正确。
故选:D。
4.【解答】解:A、由题意可知,“桑基鱼塘”生态系统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物质和能量利用率,A正确;
B、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桑基鱼塘”存在的食物链是“桑→蚕”,B错误;
C、该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维持离不开人类的干预,需要相应的物质和能量投入,C正确;
D、用桑养蚕,蚕粪养鱼,鱼粪肥塘,塘泥肥田、肥桑,“桑基鱼塘”的建立符合生态工程的物质循环再生原理,D正确。
故选:B。
5.【解答】解:A、自然界中④过程表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微生物的化能合成作用,③过程代表生产者的呼吸作用,A错误;
BD、图中甲、乙、丙分别代表分解者、生产者和消费者,它们包含的所有种群共同构成生物群落,B错误,D正确;
C、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C错误。
故选:D。
6.【解答】解:A、图中丁是分解者,不参与食物链的组成,因此不属于营养级,A错误;
B、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是:甲→乙→丙,丙每增加1kg的体重,至少(按能量传递效率为20%来算)需要甲的量为=1÷20%÷20%=25kg,B正确;
C、该生态系统的食物关系可表示为:甲→乙→丙,丁是分解者,不在食物链中,C错误;
D、该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甲、乙、丙、丁、戊以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等生态系统的成分,还包括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D错误。
故选:B。
7.【解答】解:A、根据上述分析可知,⑤表示生产者,③为分解者,分解者应该有箭头指向无机环境①,图中缺少的箭头是③→①,A正确;
B、③为分解者,食物链中不包括分解者,B错误;
C、图中食物链为⑤→⑥→④→②,若图中②获得的总能量为bKJ,求生产者至少固定的能量,应按照传递效率20%计算,则最少需要生产者固定b÷20%÷20%÷20%=125bKJ能量,C错误;
D、⑤为生产者,能吸收二氧化碳,所以若增加⑤的数量,才能有助于缓解温室效应,D错误。
故选:A。
8.【解答】解:A、食虫鸟是第三营养级生物,第三营养级生物粪便中的能量属于第二营养级生物同化量的一部分,流向分解者,c是第二营养级生物棉铃虫的同化量,A正确;
B、用于棉铃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同化量c﹣呼吸消耗量e=摄入量b﹣粪便量d﹣呼吸消耗量e=b﹣d﹣e,B正确;
C、分析题图信息可知,第一到第二、第二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分别是×100%、×100%,若食虫鸟增加1kg,则需要消耗棉花的生物量=1÷(×100%)÷(×100%)=()kg;C正确;
D、棉花、棉铃虫和食虫鸟之间能进行能量流动,但不能进行物质循环,物质循环发生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D错误。
故选:D。
9.【解答】解:A、图1中的生物仅仅是该生态系统的部分生物,所以不能构成一个生物群落,A错误;
B、如果E增加6kJ的能量,有3kJ来自D,则沿着食物链“B→D→E”会最多消耗的B=3÷10%÷10%=300kJ,另有3kJ能量中的1.5kJ来自“B→C→E”,最多消耗的B=1.5÷10%÷10%=150kJ,1.5kJ来自“B→A→C→E”,最多消耗的B=1.5÷10%÷10%÷10%=1500kJ,共消耗B的生物量为1950kJ,B正确;
C、从图2中可以看出,当样方体积达到V2时物种数目达到最大,所以最适宜的样方体积应大于V2,C错误;
D、如果用标志重捕法调查E的种群密度,根据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的公式可知,标志物如果丢失会导致重补中被标记的E减少,则调查结果会偏大,D错误。
故选:B。
10.【解答】解:A、不能实现自我净化,说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差,A正确;
B、水体中的植物在阳光、空间等方面存在竞争,引进的芦苇、香蒲在与藻类竞争光照的过程中具有优势,抑制藻类生长繁殖,B正确;
C、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涉及到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和间接价值,且间接价值大于直接价值,C错误;
