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高频单元易错题】人教版(2019)2021-2022学年高二下生物选择性必修2第四章:人与环境(含答案解析)

    【高频单元易错题】人教版(2019)2021-2022学年高二下生物选择性必修2第四章:人与环境(含答案解析)第1页
    【高频单元易错题】人教版(2019)2021-2022学年高二下生物选择性必修2第四章:人与环境(含答案解析)第2页
    【高频单元易错题】人教版(2019)2021-2022学年高二下生物选择性必修2第四章:人与环境(含答案解析)第3页
    还剩18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频单元易错题】人教版(2019)2021-2022学年高二下生物选择性必修2第四章:人与环境(含答案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高频单元易错题】人教版(2019)2021-2022学年高二下生物选择性必修2第四章:人与环境(含答案解析),共21页。
    2021-2022学年第四章《人与环境》单元高频易错题一、选择题:本题共20个小题。1-17题单选,18-20题多选。1.(2021秋•泰州期末)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生态处于赤字状态,可持续发展问题摆到了人类面前。通过生态足迹总量与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力(亦称生态足迹供给)进行比较即可以定量地判断某一国家或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状态,以便对未来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科学规划和建议。如图示2003年全球生态足迹总量与生态承载力总量排名居前的国家。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美国的生态足迹总量和人均生态足迹均高于中国 B.因为数据不全无法判断日本处于生态盈余还是生态赤字状态 C.如果没有外来资源输入,美、欧和中国等地区经济都不可持续 D.通过开发新能源和提高能量利用效率可以实现生态足迹和承载力的平衡2.(2021秋•桂林期末)下列关于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会导致温室效应 B.植被的破坏是导致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C.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是易地保护 D.全球生态环境问题与人口增长过快有关3.(2022春•成都月考)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物圈所有生物的全部基因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B.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功能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 C.完全禁止开发和利用才能有效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D.进行易地保护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4.(2021春•大武口区校级期末)如果某海湾水体富营养化会发生以下变化,那么其变化的顺序是(  )①水中含氧量下降。②需氧微生物迅速繁殖分解尸体③水中含氧量增加④厌氧微生物迅速繁殖分解尸体,产生的有毒气体增加⑤浮游藻类等迅速繁殖⑥鱼类等水生生物死亡A.①②③⑤④⑥ B.⑤③②①④⑥ C.⑤①②④③⑥ D.①③④②⑤⑥5.(2021春•松山区校级月考)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地球上所有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以及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共同组成生物多样性              B.许多野生生物的使用价值目前还不清楚,说明生物多样性具有潜在价值C.建立植物园、动物园等措施属于易地保护 D.保护生物多样性,并不反对对野生生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6.(2021春•赤峰期末)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下列关于人类与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保证绿水青山就必须彻底杜绝一切砍伐和捕捞 B.大气平流层中臭氧含量的减少导致温室效应的产生 C.使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保证经济作物的健康生长 D.人与自然环境应协调发展,“人天共存”、“人地归一”7.(2021春•广东期末)在生态环境的研究、保护过程中,下列方法与目的不相符的是(  )A.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有害雄虫,可降低害虫种群密度 B.建立动物精子库,有利于保护濒危动物的基因多样性 C.建立某沿海丹顶鹤自然保护区,主要是防止滩涂被破坏 D.沼气池中的沼液、沼渣作为肥料还田,可加速物质的循环利用8.(2021春•遂宁期末)为了破解长江“无鱼”现状,从2021年1月1日零时起,长江流域重点水域10年禁渔全面启动。十年禁渔,保护的不只是鱼,更是对生存环境的救赎。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禁渔主要依靠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以恢复其正常健康状态 B.长江禁渔有利于鱼类的繁殖,有助于维持长江生态系统的稳定 C.长江滩涂湿地有调节气候的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D.控制对生态系统的干扰程度是人类持续利用自然资源的措施之一9.(2021春•云南期末)近年来,徐州市大规模开展生态建设,持之以恒地实施“显山露水”“退渔还湖”等生态工程,对山水资源持续进行生态治理和修复,生态效应逐渐显现。下列有关该生态工程的分析评价,不合理的是(  )A.使物种多样性程度显著提高 B.使生物群落的组成更为复杂 C.使生态系统的类型更为多样 D.其主要目的是提高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10.