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特训:31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Word版含解析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2894844/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特训:31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Word版含解析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2894844/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特训:31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Word版含解析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2894844/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特训题 Word版含解析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特训:31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Word版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特训:31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Word版含解析,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种群的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的出生率B.种群密度预示着种群数量的未来变化趋势C.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D.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有利于合理利用生物资源答案 B解析 种群的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的出生率,A正确;种群密度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B错误;出生率和死亡率及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数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C正确;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可以对农林灾害进行监测和预报、对渔业捕捞强度进行确定等,有利于合理利用生物资源,D正确。2.[南京模拟]在两块条件相同的退化林地上分别进行森林人工恢复和自然恢复的研究,20年后两块林地的生物多样性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人工恢复林植物种数为137种,自然恢复林植物种数为226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调查林地上某种植物种群密度时需要随机取样B.森林恢复提高了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C.人工恢复林比自然恢复林的植物丰富度低D.自然恢复林的形成属于初生演替答案 D解析 调查林地上某种植物种群密度时需要随机取样,A正确;森林恢复提高了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B正确;人工恢复林比自然恢复林的植物丰富度低,C正确;自然恢复林的形成属于次生演替,D错。3.下列有关种群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B.年龄组成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C.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不会发生变化D.出生率和死亡率是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和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答案 C解析 同一物种在不同时间段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的生物数量可能不同,故种群密度也会有所变化。4.[2016·江西师大附中月考]下列有关生物学现象和分析,正确的是( )A.迁入、迁出能引起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B.基因型为Aa的豌豆,自交后代中AA个体所占比例增大,种群发生了进化C.原本肥沃的农田被废弃后杂草丛生,该过程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D.若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等于消费者呼吸散失的能量,则该自然生态系统处于稳态答案 C解析 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A错;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杂合子自交,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变,因此种群没有发生进化,B错;在原有生物的地方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C正确;当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等于所有生物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时,表明该生态系统处于稳定,因此若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等于消费者呼吸散失的能量,则该生态系统处于衰退状态,D错。