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规范练25《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含详解)
展开考点规范练25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考点规范练+高频考向练第54页
基础达标
1.(湖北罗田一中期末,11)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下列关于反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望梅止渴、排尿反射都需要大脑皮层参与才能完成
B.一些反射可以形成也可以消失,比如学生听到铃声后急速赶往教室
C.条件反射一定需要神经中枢参与,非条件反射则不一定
D.高级中枢控制的反射一定是条件反射
答案B
解析望梅止渴是条件反射,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才能完成,但排尿反射是非条件反射,大脑皮层不参与也能完成,A项错误;条件反射可以形成也可以消失,如学生听到铃声后急速赶往教室,B项正确;无论是条件反射还是非条件反射,都需要在神经中枢的参与下才能完成, C项错误;脑中的神经中枢都是高级中枢,但其中的一些神经中枢控制的反射是非条件反射,如下丘脑中的体温调节中枢控制的反射是非条件反射,D项错误。
2.如图表示突触后膜接受兴奋性递质后发生的过程。关于该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需要消耗ATP
B.蛋白质P是一种通道蛋白
C.该膜发生了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
D.钾离子也能通过该蛋白进入突触间隙
答案B
解析突触后膜接受兴奋性递质后,Na+通过协助扩散进入细胞内,不需要消耗能量;蛋白质P是专门用于Na+通过的通道蛋白;该膜发生的是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通道蛋白具有专一性,钾离子不能通过该蛋白。
3.(四川雅安月考,9)右图是人体缩手反射的反射弧结构,方框甲代表大脑皮层,乙代表脊髓神经中枢。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图中e为感受器,a为效应器
B.当有刺激作用时,发生先缩手后产生痛觉的现象,说明缩手中枢位于乙方框处;痛觉中枢位于甲方框处
C.受到刺激时,神经纤维d处膜外的电位变化是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D.由甲发出的传出神经纤维末端释放的神经递质只能引起乙的兴奋
答案B
解析根据c处突触的形状可判断兴奋传递的方向是a→b→c→d→e,所以a为感受器,e为效应器,A项错误。受到刺激发生的缩手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中(乙方框中);痛觉产生于大脑皮层中(甲方框中),B项正确。受到刺激前,膜外电位为正电位,刺激后变为负电位,C项错误。神经递质可能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D项错误。
4.(河北邯郸成安一中月考,15)下列各图箭头表示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和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其中不正确的是( )
答案C
解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通过突触完成的,突触的类型有轴突—胞体型和轴突—树突型,A、B项正确;兴奋从突触前膜传递到突触后膜,C项错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兴奋部位的电位是膜内为正、膜外为负,D项正确。
5.(江西临川周练,10)右图为某反射弧的部分模式图(c为组织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与a端相连接的效应器指的是传出神经末梢及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B.兴奋在反射弧上传递时,c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C.刺激d点,在e处测到电位变化,不能说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方向的
D.将某药物放在c处,刺激e点,d处没电位变化,说明该药物对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有阻断作用
答案C
解析根据图示可判断出a是感受器,与b端相连的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及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A项错误;c为组织液,存在于突触间隙,兴奋在反射弧上传递时,c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化学信号→电信号,B项错误;d点位于传入神经上,刺激d点,在e处测到电位变化,不能说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方向的;刺激e点,在d处未测到电位变化,说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方向的,C项正确;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刺激e点,e点的兴奋不能传至d点,因此将某药物放在c处,不能证明该药物的阻断作用,D项错误。
6.(安徽江南十校开学联考,17)如图所示在神经纤维膜外侧接一灵敏电流计,在右侧给予一适当的刺激,图①②③表示电流计指针的偏转情况。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电流计指针偏转的顺序依次是②→①→②→③→②
B.电流计指针发生四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C.图①a和图③a电极处的膜均处于未兴奋状态
D.图①b和图③b电极处的膜均处于兴奋状态
答案A
解析电流计的两个电极未接受刺激时,膜外都为正电位,因此如图②所示,当电流计的右侧电极受到刺激时,右侧膜外为负电位,因此电流计指针的偏转情况如图①所示,以下电流计指针的偏转情况依次为②→③→②,A项正确。电流计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B项错误。图①a和图③b电极处的膜电位均为外正内负,即处于未兴奋状态,图①b和图③a电极处的膜电位均为外负内正,即处于兴奋状态,C、D项错误。
7.(河北保定10月模拟,24)右图为人体神经—肌肉突触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f为突触前膜,上面的褶皱是由于释放神经递质形成的,②e属于内环境,当其中的蔗糖含量过低时肌肉不能正常发挥功能,③d处进行电信号到化学信号的转换,④e处出现了神经递质也不一定能引起肌肉收缩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D
解析f是突触后膜,其上有识别神经递质的受体,引起肌肉收缩,神经递质一经作用就被分解,不能进入肌肉细胞,①错误;蔗糖是植物特有的糖,故人体的内环境不含有蔗糖,②错误;d突触前膜处进行电信号到化学信号的转换,③正确;e处出现的神经递质可能是兴奋性递质,也可能是抑制性递质,所以不一定能引起肌肉收缩,④正确,D项符合题意。