(2021春•重庆期末)在2014年1月22日的《Nature》杂志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真菌通常被称为有害的“植物杀手”,在热带雨林的生物多样性维持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能够在相同物种密密麻麻的植物之间快速地蔓延,防止一些非常有竞争力的物种占据主导地位。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生物的多样性包括基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和生命系统的多样性 B.禁止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是保护热带雨林多样性的基本原则 C.真菌是真核生物,具有线粒体、核糖体、叶绿体等多种细胞器,在生态系统中充当分解者              D.探究热带雨林中落叶是否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腐烂时,实验组的土壤可用塑料袋包好,放在60℃恒温箱中1h灭菌11.(2021春•茂名期末)朱鹮是全世界最为珍稀的鸟类之一,属于一级保护动物。在1964~1981年这十几年间,我国未发现过该鸟的踪迹。1981年5月,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鸟类专家刘荫增在陕西省八里关乡大店村姚家沟的山林中发现两个朱鹮的营巢地、七只朱鹮,其中四只成鹮、三只幼鹮。从1993年至2003年,在中国陕西、北京等地共建立了十三个朱鹮保护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刘荫增调查朱鹮的种群密度使用的是标志重捕法 B.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朱鹮的唯一措施 C.通过发现的七只朱鹮可推测种群的年龄组成 D.十几年间朱鹮几乎绝迹与其生存环境恶化和自身特点均有关12.(2021春•宁波期末)近期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了“碳达峰”的目标,并制定碳排放达峰的行动方案。“碳达峰”是指在某一个时点,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回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循环 B.人类活动大量利用煤、石油等化石燃料,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C.碳循环具有全球性,因此碳循环失衡影响的是整个地球的生态环境 D.碳排放达峰的行动方案包括植树造林、节能减排、利用新能源等形式,总体目标是实现绿色低碳转型13.(2021春•衢州期末)2020年9月,中国向世界宣布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碳中和”的含义是减少含碳温室气体的排放,采用合适的技术固碳,最终达到平衡。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实现“碳中和”的主要目的是缓解温室效应 B.实现“碳中和”的有效措施之一是植树造林 C.尽量公交出行,少用私家车有助于实现“碳中和”目标 D.温室气体的过度排放不会影响农业生产14.(2021春•金安区校级月考)下列与建立自然保护区有关的分析,正确的是(  )A.可充分挖掘保护区内生物多样性的潜在价值,提高资源利用率 B.有利于人类更好地对自然改造和设计,使保护区内物种数目增多 C.可使被保护生物的种群数量持续增大,其天敌的种群数量持续降低 D.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就地保护措施,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15.(2021•邯郸三模)4月13日,日本政府正式决定将福岛第一核电站含有对海洋环境有害的核污水放入大海,此举立即引发多国抗议与国际社会的关注。德国一家研究机构计算结果显示,从排放日起,57天内放射性物质将扩散至太平洋大半个区域。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因此核污染将会影响全球的水资源安全 B.核污染产生废水无法彻底净化达标,说明人类海水净化处理技术有限 C.核污染将会使海洋生物产生变异,不食用海产品就不会对人类造成伤害D.核不扩散条约各个国家都应遵守,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16.(2021春•进贤县校级月考)下列关于生态学问题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大力植树造林是缓解温室效应的最佳途径 B.被有机物轻度污染的流动水体中,距排污口越近的水体中溶解氧越多,N、P等无机盐也越多              C.保护生物多样性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之一,体细胞克隆等为之提供了技术支持              D.引入外来的物种时,往往会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破坏17.(2021春•重庆期末)“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这句话出自《庄子•内篇•人间世》,从中可见,我国古人很早就已经意识到生态文明的重要意义。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庄子的话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都体现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价值B.“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体现了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功能C.《韩非子》中的“人民众而货财寡,事力劳而供养薄”,体现了控制人口增长的重要性              D.“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体现了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功能(多选)18.(2021秋•盐城期末)“中国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我国对世界做出的承诺。