5.[2016·南京质检]下图为种群特征的概念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c表示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B.b表示年龄组成,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一定会越来越大C.若种群的增长为“S”型曲线,则在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种群的年龄组成一直是增长型D.除了图中所示特征外,种群还具有空间特征答案 B解析 图中a是性别比例,b是年龄组成,c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A正确;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不一定会越来越大,因为数量变化要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B错误;“S”型曲线,在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种群的数量是增加的,是增长型,C正确;种群由于分布不同,还具有空间特征,D正确。6.如图甲表示某一经济鱼类的种群特征,图乙是某时期该鱼类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图乙为C点后该经济鱼类年龄组成曲线B.在B点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C.估算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即可确定种群密度的大小D.D点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答案 D解析 由图甲可以看出:B点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且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最大,此时种群的增加量最大;D点时,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图乙代表衰退型年龄组成,而C点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此时种群仍表现为数量增加。在B点有利于该种群的持续增长,在D点时捕捞鱼类得到的日捕获量最大。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此外性别比例、迁入率和迁出率等也影响着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因此,仅估算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并不能确定种群密度的大小。7.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饲养虎纹蛙蝌蚪,正常情况下,由蝌蚪发育成幼蛙的过程中,不同种群密度对虎纹蛙蝌蚪生长发育的影响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不同密度下,虎纹蛙蝌蚪发育成幼蛙时的平均体重都是0.75 gB.随种群密度的增加,种间竞争加剧使虎纹蛙蝌蚪体重增加减缓C.高种群密度下,蝌蚪达到发育成幼蛙所需最小体重的时间更长D.低种群密度下,饲喂甲状腺激素的蝌蚪发育成幼蛙所需时间延长答案 C解析 不同密度下,虎纹蛙蝌蚪发育成幼蛙时的平均体重高于0.75 g,A错误;随种群密度的增加,种内斗争加剧使虎纹蛙蝌蚪体重增加减缓,B错误;由图可知,随着种群密度增加,达到蝌蚪变成幼蛙所需的最小体重的时间越长,C正确;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生长发育,低种群密度下,饲喂甲状腺激素蝌蚪发育成幼蛙所需时间缩短,D错误。8.生态学家对某地区两个生物种群(Ⅰ和Ⅱ)的存活率进行了调查,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关于对种群Ⅰ和Ⅱ实施重点保护时期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种群Ⅰ和Ⅱ都为7~10岁B.种群Ⅰ和Ⅱ都为1~10岁C.种群Ⅰ为0~1岁,种群Ⅱ为6~7岁D.种群Ⅰ为1岁以后各年龄期,种群Ⅱ为7岁以后各年龄期答案 C解析 由题意可知,对于种群Ⅰ来说,在0~1岁种群存活数下降较快,也就是死亡率较高,所以应重点保护;同理对于种群Ⅱ来说,6~7岁应重点保护。9.[长春调研]标志重捕法和样方法是调查种群密度的两种常用方法。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随机取样方n个,每个样方的生物个体数量为X1、X2、…Xn,则样方内生物个体数量的平均值为(X1+X2+…+Xn)/nB.调查动物的种群密度时一般采用标志重捕法C.计数时同种生物个体无论大小都要计数D.标志重捕法中种群数量的估算公式:(标志个体数×重捕标志个体数)/重捕个体数答案 D解析 标志重捕法中种群数量的估算公式是:标志个体数×重捕个体数/重捕标志个体数。10.下图曲线a、b表示两类动物种群密度与存活率之间的关系。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当种群密度相同时,曲线a代表的生物存活率较低B.曲线a代表的种群个体一般体型较大,营养级较高C.依据曲线b,人工养鱼时种群密度越大越好D.种群密度为d时,曲线b代表的种群个体间斗争最剧烈答案 B解析 种群密度较高时,曲线a代表的生物存活率较低,依据曲线b,种群密度中等时存活率最大,A错误;大型动物需要的资源空间相对大,一般营养级较高,随着密度增大,存活率降低,曲线a可表示大型动物,B正确;依据曲线b,种群密度过大时,存活率降低,C错误;种群密度越大,种群个体间斗争越剧烈,d点不是个体间斗争最剧烈的点,D错误。11.