D、放养植食性鱼类属于消费者,消费者可以加快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利用,D正确。
故选:C。
11.【解答】解:A、图1的食物网中鹰占有第三、第四、第五3个营养级,鹰与蛇的关系是捕食和竞争,A正确;
B、若蛇的食物来自鼠,来自青蛙,且该生态系统的能量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传递效率为20%,从消费者到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则蛇种群增加的能量为3kJ,需要消耗草的能量为:3×÷10%÷20%+3×÷10%÷10%÷20%=1050 kJ,B错误;
C、根据图2可知,碳元素在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C正确;
D、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内部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图1中只含有生产者和消费者,因此图2中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未在图1中体现的是B和D,D正确。
故选:B。
12.【解答】解:A、物理信息包括声、光、温度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蝙蝠的“回声定位”、各种花的颜色都属于物理信息,A正确;
B、动物的性外激素属于化学信息,可以吸引异性个体,有利于种群的繁衍,B正确;
C、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若不同生物间的信息传递被阻断,则会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C正确;
D、信息传递可以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生物与生物之间进行,一般是双向的,D错误。
故选:D。
13.【解答】解:A、随着甲胺磷浓度的增大,土壤动物总个体数(N)越来越少,甲胺磷浓度与土壤动物总个体数(N)之间的关系是负相关,A错误;
B、农田害虫防治过程中,把握农药的科学用量,有利于维持物种数目(S)和个体数目(N),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B正确;
C、土壤动物的丰富度可反映土壤农药污染的程度,S值越小,污染越严重,C错误;
D、长期施用甲胺磷农药,导致土壤动物相应抗性增强,但抗性强的也不一定对其它环境因素适应能力就强,即具有抗药性强的土壤动物不一定都有利于种群延续,可能会破坏生态系统原有的生态平衡,D错误。
故选:B。
14.【解答】解:A、鸟类等野生动物在生态系统中一般作为消费者,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帮助植物传播花粉、种子等,A正确;
B、植物属于生产者,在选择湿地的植物种类时应考虑野生动物食性、栖息环境等差异,B正确;
C、湿地公园的改造过程中体现出人类活动改变了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C正确;
D、由图可知,从深水区到水岸高地,表现为水平方向上的深水区、浅水区、浅滩区到水岸高地的渐变过程,所以不同区域植物种类的变化体现的是群落的水平结构,而群落的垂直结构指的是群落在同一区域上下分层的现象,D错误。
故选:D。
15.【解答】解:A、狼根据鹿留下的气味去猎捕鹿,这涉及狼与鹿之间的种间关系,能体现“信息能调节生物种间关系”这个观点,A正确;
B、烟草的种子必须接受某种光波长的刺激才能萌发,这说明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传递,不能体现信息能调节生物种间关系”这个观点,B错误;
C、烟草植株受到蛾幼虫攻击后,能产生一种可挥发的化学物质,可以吸引蛾幼虫的天敌,这里涉及烟草、蛾、蛾的天敌之间的种间关系,能体现“信息能调节生物种间关系”这个观点,C正确;
D、蝙蝠通过自身发出的声波,对被捕食者进行“回声定位”,这涉及蝙蝠及其被捕食者之间的种间关系,能体现“信息能调节生物种间关系”这个观点,D正确。
故选:B。
16.【解答】解:A、统计种群密度时,应该采用所有数据取平均值,这样可以提高数据的准确度,A错误;
B、据图可知,优质牧草A接种后种群密度有所上升,因此可以推测,优质牧草A对菌根依赖程度更高,B错误;
C、接种菌根真菌后,物种丰富度升高,生态系统营养结构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升高,因此该试验区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提高,C错误;
D、劣质牧草B占有一定的空间和资源,其数量增长会影响到群落中其他物种的生存,D正确。
故选:ABC。