“碳达峰”指在某一个时间点,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而达到峰值,之后逐步回落;“碳中和”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和通过一定途径吸收的二氧化碳总量相等,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实现碳达峰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会明显减慢 B.实现碳中和有助于解决全球温室效应的问题 C.实现碳达峰后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会逐渐降低 D.植树造林和减少化石燃料燃烧有助于实现碳中和(多选)19.(2021春•湖南期末)2021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主场宣传活动于5月21日在京举行。今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的主题为“呵护自然人人有责”。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B.北京南海子麋鹿繁育中心的建立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措施 C.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要禁止开发和利用 D.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多选)20.(2021春•盱眙县校级月考)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物多样性是生物进化的结果 B.外来物种入侵会破坏生物多样性 C.森林能调节气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D.遗传多样性比较高的种群适应环境的能力较强二、解答题:本题共4个小题。21.(2021秋•昌平区期末)随着生活污水和工农业废水排入环境中的量日益增多,水体富营养化,导致藻类暴发式增殖,发生水华现象,水质降低。科研人员以四尾栅藻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系列实验。请回答问题:(1)四尾栅藻是一种对污染物有一定耐受性的单细胞绿藻,在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中,四尾栅藻属于      ;N、P被吸收后可用于合成四尾栅藻细胞内与能量转换直接相关的有机物      (2)在基础培养液(含四尾栅藻所需的各种元素)由添加磷酸二氢钠,控制培养液中的磷浓度,利用      在显微镜下观察统计,计算不同磷浓度下四尾栅藻的密度。各组氮磷比及实验结果见图。①培养液中四尾栅藻的初始密度不同,欲比较不同磷浓度对四尾栅藻生长的影响,可选用      (选填下列字母)作为观察指标。A.单位时间内四尾栅藻的密度增加值B.统计周期末期与统计周期初期的密度比C.四尾栅藻密度增加50%所用的时间②据图可知,四尾栅藻的密度随着      的增加而增加;磷浓度过高      四尾栅藻的生长。(3)水华形成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你认为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控制?请说明理由:     22.(2021春•迎江区校级月考)浙江安吉的余村坚定践行从“靠山吃矿”走向“养山富山”的生态文明之路,成为中国美丽乡村的生态典范。请回答下列问题:(1)余村三面青山环抱,竹海连绵,植被覆盖率非常高,具有极佳的山地小气候,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这主要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价值。(2)余村践行的生态文明之路实质上是群落     的过程,通过治理,矿山变为青山,说明人类活动可以     (3)竹海中毛竹同化的能量一部分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一部分用于     ,储存在有机物中。以毛竹为食的竹鼠遇到天敌无路可逃时,会前肢撑地,后腿蹬地,并露出锋利的门齿,发出警告声,借以躲避猎捕,由此说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作用是     (4)实践证明,余村人“养山富山”之路使当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不断增强,理由     23.(2021春•河南期末)近日,洛阳市孟津区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黄河水清澈如碧,成群的水鸟追逐嬉戏。孟津区牢牢抓住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机遇,从长三角生态环境共保联治中汲取经验,逐步退耕还湿、退养还湿,黄河湿地生态环境发生巨大变化。请回答下列问题:(1)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多种植食性鸟类之间的关系是      。退耕还湿、退养还湿体现了人类活动与群落演替的关系是      (2)大量植树造林、建立国家自然保护区可以缓解温室效应,请从物质循环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是      (3)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为多种动物提供了更加丰富的      (答出两点),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增加。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可促进水体的自净作用,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价值。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      调节。(4)不同植物会产生不同的挥发性物质,吸引不同种类的昆虫。植物释放的挥发性物质有的会吸引植食性害虫的天敌,有的会影响植食性害虫的产卵等生命活动。改造湿地时,一般要合理搭配种植多种植物,这样能防止单一的有害种群(某种植食性害虫)产生爆发性危害的主要原因是      24.(2021春•莆田期末)木兰溪,福建省内六大河流之一。经调查发现,曾经的木兰溪多处断面受到污水(含大量有机物)污染,藻类大量繁殖,水体浑浊。经过综合治理,从水患频发到“最美家乡河”,再到生态文明的样本。回答下列问题:(1)木兰溪受到污水污染后,藻类大量繁殖的主要原因是      (2)在木兰溪治理过程中,通过建立湿地公园增加生物多样性,发挥湿地的自然净化能力和防洪安全功能,同时也使木兰溪呈现出特色湿地景观。