下列对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个数时,取适量培养液直接滴加到计数室内B.对于压在一个方格界限上的酵母菌的处理方法是计数四条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数C.已知血球计数板的方格为2 mm×2 mm,若盖玻片下经稀释10倍的培养液厚度为0.1 mm,计数时观察值为M,则10 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总数约为2.5M×105个D.与一般的生物实验一样,该探究实验也需要单独设置对照组答案 C解析 培养液应加在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并非直接滴加到计数室内;在统计血球计数板每格内的酵母菌数时,压在边上的个体只计数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个体;C项所述的计算结果是×10M=2.5M×105;该实验不需要单独设置对照组,只要分组重复实验,结果取平均值即可。12. [2016·广东广州模拟]2013年6月广州白云山出现了毛毛虫成灾现象。现有研究人员研究毛毛虫发生期开放和封闭条件下、不同初始密度(1和20头/叶)的毛毛虫种群密度变化,各实验组均放置规格、数量相同的同种树叶,结果如下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初始密度相同的种群开放条件下先于封闭条件下衰退,是由于毛毛虫大量死亡B.初始密度相同的种群开放条件下先于封闭条件下达到密度峰值,可能与迁入有关C.开放和封闭条件下种群数量均在达到K值时开始衰退D.开放和封闭条件下种内斗争均在种群衰退时开始减弱答案 B解析 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直接因素,种群密度低时有迁入,种群密度高时有迁出,B正确;开放条件下1头/叶的曲线,它达到K值后稳定一定时间后才开始衰退,C错误;种群的衰退指的是出生率小于死亡率,表现为年幼个体数量少于老年个体数量,而种内斗争则与种群个体数量(或种群密度)呈正相关,因此种内斗争未必在种群衰退时开始减弱,D错误。13. [2016·山东文登高三统考]某小组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时,分别在4个试管中进行培养(具体见下表),其他实验条件相同,均获得了“S”型增长曲线。据此分析错误的是( )试管号ⅠⅡⅢⅣ培养液体积/mL105105起始酵母菌数/103个105510A.4个试管内的种群达到K值的时间是Ⅳ=Ⅰ>Ⅱ=ⅢB.4个试管内的种群在K/2时增长最快C.试管Ⅲ内种群的K值与试管Ⅱ不同D.试管Ⅳ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Ⅱ的开始下降答案 A解析 由表格可知,培养液的体积不同,起始酵母菌数不同,因此4个试管内的种群到达K值的时间不同。Ⅳ号试管内的环境阻力最大,因为试管内培养液体积最少,起始酵母菌数最多,因此最先达到K值;由于有毒物质积累,试管Ⅳ内的种群数量也最先开始下降。14.大蚂蚁和小蚂蚁生活在某地相邻的两个区域,研究者在这两个蚂蚁种群生活区域的接触地带设4种处理区。各处理区均设7个10 m×10 m的观测点,每个观测点设有均匀分布的25处小蚂蚁诱饵投放点。在开始实验后的第1天和第85天时分别统计诱饵上小蚂蚁的出现率进行比较,结果见表。处理区小蚂蚁出现率的变化(%)定时灌溉不驱走大蚂蚁增加35驱走大蚂蚁增加70不灌溉不驱走大蚂蚁减少10驱走大蚂蚁减少2对本研究的试验方法和结果分析,表述错误的是( )A.小蚂蚁抑制大蚂蚁的数量增长 B.采集实验数据的方法是样方法C.大蚂蚁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 D.土壤含水量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答案 A解析 通过题干表述可以知道,对小蚂蚁出现率的研究方法为样方法,B正确;由表格中的数据分析可以得到,定时灌溉会导致小蚂蚁出现率增加,说明灌溉后土壤含水量在一定程度上会有利于小蚂蚁的出现,即D正确;而驱走了大蚂蚁,在相同条件下小蚂蚁出现率则增加,说明大蚂蚁的存在对小蚂蚁的活动范围有一定的影响,即大蚂蚁的存在会抑制小蚂蚁的出现率,所以C正确,A错误。15.下图表示甲、乙、丙三个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甲、乙、丙三个种群的数量增长方式均为S型增长B.若某条件引起种群乙变为曲线丙所示情况,则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最可能的是该种群迁入了大量同种个体C.一般情况,气候是影响曲线中ab段波动的最强烈的外界因素D.曲线甲可用于表示封闭环境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规律答案 B解析 丙曲线所表示的环境容纳量明显高于乙曲线所表示的环境容纳量,因此引起种群乙变为曲线丙所示情况的原因是食物丰富、生活场所增大等环境条件变得更适宜了。二、非选择题(3小题,共55分)16.(16分)某生物兴趣小组,为指导草原牧民更科学地放牧,对草原生物种群进行了各项调查,请回答以下问题:(1)为确定放牧量,该兴趣小组对该草原上的某种优质牧草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所用的调查方法应该为________,为减小调查的误差,调查时应注意: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某一时刻有一田鼠种群迁入该草原,以优质牧草的根为食,该兴趣小组对这一田鼠种群进行了长期的追踪调查,并绘制了以下两图:①图甲中虚线表示在________条件下田鼠种群的增长方式。如果迁入时田鼠的种群数量为a,而且每繁殖一代种群数量比原来增加m倍,则在此条件下繁殖n代以后,田鼠的种群数量为______________。②图甲中实线表示田鼠种群在该草原上的实际增长情况,AB段实线与虚线重合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图乙表示某时刻该田鼠种群的年龄组成,则图甲中________点不可能出现此种年龄组成。答案 (1)样方法 ①随机取样 ②样方大小适宜 ③取足够多的样方(任选两点) (2)①理想(营养、空间充足,没有天敌等) a×(1+m)n ②迁入之初草原的食物和空间充足,并且没有天敌等,近似理想条件 ③D解析 图甲中虚线表示“J”型增长曲线,是在理想状态下产生的。