17.【解答】解:A、分析图形:只有a与d之间是双向箭头,同时a出去的箭头多,d进来的箭头多,可以推导出a是生产者,d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化石燃料。再根据b指向c的箭头确定b是消费者,c是分解者,A正确;
B、碳循环通过生产者(a)的光合作用使无机环境中的二氧化碳转化成有机物,进入生物群落;再通过生产者(a)和消费者(b)的呼吸作用,以及分解者(c)的分解作用把有机物转化成二氧化碳,返回到无机环境,实现碳循环,B错误;
C、演替过程中的生物群落,生物量先增加后稳定。因而生产者固定CO2量大于整个生物群落排放CO2量,C正确;
D、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不能循环利用,D错误。
故选:AC。
18.【解答】解:A、由于散失的热能不能被重新利用,所以该密封载荷罐的正常运行需要不断的输入能量,A错误;
B、第二营养级流向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0%,B正确;
C、图中d包含初级消费者尸体残骸中的能量及次级消费者所排粪便中的能量,C正确;
D、物质循环是指构成生物体的各元素的循环而不是有机物的循环,D错误。
故选:BC。
19.【解答】解:A、肉食性动物散失的总能量等于自身呼吸作用释放的热能和遗体残骸中的能量被分解者分解释放的热能,A错误;
B、由题意可知,能量值的单位为103kJ/(m2•a),肉食性动物从植食性动物获得的能量为(0.05+0.25+2.1+5.1﹣5)×103=2.5×103kJ/(m2•a),植食性动物同化的能量为(4+9+0.5+2.5)×103=16×103kJ/(m2•a),所以植食性动物从生产者获得的能量为(16﹣2)×103=14×103kJ/(m2•a),即生产者的同化量为(23+70+14+3)×103=110×103kJ/(m2•a),故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4×103)÷(110×103)×100%≈12.73%,B正确;
C、根据B项分析可知,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是1.1×105kJ/(m2⋅a),C正确;
D、该生态系统为人工池塘生态系统,需要人类向其中不断提供物质和能量,所以不能自给自足,D错误。
故选:AD。
20.【解答】解:A、红碱淖中的所有草鱼是同种生物,属于一个种群,A正确;
B、红碱淖中有营腐生生活的异养生物,B错误;
C、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所以红碱淖中非生命的物质和成分属于生命系统的一部分,C正确;
D、红碱淖是中国最大的沙漠湖泊,是一个生态系统,D错误。
故选:AC。
二.解答题
21.【解答】解:(1)若A﹣C表示生物成分,结合①~⑩则代表碳元素流动的相应过程可看出A 是生产者、B是消费者(各个B中间存在捕食现象)、C是分解者;该碳元素流入大气中的过程有生产者的呼吸作用①,分解者的分解作用④,消费者的呼吸作用⑩。
(2)发生过火灾后,由于土壤条件还存在,且有种子和孢子,甚至一些动植物也保留下来了,所以该演替属于此生演替。
(3)据图分析,A是松毛虫所固定的能量,B是松毛虫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C是松毛虫粪便的能量(属于马尾松的能量),D(遗体)+F(杜鹃粪便)是松毛虫流入分解者的能量,E是杜鹃固定的能量。
①根据分析,松毛虫到杜鹃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4×108kJ)÷(1.6×109kJ)=15%;
②松毛虫流入分解者的能量可用D+F表示;防控害虫的方法有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和机械防治,引入灰喜鹊来控制松毛虫危害的方法属于生物防治。
(4)同样恶劣的环境中,桉树能比其他植物抢先一步,在很短时间内重新恢复生机。A、油脂含量高,在火灾中受灾更严重,A 错误;B、桉树恢复快,生长迅速,B正确;C、桉树的天敌较少,能快速生长,C正确;D、桉树的种子十分坚固,不易发芽,但大火燃烧之后,反而容易发芽,提高了出生率,D正确;E、过火后,桉树很多枝干依然可以发芽,从而恢复生机,E正确。澳大利亚森林经常发生火灾,长此以往,森林主要以桉树为主,降低丰富度,自我调节能力降低。
故答案为:
(1)分解者 ①④⑩
(2)次生演替
(3)①15%
②D+F 生物防治
(4)BCDE 下降 桉树会成为生产者中优势物种,植物种类减少:动物种类减少,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下降
22.【解答】解:(1)图甲中以腐食食物链为主,一共有四条食物链,其中最长的一条为:草→蚱蜢(或蟋蟀)→青蛙→蛇→鹰。蚱蜢处于第二营养级,属于初级消费者。
(2)鹰同时占第四、五两个营养级,其他生物都只有一个营养级。
(3)鹰能捕食蛇,且蛇和鹰都能捕食青蛙,因此蛇和鹰的关系有捕食和种间竞争两种。