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价值。(3)在木兰溪湿地公园建设中,为了呈现湿地景观,若大量引进白鹭,驱赶其它野生鸟类,将会影响生态系统的      ,这违背了生态工程中           原理。(4)治理后的木兰溪,生物群落是否发生了演替?     。要维护修复后的木兰溪,在不改变该群落中物种组成的前提条件下,应采取      (举一例)等措施,避免水质再次遭到破坏。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1.【解答】解:A、由图可知,美国的生态足迹总量为18%,高于中国,但其人均生态足迹不一定高于中国,A错误;B、数据中只有日本的生态足迹总量,没有日本的生态承载力,数据不全无法判断日本处于生态盈余还是生态赤字状态,B正确;C、通过比较可以发现,美、欧和中国等地区的生态足迹总量都高于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力,若没有外来资源输入,这些地区经济都不可持续,C正确;D、通过开发新能源和提高能量利用效率可以减小生态足迹,提高生态承载力,从而实现生态足迹和承载力的平衡,D正确。故选:A。2.【解答】解:A、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会导致大气中碳平衡失调,引起温室效应,A正确;B、植被的破坏是导致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B正确;C、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是就地保护,C错误;D、人口增长过快会导致资源短缺、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等,D正确。故选:C。3.【解答】解:A、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A错误;B、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功能(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B正确;C、保护生物多样性并不意味着要禁止开发和利用,而是要合理开发和利用,C错误;D、进行就地保护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D错误。故选:B。4.【解答】解:水体中N、P等无机盐的增多导致⑤浮游藻类等迅速繁殖,该藻类光合作用导致③水中含氧量增加,导致水体中②需氧微生物迅速繁殖分解尸体,该微生物繁殖过多,又会导致①水中含氧量下降,使④厌氧微生物迅速繁殖,分解尸体,产生的有毒气体增加,最终导致⑥鱼类等水生生物死亡。故选:B。5.【解答】解:A、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A错误;B、目前尚不明确的使用价值属于生物多样性的潜在价值,B正确;C、建立植物园、动物园等措施属于易地保护,易地保护是就地保护的补充,它为行将灭绝的物种提供了最后的生存机会,C正确;D、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反对盲目的掠夺式开发利用,并不反对对野生生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D正确。故选:A。6.【解答】解:A、保证绿水青山,必须避免盲目地、掠夺式地开发利用,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做到合理的利用,A错误;B、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增多导致温室效应的产生,B错误;C、使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会带来环境的污染,C错误;D、人与自然环境应协调发展,“人天共存”、“人地归一”,D正确。故选:D。7.【解答】解:A、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有害雄虫,可降低害虫种群密度,属于生物防治,A正确;B、建立动物精子库,有利于保护濒危动物的基因多样性,B正确;C、建立某沿海丹顶鹤自然保护区,主要是保护丹顶鹤等珍稀野生动物及其赖以生存的栖息地即滩涂湿地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C错误;D、沼气池中的沼液、沼渣作为肥料还田,可加速物质的循环利用,D正确。故选:C。8.【解答】解:A、禁渔主要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以恢复其正常健康状态,A正确;B、长江禁渔有利于鱼类的繁殖,有利于恢复长江流域中鱼类资源的多样性,有助于维持长江生态系统的稳定,B正确;C、长江滩涂湿地有调节气候的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C错误;D、控制对生态系统的干扰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开发利用应控制在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范围内,是人类持续利用自然资源的措施之一,D正确。故选:C。9.【解答】解:A、题干信息“生态效应逐渐显现”,说明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增加,物种多样性程度显著提高,A正确;B、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增加,导致群落的物种组成更为复杂,B正确;C、生物种类和数量增加,导致生态系统的类型更为多种多样,C正确;D、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效应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错误。故选:D。10.【解答】解:A、生物的多样性包括基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A错误;B、保护热带雨林多样性不是禁止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而是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B错误;C、真菌是真核生物,具有线粒体、核糖体等多种细胞器,但不一定具有叶绿体,叶绿体与光合作用有关,若其存在,应为生产者,C错误;D、实验组的土壤用塑料袋包好,放在60℃恒温箱1h目的是灭菌,同时避免土壤的理化性质改变,D正确。故选:D。11.