对田鼠来说,繁殖一代后原来个体还存在,个体总数应为a×(1+m);繁殖n代以后,田鼠的种群数量为a×(1+m)n。图乙中幼年个体多,为增长型,种群数量增加;图甲中D点种群数量稳定。17.[2016·贵阳适应性监测](18分)某年夏季,一湖区发生鼠害,生态学家研究发现,东方田鼠种群是在围湖造田期间迁入的,迁入初期数量很少,一个月内随着水稻和芦苇等作物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而迅速增长,为研究东方田鼠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生态学家构建了数学模型,其过程如表所示。请完成表中信息,并回答问题。构建数学模型的一般方法研究实例第一,观察对象,搜集现实信息第一,东方田鼠繁殖能力很强,在最初的一个月内,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47%续表构建数学模型的一般方法研究实例第二,根据搜集到的现实信息,用适当的①________对事物的性质进行抽象表达第二,Nt=N0·λt第三,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第三,②________,对所建立的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1)请填写表中空白处内容: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假设东方田鼠种群迁入初期为3000只,则30 d后该种群的数量(N30)为:N30=________只。(用公式的形式表示,不必计算具体结果)(3)请从环境容纳量角度思考,提出两项控制东方田鼠数量的有效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①数学形式 ②跟踪统计东方田鼠的数量 (2)3000×1.014730 (3)退田还湖(控制水稻和芦苇种植面积/使鼠的生活环境不再适宜) 引入天敌(顺序不作要求)解析 (1)根据构建数学模型的一般方法与研究实例的对应关系,可知①表示“数学形式”,②表示“跟踪统计东方田鼠的数量”。(2)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47%,则λ为1.0147,因此,30 d后该种群的数量为N30=3000×1.014730(只)。(3)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受环境条件的影响,通过改变田鼠的生活环境,使环境变得不适宜田鼠生活,同时引入田鼠的天敌,可以使环境容纳量变小。18.[德州八校联考](21分)某研究所对一个河流生态系统进行了几年的跟踪调查。如图所示某种鱼迁入此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请分析回答:(1)图A、B能反映鱼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是________。(2)t2时期后,种群数量________,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在t1时该种群的年龄结构可能为________型。(4)若在t2时种群数量为K,为了保护这种鱼类资源不被破坏,以便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应使这种鱼的种群数量保持在________水平,因为此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5)如果这条河流受到轻度污染,则对此生态系统不产生明显影响;如果出现恶性污染事件,则会导致绝大多数水生动物、植物死亡,河流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原因是生态系统________能力有一定限度。答案 (1)B (2)不再增加 食物和空间不足、捕食者数量增加、种内斗争加剧(或其他合理答案) (3)增长(4)K/2 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或种群的增长速度最快)(5)自我调节解析 本题以种群增长速率、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的形式,考查两者之间的转化和考查种群增长速率变化曲线在实践中的应用,属应用层次。通过图中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明确t1、t2两点的含义。即在t0至t1时间段内,种群的增长速率不断增大,到t1时种群增长速率达到最大,说明此时种群数量达到了K/2;t1至t2时间段内,种群的增长速率不断减小,至t2时种群增长速率为0,说明此时种群数量已经达到K值,之后,种群增长速率不变,说明种群数量维持在K值,因此,对应的种群增长曲线为S型。据此,进一步确定t1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在实践应用中,捕捞时应使这种鱼的种群数量保持在K/2的水平,以便使该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从而获取更大的产量。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课后作业本31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含解析),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8m B.0,03515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讲练 第9单元 第28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含解析),共25页。
这是一份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33《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含详解),共11页。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