能力提升
1.(甘肃张掖质检,5)将枪乌贼离体神经纤维分成 5组,分别放到正常海水、低K+海水、高K+海水、低Na+海水、高Na+海水中,分别测定它们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在低K+海水中的静息电位小于正常海水中静息电位
B.在高K+海水中的动作电位小于正常海水中动作电位
C.在低Na+海水中的静息电位大于正常海水中静息电位
D.在高Na+海水中的动作电位大于正常海水中动作电位
答案D
解析神经细胞内K+浓度明显高于膜外,静息电位的维持依赖于K+外流,细胞外液中K+浓度越低静息电位越大,因此静息电位的高低是:低K+海水>正常海水>高K+海水;神经细胞内Na+浓度明显低于膜外,动作电位的维持依赖于Na+内流,细胞外液中Na+浓度越高动作电位就越高,因此动作电位的高低是:高Na+海水>正常海水>低Na+海水。综上所述,A、B、C三项错误,D项正确。
2.根据突触前细胞传来的信号,突触可分为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的为兴奋性突触,对下一个神经元产生抑制效应(抑制效应是指下一个神经元的膜电位仍为内负外正)的为抑制性突触。如图为某种动物体内神经调节的局部图(带圈数字代表不同的突触小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的突触小泡中是兴奋性神经递质
B.当兴奋传至突触3时,其突触后膜的电位变为内正外负
C.图中的突触类型有轴突—树突型、轴突—肌肉型
D.突触2和突触3的作用相同,均是抑制肌肉兴奋 〚导学号93420235〛
答案A
解析据图可知,突触1为兴奋性突触,因此,①的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也应该是兴奋性神经递质,A项正确;突触3为抑制性突触,因此,当兴奋传至突触3时,其突触后膜的膜电位仍为内负外正,B项错误;由图可知,突触1和3为轴突—肌肉型,突触2是轴突—轴突型,C项错误;突触2的作用是抑制①处的轴突兴奋,突触3则是抑制肌肉细胞兴奋,D项错误。
3.(安徽皖南八校二联,30)当伤害性刺激作用于动物的肢体时,即会发生如下图所示的屈肌反射,已知屈肌反射中屈肌处于收缩状态。反射过程中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只释放一种神经递质(M、N、E、F表示神经元,ab表示一段神经纤维)。
(1)动物肢体受到伤害性刺激后,E神经元接受了 (填“兴奋性”或“抑制性”)神经递质,引起膜对 的通透性加大,使 加大,E神经元的活动被抑制。
(2)假设E与M不经过N(中间神经元)相连,当神经冲动传导到E时,该神经元的活动仍受抑制,原因是 。
(3)当发生屈肌反射时,神经纤维中已兴奋的部位和未兴奋的部位间可形成 ,兴奋在F神经元上的传导方向是 (用“a”“b”和“→”表示);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导是 (填“单向的”或“双向的”),原因是 。
答案(1)抑制性 K+(或Cl-) 膜电位差
(2)神经递质与受体的结合具有特异性(受体类型不同或E神经元表面没有M神经元分泌的神经递质受体)
(3)局部电流 a→b 单向的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
解析(1)根据图示可知E神经元连接的是伸肌,而伤害性刺激作用于动物的肢体会发生屈肌反射,则伸肌反射受到抑制,原因是E神经元接受了抑制性神经递质,引起膜对K+(或Cl-)的通透性加大,使膜电位差加大,使得E神经元的活动被抑制。(2)已知E与M不经过N(中间神经元)相连,当神经冲动传导到E时,该神经元的活动仍受抑制,原因是神经递质与受体的结合具有特异性。(3)在反射发生的过程中,神经纤维中已兴奋的部位和未兴奋的部位间可形成局部电流。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突触处兴奋传递具有单向性,所以兴奋在F神经元上的传导方向是a→b。
4.(河北唐山月考,36)不同神经元的突触小泡中神经递质的种类不同,作用于突触后膜产生的效应存在差异,如图表示乙酰胆碱、甘氨酸(Gly)、去甲肾上腺素(NE)的作用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能够体现出的内环境的构成部分是 ;图1中离子通道甲应是 (填“K+”或“Na+”)通道。
(2)图2中,当兴奋抵达时,贮存在突触小泡内的甘氨酸(Gly)释放出来,并与分布在 上的Gly受体结合。当Gly与受体结合后,离子通道乙开启,使 (填“阴”或“阳”)离子内流,导致A处的兴奋不能传至B处。释放到突触间隙的Gly可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细胞再被利用,图中结构①表示 。
(3)图3中,去甲肾上腺素(NE)作用于突触后膜受体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这一过程中信号的变化情况是 。兴奋处的细胞膜的外表面电位为 。当完成一次兴奋传递后,NE立即被分解。某种药物可以阻止NE的分解,这种药物的效应是 。
(4)NE反过来作用于突触前膜受体,抑制前膜的递质释放。由此可知,图示神经元的突触传递存在着 (填“正”或“负”)反馈调节机制,其意义是调节 的效率。 〚导学号93420236〛
答案(1)组织液 Na+
(2)突触后膜 阴 载体蛋白
(3)化学信号→电信号 负电位 使突触后膜持续兴奋
(4)负 突触传递(或兴奋传递、神经调节)
解析(1)突触间隙中的液体为组织液。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产生主要是Na+内流的结果,故图1中离子通道甲为Na+通道。(2)神经递质由突触小泡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定受体;由于A处的兴奋不能传递到B处,可推知离子通道乙的开启,导致的是阴离子内流,从而阻止兴奋的传导。依题意,Gly以主动运输方式进入细胞,故图中结构①应为运输Gly的载体蛋白。(3)在突触后膜上实现的信号变化为化学信号→电信号;兴奋处细胞膜外表面电位为负电位;某药物阻止NE(兴奋性递质)的分解,将使NE持续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持续兴奋。(4)NE能反过来作用于突触前膜受体,抑制前膜的递质释放,这种调节属于负反馈调节,其意义是提高神经调节的效率,使神经调节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规范练37《生态工程》(含详解): 这是一份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规范练37《生态工程》(含详解),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12,86,97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规范练34《基因工程》(含详解): 这是一份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规范练34《基因工程》(含详解),共8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规范练35《细胞工程》(含详解): 这是一份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规范练35《细胞工程》(含详解),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