【解答】解:A、根据题意,朱鹦的数量极少,应采用逐个计数法调查其种群密度,A错误;B、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就地保护,是保护朱鹦的最有效措施,但不是唯一措施,保护朱鹮还可采取易地保护,如将朱鹦迁至动物园等,B错误;C、七只朱样本太小,无法推测朱鹦种群的年龄组成,C错误;D、朱鹦几乎绝迹不仅与其生存环境恶化有关,还与其自身特点如繁殖率低等因素有关,D正确。故选:D。12.【解答】解:A、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循环,A错误;B、人类活动大量利用煤、石油等化石燃料,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B正确;C、碳循环具有全球性,因此碳循环失衡影响的是整个地球的生态环境,C正确;D、碳排放达峰的行动方案包括植树造林、节能减排、利用新能源等形式,总体目标是实现绿色低碳转型,D正确。故选:A。13.【解答】解:A、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会加剧温室效应,因此,实现“碳中和”的主要目的是缓解温室效应,A正确;B、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因此,实现“碳中和”的有效措施之一是植树造林,B正确;C、尽量公交出行,少用私家车能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助于实现“碳中和”目标,C正确;D、温室气体的过度排放,会加剧温室效应,进而会影响农业生产,D错误。故选:D。14.【解答】解:A、建立自然保护区目的在于保护生物多样性,而不在于对生物多样性价值的利用,A错误;B、建立自然保护区重点在于对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而不是进行人为的改造和设计,B错误;C、建立自然保护区可有效改善生物生存环境,既不会使被保护生物种群数量持续增大,也不会使天敌种群数量持续降低,C错误;D、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就地保护,也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D正确。故选:D。15.【解答】解:A、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循环性,因此核污染将会随着物质循环过程影响全球的水资源安全,A正确;B、由于人类对海水净化处理技术有限,因此,核污染产生废水无法彻底净化达标,B正确;C、核污染不仅是涉及的元素本身,重要的是这些元素产生的核辐射可能会使海洋生物产生变异,这是日本政府不遵守人类公德的表现,因为这种核辐射对人类造成的伤害是不可避免的,即使是在不食用海产品的情况下也是如此,C错误;D、核不扩散条约各个国家都应遵守且都有责任遵守,因为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保护地球是我们每个地球人都应该做到的,D正确。故选:C。16.【解答】解:A、大力植树造林和减少化石燃料燃烧是缓解温室效应的途径,A正确;B、被有机物轻度污染的流动水体中,距排污口越近的水体中细菌越大,消耗的溶解氧越多,分解有机物后产生的N、P等无机盐也越多,B错误;C、保护生物多样性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之一,体细胞克隆等为之提供了技术支持,C正确;D、引入外来的物种时,往往外来物种占据生存空间,会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破坏,D正确。故选:B。17.【解答】解:A、庄子的话意思是:桂树因为可以吃,所以被人砍伐;漆树因为可以用,所以被人割皮。人们只知道有用的好处,哪里知道无用的好处啊。庄子的话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都体现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价值,A正确;B、“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描述植物的枝条能够长成植物体,属于无性生殖中的营养生殖,不能体现物质循环功能,B错误;C、“人民众而货财寡,事力劳而供养薄”强调了物质生产的有限性与人口增长过快产生了矛盾,体现了节制人口增长的重要性,C正确;D、“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体现了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功能,题中涉及的是物理信息,D正确。故选:B。18.【解答】解:A、结合分析可知,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循环,实现碳中和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仍然能顺利进行,不会明显减慢,A错误;B、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会导致温室效应,实现碳中和有助于解决全球温室效应的问题,B正确;C、实现碳达峰后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并不一定会降低,由于气候,化石燃料的燃烧、火山爆发等其他因素的影响,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仍可能增加,C错误;D、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是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的主要原因,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故植树造林和减少化石燃料燃烧有助于实现碳中和,D正确。故选:AC。19.【解答】解:A、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A正确;B、北京南海子麋鹿繁育中心属于易地保护,这是为行将灭绝的物种提供最后的生存机会,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措施是就地保护,B错误;C、保护生物多样性只是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地开发利用,而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C错误;D、直到近几十年来,人类才认识到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D正确。故选:AD。20.【解答】解:A、生物多样性是生物进化的结果,A正确;B、外来物种入侵会破坏生物多样性,B正确;C、森林能调节气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C错误;D、遗传多样性比较高的种群适应环境的能力较强,D正确。