(4)因蚱蜢所处的营养级低于青蛙,故青蛙体内的放射性出现的时间应落后且高于蚱蜢,因此图中B为青蛙。鹰和蛇所处的营养级高于蚱蜢和青蛙,因此放射性强度达到峰值时的强度应高于蚱蜢和青蛙。
(5)蛇数量大量减少,但蚱蜢和蟋蟀的数量不变,故青蛙数目基本不变,但蛇减少后,鹰能捕食青蛙,食物链缩短,则青蛙流向鹰的能量增加,因此鹰的数量增加。
故答案为:
(1)腐食 草→蚱蜢(或蟋蟀)→青蛙→蛇→鹰 初级
(2)鹰 四、五
(3)捕食和竞争
(4)青蛙 高于
(5)增加 基本不变
23.【解答】解:(1)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是自养型生物,热带雨林中的植物主要是高大的乔木,海洋生态系统的生产者主要是浮游植物,它们能够利用太阳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并释放氧气,属于自养型生物。
(2)影响生态系统的因素有光照、温度、水分、矿质元素等,影响热带雨林净生产量的主要无机环境因素是温度和雨量,而影响海洋生态系统的是矿质营养。
(3)可根据表格信息利用排除法,
A、据表格信息可知:生产者被食量顺序是荒漠最小,不符合题意,A错误;
B、表格中没有显示不同生态系统中的环境温度,正常情况下,海洋生态系统的温度应该最稳定,然后是热带雨林,最后是荒漠,温度变化比较大。不同的季节,不同生态系统的温度不同,不符合题意,B错误;
C、按单位面积计算,净生产量依热带雨林、荒漠和海洋的顺序减少,主要是光合作用能力依次降低,内因方面主要是色素含量低造成的,C正确;
D、据表格信息可知:太阳光利用率荒漠最小,不符合题意,D错误。
故选C。
(4)海洋生态系统的净生产量最大,而现存量最小,可以根据表格信息,主要从被食量的角度来分析。热带雨林植物中的有机物积累量大,由于分解者的温度环境条件适宜,分解能力强,导致土壤中有机物积累量(剩余量)少。
(5)热带雨林土壤中温度高、湿度大,分解者分解作用旺盛,荒漠中水分含量少,分解者分解作用弱,故热带雨林土壤中积累的有机物很少,而荒漠则较多。
(6)海洋生态系统在遭受到严重的污染后,又恢复到原状,此说明生态系统具有恢复力稳定性。
故答案为:
(1)常绿乔木 浮游植物
(2)温度 雨量
(3)C
(4)海洋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的被食量远大于热带雨林
(5)热带雨林温度高,分解者活动旺盛
(6)恢复力稳定性
24.【解答】解:(1)直接价值是指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价值,在河道两侧建设生物悬浮床挺水植物带,提升景观效果,为当地增加旅游观光等方面资源,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实验中优先选择本地物种,体现了生态工程建设的协调与平衡原理,协调与平衡原理是指处理好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
(2)悬浮床上种植的挺水植物如凤眼莲的氮磷去除率较高,其原因有:①挺水植物从底泥生长至水面之外,体积较大,对光照需求大,光合能力强,生长旺盛,生长发育对氮磷的需求量高;②根系具有泌氧功能,可以促进根细胞有氧呼吸,为植物根部吸收氮磷提供充足的能量,泌氧功能同时有利于根系表面微生物的附着,而微生物有利于水中含有氮和磷的有机物转变为植物可以利用的无机物;凤眼莲、藻类、昆虫等之间的相互作用体现了生态系统信息传递能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
(3)从“在水体中放养食藻虫能有效降低藻类和有机碎屑的含量”可以推测,食藻虫能够以藻类和有机碎屑为食,因此食藻虫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可能是消费者和分解者;和浮床上的挺水植物相比,沉水植物在净化水体效果方面的优点是:沉水植物根茎叶均完全沉浸,可以从底泥中吸收N、P等元素,增加水体溶解氧的含量。
(4)由以上分析可知,丙是第一营养级,甲和丁都处于第二营养级,乙处于第三营养级,戊处于第四营养级。因此A为丙,B和C为甲和丁,D为乙,E为戊。种群乙是该生态系统营养结构中的第三营养级,对应于食物网中的D种群。则第二营养级与第三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107)÷(1.1×108+9×107)×100%=10%;若丁的数量减少,则乙的食物来源还有甲,乙捕食甲的数量变多,甲捕食丙的增加量不如减少的多,故短时间内甲的量是减少。
故答案为:
(1)直接 协调与平衡
(2)光合作用速率快 有氧呼吸 (好氧)微生物 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
(3)消费者和分解者 沉水植物根茎叶均完全沉浸,可以从底泥中吸收N、P等元素,增加水体溶解氧的含量
(4)10% 减少 丁锐减,乙捕食甲的数量变多,甲捕食丙的增加量不如减少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