故选:ABD。.解答题21.【解答】解:(1)四尾栅藻是一种单细胞绿藻,为生产者,属于第一营养级,光合作用过程中与能量转化直接有关的有机物质ATP、NADPH、NADP+都含有N和P,因此被吸收后可用于合成四尾栅藻细胞内与能量转换直接相关的有机物ATP、NADPH、NADP+(2)单细胞绿藻个体微小,统计其数量需用血细胞计数板进行统计。①A、单位时间内四尾栅藻的密度增加值与初始密度有关,而实验开始时四尾栅藻的初始密度不同,因此该观察指标不能用于比较不同磷浓度对四尾栅藻生长的影响,A错误;B、统计周期末期与统计周期初期的密度比与初始密度无关,可表示不同磷浓度对四尾栅藻生长的影响,B正确;C、四密度增加50%所用的时间与初始密度无关,可表示不同磷浓度对四星栅藻生长的影响,C正确。故选:BC。②据图可知,四尾栅藻的密度随着氨磷比、培养时间的增加而增加;磷浓度过高,四尾栅藻的密度小于磷浓度低的组,说明磷浓度过高抑制四尾栅藻的生长。(3)水华是由于N和P等元素增加导致的类植物大量繁殖的现象,若要控制水华,可控制水体富营养化的形成以及控制落类植物的快速增长,因此可通过如下途径控制:①减少污水排放,从而减少藻类的矿质元素来源,降低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防止水华的发生;②合理发展水产养殖业,通过鱼类对藻类的捕食,防止水华的发生;③捕捞,降低藻类种群密度,防止水华的发生。故答案为:(1)第一营养级   ATP、NADPH、(NADP+(2)血细胞计数板    ①BC    ②氮磷比、培养时间    抑制(3)①减少污水排放,从而减少藻类的矿质元素来源,降低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防止水华的发生;②合理发展水产养殖业,通过鱼类对类的捕食,防止水华的发生:③捕捞,降低藻类种群密度,防止水华的发生22.【解答】解:(1)余村三面青山环抱,竹海连绵,植被覆盖率非常高,具有极佳的山地小气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2)余村践行的生态文明之路实质上是群落次生演替的过程。通过治理,矿山变为青山,说明人类活动可以改变演替的速度和方向。(3)竹海中毛竹同化的能量一部分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一部分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储存在有机物中。以毛竹为食的竹鼠遇到天敌无路可逃时,会前肢撑地,后腿蹬地,并露出锋利的门齿,发出警告声,借以躲避猎捕,由此说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作用是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4)余村人“养山富山”之路增加生物多样性,使生态系统营养结构复杂化,自我调节能力增强,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不断增强。故答案为:(1)直接和间接(2)(次生)演替                  改变演替的速度和方向(3)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                           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4)增加生物多样性,使生态系统营养结构复杂化,自我调节能力增强23.【解答】解:(1)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多种植食性鸟类之间由于食物和栖息空间的相似,具有竟争关系。退耕还湿、退养还湿体现了人类活动可以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2)温室效应主要是大气中CO2浓度升高导致。从物质循环角度分析,大量植树造林、建立国家自然保护区可以增加CO2从大气中的CO2库到生物群落的吸收速率。(3)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为多种动物提供了更加丰富的食物条件、栖息场所,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增加。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可促进水体的自净作用,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在生态系统中存在着负反馈调节,这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4)由于不同植物会产生不同的挥发性物质,吸引不同种类的昆虫。植物释放的挥发性物质有的会吸引植食性害虫的天敌,有的会影响植食性害虫的产卵等生命活动。所以合理搭配种植多种植物,可以使这种害虫的天敌种类和数量增加,害虫产卵的数量会减少,进而限制了该种害虫的扩展和蔓延,防止单一的有害种群(某种植食性害虫)产生爆发性危害。故答案为:(1)竞争    人类活动可以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2)大量植树造林、建立国家自然保护区可以增加CO2从大气中的CO2库到生物群落的吸收速率(3)食物条件、栖息场所    间接    负反馈(4)这种害虫的天敌种类和数量增加,害虫产卵的数量会减少,进而限制了该种害虫的扩展和蔓延24.【解答】解:(1)木兰溪受到污水污染后,藻类大量繁殖的主要原因是水体中分解者(或微生物)分解生活污水中的有机物,为藻类提供N、P等无机盐。(2)从题意中,“发挥湿地的自然净化能力和防洪安全功能”体现了间接价值,“湿地景观”体现了直接价值,所以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和直接价值。(3)若大量引进白鹭,驱赶其它野生鸟类,会使当地的生物种类减少,会影响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这违背了生态工程中物种多样性和协调与平衡原理。(4)治理后,建立了湿地公园等,改变了原来的生物群落类型,所以发生了演替。要维护修复后的木兰溪,在不改变该群落中物种组成的前提条件下,应采取减少排污/及时清除生长过多的水生植物/及时清除植物枯枝落叶、遗体等措施,避免水质再次遭到破坏。故答案为:(1)污水中的有机物分解产生的N、P等无机盐增多(2)间接价值和直接(3)自我调节能力(或稳定性)     物种多样性    协调与平衡(4)是    减少排污/及时清除生长过多的水生植物/及时清除植物枯枝落叶、遗体等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日期:2022/3/7 16:02:41;用户:sunflower;  

    英语朗读宝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